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1張PPT)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傷亡慘重、災難、帝國主義、爭霸、瓜分世界、非正義……一戰給你留下哪些印象?(用一些關鍵詞描述)一、一戰風云 世界巨變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1、薩拉熱窩事件2、帝國主義國家爭奪殖民矛盾尖銳3、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一:參考課本P82頁“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子目,歸納一戰風云因何而起?(導火線)(直因)(根本)英、法、德經濟發展速度比較(縱坐標單位:%)英、法、德工業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百分比項 目 英 德 法1913年工業產量所占位次 2 1 31913年殖民地面積所占位次 1 3 2英、法、德殖民地面積比較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示意圖(1914年)在這些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德國最急切地表現出獲取殖民地的意愿。德國在1871年實現統一,80年代中期才有第一塊海外殖民地。當它走近“資本主義筵席的時候,席位已經被占光了”,只能靠從老牌殖民強國手中奪取殖民地來建立和擴大自己的殖民帝國。——岳麓版高中歷史選修三《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失衡將引發什么后果?俄英1892年1904年1907年法意德奧匈1882年加入德奧集團1879年兩大集團形成軍備競賽加劇實力新秀挑戰老牌霸主薩拉熱窩事件點燃了世界……日本、美國、中國等33國先后參戰世界大戰歐洲戰爭地區戰爭西 線德國對戰英法決定戰場南線奧軍對戰俄軍和塞爾維亞軍東線德奧聯軍對戰俄軍第一次世界大戰進程第一次世界大戰進程表階段 戰線 重大戰役或事件 結果第一階段 (1914年)第二階段 (1915年—1916年)第三階段 (1917年—1918年)馬恩河戰役“速決戰”破產西線1915年1916年西線東、南線德奧取得勝利未能擺脫兩線作戰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兩戰傷亡均超100萬未突破英國海上封鎖美國、中國參加協約國作戰俄國退出戰爭德國投降陣營變化同盟國失敗問題二:完成一戰進程表,并分析一戰有何特點?時間長、范圍廣、破壞性大、高新科技廣泛應用中國參加協約國作戰1917年,中國用“以工代戰”的形式,站在協約國一方參加戰爭。中國參戰的意圖在于戰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東主權。十幾萬中國勞工為協約國的勝利作出貢獻,約有3000名華工在這次戰爭中獻出了生命。1918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代表在福煦車廂簽署了《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德國宣布投降。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1918年----盟國崩潰, 戰爭結束一、一戰風云 世界巨變問題三: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所學,分析歸納一戰后世界有何巨變?戰爭使德意志帝國被摧毀; 奧匈帝國解體,新興民族國家出現;土耳其的所有屬地被剝奪; 龐大的俄羅斯帝國壽終正寢;戰前歐洲:1913年世界制成品出口的60%來自歐洲的英法德。倫敦是世界金融中心。戰后歐洲:1913-1920歐洲制造業下降23%。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向紐約轉移;英國:作為世界第一經濟的大國地位早在1913年已經讓位給美國。1914-1918英國海外投資下降50%法國在戰爭中被德軍占領了10個省,工農業生產損失嚴重。沙俄永遠從帝國主義列強的名單中勾銷了。德國戰敗,受到的削弱比英法更甚,并且陷入經濟困境。美國:成為一戰后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國際金融中心開始轉向紐約,美國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日本:獲得了異乎尋常的畸形發展。它利用“大戰的天賜良機”,幾乎獨占了中國東北的市場,趁英、荷、法忙于戰爭,加緊向其殖民地進行經濟滲透。——宋則行、樊亢《世界經濟史》一、一戰風云 世界巨變1、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被削弱2、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動搖(美日崛起)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問題三:閱讀以下材料,分析歸納一戰后世界有何巨變?一、一戰風云 世界巨變國際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礎上形成的國際行為規則和相應的保障機制,通常包括國際規則、國際協議、國際慣例和國際組織等。二、重建秩序 暫得和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1、原因:懲處戰敗國,重構秩序,維護和平2、內容:凡爾賽體系+華盛頓體系一、一戰風云 世界巨變二、重建秩序 暫得和平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巴黎和會1921年11月——1922年2月華盛頓會議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我是外交官”:請選擇擔任以下英國、法國、美國、日本、中國的首席外交官,在巴黎和會或華盛頓會議上發言,談談本國的訴求,并闡述理由。各國外交訴求背后有何國家戰略?反映了和談有何特點?會導致什么結果?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提出“門戶開放”企圖攫取戰后世界霸權。英國首相勞合·喬治。主張削弱德國,剝奪其殖民地,讓其支付戰爭賠款,反對過分削弱德國,法國總理克里孟梭。主張最大限度削弱德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索取盡可能多的賠款以重建歐洲大陸霸權。日本代表牧野伸顯。要求占領原德國太平洋諸島和中國山東的權利。中國代表顧維鈞。主張收回山東,廢除“二十一條”。特點:各有私心,矛盾尖銳結果:難達共識,暗藏危機巴黎和會1919華盛頓會議1921-1922對德《凡爾賽和約》對奧保匈土簽訂和約《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九國公約》建立“國際聯盟”確立了在歐洲、非洲和西亞地區的國際關系新秩序。確立了在亞太地區的國際關系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凡爾賽體系華盛頓體系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中外歷史綱要(下)》凡爾賽體系部分內容:問題四:閱讀以下材料,思考分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否有利于世界和平?為什么?賠款2260億金馬克,折合黃金9.6萬噸,在42年內必須賠償完。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不得擁有空軍,坦克和潛艇等;海外殖民地全部交給英、法、俄、美、日等國進行“委任統治”。重新劃定德國疆界,德國損失領土13%,人口12.5%,鐵礦65%,煤礦45%。——據《凡爾賽和約》整理巴黎和會剛結束,德國復仇主義者就喊出了“打倒《凡爾賽條約》”的口號國際聯盟(第一個世界性國際組織)凡任何戰爭或戰爭之威脅,不論其直接或間接涉及聯盟任何會員國,皆為有關聯盟全體之事,聯盟應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國間之和平……聯盟會員國約定倘聯盟會員國間發生爭端,勢將決裂者,應將此事提交仲裁……凡大會或理事會開會時之決議,應得出席會議之聯盟會員國全體之同意。(尚不能自立的殖民地)委諸資源上、經驗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擔此項責任而亦樂于接受之先進國,該國即以受任統治之資格為聯盟施行此項保佐。——《國際聯盟盟約》國聯正式成立時,蘇俄和戰敗國最初都被排斥在國聯之外。美國本是國聯的發起人……結果,美國沒有加入國聯,國聯被英法所控制。 ——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凡爾賽體系部分內容:《五國條約》:限制美、英、日等國海軍軍備;條約規定五國主力艦總噸位的比例和各國航空母艦的總噸位限額。美英日法意的噸位比為5:5:3:1.75:1.75。《九國公約》: 締約各國尊重中國的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的完整;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解決山東懸案的條約》及其附約: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華盛頓體系部分內容:《五國海軍條約》及其附屬條約的簽訂對日本海軍的發展無疑是一個重大打擊。這種限制非但沒有熄滅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欲望,反而點燃了國內好戰分子的怒火。最終,日本退出協定,開始瘋狂擴充海軍,諸如“大和”級戰列艦“瑞鶴”級航母都在幾年內下水。——正琦《一戰后的五國海軍條約,如何變成日本走上擴張之路的催化劑?》美:抑制了日本,取得與英國相等的軍事地位英:喪失海上優勢。日:海軍擴張受到抑制。一、一戰風云 世界巨變3、影響:暫時維護了和平埋下了更大沖突的種子二、重建秩序 暫得和平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列寧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的休戰! ——法軍元帥福煦戰爭歷時 4年零3個月(1914.7—1918.11.11)參戰國家 三十多個國家戰爭范圍 14個國家的400萬平方千米以上土地卷入人口 超過15億參戰人員 7000多萬傷亡人員 3000多萬,另有1000萬人因饑餓和瘟疫死去經濟損失 3400多億美元一戰已經遠去,傷痛難以忘懷一、一戰風云 世界巨變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三、反思戰爭 有何啟迪(可從對戰爭認識、起因、結果,以及如何避免與應對等角度思考)1、戰爭是殘酷的,是零和博弈;2、軍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是行不通的;3、應建立對話協商機制,避免戰爭;4、要堅持合作共贏,走和平發展道路;二、重建秩序 暫得和平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要發展繁榮,必須把握和順應世界發展大勢,反之必然會被歷史拋棄。什么是當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當今世界,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的老路還能走得通嗎?答案是否定的。不僅走不通,而且一定會碰得頭破血流。只有和平發展道路可以走得通。所以,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2014年3月28日)維持國際和平的中國智慧1.(2015·天津高考)一戰爆發后,遠離歐洲的日本對德宣戰。在對德通牒和宣戰詔書中,日本聲稱是為了“永保東亞和平”及“維護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發表演說,強調日本參戰是對德國鼓動干涉還遼的復仇戰。這些行為(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蓋參戰意圖C.維護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圖保護東亞和平B2.凡爾賽體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國際關系格局進一步民主化。這一民主化表現在( )A.用集體締約的方式來解決國際之間的爭端B.用集體提供安全保障的辦法維護世界和平C.用召開國際會議的辦法解決國際間的矛盾D.用集體威脅的辦法遏制企圖發動侵略的國家C3.“一戰”后,德國外長西蒙斯說:“必須對敵人的策略有所估計。敵人當中,一些人想擠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頭,那些想擠牛奶的人將會同我們達成協議。”你認為“割牛頭”和“擠牛奶”的分別是( )A.美國和英法 B.法國和美英C.蘇聯和英美 D.英國和美法B4.在華盛頓會議上,英美向日本施加壓力,要日本歸還其在山東攫取的權益給中國的真實意圖是( )A.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B.利用中國牽制日本,以實現其稱霸世界的野心C.平息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D.抵制日本擴張,打破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D5.丘吉爾說:“英國的政策并不考慮企圖稱霸歐洲的國家究竟是哪一個國家……它唯一關心的是,誰是最強大的或是具有支配力的暴君。因此我們不怕別人說我們是親法反德。如果情況有變,我們同樣可以親德反法。”這一說法反映出英國奉行的外交原則是( )A.民族自決 B.勢力均衡C.綏靖主義 D.嚴守中立B《凡爾賽和約》簽訂后,法國巴黎的人民手挽手走在大街上游行慶祝《凡爾賽和約》簽訂后,德國人民高舉抗議牌進行游行示威戰爭在收獲的季節來到歐洲……年輕人聽到這個消息后興高采烈……當歐洲國家政府正式宣戰后,首都的人們在街頭跳舞。當先遣隊奔赴前線的時候,人們向士兵投以鮮花,希望他們很快凱旋歸來。——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目標:6周內擊敗法國。隨后去打敗俄國,力爭2—3個月結束戰爭。施里芬及其計劃“葉落之前你們就能返回故鄉”。—— 德皇威廉二世然而戰爭的進程完全走向大國決策者的愿望和主觀意志的反面:他們抱著短期取勝的僥幸心理,卻形成了長期陣地戰的僵局;他們原以為是單純的軍事較量,卻變成了傾注全部國力的長期消耗的總體戰——徐藍《國際史視野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研究》民族主義是近代以來民族在其生存與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基于對本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強烈認同、歸屬、忠誠的情感與意識,旨在維護本民族權益、實現本民族和民族國家的發展要求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實踐運動。19世紀在歐洲擴散并取得勝利;20世紀在世界范圍內全方位多元化發展。軍國主義是指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將窮兵黷武和侵略擴張作為立國之本,把國家完全置于軍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經濟、文教等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均服務于擴軍備戰和對外戰爭的思想和政治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德國和日本都是軍國主義國家的典型。法西斯主義就是在這些國家全面危機時期軍國主義的極端表現。極端民族主義者支持國家對外擴張,鼓吹國民對國家絕對效忠、愛國;宣傳“民族優越論”,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稱對外擴張是民族利益所在,稱本民族利益受到對手損害,煽動民眾的仇恨情緒,鼓噪用武力“自衛”,動員民眾支持戰爭。【概念解析】民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軍國主義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 導學案課標要求: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經過和結果;通過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學習,了解戰后的國際秩序。完成任務:任務1:讀課本P82頁“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子目,歸納一戰風云因何而起?并辨析出導火線、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任務2:閱讀課本P84頁“第一次世界大戰”子目,完成一戰進程表,分析一戰有何特點?任務3:閱讀以下材料,分析歸納一戰后世界有何巨變?材料1、歐洲戰前戰后形勢對比圖材料2、一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發展概況:戰前歐洲:1913年世界制成品出口的60%來自歐洲的英法德。倫敦是世界金融中心。戰后歐洲:1913-1920歐洲制造業下降23%。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向紐約轉移;英國:作為世界第一經濟的大國地位早在1913年已經讓位給美國。1914-1918英國海外投資下降50%法國在戰爭中被德軍占領了10個省,工農業生產損失嚴重。沙俄永遠從帝國主義列強的名單中勾銷了。德國戰敗,受到的削弱比英法更甚,并且陷入經濟困境。美國:成為一戰后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國際金融中心開始轉向紐約,美國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日本:獲得了異乎尋常的畸形發展。它利用“大戰的天賜良機”,幾乎獨占了中國東北的市場,趁英、荷、法忙于戰爭,加緊向其殖民地進行經濟滲透。——宋則行、樊亢《世界經濟史》一戰后世界有何巨變有哪些?任務4:主角扮演活動:“我是外交官”:請選擇擔任以下英國、法國、美國、日本、中國的首席外交官,在巴黎和會或華盛頓會議上發言,談談本國的訴求,并闡述你訴求的理由?任務5:閱讀以下材料,分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否有利于世界和平?為什么?任務6:回望一戰,總結戰爭給人類帶來什么啟迪?(可從對戰爭認識、起因、結果,以及如何避免與應對等角度思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 導學案.docx 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