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節 群落的主要類型(一)教學目標1.說出陸地生物群落的主要類型。2.通過比較不同生物群落中生物的主要特征,閘述群落中的生物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征。3.闡明群落中的生物彼此相互適應,占據了不同的生態位,形成統- -的有機整體。(二)教學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征。2.教學難點群落中生物的適應性。(三)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利用教材中的“問題探討”創設情境,引入新課,讓學生談談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在外貌和群落結構上的差異;以及為什么不在退化的草地或者沙漠上植樹造林。讓學生初步認識生物群落內的生物與環境是相適應的。根據群落的外貌和物種組成等,將群落分為陸地生物群落和水生生物群落,陸地生物群落又可分為荒漠、草原、森林等類型。二、荒漠生物群落PPT展示內蒙古沙漠中的梭梭、南非沙漠中的光棍樹和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沙拐棗。生活于亞洲、非洲的許多荒漠植物,雖然可能屬于不同的種或屬,但都具有葉片細小等特征。荒漠植物的根系特別發達,莖多呈灰白色;有些植物具有肉質的儲水器官,葉呈針狀,氣孔在夜晚才開放,如仙人掌。沙漠中的更格盧鼠能長期以干種子為食而不飲水。它們白天在洞穴中排出很濃的尿,為自己營造一個濕度較大的局部環境,穴居洞中;晚上出來活動。爬行動物蜥蜴和蛇表皮外有角質鱗片,它們的蛋殼堅硬。引導學生通過討論荒漠生物群落中生物的適應性,理解該群落中的生物都具有適應干旱環境的特征。三、草原生物群落展示草原上多種生物的圖片。學生閱讀教材中的草原生物群落,回答問題。1.草原群落中的植物、動物分別具有哪些適應環境的共同特征 2.草原群落中各種生物的形態特征對適應環境有何意義 草原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區、不同年份或季節雨量不均勻的地區。群落結構相對簡單,動植物的種類較少。各種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動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點。通過比較草原與荒漠群落中環境的差異,理解草原群落中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及其意義。四、森林生物群落學生閱讀教材第34頁森林生物群落和第36頁“不同森林群落中植物對環境的適應”的“思考·討論”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不盡相同,換句話說,每種生物都有自己適宜的生存環境。從氣候特點、土壤狀況、植物適應性特征、動物適應性特征等方面,列表比較荒漠、草原和森林三種生物群落。理解不同群落的環境條件不同,生物的適應性也千差萬別。通過聯系種間關系和生態位,解釋生物之間的相互適應,說明不同生物通過生態位的分化達到相對平衡的狀態,和諧共存。認同環境決定生物群落類型。五、影響群落分布的因素聯系地理學科地域分異的相關知識,根據資料分析,回答影響群落分布的因素有哪些?PPT展示我國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圖片。在我國東部濕潤地區往往隨處可見森林,內陸半干旱地區分布有大片的草原,西部的干旱地區則出現荒漠群落。PPT展示我國從南到北的地域分異規律圖片。典型的森林類型可以分為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和寒溫帶針葉林等。PPT展示從喜馬拉雅山的山麓到山頂的地域分異規律圖片。喜馬拉雅山南坡從山麓到山頂,依次分布有森林、草原、荒漠等群落,類似的群落在垂直高度上的分布是有共同規律的。由于水分、溫度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環境孕育出不同的群落,而群落中的生物又總是與環境相適應。引導學生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意識,并嘗試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