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科版四下科學知識點歸納第一單元 植物的生長變化1.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綠色開花植物幾乎都是從種子開始新生命的。2.綜合運用感官并用比較的方法能觀察到種子更多的特征。用放大鏡觀察種子的細微結構和顆粒較小的種子的特征。3.各種種子的外形特點植物的種子名稱 外形特點番茄的種子 水滴形,黃色,表面粗糙。黃瓜的種子 橄欖形,乳白色,表面平整。蠶豆的種子 類似人腳的扁平狀,表面平整,前端有眉狀黑色種臍。蘋果的種子 扁水滴形,前端尖細,黑褐色,表面平整。紅松的種子 一頭大一頭小,種皮堅硬。冬瓜的種子 卵形,白色或淡黃色,扁平。棗子的種子 兩頭尖,中間大,黃色,種皮堅硬,凹凸起伏大。浸泡過的種子與沒有浸泡過的種子之間的區別:浸泡后的種子變大、變軟,種皮顏色變淺……4.不同植物種子的顏色、形狀、大小各不相同,但是它們的內部結構基本相同。種子包括種皮和胚,部分種子還有胚乳。胚包括子葉、胚根、胚芽、胚軸。(1)種皮:堅韌,具有保護種子的內部結構的作用;(2)胚:是種子的重要部分,發育成一株植物;(3)胚芽:將來發育成莖和葉;(4)胚根:將來發育成根;(5)子葉:具有儲存營養物質的作用;(6)胚軸:連接胚芽和胚根的部分,將來發育成連接根和莖的部位。5.種植鳳仙花的方法(1)選種:挑選飽滿、沒有受過傷的鳳仙花種子,觀察種子在水中的沉浮。目的是保證種子發芽率。(2)準備好花盆和土,先把一塊小石頭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多半盆土。(3)用手指在土中按2-3個洞,深度約1厘米,每個洞里放一粒鳳仙花種子,再用土蓋住洞口。(4)往花盆中澆一些水,直到土壤濕潤,然后將它放在溫暖的地方。6.在記錄鳳仙花的生長變化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填寫記錄表、寫觀察日記、拍照、畫圖、使用測量紙袋等方式記錄種子的生長過程。7.種子的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適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氣。8.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莖、葉來繁殖后代。(馬鈴薯、洋蔥、番薯等)9.種子萌發時先長出根,然后長出莖和葉,根的生長速度很快。10.無論把種子的種臍朝什么方向放置,根最終都是向下生長的。(向地性)11.探究植物根的作用實驗(1)選用紅色的水是為了便于觀測。(2)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是為了防止試管中的水蒸發到空氣中。(3)實驗現象:一段時間后,發現試管中的水面下降。(4)實驗結論:試管中水面下降說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12.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和無機鹽,還能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13.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態特征不同。常見的有直根系、須根系和變態根。直根系:有粗壯的主根和許多側根的根系。須根系:沒有明顯的主根,只有很多像胡須一樣細長根的根系。變態根: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發生了顯著變化的根稱為變態根。變態根是植物在長期進化發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是適應環境的結果。14.為什么種下的種子有些沒有萌發,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因1:可能是因為太干燥,沒有適宜的水分,也有可能是水分太多,也會有影響種子的萌發。原因2:可能是溫度不夠,有的植物喜歡溫暖,溫度達不到,種子不會萌發,而有些植物喜歡寒冷,太過溫暖的地方,也不適合植物種子的萌發。原因3:種子本身就是不健康的。有些種子不飽滿,并且受過傷,這也會影響種子的萌發。原因4:營養跟不上,植物的生長需要營養,有的植物對營養的要求非常高,營養跟不上,土壤比較貧瘠,種子也不會萌發。原因5:空氣。種子的萌發需要空氣,沒有空氣或空氣不足,種子也不會萌發。15.植物的葉子能吸收陽光進行光合作用,產生自身生長發育所需的養料。植物的葉子平展而且在莖上交叉生長是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接受陽光。16.莖的運輸作用實驗(1)實驗現象:將鳳仙花的莖縱切開,發現莖的縱切面上有紅色的線狀結構。將鳳仙花的莖橫切開,發現莖的橫切面上有紅色的點狀結構。(2)實驗結論:莖具有運輸的作用。葉具有吸收陽光及蒸騰水分的作用的實驗(1)將葉子用黑色紙遮住,使它見不到陽光。5天后,觀察到被遮住光的這片葉子會變黃。(2)在葉子上套上一個干燥的塑料袋。觀察到塑料袋內壁上有大量的小水滴。17.植物的生長離不開莖和葉,植物的莖和葉對植物的生存有什么作用呢?葉的作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莖的作用:主要是運輸物質和水分。18.不同植物的莖和葉子具有不同的形態特征,莖和葉的不一樣,是植物為了適應生存的環境而做出的選擇。仙人掌的莖比較肥大,有利于儲存水分,葉子就是仙人掌莖上面比較小的刺,這些刺又小又尖,防止水分的散失,以適應干旱環境中生活。酸棗、洋槐的托葉變成堅硬的刺,起著保護作用。豌豆復葉頂端幾片小葉變為卷須,攀緣在其他物體上,補償了莖桿細弱,支持力不足的弱點。不同形態的莖19.觀察花的結構:用鑷子從外到內進行解剖。20.鳳仙花的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組成。21.花萼:由許多片萼片組成,花開放以前保護花的內部結構。22.花蕊包括雌蕊與雄蕊。雌蕊包括:柱頭、花柱、子房柱頭——可分泌黏液,能粘住花粉。花柱——花粉由柱頭進入子房的通道。子房——發育成果實,子房里面的胚珠發育成果實里面的種子。雄蕊包括:花藥、花絲花藥——內含花粉。花絲——支持花藥。23.像鳳仙花一樣由雄蕊、雌蕊、花萼和花瓣四部分組成的花,叫完全花。如:油菜花、白菜花、豌豆花、牽牛花、桃花、玉蘭花、梨花、海棠花、迎春花等。24.缺少其中一部分或幾部分的花,叫不完全花。如:南瓜花、黃瓜、絲瓜、柳樹、楊樹、桑樹等。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叫兩性花。有雄蕊沒有雌蕊的花叫雄花,有雌蕊沒有雄蕊的花叫雌花,雄花和雌花都是單性花。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種多樣,它們用不同的方式完成傳粉的過程。只有完成傳粉,植物的花才能發育成果實。像油菜花那樣由蜜蜂等昆蟲傳播花粉的叫做蟲媒花。像蒲公英那樣,靠風傳播花粉的叫風媒花。植物有傳播花粉的方法:(1)自花傳粉,如大麥、小麥、大豆、豌豆、芝麻等;(2)異花傳粉;(3)風媒花,如楊樹、櫟樹、樺樹等;(4)蟲媒花,如油菜花、白菜花、桃花等。當蜜蜂或其他昆蟲在花叢中飛舞、爬行時,就會把雄蕊的花粉傳播到雌蕊的柱頭上去,這會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實和種子開始成長,花朵胚珠受精示意圖開始凋謝。果實一般包括果皮和種子兩部分。果皮的作用是能保護胚珠,使種子正常發育。蘋果、桃子、西瓜等我們食用的是植物的果實。豌豆、蓮子、花生等我們食用的是植物的種子。31.觀察鳳仙花的果實(1)鳳仙花的果實呈紡錘形,有白色茸毛;成熟過程中,果實顏色由綠色逐漸變成了黃色。(2)果實里大約有18粒種子,呈黑褐色,形狀似桃形。32.果實成熟后,就要把種子傳播出去,在適宜的環境下,種子萌發長出新的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彈力傳播 果皮自動爆裂 鳳仙花、油萊、綠豆、大豆、噴瓜動物傳播 果實外有倒鉤 蒼耳、鬼針草、蒺藜果實美味多汁 櫻桃、番茄、葡萄、西瓜風傳播 種子輕、帶翅或有絨毛 蒲公英、榆樹、楓樹、薊、槭樹水傳播 種子種皮包有海綿狀 蓮蓬、椰子、水葫蘆、睡蓮33.種子掉落在植株的近旁,會造成種子密度過大,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不利于植物種族的延續。將種子傳播出去,有利于擴大植物的生存空間,有利于植物種族的延續。34.鳳仙花的生長周期大約是91天。從種子萌發到開花結果,再到果實成熟孕育出新的種子,每一個階段,鳳仙花植株所具有的特征都會改變。之后鳳仙花植株就會慢慢衰老,直至枯萎死亡,這個完整的過程就是鳳仙花的生命周期。35.綠色開花植物通常會經歷種子萌發、生長發育、開花結果、衰老、死亡的過程。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生中會經歷種子發芽期、幼苗期、營養生長旺盛期和開花結果期。36.油菜和鳳仙花一樣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部分組成。這些結構具有幫助植物維持自身生存和繁殖的作用。31.鳳仙花的生長過程中需要陽光、土壤、適宜的水分和溫度等。第二單元 電路很久以前,人們就開始了對電的探索,1879年愛迪生點亮了世界上第一盞電燈,從此各種不同用途的電器就陸續出現了。所有的電器工作都需要電,電與生活緊密相連。電很危險,我們要注意安全用電。(1)用電安全的提示①墻壁插座內的電是發電廠通過電網輸送到各家各戶的,一旦觸及能引發事故,致人死亡,所以千萬不能直接觸摸。②不能用插座中的電做任何實驗,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只用干電池來做實驗。③不要靠近變壓器以及斷開或者裸露的電線,當看到斷開或者裸露的電線時,要馬上報告家長老師或者有關人員。(2)生活中有關用電安全方面的知識①不靠近高壓帶電體(室外高壓線、變壓器旁),不接觸低壓帶電體。②不用濕手扳開關,插入或拔出插頭。③安裝、檢修電器應穿絕緣鞋,站在絕緣體上,且要切斷電源。④禁止用銅絲代替保險絲,禁止用橡皮膠代替電工絕緣膠布。⑤在電路中安裝觸電保護器,并定期檢驗其靈敏度。⑥下雷雨時,不使用收音機、錄像機、電視機、且拔出電源插頭,拔出電視機天線插頭。暫時不使用電話,如一定要用,可用免提功能。2.我們將能產生電的裝置稱為電源,生活中使用的電都是由電源提供的。可以分為直流電和交流電。3.像電燈、電視機等由發電廠供電,像手機、石英鐘等由電池供電。4.電是一種能量來源,能產生光和熱。連接小燈泡和電池的線,稱為導線。5.小燈泡的結構分為:玻璃泡、燈絲、金屬架、連接點(兩個)。只有電流通過燈絲形成通路的時候,小燈泡才能發光。能夠點亮小燈泡的連接都是一個閉合電路,不能夠點亮小燈泡的都不是一個閉合電路,電路短路了,電路斷路了都不能點亮小燈泡。6.干電池的一端是銅帽,是電池的正極,用符號“+”表示,另一端是鋅殼,是電池的負極,用符號“-”表示。電從電池的正極(+)一端經過導線和用電器返回到電池的負極(—)另一端,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電路。7.由電源、導線、開關、用電器等連接而成的電流通路叫電路。8.開關是控制電路中的電流的通和斷的。開關閉合時就像兩根導線接在一起,就可以通過電流,電路就通了;斷開時,就像導線斷開了,電路就斷了。通路:在閉合電路中,從電源正極流出,經過用電器,返回負極,形成完整的回路,稱之為通路。斷路:整個電路在某處斷開的狀態。如果電能從一點流到另一點,兩點之間一定有導線連接,這兩點之間就構成一個電的通路,否則就是斷路。9.在簡單電路中,電源、導線和用電器是必須的,但開關不是必須的。10.當導線直接與電池的正、負極相連,而沒有經過小燈泡時,就會造成短路。短路時,電池中的電會很快消耗完,并且電池還會在一瞬間發熱變燙,甚至可能爆炸。所以,在實驗中,要避免出現短路。11.發電廠發出的、通過導線送到各家各戶的電是220V,交流電,這足以引發觸電事故、致人死亡的電,所以我們不能直接用家里、學校里插座中的電做實驗!12.造成小燈泡不亮的原因:小燈泡壞了;燈座松了,沒有連上;電池沒電,電線沒連接好;導線斷了,電池盒或小燈座出了問題等。13.檢測故障電路的方法:第一種檢查法,直接檢查電路中的連接是否完好;第二種替換法,用沒有故障的燈泡、電池、導線來替換電路中的材料(需要材料多,成本較高);第三種電路檢測器。電路檢測器是一個簡單電路,由電池、小燈泡和若干導線組合而成。14.檢測電路前,先將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檢測頭接觸一下,以檢測它能否正常工作;為保證檢測的準確性,需要檢測兩次。15.電路檢測器只適合電池類電路,但不能檢測220V的家用電路。16.電路符號:有的物質容易導電,這樣的物質叫做導體,一般情況下多數金屬屬于導體,還有人體和水也屬于導體;有的物質不容易導電,這樣的物質叫做絕緣體,絕緣體包括塑料、布、紙張等。常見的導體:小刀、石墨、鑰匙、鐵片、大地、鋁片、銅絲、回形針、曲別針、自來水、人體等。常見的絕緣體:干木片、橡皮、、紙板、瀝青、塑料、氣球、空氣、玻璃管等。18.導電性是材料的基本屬性之一。電線外面用塑料包裹,是因為塑料為絕緣體。19.導體和絕緣體有什么作用?答:我們利用導體把電送到人們需要的地方。我們利用絕緣體阻止電流到人們不需要的地方。20.物體的導電性并不是絕對的,比如木頭,干燥的木頭是不能夠導電的,可是潮濕的木頭是可以導電的;再比如水,純凈水導電性很弱,可是自來水、河水導電性強。因此,對于不同的物體,不同的狀態,其導電性能是不一樣的。21.在潮濕的空氣中或較強的電流下,人體、自然界中的水和大地等都將成為導體。如果我們觸及了家中使用的電路,電流就會通過人體而危及生命。所以我們要保護好電器的絕緣部分,不能觸摸導體部分,還要注意不要把水濺到電腦上。22.開關進行電路連接和斷開的部分需要用金屬來做導體,而其他地方必須用絕緣體如塑料、等來做。23.常見的開關有遙控開關、閘刀開關、按壓開關、旋鈕開關和拉線開關等。24.工程設計全過程包括明確問題、確定方案、設計制作、改進完善。25.安全用電的措施:(1)家用電器的電流很強,所以在使用電器時,應該格外小心。(2)電器的導線破舊老化,應該及時更換,以免發生意外。(3)接臨時電源要用合格的電源線、電源插頭和插座,電源線接頭要用膠布包好。(4)濕手不能接觸帶電設備。(5)也不要用濕布擦帶電設備。(6)更不能將濕毛巾掛在電扇或電熱取暖器上。(7)遇到電器起火,不能用手去拔插頭,應先切斷電源,再用絕緣物體將插頭撥開。(8)在戶外活動時,不要靠近高壓電線、架線鐵塔變電所。(9)更不要去碰電線桿上的電線或掉落在地上的電線。(10)遇到雷雨天氣時,不要躲在孤零零的一棵樹下,空曠處的大樹容易遭到雷擊。第三單元 巖石與土壤巖石與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資源,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地球的表面被堅硬的巖石包裹著,不僅包括我們看到的陸地,還包括海洋的底部。陸地上的巖石有的被土壤覆蓋著,有的直接裸露出來。巖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質,他們的形成有的需要幾百萬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所以在每一塊巖石和每一方土壤上都留下了大自然的痕跡。我們觀察巖石的方法有手摸、鼻聞、輕輕敲打、放在水里、用小刀刻劃(或指甲、銅鑰匙等刻劃)等。我們可以觀察巖石的顏色、光澤、條痕、軟硬、氣味、花紋、輕重等來描述巖石。很多礦物是以顏色命名的,如赤鐵礦是紅色的,褐鐵礦是褐色的、黃銅礦是黃色的、白鎢礦是灰白色的。幾種礦物的條痕:自然金---黃色黃鐵礦、黃銅礦---綠黑色 方鉛礦---黑色 石墨---黑色石英---白色或近似于白色赤鐵礦---櫻紅色我們可以用指甲、銅鑰匙、小鋼刀等工具粗略的來檢驗礦物的軟硬。可把礦物分成幾個等級:軟-----能用指甲刻劃出痕跡。較軟-----不能用指甲刻劃出痕跡,但能用銅鑰匙刻劃出痕跡。較硬----不能用銅鑰匙刻劃出痕跡,但能用小刀刻劃出痕跡。硬----用銅鑰匙、小刀都不能刻劃出痕跡。根據巖石成因,我們可以把巖石分為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常見的巖石有:花崗巖、礫巖、砂巖、石灰巖、頁巖、板巖、大理巖等。巖石都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石英、云母、長石都是自然界的礦物。花崗巖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長石、云母。土壤從上到下分為表層土、下層土、基巖碎屑、基巖4層。土壤的形成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例如要形成12厘米厚的土壤,可能需要幾百到數萬年的時間。你認為巖石和土壤各有什么特點?我們可以從哪里發現它們?與土壤相比,巖石體積大,質地硬;土壤顆粒小。我們可以在山上、小溪旁等地方找到巖石;在有植物生長的地方找到土壤。我們可以從巖石和土壤中知道什么?在喜馬拉雅山發現了鸚鵡螺化石,說明幾億年前這里是海洋。巖石中動植物的痕跡表明過去有哪些生物存在過;可以通過巖石的化學成分形成的年代知道地球的年齡。你知道巖石和土壤各有哪些用途?巖石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可以提煉礦物、用來裝飾和制成藝術品等。土壤是動植物的棲息地,可以固定植物的根系,具有自然肥力,能夠促進作物生長。通常用放大鏡、小刀、手電筒、銅鑰匙等觀察下面三種常見巖石。我們可以用指甲、銅鑰匙、小鋼刀等工具粗略的來檢驗礦物的軟硬。可把礦物分成幾個等級:軟-----能用指甲刻劃出痕跡。較軟-----不能用指甲刻劃出痕跡,但能用銅鑰匙刻劃出痕跡。較硬----不能用銅鑰匙刻劃出痕跡,但能用小刀刻劃出痕跡。硬----用銅鑰匙、小刀都不能刻劃出痕跡。我們如何去觀察、描述一種未知的巖石?我們可以用眼睛觀察,也可以借助工具觀察,可以用看、摸、照、刻畫等方法觀察,可以從顏色、軟硬、光滑、光澤、有無層理、氣孔、斑點、條紋等等方面對巖石進行描述。15.巖石都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石英、云母、長石都是自然界的礦物。花崗巖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長石、云母。16.用互相刻劃的方法測試石英、長石、云母三種礦物的硬度,把它們按從軟到硬的順序排列為:云母(軟)、長石(較軟)、石英(較硬)17.可以通過觀察礦物碎片的邊緣是否看見其他物體來衡量礦物的透明度,把礦物分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種。18.礦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單獨存在,通常都是幾種混雜在一起組成巖石。所有的巖石都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在生活中,我們的鐘表、計算機、鉛筆等地方都用了巖石和礦物。19.制作標本所需的工具與材料:剪刀、膠水、筆、紙盒、卡紙、棉花等。概括制作標本規范的步驟:采集——編號——圖鑒——添加標簽——存放——展示。20.由于太陽、風、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許多大塊的巖石可能碎裂,形成較小的顆粒、沙和黏土。21.我們可以在小區花壇、沙漠、工地等地方可以找到巖石、沙和黏土。22.冷熱、風、地表變動、植物的根等都會對巖石產生變化。巖石在大氣、水、生物等長期聯合作用下發生變化的現象叫風化。巖石風化后產生了沙和泥土。23.土壤中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24.土壤是沙礫,沙、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25.沙質土、壤土、黏質土三種土壤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點?26.查閱資料,舉例說說三種土壤分別適合哪些植物生長。沙質土壤一般可安排種植花生、大豆、果樹、中藥材等。壤土宜種各種作物,是理想的土壤質地。黏質土適合種植稻米、荷花、蓮花、蘆葦、金銀花。27.巖石、礦物和土壤是組成地球的重要資源,也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寶貴資源,我們必須要保護這些自然資源。它們被開采后,就不能再生了,所以我們要很好地保護、合理地利用巖石和礦物。礦產資源屬于國家,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私自開采。28.世界上已發現的礦物近4000種,我們身邊有許多礦物制成的物品,比如我們吃的鹽,點豆腐用的石膏,做鉛筆芯的石墨,中藥用的雄黃,做首飾的金、銀和鉆石。常見的礦物有金剛石(制作玻璃刀等)、煤(作燃料等)、硫磺(用于醫藥等)、方解石(裝飾)、赤鐵礦(煉鐵)等。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礦物的光澤、檢測礦物的硬度、觀察礦物條痕等方法研究礦物。29.地球由地核、地幔、地殼三部分構成。巖石是組成地球的外殼,而礦物是構成巖石的積木。30.地球內部有熾熱的巖漿,火山噴發時,巖漿會從火山口流出來。31.在地球運動過程中,有的巖石是地球表面物質沉積而成的,如砂巖、頁巖、礫巖、石灰巖屬于沉積巖,巖石在大氣、水、生物等長期聯合作用下發生變化的現象叫沉積現象。32.有的巖石是巖漿侵入到地殼或地表凝結而形成的,如:巖漿噴出地表后冷卻而形成的浮石、玄武巖、流紋巖,巖漿在地下深處冷卻形成的花崗巖。(屬于巖漿巖)34.采集制作巖石、礦物標本的注意事項:(1)不要無準備地采集。要事先了解和選擇采集地點、天氣情況,做好充分準備。(2)不要私自采集。要在老師或家長的帶領下進行采集。(3)不要擅自采集。在自然保護區、礦山或采石場,要經過相關部門允許才能采集。(4)不要在惡劣的天氣采集,不要在危險的地方采集,不要在采集時亂扔石頭。(5)不要過量采集。礦物和巖石要經過數萬年的時間才能形成,請珍惜地球上的這些寶貴資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