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節 群落的演替(一)教學目標1.通過分析裸巖上的演替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闡明演替的概念、類型和過程。2.通過分析人類活動與演替的關系,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3.認同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的政策。(二)教學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群落的演替過程。2.教學難點群落的演替過程。(三)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播放喀拉喀托火山1883年剛噴發后和幾十年后變得郁郁蔥蔥的視頻,啟迪學生思考“問題探討”中的問題: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 這一地區有可能恢復原來群落的結構嗎 即使在生命被完全消滅的地方也會有植物在此扎根、生長。引導學生一起探討從裸巖上是怎樣長出森林的。一、初生演替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38~39頁的圖2-11,完善各個階段的模式圖。簡述群落演替的過程。進一步提出以下問題。1.光裸的巖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為什么是地衣 地衣階段又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怎樣的基礎 就裸巖上的整個演替過程而言,土壤條件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2.苔蘚出現后,它們和地衣有怎樣的種間關系 哪種生物占優勢 在群落演替過程中,還有哪些種間關系會影響演替過程 3.在森林階段,群落中還能找到地衣、苔蘚、草本植物和灌木嗎 4.為什么經歷苔蘚階段后,不能馬上長出高大喬木,而是先經過草本植物階段 5.隨著演替的進行,群落的結構和物種豐富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總結:群落是不斷發展的動態系統,群落演替體現的是群落內物種組成、群落結構和優勢物種的更替。群落演替中的取代是“優勢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每個階段的動植物都是與當時的環境條件相適應的。在上述演替的過程中,土壤中的有機物越來越豐富,群落中物種豐富度逐漸加大,食物網越來越復雜,群落的結構也越來越復雜。在棄耕的農田上,也會發生群落的演替。這種演替和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過程完全相同嗎 PPT展示棄耕農田的圖片,建構棄耕農田上的演替模型,并引導學生討論下列問題。1.在棄耕農田上首先定居的會是什么植物 原因是什么 2.棄耕農田上的演替的過程中,土壤條件是如何變化的 3.隨著演替的進行,群落結構和物種豐富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都是從結構簡單的群落發展為結構復雜的群落;但是這兩種類型的演替的起始條件不同,它們分別被稱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三、探討影響演替的因素討論交流,概括影響群落演替的內因和外因。影響群落演替的因素處在變化中,因此,群落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系統。在不同環境中,發生著不同的演替,但是演替最終都會達到一個與群落所處環境相適應的相對穩定狀態。不同演替的結果導致不同類型群落的產生。四、探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結合圖片,小組討論教材第42頁的“思考.討論”,分析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歸納總結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有時超過其他因素的影響,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聯系生活實際,認同退耕還林等生態建設措施的意義,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增強學生對自然、對社會的責任心,以及共建生態文明的使命感。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群落是一個動態的系統,群落演替是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協同進化的結果,人類活動應順應自然界的規律,走可持繼發展道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