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運輸1. 吸收(1)吸水部位:植物主要通過根吸收水分,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根毛區。(2)吸水部位的特點: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增大了吸收水分的面積。2. 運輸(1)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①實驗過程:將帶葉的幼莖放入滴有紅墨水的試管中,光照3~4小時后葉脈變紅取出幼莖,將幼莖先橫向切斷,再縱向切斷,如下圖所示:注意:陽光下照射的目的是使蒸騰作用更強,更有利于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②實驗現象:用放大鏡觀察莖的橫切面和縱切面,發現只有導管被染成紅色。③實驗結論:導管具有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且運輸方向是自下而上。(2)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土壤溶液中的水分→成熟區表面的根毛細胞→根尖成熟區→根中的導管→莖內木質部的導管→葉片內葉脈中的導管→葉肉細胞→氣孔→大氣(水蒸氣)。(3)木本植物莖中導管和篩管的比較【特別提醒】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搭著便車”自下而上地隨著水的運輸通過運輸管網運到植物體的各個部分。2、植株的根和莖1.觀察根毛和根尖的結構(1)實驗過程①先用肉眼直接觀察幼根,找到著生在幼根上的白色“絨毛”,即根毛。通過放大鏡仔細觀察根毛;②通過顯微鏡觀察根尖的永久切片,看看構成根尖的不同部位的細胞特點。(2)根尖的結構(3)幼根的生長:一方面靠分生區細胞的分裂增加細胞的數量;另一方面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知識拓展】移栽植物時帶土坨能夠保護植物的幼根和根毛,保證植物對水分的吸收以及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4)含氮、磷、鉀的無機鹽的作用及缺乏癥【知識拓展】燒苗現象:植物通過根部吸收水分,運輸到各個部位,但若根部細胞所處的環境(土壤)中無機鹽的濃度太高,則細胞容易失水,導致植物萎蔫。2. 莖的結構3. 物質的運輸(1)水分的運輸:由莖木質部的導管自下而上地向枝端運輸。其途徑為:水→根毛區→根的導管→莖的導管→葉的葉脈→氣孔。(2)無機鹽的運輸:無機鹽溶解在水中,隨水的運輸而運輸,其運輸途徑與水分運輸途徑大致相同,其最終留在植物體內不會從氣孔排出。(3)有機物的運輸:葉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通過篩管自上而下運輸。三、植物的蒸騰作用1. 概念: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以水蒸氣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特別提醒】植物吸收的水分通過根、莖和葉中的導管運輸到葉肉細胞,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動,其余大部分用于蒸騰作用。2. 主要器官——葉片(1)探究葉片與蒸騰作用的關系①實驗過程:取同一植株相同粗細的兩個枝條,枝條A保留葉片,枝條B摘除葉片,將它們分別插入兩個大小相同盛有等量清水的量筒中,油滴鋪滿水面,將它們放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24小時后,觀察量筒中液面的變化。②實驗現象:A裝置內水減少的量比B裝置多。③實驗結論:葉片是進行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知識拓展】蒸騰作用的驗證實驗用一白色透明塑料袋包住植物體,下端套在莖上,扎緊袋口,然后放到陽光下照射一段時間。現象:塑料袋內壁出現水珠。【點撥】塑料袋下方不可以套在花盆上,因為花盆中的泥土中也有水分,在太陽照射下也會蒸發到塑料袋內,則不能說明袋中的水分完全來自葉片的蒸騰作用。(2)觀察葉片的結構①葉片標本的制作過程:將新鮮葉片放在木板上→用手捏緊并排的兩片刀片迅速切割葉片→把切下的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培養皿中→用毛筆蘸取最薄的一片,制成臨時裝片并觀察。②觀察結果③觀察葉片的下表皮a.觀察葉片的表皮結構時應選用葉片的下表皮,用鑷子從葉片背面(下表面)撕取一小塊表皮,制成臨時裝片進行觀察。注意:撕取時不要帶葉肉,否則會影響觀察。選用下表皮的原因是葉的下表皮氣孔數多于上表皮。b.顯微鏡下觀察到葉片的下表皮如圖所示:【知識拓展】區分保衛細胞和表皮細胞:保衛細胞呈半月形,含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其功能是控制氣孔的張開和閉合;表皮細胞扁平,無色透明、無葉綠體,對葉片有保護作用。c.氣孔:是由一對半月形的保衛細胞圍成的空腔。植物蒸騰作用失水的“門戶”,氣體交換的“窗口”。d.氣孔的張開與閉合:當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時,氣孔張開;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時,氣孔閉合。由此可知氣孔的張開與閉合主要是由保衛細胞調節的。e.葉片的上下表皮都含有氣孔,但下表皮氣孔比上表皮氣孔多,這樣既能保證氣體交換,又有利于減少水分的過度蒸發。【知識拓展】★葉片在飄落時,正面朝下。原因是正面緊挨柵欄組織,細胞密集,含葉綠體多,且制造的有機物多。★葉表皮細胞無色透明,內無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葉肉細胞和保衛細胞中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3. 應用移栽植物時為減少蒸騰作用,會剪去植物大部分葉片、選擇在陰天移栽植物、對植物進行遮蔭處理等。4. 意義(1)對植物體自身的意義①拉動水分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保證各組織器官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需要。②可以降低葉片表面的溫度,避免植物因氣溫過高而被灼傷。(2)對自然界的意義:能夠提高大氣濕度,增加降水,還能降低環境溫度。【特別提醒】①植物體內“水往高處流”的動力主要來自蒸騰作用。②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是因為植物蒸騰作用能帶走周圍環境的熱量,增加大氣濕度。例1、取一支帶葉的白色百合花枝條,將其下端插入滴有紅墨水的溶液中,3~4小時后,花瓣中的“經絡”變紅了。依據這種現象得出的結論是( )A. 運輸水分的是導管B. 運輸有機物的是導管C. 運輸水分的是篩管D. 水分在植物體內從下往上運輸例2、下列有關植物蒸騰作用的敘述,錯誤的是( )A. 蒸騰作用越強,根對無機鹽和水的吸收速度越快B. 移栽植物時去掉部分枝葉、遮蔭和選擇陰雨天,都能降低蒸騰作用,提高成活率C. 干旱地區植物的葉片往往較小,這反映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D. 蒸騰作用的強弱受光照強度、濕度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例3、綠色植物的生長需要水分和無機鹽。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合理施肥主要目的是為農作物生長提供所需的有機物B.被稱為植物營養“三要素”的無機鹽是氮、硫、磷C.“微量元素”因含量微少,所以對植物的生命活動影響不大D.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通過導管運輸到莖、葉等其他器官例4、如圖甲是研究植物蒸騰作用實驗的示意圖。(1)該實驗的關鍵在于保證裝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管與U形管連接處的密封性。實驗中,判斷此裝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據是________。(2)人們大多選用闊葉的法國梧桐的枝葉而不是松樹的枝葉進行實驗,其原因是________。(3)實驗結束后,在此莖的基部上方橫切,如圖乙,可觀察到________處呈紅色,因為此處的導管能運輸水和無機鹽。例5、某科學興趣小組在研究某植物葉片上、下表皮氣孔密度(單位面積氣孔數目)時,采取了如下方法。方法 1:用顯微鏡觀察該植物同一葉片的上、下表皮裝片并統計氣孔的數目。方法 2:取3株大小、來源相同、具有等量葉片的該植物嫩枝,依圖甲所示方法處理。請回答問題:(1)在方法1中,若要觀察到清晰的物像,則圖乙中關于顯微鏡的部分操作,正確的順序是________(填寫圖乙中的序號)。在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保衛細胞比葉片表皮細胞多了________(填細胞內結構的名稱),故能進行光合作用。(2)在方法2中,實驗開始時,先將各裝置的質量調至80克,其后每隔4小時測一次各裝置的質量,直至實驗結束。①該實驗中水面上放油的作用是________。②該實驗結束時,A、B、C裝置的總質量分別為mA、mB、mC。若該植物葉片的下表皮氣孔密度比上表皮大,則mC—mB________mB—mA(選填“>”、“<”或“=”)。1.即便是沙漠中的植物,吸收的水也大多通過氣孔散失了,散失的方式為(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蒸騰作用 D. 吸收作用2.為了證明細胞的失水和吸水決定于細胞液的濃度與周圍溶液的濃度大小,一同學準備了兩塊體積、質量都相同的蘿卜塊,分別放在盛有等量的清水和鹽水的燒杯中,一段時間后,記錄實驗現象,下列結論不正確的是( )A.清水中的蘿卜塊體積變大,鹽水中的蘿卜塊體積變小B.清水中的蘿卜塊質量變大,鹽水中的蘿卜塊質量變小C.清水中的蘿卜塊變硬,鹽水中的蘿卜塊變軟D.燒杯中的清水增多,鹽水減少3.雙子葉植物葉表皮上的氣孔,結構如圖所示,氣孔是氧氣、二氧化碳出入及水分散失的門戶。當保衛細胞含水量多時氣孔大,含水量少時氣孔小甚至關閉。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保衛細胞形狀能改變是因為沒有細胞壁B.蒸騰作用時水汽化吸熱,能帶走葉片上的部分熱量C.保衛細胞的含水量的多少不會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D.將葉片浸入濃鹽水中,氣孔將如左圖所示4.如圖為木本植物莖的結構模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① B.木質莖能加粗生長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有結構②C.③中較大型的細胞是篩管 D.④是有貯藏營養物質功能的木質部5.如圖是綠色植物生理活動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若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氣,則此過程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若a表示氧氣,b表示二氧化碳,它們都是通過氣孔進出葉片的C.若c表示水分,則它在植物體內上升的動力主要來自蒸騰作用D.若d表示有機物,則它通過木質部向下運輸6.某研究小組設計了“氮是植物生長必需的無機鹽”的四組實驗,最恰當的一組是 ( ) A B C D7.某科學興趣小組為探究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的影響因素,設計了如圖所示的甲、乙兩個實驗裝置,請據圖回答問題。(提示:氫氧化鈉溶液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1)為了使實驗結果更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先對裝置甲中的所有葉片進行了暗處理,然后放在陽光下照射幾個小時,此時若將葉片摘下,酒精隔水加熱,碘液染色,你認為_____(填字母)瓶中的葉片會全部變藍。(2)裝置甲所示的實驗設計能探究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若要探究光照對光合作用的影響,則需選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進行對照。(3)D瓶上方玻璃管中的紅墨水會向左移動,是因為D瓶中的葉片進行__________(填生理作用)導致的結果。(4)在乙裝置中,塑料薄膜上出現了大量水珠,這是因為植物體內的水分通過葉片上的______________以氣體的形式散失出去的。1.關于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中的水循環,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A. 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區B. 水由根向葉運輸的結構是篩管C. 水以氣體形式散失主要是通過氣孔D. 植物蒸騰作用能提高大氣濕度2.如圖為葉片的橫切面結構示意圖,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 ①和⑤是儲存營養物質的結構B. 結構②和④都是葉肉細胞,里面含葉綠體C. 圖中運輸營養物質的結構是③葉脈D. ⑥是氣體交換的“窗口”,蒸騰作用的“門戶”3.如圖是小勇在張家界市樟樹角公園拍攝的一幅給植物打針輸液的照片,請你根據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對以下說法作出正確的判斷( )①輸入的液體可能含有水和無機鹽,輸液管的針頭插入樹干的輸導組織②輸入的液體可能含有水和無機鹽,輸液管的針頭插入樹干的機械組織③輸液常用于剛移栽的大樹、古樹、名樹、老弱病殘等各種樹④輸液能促進大樹生命活力恢復,增強植物細胞抗性,提高移栽成活率⑤此輸液袋既能在樹體使用,也能在人體和動物身上使用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4.某生物興趣小組在春天剪取了一段柳樹的枝條,到實驗室來進行觀察。(1)他們將枝條插入到了稀釋紅墨水中,一段時間后,將枝條橫切做切片觀察(如圖),發現圖中A部分被染成紅色,這個部分應該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2)圖中B所在的位置含有的起運輸功能的結構是________。(3)圖中C所示的結構為________,因為有了這一結構,所以該植物莖能夠增粗。5.在探究“植物體水分散失”實驗時,小明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取A、B、C三個量筒,放在同一室內陰涼處.A中不放植物,B、C中各放入一株生長狀態相同的天竺葵枝條,其中B去掉所有葉片,C保留所有葉片.每天上午8時,向量筒加水至100mL處,晚上8時記錄液面的刻度,連續6天.測得數據如下表所示.請分析表中的數據,并回答問題:量筒 液面刻度(mL)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A 99.5 99.5 99 99.7 99.3 99.8B 94 96 90 97 92 97C 60 62 50 64 60 68(1)這六天當中氣溫最高的是第________天.(2)量筒C第六天通過莖散失的水分是________mL,通過葉片散失的水分是________mL.(3)如果要根據上述數據得出實驗結論,應分別計算A、B、C三個量筒六天測量數據的________,然后進行比較.(4)根據對上表數據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參考答案例1、D 例2、A 例3、D例4、(1)U形管左右液面出現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時間(2)闊葉植物的蒸騰作用比針葉植物強,實驗現象明顯(3)B例5、(1)②①③;葉綠體 (2)防止水分蒸發;<1.C 2.D 3.B 4.B 5.D 6.C7.(1)C(2)水、光、二氧化碳 BC(3)呼吸作用(4)氣孔1.B 2.A 3.D4.(1)導管;導管運輸水分(2)篩管(3)形成層5.(1)三 (2)2.8;29 (3)平均數【備考2023】浙教版科學中考第二輪復習--第28講植物體內的物質運輸葉脈葉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