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章 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第1節 生態系統的結構(一)教學目標1.舉例說明什么是生態系統。2.通過分析生態系統的結構,歸納生態系統的組分,建構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3.闡明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二)教學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分析生態系統的結構,歸納生態系統的組分,建構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2.教學難點(1)建構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2)闡明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三)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利用 “問題探討”,分析大豆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再引導學生思考大豆田的種內關系和種間關系。大豆的根會吸收土壤中的水和無機鹽;根細胞的呼吸作用會增加土壤中CO2的含量;與大豆共生的根瘤菌進行生物固氮,可以增加土壤中氮的含量,改善土壤的肥力。大豆和根瘤菌為互利共生關系;稗草、茼麻、鴨跖草和大豆爭奪陽光和養分,屬于種間競爭關系;大豆蚜吸食大豆嫩葉的汁液,二者為捕食關系。生物間存在復雜的種間關系。學生通過思考、討論認識到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統一的整體, 從而初步建立生態系統的概念。二、生態系統的概念和范圍由生物群落與它的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叫作生態系統。群落水平主要研究生物之間的關系。生態系統水平還要研究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相互關系。展示生物圈,森林、草原、荒漠生態系統等,人工制作的生態瓶,被污染的培養基等圖片。請學生觀看圖片,討論各個生態系統,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環境,生態瓶中有水、光、空氣和水草、小魚以及看不見的微生物等。認識生態系統的范圍有大有小,可根據需要界定。三、建構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閱讀教材上池塘和荒漠生態系統的資料,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建構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思考與討論得出生態系統中都有生物組分與非生物組分。生物組分又可以分為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或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請學生用箭頭和文字等繪制表述生態系統中生物組分聯系的圖解。在生物組分之間建立聯系的基礎上,生物組分與非生物組分間的關系可以怎樣體現呢 怎樣在已畫的聯系圖上補充完善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動物捕食植物或其他動物獲得物質和能量;動植物遺體等為微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動物園里飼養著各種動物,栽培了多種植物,它們構成一個群落嗎 動物園是個生態系統嗎 通過對此題的思考和判斷,進一步理解生命系統的組分之間存在密切的內在聯系和相互影響,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四、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請學生分析生態系統的組分在生態系統中有什么作用 綠色植物、藍細菌、硝化細菌等生產者都是自養型生物,通過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等生命活動,將非生物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帶入生物群落,是生態系統其他生物生存的基礎。消費者以植物或其他動物為食,能夠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分解者能將動植物遺體和動物排遺物分解為無機物。五、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以池塘和荒漠生態系統為對象,畫出食物鏈,并與同學進行交流。在生態系統中,一種綠色植物可能是多種植食性動物的食物,而一種植食性動物既可能吃多種植物,也可能被多種肉食性動物所食。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接成的復雜營養關系,就是食物網。展示一個簡單的食物網。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營養級。歸納營養級是指處于食物鏈某一環節上的所有生物的總和。營養級是一種功能上的分級,并不限定于某個物種。屬于同一營養級的生物,在獲取物質和能量方面具有相同的級別。學生交流:仔細觀察該食物網,每種生物的營養級是固定的嗎 并舉例說明,鷹在不同的食物鏈中,分別占據第三或第四營養級。這取決于鷹從什么渠道獲取能量。如果食物網過于簡單,某個物種減少或消失將導致食物鏈無法繼續維持。如果食物網復雜,同一營養級的生物類型會更豐富,如果條食物鏈中的某個物種減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鏈中的位置,可以由同一營養級的其他生物取代,這樣就不會對生態系統造成過大的影響,所以食物網復雜的生態系統更加穩定。通過比較簡單的食物網和復雜的食物網,體會營養結構復雜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