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導學案(含解析)--2022-2023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導學案(含解析)--2022-2023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
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
1.立足時空觀念,利用地圖了解石器時代我國境內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的分布及其特點。
2.了解部落聯盟時期我國私有制和階級的發展特點,通過史料實證了解早期國家的起源及其形態。
3.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理解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
            
知識點一 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1.舊石器時代 距今約200萬年—1萬年
(1)內涵: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
(2)人類遺址: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和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的北京人。
(3)社會生活: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群居生活。元謀人和北京人已經學會用火。
距今約3萬年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已學會人工取火
2.新石器時代 距今約1萬年—公元前2070年
(1)內涵: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
(2)社會特征:大量使用陶器;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生活逐漸穩定。
(3)分布特點:分布廣泛,奠定了多元一體的發展基礎。
    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統一性、本土性
(4)文化遺存
代表 特征
仰韶文化 彩繪陶器;以粟等為主要栽培作物
大汶口文化 —
河姆渡文化 種植水稻;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
龍山文化 黑陶(蛋殼陶)
紅山文化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
良渚文化
3.原始社會組織
(1)原始社會組織:分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三個階段。
(2)母系氏族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會: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
說明生產力水平提高,體現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1.北京人已經使用打制石器進行農業生產。(×)
2.黃河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種植水稻,并且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
3.黃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都屬于舊石器時代。(×)
4.早期中華文明主要分布在大河、大江流域,具有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特點。(√)
5.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
6.舊石器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新石器時代是父系氏族社會。(×)
7.私有制產生和階級分化出現,是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
某校計劃組織高一學生去參觀距今約70萬—20萬年之間的某遠古人類遺址。這次參觀的城市是哪里?
提示 北京。
閱讀“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見教材P2)和“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見教材P3),分別指出不同時代人類遺址分布呈現的特點。
提示 前者:分布較廣,主要沿黃河、長江分布。后者:分布廣泛、多元一體,以中原為核心。
知識點二 從部落到國家
1.三皇五帝
(1)三皇時代:神話色彩濃重。
(2)五帝時期
①黃帝聯合炎帝,結成炎黃部落聯盟,他們被后世共尊為華夏始祖。
②堯、舜實行“禪讓”,推選部落聯盟首領。
③大約相當于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史稱“萬邦”時代,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2.夏朝
(1)政權更迭
①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其子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②滅亡: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發兵討桀,大敗夏兵,夏朝滅亡。
(2)國家治理
最高統治者 夏王
中央 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
地方 夏部族生活的地區實行直接統治,其他地方通過控制一些部族進行間接統治
(3)文化遺存: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  
屬于實物材料,價值很高,但孤證不立
1.生產力的發展是從部落到國家演進的根本動力。(√)
2.中國歷史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的建立者是啟。(×)
3.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體現了歷史的進步。(√)
毛澤東在一篇祭文中寫道:“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岳峨河浩。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這里的“始祖”是指誰?
提示 黃帝。
《史記·夏本紀》寫道:“益讓帝禹之子啟。”《戰國策·燕策一》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見教材P5)據兩則不同的史料記載,我們可以認定的史實是什么?
提示 王位世襲出現,“家天下”局面形成。
知識點三 商和西周
1.商朝
(1)建立:約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領湯推翻夏朝,建立商朝。
(2)實證: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寫在龜甲、獸骨
第一手材料、實物材料
上的占卜記錄,證實了文獻中有關商朝的部分歷史記載。
(3)國家機構:商王是最高統治者,下設尹及各類事務官;國家管理實行內外服制。
內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
(4)勢力范圍:東到大海,西及隴山,南跨江漢,北至燕山。
2.西周
(1)政權更迭
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眾伐紂,滅亡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鎬京。
②公元前841年,周厲王為政暴虐,引發“國人暴動”。召公、周公共同執政,史稱“共和行政”。
③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  
古族名,戎人的一支,即畎戎
(2)制度建設: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目的 鞏固西周的統治
意義 ①統治集團內部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 層層分封,等級森嚴 ②宗法制與分封制相互補充,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
3.商周時期的經濟
(1)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青銅農具極少。商和西周實行奴隸主土地國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
(2)手工業: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生產中的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 主要用于飲食、祭祀及軍事,代表是后母戊鼎
1.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寫的占卜記錄,是我國原始文字的起源。(×)
2.甲骨文證實了文獻中關于夏朝的部分歷史記載。大量的西周青銅器銘文,反映了西周貴族的各種活動。(×)
3.商朝實行內外服制度,實現了對地方邦國的直接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4.商代疆域遼闊,但是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區有限。(√)
5.“封邦建國”亦稱“封建”,其與“封建社會”同義。(×)
6.宗法制是以血緣系統與嫡庶來確定繼承關系和名分的制度,實行嫡長子繼承制。(√)
7.井田制是奴隸主土地國有制,是分封制的經濟基礎,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上的政治制度。(√)
8.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業發達,是最主要的生產部門。(×)
《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摘自教材P7)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哪些特點?
提示 分封制與宗法制密切結合,形成了嚴格的等級統治秩序。
《孟子·滕文公上》記載: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摘自教材P7)據此指出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實質是什么?
提示 方式:井田制。實質:奴隸主土地國有制。            
主題一 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征
任務1 時空觀念——古代重要的文化遺存
史料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
我國是目前發現遠古人類遺址和文化遺存最多的國家,這些遺址遺存主要分布在江、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
思考
(1)寫出圖中處主要文化遺存的名稱。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2)從人類生活角度看,圖中文化遺址的空間分布特點反映了怎樣的信息?
提示 (1)文化遺存:①紅山文化;②龍山文化;③大汶口文化;④河姆渡文化;⑤仰韶文化。
(2)信息: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生存對自然條件有很大依賴。
任務2 史料實證——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
史料一 六大考古學文化區系示意圖
——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史料二 從遺址的分布來看,地域不限于中原①,而是北至今長城地帶,南至長江以南的水鄉,東至黃海之濱,西至秦晉黃土高原②。大約在距今四五千年前,中華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滿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地處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是部落遷徙、分合、沖突的最為集中、最為突出的地區,是中華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區③。
——王家范等《大學中國史》
① 中原又稱華夏、中土、中州,是指以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② 體現了遺址的分布區域廣泛
③ 核心區域是沿黃河分布的中原地區
思考 閱讀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人類文化遺址在時間和空間上體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哪些特點?
提示 ①本土性。我國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古代文明源遠流長。
②多元性。不僅黃河、長江流域,海河、珠江等大河流域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
1.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判斷標準
(1)出現社會分工,農業和手工業的分離,并且部分手工業生產專業化。
(2)出現明顯的階級分化,少部分社會上層精英壟斷社會管理權,出現最高統治者——王。
(3)出現都邑性城市,并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4)出現王所管轄的區域性政體和凌駕于全社會之上、具有暴力職能的公共權力機構——國家。國家是文明形成的本質特征。
2.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
角度  闡釋
多元性 從文化分期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從文化的特點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種植上南稻北粟
從遺址分布看,涉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等
一體性 從經濟文化成就看,各地有共同點,如制作陶器、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定居生活
從遺址分布看,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
從演進趨勢看,多元發展的區域文化匯聚融合,最后演進為統一的中華文明
主題二 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
任務1 史料實證——私有制與階級的出現
史料 在大汶口一些富有的大墓中,既有葬具(棺槨),又有大批的隨葬品,最多的達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和白陶及石質、骨質的工具、裝飾品,甚至還有透雕刻花的骨梳和象牙雕筒等工藝品。它們與葬在同一墓地而幾乎一無所有的墓葬形成鮮明的對比。……(該現象)在曲阜西夏侯、膠縣三里河、樂都柳灣、余杭反山墓地均有較為明顯的反映。
——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上)
史料是有關大汶口文化遺址墓葬情況的記述,通過了解當時不同墓主墓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的差異,我們可以發現私有制、階級、貧富分化等現象已經產生。
思考 根據史料,該文化遺址的墓葬差異說明了什么?這種現象的出現說明黃河流域在中華文明史上的地位是什么?
提示 說明:大汶口文化時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私有制已經產生。地位: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源地之一。
任務2 唯物史觀——早期國家的產生
史料 階級、階層或等級之類的出現是國家得以建立的社會基礎,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強制性的公共權力系統的設立則是國家的社會職能,是國家機器的本質特征。國家及其強制性的權力機構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最初的統治與管理機構,是為了解決經濟上的沖突而發展起來的,是統治階級壓制被統治階級的機器。
——王震中《文明與國家——東夷民族的文明起源》
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早期國家產生的條件并闡明國家的實質。
提示 條件:一是階級的存在,二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的建立。實質:是統治階級鎮壓被統治階級的反抗、行使國家權力的工具。
任務3 史學研究——二里頭遺址與夏王朝
史料 1959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發現了二里頭遺址(文獻記載夏王朝的中心區域)。考古發掘收獲頗豐,發現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網、最早的宮殿、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建筑群(都邑與建筑上的王權表征)、最早的青銅禮樂器群(華夏青銅文明之肇始)……但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對夏王朝是否存在一直爭議不斷。
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國內外學者為何對夏王朝是否存在爭議不斷?
提示 夏朝缺乏當朝的文字記載;有關夏朝的文獻記載多是西周以后甚至春秋時期史學家的追記補述,屬第二手史料,不是直接證據。
二里頭文化遺址和遺物盡管豐富,但二里頭文化遺址中沒有找到能和文獻記載相互印證的屬于夏朝的直接的考古資料和文字證據。
1.生產力與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
2.全面認識古代早期國家的誕生
(1)實質:是一定階級的統治機關。政府、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國家機器,是統治階級鎮壓被統治階級、行使國家權力的工具。
(2)基本特征:按地域劃分居民和公共權力的建立。
(3)起源標志:金屬器具使用、貧富分化產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現、禮制的初步形成等。
3.考古材料和傳世文獻在先秦史研究中的價值
(1)考古材料:不僅包括出土的甲骨和青銅器,還包括史前文化遺址及其出土的代表性器物。它們都是所處時代的物質遺存,甲骨文、青銅銘文更是以文字形式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活動和思想,對于了解所處時代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2)傳世文獻:反映上古歷史的傳世文獻,能使人了解上古歷史的風貌。但是傳世文獻大都出于后人追述和概括,史料價值不免要打折扣,要與考古材料相互印證。
主題三 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
任務1 史料實證——商代的青銅文明
史料 在郭家莊發掘的160號商代墓,出土青銅禮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紋飾和族徽文字,還有28件青銅樂器和生產工具,220件青銅兵器和900枚銅鏃……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較高的武將。
——摘編自《新中國考古五十年》
思考 根據史料歸納關于商朝早期國家的歷史信息。
提示 信息:青銅器品種多,數量大,應用廣泛;青銅工藝高超;已出現文字;等等。
任務2 歷史解釋——商代政治的特點
史料 在考古中發現了大量的新石器時代的大規模祭祀活動的遺跡;甲骨文中顯示商朝的統治者幾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許多重要的軍國大事都是由占卜來決定的。如:商王盤庚遷都一事,就是通過占卜,假借神靈元龜向天下人宣稱“非敢違卜”,于是遷都于殷。……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聯接天人意志的神。
思考 根據史料概括商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提示 特點:神權色彩濃厚;統治者以神權強化王權。
任務3 史料實證——西周政治的特點
史料 在一個王室的屬下,有寶塔式的幾級封君,每一個封君,雖然對于上級稱臣,事實上是一個區域的世襲的統治者而兼地主。……周王在畿內,諸侯在國內,各把大部分的土地,分給許多小封君。每一小封君是其封區內政治上和經濟上的世襲主人,人民對他納租稅,服力役和兵役,聽憑他生殺予奪,不過他每年對諸侯或王室有納貢的義務。
——張蔭麟《中國史綱》
思考 據史料,分析西周分封制在社會層級上的特點及其積極意義。
提示 特點:層層分封,通過分封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式的等級結構。積極意義: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
中國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
(1)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神權、族權、王權(政權)緊密結合。
(3)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將國家權力和家庭關系相結合,形成“家國一體”的政治結構。
(4)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較松散。
(5)尚未出現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國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            
1.(2022·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1)目前,中國境內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有1萬多處,且分布廣泛,奠定了多元一體的發展基礎。研究這些文化遺存的主要依據是(  )
A.史書記載 B.神話傳說
C.考古發掘 D.學術論著
答案 C
2.(2021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1)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中國原始文化星羅棋布,多姿多彩。下列古人類遺址與原始文化遺存,空間位置標示正確的是(  )
A.①——大汶口文化
B.②——河姆渡文化
C.③——北京人遺址
D.④——元謀人遺址
答案 D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④位于云南省的元謀縣,與元謀人遺址有關,D項正確;大汶口遺址位于山東省泰安市,與②對應,A項錯誤;河姆渡文化遺址位于浙江寧波余姚的河姆渡鎮,與③對應,B項錯誤;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地區,與①對應,C項錯誤。
3.(2021年7月云南省學業水平考試,1)中國是遠古人類的重要起源地,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點遺址有數百處,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有1萬多處,且分布廣泛,構成了中華文明的基礎。這些文化遺存(  )
A.奠定多元一體的發展基礎
B.標志中國邁入奴隸社會
C.體現人類社會的最早文明
D.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明
答案 A
解析 材料“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有1萬多處,且分布廣泛,構成了中華文明的基礎”體現的是這些文化遺存分布廣泛,多元一體,A項正確;夏商周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社會時期,排除B項;新石器時代中國尚未產生文明,更談不上“最早”,排除C項;夏商周時期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明,排除D項。
4.(2021年7月云南省學業水平考試,2)西周時期,實行“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的制度,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材料反映了當時的(  )
A.禪讓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禮樂制
答案 B
5.(2020年7月天津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1)有學者經過考證,將甲骨文中的等形狀識為“田”字,也有學者認為應識作“井”或“場”字。據此可知(  )
A.古文圖形可準確進行識讀
B.文獻資料是最可靠的史料
C.同一信息會有不同的解釋
D.文字考據能反映歷史全貌
答案 C
解析 從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對于同一歷史信息會有不同的解釋,故答案為C項;A項中的“準確”說法絕對,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從對歷史信息可以進行不同解釋來看,不能看出文獻史料最可靠,排除B項;D項中的“反映歷史全貌”說法絕對,夸大了“文字考據”的作用,排除。
6.(2021年7月廣東省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1)酒器在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中占較大比例,用于飲酒的有爵、觚、觶,溫酒的有斝、觥,盛酒的有卣、壺、尊、彝,貯酒的有罍、瓿等。這說明商代(  )
A.青銅文化燦爛 B.階級矛盾尖銳
C.手工業門類單一 D.君主專制加強
答案 A
解析 材料“用于飲酒的有爵、觚、觶,溫酒的有斝、觥,盛酒的有卣、壺、尊、彝,貯酒的有罍、瓿等”體現的是商代制作的青銅酒器種類較多,說明的是青銅文化燦爛,故選A;材料未涉及階級矛盾,排除B;當時青銅器的門類并不單一,排除C;商代尚未建立君主專制,排除D。
課堂小結
思維導圖 答題要語
1.舊石器時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新石器時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新石器時代文化逐漸朝著多元一體、中原為核心的方向發展。 2.父系氏族社會時期,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的萌芽開始出現,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 3.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西周實行分封制與宗法制。 4.夏、商、西周是中華文明誕生和早期國家的形成時期,也是奴隸制社會的形成與繁榮時期。
課時演練
題組1 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1.(2022·湖北黃岡蘄春高一期中)距今約5000年前,長江流域下游、黃河流域、北方遼河流域分別出現良渚文化、龍山文化和紅山文化。它們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鑒,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現了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這反映了(  )
A.中華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區的文明
B.中華文明起源呈現多元一體的特點
C.中華文明起源的時期是夏商周時期
D.當時出現玉禮器為代表的禮樂制度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新石器時代區域文化的分布是多元的,這些區域文化又相互交流借鑒,具有共同的文化特點,這反映出中華文明起源呈現多元一體的特點,故B正確;材料中沒有世界其他地區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中華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故A錯誤;材料不能明確得出中華文明起源的時期是夏商周時期,故C錯誤;“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禮器,故D錯誤。
2.(2020年12月山東省高中學業水平合格考試,1)距今約7000—5000年前,黃河中游地區進入仰韶文化時期。它的典型器物是(  )
A.彩繪陶器 B.黑陶
C.青銅器 D.玉器
答案 A
3.(2022·安徽黃山高一期中)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發掘的墓葬大小不同。個別大墓有隨葬品多達一百多件,小墓的隨葬品極少,有的只有一件獐牙,或有一個紡輪、一把蚌鐮、一件陶鼎等。這明顯反映了當時(  )
A.早期國家的產生 B.多元一體的文明
C.尖銳的階級對抗 D.貧富分化的形成
答案 D
解析 據材料可知,墓葬大小不同,墓內隨葬品差距懸殊,表明貧富分化的形成,故選D項;政府、軍隊和監獄等強制機關出現說明早期國家產生,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了大汶口文化一處遺址,不能說明“多元一體”,排除B項;材料強調墓葬的貧富分化,沒體現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尖銳對抗,排除C項。
題組2 從部落到國家
4.(2022·廣東省金太陽高一大聯考)文獻中以神話傳說形式記載下來的上古史事,多有對方國時代的“用兵無已,誅戰不休,并兼無親”以及“血流漂杵”等慘烈戰況的描述,而在新石器晚期的考古遺址中多有人骨凌亂疊放、身首異處、人骨散亂等景象的發現。由此可見(  )
A.沒有遺址輔證的傳說必然有爭議
B.上古神話傳說可與歷史遺跡相印證
C.考古遺址是歷史認識的唯一來源
D.上古神話傳說的歷史研究價值不大
答案 B
解析 據材料可見神話傳說中的上古史事可以與新石器晚期的考古遺址相互印證,由此確定當時戰爭的慘烈情況,故選B項;沒有輔證的傳說無法確認是否為真實發生的史實,但材料中并未表達對此前傳說的否認或爭議,排除A項;歷史認識的來源可以是考古遺址,也可以是文字材料、口述材料、影音材料等其他形式,排除C項;材料中并未對上古神話傳說的研究價值進行否定,排除D項。
5.(2022·安徽池州高一期末)下表為有關夏朝王位繼承情況的史籍記載,據此可以認定的結論是(  )
《竹書紀年》 益即位后,啟殺益而奪得君位。
《中國歷代帝王》 益繼位后,有些部族并沒有臣服益,而擁護啟,并對益的部族展開戰爭,最后啟勝而奪得權位。
《上古時代》白壽彝 禹死后,本應由伯益做部落聯盟的首領,可是由于夏部落的強大,他們借助禹的余威,共推禹子啟為王。
A.伯益的權位最終被夏啟所取代
B.部分部族發動戰爭導致啟奪得權位
C.啟取代益源于其賢能品德和民意
D.民主傳統是啟和益發生爭斗的原因
答案 A
解析 據材料“益即位后,啟殺益而奪得君位”“益繼位后……啟勝而奪得權位”“本應由伯益……啟為王”可知,三種史籍中都有禹死后、益繼位、啟取而代之的記載,據此可以認定的結論是伯益的權位最終被夏啟所取代,故選A項;部族發動戰爭僅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有記載,需要進一步尋找證據才可認定,排除B項;三則材料均沒有涉及啟的賢能品德,排除C項;三則材料中只有《上古時代》涉及了“本應由伯益做部落聯盟的首領”的民主傳統,排除D項。
題組3 商和西周
6.(2022·河南新鄉高一期中)商代有專業神職人員,卜辭中稱“巫”“貞人”。然而王不但親貞,而且親卜,貞、卜全由商王一人主持。這反映出(  )
A.商代占卜與祭祀職位形同虛設
B.商代神權政治色彩逐漸淡化
C.商王通過壟斷神權來強化王權
D.商代專制王權為神權所束縛
答案 C
解析 題干中提及商王“親貞,而且親卜,貞、卜全由商王一人主持”,可見商王壟斷了神權,結合所學,其目的是鞏固統治,強化王權,故選C項;“形同虛設”不合史實,占卜與祭祀在商代社會中占有重要地位,排除A項;“逐漸淡化”不合史實,商王既是政治領袖,又是群巫之長,神權政治色彩濃厚,排除B項;“為神權所束縛”不合史實,神權是為王權服務的一種手段,排除D項。
7.(2022·山東德州、濰坊高一聯考)武王伐紂后,“封紂子武庚祿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續殷祀。徧(遍)封功臣同姓戚者。”這則材料可用于研究(  )
A.世襲制 B.禪讓制
C.井田制 D.分封制
答案 D
解析 材料體現了周武王分封先代貴族、功臣、同姓為諸侯,這與分封制有關,D正確;世襲制涉及的是最高權力的繼承,與題無關,排除A;禪讓制在啟繼位之后就被世襲制取代,排除B;井田制是土地制度,與題無關,排除C。
8.(2022·江蘇常熟高一期中)伊藤道治在《中國古代王朝的形成》一書中指出,“封建親戚”的主要國家,大體就在黃河中下游的農耕文明區。其中魯、衛、晉、燕這些姬姓封國勢力最為強大,地處要沖,足以決定大局。這表明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
A.擴大王畿 B.籠絡宗親
C.獎賞功臣 D.拱衛王室
答案 D
解析 據材料“其中魯、衛、晉、燕這些姬姓封國勢力最為強大,地處要沖,足以決定大局”可知,周初分封的同姓親族地理位置優越,戰略位置重要,實力強大,可見其目的是依靠同姓親族拱衛王室,故選D項;據所學,王畿是周天子直接統治的地方,不屬于分封區域,排除A項;據所學,籠絡宗親不是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分封制下姬姓封國的位置和實力,沒有涉及功臣的分封范圍,排除C項。
9.(2022·河南開封五縣高一聯考)《春秋左傳》中記載:“昔先王之命曰:王后無適(沒有嫡子),則擇立長。年鈞以德,德鈞以卜。王不立愛,公卿無私。古之制也。”這些做法(  )
A.不利于王位的順利繼承
B.表明王位繼承方式發生徹底改變
C.說明宗法制遭到了破壞
D.利于保證宗法制正常運轉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王后無適(沒有嫡子),則擇立長”“王不立愛”的做法體現的是嫡長子繼承制,其有利于保證宗法制正常運轉,故選 D項;嫡長子繼承制有利于王位的順利繼承,排除 A項;嫡長子繼承制依舊屬于王位世襲制,“發生徹底改變”說法錯誤,排除B項;材料表明這一時期使用的還是嫡長子繼承制,只是王后沒有嫡子,才選擇立長子,宗法制的原則沒有被破壞,故C項錯誤。
10.(2022·浙江省A9協作體高一期中)《周禮·地官·小司徒》記載,某一土地制度“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凡稅斂之事。”下列關于該制度說法正確的是(  )
A.土地名義上為天子所有,不得隨意買賣
B.鐵犁牛耕的廣泛使用使這一制度得以鞏固
C.國家直接授田給農民,并配套實行租庸調制
D.該制度使天子權力高度集中,郡縣制推行全國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周禮·地官·小司徒》”“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凡稅斂之事”并結合所學可判斷出,該土地制度為西周的井田制,土地名義上為天子所有,不得隨意買賣,故A項正確;鐵犁牛耕的廣泛使用,使得大量公田之外的私田得以開墾,最終推動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井田制逐漸瓦解、崩潰,排除B項;C項是均田制,時間是北魏到唐前期,排除;D項發生在秦朝,西周時期的最高統治者還沒有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排除。
11.(2021·廣東珠海高一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除了軍事與經濟資源的互為挹注,這些封君與周王室之間,也倚仗宗族紐帶,用祖先崇拜的繁縟禮儀,以朝貢、覲見、饋贈、通婚、封賞……不斷加強親戚之間的關系。……親緣網絡的倫理要求,是敦睦親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統治的機制,取得了道德的意義。
——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材料二 我將我享(祭獻),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保佑)之。儀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偉大)文王,既右饗(祭獻)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詩經·周頌·我將》
(1)閱讀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周人統治的機制”是什么?概括這種機制在當時的積極作用。
(2)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材料二所蘊涵的主要意義,并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答案 (1)機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作用:穩定政治秩序;維護政治聯系。
(2)主要意義:以樂歌形式歌頌周文王的功德。
特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邑县| 富源县| 灵宝市| 五家渠市| 嘉鱼县| 布拖县| 牙克石市| 景洪市| 自治县| 盐源县| 济源市| 南澳县| 新沂市| 平定县| 宁晋县| 博罗县| 固原市| 泰兴市| 罗城| 承德县| 古交市| 玛纳斯县| 江华| 逊克县| 罗山县| 新乡市| 图们市| 宁国市| 子洲县| 兰溪市| 当雄县| 嘉荫县| 马龙县| 萝北县| 乡城县| 民丰县| 永登县| 波密县| 杭锦后旗| 嘉荫县| 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