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新人教生物一輪復習課堂互動探究案11-2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信息傳遞和穩定性考點一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任務驅動·探究突破任務1 完善與碳循環相關的內容(1)碳在非生物環境中的存在形式:________和碳酸鹽。(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________(主要)。(3)循環過程:碳從非生物環境到生物群落是通過________作用、________作用實現的,而從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環境則是通過________和________實現的。任務2 觀察下面碳循環過程圖,回答相關問題(1)碳進入生物群落的途徑:生產者的________________。(2)(3)分析溫室效應產生的原因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產生CO2。②植被破壞,降低了對大氣中CO2的調節能力。(4)概括物質循環的特點①________:物質循環的范圍是生物圈。②________________:物質可以在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反復利用。任務3 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之間的關系項目 能量流動 物質循環(以碳循環為例)形式 以有機物為載體 ________________特點 ________________ 全球性、循環性范圍 生態系統各營養級 ________________圖示 與物質循環有關的幾個易誤點(1)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所說的“物質”并不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而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如C、H、O、N、P、S等。(2)碳在生態系統各成分之間傳遞并不都是雙向的,只有生產者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傳遞是雙向的,其他各成分間的傳遞均是單向的。(3)物質循環流動,能量單向流動不循環,所以不能說能量伴隨著物質循環而循環。(4)物質循環中所說的“生態系統”并不是一般的生態系統,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因此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任務4 參與碳循環的四種成分的判斷方法判斷的關鍵是找到具有雙向箭頭的兩種成分,然后再逐步分析,得出答案。圖示 解讀先根據雙向箭頭確定A和B應為生產者或大氣CO2庫,再由多個內指箭頭可判斷B為大氣CO2庫(不能寫“非生物環境”),再根據A→D,C→D,確定D為________,C為________根據A與C之間的雙向箭頭及C有多個內指箭頭判斷:A和C分別是生產者和大氣CO2庫。根據A、B、D的碳都流向E,可進一步判斷:B是________,D是次級消費者,E是________首先找出相互之間具有雙向箭頭的兩個成分,即A和E,一個為生產者,一個是大氣CO2庫。又因為其他各個成分都有箭頭指向A,所以A為大氣CO2庫,E為生產者。再根據其他生物部分的箭頭都指向C,所以C是________,剩余的B、D、F則為________考向分類·對點落實考向一 碳循環過程及特點分析1.[2022·長春市高三質量監測]下列關于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的敘述,正確的是( )A.碳循環是指二氧化碳在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的循環B.光合作用可推動碳循環過程,促進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環C.非生物環境中的化學元素可通過多種途徑被生物群落反復利用D.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環節越多,人類可獲得的能量就越少2.[原創題]如圖是生物圈中碳循環的示意圖,下列相關分析,不正確的是( )A.生物圈通過碳循環實現碳元素的自給自足B.A是消費者,C是生產者,各成分間以CO2的形式傳遞碳元素C.對E過度開發利用會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環的平衡D.碳循環過程需要能量驅動,同時又是能量的載體3.[經典模擬]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的碳循環密切相關,下表為A、B兩個不同時期陸地生態系統與大氣環境中的碳交換情況。時期 碳吸收量(kg C·a-1) 碳釋放量(kg C·a-1)A 1.20×1014 1.20×1014B 1.20×1014 1.26×1014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生態系統碳的吸收主要通過光合作用來實現,碳的釋放主要通過呼吸作用來實現的B.表中A時期處于相對穩定狀態,其原因是碳的吸收量與釋放量達到相對平衡C.由于過度排放人工碳,使得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并引起氣候變化D.化石燃料的燃燒對現代碳循環影響巨大考向二 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的應用實例分析4.[2021·江蘇省無錫一中期末]從健康的角度考慮,提倡素食可以減少脂肪和膽固醇等的攝入,能降低心血管等疾病的發病率。從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和生態系統功能的角度考慮,對提倡素食的好處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A.提倡素食能使人類的食物鏈縮短B.提倡素食能提高能量傳遞效率C.提倡素食能減少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損耗D.提倡素食能使人類從生產者體內獲得更多的能量5.(不定項選擇)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大面積農田普遍采用聯合收割機收割,在收割的同時可以將秸稈粉碎翻壓還田。這種做法的益處有( )A.促進了物質循環再生B.實現了能量的多級利用C.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D.改良土壤結構,促進作物根系的生長考向三 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及穩定性的綜合考查6.[天津卷]為研究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循環,對西黃松老齡(未砍伐50~250年)和幼齡(砍伐后22年)生態系統的有機碳庫及年碳收支進行測定,結果見題表,據表回答: 碳量 西黃松 生態系統 生產者 活生物量 (g/m2) 死有 機質 (g/m2) 土壤 有機碳 (g/m2) 凈初級 生產力* [g/(m2·年)] 異養 呼吸** [g/(m2·年)]老齡 12 730 2 560 5 330 470 440幼齡 1 460 3 240 4 310 360 390*凈初級生產力:生產者光合作用固定總碳的速率減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 **異養呼吸:消費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1)西黃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漸形成自然幼齡群落,體現了生態系統的________穩定性。(2)大氣中的碳主要在葉綠體____________部位被固定,進入生物群落。幼齡西黃松群落每平方米有__________克碳用于生產者當年的生長、發育、繁殖,儲存在生產者活生物量中;其中,部分通過生態系統中________的呼吸作用,部分轉變為死有機質和土壤有機碳后通過__________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氣中的CO2庫。(3)西黃松幼齡群落中每克生產者活生物量的凈初級生產力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老齡群落。根據年碳收支分析,幼齡西黃松群落________(能/不能)降低大氣碳總量??键c二 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任務驅動·探究突破任務1 信息傳遞的作用及應用舉例作 用 作用或應用 舉例個體 有利于______________ ①蝙蝠依靠“回聲定位”實現對周圍環境的識別、取食與飛行;②萵苣的種子必須接受某種波長的光信息才能萌發生長種群 有利于生物種群的______ ①植物開花需光信息刺激;②昆蟲分泌性外激素,引誘異性個體生態 系統 調節生物________,維持生態系統的________ ①草原上,草返青時,“綠色”為食草動物提供了可采食的信息;②森林中狼與兔相互依據對方的氣味捕食或躲避;③煙草釋放化學物質調控害蟲天敵應 用 提高農產品或者畜產品的產量;對________進行控制 利用模擬動物信息吸引傳粉動物,提高果樹傳粉效率和結實率;利用音響設備誘捕或驅趕有害動物[師說技巧] 判斷信息種類的兩種方法及辨析(1)涉及聲音、顏色、植物形狀、磁力、溫度、濕度這些信號,通過動物感覺器官皮膚、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葉、芽等感覺上述信息,則判斷為物理信息。(2)若涉及化學物質揮發性(如性外激素等)這一特點,則判斷為化學信息。(3)凡涉及“肢體語言”者均屬行為信息。如孔雀開屏。(4)若在影響視線的環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間多依靠“聲音”這種物理形式傳遞信息。(5)若在噪音嘈雜的環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多以“肢體語言”這種行為信息進行交流。任務2 能量流動、物質循環與信息傳遞的區別與聯系項目 能量流動 物質循環 信息傳遞特點 ________ 循環性、 全球性 往往是雙向的范圍 生態系統 中各營養級 ________ 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途徑 ________________ 多種地位 生態系統的動力 生態系統的基礎 決定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方向和狀態聯系 同時進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統一整體考向分類·對點落實考向一 信息傳遞的種類、特點及應用分析1.[2022·思南中學高三一模]一種蛾類害蟲(具有趨光性)以蔬菜的葉片為食,成蟲(蛾)夜晚活躍、交配產卵,白天藏匿于隱蔽處。該蛾類在交配季節會釋放大量性外激素,人們通過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可有效控制其種群數量。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可用黑光燈誘捕法調查這種蛾類的密度,以進行監測和防治B.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屬于化學防治,會引起環境污染C.性外激素屬于雌、雄蛾個體間進行信息傳遞的化學信息D.該實例說明信息傳遞能夠影響生物種群的繁衍2.(不定項選擇)下列現象能體現“信息能調節生物種間關系”這個觀點的是( )A.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長B.當日照達到一定時長時植物才能夠開花C.狼根據兔子留下的氣味去獵捕兔子D.蝙蝠通過自身發出的聲波,對被捕食者進行“回聲定位”考向二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及信息傳遞的比較3.[2022·山東煙臺高三適應性練習]發生霧霾天氣時,空氣質量和能見度較差。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從生態系統的成分分析,霧霾屬于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B.從生態系統穩定性分析,霧霾說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喪失C.從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分析,霧霾可作為物理信息影響種群繁殖D.從生態系統的保護分析,霧霾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所造成的環境污染4.[2022·江蘇省淮安一中模擬]如圖為生態系統信息傳遞模式圖,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信息傳遞是雙向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也是雙向的B.生態系統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以及信息傳遞C.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基礎,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動力,信息傳遞則決定著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方向和狀態D.生態系統各成分間都有各種形式的信息傳遞考向三 生態系統信息傳遞的類型及功能的綜合考查5.[海南卷]某種植物上棲息著一定數量的甲、乙兩種昆蟲和蜘蛛。甲、乙兩種昆蟲均以該植物為食,蜘蛛以乙昆蟲為食。甲昆蟲在白天活動,乙昆蟲在夜晚活動。甲昆蟲采食該種植物的葉片后,植物會釋放出揮發性的物質X,X既可吸引甲昆蟲的天敵,也能驅趕乙昆蟲。請回答下面的問題:(1)上述現象中,X分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間進行傳遞。(2)影響甲昆蟲活動的信息有兩大來源,分別是________和________。影響乙昆蟲活動的信息種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蜘蛛在蜘蛛網上捕食乙昆蟲所利用的信息種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質X,短期內該植物上甲昆蟲天敵和乙昆蟲天敵數量的變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點三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任務驅動·探究突破任務1 生態系統穩定性兩種類型的比較項目 抵抗力穩定性 恢復力穩定性區別 實質 ________自身的結構與功能相對穩定 ________自身的結構與功能相對穩定核心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影響 因素 生態系統中物種豐富度____,營養結構越復雜,抵抗力穩定性____ 生態系統中物種豐富度______,營養結構越簡單,恢復力穩定性______二者 聯系 ①一般情況下二者呈負相關,抵抗力穩定性強的生態系統,恢復力穩定性弱,反之亦然; ②二者是同時存在于同一系統中的兩種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們相互作用,共同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如圖所示:任務2 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與自我調節能力的大小關系 與生態系統穩定性有關的4個易錯點(1)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主要與生物種類有關,還要考慮生物的個體數量。食物鏈數量越多越穩定,若食物鏈數量相同,再看生產者,生產者多的穩定程度高。(2)對于極地苔原(凍原),由于物種組分單一、結構簡單,它的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都較低。(3)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不是恒定不變的,因為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4)負反饋調節并非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而是使最初發生的那種變化向相反方向發展,使生態系統達到并保持相對穩定。任務3 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1)控制對生態系統________的程度,對生態系統的利用應該適度,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________,保證生態系統________的協調。任務4 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1)完善調節實例①河流②森林(2)由以上圖示可以看出:生態系統自我調節的基礎是______ 調節,該種調節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任務5 設計和制作生態缸設計要求 相關分析生態缸一般是________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擾生態缸中投放的幾種生物必須具有很強的________,成分______ 生態缸中能夠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穩定生態缸的材料必須______ 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態缸內溫度;便于觀察生態缸宜____不宜____,缸中的水量應______,要留出一定的______ 便于操作;缸內儲備一定量的空氣生態缸的采光用較強的______光 防止水溫過高導致水生植物死亡考向分類·對點落實考向一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調節機制1.下列有關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抵抗力穩定性弱的生態系統恢復力穩定性一定強B.湖水自凈能力體現了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C.適當增加草原生態系統的物種豐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穩定性D.“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體現了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2.某池塘演變早期,藻類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動物水蚤隨之大量繁殖,導致藻類數量減少,接著又引起水蚤減少。后期因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導致更多水蚤死亡。關于上述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早期不屬于負反饋調節,后期屬于負反饋調節B.早期屬于負反饋調節,后期屬于正反饋調節C.早期、后期均屬于負反饋調節D.早期、后期均屬于正反饋調節[題后歸納] 巧辨反饋調節的種類比較項目 正反饋調節 負反饋調節調節方式 加速最初發生變化的那種成分所發生的變化 抑制和減弱最初發生變化的那種成分所發生的變化結果 常使生態系統遠離穩態 有利于生態系統保持相對穩定實例分析考向二 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的比較分析3.[2022·江蘇徐州高三質量檢測]徐州賈汪潘安湖曾是采煤塌陷地,經過治理現已成為濕地公園。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在治理過程中采煤塌陷地上發生了次生演替B.治理后形成的濕地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增強C.濕地能調節氣候,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D.采煤塌陷地的成功治理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實例4.(不定項選擇)兩個不同的生態系統在同時受到同等強度的干擾(a)后,其結構和功能的曲線變化情況如圖所示,由圖能得出的結論是( )A.同等強度的干擾下,乙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比甲高B.同等強度的干擾下,若乙生態系統干擾提前,則B點左移C.若甲生態系統的干擾強度增大,則C點右移D.乙生態系統B點后一定有新的物種產生考向三 生態缸穩定性的判斷5.某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魚、生態缸、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個生態缸(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甲缸中的小魚很快死亡是因為缸內分解者數量過少B.乙缸中的生物存活的時間相對較長C.丙缸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D.若想維持生態平衡,丙缸不應放在黑暗中6.(不定項選擇)將水生植物和小魚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閉后置于光照、溫度等適宜條件下。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植物為魚的生存提供氧氣B.魚可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C.能量流動可以從植物到魚,也可以由魚到植物D.若該玻璃缸長期置于黑暗中,魚和植物將會死亡考向四 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原理及應用的考查7.[經典高考]濕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態系統,具有穩定環境、物種保護及資源供應等功能。(1)某濕地由淺水區向陸地方向依次生長著蘆葦、堿蓬、檉柳等,這體現了群落的________結構。調查濕地中蘆葦的種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法。(2)圖中甲、乙兩條曲線分別表示濕地中兩種生物當年的種群數量(Nt)和一年后的種群數量(Nt+1)之間的關系,直線p表示Nt+1= Nt。甲曲線上A、B、C三點中,表示種群數量增長的是__________ 點;乙曲線上D、E、F三點中,表示種群數量相對穩定的是__________點;Nt小于a時,甲、乙兩條曲線中__________曲線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3)濕地生態系統被破壞后,生物種類貧乏。要恢復其生物多樣性,在無機環境得到改善的基礎上,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首先應增加________的種類及數量。隨著生物多樣性和食物網的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的__________穩定性增強。為保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我國已建立多個濕地自然保護區,這屬于__________保護。[網絡建構提升][長句應答必備]1.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指的是組成生物體的各種元素在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循環往復的現象。2.碳元素在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是以CO2的形式循環的,在生物群落內部則是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傳遞。3.生態系統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學信息和行為信息等形式。[等級選考研考向]1.[2021·浙江1月選考]近年來,我省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建設生態文明,在一些地區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退耕區域會發生變化。退耕之初發展到頂極群落期間的變化趨勢是( )A.生態系統穩定性越來越強B.群落的凈生產量越來越大C.草本層對垂直結構的影響越來越明顯D.群落中植物個體總數越來越多2.[經典高考]下列有關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這是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基礎B.生態系統內部結構與功能的協調,可以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C.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具有重要作用,體現了其間接價值D.生態系統中的組成成分越多,食物網越復雜,其恢復力穩定性就越高3.[2020·江蘇卷](不定項選擇)蚯蚓分解處理技術可實現固體廢物的減量化和資源化。如圖為某農業生態系統的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該生態系統中的蚯蚓和各種微生物均屬于分解者B.該生態工程設計突出體現了物質循環再生的原理C.農作物、果樹等植物獲取的物質和能量主要來自有機肥D.影響蚯蚓分解處理效率的因素有溫度、含水量等[國考真題研規律]4.[2020·全國卷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包括碳循環和氮循環等過程。下列有關碳循環的敘述,錯誤的是( )A.消費者沒有參與碳循環的過程B.生產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環的重要環節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環的重要環節D.碳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群落之間主要以CO2形式循環5.[全國卷Ⅱ]如果食物鏈上各營養級均以生物個體的數量來表示,并以食物鏈起點的生物個體數作底層來繪制數量金字塔,則只有兩個營養級的夏季草原生態系統(假設第一營養級是牧草,第二營養級是羊)和森林生態系統(假設第一營養級是喬木,第二營養級是昆蟲)數量金字塔的形狀最可能是( )A.前者為金字塔形,后者為倒金字塔形B.前者為倒金字塔形,后者為金字塔形C.前者為金字塔形,后者為金字塔形D.前者為倒金字塔形,后者為倒金字塔形課堂互動探究案2高效課堂 師生互動提考能考點一【任務驅動·探究突破】任務1 (1)CO2 (2)含碳有機物 (3)光合 化能合成 呼吸作用 微生物分解任務2 (1)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2)呼吸作用 燃燒 (4)全球性 循環性任務3 以化學元素形式流動 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生物圈(全球性)任務4 分解者 消費者 初級消費者 分解者 分解者 初級消費者【考向分類·對點落實】1.解析:碳循環是指碳元素在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的循環,A錯誤;光合作用可推動碳循環過程,促進了碳從非生物環境進入生物群落,能量不能循環,B錯誤;非生物環境中的化學元素可通過多種途徑被生物群落反復利用,C正確;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環節越多,使得能量盡可能被多級利用,人可獲得的能量就增加,D錯誤。答案:C2.解析:生物圈通過碳循環實現碳元素的自給自足,A正確;A是消費者,C是生產者,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以CO2的形式傳遞碳元素,而生物群落內部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傳遞碳元素,B錯誤;對E(化石燃料)過度開發利用會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環的平衡,C正確;碳循環過程需要能量驅動,同時又是能量的載體,D正確。答案:B3.解析: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大氣中的無機碳,而生物的呼吸作用則把生物群落中的有機碳轉變為無機碳,再返還給大氣,A正確;表中A時期碳的吸收量和釋放量是相同的,說明大氣中碳的含量相對穩定。B時期碳的釋放量大于吸收量,說明人為增加化石燃料的燃燒會增加碳的釋放量,從而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碳循環,B、D正確;大氣中CO2含量的提高可以增強光合作用,而不是使光合作用受到抑制,C錯誤。答案:C4.解析:提倡素食即人直接以植物性食物為食,從生產者到人類只有兩個營養級,因此,縮短了食物鏈,可以使人類從生產者體內獲得更多的能量,以減少能量的損耗,但不能提高能量傳遞效率,所以A、C、D 正確,B錯誤。答案:B5.解析:秸稈中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其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熱能形式散失,并沒有實現能量的多級利用。答案:ACD6.解析:(1)西黃松群落被砍伐遭到破壞后,又逐漸形成自然幼齡群落,體現了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2)光合作用的暗反應過程發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因此大氣中的碳主要在葉綠體基質部位被固定,進入生物群落。用于生產者當年的生長、發育、繁殖,儲存在生產者活生物量=生產者固定的量-生產者呼吸消耗量=凈初級生產力,因此幼齡西黃松群落每平方米360克碳用于生產者當年的生長、發育、繁殖,儲存在生產者活生物量中。用于生產者當年的生長、發育、繁殖的量一部分流入消費者,通過消費者的呼吸作用釋放,一部分轉變為死有機質和土壤有機碳,進而通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氣中的CO2庫。(3)西黃松幼齡群落中和老齡群落中每克生產者活生物量的凈初級生產力分別為360/1 460≈0.25和470/12 730≈0.04,因此西黃松幼齡群落中每克生產者活生物量的凈初級生產力大于老齡群落。根據年碳收支分析,該生態系統中幼齡西黃松群落的凈初級生產力360 g/(m2·年),而異養呼吸消耗量為390 g/(m2·年),因此幼齡西黃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氣碳總量。答案:(1)恢復力 (2)基質 360 消費者 分解者 (3)大于 不能考點二【任務驅動·探究突破】任務1 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繁衍 種間關系 平衡與穩定 有害動物 任務2 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生物圈 食物鏈和食物網【考向分類·對點落實】1.解析:用黑光燈誘捕害蟲時,可通過統計誘捕到的某種趨光性害蟲的數量來調查該種趨光性害蟲的密度,以對害蟲進行監測和防治,A正確;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屬于生物防治,不會引起環境污染,B錯誤;性外激素屬于化學物質,是雌、雄蛾個體間進行信息傳遞的化學信息,C正確;在交配季節,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來干擾蛾類的雌雄交配,使其繁殖力下降,這說明信息傳遞能夠影響生物種群的繁衍,D正確。答案:B2.解析:光照時間對植物開花的影響,體現了信息傳遞有利于生物種群的繁衍,而不是調節種間關系,B錯誤。答案:ACD3.解析:從生態系統的成分分析,霧霾屬于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A正確;從生態系統穩定性分析,霧霾說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有限,但并未喪失,B錯誤;從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分析,霧霾可作為物理信息影響種群繁殖,C正確;從生態系統的保護分析,霧霾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所造成的環境污染,D正確。答案:B4.解析: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而物質循環是反復進行的。答案:A5.解析:(1)植物釋放的物質X可以在植物與甲昆蟲的天敵、植物與乙昆蟲之間傳遞。(2)影響甲昆蟲活動的信息有兩大來源——無機環境和生物;影響乙昆蟲活動的信息種類是化學信息和物理信息;蜘蛛在蜘蛛網上捕食乙昆蟲是通過感知蜘蛛網的震動來實現的,屬于物理信息。(3)物質X可吸引甲昆蟲的天敵,所以甲昆蟲天敵數量增加;能驅趕乙昆蟲,使乙昆蟲減少,所以乙昆蟲天敵數量減少。答案:(1)植物與甲昆蟲的天敵、植物與乙昆蟲(2)無機環境 生物 化學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物理信息(3)甲昆蟲天敵數量增加,乙昆蟲天敵數量減少考點三任務1 保持 恢復 抵抗干擾,保持原狀 遭到破壞,恢復原狀 越高 越強 越低 越強任務2 簡單 弱 低 復雜 強 高任務3 (1)干擾 自我調節能力(2)物質、能量投入 內部結構與功能 任務4 (1)物理 化學 不會受到明顯影響 增加 下降 減少 增加(2)負反饋任務5 封閉 生活力 齊全 透明 小 大 適宜 空間 散射【考向分類·對點落實】1.解析:有些生態系統如極地苔原生態系統,生物種類少,抵抗力穩定性弱,但由于溫度極低,條件惡劣,恢復力穩定性也很弱,A錯誤;湖水自凈能力體現了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B正確;適當增加生物種類可提高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從而提高其抵抗力穩定性,C正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體現了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D正確。答案:A2.解析:負反饋調節是指某一成分的變化所引起的一系列變化抑制或減弱最初發生變化的那種成分所發生的變化,題干中所述的早期符合負反饋調節的機制。正反饋調節是指某一成分的變化所引起的一系列變化促進或加強最初所發生的變化,題干中所述的后期屬于正反饋調節。答案:B3.解析:次生演替是指原來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災、洪水、崖崩、風災、人類活動等原因大部分消失后所發生的演替,對采煤塌陷地的治理屬于次生演替,A正確;治理后形成的濕地生態系統,物種種類增多,生態系統營養結構變復雜,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增強,B正確;生態系統具有的調節氣候的功能屬于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C錯誤;采煤塌陷地的成功治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D正確。答案:C4.解析:從圖中可看出,甲、乙兩個生態系統受到干擾后,與乙相比,甲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恢復原狀所需要的時間長,波動范圍大,說明甲的抵抗力穩定性低,乙的抵抗力穩定性高;若乙生態系統受干擾提前,其結構和功能恢復至正常運行范圍的時間也會提前,即B點左移;若甲的干擾強度增大,則恢復原狀所需要的時間延長,C點右移;乙生態系統在恢復原狀后不一定有新物種產生。答案:ABC5.解析:甲缸中主要是因為消費者(植食性小魚)過多,所以應保持各組分的比例合適,方能使生態缸維持較長時間。答案:A6.解析:能量流動可以從植物到魚,不能由魚到植物,能量不能逆向流動。答案:ABD7.解析:(1)某濕地由淺水區向陸地方向依次生長著蘆葦、堿蓬、檉柳等,這說明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存在差異,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調查該濕地中蘆葦的種群密度常用樣方法。(2)分析曲線圖可知,甲曲線上的A、B、C三點分別表示Nt+1=Nt、Nt+1>Nt、Nt+1Nt、Nt+1>Nt、Nt+1=Nt,所以乙曲線上D、E、F三點中,表示種群數量相對穩定的是F點。Nt小于a時,甲曲線中Nt+1Nt,所以甲曲線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3)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基石,因此,當濕地生態系統被破壞,導致生物種類貧乏時,要恢復其生物多樣性,在無機環境得到改善的基礎上,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首先應增加生產者。隨著生物多樣性和食物網的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增大,抵抗力穩定性增強。建立多個濕地自然保護區,這是在原地對被保護的生態系統或物種采取的保護措施,這屬于就地保護。答案:(1)水平 樣方 (2)B F 甲 (3)生產者 抵抗力 就地課堂總結 網絡聚焦大概念網絡建構提升①生產者固定的能量?、谑澄镦?網)?、蹮崮堋、軉蜗蛄鲃印、葜鸺夁f減?、奕蛐浴、哐h性?、嗌锶郝洹、嵘锶?br/>歷屆真題 分類集訓培素養1.解析:在次生演替過程中,物種數目會增多,食物鏈和食物網結構變復雜,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越來越強,A正確;凈生產量通常是指從無機營養生物(自養生物)的光合成生產量以及化學合成生產量中減去呼吸消耗量而言,在該演替過程中,群落的凈初級生產量變化趨勢是增加后減少再穩定,B錯誤;隨著演替的進行,灌木和喬木逐漸占據優勢,草本植物因為對光照的競爭不占優勢,故其對垂直結構的影響越來越小,C錯誤;演替過程中群落的物種數目會增多,但植物個體總數不一定越來越多,D錯誤。答案:A2.解析: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的組成成分越多,食物網越復雜,其自我調節能力越強,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越高,而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越低。答案:D3.解析:該農業生態系統中的蚯蚓、腐生微生物等屬于分解者,一些寄生的細菌屬于消費者,硝化細菌等自養型微生物屬于生產者,A錯誤;該生態工程設計突出了對畜禽糞便、生活垃圾、蚓糞、殘渣等的處理與利用,充分體現了物質循環再生的原理,B正確;土壤中的分解者將有機肥分解,可以為農作物、果樹等植物的生長提供二氧化碳和無機鹽,但農作物、果樹等植物獲取的能量主要來自光能,C錯誤;蚯蚓的分解作用是其代謝活動的一部分,而蚯蚓維持正常的代謝活動需要適宜的溫度和水分等條件,所以其分解處理效率受溫度、含水量等影響,D正確。答案:BD4.解析:消費者通過呼吸作用將有機物中的碳轉化為CO2釋放到無機環境中,參與了碳循環,A錯誤;生產者進行光合作用將無機環境中的CO2合成有機物,此過程是C元素從無機環境流入生物群落的最主要途徑,同時也為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和分解者提供了直接或間接的有機物來源,是碳循環的重要環節,B正確;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將動植物遺體、動物糞便中有機形式的碳分解成CO2回歸無機環境,這是C元素從生物群落流回無機環境的重要一環,C正確;碳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群落之間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環,D正確。答案:A5.解析:夏季草原生態系統中,第二營養級羊的數量遠少于第一營養級牧草的數量,其數量金字塔為金字塔形,而森林生態系統中,第二營養級昆蟲的數量遠多于第一營養級喬木的數量,其數量金字塔為倒金字塔形,故A正確,B、C、D錯誤。答案: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