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交通與社會變遷第12課《水路交通的變遷》【課標要求】了解古代的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工具的作用【重難點】古代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交通與社會變遷,突出交通的改進對國家發展、城市變遷和信息傳遞的影響【名詞解釋】▲郵驛制度:在我國古代又稱為“站赤”。以驛站為主體的馬遞網路和以急遞鋪為主體的步遞網路。據甲骨文記載,商朝時就已經有了郵驛,周朝時進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時的郵驛,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34里設有一個驛站,驛站中備有馬匹,在送信過程中可以在站里換馬換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夠一站接一站,不停地傳遞下去。我國郵驛制度經歷了春秋、漢、唐、宋、元的各個朝代的發展,一直到清朝中葉才逐漸衰落,被現代郵政取代。▲中國大運河:是京杭運河、隋唐運河、浙東運河的總稱。京杭大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北京,隋朝開鑿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東南沿海和華北大平原上,經過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北京七個省市,通達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筑工程。浙江省東部寧紹平原上的主干航道西段蕭紹運河(舊稱西興運河)系古代人工疏浚、開鑿而成;東段利用余姚江天然水道,余姚江在余姚縣丈亭以下,江寬可達150~250米,水深約4~5米,至寧波市匯入甬江。因運河穿越的錢塘江、曹娥江、甬江的水位高低不一,歷史上只能分段航運。▲轎子:是中國古代特殊的交通工具,最初是山行的工具。到魏晉時,逐步成為統治者日常使用的步伐工具。到了五代,開始有“轎子”一詞,最初,乘轎是一種特權,如宋代只供皇室使用。明清以來,轎子有官轎、民轎之分。官轎等級森嚴,不同身分,與品位的人,做乘坐轎子的質地、裝飾、大小和轎夫人數都不一樣,民間用轎比較有名的,是結婚時乘坐的“花轎”傳統上只有初嫁女子可以乘坐“花轎”,改嫁的最多是在普通轎子上扎些彩布或紙,稱為“彩轎”。▲客郵:是西方列強在中國領土上設立的郵政機構。1834年,英國人率先在廣州開辦郵局,法、美、德、俄、日等國也紛紛效仿。客郵最多時有五六百處,其中日本開辦的數量最多。客郵的設立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阻礙了中國郵政事業的發展。【問題引領】閱讀教材第一子目,回答以下問題。對 “條條大路通羅馬”怎樣理解?實現這一交通“盛況” 的基礎是什么?2. 分析秦朝交通所呈現的特點有哪些?分析這些特點產生的背景。二、閱讀教材第二、三子目 ,回答以下問題。1、分析促成中國古代海洋航運事業發達的因素有哪些?2、了解新航路開辟的概況并結合所學分析其意義。3、概括交通運輸業的革命對世界市場的影響。4、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以來中國交通事業發展的原因。5、思考近代水陸交通發展的作用?6、工業革命對交通產生哪些影響?三、閱讀教材第四子目,回答以下問題。1. 分析鐵路建設對中國的影響,談談對你有哪些啟示?2、回顧本課所學,分析交通變革對社會生活變遷的影響有哪些?新時代人類應該以怎樣的心態面對這種變化?【知識框架】【課后小練】一、選擇題1. 下列措施屬于秦始皇開疆拓土的有①開鑿靈渠,平定嶺南 ②開辟“五尺道”,并在當地委任官吏③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 ④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2. 發現于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烏魯克文化泥板上的象形文字——車,距今約有5500年的歷史。在這一地區還發現了描繪在彩陶缽上的雙輪車圖形及黏土制車模型,距今都在5000年左右。這一發現A. 說明中國的牛車是從兩河流域傳來的 B. 有力證明了兩河流域文明發明了輪車C. 說明車是古代主要交通工具和軍事裝備 D. 證明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3. 絲綢之路開通后,絲路上的商隊從西方運來稀有動物、植物、皮貨、藥材、香料、珠寶首飾,再從中國運出絲綢、茶葉、瓷器等貨物,中國的四大發明、絲織技術、漆器工藝等也經由絲綢之路傳向世界。這表明絲綢之路開通A. 促進了中西直接交流 B. 豐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質生活C. 擴大了漢朝統治區域 D. 體現了漢朝的世界中心地位4. 唐代,大運河將長安、洛陽與江淮地區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連接起來,構成了“奉長安文化為中心,仰東南財賦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線。據此可知,唐代大運河A. 加強了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 B. 密切了中央與地方的聯系C. 推動了各地之間的文化交流 D. 促進了全國政治的統一5. 鄭和為說服明仁宗朱高熾保留寶船隊時說:“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我國船隊戰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服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材料說明了A 鄭和主張與他國經商 B. 鄭和主張下西洋C. 鄭和有海洋主權意識 D. 鄭和說服了明仁宗6. 新航路開辟使得海洋這個大陸之間 天然屏障被逾越,世界各地各個民族各種文明之間彼此隔絕的狀態被打破,橫跨大洋的貿易往來使世界市場初露端倪。互通有無商品流通和日益頻繁的人員交往促進了文化交流和發展。上述材料反映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是A. 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 B. 非洲喪失了大量勞動力C. 歐洲貿易中心發生轉移 D. 亞洲經濟得到迅速發展7. 有人說,歐洲人開辟新航路追求的是“物質財富”,而鄭和下西洋則追求的是“精神財富”,如果把二者結合在一起,就稱得上完美了。對這句話理解錯誤的是A. 強調歐洲人開辟新航路是一種掠奪B. 強調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宣揚國威的政治行為C. 強調這二次航行都是錯誤的D. 同時指出了兩次航行的弊端8. 如果我們要上網搜索圖3的歷史信息,應鍵入的“關鍵詞”是A. 早期殖民擴張 B. 手工工場 C. 工業革命 D. 信息時代9. “蒸汽和新的工具機把工場手工業變成了現代大工業,從而把資產階級社會的整個基礎革命化了。工場手工業時代的遲緩的發展進程變成了生產中的真正的狂飆時期。”下列出現在“狂飆時期”的歷史現象應是A. 英國人霍金斯第一次將黑奴販賣給西班牙B. 英國第一艘商用汽船成功橫渡大西洋C. 最早 托拉斯組織美孚石油宣告成立D. 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0. 下表是1881年到1911年中國新建鐵路里程表。這反映了清政府借款修建 外國資本直接投資經營 清政府獨立籌資 官商合辦里程(公里) 4171.2 27461 1042.4 1042.4占總里程比例 46.3% 30.5% 11.5% 11.5%A. 洋務運動推動了鐵路修建 B. 西方列強實際控制了中國鐵路修筑權和經營權C. 近代民族工業無從發展 D. 清政府通過獨資、借款、合辦等方式控制路權11. 經總理衙門批準,1878年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為中心,在北京、天津、煙臺、牛莊、(營口)上海5處試辦郵政,發行郵票,設立書信局,收發中外信件。這一做法A. 損害了中國關稅主權 B. 建立起中國近代郵政體制C. 推動中國外交近代化 D. 適應了社會生活變化需要12. “蓋天津(城)市發展之趨勢,其初圍繞舊城,繼則沿河流,復次沿鐵道線,自由電氣實業則沿電車道而發展。”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進程的顯著特點是A. 以老城區為中心不斷擴展 B. 伴隨交通方式的變化而發展C. 由城市周邊的不斷開發而發展 D. 伴隨工商業的發展而發展二、非選擇題13.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隋朝南北統一,再建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加強了封建國家對人力物力的控制。隋煬帝即位后,開通了以東都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運河。一方面,開運河是為了鞏固隋封建政權的需要,通過運河直達江淮,從而加強了洛陽與江南地區的聯系,以進一步控制江南。另一方面,江南地區“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優,覆衣天下”。關中和河洛地區的物資不足以供應隋中央政府的需要,須轉運南方的物資。運河開通后,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25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工程之一。——朱紹侯《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隋朝大運河開通的原因。材料二(2)比較材料二中的圖1和圖2,說明圖2元朝水運路線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3)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隋朝和元朝大運河的共同作用。14.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不但在種族上,而且在經濟上被歐化。1763年以前,這些大陸上的歐洲殖民地主要限制在沿海一帶。但在后一世紀中,大陸的內地被橫越。工業革命通過提供必需的機械和技術,使由陸路侵成為可能。如果沒有從海岸導向內地的道路、沒有連接河道的運河、沒有橫跨大陸的鐵路和電報、沒有往返于大河和沿海航道上的汽船、沒有能割除大草原草皮的農業機械、沒有征服諸土著民族的連發槍,荒野原是不可能被征服的。結合材料與所學世界近代史的相關知識,圍繞“交通與社會變遷”自擬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自己所擬的論題,闡述須史論結合,有史有據)【參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秦始皇開疆拓土的措施。秦始皇為開疆拓土開鑿靈渠,平定嶺南;開辟“五尺道”,并在當地委任官吏;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①②③說法正確,故答案為A項。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④錯誤,排除含有④的其他選項BCD。2.【答案】B【解析】【詳解】烏魯克文化泥板和描繪在彩陶缽上的雙輪車圖形及黏土制車模型屬于考古資料,屬于第一手史料,可以證明兩河流域文明發明了輪車,B項正確;ACD無法從材料中得到證實,排除。故選B。3.【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絲綢之路傳播了東西方的物質文明和技術文明,豐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質生活,選項B正確;選項A脫離材料主旨,排除;絲綢之路是商路,并未拓展漢朝的統治區域,排除C;選項D與題無關,排除。4.【答案】B【解析】題干內容與經濟重心轉移無關,故排除A;題干內容涉及的是經濟交流,沒有涉及政治和文化現象,排除CD;根據“這一主干交通構成了‘奉長安文化為中心、仰東南財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線”可知交通建設促進了國家的統一穩定,密切了中央與地方聯系,故選B。5.【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不可置海洋于不顧”“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制服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可知,鄭和主張維護南海權益,說明他有海洋主權意識,C正確;ABD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C。6.【答案】A【解析】【詳解】據材料“新航路開辟使得使得海洋這個大陸之間的天然屏障被逾越,世界各地各個民族各種文明之間彼此隔絕的狀態被打破,橫跨大洋的貿易往來使世界市場初露端倪”可知,新航路開辟使得世界各地各個民族各種文明之間彼此隔絕的狀態被打破,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A正確;B與材料無關;材料沒有涉及“歐洲貿易中心發生轉移”,C錯誤;D與材料無關。7.【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材料“歐洲人開辟新航路追求的是物質財富”“鄭和下西洋則追求的是精神財富”來看,作者主要強調二者在目的上的不同之處,而不是強調兩次航行是錯誤的。故答案為C項。A項依據材料“歐洲人開辟新航路追求的是物質財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國家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但不符題目要求,排除;B項依據材料“鄭和下西洋則追求的是精神財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是一場宣揚國威的政治行為,但不符合題目要求,排除;D項依據材料“把二者結合在一起,就稱得上完美了”來看兩次航行都有不足之處,但不符合題目要求,排除。8.【答案】C【解析】【詳解】圖示信息反映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在交通運輸方面取得的成果,即火車和蒸汽輪船的發明。故答案為C項。早期殖民擴張時期沒有出現火車和輪船,排除A項;火車和輪船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產物,排除B、D項。9.【答案】B【解析】【詳解】材料“蒸汽和新的工具機把工場手工業變成了現代大工業”,反映了以蒸汽機為動力,實行機器大生產,因此造成“狂飆時期”的歷史事件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出現了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汽船,故B項正確;1562年,英國人霍金斯第一次販賣黑奴給西班牙殖民者,是發生在工業革命之前的黑奴貿易,故A項錯誤;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出現了壟斷組織,美孚石油是最早的托拉斯組織,故C項錯誤;1957年,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故D項錯誤。10.【答案】B【解析】表格反映的是1881年到1911年中國新建鐵路修筑狀況,根據表中的里程和占總里程比例可知清政府借款修建和外國資本直接投資經營占絕大多數,西方列強實際控制了中國鐵路修筑權和經營權,故B項正確。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標志洋務運動破產,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民族工業產生于19世紀60.70年代,并不是在“1881至1911”年從無到有,排除C。清政府借款修建的鐵路,實際上仍然是在外國資本主義的控制下進行的,排除D。11.【答案】D【解析】【詳解】中國關稅主權被損害是以《南京條約》中協定關稅條款簽訂為標志,排除A;近代中國郵政體制的建立是以大清郵局設立為標志,排除B;材料信息與中國外交近代化沒有關系,排除C;通過材料“試辦郵政,發行郵票,設立書信局,收發中外信件”可以看出,新式郵政方式出現適應了社會生活的變化,故D正確。12.【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考查材料處理/提取圖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由“沿河流”到沿“鐵道線”再到“沿電車道”。看出近代天津城市化進程的特點。因此選B。考點:近代中國城市化點評:材料式的選擇題其形式一般是題干為材料,備選項為對材料的判斷和解釋,要求考生對備選項中的解釋是否與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判斷,此類題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材料處理和歷史闡釋兩大能力。由于近幾年來歷史學科的試題特點主要是:選材于現實問題和重大問題,結合學科的主干設置新情景、新問題,強調理論聯系實際,還將提供數據、圖表等信息讓考生進行分析判斷,以考查學生運用基礎知識和新增信息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材料式選擇題的特點正好與試題特點吻合,所以此類題型是考試的重點。此類題型解題的基礎是讀懂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礎上將獲取有效信息與備選項和材料的歷史背景結合,掛靠課本,進行分析判斷,選出正確答案。13.【答案】(1)隋朝的國家統一;中央集權國家可集中力量興建大型工程;為加強對南方的有效控制,鞏固統治;適應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保障中央政府的物資供應。(2)元朝運河截彎取直,直通大都,縮短航程;開辟了長途海運路線。(3)大運河加強了南北經濟交流;鞏固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促使運河沿岸城市的興起,工商業的繁榮;有利于南北文化交融,促進了中華文明傳承與發展【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大運河的開鑿,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結合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1)隋朝大運河開通的原因,可以根據材料中的“隋朝南北統一,再建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加強了封建國家對人力物力的控制”“開運河是為了鞏固隋封建政權的需要,…以進一步控制江南”“關中和河洛地區的物資不足以供應隋中央政府的需要,須轉運南方的物資”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從圖1和圖2相比較可以看出,圖2中元朝運河截彎取直,直通大都,縮短航程;開辟了長途海運路線。(3)隋朝和元朝大運河的共同作用,可以根據材料中的“再建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運河開通后,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25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工程之一”等信息,并結合所學有關內容從加強南北經濟交流、鞏固國家統一、促使運河沿岸城市興起、推動南北文化交融等方面來回答。14.【答案】論題:火車、輪船等的發明與使用推動了近代社會的轉型。闡述:火車、輪船等高效運輸工具的出現,帶動了冶鐵業、采礦業、機械制造業等行業的進步與發展,推動了歐洲社會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發展,密切了英國城鄉各地的聯系,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擴大了英國的國內市場,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促進以英國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交通工具的進步也間接壯大了英國工業資產階級,推動了代議制民主政治的完善;火車、輪船等運輸工具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時間觀念,推動了平等意識的形成,同時方便人們的出行方式。結論:綜上所述,交通工具 革新與進步,推動了社會政治 、經濟、人們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轉變,從而有利于英國向近代社會的轉變。【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工業革命通過提供必需的機械和技術…如果沒有從海岸導向內地的道路、…運河、…鐵路和電報、…汽船、…農業機械、..連發槍,荒野原是不可能被征服的。”結合所學從工業革命后交通工具革新對歐洲工業化及城市化進程、英國政治、經濟及社會生活方式進行分析闡述即可。2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