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新人教生物一輪復習課堂互動探究案:10-2群落及其演替(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新人教生物一輪復習課堂互動探究案:10-2群落及其演替(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新人教生物一輪復習課堂互動探究案
10-2 群落及其演替
考點一 群落的結構、季節性及生態位
任務驅動·探究突破
任務1 幾種種間關系的比較
關系 名稱 數量坐標圖 能量關系圖 特點 舉例
____ 若彼此分開,各自也能獨立生活。區別于互利共生 海葵和寄居蟹,螞蟻和蚜蟲
____ 相互依賴,彼此有利。數量上兩種生物同時增加,同時減少,呈現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變化 地衣,大豆與根瘤菌
____ 對寄主有害,對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開,則寄生生物難以單獨生存,而寄主會生活得更好 蛔蟲與人,噬菌體與被侵染的細菌
____ 數量上呈現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變化”。兩種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圖____;生存能力相同,則如圖____。A、B起點相同,為同一營養級 牛與羊,農 作物與雜草
____ 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數量上呈現出“先增加者先減少,后增加者后減少”的不同步性變化。A、B起點不相同,兩種生物數量(能量)存在差異,分別位于不同的營養級 狼與兔,青 蛙與昆蟲
[名師支招] 
(1)正確辨析種內關系與種間關系
①種內關系包括種內斗爭(種內競爭)和種內互助;種間關系主要包括原始合作捕食、種間競爭、寄生和互利共生等。
②以下情況不屬于捕食:a.一種生物以非生物為食,如牛飲水;b.一種生物以同種的幼體為食,如鱸魚以本種的幼魚為食,這屬于種內斗爭(種內競爭)。
③寄生和共生都是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區別是看對一方有利,而對另一方有害(寄生),還是對雙方都有利(共生)。
(2)巧辨幾種種間關系曲線
①互利共生曲線——同步性變化(同生共死)。
②捕食曲線——不同步性變化的此消彼長(但不會導致某種生物滅絕),在捕食數量關系圖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判斷:其一,依兩條曲線的關系,捕食者隨著被捕食者的變化而變化,如圖中A先達到最多,B隨后才達到最多,即曲線B隨著曲線A的變化而變化,故B可捕食A;其二,依最多個體數,被捕食者的個體數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圖中A的最大個體數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③種間競爭曲線——看最終結果,一種數量增加,另一種下降,甚至降為0,只要曲線中提示兩種生物有共同的空間或食物,則必為種間競爭,種間競爭激烈程度取決于空間、食物的重疊范圍。
任務2 群落的空間結構
(1)垂直結構: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具有明顯的______現象。
(2)水平結構: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別,常呈______分布。
(3)觀察下列圖示,完成與群落空間結構相關的問題
①寫出圖中群落空間結構的類型
A圖:________;B圖:________。
②根據上圖分析決定群落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
A圖:①植物分層:______;②動物分層:__________。
B圖:地形變化、土壤______、______的差異、光照強度、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
 對群落結構認識的四個易誤點
(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錯落有致”不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垂直結構涉及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種”在空間垂直方向上呈現“分層”現象,竹林中的竹子是種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間結構。
(2)水體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層現象,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
(3)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決于溫度,從山頂到山腳下,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屬于植被的垂直地帶性分布,不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
(4)草坪中也存在垂直結構:垂直結構是群落中各物種在垂直空間方向上的分布,是長期自然選擇形成的合理利用資源或空間的空間配置格局,它存在于所有群落(包括草坪群落)中。
任務3 對群落中生態位的認識
(1)生態位的含義:群落中的________都占有各自的空間,具有各自的功能和營養位置。
(2)生態位的影響因素:一個種群能夠占據的生態位往往受到競爭、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響。多數情況下,不同種群的生態位會發生部分重疊,即一部分資源是被共同利用的,而其他部分則被各自占據。
(3)生態位的變化:隨著環境的改變,原來的適應者可能會發生生態位移動或改變,也可能因不適應新環境而被淘汰,新的適應者將取代其生態位,與其他種群共同維持群落的和諧與穩定。
考向分類·對點落實
考向一 種間關系考查
1.
某水池有浮游動物和藻類兩個種群,其種群密度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如圖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專食浮游動物的某種魚(丙),一段時間后,該水池甲、乙、丙三個種群中僅剩一個種群。下列關于該水池中上述三個種群間的關系及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種間競爭關系又有捕食關系,最終僅剩下甲種群
B.甲和乙既有種間競爭關系又有捕食關系,最終僅剩下丙種群
C.丙和乙既有種間競爭關系又有捕食關系,最終僅剩下甲種群
D.丙和乙既有種間競爭關系又有捕食關系,最終僅剩下丙種群
2.[四川卷]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約1 m2的石頭。有人于石頭不同距離處,調查了蜥蜴個體數、蝗蟲種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結果見下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隨著蝗蟲種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間的競爭將會加劇
B.蜥蜴活動地點離石頭越遠,被天敵捕食的風險就越大
C.距石頭的遠近是引起該群落水平結構變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適量石頭,有利于能量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
3.[2022·景德鎮一中高三月考]某研究小組從某湖泊中選取了4種不同的生物,并對其消化道內的食物組成進行了分析,其分析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生物種類 魚甲 河蝦 魚乙 水蚤
消化道內 食物組成 魚乙、河蝦 水蚤、小球藻 水蚤、河蝦 小球藻
A.小球藻、水蚤在生態系統中屬生產者
B.表中5種生物的全部個體構成了一個群落
C.河蝦與水蚤的種間關系是捕食和種間競爭
D.屬于第三營養級的生物只有魚甲和魚乙
考向二 群落的空間結構
4.下列關于群落結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棄耕農田演替到樹林階段后,其群落結構不再發生變化
B.湖泊沿岸、近岸區和湖心分布不同植物,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
C.群落結構的存在利于減少生物間生存斗爭,優化利用環境資源
D.森林中生物群落有垂直結構,而玉米田生物群落無垂直結構
5.[2022·南京市高三模擬]如下圖為植物群落生長的分層現象,下列對此現象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
A.分層現象是植物群落與環境條件相互聯系的一種形式
B.決定這種現象的環境因素除光照外,還有溫度和濕度等
C.種植玉米時,因植物群落分層現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農業生產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現象,合理搭配種植不同的作物品種
6.(不定項選擇)某池塘中,某種成年魚生活在底層,取食多種底棲動物,而該種魚的幼體生活在水體上層,濾食浮游動物和浮游藻類。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該種魚的幼體與浮游動物具有種間競爭和捕食關系
B.該種魚發育階段不同,其所處營養級可能不同
C.底棲動物與浮游動物分層現象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
D.該種成年魚及其幼體在水中的分布構成群落的垂直結構
考向三 群落的季節性、生態位及類型
7.[2022·金華月考]分布在熱帶稀樹灌叢或稀樹草叢中的梅花雀,雌雄在灌叢中活動的空間不一樣,雄性個體偏好上層活動,雌性個體偏好下層活動。下列對此現象分析正確的是(  )
A.熱帶地區四季溫度較高,梅花雀所在的群落沒有季節性發生
B.雌雄雀活動空間的差異可能是對光照的需求不同引起
C.雌雄雀活動空間的差異與群落的垂直結構有關
D.雌雄雀活動空間的差異不利于它們繁殖后代
8.不同的氣候、地形等條件可孕育不同的生物群落,以下關于各種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熱帶雨林中生活著90%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
B.草原上能進化出失去飛翔能力的鳥類
C.荒漠動物一般在雨季進入冬眠,旱季進入夏眠
D.苔原植被種類稀少,只有能忍受強風吹襲的植物才能生存下來
9.[2022·諸暨月考]科研人員調查了某個以白樺和水曲柳兩種喬木為主的群落,群落中的白樺和水曲柳的樹齡分布統計結果如圖。喬木的樹齡分為幼齡林(10年生以下)、中齡林和近熟林(10~40年生)以及成熟林和過熟林(40年生以上)三個年齡組。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據圖1分析,群落上層林冠茂密,林下光照不足,導致白樺幼齡林生長難以進入下一齡級
B.據圖2分析,水曲柳成熟林和過熟林較少,種群的年齡結構屬于衰退型
C.樹齡的測量只能通過測定株高
D.白樺幼苗耐陰能力強,由此推測若干年后,該種群將在群落中占優勢
考點二 群落的演替
任務驅動·探究突破
任務1 群落演替的兩種類型比較
類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點 ____________的地面,或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________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
環境 條件 無有機質和生命胚種 有大量有機質和生命胚種
時間 經歷的時間____ 經歷的時間____
速度 ____ ____
影響 因素 ____因素 ________較為關鍵
實例 裸巖、____和冰川泥上發生的演替 ________和火災后的草原上發生的演替
共同點 能量:總生產量____,群落有機物總量____;結構:營養結構____,物種多樣性____,穩定性____
[師說拓展] 群落演替類型的判斷方法
(1)從起點上判斷:
①起點為從沒有過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徹底消滅的環境是初生演替。
②起點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環境是次生演替。
(2)從時間速度上判斷:
①經歷的時間長,速度緩慢的是初生演替。
②經歷的時間短,速度較快的是次生演替。
任務2 歸納總結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結果
方向 演替是群落組成向著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規律,隨時間而變化的有序過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預見的或可預測的
能量 總生產量________,群落的有機物總量________
結構 生物種類越來越多,群落的結構越來越________
穩定性 演替是生物和環境反復相互作用,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可逆變化,一般地,演替過程中群落抵抗力穩定性越來越____
 與群落演替有關的三個誤區
(1)演替不是一個無休止的過程:任何環境下的演替最終都要達到一個成熟階段,這時候群落和周圍環境處于相對平衡的穩定狀態。此時,物種與環境之間高度協調,能量和物質的利用率高,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也高。
(2)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一種“優勢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喬木占據優勢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蘚等。
(3)演替并不都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環境反復相互作用,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可逆變化,但人類活動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
考向分類·對點落實
考向一 群落演替的類型、過程分析
1.[2022·陜西咸陽高三模擬]下列關于群落結構和演替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群落的水平結構只與地形變化有關
B.群落演替都能使群落結構越來越復雜
C.群落演替是由群落外部環境條件決定的
D.植物群落中的分層現象與光照直接相關
2.(不定項選擇)某濕地是由長江攜帶的泥沙長期淤積而逐漸形成的,將該濕地由近水邊到岸邊分為光灘區、近水緩沖區、核心區等區域,如下圖1所示。統計不同區域的植物覆蓋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如圖2所示。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該濕地群落的演替過程屬于初生演替
B.近水緩沖區群落能代表核心區群落形成的早期狀況
C.蘆葦只分布在核心區,說明該濕地群落存在垂直結構上的差異
D.人類的干預活動能加速該濕地群落向陸地群落演替的進程
3.(不定項選擇)在一段新建公路的邊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護邊坡,另一段邊坡(乙)不進行移栽,其他實驗條件相同,1年后兩段邊坡的檢測結果如下表。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邊坡 處理方式 植被覆 蓋率/% 小型土壤動物 土壤有機質/ (g·kg-1)
物種數 個體數
甲 種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乙 不干預 8 9 28 11.9
A.可以推測移栽植物會降低該群落結構的穩定性
B.小型土壤動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預期結果
C.邊坡甲上因沒有移栽喬木而不可能自然長出喬木
D.邊坡甲上的群落演替會隨時間延長而逐漸加劇
考向二 群落演替的綜合考查
4.[2022·山西省大同一中質檢]如圖是某地沙丘中植物群落的演替過程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圖示沙丘上的群落演替類型屬于初生演替
B.引起上述群落演替的環境因素最可能是該地區雨水增多
C.在群落演替過程中,群落中所有種群的數量呈“S”形增長
D.不同時期群落中的優勢種群不同與植物對光、肥、水等的生長需求不同有關
5.[2022·遼寧沈陽市高三模擬]大興安嶺冬季嚴寒而漫長,溫暖季短,有大面積落葉針葉林,針葉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較慢。某林區發生火災后,植被演替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火災后的林地上發生的是初生演替
B.與針闊混交林相比,針葉林土壤有機物含量較多
C.與闊葉林階段相比,草本灌木階段的群落空間結構更加復雜
D.火燒后,草本、灌木和喬木的豐富度均逐漸下降后保持穩定
6.(不定項選擇)以空間變化代替時間變化進行調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近年來人為開發及黃河下游水量的減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青龍湖濕地植物群落發生了較顯著變化。研究人員對現階段該濕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況進行調查(群落名稱以優勢種植物命名),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通過統計樣方內優勢種植物的個體數可獲知物種豐富度
B.根據現有植物群落分布狀況可推測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
C.群落中優勢物種的改變可作為群落演替的標志之一
D.不同植物群落與湖心的距離會隨著水位變化發生改變
等級考必考教材實驗——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
任務驅動·探究突破
任務1 完善實驗原理
(1)土壤不僅為植物提供水分和礦質元素,也是一些小動物的良好______場所。
(2)許多土壤動物身體微小,且有較強的活動能力,可用______取樣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
(3)物種豐富度的統計方法通常有兩種:________和目測估計法。
任務2 實驗流程
提出問題
 ↓
制訂計劃


得出結論:組成不同群落的優勢種是______,不同群落的物種豐富度是______。一般來說,環境條件越優越,群落演替的時間越長,物種______,群落結構______
[名師支招] 做好該實驗的幾個注意事項
(1)從不同營養環境中采集土壤樣本要分別統計。
(2)盡可能多的收集小動物。收集小動物時,應根據土壤中小動物的避光、避熱性和趨濕性來收集。
(3)從同樣營養土壤中采集的樣本可均分為若干組,供多組同學進行統計比較。
(4)識別命名要準確,并進行分類、對于不認識的動物也應做好記錄,并記為“待鑒定××”,并記下其特征。
(5)遠離危險地帶,不要破壞當地環境。
考向分類·對點落實
考向一 實驗過程及結果的分析處理
1.[2022·黑龍江省雞西一中調研]下表為三個穩定草原生態系統中植物調查的統計數據。據表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草原類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總種數 160 100 80
平均種數(種數/平方米) 20 18 10
平均產量(千克干重/公頃) 2 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種數比例(%) 25.0 49.1 78.0
A.草甸草原中各種群密度均高于其他兩個草原
B.在植物豐富的區域采用樣方法獲得表中數據
C.表中荒漠草原生態系統中旱生植物的豐富度最高
D.草甸草原營養級間的能量傳遞效率大于典型草原
2.(不定項選擇)在統計土壤動物的物種豐富度的實驗中,某小組設計的采集小動物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動物的趨光性
B.燈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蟲逃跑
C.金屬篩網保障小動物向下移動
D.廣口瓶中需要加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
考向二 實驗相關知識的綜合考查
3.下列有關土壤動物研究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土壤動物群落不存在分層現象
B.土壤動物種間關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鹽堿度不同,土壤動物群落結構有差異
D.隨機掃取表層土取樣,可以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
4.森林群落中老齡樹木死亡形成的林冠層空隙,稱為林窗。研究者調查了某森林生物群落中,林窗下與林下枯落物層及不同深度土壤中小動物的情況,得到如圖所示的結果。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調查土壤中小動物豐富度常用樣方法
B.光照僅影響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結構
C.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小動物種類數均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少
D.據圖可知,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層次的土壤中小動物種群密度不同
[網絡建構提升]
[長句應答必備]
1.在相同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叫做生物群落,簡稱群落。它包括該地區所有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2.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植物的分層現象主要與光照有關;動物的分層現象則與棲息條件和食物有關。
3.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稱為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4.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
[等級選考研考向]
1.[2021·山東卷]某種螺可以捕食多種藻類,但捕食喜好不同。L、M兩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數量的甲、乙、丙三種藻,L中不放螺,M中放100只螺。一段時間后,將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開始統計L、M中的藻類數量,結果如圖所示。實驗期間螺數量不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螺捕食藻類的喜好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種藻的競爭能力為乙藻>甲藻>丙藻
C.圖示L中使乙藻數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種間關系是競爭
D.甲、乙、丙藻和螺構成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
2.[2021·河北卷]煙粉虱為害會造成番茄減產。研究者對番茄單作、番茄玫瑰鄰作(番茄田與玫瑰田間隔1 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發育階段的煙粉虱及其天敵進行了調查,結果見下表。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種植模式 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蟲數量(頭/葉) 若蟲(頭/葉) 天敵昆蟲多樣性指數
上部葉 中部葉 下部葉
番茄單作 22.7 3.2 0.8 16.5 1.2
番茄玫瑰鄰作 1.4 0.2 0.1 1.8 2.2
A.由單作轉為鄰作,煙粉虱種群的年齡結構改變
B.由單作轉為鄰作,煙粉虱種群中成蟲的空間分布類型改變
C.由單作轉為鄰作,群落的水平結構改變
D.玫瑰吸引天敵防治害蟲,體現了生態系統信息調節生物種間關系的功能
[國考真題研規律]
3.[2021·全國乙卷]群落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系統。下列關于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說法,錯誤的是(  )
A.人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擾可以改變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分別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都要經歷苔蘚階段、草本階段
D.在演替過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結構復雜、穩定性強的方向發展
4.[2020·全國卷Ⅰ]土壤小動物對動植物遺體的分解起著重要的作用。下列關于土壤小動物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調查身體微小、活動力強的小動物數量常用標志重捕法
B.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高,則該類群含有的物種數目多
C.土壤小動物的代謝活動會影響土壤肥力,進而影響植物生長
D.土壤小動物呼吸作用產生的CO2參與生態系統中的碳循環
5.[2020·全國卷Ⅱ]河水攜帶泥沙流入大海時,泥沙會在入海口淤積形成三角洲。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3種植物群落類型:①以蘆葦為主的植物群落(生長在淡水環境中),②以赤堿蓬為主的植物群落(生長在海水環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長在陸地環境中)。該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過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順序是(  )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6.[2021·全國乙卷]在自然界中,競爭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回答下列問題:
(1)競爭排斥原理是指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兩個或兩個以上受資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物種不能長期共存在一起。為了驗證競爭排斥原理,某同學選用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為材料進行實驗,選擇動物所遵循的原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該實驗中需要將兩種草履蟲放在資源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無限的”)環境中混合培養。當實驗出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結果時即可證實競爭排斥原理。
(2)研究發現,以同一棵樹上的種子為食物的兩種雀科鳥原來存在競爭關系,經進化后通過分別取食大小不同的種子而能長期共存。若僅從取食的角度分析,兩種鳥除了因取食的種子大小不同而共存,還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__(答出1點即可)不同而共存。
(3)根據上述實驗和研究,關于生物種間競爭的結果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堂互動探究案2
高效課堂 師生互動提考能
考點一
【任務驅動·探究突破】
任務1 原始合作(互惠) 互利共生 寄生 種間競爭 a b 捕食
任務2 (1)分層 (2)鑲嵌 (3)垂直結構 水平結構 光照 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 濕度 鹽堿度
任務3 (1)每種生物 (2)捕食和氣候
【考向分類·對點落實】
1.答案:C
2.解析:隨蝗蟲種群密度的增大,植物的生物量變小,植物間的競爭將減小;蜥蜴活動地點距離石頭越遠,被天敵捕食的風險就越大,蜥蜴個體數越少;蝗蟲種群密度、植物生物量、蜥蜴個體平均數均隨距石頭遠近變化而變化,故距石頭的遠近是引起該群落水平結構變化的重要因素;草地上放置適量石頭,可有效降低蝗蟲的種群密度,有利于能量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
答案:A
3.解析:水蚤是浮游動物,在生態系統中屬消費者,A錯誤;群落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表中5種生物全部個體不能構成一個群落,B錯誤;據食物鏈可知,河蝦捕食水蚤,同時河蝦和水蚤都以小球藻為食物,故河蝦與水蚤的種間關系是捕食和種間競爭,C正確;根據食物鏈可知,屬于第三營養級的生物有魚甲、魚乙、河蝦,D錯誤。
答案:C
4.解析:棄耕農田演替到樹林階段后,其群落結構也會受環境因素等影響發生變化,A錯誤;湖泊沿岸、近岸區和湖心分布不同植物,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B錯誤;群落結構的存在利于減少生物間生存斗爭,優化利用環境資源,C正確;森林中生物群落有垂直結構,玉米田中生物群落也有垂直結構,D錯誤。
答案:C
5.解析:植物群落出現分層現象的原因主要與光照(森林)和溫度(高山)有關,環境因素影響植物群落從而出現分層現象;充分利用植物群落生長的分層現象可以用來指導農業生產,譬如玉米和大豆間種,能提高光能的利用率;一塊田地中的玉米是一個種群,不存在群落特征;合理密植是為了削弱種內競爭充分利用資源以增加產量。
答案:C
6.解析:該種魚的幼體與浮游動物具有種間競爭和捕食關系;該種魚發育階段不同,其所處營養級可能不同;底棲動物與浮游動物分層現象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該種成年魚及其幼體是一個物種,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構成群落的垂直結構,僅僅是該物種的分布范圍不同。
答案:ABC
7.解析:熱帶地區雖然四季溫度較高,但降水等仍有季節差異,因此梅花雀所在的群落仍有季節性,A錯誤;雌雄雀活動空間的差異可能是對食物的需求不同引起,B錯誤;雌雄雀活動空間的差異與群落的垂直結構有關,C正確;雌雄雀活動空間的差異有利于它們繁殖后代,D錯誤。
答案:C
8.答案:C
9.解析:分析圖1可以看出,白樺10~20年生的數目較少,而40~50年生的數目較多,由于白樺是一種喜陽、耐寒的喬木,由此推測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上層林冠茂密,林下光照不足,導致幼齡林生長難以進入下一齡級,A正確;由圖2可知,水曲柳幼齡個體數遠多于老年個體數目,其種群的年齡結構為增長型,B錯誤;可通過測定株高、樹圍、年輪等來測量樹齡,C錯誤;水曲柳的幼苗耐陰能力強,由此推測若干年后,該種群將成為優勢種,D錯誤。
答案:A
考點二
【任務驅動·探究突破】
任務1 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 徹底消滅 土壤條件 長 短 緩慢 較快 自然 人類活動 沙丘 棄耕農田 增加 增加 復雜 增加 增強
任務2 增加 增加 復雜 高
【考向分類·對點落實】
1.解析:群落的水平結構與地形變化、土壤濕度、光照強度等諸多因素有關,自然群落演替使群落結構變得復雜,而人類因素使群落可能變得簡單,如圍湖造田等群落演替是由群落內部變化決定的,A、B、C錯誤;植物群落中的分層現象與光照有關,D正確。
答案:D
2.解析:根據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定義,結合題干信息“某濕地是由長江攜帶的泥沙長期淤積逐漸形成的”可以判斷該濕地群落的演替過程屬于初生演替;近水緩沖區群落晚于核心區群落的形成,所以近水緩沖區群落能代表核心區群落形成的早期狀況;蘆葦只分布在核心區,說明該濕地群落存在水平結構上的差異;從本題信息及題圖無法得出“人類的干預活動能加速該濕地群落向陸地群落演替的進程”的結論。
答案:AB
3.解析:種植植物與不干預相比,生物數量及種類都明顯提高,因此移栽植物會提高該群落結構的穩定性,A錯誤;據表可知,種植植物后小型土壤動物明顯增多,B正確;邊坡甲實驗時沒有移栽喬木,但也有可能發生群落的演替而自然長出喬木,C錯誤;群落演替過程達到相對穩定階段后不會再繼續加劇,D錯誤。
答案:ACD
4.解析:在沙丘、裸巖等上的群落演替類型屬于初生演替,生物的種類從無到有,A正確;植物類群的增加受多種環境因素影響,如土壤含水量、溫度、光照、礦質元素等,不同地區、不同植物、不同生長時期影響生長的因素不同,干旱地區植被影響生長的主要因素是水,B、D正確;演替中優勢種的數量會增加,而劣勢種數量一般會減少甚至消失,C錯誤。
答案:C
5.解析:火燒跡地發生的演替是從次生裸地上開始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A錯誤;與針闊混交林相比,針葉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較慢,所以土壤有機物含量更多,B正確;與闊葉林階段相比,草本灌木階段垂直結構更為簡單,闊葉林階段群落對光的利用更充分,所以闊葉林階段的群落空間結構更加復雜,C錯誤;據圖分析,草本、灌木豐富度的變化趨勢均為下降后保持相對穩定,喬木豐富度的變化趨勢先增加接著減少,后保持相對穩定,D錯誤。
答案:B
6.解析: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要獲知物種豐富度,需統計樣方內所有生物種數,A錯誤;以空間變化代替時間變化進行調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根據現有植物群落分布狀況可推測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B正確;群落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一種“優勢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群落中優勢物種的改變可作為群落演替的標志之一,C正確;不同植物群落與湖心的距離會隨著水位變化發生改變,D正確。
答案:BCD
等級考必考教材實驗
【任務驅動·探究突破】
任務1 (1)棲息 (2)取樣器 (3)記名計算法
任務2 地形和環境情況 取樣地點 地點、時間 土壤樣本 分類并做好記錄 統計表 不同的 不同的 越多 也越復雜
【考向分類·對點落實】
1.解析:表格中數據不能說明草甸草原中各種群密度均高于其他兩個草原,A錯誤;樣方法應隨機取樣,而不是在植物豐富的區域進行取樣,B錯誤;表格不能說明草甸草原營養級間的能量傳遞效率大于典型草原,但是能看出,荒漠草原生態系統中旱生植物的豐富度最高,C正確、D錯誤。
答案:C
2.解析:采集的原理應是利用土壤動物的避光、避高溫、趨濕的生活習性,A錯誤;燈罩的功能是保證更多的光線和熱量集中到土壤樣品上,B錯誤;一些小動物正是通過金屬篩網向下移動進入廣口瓶的,C正確;廣口瓶中需要加入體積分數為70 %的酒精溶液,作用是殺死樣本,并進行防腐處理,D正確。
答案:CD
3.解析:土壤中的動物因食物來源和棲息條件不同,在土壤中也存在分層現象;土壤動物的種間關系主要是種間競爭、捕食、互利共生等;土壤鹽堿度不同,導致植物在水平分布上有差異,土壤中的動物群落結構也會因此存在差異;表層土中含有的動物種類較少,不能準確反映土壤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
答案:C
4.解析:調查土壤中小動物豐富度常用取樣器取樣法,A錯誤;光照不僅影響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結構,還影響群落的垂直結構,B錯誤;據圖可知,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層次的土壤中小動物種類數不同,無法得知種群密度,D錯誤。
答案:C
課堂總結 網絡聚焦大概念
網絡建構提升
①物種豐富度 ②捕食 ③垂直結構 ④水平結構 ⑤次生演替 ⑥地衣階段 ⑦苔蘚階段 ⑧喬木階段
歷屆真題 分類集訓培素養
1.解析:放入螺后,L中的甲藻數量大幅度減少,并減小到較低水平,此時間段L中乙藻的數量先增多后減少,丙藻數量一直維持較低水平,說明螺在甲藻減少的情況下主要捕食乙藻,即螺捕食藻類的喜好為甲藻>乙藻>丙藻,A正確;據沒有螺存在的M中三種藻類數量的變化情況可以判斷出三種藻的競爭能力為甲藻>乙藻>丙藻,B錯誤;導致L中乙藻數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種間關系是捕食,C錯誤;生態系統是生物群落和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D錯誤。
答案:A
2.解析:由單作轉為鄰作,煙粉虱的若蟲與成蟲的比值由16.5∶26.7變為1.8∶1.7,年齡結構發生改變,A正確;由單作轉為鄰作,煙粉虱種群中成蟲在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比例并無變化,仍然是上部葉最多,中部葉次之,下部葉最少,所以空間分布類型沒有改變,B錯誤;由單作轉為鄰作,增加了玫瑰,群落的水平結構發生改變,C正確;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可發生在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之間或發生在不同物種之間,玫瑰吸引天敵防治害蟲,體現了生態系統信息調節生物種間關系的功能,D正確。
答案:B
3.解析:人類活動可以影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還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態農業等相關措施都能促進群落良性發展,A正確;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經歷:裸巖→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棄耕農田的演替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為:廢棄農田→草本階段→灌木階段→喬木階段,B正確、C錯誤;一般情況下,演替過程中生物生存的環境逐漸改善,群落的營養結構越來越復雜,抵抗力穩定性越來越高,恢復力穩定性越來越低,D正確。
答案:C
4.解析:土壤小動物身體微小,活動能力較強,可用取樣器取樣法調查其數量,不適合用標志重捕法進行調查,A錯誤;豐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物種數目越多,豐富度越高,B正確;土壤小動物多數是分解者,能夠將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所以它們的代謝活動會影響土壤肥力,影響植物生長,C正確;土壤小動物呼吸作用產生的CO2可以被綠色植物等利用從而進入生物群落,參與生態系統中的碳循環,D正確。
答案:A
5.解析:河水攜帶泥沙進入大海時,在入海口淤積形成三角洲的過程中,海水逐漸淡化,所以,該三角洲上的植物生長環境的變化為:生長在海水環境中→生長在淡水環境中→生長在陸地環境中,對應的植物群落演替順序是②①③,A正確。
答案:A
6.解析:(1)據題干信息可知,為了驗證競爭排斥原理,某同學選用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為材料進行實驗,選擇動物應遵循具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原則。競爭排斥發生在資源受限制的條件下,因此該實驗中需要將兩種草履蟲放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混合培養。在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的競爭中,大草履蟲處于劣勢而被淘汰,雙小核草履蟲數量增加,故當實驗出現大草履蟲處于劣勢甚至死亡,雙小核草履蟲占有優勢的結果時即可證實競爭排斥原理。(2)兩種以同一棵樹上的種子為食的雀科鳥經進化后能達到長期共存,說明二者在取食的種子方面存在差異,如取食的種子的大小不同、種子的硬度不同、種子的位置不同,還可以是取食的時間不同等。(3)分析題干信息可知,在資源和空間有限的環境中,競爭排斥會導致某一物種滅絕,而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物種在生存空間、資源的利用等方面出現差異,從而能減弱種間競爭而達到共存。
答案:(1)具有相同的資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大草履蟲處于劣勢甚至死亡,雙小核草履蟲占有優勢 (2)時間、位置(合理即可) (3)具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物種不能長期共存在一起,而進化導致資源利用方式出現差異的物種可以長期共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盘水市| 康保县| 白玉县| 阜城县| 蛟河市| 玉溪市| 科尔| 眉山市| 神木县| 娱乐| 乌什县| 平远县| 凌云县| 天长市| 昭通市| 道孚县| 水富县| 临沂市| 延吉市| 阿克苏市| 宣城市| 黄龙县| 延津县| 黄龙县| 巩留县| 建宁县| 明光市| 孝义市| 固阳县| 武川县| 当雄县| 旬阳县| 正阳县| 调兵山市| 城市| 广汉市| 新沂市| 新密市| 南澳县| 措美县| 宽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