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綱要(下)》同步學案(第4課中古時期的亞洲)學生版+教師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綱要(下)》同步學案(第4課中古時期的亞洲)學生版+教師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同 步 學 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兩課時)
(一)學 生 版
【時空坐標】
【思維導圖】
【知識梳理】
一、阿拉伯帝國1、阿拉伯帝國的形成(1)創立宗教:7 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古蘭經》為經典。(2)國家統一:622 年,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建立政權,后基本統一了阿拉伯半島。(3)帝國形成:阿拉伯人大規模向外擴張,到8 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2、阿拉伯帝國的統治(1)政治:最高統治者哈里,政教合一;中央設宰相、樞密院和財政部等。(2)經濟:發展工商業;東西方陸、海路長途貿易;巴格達等城市繁榮。(3)文化①融合:吸收融合被征服地區及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文化。②溝通: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1、奧斯曼帝國的形成(1)13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人逐步征服小亞細亞。(2)14世紀中期,奧斯曼土耳其人逐漸征服巴爾干和東南歐部分地區。(3)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滅亡拜占庭帝國,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定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4)16世紀后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2、奧斯曼帝國的統治(1)政治:最高統治者是蘇丹,實行政教合一。(2)經濟:15—16世紀,帝國一度經濟繁榮,伊斯坦布爾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后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一定程度阻礙東西方商業活動,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三、南亞和東亞的國家1、印度(1)笈多帝國①建立:4世紀初,笈多帝國政局穩定,經濟繁榮,但國王直接控制的地區主要為恒河中下游,政令不夠統一。②宗教:由婆羅門教演變而來的印度教逐漸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2)德里蘇丹國①建立:11世紀,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紀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建立國家,以伊斯蘭教為國教。②統治:最高統治者稱蘇丹,政教合一;地方行省總督;重要職位由穆斯林擔任。2、日本(1)秦漢之際:中國移民把冶鐵和水稻種植技術帶到日本,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2)6—7世紀:日本出現嚴重社會危機,646年起,孝德天皇“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文化,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3)幕府統治時期①背景:10世紀,武士集團壯大,中央集權體制開始瓦解。②建立:12世紀末,源賴朝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朝廷獲得了鎮壓叛亂、征收賦稅等權力。③特點:以天皇為首的朝廷只是名義上的中央政府,實權由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武士成為將軍的家臣。④鎖國政策:17—19世紀,德川幕府意圖以閉關鎖國政策抵制外來影響。3、朝鮮(1)新羅統一:7世紀末,新羅初步統一了朝鮮半島,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2)高麗王朝: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高麗王朝,仿效中國唐朝制度、文化。(3)朝鮮王朝: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為朝鮮。(4)日本侵朝:16世紀末,日本侵略朝鮮,中、朝聯軍挫敗日本侵略。
【重難突破】
一.古代中國對亞洲的影響
途徑 各國派學者或使者來華學習
內容 政治 仿照中國建立集權國家,實行科舉制
經濟 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推行土地國有制,加強國家對土地和農民的控制,以此擴大國家稅源
文化 以漢字為基礎,創造各民族國家文字
教育 以儒家經典為教材,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儒學教育機構
習俗 儒家思想滲透到社會意識形態和生活習俗中,衣食住行都受唐朝風格的影響
關系 寬容、開放的唐文化正是在廣泛吸收、融匯外域文化的基礎上更顯其博大恢弘,同時,唐文化又以強大的力度向外輻射,在世界舞臺上展示出獨特魅力
典例1[江蘇南通如皋2023調研]中國科舉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朝鮮王朝時以進士之試增長童稚辭氣,不可不立,便推動設立進士科,以詩賦試之,并規定25歲以下才能參加,獲得進士身份后,才可準備更高一級的考試。由此可知,朝鮮王朝的科舉考試( )
A.核心內容是考查詩詞歌賦能力 B.促進中朝兩國的友好交往
C.在仿效中國同時具有本土特征 D.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重視
【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朝鮮王朝學習中國科舉選官的同時,推遲進士科的考試年齡,并在進士科后設立更高一級的考試等,反映出朝鮮王朝的科舉考試在仿效中國同時具有本土特征,C項正確;材料并未強調詩詞歌賦能力是朝鮮科舉考試的核心內容,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科舉考試與中朝友好交往的關系,排除B項;材料不足以說明朝鮮的歷代統治者重視科舉考試,排除D項。
二、阿拉伯一伊斯蘭文明對歐洲文明發展的影響
(1)阿拉伯人占領地區,保留了許多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幾乎失傳的古希臘、古羅馬典籍,經阿拉伯人的“百年翻譯”運動,得以保存。中世紀后期,這些以阿拉伯文字保存下來的古希臘、古羅馬典籍經過阿拉伯學者和其他學者的努力,又陸續被翻譯成歐洲多種文字,特別是拉丁文,重返歐洲,為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文化養料。
(2)阿拉伯哲學思想傳入西歐后,極大地沖擊了歐洲基督教神學的統治,打破了基督教神學的壟斷局面,喚起了人們擺脫禁欲主義束縛、追求自身價值、進行理性思考的意識,從而推動了以人文主義為旗幟的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伽利略、羅吉爾·培根、霍布斯、笛卡爾、弗朗西斯·培根等歐洲哲學家和科學家,都受到了阿拉伯哲學中唯物主義思想的影響。可以說,阿拉伯—伊斯蘭哲學奠定了人文主義、近代早期唯物主義自然科學思潮、宗教改革運動這三股最終導致歐洲基督教神學統治瓦解的進步力量的理論基礎。
(3)阿拉伯科學家注意把東方科學注重經驗描述和古希臘科學注重邏輯推理的不同傳統有機結合起來,推崇實驗研究,而且善于把科研成果應用到生產實際中。阿拉伯人繼承和發展的古希臘、古羅馬的自然科學成就,在陸續傳入歐洲后,為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典例2[廣東2023大聯考]阿拉伯帝國哈里發馬門(813~833年在位)曾派學者訪問君士坦丁堡,向拜占庭皇帝索取希臘古典著作,并將其譯成阿拉伯文。馬門還在巴格達創立了一所規模宏偉的智慧館,不僅有穆斯林,還有基督教徒、猶太教徒及信仰其他宗教的學者在此工作。馬門的上述舉措( )
A.開創了多種宗教并行的局面 B.促進了阿拉伯文明的崛起
C.改變了帝國對外擴張的方式 D.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
【答案】D
【詳解】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馬門作為阿拉伯帝國最高統治者,積極吸收希臘古典文化,采取宗教包容政策,發展科學文化事業,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D項正確;阿拉伯帝國疆域遼闊,域內長期存在多種宗教,馬門并非該局面的開創者,排除A項;7世紀時,阿拉伯文明崛起,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馬門的科學文化舉措與帝國擴張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
【模擬測試】
一、單選題
1.[江蘇徐州2023月考]下圖是歐洲帆船的發展概況圖。據此可知( )
A.歐洲造船技術領先于世界 B.阿拉伯帝國壟斷東西貿易
C.新航路開辟推動技術進步 D.文化交流有利于技術發展
2.[山東威海2023期末]下圖為公元8世紀的形勢圖。該圖主要反映了( )
A.亞非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 B.希臘化時代教育的發展
C.阿拉伯帝國對文化的重視 D.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強
3.[遼寧遼陽2023期末]《天方夜譚》匯集了古代近東、小亞細亞和其他地區民族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形象地再現了中世紀時期阿拉伯文明以及周邊文明的社會風貌和風土人情,生動地描繪了一幅中世紀阿拉伯帝國社會生活的復雜圖景。這反映出古代阿拉伯文明( )
A.推崇帝國統治 B.具有包容性
C.以和諧為理念 D.極富擴張性
4.[遼寧2023模擬]《薩比天文歷表》由阿拉伯天文學家白塔尼所著,他對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一些錯誤理論進行了糾正,吸取了托勒密在希臘天文學理論的合理部分,并根據新的觀測資料和實踐經驗寫成該天文歷表。這可以用來說明( )
A.阿拉伯天文學成就世界領先 B.阿拉伯人善于吸收外來文化
C.阿拉伯文化對世界影響深遠 D.阿拉伯人是文化交流的橋梁
5.[安徽安慶2023月考]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驚喜地發現了阿拉伯人收集、翻譯并發展的那些在歐洲已經消失的古籍。其后數百年歐洲文明大行其道,使得這些被歐洲人失而復得的文明成果大大增值,同時也使阿拉伯人的翻譯活動的歷史作用得以放大。這說明阿拉伯文化( )
A.保存了古希臘羅馬文化經典 B.直接引發了文藝復興運動
C.吸收了古今東西文化的精髓 D.促進了人類文明發展創新
6.[安徽部分學校2023聯考]阿拉伯人足跡遍及亞、歐、非三大洲,他們不僅把古代印度、中國文化成就介紹到西方;還把阿拉伯的科學成就和伊斯蘭教傳播到東方。他們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數學,天文學、醫學、物理學、化學、建筑學、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 )
A.推動了各民族間的融合 B.核心作用是保存東西方優秀文化
C.以伊斯蘭教經典為靈魂 D.體現出吸收與創新相結合的特點
7.[北京順義2023期中]阿拉伯歷史上曾有“百年翻譯運動”,翻譯了大量波斯、希臘、羅馬的經典。在此之中,他們廣泛吸收這些文明成果,以至于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不僅是阿拉伯人的故事,更是整個西亞、北非,甚至印度等地的故事。這說明阿拉伯人(  )
A.以文化而不是武力建起龐大帝國 B.融合東西方文明造就帝國的繁榮
C.重視文學藝術成就忽視科技創新 D.控制亞歐通道影響世界貿易交流
8.[山西部分學校2023期中]786年,阿拉伯哈里發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學術研究中心——智慧宮,后來的哈里發又重金聘請世界各地的學者來這里工作,把古希臘、羅馬、波斯、印度等國的學術典籍翻譯成阿拉伯語。這表明阿拉伯帝國( )
A.是東西方文化融匯之地 B.思想領域開放程度高
C.是溝通世界貿易的橋梁 D.缺乏文化的自主創新
9.[遼寧沈陽2023期中]有學者認為:在民族遷徙的諸多原因中,自然環境的變遷尤其是氣候的變化是民族遷徙一個非常重要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根據歷史氣溫變化曲線示意圖,下列選項中不能作為該論點依據的是( )
A.印歐人的遷徙 B.魏晉北方民族大交融
C.阿拉伯人的擴張 D.蒙元的南征
10.[山西三晉名校聯盟2023階段測]從哈里發曼蘇爾開始,在長達一個世紀時間里,阿拉伯最高統治者在翻譯方面給予有力支持,帝國翻譯和研究蔚然成風。9世紀中葉,大多數古希臘、波斯書籍都已被譯成阿拉伯文。“百年翻譯”使阿拉伯( )
A.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B.保存了數量最多的希臘古籍
C.文化具有多元綜合性的特點 D.成為地域廣闊的穆斯林帝國
11.[湖北宜荊荊恩2023開學考]據如圖及材料可知:( )
A.該地居民都信奉基督教 B.波斯帝國地跨亞非歐
C.該地商品貿易十分發達 D.貴霜帝國的交通便利
12.[福建廈門2023一模]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軍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羅馬皇帝的頭銜;保留了君士坦丁堡東正教會;采用東羅馬的宮廷儀式與行政制度;效仿東羅馬皇帝,發行帶自己頭像的金屬貨幣,重用原東羅馬貴族等。這些做法( )
A.意在以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 B.說明奧斯曼帝國崇尚武力擴張
C.旨在鞏固奧斯曼帝國的統治 D.反映出羅馬皇帝是各國的偶像
13.[山西呂梁2023階段測]公元360年落成的索菲亞大教堂,是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教堂正廳之上覆蓋著一個巨大的中央圓頂。15世紀中期此教堂轉為清真寺,并加上了四座伊斯蘭建筑“叫拜樓”。推動其建筑風格演變的原因是( )
A.文藝復興的興起 B.阿拉伯帝國推動文化交流
C.奧斯曼帝國擴張 D.新航路開辟帶來文明交融
14.[湖南益陽2023期末]《摩奴法典》規定:“(人類始祖)命婆羅門學習和傳授吠陀,執行祭祀,主持他人的獻祭,并授以收受之權……出身低賤的人,由于貪婪,從事高貴種姓的職業,國王應該立即剝奪其一切所有,并處以流放。”此規定說明當時印度( )
A.職業世襲不變 B.生活界線分明
C.宗教權利平等 D.具有嚴格等級
15.[廣東肇慶2023月考]日本遣唐使歸國后大都被國家重用,表3所示為其中部分代表人物。這說明當時日本( )
A.快速完成了封建化 B.全面學習唐朝的政治制度
C.深受唐文化的影響 D.借鑒中國建立了集權統治
二、材料分析題
16.[北京石景山2023期末]文明的傳承與互鑒
材料一 作為第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波斯為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交通的便利,幣制的統一等都是促進交流的有利條件。更重要的是,波斯統治者……盡量不以殘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寬容大度的姿態,這種政策有效地保護了古代文明的許多優秀成就,使得許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賴的國家和政體之后,還能將其精神遺產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
材料二 當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時,西歐正處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時代”,古典文明這時已大半不為人所知,只有教會還保留著一些有關亞里士多德的知識。阿拉伯人讀了大量的古典哲學、文學作品,并在學習過程中把它們翻譯成為阿拉伯文,特別是翻譯了許多中世紀西歐幾乎無人通曉的希臘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創造出了自己的文化,這些在后來都陸續傳回西歐,使西歐的基督教文明從落后中逐漸蘇醒過來。
——以上均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析波斯帝國推動不同地區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影響。
(2)根據材料二,概述阿拉伯帝國在文明傳承中所發揮的作用;結合所學知識,舉兩例說明阿拉伯帝國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17.[廣東2023月考]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是一部阿拉伯民間故事集。故事來源現已無從考查,一般認為是在波斯語的《一千個故事》的基礎上逐漸吸收埃及、伊拉克和印度等國的故事而形成的。這些故事從8世紀起不斷得到豐富和提煉,于16世紀定型,流傳于世界各國。很多音樂、繪畫、電影和文學作品都取材于這些故事,其中多數故事是各國人民喜愛的優秀古典作品,有些故事甚至家喻戶曉,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日常話題。
——摘編自《天方夜譚(譯者序)》(中文版)
材料二 據考古發現,元上都宮城Ⅰ號建筑基址有一件石建筑構件,弧面陰刻有古阿拉伯文,內容與《古蘭經》的部分章節中對穆罕默德的頌揚有關;現在在中國南方的泉州、揚州、杭州等地,仍有許多元代所建的伊斯蘭教教徒的“圣墓”。
——摘編自張倩《試論蒙元時期的中西經濟文化交流》
材料三 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偉人們把知識的邊界往前開拓的時候,他們之所以眼光能看得更遠,是因為他們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們的肩膀上。
——摘編自【美】尼克松《抓住時機——美國在只有一個超級大國的世界上面臨的挑戰》(1992年)
(1)分別闡述每則材料對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價值。
(2)綜合上述材料,簡述古代阿拉伯文化的影響。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還可補充哪些類型的史料,請至少列出兩種。
【模擬測試】答案與解析
一、單選題
1.
【答案】D
【詳解】從材料中的三幅圖信息可以看出,原來歐洲的帆船傳到阿拉伯后,經過改造,再傳入歐洲又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反映出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技術得以改進與提高,D項正確;材料沒有把歐洲與世界進行比較,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阿拉伯壟斷,只體現了造船技術的變化,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是在15世紀末,排除C項。
2.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公元8世紀的形勢圖......設有圖書館或大學的城市”可知,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處于強盛時期,其在帝國控制范圍內的城市中建立了多處圖書館或者大學,體現了阿拉伯帝國對文化的重視,C項正確;亞非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在材料中無法判定,排除A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希臘化時代的教育,排除B項;材料沒有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描述,排除D項。
3.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天方夜譚》匯集了古代近東、小亞細亞和其他地區民族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再現中世紀時期阿拉伯文明以及周邊文明,這反映出古代阿拉伯文明具有包容性,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阿拉伯的帝國統治,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阿拉伯文化體現和諧理念,排除C項;極富擴張性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4.
【答案】B
【詳解】根據“他對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一些錯誤理論進行了糾正,吸取了托勒密在希臘天文學理論的合理部分,并根據新的觀測資料和實踐經驗寫成該天文歷表。”可得出阿拉伯人善于吸收外來文明,并進行融合創新,B項正確;材料沒有比較,不能得出領先世界,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其影響,排除C項;材料強調阿拉伯文化的特征,而不是其溝通東西方的作用,排除D項。
5.
【答案】D
【詳解】材料核心信息是阿拉伯文化促進歐洲建立數百年文明優勢,由此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D項正確。“歐洲失而復得的文明”是古希臘羅馬的古典文明,是對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讀,排除A項﹔歐洲人失而復得的文化推動歐洲文藝復興,但并不能說阿拉伯文化直接引發文藝復興,排除B項;吸收古今東西文化的精髓對阿拉伯文化形成來源的說法,偏離材料核心思想,排除C項。
6.
【答案】D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數學,天文學、醫學等多個方面取得了新成就,反映出阿拉伯文化具有吸收與創新相結合的特點,D項正確;材料不足以說明阿拉伯文化推動了各民族間的融合,排除A項;核心作用是保存東西方優秀文化與阿拉伯文化在“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不符,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阿拉伯文化以伊斯蘭教經典為靈魂,排除C項。
7.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他們廣泛吸收這些文明成果,以至于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不僅是阿拉伯人的故事,更是整個西亞、北非,甚至印度等地的故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吸取融合東西方文明,創造了燦爛的阿拉伯文明,融合東西方文明造就帝國的繁榮,B項正確;A項材料無從體現,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其忽視科技,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阿拉伯控制亞歐通道,排除D項。
8.
【答案】A
【詳解】根據“后來的哈里發又重金聘請世界各地的學者來這里工作,把古希臘、羅馬、波斯、印度等國的學術典籍翻譯成阿拉伯語”可得出阿拉伯把東西方的典籍都翻譯成阿拉伯語,表明不同文明在這里交匯。A項正確;僅從翻譯的內容不能得出思想開放程度的高低,排除B項;CD項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D項。
9.
【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的對外擴張主要和傳統商路的改變有關,與材料信息不符,C項符合題意;印歐人的遷徙、魏晉北方民族大交融及蒙元的南征均與環境因素有關,排除ABD項。
10.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阿拉伯統治者支持學者翻譯各國著作,這使得阿拉伯融合東西方文化,創造出多元綜合性的阿拉伯文化,C項正確;根據材料“大多數古希臘、波斯書籍都已被譯成阿拉伯文”可知,強調的是阿拉伯對東西方文化的吸收,而A項“橋梁”體現的是阿拉伯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溝通作用,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供對比信息,B項結論無法得出,排除B項;文化翻譯與擴張領土沒有直接因果關系,排除D項。
11.
【答案】C
【詳解】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依據《一千零一夜》及巴格達城的相關內容可知,此故事以古代阿拉伯帝國相關歷史為背景,反映出當時巴格達城商品貿易相當發達,商品種類繁多,C項正確;材料不能證明此地居民都信奉基督教,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到波斯帝國,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貴霜帝國的情況無關,排除D項。
12.
【答案】C
【詳解】根據“采用羅馬皇帝的頭銜;保留了君士坦丁堡東正教會;采用東羅馬的宮廷儀式與行政制度;……”可得出這些做法是為了緩解被征服地區的矛盾,進下鞏固自身的統治,C項正確;A項只是手段,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尚武,排除B項;材料不能反映出羅馬皇帝是各國的偶像,排除D項。
13.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15世紀中期此教堂轉為清真寺,并加上了四座伊斯蘭建筑“叫拜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世紀中期,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占拜占庭帝國,建筑也由教堂變為清真寺,C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A項;阿拉伯帝國與土耳其建筑風格變化無關,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推動歐洲社會的轉型,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
14.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出身低賤的人,由于貪婪,從事高貴種姓的職業,國王應該立即剝奪其一切所有,并處以流放。”可知,種姓不同在法律上地位也不平等,說明等級制度森嚴,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職業世襲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中無法體現當時印度生活界線分明,排除B項;C項與史實不符,印度宗教權利并不平等,排除C項。
15.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日本遣唐使歸國后大都被國家重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本遣唐使回國后,很受重用.他們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一些列改革,說明當時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響,C項正確;快速完成了封建化,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全面學習唐朝的政治制度,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借鑒中國建立了集權統治,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
二、材料分析題
16.
【答案】(1)條件:地跨亞非歐三大洲;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實行);良好的道路系統提供便利的交通;幣制的統一;相對開明的政策。
影響:有效地保護了古代文明的許多優秀成就,促進了地區之間文化的融合。
(2)作用:阿拉伯人廣泛翻譯西歐古典文獻,從而保存了歐洲古典文化,并融合東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后來傳回西歐,推動了歐洲文化的復興。
例子: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如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等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
【詳解】(1)條件:根據材料一“作為第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波斯為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得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根據材料一“交通的便利,幣制的統一等都是促進交流的有利條件”得出良好的道路系統提供便利的交通;幣制的統一;根據材料一“波斯統治者……盡量不以殘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寬容大度的姿態,這種政策有效地保護了古代文明的許多優秀成就”得出相對開明的政策;結合所學知識還可從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方面回答。影響:根據材料一“使得許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賴的國家和政體之后,還能將其精神遺產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和所學知識得出,有效地保護了古代文明的許多優秀成就,促進了地區之間文化的融合。
(2)作用:根據材料二“古典文明這時已大半不為人所知,只有教會還保留著一些有關亞里士多德的知識”“阿拉伯人讀了大量的古典哲學、文學作品,并在學習過程中把它們翻譯成為阿拉伯文,特別是翻譯了許多中世紀西歐幾乎無人通曉的希臘文著作”“阿拉伯人也創造出了自己的文化,這些在后來都陸續傳回西歐,使西歐的基督教文明從落后中逐漸蘇醒過來。”得出阿拉伯人廣泛翻譯西歐古典文獻,從而保存了歐洲古典文化,并融合東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后來傳回西歐,推動了歐洲文化的復興。例子:關于兩例說明阿拉伯帝國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結合所學知識可從阿拉伯數字、將中國四大發明傳入歐洲等方面回答。
17.
【答案】(1)價值∶材料一是對阿拉伯古典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的簡介,可用于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發展的原因、表現、影響等問題;材料二是考古發現,可用于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的特點和對外傳播的表現;材料三是現代美國人對古代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領域貢獻的評價,可用于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地位和影響。
(2)影響∶對世界古代文學發展做出巨大貢獻;融合了不同文明;傳承和傳播了古代希臘、羅馬、波斯等文化;對亞洲、歐洲文化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互鑒。
(3)補充∶阿拉伯帝國官修史書、旅行家游歷阿拉伯的筆記、伊斯蘭教的傳世文獻。
【詳解】(1)價值∶材料對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價值,需要答出材料表述的關于阿拉伯的信息,分析該信息對研究阿拉伯文化所起的作用。材料一是對阿拉伯古典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的簡介,可用于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發展的相關內容;材料二是考古發現,中國古代和現代有關阿拉伯的出土文物和遺跡,可用于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的特點和對外傳播的表現;材料三是現代美國人對古代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領域貢獻的評價,可用于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地位和影響。
(2)影響∶根據材料一中《一千零一夜》“流傳于世界各國,很多音樂、繪畫、電影和文學作品都取材于這些故事”可知,古代阿拉伯文化對世界古代文學發展做出巨大貢獻;根據材料一“在波斯語的《一千個故事》的基礎上逐漸吸收埃及、伊拉克和印度等國的故事而形成的”可得出融合了不同文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傳承和傳播了古代希臘、羅馬、波斯等文化;根據材料二中國古代和現代有關阿拉伯的出土文物和遺跡可得出,對亞洲文化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互鑒。根據材料三“文藝復興時期的偉人們…… 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們的肩膀上 ”可得出對歐洲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補充∶根據所學知識,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還可以參考阿拉伯帝國官修史書、旅行家游歷阿拉伯的筆記、伊斯蘭教的傳世文獻。
教 師 版
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同 步 學 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兩課時)
(一)學 生 版
【時空坐標】
【思維導圖】
【知識梳理】
一、阿拉伯帝國1、阿拉伯帝國的形成(1)創立宗教:7 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古蘭經》為經典。(2)國家統一:622 年,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建立政權,后基本統一了阿拉伯半島。(3)帝國形成:阿拉伯人大規模向外擴張,到8 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2、阿拉伯帝國的統治(1)政治:最高統治者哈里,政教合一;中央設宰相、樞密院和財政部等。(2)經濟:發展工商業;東西方陸、海路長途貿易;巴格達等城市繁榮。(3)文化①融合:吸收融合被征服地區及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文化。②溝通: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1、奧斯曼帝國的形成(1)13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人逐步征服小亞細亞。(2)14世紀中期,奧斯曼土耳其人逐漸征服巴爾干和東南歐部分地區。(3)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滅亡拜占庭帝國,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定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4)16世紀后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2、奧斯曼帝國的統治(1)政治:最高統治者是蘇丹,實行政教合一。(2)經濟:15—16世紀,帝國一度經濟繁榮,伊斯坦布爾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后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一定程度阻礙東西方商業活動,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三、南亞和東亞的國家1、印度(1)笈多帝國①建立:4世紀初,笈多帝國政局穩定,經濟繁榮,但國王直接控制的地區主要為恒河中下游,政令不夠統一。②宗教:由婆羅門教演變而來的印度教逐漸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2)德里蘇丹國①建立:11世紀,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紀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建立國家,以伊斯蘭教為國教。②統治:最高統治者稱蘇丹,政教合一;地方行省總督;重要職位由穆斯林擔任。2、日本(1)秦漢之際:中國移民把冶鐵和水稻種植技術帶到日本,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2)6—7世紀:日本出現嚴重社會危機,646年起,孝德天皇“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文化,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3)幕府統治時期①背景:10世紀,武士集團壯大,中央集權體制開始瓦解。②建立:12世紀末,源賴朝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朝廷獲得了鎮壓叛亂、征收賦稅等權力。③特點:以天皇為首的朝廷只是名義上的中央政府,實權由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武士成為將軍的家臣。④鎖國政策:17—19世紀,德川幕府意圖以閉關鎖國政策抵制外來影響。3、朝鮮(1)新羅統一:7世紀末,新羅初步統一了朝鮮半島,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2)高麗王朝: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高麗王朝,仿效中國唐朝制度、文化。(3)朝鮮王朝: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為朝鮮。(4)日本侵朝:16世紀末,日本侵略朝鮮,中、朝聯軍挫敗日本侵略。
【重難突破】
一.古代中國對亞洲的影響
途徑 各國派學者或使者來華學習
內容 政治 仿照中國建立集權國家,實行科舉制
經濟 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推行土地國有制,加強國家對土地和農民的控制,以此擴大國家稅源
文化 以漢字為基礎,創造各民族國家文字
教育 以儒家經典為教材,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儒學教育機構
習俗 儒家思想滲透到社會意識形態和生活習俗中,衣食住行都受唐朝風格的影響
關系 寬容、開放的唐文化正是在廣泛吸收、融匯外域文化的基礎上更顯其博大恢弘,同時,唐文化又以強大的力度向外輻射,在世界舞臺上展示出獨特魅力
典例1[江蘇南通如皋2023調研]中國科舉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朝鮮王朝時以進士之試增長童稚辭氣,不可不立,便推動設立進士科,以詩賦試之,并規定25歲以下才能參加,獲得進士身份后,才可準備更高一級的考試。由此可知,朝鮮王朝的科舉考試( )
A.核心內容是考查詩詞歌賦能力 B.促進中朝兩國的友好交往
C.在仿效中國同時具有本土特征 D.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重視
【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朝鮮王朝學習中國科舉選官的同時,推遲進士科的考試年齡,并在進士科后設立更高一級的考試等,反映出朝鮮王朝的科舉考試在仿效中國同時具有本土特征,C項正確;材料并未強調詩詞歌賦能力是朝鮮科舉考試的核心內容,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科舉考試與中朝友好交往的關系,排除B項;材料不足以說明朝鮮的歷代統治者重視科舉考試,排除D項。
二、阿拉伯一伊斯蘭文明對歐洲文明發展的影響
(1)阿拉伯人占領地區,保留了許多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幾乎失傳的古希臘、古羅馬典籍,經阿拉伯人的“百年翻譯”運動,得以保存。中世紀后期,這些以阿拉伯文字保存下來的古希臘、古羅馬典籍經過阿拉伯學者和其他學者的努力,又陸續被翻譯成歐洲多種文字,特別是拉丁文,重返歐洲,為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文化養料。
(2)阿拉伯哲學思想傳入西歐后,極大地沖擊了歐洲基督教神學的統治,打破了基督教神學的壟斷局面,喚起了人們擺脫禁欲主義束縛、追求自身價值、進行理性思考的意識,從而推動了以人文主義為旗幟的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伽利略、羅吉爾·培根、霍布斯、笛卡爾、弗朗西斯·培根等歐洲哲學家和科學家,都受到了阿拉伯哲學中唯物主義思想的影響。可以說,阿拉伯—伊斯蘭哲學奠定了人文主義、近代早期唯物主義自然科學思潮、宗教改革運動這三股最終導致歐洲基督教神學統治瓦解的進步力量的理論基礎。
(3)阿拉伯科學家注意把東方科學注重經驗描述和古希臘科學注重邏輯推理的不同傳統有機結合起來,推崇實驗研究,而且善于把科研成果應用到生產實際中。阿拉伯人繼承和發展的古希臘、古羅馬的自然科學成就,在陸續傳入歐洲后,為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典例2[廣東2023大聯考]阿拉伯帝國哈里發馬門(813~833年在位)曾派學者訪問君士坦丁堡,向拜占庭皇帝索取希臘古典著作,并將其譯成阿拉伯文。馬門還在巴格達創立了一所規模宏偉的智慧館,不僅有穆斯林,還有基督教徒、猶太教徒及信仰其他宗教的學者在此工作。馬門的上述舉措( )
A.開創了多種宗教并行的局面 B.促進了阿拉伯文明的崛起
C.改變了帝國對外擴張的方式 D.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
【答案】D
【詳解】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馬門作為阿拉伯帝國最高統治者,積極吸收希臘古典文化,采取宗教包容政策,發展科學文化事業,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D項正確;阿拉伯帝國疆域遼闊,域內長期存在多種宗教,馬門并非該局面的開創者,排除A項;7世紀時,阿拉伯文明崛起,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馬門的科學文化舉措與帝國擴張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
【模擬測試】
一、單選題
1.[江蘇徐州2023月考]下圖是歐洲帆船的發展概況圖。據此可知( )
A.歐洲造船技術領先于世界 B.阿拉伯帝國壟斷東西貿易
C.新航路開辟推動技術進步 D.文化交流有利于技術發展
【答案】D
【詳解】從材料中的三幅圖信息可以看出,原來歐洲的帆船傳到阿拉伯后,經過改造,再傳入歐洲又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反映出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技術得以改進與提高,D項正確;材料沒有把歐洲與世界進行比較,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阿拉伯壟斷,只體現了造船技術的變化,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是在15世紀末,排除C項。
2.[山東威海2023期末]下圖為公元8世紀的形勢圖。該圖主要反映了( )
A.亞非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 B.希臘化時代教育的發展
C.阿拉伯帝國對文化的重視 D.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強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公元8世紀的形勢圖......設有圖書館或大學的城市”可知,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處于強盛時期,其在帝國控制范圍內的城市中建立了多處圖書館或者大學,體現了阿拉伯帝國對文化的重視,C項正確;亞非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在材料中無法判定,排除A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希臘化時代的教育,排除B項;材料沒有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描述,排除D項。
3.[遼寧遼陽2023期末]《天方夜譚》匯集了古代近東、小亞細亞和其他地區民族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形象地再現了中世紀時期阿拉伯文明以及周邊文明的社會風貌和風土人情,生動地描繪了一幅中世紀阿拉伯帝國社會生活的復雜圖景。這反映出古代阿拉伯文明( )
A.推崇帝國統治 B.具有包容性
C.以和諧為理念 D.極富擴張性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天方夜譚》匯集了古代近東、小亞細亞和其他地區民族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再現中世紀時期阿拉伯文明以及周邊文明,這反映出古代阿拉伯文明具有包容性,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阿拉伯的帝國統治,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阿拉伯文化體現和諧理念,排除C項;極富擴張性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4.[遼寧2023模擬]《薩比天文歷表》由阿拉伯天文學家白塔尼所著,他對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一些錯誤理論進行了糾正,吸取了托勒密在希臘天文學理論的合理部分,并根據新的觀測資料和實踐經驗寫成該天文歷表。這可以用來說明( )
A.阿拉伯天文學成就世界領先 B.阿拉伯人善于吸收外來文化
C.阿拉伯文化對世界影響深遠 D.阿拉伯人是文化交流的橋梁
【答案】B
【詳解】根據“他對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一些錯誤理論進行了糾正,吸取了托勒密在希臘天文學理論的合理部分,并根據新的觀測資料和實踐經驗寫成該天文歷表。”可得出阿拉伯人善于吸收外來文明,并進行融合創新,B項正確;材料沒有比較,不能得出領先世界,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其影響,排除C項;材料強調阿拉伯文化的特征,而不是其溝通東西方的作用,排除D項。
5.[安徽安慶2023月考]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驚喜地發現了阿拉伯人收集、翻譯并發展的那些在歐洲已經消失的古籍。其后數百年歐洲文明大行其道,使得這些被歐洲人失而復得的文明成果大大增值,同時也使阿拉伯人的翻譯活動的歷史作用得以放大。這說明阿拉伯文化( )
A.保存了古希臘羅馬文化經典 B.直接引發了文藝復興運動
C.吸收了古今東西文化的精髓 D.促進了人類文明發展創新
【答案】D
【詳解】材料核心信息是阿拉伯文化促進歐洲建立數百年文明優勢,由此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D項正確。“歐洲失而復得的文明”是古希臘羅馬的古典文明,是對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讀,排除A項﹔歐洲人失而復得的文化推動歐洲文藝復興,但并不能說阿拉伯文化直接引發文藝復興,排除B項;吸收古今東西文化的精髓對阿拉伯文化形成來源的說法,偏離材料核心思想,排除C項。
6.[安徽部分學校2023聯考]阿拉伯人足跡遍及亞、歐、非三大洲,他們不僅把古代印度、中國文化成就介紹到西方;還把阿拉伯的科學成就和伊斯蘭教傳播到東方。他們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數學,天文學、醫學、物理學、化學、建筑學、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 )
A.推動了各民族間的融合 B.核心作用是保存東西方優秀文化
C.以伊斯蘭教經典為靈魂 D.體現出吸收與創新相結合的特點
【答案】D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數學,天文學、醫學等多個方面取得了新成就,反映出阿拉伯文化具有吸收與創新相結合的特點,D項正確;材料不足以說明阿拉伯文化推動了各民族間的融合,排除A項;核心作用是保存東西方優秀文化與阿拉伯文化在“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不符,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阿拉伯文化以伊斯蘭教經典為靈魂,排除C項。
7.[北京順義2023期中]阿拉伯歷史上曾有“百年翻譯運動”,翻譯了大量波斯、希臘、羅馬的經典。在此之中,他們廣泛吸收這些文明成果,以至于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不僅是阿拉伯人的故事,更是整個西亞、北非,甚至印度等地的故事。這說明阿拉伯人(  )
A.以文化而不是武力建起龐大帝國 B.融合東西方文明造就帝國的繁榮
C.重視文學藝術成就忽視科技創新 D.控制亞歐通道影響世界貿易交流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他們廣泛吸收這些文明成果,以至于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不僅是阿拉伯人的故事,更是整個西亞、北非,甚至印度等地的故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吸取融合東西方文明,創造了燦爛的阿拉伯文明,融合東西方文明造就帝國的繁榮,B項正確;A項材料無從體現,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其忽視科技,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阿拉伯控制亞歐通道,排除D項。
8.[山西部分學校2023期中]786年,阿拉伯哈里發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學術研究中心——智慧宮,后來的哈里發又重金聘請世界各地的學者來這里工作,把古希臘、羅馬、波斯、印度等國的學術典籍翻譯成阿拉伯語。這表明阿拉伯帝國( )
A.是東西方文化融匯之地 B.思想領域開放程度高
C.是溝通世界貿易的橋梁 D.缺乏文化的自主創新
【答案】A
【詳解】根據“后來的哈里發又重金聘請世界各地的學者來這里工作,把古希臘、羅馬、波斯、印度等國的學術典籍翻譯成阿拉伯語”可得出阿拉伯把東西方的典籍都翻譯成阿拉伯語,表明不同文明在這里交匯。A項正確;僅從翻譯的內容不能得出思想開放程度的高低,排除B項;CD項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D項。
9.[遼寧沈陽2023期中]有學者認為:在民族遷徙的諸多原因中,自然環境的變遷尤其是氣候的變化是民族遷徙一個非常重要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根據歷史氣溫變化曲線示意圖,下列選項中不能作為該論點依據的是( )
A.印歐人的遷徙 B.魏晉北方民族大交融
C.阿拉伯人的擴張 D.蒙元的南征
【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的對外擴張主要和傳統商路的改變有關,與材料信息不符,C項符合題意;印歐人的遷徙、魏晉北方民族大交融及蒙元的南征均與環境因素有關,排除ABD項。
10.[山西三晉名校聯盟2023階段測]從哈里發曼蘇爾開始,在長達一個世紀時間里,阿拉伯最高統治者在翻譯方面給予有力支持,帝國翻譯和研究蔚然成風。9世紀中葉,大多數古希臘、波斯書籍都已被譯成阿拉伯文。“百年翻譯”使阿拉伯( )
A.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B.保存了數量最多的希臘古籍
C.文化具有多元綜合性的特點 D.成為地域廣闊的穆斯林帝國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阿拉伯統治者支持學者翻譯各國著作,這使得阿拉伯融合東西方文化,創造出多元綜合性的阿拉伯文化,C項正確;根據材料“大多數古希臘、波斯書籍都已被譯成阿拉伯文”可知,強調的是阿拉伯對東西方文化的吸收,而A項“橋梁”體現的是阿拉伯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溝通作用,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供對比信息,B項結論無法得出,排除B項;文化翻譯與擴張領土沒有直接因果關系,排除D項。
11.[湖北宜荊荊恩2023開學考]據如圖及材料可知:( )
A.該地居民都信奉基督教 B.波斯帝國地跨亞非歐
C.該地商品貿易十分發達 D.貴霜帝國的交通便利
【答案】C
【詳解】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依據《一千零一夜》及巴格達城的相關內容可知,此故事以古代阿拉伯帝國相關歷史為背景,反映出當時巴格達城商品貿易相當發達,商品種類繁多,C項正確;材料不能證明此地居民都信奉基督教,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到波斯帝國,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貴霜帝國的情況無關,排除D項。
12.[福建廈門2023一模]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軍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羅馬皇帝的頭銜;保留了君士坦丁堡東正教會;采用東羅馬的宮廷儀式與行政制度;效仿東羅馬皇帝,發行帶自己頭像的金屬貨幣,重用原東羅馬貴族等。這些做法( )
A.意在以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 B.說明奧斯曼帝國崇尚武力擴張
C.旨在鞏固奧斯曼帝國的統治 D.反映出羅馬皇帝是各國的偶像
【答案】C
【詳解】根據“采用羅馬皇帝的頭銜;保留了君士坦丁堡東正教會;采用東羅馬的宮廷儀式與行政制度;……”可得出這些做法是為了緩解被征服地區的矛盾,進下鞏固自身的統治,C項正確;A項只是手段,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尚武,排除B項;材料不能反映出羅馬皇帝是各國的偶像,排除D項。
13.[山西呂梁2023階段測]公元360年落成的索菲亞大教堂,是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教堂正廳之上覆蓋著一個巨大的中央圓頂。15世紀中期此教堂轉為清真寺,并加上了四座伊斯蘭建筑“叫拜樓”。推動其建筑風格演變的原因是( )
A.文藝復興的興起 B.阿拉伯帝國推動文化交流
C.奧斯曼帝國擴張 D.新航路開辟帶來文明交融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15世紀中期此教堂轉為清真寺,并加上了四座伊斯蘭建筑“叫拜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世紀中期,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占拜占庭帝國,建筑也由教堂變為清真寺,C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A項;阿拉伯帝國與土耳其建筑風格變化無關,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推動歐洲社會的轉型,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
14.[湖南益陽2023期末]《摩奴法典》規定:“(人類始祖)命婆羅門學習和傳授吠陀,執行祭祀,主持他人的獻祭,并授以收受之權……出身低賤的人,由于貪婪,從事高貴種姓的職業,國王應該立即剝奪其一切所有,并處以流放。”此規定說明當時印度( )
A.職業世襲不變 B.生活界線分明
C.宗教權利平等 D.具有嚴格等級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出身低賤的人,由于貪婪,從事高貴種姓的職業,國王應該立即剝奪其一切所有,并處以流放。”可知,種姓不同在法律上地位也不平等,說明等級制度森嚴,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職業世襲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中無法體現當時印度生活界線分明,排除B項;C項與史實不符,印度宗教權利并不平等,排除C項。
15.[廣東肇慶2023月考]日本遣唐使歸國后大都被國家重用,表3所示為其中部分代表人物。這說明當時日本( )
A.快速完成了封建化 B.全面學習唐朝的政治制度
C.深受唐文化的影響 D.借鑒中國建立了集權統治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日本遣唐使歸國后大都被國家重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本遣唐使回國后,很受重用.他們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一些列改革,說明當時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響,C項正確;快速完成了封建化,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全面學習唐朝的政治制度,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借鑒中國建立了集權統治,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
二、材料分析題
16.[北京石景山2023期末]文明的傳承與互鑒
材料一 作為第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波斯為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交通的便利,幣制的統一等都是促進交流的有利條件。更重要的是,波斯統治者……盡量不以殘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寬容大度的姿態,這種政策有效地保護了古代文明的許多優秀成就,使得許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賴的國家和政體之后,還能將其精神遺產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
材料二 當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時,西歐正處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時代”,古典文明這時已大半不為人所知,只有教會還保留著一些有關亞里士多德的知識。阿拉伯人讀了大量的古典哲學、文學作品,并在學習過程中把它們翻譯成為阿拉伯文,特別是翻譯了許多中世紀西歐幾乎無人通曉的希臘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創造出了自己的文化,這些在后來都陸續傳回西歐,使西歐的基督教文明從落后中逐漸蘇醒過來。
——以上均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析波斯帝國推動不同地區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影響。
(2)根據材料二,概述阿拉伯帝國在文明傳承中所發揮的作用;結合所學知識,舉兩例說明阿拉伯帝國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答案】(1)條件:地跨亞非歐三大洲;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實行);良好的道路系統提供便利的交通;幣制的統一;相對開明的政策。
影響:有效地保護了古代文明的許多優秀成就,促進了地區之間文化的融合。
(2)作用:阿拉伯人廣泛翻譯西歐古典文獻,從而保存了歐洲古典文化,并融合東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后來傳回西歐,推動了歐洲文化的復興。
例子: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如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等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
【詳解】(1)條件:根據材料一“作為第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波斯為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得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根據材料一“交通的便利,幣制的統一等都是促進交流的有利條件”得出良好的道路系統提供便利的交通;幣制的統一;根據材料一“波斯統治者……盡量不以殘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寬容大度的姿態,這種政策有效地保護了古代文明的許多優秀成就”得出相對開明的政策;結合所學知識還可從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方面回答。影響:根據材料一“使得許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賴的國家和政體之后,還能將其精神遺產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和所學知識得出,有效地保護了古代文明的許多優秀成就,促進了地區之間文化的融合。
(2)作用:根據材料二“古典文明這時已大半不為人所知,只有教會還保留著一些有關亞里士多德的知識”“阿拉伯人讀了大量的古典哲學、文學作品,并在學習過程中把它們翻譯成為阿拉伯文,特別是翻譯了許多中世紀西歐幾乎無人通曉的希臘文著作”“阿拉伯人也創造出了自己的文化,這些在后來都陸續傳回西歐,使西歐的基督教文明從落后中逐漸蘇醒過來。”得出阿拉伯人廣泛翻譯西歐古典文獻,從而保存了歐洲古典文化,并融合東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后來傳回西歐,推動了歐洲文化的復興。例子:關于兩例說明阿拉伯帝國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結合所學知識可從阿拉伯數字、將中國四大發明傳入歐洲等方面回答。
17.[廣東2023月考]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是一部阿拉伯民間故事集。故事來源現已無從考查,一般認為是在波斯語的《一千個故事》的基礎上逐漸吸收埃及、伊拉克和印度等國的故事而形成的。這些故事從8世紀起不斷得到豐富和提煉,于16世紀定型,流傳于世界各國。很多音樂、繪畫、電影和文學作品都取材于這些故事,其中多數故事是各國人民喜愛的優秀古典作品,有些故事甚至家喻戶曉,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日常話題。
——摘編自《天方夜譚(譯者序)》(中文版)
材料二 據考古發現,元上都宮城Ⅰ號建筑基址有一件石建筑構件,弧面陰刻有古阿拉伯文,內容與《古蘭經》的部分章節中對穆罕默德的頌揚有關;現在在中國南方的泉州、揚州、杭州等地,仍有許多元代所建的伊斯蘭教教徒的“圣墓”。
——摘編自張倩《試論蒙元時期的中西經濟文化交流》
材料三 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偉人們把知識的邊界往前開拓的時候,他們之所以眼光能看得更遠,是因為他們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們的肩膀上。
——摘編自【美】尼克松《抓住時機——美國在只有一個超級大國的世界上面臨的挑戰》(1992年)
(1)分別闡述每則材料對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價值。
(2)綜合上述材料,簡述古代阿拉伯文化的影響。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還可補充哪些類型的史料,請至少列出兩種。
【答案】(1)價值∶材料一是對阿拉伯古典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的簡介,可用于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發展的原因、表現、影響等問題;材料二是考古發現,可用于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的特點和對外傳播的表現;材料三是現代美國人對古代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領域貢獻的評價,可用于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地位和影響。
(2)影響∶對世界古代文學發展做出巨大貢獻;融合了不同文明;傳承和傳播了古代希臘、羅馬、波斯等文化;對亞洲、歐洲文化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互鑒。
(3)補充∶阿拉伯帝國官修史書、旅行家游歷阿拉伯的筆記、伊斯蘭教的傳世文獻。
【詳解】(1)價值∶材料對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價值,需要答出材料表述的關于阿拉伯的信息,分析該信息對研究阿拉伯文化所起的作用。材料一是對阿拉伯古典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的簡介,可用于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發展的相關內容;材料二是考古發現,中國古代和現代有關阿拉伯的出土文物和遺跡,可用于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的特點和對外傳播的表現;材料三是現代美國人對古代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領域貢獻的評價,可用于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地位和影響。
(2)影響∶根據材料一中《一千零一夜》“流傳于世界各國,很多音樂、繪畫、電影和文學作品都取材于這些故事”可知,古代阿拉伯文化對世界古代文學發展做出巨大貢獻;根據材料一“在波斯語的《一千個故事》的基礎上逐漸吸收埃及、伊拉克和印度等國的故事而形成的”可得出融合了不同文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傳承和傳播了古代希臘、羅馬、波斯等文化;根據材料二中國古代和現代有關阿拉伯的出土文物和遺跡可得出,對亞洲文化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互鑒。根據材料三“文藝復興時期的偉人們…… 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們的肩膀上 ”可得出對歐洲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補充∶根據所學知識,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還可以參考阿拉伯帝國官修史書、旅行家游歷阿拉伯的筆記、伊斯蘭教的傳世文獻。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安市| 五原县| 伊川县| 丹棱县| 辰溪县| 富蕴县| 九江县| 延津县| 阿瓦提县| 合肥市| 九龙县| 长春市| 金川县| 高台县| 璧山县| 六盘水市| 上饶县| 临清市| 仁怀市| 易门县| 南丹县| 诸城市| 罗源县| 运城市| 隆林| 新邵县| 玉环县| 青龙| 合江县| 万全县| 宜州市| 花莲县| 高密市| 普定县| 平乡县| 响水县| 林西县| 木里| 清新县| 厦门市| 固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