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單元課標】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商路,深入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知識梳理】一、絲綢之路:1、張騫通西域:(1)時間:(2)目的:(3)影響:2、絲綢之路:(1)概況:(2)路線:(3)衰落: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開辟:發展:作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物質技術交流方面:中國物質、技術的外傳:外來商品的傳入:精神文化方面:【重點闡釋】1、兩漢時期陸上絲路走向興盛的原因?(1)(2)(3)(4)4、絲綢之路的特點:(1)存在多條交通線路;(2)陸上絲稠之路漢代形成,隋唐發展,以河西走廊為主導,發展開辟出多條支線;(3)海上絲綢之路東西兩個方向,范圍廣泛,宋后超越陸上成為主要交通線路。5、“一帶一路”的現實意義【限時訓練】1.明代永樂十三年(1415年)十一月,“麻林國(東非)及諸番國進麒麟、天馬、神鹿等物,上御奉天門受之。文武群臣稽首稱賀曰:‘陛下圣德廣大,被及遠夷,故致此嘉瑞’”這反映出當時A.朝貢被賦予教化的政治含義 B.用傳統的觀念解讀西方C.中外貿易以朝貢貿易為主體 D.海禁政策沒有嚴格執行2.“萬里茶道”是17—19世紀,晉商從福建武夷山一帶采茶販賣到中俄邊境恰克圖的一條商業通道,后經擴張直抵歐洲,俄國人稱為“偉大的中俄茶葉之路”,具有巨大的經濟意義和文化價值。這說明( A.中國閉關鎖國發生轉變 B.中俄聯系密切交流廣泛C.中外陸路貿易得到發展 D.中西海路交流逐漸衰落3.“草原絲綢之路”沿線經過的主要古代城市有遼上京(今巴林左旗遼上京遺址)、元上都(今正藍旗元上都遺址)、集寧路(今集寧路古城遺址)、天德軍(今豐州古城遺址)、德寧路(今敖倫蘇木古城遺址)、哈喇浩特(今額濟納旗黑城遺址)、哈拉和林(今蒙古國前杭愛省哈拉和林遺址)、訛答剌(哈薩克斯坦奇姆肯特市)、托克馬克(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等地。材料反映了“草原絲綢之路”( )A.是在絲綢之路南面的東西交通線 B.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C.沿天山北麓,進入中亞 D.匈奴、大月氏等游牧民族沿此路西遷4.絲綢之路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發展的友好象征。當年,玄奘在這條線路上可能見到的現象是A.琺瑯彩瓷器深受各族人民歡迎 B.晉商、徽商往來于絲綢之路C.都使用風力水車灌溉農田 D.輕盈精湛的絲織品是常見的商品5.17-18世紀,西方出現很多漢語借詞。對以下信息解讀正確的是A.西方語言文字以中國的漢文為基礎 B.當時政府重視對外宣傳中國的文化C.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現單向度的特點 D.中國文化和產品對歐洲具有吸引力6.從現有文獻看,東晉十一位帝王中,明確與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東晉權力實際掌握者王導與高僧帛尸梨密多羅交往甚厚,瑯琊王氏家族中有兩名成員出家為僧,其一即為王導之弟釋道寶。東晉僧人與統治階層的交往A.打破了儒學封建社會的正統地位 B.標志著佛教中國化進程基本完成C.形成了外佛內儒的士族意識形態 D.擴大了佛教對世俗政治的影響力7.有學者指出,《鄭和航海圖》(即《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是明朝與西方海上交通的真實寫照,《蒙古山水地圖》(又名《絲路山水地圖》)手卷則全面反映了明朝與西方的陸路交通。這兩幅地圖最能夠反映出當時A.朝貢貿易制度發展到頂峰B.中國人已經具有較豐富的地理知識C.政府倡導對外開放的政策D.中西方之間海陸經濟交流活動頻繁8.有學者認為,世界最早的且名副其實的“絲綢之路”,是三星堆文明時期四川絲綢銷售到印度洋,得到作為古代貨幣的數千枚印度洋的齒貝。絲綢從四川經云南、緬甸、孟加拉灣到達恒河平原。漢代張騫在“大夏”發現印度商人轉銷“蜀布”。由以上材料可知A.地緣政治是古代東西方交流必然條件B.古代印度擁有較強大的對外貿易能力C.印度在古代絲綢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D.中印外交關系有著較復雜的歷史淵源9.媽祖信仰原本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海神信仰,1405年琉球國建立媽祖廟,17世紀日本長崎建立媽祖廟,而后泰國、緬甸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相繼出現規模不同的媽祖廟。據此可知,媽祖信仰的傳播A.加強了中外經濟文化聯系 B.擴大了中原文化的影響力C.源于海上絲路的不斷拓展 D.鞏固了“朝貢貿易”體系10.“南海一號”是發現于南海北部、沉沒于800多年前的宋代木質船,現已出土數千件完整的宋代瓷器,還出土了許多 “洋味”十足的瓷器。專家認為,“南海一號”的發現具有非同尋常的學術價值。以下歷史信息不正確的是A.海上陶瓷之路的盛況 B.宋代造船技術的發展C.制瓷技術的進步 D.手工工場的生產狀況11.圖1、圖2、圖3是中國古代三個歷史時期(漢朝、唐朝、明朝)的絲綢之路示意圖。圖一 圖二圖三分別提取圖1、圖2、圖3的信息,并據此說明與其相對應的歷史時期。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陸上絲綢之路在古代中國曾長期是東西方貿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從8世紀初海上絲綢之路日益發達之后,已有衰落的趨勢。到15、16世紀,這條曾經為古代文明建立過豐功偉績的陸上絲綢之路,伴隨著東西方海上直接貿易的開始,終于變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來的歷史遺跡了。材料二 從出現伊始,絲綢之路就始終主宰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它仿佛是一條無形的紐帶,將沿途的一個個亞歐文明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斷地發生劇烈碰撞,最終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摘編自(英)彼得·弗蘭科潘《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材料三 習近平提出,要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沿路國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認識一個改革開放40多年后的中國,可以更直接細致地感知和了解優秀的中華文明,進而接納甚至吸收其優秀的成分。——摘編自張勇《略論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發展戰略意義》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陸上絲綢之路衰敗的原因。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亞歐文明交流方面歸納絲綢之路所帶來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歷史基礎和時代背景。【限時訓練】 參考答案1.A【詳解】朝貢被賦予教化的政治含義,符合材料中“陛下圣德廣大,被及遠夷,故致此嘉瑞”的信息,故A選項正確;B選項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且選項中的“西方”和材料中的“麻林國(東非)及諸番國”不是一個地理概念,故B選項錯誤;C選項說法正確,但與材料無關,無法依據材料佐證此觀點,故C選項錯誤;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放開的只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故D選項錯誤。2.C【詳解】從材料反映的“萬里茶道”的開通和所涉及的區域來看,說明在17—19世紀,中外陸路貿易得到了發展,故C項正確;A項不符合史實,故排除;材料反映的只是中俄之間的貿易往來,故排除B項;D項材料沒有涉及,故排除。3.B【詳解】“草原絲綢之路”是指在絲綢之路北面,穿行草原地區的東西交通線。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故B項正確;ACD的描述不符,排除。4.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代高僧玄奘可以在絲綢之路上見到輕盈精湛的絲織品是常見的商品,D項正確;琺瑯彩瓷器到清朝才有,A項排除;明清時期才形成晉商、徽商等商幫,B項排除;使用風力水車灌溉農田,直到明清時期才出現,C項排除。5.D【詳解】17—18世紀,西方的藝術、外交、商業、宗教等領域人士向漢語借詞豐富他們的用語,反映出當時中國文化和產品對歐洲具有吸引力,D項正確;西方語言文字中出現向漢語借詞現象,不能說明其以中國的漢文為基礎,A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實行閉關鎖國的明清“政府”重視對外宣傳中國文化,B項錯誤;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現單向度的特點與材料主旨不符,C項錯誤。6.D【詳解】東晉時期,僧尼與帝王、權臣的交往增多,甚至有名門大族成員出家為僧等,說明僧人與統治階層的交往擴大了佛教對世俗政治的影響力,D項正確;東晉時期儒學依然占據正統地位,A項錯誤;東晉僧人與統治階層的交往不能說明佛教中國化進程基本完成,B項錯誤;“外佛內儒的士族意識形態”在材料中沒有體現,C項錯誤。7.B【詳解】依據材料中“《鄭和航海圖》”“是明朝與西方海上交通的真實寫照”“《蒙古山水地圖》”“全面反映了明朝與西方的陸路交通”可知,明朝能夠繪制出清晰的海上、陸路中西方之間交流的地圖,說明當時中國人已經具有較豐富的地理知識。故答案為B項。A項,材料反映的是中西方之間海上、陸路交流的地圖,不能說明朝貢制度發展到頂峰,排除;C項,根據所學可知,明朝曾經一度實行“海禁”政策,政府倡導對外開放的政策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材料反映的是中西方之間交流的地圖,不能就此得出中西方之間海陸經濟交流活動頻繁的結論,排除。【點睛】圖片材料性選擇題解題技法:要分清圖片在解題過程中的具體作用,合理利用圖片,并注意題干中對圖片解釋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結論。8.C【詳解】題干中“印度洋”“恒河”“印度商人”都在強調在絲綢之路貿易中印度的重要性,故C正確;A項說法絕對,錯誤;題干體現的是印度在古代絲綢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不是強調古代印度擁有較強大的對外貿易能力,B錯誤;題干并未體現中印外交關系有著較復雜的歷史淵源,D錯誤。【點睛】9.A【詳解】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媽祖信仰傳播到琉球、日本、泰國、緬甸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這表明中國文化向外傳播,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增強,故A正確;媽祖信仰不是中原文化的體現,故B錯誤;海上絲綢之路在宋代就已拓展到這些地區,而材料中媽祖信仰的傳播是在明清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故C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媽祖信仰的傳播,與朝貢貿易無關,故D錯誤。10.D【詳解】結合所學可知,生產狀況主要指的是產品生產的物質條件及其利用狀況、產品生產的供應條件與管理狀況、產品組合結構與新產品開發情況等,從海里打撈出的瓷器或者船本身都顯然無法直接反映出這些信息,故D項符合題意;南海一號反映了我國古代與外國經濟聯系的情況,反映了海上陶瓷之路的盛況,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南海一號這艘船本身就是直觀可視的實物資料,它可以直觀表現宋代造船技術的發展,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南海一號船上出土的數千件完整的宋代瓷器也是直觀可視的實物資料,它可以反映中國古代制瓷技術的進步,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11.圖1:沿海貿易港口眾多,貿易地最遠已經到達非洲東海岸;出現“南京”這一稱謂;鄭和船隊推動海上絲綢之路向、西方向拓展。據此判定圖1為明朝。圖2: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設有市舶使;海上絲綢之路向東、西方向擴展(東至日本,西至紅海);出現(隋唐)大運河;周少數民族政權眾多,如突厥、契丹、吐蕃、南詔等。據此判定圖2為唐朝。圖3:陸上絲綢之路西起長安,經大月氏等地,到達大秦(古羅馬帝國在漢朝時被稱為大秦);西域都護府是漢朝時期在西域設置的管轄機構;北方匈奴勢力強大。據此判定圖3為漢朝。【詳解】圖1:根據圖一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沿海貿易港口眾多,貿易地最遠已經到達非洲東海岸;出現“南京”這一稱謂;鄭和船隊推動海上絲綢之路向、西方向拓展。因此可以判定,圖1為明朝。圖2:根據圖2中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設有市舶使;從絲綢之路的線路看,海上絲綢之路向東、西方向擴展(東至日本,西至紅海);從內河航運看,出現(隋唐)大運河;從周邊政權看,周少數民族政權眾多,如突厥、契丹、吐蕃、南詔等。據此判定圖2為唐朝。圖3:從圖3陸上絲綢之路的路線,西起長安,經大月氏等地,到達大秦(古羅馬帝國在漢朝時被稱為大秦);另外這一時期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而西域都護府是漢朝時期在西域設置的管轄機構;北方匈奴勢力強大。據此判定圖3為漢朝。12.(1)原因:海上絲綢之路的日益興盛;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新航路的開辟和殖民擴張;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2)影響:絲綢之路影響文明進程;經濟文化交往聯系密切;物種和人員的相互傳播流動;科學技術交流。(3)歷史基礎:古代絲綢之路。背景: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建設和平的國際環境的需要。【詳解】(1)原因:根據材料一中“海上絲綢之路日益發達”可知,海上絲綢之路的日益興盛;根據“(15、16世紀)東西方海上直接貿易的開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的開辟和殖民擴張;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陸上絲綢之路衰敗的原因還包括,經濟重心逐漸南移、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2)影響:根據材料二中“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斷地發生劇烈碰撞,最終相互影響、相交交融”,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分析可知,絲綢之路影響文明進程,促進經濟文化交往和聯系,推動物種和人員的相互傳播流動,有利于科學技術交流。(3)歷史基礎:根據材料三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可知,“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歷史基礎是古代絲綢之路。背景:根據材料三中“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結合所學知識,從國際、國內兩個方面分析可知,本世紀初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主要有,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建設和平的國際環境的需要。13.論題:古代絲綢之路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融合之路。闡述: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后,成為中外貿易的主要通道,中國的絲綢、瓷器等運銷中亞、北非、歐洲,中亞和歐洲的商品和物種也傳到中國,豐富了各自的社會生活。中國的四大發明、各種生產技術等外傳,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也傳播到中國,文化交流不斷加強并日益本土化。絲綢之路成為中外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文明融合發展的載體。【詳解】閱讀材料,可提出論題:古代絲綢之路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融合之路。闡述:根據“沿著古絲綢之路,中國將絲綢、瓷器、漆器、鐵器傳到西方,也為中國帶來了胡椒、亞麻、香料、葡萄、石榴”說明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后,成為中外貿易的主要通道,豐富了各自的社會生活。根據“沿著古絲綢之路,佛教、伊斯蘭教及阿拉伯的天文、歷法、醫藥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養蠶技術也由此傳向世界。更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識交流帶來了觀念創新”說明絲綢之路促進文化交流和融合。最后,總結升華,說明絲綢之路成為中外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文明融合發展的載體。2選擇性必修一 第四單元 第1頁 名詞解釋 綏靖:綏,借以登車的繩索,引申為安定、安撫。靖,安定之意。即以安撫(綏)的手段使局勢安定(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