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新人教生物一輪復習課堂互動探究案11-1 生態系統的結構與能量流動考點一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任務驅動·探究突破任務1 完善生態系統中四種成分相互聯系的圖示(1)由上圖可知:________________是生態系統中生物群落物質和能量的最終來源。(2)生產者通過________把太陽能轉變為化學能,固定在有機物中,從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3)從理論上講,________不會影響生態系統的根本性質。(4)如果一個生態系統中沒有________的話,動植物的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就會堆積如山,生態系統就會崩潰。(5)由圖示可知四種成分的關系分別是:①基礎:____________;②橋梁:____________;③主導(基石):__________。 生態系統生物成分的判斷方法(1)判斷生產者:主要依據為是否為自養型生物,若為自養型生物,則為生產者,包括綠色植物、藍細菌、光合細菌以及化能合成細菌等。(2)判斷消費者:特別注意“異養型、非腐生”等關鍵詞,植物、微生物也有可能是消費者,但是必須排除腐生生物的可能性。(3)判斷分解者:主要依據是能否把動植物的遺體、殘枝敗葉轉變成無機物,分解者是腐生生物,也包括少數的動物(如蚯蚓等)。[誤區辨析] (1)植物≠生產者:菟絲子屬于植物,營寄生生活,是消費者。(2)動物≠消費者:禿鷲、蚯蚓、原生動物等以動植物殘體為食的腐生動物屬于分解者。(3)細菌≠分解者:硝化細菌和光合細菌是自養型,屬于生產者;寄生細菌屬于消費者。任務2 完善生態系統各類成分的關系[解法指導] 生態系統四種組成成分的判斷技巧①根據雙向箭頭確定C、D為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或生產者,則A、B為消費者或分解者。②根據出入箭頭數量的多少進一步判斷:在C、D中指出箭頭多的D為生產者;指入箭頭多的C為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③根據D→A→B,確定A為消費者、B為分解者。任務3 完善構建食物鏈(網)的方法(1)根據圖1構建食物鏈:①信息:營養級越低,生物數量往往越多;營養級較低者,先出現波峰。②食物鏈: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據圖2構建食物網:①信息:能量逐級遞減;若兩種生物能量差距過小(不在10%~20%內),則很可能位于同一營養級。②食物網如圖所示:__________________(3)根據重金屬、農藥的含量構建食物網:某相對穩定的水域生態系統中食物網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個種群,各種群生物體內某重金屬的含量如表所示。已知水中的該重金屬被生物體吸收后難以通過代謝排出體外。假設在這5個種群構成的食物網中,消費者只能以其前一個營養級的所有物種為食。種群 甲 乙 丙 丁 戊重金屬含量 (μg·kg-1鮮重) 0.003 7 0.003 6 0.035 0.036 0.34①信息:重金屬(農藥、一些難于降解的物質)隨著食物鏈富集,營養級越高,含量越高,甲、乙中重金屬含量差別不大,所以處于同一營養級,同理,丙、丁處于同一營養級。②食物網如圖所示:__________________ (1)數食物鏈的規則:生產者→最高營養級,不中斷、不漏掉。(2)寄生、腐生生物及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不在食物鏈(網)中。(3)數量波動變化應以就近原則,且以捕食關系進行判斷。任務4 歸納總結食物鏈(網)中各營養級生物數量變化規律(1)食物鏈中第一營養級的生物數量減少對其他生物數量變動的影響若處于食物鏈中第一營養級的生物數量減少,直接以其為食物的第二營養級的生物因食物缺乏而數量____,又會引起連鎖反應,整個食物鏈中的其他生物數量都會____。(2)“天敵”一方減少對被捕食者數量變動的影響“天敵”一方減少,短時間內被捕食者數量會________,但隨著其數量的________,種內競爭加劇,種群密度下降,直到趨于穩定,但最終結果比原來數量要________。(3)復雜食物網中某種群數量變化引起的連鎖反應分析①以中間環節少的作為分析依據,考慮方向和順序為:從高營養級依次到低營養級。②生產者相對穩定,即生產者比消費者穩定得多,所以當某一種群數量發生變化時,一般不需要考慮生產者數量的增加或減少。③處于最高營養級的生物有多種食物來源時,若其中一條食物鏈被中斷,則該種群可通過多食其他生物來維持其數量基本不變。(4)同時占有兩個營養級的種群數量變化的連鎖反應分析①a種群的數量變化導致b種群的營養級降低時,則b種群的數量將____。②a種群的數量變化導致b種群的營養級升高時,則b種群的數量將____。考向分類·對點落實考向一 生態系統的概念和范圍1.[江蘇卷]下列關于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的敘述,正確的是( )A.五點取樣法適合調查灌木類行道樹上蜘蛛的種群密度B.就食性而言,雜食性鳥類的數量波動小于其他食性的鳥類C.就生態系統的結構而言,生態瓶的穩定性取決于物種數D.變色龍變化體色,主要是向同類傳遞行為信息2.[天津卷]如圖表示生態系統、群落、種群和個體的從屬關系。據圖分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甲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B.乙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后不再發生波動C.丙是由生產者和消費者構成的D.丁多樣性的形成受無機環境影響考向二 生態系統的成分的考查3.[海南卷]下列關于土壤微生物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參與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B.土壤微生物可作為生態系統的分解者C.秸稈經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農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細菌是異養生物,因而不屬于生產者4.(不定項選擇)生態系統是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組成的統一整體。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備條件B.生產者除綠色植物外,還包括黑藻、藍細菌、硝化細菌等原核生物C.消費者和分解者都是異養生物,但它們獲取營養的方式有區別D.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在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方面緊密聯系考向三 結合能量流動圖或物質循環圖判斷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5.下圖表示生態系統中四種成分(甲、乙和丙、丁、戊所對應方框各代表一種成分)之間的關系,以下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種群構成群落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C.圖中存在競爭關系的只有乙2和丙2D.丁的含量增加將導致臭氧層被破壞6.[2022·南京市高三學情調研]如圖為部分碳循環示意圖,其中Ⅰ、Ⅱ、Ⅲ、Ⅳ、Ⅴ代表不同生物類群,①②代表相關的生理過程,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圖中Ⅰ、Ⅱ、Ⅲ、Ⅳ、Ⅴ共同構成生物群落B.該生態系統通過捕食關系構成的聯系是Ⅰ→Ⅱ→Ⅲ→ⅣC.經過②過程釋放的能量會重新經過①過程進入生物群落D.碳元素在Ⅰ、Ⅱ、Ⅲ、Ⅳ、Ⅴ之間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傳遞考向四 食物鏈及食物網的分析7.如圖為某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該食物網共有5條食物鏈,圖示中所有生物構成群落B.狐和鷹、鷹和蛇之間都存在競爭和捕食關系C.為使草原生態系統更穩定,最好大量捕殺鼠D.環境中有害重金屬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進行積累,鷹積累量可能最大8.(不定項選擇)如果一個生態系統中有4種生物,并構成一條食物鏈,在某一時間分別測得這4種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機物的總量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該食物鏈是:丙→甲→乙→丁B.丙種群數量增加,甲、乙、丁的種群數量均減少C.丁的體型最大,單個個體占有的能量最多D.在其他食物鏈中,乙和丁之間也可能存在競爭關系考點二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任務驅動·探究突破任務1 能量流動的過程分析(1)能量流經第二營養級的過程分析①過程圖解:②相關分析:a.攝入量(a)=________(b)+糞便量(c)b.同化量(b)=________-糞便量(c)=________________+凈同化量(e)(生長、發育、繁殖量)=________________+流入下一營養級(i)+被分解者利用(f)c.凈同化量(e)=同化量(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分解者利用(f)(2)流入某一營養級能量的來源和去路①能量來源②能量去向:流入某一營養級的能量去向可從以下兩個角度分析: 定量不定時(能量的最終去路) 定量定時(流入某一營養級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時間內的去路)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營養級(最高營養級除外);c.________________;d.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營養級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如果是以年為單位研究,這部分的能量將保留到下一年。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幾個易混點(1)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強調關鍵詞是“固定”而不是“照射”。(2)動物的同化量不等于攝入量①同化量為每一營養級通過攝食并轉化成自身有機物的能量。②攝入量是消費者攝入的能量,同化量=攝入量-糞便量。(3)生態系統的能量傳遞效率不等于能量利用率①能量傳遞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逐級減少,若以“營養級”為單位,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的傳遞效率一般為10%~20%,不是兩個個體之間的傳遞效率。其計算公式為能量傳遞效率=(一個營養級同化量/上一營養級同化量)×100%。②能量利用率:通常考慮的是流入人體中的能量占生產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營養級的能量占生產者能量的比值。合理調整能量流動的方向,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任務2 對生態金字塔的分析不同的生態金字塔能形象地說明各營養級與能量、生物量、個體數量之間的關系,是定量研究生態系統的直觀體現。能量金字塔 數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形狀特點 正金字塔形 一般為正金字塔形 一般為正金字塔形象征 含義 能量沿食物鏈流動過程中具有________的特性 一般生物個體數目在食物鏈中隨營養級升高而________ 一般生物有機物的總質量沿食物鏈升高________每一 階含 義 每一營養級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 每一營養級生物個體的數目 每一營養級生物的有機物總量特殊 形狀 無 極少任務3 完善能量流動的特點及意義(1)能量傳遞效率:是指____________之間________的比值。相鄰營養級之間的傳遞效率一般為________。(2)能量流動的特點:①單向流動原因:食物鏈中各營養級的順序是長期________的結果,生物之間的捕食關系是一定的,不能逆轉,而能量則以__________的形式散失,不能再被生產者利用。②逐級遞減原因:某個營養級同化的能量,________要消耗一部分,還有一部分被________利用,所以不能將全部的能量流入下一營養級。(3)研究意義①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________________,使能量得到________的利用。②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________________的部分。任務4 與能量傳遞相關的“最值”計算(1)如食物鏈A→B→C→D①已知D營養級的能量為M,則至少需要A營養級的能量=________,最多需要A營養級的能量=________。②已知A營養級的能量為N,則D營養級獲得的最多能量=________,最少能量=________。(2)在某食物網中,確定生物量變化的“最多”或“最少”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有關能量傳遞效率的定值計算方法(1)已確定營養級間能量傳遞效率的,不能按“最值法”計算,而需按具體數值計數。例如,在食物鏈A→B→C→D中,能量傳遞效率分別為a%、b%、c%,若A的能量為M,則D獲得的能量為M×a%×b%×c%。(2)如果是在食物網中,某一營養級同時從上一營養級多種生物獲得能量,且各途徑所獲得的生物量比例確定,則按照各單獨的食物鏈進行計算后合并。(3)人為輸入到某一營養級的能量是該營養級同化量的一部分,但卻不是從上一營養級流入的能量,在求算該營養級與上一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時則不考慮人工輸入的能量;而在求算該營養級與下一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時,則考慮人工輸入的能量。考向分類·對點落實考向一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考查1.[福建卷]下圖為某人工魚塘食物網及其能量傳遞示意圖[圖中數字為能量數值,單位是(J·m-2·a-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該食物網中最高營養級為第六營養級B.該食物網中第一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25%C.太陽魚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為1 357(J·m-2·a-1)D.該食物網中的生物與無機環境共同構成一個生態系統考向二 能量流動過程中的相關計算2.[經典模擬]在某草原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中,假設羊攝入體內的能量為n,羊糞便中的能量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為48%n,則( )A.羊同化的能量為64%nB.貯存在羊體內的能量為52%n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為16%nD.由羊流向下一營養級的能量為64%n3.如表所示是能量流經某種植食性動物時的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項目 攝食量 糞便量 呼吸消耗量 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能量/ [J/(cm2·a)] 530 330 X 110A.X表示的能量為200 J/(cm2·a)B.流向第三營養級生物的能量至多為40 J/(cm2·a)C.該植食性動物同化的能量中有20%通過呼吸作用散失掉D.表中四個量之間沒有一定的數量關系4.下圖表示在一個生態系統中,植物光合作用積累的有機物被植食動物利用的過程。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①⑤之和為輸入到生態系統的全部能量B.植食動物糞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⑦中C.⑤⑥⑦⑧之和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④占②的百分比為能量傳遞效率5.(不定項選擇)下圖是某生態系統中組成食物鏈的三個種群(Ⅰ、Ⅱ、Ⅲ)一年內能量流動統計的部分數據(圖中數值單位是100萬kJ)。有關敘述正確的有( )A.三個種群組成的食物鏈是Ⅰ→Ⅱ→ⅢB.種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約為6 950萬kJC.不同營養級之間能量以有機物形式流動D.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20%考向三 關于生態金字塔的考查6.[高考改編]用各營養級生物的能量、數量構建的金字塔分別稱為能量金字塔、數量金字塔。在某一櫟林中 ,第一營養級生物為櫟樹,第二營養級生物為昆蟲,第三營養級生物為蛙、蜥蜴和鳥,第四營養級生物為蛇。該櫟林數量金字塔的示意圖是( )7.(不定項選擇)如圖表示某一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其Ⅰ、Ⅱ、Ⅲ、Ⅳ分別代表不同的營養級,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Ⅰ和Ⅳ是實現物質循環的關鍵生態成分B.該圖所示的食物網中只有1條食物鏈:Ⅰ→Ⅱ→Ⅲ→ⅣC.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過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D.能量可在食物鏈中循環利用考向四 對能量流動的綜合考查8.(不定項選擇)如圖為地震毀損的某自然保護區人為干預下恢復過程的能量流動圖[單位為103 kJ/(m2·a)]。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流經城市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包括了城市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以及從外圍的農田生態系統等補償輸入的能量B.計算可知,肉食動物需補償輸入的能量值為5×103 kJ/(m2·a)C.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1.29×105 kJ/(m2·a)D.在人為干預下,能量在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之間傳遞效率為14.6%[網絡建構提升][長句應答必備]1.生態系統的四種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2.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地位(1)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基石。(2)消費者是生態系統最活躍的部分。(3)分解者是生態系統的關鍵成分。3.食物網中可體現的兩種種間關系:捕食關系和種間競爭關系。4.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特點和功能(1)特點:在食物鏈中,第一營養級總是生產者,各種動物在不同的食物鏈中所處的營養級可能不同。(2)功能: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渠道。5.由于能量沿食物鏈流動時是逐級遞減的,所以食物鏈一般不超過五個營養級。6.太陽能經過生產者的固定進入生物群落,在食物鏈中以化學能的形式流動,以熱能的形式散失。7.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特點。8.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傳遞效率一般約為10%~20%。[等級選考研考向]1.[2021·廣東卷]“葛(葛藤)之覃兮,施與中谷(山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節選自《詩經·葛覃》)。詩句中描寫的美麗景象構成了一個( )A.黃鳥種群 B.生物群落C.自然生態系統 D.農業生態系統2.[2020·浙江卷]下列關于營養級的敘述,正確的是( )A.營養級的位置越高,歸屬于這個營養級的能量通常越多B.自然生態系統中的所有綠色植物都屬于生產者營養級C.營養級是指處于食物鏈同一環節上同種生物的總和D.食物鏈中的各營養級之間能量傳遞效率是相同的3.[2021·浙江6月選考]下列關于生態金字塔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態金字塔顯示了各營養級之間的數量關系B.生態金字塔中每個營養級的生物均屬于同一食物鏈C.生態金字塔中的營養級均按其所占的數值大小依次排列D.生態金字塔可分別以個體數量、生產量和能量為指標繪制4.[2020·海南卷]在生態系統中,植物所固定的太陽能或所制造的有機物質稱為初級生產量,其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余下部分稱為凈初級生產量。表為4個生態系統的研究實例。類別 玉米地 荒地 湖泊Ⅰ 湖泊Ⅱ太陽能利用率(初級生產量/入射太陽能) 1.6% 1.2% 0.4% 0.1%呼吸消耗率(呼吸消耗/初級生產量) 23.4% 15.1% 22.3% 21.0%凈初級生產效率(凈初級生產量/初級生產量) 76.6% 84.9% 77.7% 79.0%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與玉米地相比,荒地的太陽能利用率低,凈初級生產效率也低B.若入射太陽能相同,上述4個生態系統中,制造有機物質最多的是玉米地C.兩個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與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顯高于荒地D.兩個湖泊的太陽能利用率低,與太陽光穿過水層時損失了部分能量有關5.[2021·山東卷]海水立體養殖中,表層養殖海帶等大型藻類,海帶下面掛籠養殖濾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蠣,底層養殖以底棲微藻、生物遺體殘骸等為食的海參。某海水立體養殖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示意圖如下,M、N表示營養級。(1)估算海參種群密度時常用樣方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圖中M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為________kJ/(m2·a)。由M到N的能量傳遞效率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數),該生態系統中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M和遺體殘骸間循環流動。(3)養殖的海帶數量過多,造成牡蠣減產,從生物群落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海水立體養殖模式運用了群落的空間結構原理,依據這一原理進行海水立體養殖的優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構建海水立體養殖生態系統時,需考慮所養殖生物的環境容納量、種間關系等因素,從而確定每種生物之間的合適比例,這樣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江蘇卷]如圖是某生態系統部分生物關系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生態系統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圖1由喬木、草本植物、蝗蟲、蜘蛛和雜食性鳥構成的食物網中,雜食性鳥分別處于第________營養級。(2)從圖1所示的營養關系分析,屬于分解者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機碎屑被徹底分解產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寫出兩類)等供生態系統循環利用。(3)由于喬木的遮擋程度不同,導致了不同區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種類和數量有一定差異,地表生物的這種區域差異分布體現了群落具有____________結構。(4)下列屬于該區域東亞飛蝗種群基本特征的有______________(填序號)。①空間分布 ②遷入率 ③互利共生④物種豐富度 ⑤種群密度(5)圖2是圖1生態系統中某兩個營養級(甲、乙)的能量流動示意圖,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糞便中食物殘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填圖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長、發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為______________(用圖2中字母和計算符號表示)。[國考真題研規律]7.[全國卷Ⅰ,節選]某果園中存在A、B兩種果樹害蟲,果園中的鳥(C)可以捕食這兩種害蟲;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Y誘殺B可減輕B的危害。回答下列問題:(1)果園中包含害蟲A的一條食物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該食物鏈的第三營養級是______________。8.[全國卷Ⅱ,節選]回答下列與生態系統相關的問題。(1)在森林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的能量來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產者的能量可以直接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點即可)。課堂互動探究案1高效課堂 師生互動提考能考點一【任務驅動·探究突破】任務1 (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2)光合作用 (3)消費者 (4)分解者 (5)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生產者、分解者 生產者任務2 分解者 生物群落 生態系統任務3 (1)丁→乙→丙→甲(2)(3)任務4 (1)減少 減少 (2)增加 增加 大 (4)①增加 ②減少【考向分類·對點落實】1.解析:蜘蛛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且行道樹呈長條形分布,故等距取樣法適合調查灌木類行道樹上蜘蛛的種群密度,A錯誤;雜食性鳥類由于食物范圍廣,受環境影響較小,其數量波動小于其他食性的鳥類,B正確;就生態系統結構而言,生態瓶的穩定性主要取決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合理搭配,并非物種數目越多越穩定,C錯誤;變色龍的體色變化是基于和環境同步,主要是保護自己免受天敵捕食并非向同類傳遞行為信息,D錯誤。答案:B2.解析:由圖可知:甲為個體,乙為種群,丙為群落,丁為生態系統。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A錯誤;種群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后仍會出現上下波動,B錯誤;群落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C錯誤;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受無機環境的影響,D正確。答案:D3.答案:D4.解析: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中,太陽能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植物的生長需要從非生物環境中吸收無機物質,A正確;黑藻屬于真核生物,B錯誤;消費者從活的生物體中獲取營養物質,分解者從動植物遺體中獲取營養物質,C正確;生態系統的四種成分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D正確。答案:ACD5.解析:由圖可知,甲是生產者,乙和丙是消費者,戊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群落包含該區域內所有的生物,即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戊是分解者,有些動物(如蚯蚓)也是分解者;圖中乙1和丙1有共同的食物來源甲,乙2和丙2有共同的食物來源丙1,都存在競爭關系;由圖知丁不會導致臭氧層破壞,導致臭氧層被破壞的主要是含氟的氣體。答案:B6.解析:圖中Ⅰ是生產者,Ⅱ、Ⅲ、Ⅳ是消費者,Ⅴ是分解者,它們共同構成了生物群落,A正確;分解者不參與構成食物鏈,該生態系統中的捕食關系是Ⅰ→Ⅱ→Ⅲ→Ⅳ,B正確;能量是單向流動的,不能循環重復利用,C錯誤;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內部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傳遞,D正確。答案:C7.解析:圖示食物網共有5條食物鏈,生物群落是生態系統中所有種群的集合,而圖中生物只有生產者和消費者兩種成分,A錯誤;狐和鷹之間只有競爭關系,鷹和蛇之間存在競爭和捕食關系,B錯誤;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營養結構的復雜程度有關,大量捕殺鼠,會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營養結構變簡單,穩定性降低,C錯誤;環境中有害重金屬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進行積累,由于鷹的食性最復雜,營養級最高,積累量有可能是最大的,D正確。答案:D8.解析:由題圖可知,丙種群的有機物總量最多,應是該食物鏈的第一營養級,所以4種生物構成的食物鏈是丙→甲→乙→丁,A正確;丙種群數量增加,甲、乙、丁的種群數量都隨丙的增加而增加,B錯誤;丁的營養級最高,但是體型不一定最大,單個個體占有的能量也不一定最多,C錯誤;不同的食物鏈中,同一種動物占有的營養級可能不同,在其他食物鏈中,乙和丁之間也可能存在競爭關系,D正確。答案:BC考點二【任務驅動·探究突破】任務1 (1)同化量 攝入量(a) 呼吸消耗量(d) 呼吸消耗量(d) 呼吸消耗量(d) 流入下一營養級(i) (2)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任務2 逐級遞減 逐級遞減 逐級遞減任務3 (1)相鄰兩個營養級 同化量 10%~20% (2)自然選擇 熱能 自身呼吸 分解者 (3)人工生態系統 最有效 對人類最有益任務4 (1)M÷(20%)3 M÷(10%)3 N×(20%)3 N×(10%)3 (2)最長 ÷10% 最短 ÷20%【考向分類·對點落實】1.解析:該食物網中最高營養級為第五營養級,A錯誤;第二營養級同化的能量為3 780+4 200=7 980(J·m-2·a-1),第一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7 980/31 920×100%=25%,B正確;因不知太陽魚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值,所以太陽魚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無法計算,C錯誤;人工魚塘中的所有生物與無機環境共同構成一個生態系統,D錯誤。答案:B2.解析:羊同化的能量為:n-36%n=64%n,A正確;貯存在羊體內的能量為:n-36%n-48%n=16%n,B錯誤;根據題意,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為其同化量的一部分,小于16%n,C錯誤;由羊流向下一營養級的能量為其同化量的10~20%,D錯誤。答案:A3.解析:同化量=攝入量-糞便量=530-330=200[J/(cm2·a)],同化量有兩個去向,即同化量=呼吸消耗量+生物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即200=X+110,因此,X表示的能量為90 J/(cm2·a),A錯誤;流經某種植食性動物(第二營養級)的能量為200 J/(cm2·a),按最高的傳遞效率20%來計算,則流向第三營養級的能量至多為200×20%=40 J/(cm2·a),B正確;該植食性動物同化的能量通過呼吸作用散失的百分比是90÷200×100%=45%,C錯誤;表中四個量之間有一定的數量關系,D錯誤。答案:B4.解析:輸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等于植物呼吸消耗量與①⑤之和,A錯誤;植食動物糞便中的能量屬于植物同化量的一部分,并未被植食動物同化,B正確;⑧表示植食動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并沒有流向分解者,C錯誤;能量傳遞效率為相鄰兩營養級間同化量的比值,而植物同化量未知,故無法計算,D錯誤。答案:B5.解析:三個種群的同化的能量由大到小依次是Ⅱ、Ⅰ、Ⅲ,結合能量流動的特點可知,三個種群組成的食物鏈是Ⅱ→Ⅰ→Ⅲ,A錯誤;種群Ⅱ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種群Ⅰ同化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根據圖中數據可知,種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5.45×107 kJ,而由于題中沒有給出流向分解者能量,因此種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也無法求出,B錯誤;不同營養級之間能量以有機物形式流動,C正確;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3.0÷15.0×100%=20%,D正確。答案:CD6.解析:在數量金字塔中昆蟲的數量遠遠大于櫟樹的數量,第三營養級的生物數量小于昆蟲的數量,第四營養級的數量小于第三營養級的數量。答案:B7.解析:圖中Ⅰ代表生產者,則E1表示的能量主要為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Ⅱ、Ⅲ和Ⅳ都代表消費者,實現物質循環的關鍵生態成分是生產者和分解者;每一營養級的生物種類可能有很多,該圖所示的食物網可能由很多條食物鏈組成;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是單向的,能量不能循環利用,D錯誤。答案:ABD8.解析:城市生態系統雖然是人為建立的,但還是要依賴自然系統,其能量輸入除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外還有外圍的其他系統補償輸入的能量,才能維持平衡。肉食動物同化量為16-4-9-0.5=2.5,所以補償輸入量為(2.1+5.1+0.05+0.25)-2.5=5。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23+70+3+14+2+5+12=129。能量在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之間傳遞效率為14/(23+70+3+14)×100%=12.7%。[注:以上計算單位均為103 kJ/(m2·a)]答案:ABC課堂總結 網絡聚焦大概念網絡建構提升①食物網 ②食物鏈歷屆真題 分類集訓培素養1.解析:分析題意可知,詩中描寫的有葛藤、黃鳥、灌木等生物,同時山谷包括了生活在其中的所有生物及無機環境,故它們共同構成一個自然生態系統,C正確。答案:C2.解析:由于能量在流動過程中逐級遞減,所以營養級的位置越高,歸屬于這個營養級的能量通常越少,A錯誤;自然生態系統中的所有綠色植物都能進行光合作用,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所以屬于生產者營養級,B正確;營養級是指處于食物鏈同一環節上的所有生物,包括同種和不同種生物,C錯誤;食物鏈中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不一定相同,D錯誤。答案:B3.解析:生態金字塔是指各營養級之間的某種數量關系,可采用生物量單位、能量單位和個體數量單位,采用這些單位構成的生態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數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A正確、D錯誤;生態金字塔中每個營養級可含有多種生物,并不一定屬于同一食物鏈,B錯誤;生態金字塔中的營養級按營養級別高低依次排列,C錯誤。答案:A4.解析:玉米地的太陽能利用率高于荒地,而玉米地的凈初級生產效率卻低于荒地,A錯誤;若入射太陽能相同,4個生態系統中,制造有機物質最多的是玉米地,因為玉米地的太陽能利用率最高,B正確;由實驗數據可知,兩個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與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顯高于荒地,C正確;兩個湖泊中有很多的水生植物,而這些植物接受的太陽能需要穿過水層,據此可推知兩個湖泊的太陽能利用率低,與太陽光穿過水層時損失了部分能量有關,D正確。答案:A5.解析:(1)樣方法適用于調查植物及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的種群密度。(2)M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M同化的能量-M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即3 281+2 826-3 619=2 488[kJ/(m2·a)];由M到N的能量傳遞效率為N同化的能量÷M同化的能量×100%=386÷(3 281+2 826)×100%=6.3%。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單向流動、逐級遞減,不能循環流動。(3)海帶和小型浮游植物均屬于生產者,兩者之間存在種間競爭關系,如果養殖的海帶數量過多,海帶和小型浮游植物之間的競爭會加劇,會使浮游植物數量下降,牡蠣的食物減少,產量降低。(4)將群落的空間結構原理運用到海水立體養殖模式中,能充分利用空間和資源。構建海水立體養殖生態系統時,應當考慮養殖生物的環境容納量、種間關系等因素,以確定每種生物之間的合適比例,目的是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持續獲得較高的收益。答案:(1)海參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 (2)2 488 6.3 不能 (3)由于海帶的競爭,浮游植物數量下降,牡蠣的食物減少,產量降低(4)能充分利用空間和資源 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保持養殖產品的持續高產(或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可持續發展)6.解析:(1)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是最基本的生物成分,在喬木→雜食性鳥與草本植物→雜食性鳥這兩條食物鏈中,雜食性鳥均屬于第二營養級;在草本植物→蝗蟲→雜食性鳥這條食物鏈中,雜食性鳥屬于第三營養級;在草本植物→蝗蟲→蜘蛛→雜食性鳥這條食物鏈中,雜食性鳥屬于第四營養級。(2)分析題圖中各成分可知,大型真菌和跳蟲屬于分解者。有機碎屑被徹底分解可產生無機鹽、二氧化碳和水等。(3)該地表在水平結構上,由于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別,它們常呈鑲嵌分布,題中地表生物的這種區域差異分布體現了群落具有水平結構。(4)題中屬于該區域東亞飛蝗種群基本特征的有空間分布、遷入率和種群密度。(5)乙糞便中食物殘渣的能量屬于上一營養級(甲)所同化的能量,且包含在甲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中。根據題圖可知,乙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為a-b。答案:(1)生產者 二、三、四 (2)大型真菌、跳蟲 無機鹽、CO2、H2O (3)水平 (4)①②⑤ (5)c a-b7.解析:(1)由題干信息可知,A、B是果樹害蟲,鳥(C)可以捕食這兩種害蟲,故果園中包含害蟲A的一條食物鏈是果樹→A→鳥(C),其中鳥(C)處于第三營養級。答案:(1)果樹→A→C C8.解析:(1)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的能量來自其自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陽能。生產者的能量可直接流向初級消費者和分解者。答案:(1)太陽能 初級消費者、分解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