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空氣的組成1. 空氣的成分及用途二、空氣污染與防治1. 空氣污染物(空氣污染指數項目)氣體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形成酸雨,一氧化碳→有毒、臭氧顆粒(固體)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尤其是直徑≤2.5μm的顆粒物,簡稱PM2.5)→ 形成霧霾的主要原因。【特別提醒】酸雨的危害很大:如破壞農作物和森林的生長,使橋梁、雕像、建筑物等腐蝕損壞,導致魚類死亡、影響水生生物的繁殖,土壤酸化等。2. 防治空氣污染的措施(1)減少污染的產生:減少化石燃料、垃圾、秸稈、煙花爆竹等的燃燒,使用清潔能源。(2)處理污染物:工廠、汽車排放的廢氣必須經過除塵、除污處理。(3)加強對污染物的吸收:植樹造林。三、氧氣的性質1. 物理性質(1)在標準狀況下,氧氣為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大,不易溶于水。(2)液態氧為淡藍色,固態氧為淡藍色雪花狀。2. 化學性質(氧化性)(1)氧氣與金屬單質的反應(2)氧氣與非金屬單質的反應【小結】物質在空氣中燃燒主要是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反應的劇烈程度取決于氧氣的濃度,氧氣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四、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1. 實驗原理:消耗密閉容器內空氣中的氧氣,使容器內壓強減小,打開彈簧夾,水在大氣壓的作用下進入密閉容器,原密閉容器內氧氣的體積等于進入密閉容器中水的體積。2. 實驗裝置集氣瓶內水的作用:①降低集氣瓶中的溫度;②吸收反應生成的五氧化二磷。3. 實驗藥品:紅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4. 實驗現象(1)紅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2)裝置冷卻至室溫后,打開彈簧夾,水沿導管進入集氣瓶中的體積約占集氣瓶中空氣體積的1/5。5. 實驗結論:空氣中氧氣的體積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結論拓展】紅磷燃燒后集氣瓶內剩余氣體主要是N2,該氣體具有的性質是難溶于水、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6. 實驗成功的關鍵及偏差分析7. 藥品:實驗室用燃燒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時,能否用鐵絲、鎂、木炭或硫粉代替紅磷?若不能,請說明原因;若能,指出改進方法。小結:只能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且反應的生成物不為氣體。8. 裝置創新(1)點燃方式(2)測量方式9. 原理:除了燃燒法,還能否用其他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1)用加熱銅絲的實驗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的化學方程式(2) 用鐵粉除氧劑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時,通常加入活性炭粉、水及少量食鹽,其目的是加快鐵絲的銹蝕_。例1、小金在做硫燃燒實驗時,進行了如下操作:①在燃燒匙里放入少量硫;②將燃燒匙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直至硫燃燒;③將燃燒匙伸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集氣瓶內盛有滴加紫色石蕊試液的少量水)。實驗中可觀察到的現象與結論不符合的是( )A.對比①和②可說明硫燃燒需要達到一定的溫度B.對比②和③中硫的燃燒現象說明氧氣具有助燃性C.在③中觀察到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說明硫燃燒是化學變化D.在③中觀察到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說明硫燃燒產物是一種酸例2、在做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時,需要一個如圖所示的集氣瓶。下列將集氣瓶剩余的容積劃為5等份的做法中,正確的是( )A.用尺量出集氣瓶中剩余容積的高度,平均分成等距的5等份B.在集氣瓶的剩余容積中,每倒入50mL水畫一條線,標上1、2、3、4C.先在集氣瓶中裝滿水,然后把水全倒入量筒中,將其體積5等分,每倒入集氣瓶中1份,在集氣瓶上畫一條線,標上1、2、3、4D.先將集氣瓶裝滿水,倒出部分水于量簡中,將其體積5等分,每倒入集氣瓶中1份,在集氣瓶上畫一條線,標上1、2、3、4例3、使用如圖裝置驗證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該實驗中的白磷可以用木炭代替B.白磷的作用是消耗試管中的氮氣C.白磷熄滅并冷卻后,打開彈簧夾前,試管內壓強增大D.最終量筒中液面約降至26毫升刻度線處例4、利用大氣壓原理解釋現象時,有同學經分析后概括出以下思維模型:(1)思維模型中的“?”處應填 (“開放”或“密閉”)。(2)圖2是“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待紅磷燃燒火焰熄滅后,冷卻,打開止水夾,可以觀察到水被倒吸入集氣瓶中。根據該思維模型,本實驗是通過 的方式來減小集氣瓶中的氣壓的。1.科學興趣小組利用如圖所示的改進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膠頭滴管中的水接觸生石灰一段時間后,白磷開始燃燒,待白磷熄滅冷卻至室溫后打開止水夾。下列關于該實驗的描述正確的是( )A.白磷不足會使測定結果偏大B.試管中的細沙可防止試管炸裂C.注射器中的活塞先左移再右移D.滴管中的水和注射器中的水作用相同2.下列實驗中,能證明燃燒需要氧氣的是( )A. B.C. D.3.老師利用圖甲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并結合現代傳感器技術,測得過程中容器內氣體壓強、溫度、氧氣濃度的變化趨勢如圖乙所示。(1)集氣瓶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該實驗可以說明反應后集氣瓶內剩余的氣體具有的化學性質是 。(3)結合曲線,解釋AB段氣體壓強變化的原因是 。4.如圖,某科學興趣小組對“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進行了改進。裝置氣密性良好,調節右邊敞口容器和集氣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時集氣瓶內氣體的體積為V1。關閉活塞,點燃燃燒匙內的紅磷,立即塞緊瓶塞,如圖甲。待火焰熄滅、裝置冷卻至室溫后打開活塞,觀察到集氣瓶中的水位逐漸上升后停止,如圖乙,保持活塞處于打開狀態,則:(1)如圖乙時,若廣口瓶的底部A點和燒杯底部B點所受壓強分別為PA和PB,則PA PB(選填“>”、“=”或“<”)。(2)要準確測出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應往圖乙的燒杯中注水至與集氣瓶內液面相平,若測得此時集氣瓶內的氣體體積為V2。則氧氣體積占空氣總體積的比例可用V1、V2表示為 。1.測定空氣里氧氣含量實驗的改進裝置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實驗前應檢查裝置的氣密性B.按圖裝好藥品、連好裝置,用凸透鏡引燃白磷C.燃燒結束后立即打開彈簧夾,流入水的體積會偏少D.只將燃燒匙內的白磷換成木炭,也可以達成實驗目的2.下列實驗容器中水的作用解釋正確的是( )A B C D實驗裝置 硫在氧氣中燃燒 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探究燃燒的條件解釋 吸收產生的白煙 量筒中水的作用是防止生成物污染空氣 防止生成的氧化鐵炸裂瓶底 加熱銅片和隔絕空氣3.水在科學實驗中有多種用途,有些實驗需要在集氣瓶中預先加入少量的水,下列實驗中無需在集氣瓶中加水的是( )A.木炭在氧氣中燃燒 B.紅磷燃燒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C.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D.硫在氧氣中燃燒4.如圖所示,用坩堝鉗夾取一小塊木炭,在酒精燈上加熱后插入到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當木炭燃盡后,向集氣瓶中倒入足量澄清石灰水,請回答下列問題:(1)B、C兩實驗操作觀察到的現象有所不同,B操作中的現象是 。(2)寫出D實驗操作中涉及的化學方程式: 。5.如圖甲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實驗,不易成功,科學興趣小組對該實驗進行了分析和反思。(1)小科認為漏氣是實驗失敗最主要的問題。在實驗中由于有強烈的氣壓變化,對裝置的氣密性的要求比較高,檢查氣密性時,先將止水夾打開,將導管放入水中,雙手握住集氣瓶,當觀察到導管口有氣泡產生后,放開雙手,等待一段時間,如果觀察到 ,則證明氣密性良好,可以實驗。(2)圖乙用放大鏡會聚陽光來引燃紅磷,與圖甲將紅磷在瓶外點燃后再放入集氣瓶相比,你認為圖乙操作的優點是 。(3)小明認為實驗時從燒杯中倒吸進入集氣瓶的水也可以起到吸熱作用,所以,集氣瓶內不需預先裝入水,也無需使用止水夾,于是他利用圖丙裝置進行實驗。請分析小明利用該裝置測量出的氧氣體積分數 (選填“偏大”或“偏小”),理由是 。參考答案例1、D 例2、D 例3、D例4、(1)密閉。(2)減少質量。1.B 2.D3.(1) 4P+5O22P2O5 。(2)不能燃燒且不支持燃燒。(3)紅磷燃燒放熱,導致氣體膨脹。4.(1)< (2) 。1.D 2.D 3.A4.(1)發出紅光,發出熱量。(2)CO2+Ca(OH)2=CaCO3↓+H2O 。5.(1)導管內形成一段水柱。(2)裝置始終密封,測定結果更精確。(3)偏大 裝置內的空氣由于紅磷燃燒放熱體積會膨脹,部分空氣會由導管逸出,實驗結束裝置冷卻至室溫后,進入集氣瓶內的水偏多 。【備考2023】浙教版科學中考第二輪復習--第17講空氣和氧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