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2019)必修二 遺傳與進化 第3章 基因的本質第2節 DNA的結構 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的確定概述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歷程。闡述DNA結構的主要特點。制作DNA雙螺旋結構。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歷程。DNA結構的主要特點。2、教學難點DNA結構的主要特點。三、教學設計思路文字敘述利用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的DNA雕塑圖片,導入本節。學生探究學習“DNA結構模型的構建”內容,梳理DNA結構模型構建的過程。對DNA的元素組成、基本單位以及結構進行回顧。利用課件圖片,對DNA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進行詳細的講述。通過探究實踐,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讓學生更好的理解DNA的雙螺旋結構。框架圖四、教學步驟1、新課導入教師圖片給出DNA雕塑,坐落于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的DNA雕塑,以它簡潔而獨特的雙螺旋造型吸引著過往行人。你知道為什么將它作為高科技的標志嗎?2、新課講授一、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探究學習:學生閱讀課本48、49頁“DNA結構模型的構建”內容,梳理DNA結構模型構建的過程。教師利用課件指導學生異同梳理。DNA模型的構建者是美國生物學家沃森和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DNA結構模型構建過程總結:DNA模型構建詳細過程:1.在人類已知DNA是以4種脫氧核苷酸為單位連接而成的長鏈,這4種脫氧核苷酸分別含有A、T、G、C 4種堿基的基礎上進行探究。2.富蘭克林和同事威爾金斯采用X射線衍射技術拍攝到DNA衍射圖譜。沃森、克里克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結構的結論。3.1952年,奧地利生物化學家查哥夫訪問劍橋大學。沃森和克里克從他那得到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在DNA中腺嘌呤(A)的量總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鳥嘌呤(G)的量總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4.沃森和克里克改變了堿基配對的方式,讓A與T配對,G與C配對,構建出新的DNA模型。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撰寫的《核酸的分子結構一脫氧核糖核酸的一個結構模型》論文在英國《自然》雜志上刊載,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通過學習梳理DNA模型構建詳細過程,學生討論:1.請你根據資料回答有關DNA結構方面的問題。(1)DNA是由幾條鏈構成的?它具有怎樣的立體結構?(2)DNA的基本骨架是由哪些物質組成的?它們分別位于DNA的什么部位?(3)DNA中的堿基是如何配對的?它們位于DNA的什么部位?2.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揭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是科學家合作研究的典范,在科學界傳為佳話。他們的這種工作方式給予你哪些啟示?答案:1.(1)兩條鏈,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2)DNA的基本骨架是脫氧核糖和磷酸。位于外側。(3)腺嘌呤(A)與胸腺嘧啶(T)配對,鳥嘌呤(G)與胞嘧啶(C)配對。堿基排列在內側。2.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經驗;要善于與他人交流和溝通,閃光的思想是在交流與撞擊中獲得的;研究小組成員在知識背景上最好是互補的,對所從事的研究要有興趣和激情等。二、DNA的結構回顧舊知:DNA的元素組成、基本單位以及結構。教師利用課件圖片,對DNA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進行詳細的講述。(1)DNA是由兩條單鏈組成的,這兩條鏈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2)DNA中的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堿基排列在內側。(3)兩條鏈上的堿基通過氫鍵連接成堿基對,并且堿基配對具有一定的規律:A(腺嘌呤)一定與T(胸腺嘧啶)配對;G(鳥嘌呤)一定與C(胞嘧啶)配對。其次,對堿基互補配對原則進行講解,堿基之間通過氫鍵形成堿基對,互補配對原則是A與T、G與C配對,A與T之間有2個氫鍵,G與C之間有3個氫鍵。教師總結DNA結構的記憶方法,探究·實踐: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教師提前讓學生準備相關材料,學生制作后,教師課件展示其他人的作品,并展示學生的作品。5、課堂小結通過探究學習、新舊知識結合、探究實踐,來學習理解DNA雙螺旋結構的構建過程和結構特點。六、板書設計第2節 DNA的結構一、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DNA模型的構建者是美國生物學家沃森和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二、DNA的結構利用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的DNA雕塑圖片,導入本節。新課導入探究學習“DNA結構模型的構建”內容,梳理DNA結構模型構建的過程。探究學習對DNA的相關知識進行回顧,利用課件圖片,對DNA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進行詳細的講述。新舊結合通過探究實踐,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讓學生更好的理解DNA的雙螺旋結構。探究實踐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