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學習目標:了解西方人文主義的發展與資產階級革命之間的歷史淵源認識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歷史意義教學重點: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教學難點:全面認識近代西方國家體制知識匯總:一、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英國:(1)16-17世紀,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在經濟上日益強大,他們以議會為基地,向專制王權發起挑戰。_________,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88年,發生__________,革命成果獲得鞏固。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____________,擴大議會權力,限制王權;1701年,通過________,規定此后王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步形成。美國:英國殖民者對北美人民的壓迫,引起了北美人民的反抗斗爭。_______________,美國獨立戰爭由此開始。1776年,大陸會議發表_____________,闡述了______________,宣告北美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場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一場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國:(1)18世紀,法國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2)資產階級的壯大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等級制度的束縛。(3)啟蒙思想也對民眾產生了深刻影響。(4)_____________,法國大革命爆發。8月,議會頒布《人權宣言》,明確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91年,議會頒布憲法,確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1799年,拿破侖發動軍事政變,建立軍事獨裁統治。1815年,拿破侖帝國覆滅。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資本主義制度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基礎,實質是______________。2.資本主義國家主要實行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英國是________________的代表,其內容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國是________________的代表,其內容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87年憲法,是第一部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19世紀,法國經歷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多次反復,最后確立了__________。資本主義國家大多形成________或__________,通過定期選舉輪流執政。資本主義的擴展1.19世紀,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繼續擴展。2.1861年,俄國沙皇進行廢除農奴制改革。隨后沙皇又進行其他改革,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還采取措施刺激工業發展。美國獨立后,經濟獲得發展。但南北雙方存在著巨大矛盾。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林肯政府頒布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1865年,內戰結束。課堂討論:南北戰爭,聯邦政府勝利的意義?4.19時期中期,_________和___________都處于分裂狀態。意大利通過________和_________,于_________建立意大利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1870年實現了國家統一。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德意志的兩個最大邦國。普魯士國王任用俾斯麥為宰相。1871年,德意志統一,實行君主立憲制。5.19世紀中期,日本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日本1868年進行改革,史稱________。政策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單選題1.有位學者把17世紀40年代明朝崇禎帝和英國查理一世兩位君主的暴亡,視為兩個民族歷史的一個楔子——世界的天平開始失衡,西方的崛起、東方的沒落明顯加快。這位學者觀察問題的著眼點在于( )A.政權發生更替 B.社會性質轉變 C.國力對比變化 D.文化途徑迥異2.1215年,英王約翰簽署《大憲章》,其中第39條明確了“任何自由人,如未經其同級貴族之依法裁判,或經國法判決,皆不得被逮捕,監禁,沒收財產,剝奪法律保護權,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損害。”由此可見《大憲章》的頒布( )A.否定了封建主的特權 B.一定程度限制了王權C.奠定君主立憲制基礎 D.推動專制王權的產生3.關鍵詞搜索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小林同學搜索的關鍵詞是“1789年”“巴士底獄”“人權宣言”“拿破侖”。由此可知,他學習的主題應是( )A.法國大革命 B.俄國農奴制改革C.日本明治維新 D.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4.馬克思認為“18世紀美國獨立戰爭給歐洲資產階級敲響了警鐘”,其含義是美國獨立戰爭( )A.沖擊了歐洲封建秩序 B.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民主革命C.使美國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 D.沉重打擊了歐洲封建者5.如圖所示是英國歷史學家莫爾頓的《人民的英國史》的目錄節選,這部著作第一次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方法運用到英國歷史的研究。關于英國革命,作者的觀點應該是( )A.新貴族和大地主是推動革命成功的主要力量 B.文藝復興為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C.法國大革命具有直接的激勵作用 D.資本主義的發展是最根本的動因6.17世紀下半葉法國農民的極端貧困造成大量土地荒蕪,農業日益凋敝。對此,法國古典經濟學創始人布阿吉爾貝爾指出,“耕種者的繁榮昌盛是一切其它等級的財富的必要基礎”。這表明當時法國( )A.封建專制阻礙經濟發展 B.工業革命嚴重受阻C.國民經濟部門需要協調 D.社會危機空前加劇7.1649年,英國下議院公開審判國王。副總檢察長庫克宣讀起訴書,首先指出國王行使的權力是國家法律賦予的,是“受托”施政的;接著揭露國王導致民眾陷入災難的暴行;最后指出查理的罪行構成叛國罪。該起訴書( )A.踐行了《權利法案》的精神 B.剝奪了英國君主的權力C.闡明了革命奪權的合法性 D.維護了光榮革命的成果8.英國“政治制度發展呈現出原創性、連續性和漸進性特征。諸多事實表明,這個國家是近代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開拓者”。光榮革命后具備“原創性”特征的是( )A.任期制的出現 B.君主制的保留C.責任內閣制的確立 D.兩黨制的形成9.到了中世紀,隨著《大憲章》的簽署,英國政治趨于穩定,經濟得以繁榮發展。這是因為《大憲章》( )A.保障了封建主的特權 B.率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C.對市民利益有所照顧 D.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需要10.美國學者認為,近代國家有三種政權組織形式——邦聯制、聯邦制和單一制國家(如下圖所示)。對其分析合理的是( )A.圖1體現了聯合起來的國家保留其全部主權B.圖2表明單一國家中央政府掌握了全部主權C.圖3顯示聯邦制以邦聯制的形式保留州主權D.圖3在三種政權組織形式中集權的程度最高11.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法官任職終身,除因違法失職經國會彈劾程序予以罷免之外,總統和其他機關均不得任意將其免職。”這一規定的主要用意是( )A.用司法獨立保障民主 B.建立三權分立體制C.防止法官濫用公權力 D.限制總統行政權力12.下圖描繪的是法國共和制確立過程,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啟蒙思想還沒有深入人心 B.落后的農奴制的阻礙C.尚未實現真正的民主共和 D.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13.在制定1875年憲法的過程中,由于各派之間分歧較大,國民議會無法制定一部完整的憲法,只能逐條討論和表決。共和國一詞僅僅出現在關于總統選舉方式的條款中:“共和國總統由參眾兩院選出。”這種現象充分說明( )A.法國缺乏實行共和制的基礎 B.法國保守派勢力強大C.人民群眾毫無任何民主權利 D.法國的民主十分發達14.吉田松陰(1830年~1859年)是高杉晉作、伊藤博文、山縣有朋等人的老師,梁啟超稱他是“近代新日本”的創造者。他主張“人性即天理也。天理無惡”“自國常立尊,經各代諸神……育出大八州國及山川草木人民,又育出天下之主皇祖天照皇大神”“斬奪易取之朝鮮、滿洲、支那,交易中失于魯國(俄國)之所,應以土地于鮮、滿得以補償。”他的上述主張為“近代新日本”確定了哪些方向( )①要繼承弘揚中國的理學思想 ②推翻幕府統治強化天皇皇權③推行明治維新建立君主立憲 ④犧牲弱國為對抗強國的手段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5.“自1863年1月1日起,凡當時仍在叛亂的任何一個州或地區,其境內所有奴隸都應永遠獲得自由……”《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使( )A.美國消除了種族歧視 B.美國資本主義經濟更快發展C.美國成為宣言人權自由的榜樣 D.黑人奴隸成為美國的主體16.《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皇帝是國際交往中國家主權的唯一體現者,但各聯邦成員仍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對外使節的權利。此外,各邦還保留有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接稅等權利。這一現象( )A.推動了統一市場的形成 B.保留了軍國主義傳統C.植根于長期分裂的歷史 D.具有濃厚的專制色彩17.1860-1865年,巴西的東北海岸原棉產量實現了倍增;埃及長絨棉的出口量從1860年的2700萬公斤增加到1863年的近6000萬公斤;被英國視為棉花“補足產區”的印度,一躍而成為英國頭號原棉進口地,在1862年時甚至占到英國棉花進口的近90%。導致上述狀況的重要原因( )A.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 B.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C.蒸汽輪船的廣泛使用 D.美國南北戰爭的影響18.德國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在位30年,卻從沒讀過憲法,也不了解憲法。威廉二世曾說:“把德意志帝國錘煉出來的是士兵和軍隊,而不是議會的決議。”這反映出()A.國家法律取決于皇帝個人意志 B.德國尚未實現國家的真正統一C.德國近代化存在巨大發展隱患 D.威廉二世并不重視議會的決議19.德意志1871年憲法規定:聯邦議會由各邦成員代表組成,德意志皇帝以帝國名義宣戰,必須取得聯邦議會的同意,除非聯邦的領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擊。這表明近代德國( )A.初具民主政治雛形 B.專制色彩比較濃厚C.帝國議會形同虛設 D.具有軍國主義傳統20.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宣布,只要南部各州的普通叛亂分子宣誓效忠聯邦,“遵守并忠誠的擁護總統在叛亂期間發布的所有有關奴隸的宣言”,便予以特赦,并恢復除奴隸及第三者權利以外的財產。這一宣言( )A.助推了美國民主化進程 B.宣布了黑人奴隸的解放C.擴大了聯邦政府的權力 D.消除了南北分裂的根源二、材料分析題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鑒于政治傳統屢遭破壞的歷史,為防患于未然,議會于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將作為慣例的種種傳統權利和自由寫入法律文件,使之得到鞏固、強化。……革命的政治后果……是將這種早已存在的立憲傳統以成文法的形式確立起來,以消除對議會的干擾和破壞。從某種角度看,《權利法案》的意義并不在于使議會獲得多少新的權力,而在于明確劃分了議會和王權的權力界限,使雙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權限模糊而發生嚴重的權力沖突,英國也因此獲得了一個長期穩定的政治環境,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先決條件。——摘編自張新宇《從<權利法案>看英國革命》材料二:在經過了長期的爭論以后,國民議會終于在1875年1月30日以一票的多數通過了共和制的憲法。那一票之差是不是出于歷史的偶然呢?絕不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法國的基本人民大眾是擁護共和國的。擁護保皇黨的只有一些殘存的舊政黨的職業政客,而沒有任何階級支持,……甚至連真正從事于工商業的資產階級也是具有共和主義情緒的。”——摘編自李昌道、徐靜琳《外國法律制度導論》等材料三:進入19世紀以后,德意志各地的資本主義逐步發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實現國家統一的斗爭不斷高漲。俾斯麥出任普魯士首相后,認為“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議論和多數人投票能夠解決的,有時候不可避免要通過一場斗爭來解決,一場鐵與血的斗爭”。……(普魯士) 以統一為名,于1864年擊敗丹麥,1866年擊敗奧地利,成立北德意志聯邦。1870-1871年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兼并南德諸邦。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 德意志帝國皇帝,不是嗎任宰相,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最終實現德意志的統一。——摘編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政治學》(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權利法案》頒布的歷史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875年法國“一票共和”現象出現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概括1871年德意志實現統一的因素。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德意志統一的積極影響。22.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政治文明在人類文明中具有其獨特的地位和作用。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鑒于漢唐兩代“節鎮太重,君弱臣強”的慘痛教訓,趙宋統治者創建了路制。每路分設四司,分別隸屬于不同的中央部門,形成“婚田、稅賦則隸之轉運,獄訟、經總則隸之提刑,常平、茶鹽則隸之提舉,兵將、盜賊則隸之安撫”的分工格局。諸司若有違法不公行為,要相互舉報;同時諸司共同負責對所轄州縣的監察工作。無論是在運行機制上,還是在機構功能上,宋朝的路制,可謂是懲前代之弊,開后世先河。——摘編自張小穩《宋代的路:劃時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設計》材料二:1781年經13州批準的《邦聯和永久聯合條例》生效,它規定:“各州均保留其主權、自由與獨立。”但實踐證明了它的不可行性,美國迫切需要新的政治制度挽救國家。1787年的費城制 憲會議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它創造了一種新的政治制度模式,明確提出了新的中央政府即聯邦政府與州政府行使權力所遵循的四條基本原則:分權原則;共有權原則;權力禁區原則;憲法至上原則。1788年,新憲法經各州批準生效。至此,聯邦制在美國正式確立。這一制度被人們認為是“自由和絕對統治之間最成功的調和”。——摘編自張定河《美國聯邦制的基本原則及其歷史演變》材料三: 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民主派構建了“三民主義”的憲政理論,并由此而產生了中 華民國的國典——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臨時約法》是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 臨時約法》從根本大法的角度,對“人民”“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等作了制度性規定,在中國歷史上極具開創性。——摘編自郭欽《<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研究》(1)根據材料一,指出宋代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原因,并分析宋代“路”制的基本特征。(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國1787年憲法確立的聯邦制是“自由和絕對統治之間最成功的調和”及其對美國產生的積極影響。(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中國歷史上極具開創性”的表現。參考答案:1.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題干信息,1644年,明朝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中國封建社會日益走向衰落。1640年,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處死國王查理一世,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步形成,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材料中學者把17世紀40年代作為西方崛起、東方沒落加快的關鍵節點,是因為這一時期東方封建社會衰落,西方向資本主義社會加速轉型,也即著眼于社會性質轉變,B項正確;17世紀40年代中國和英國都發生了政權更替,但材料中學者卻認為這一時期西方的崛起、東方的沒落明顯加快,表明著眼點不在于政權更替,排除A項;17世紀40年代中英兩國國力對比未在短期內發生重大變動,排除C項;近代以來西方勝過東方的格局形成,主要是因為東方封建制度衰落,西方資本主義發展,而非因為文化差異,排除D項。故選B項。2.B【詳解】根據材料“任何自由人,如未經其同級貴族之依法裁判,或經國法判決,皆不得被逮捕,監禁,沒收財產,剝奪法律保護權,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損害”和所學知識可知體現了王在法下,一定程度限制了王權,B項正確;材料沒有否定了封建主的特權,排除A項;《權利法案》頒布確立君主立憲制,排除C項;《大憲章》限制了王權,不是推動專制王權的產生,排除D項。故選B項。3.A【詳解】根據材料“1789年”“巴士底獄”“人權宣言”“拿破侖”可知與法國大革命有關,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統治,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震撼了整個歐洲的君主專制制度并給以沉重打擊,《人權宣言》與《拿破侖法典》為其他歐洲國家的憲法制定提供了范本,A項正確;俄國農奴制改革又稱俄國1861年改革,是俄羅斯帝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推行的社會改革,排除B項;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排除C項;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是各戰勝國根據新的力量對比,經過斗爭和妥協,調整了彼此之間的關系,形成新的國際關系體系,排除D項。故選A項。4.B【詳解】材料體現的是給歐洲資產階級敲響了警鐘,結合美國獨立戰爭的性質可以看出,美國獨立戰爭給歐洲資產階級提供了榜樣作用,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B項正確;從材料可知,美國獨立戰爭給歐洲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但他并沒有直接沖擊歐洲的封建秩序,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對歐洲資產階級的影響,而不是對歐洲殖民者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主要是對歐洲資產階級的影響,不是對歐洲封建統治者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5.D【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從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角度分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從經濟角度分析,即資本主義的發展,D項正確;英國革命的主要力量是新興的資產階級與新貴族,排除A項;文藝復興并沒有為英國革命提供思想指導,排除B項;法國大革命在英國革命之后,排除C項。故選D項。6.C【詳解】據材料可知,“17世紀下半葉法國農民的極端貧困造成大量土地荒蕪,農業日益凋敝。對此,法國古典經濟學創始人布阿吉爾貝爾指出,‘耕種者的繁榮昌盛是一切其它等級的財富的必要基礎’”,因此農業的凋敝必然會影響其他等級的發展,而當時重商主義較為盛行,一定程度忽視農業發展,這就要求國民經濟部門需要協調,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農業凋敝的原因,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中期,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農業凋敝,主要是經濟方面,而不是社會危機空前加劇,D項說法不準確,排除D項。故選C項。7.C【詳解】根據材料,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革命者對國王公開審判以及按律定罪,體現了革命奪權的合法性,C項正確;《權利法案》頒布于1689年,與材料中的時間不吻合,排除A項;材料指出,國王行使的權力是國家法律賦予的,表明承認而非剝奪了英國君主的權力,排除B項;光榮革命發生于1688年,與材料中的時間不吻合,排除D項。故選C項。8.C【詳解】據材料“政治制度發展呈現出原創性、連續性和漸進性特征。諸多事實表明,這個國家是近代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開拓者”并結合所學可知,光榮革命后(或1689年)英國頒布了《權利法案》,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18世紀中葉責任內閣制確立,國王成為“虛君”,內閣掌握行政權,對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這一制度對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整體產生了重要影響,具有開拓意義,C項正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中任期制就已出現,排除A項;光榮革命后(或1689年)英國頒布了《權利法案》,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18世紀中葉責任內閣制確立,國王成為“虛君”,君主仍然保留,排除B項;早在光榮革命前英國就已形成了兩黨制,排除D項。故選C項。9.C【詳解】1215年,英國簽署的《大憲章》,肯定了國王的合法地位,對市民的利益有所照顧,有利于英國政治的穩定和經濟繁榮發展,C項正確;“保障了封建主的特權”不利于英國經濟的發展,排除A項;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君主立憲制基礎,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排除B項;D項與史實明顯不符,此時還未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排除D項。故選C項。10.C【詳解】圖1體現了中央政府對地方的單向控制,是單一制國家政權組織形式,圖2是邦聯制政權組織形式,圖3體現的是中央與地方的相互制衡,是聯邦體制組織形式,聯邦體制把在一定范圍內以邦聯制的形式保留主權的國家與在另一個范圍內以單一國家形式擁有主權的中央政府結合起來,C項正確;聯合起來的國家保留其全部主權是邦聯制的特征,對應的是圖2,排除A項;單一國家對應的是圖1,排除B項;集權程度最高的是單一制,對應的是圖1,排除D項。故選C項。11.A【詳解】根據題干在美國1787年憲法中關于法官的規定,如“終身任職”和“總統和其他機關均不得任意將其免職”均是為了減少行政權和立法權對司法權的干涉,更好的保障司法獨立,A項正確;題干只體現了司法權的獨立性,并未體現三權分立,排除B項;題干強調的是行政權和立法權對司法權的影響較小,并沒有體現防止法官濫用公共權力,排除C項;題干并未體現對總統行政權的限制,排除D項。故選A項。12.D【詳解】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反映了法國共和制確立的過程體現出曲折性和艱難性,結合所學可知,造成圖示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法國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相對弱小,封建勢力強大,D項正確;啟蒙思想對法國影響深遠,A項說法錯誤,排除A項;法國沒有受到落后的農奴制的阻礙,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法國共和制確立的過程體現出曲折性和艱難性,并不能說明法國尚未實現真正的民主共和,排除C項。故選D項。13.B【詳解】根據材料“由于各派之間分歧較大……共和國一詞僅僅出現在關于總統選舉方式的條款中”并結合所學可知,法國是長期實行君主制的國家,保守派的勢力十分強大,在討論1875年憲法條款時, 保守派堅決反對實行共和制,因此出現了材料中的現象,B項正確;19世紀中期法國工業資本主義發展較快,不缺乏實行共和制的基礎,但相比較而言,法國的民主力量較為薄弱,AD兩項不符合實,排除AD項。“毫無任何民主權利”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B項。14.B【詳解】根據材料信息“自國常立尊,經各代諸神……育出大八州國及山川草木人民,又育出天下之主皇祖天照皇大神”可見其主張推翻幕府統治強化天皇皇權,②正確;根據材料“斬奪易取之朝鮮、滿洲、支那,交易中失于魯國(俄國)之所,應以土地于鮮、滿得以補償。”可見其主張犧牲弱國為對抗強國的手段,④正確。②④正確,B項正確;根據材料“人性即天理也。天理無惡”可知,吉田松陰雖認可“天理”的存在,但并非是要弘揚繼承中國的理學思想,①錯誤,排除A項;吉田松陰利用人民群眾的反封建斗爭,武力推翻幕府,為倒幕運動提供了重要指導思想,其并未推行明治維新,③錯誤,排除C項;③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15.B【詳解】根據材料“自1863年1月1日起,凡當時仍在叛亂的任何一個州或地區,其境內所有奴隸都應永遠獲得自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使叛亂諸州的黑人奴隸成為自由勞動力,助推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B項正確;美國至今仍然存在種族歧視,排除A項;美國成為宣言人權自由的榜樣與《獨立宣言》有關,排除C項;黑人并非是美國社會的主體,排除D項。故選B項。16.C【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德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但是地方各方還有很大的權力,這是由于德國長期分裂的歷史所造成的,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統一市場的特點,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軍國主義傳統,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皇權的專制,排除D項。故選C項。17.D【詳解】題干聚焦于19世紀60年代印度等地的棉花產量爆發性增加,大量出口到英國。結合所學,可知美洲地區,特別是北美地區的棉花種植園是生產棉花的重要出口區。由于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影響到美國南方棉花種植業、棉花出口減少,使得英國等工業國家對印度,巴西,埃及的棉花產量需求增大,其棉花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D項正確;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發生于18世紀六七十年代即第一次工業革命,不符合材料所涉及的時間1860-1865年,排除A項;世界殖民體系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不符合材料時間1860-1865年,排除B項;蒸汽輪船的廣泛使用并不是印度等地棉花產量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18.C【詳解】根據材料“威廉二世在位30多年,卻從來沒有讀過憲法,也不了解憲法”“把德意志帝國錘煉出來的是士兵和軍隊,而不是議會的決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德意志帝國在建立和發展的過程中,保留了大量軍國主義色彩和封建殘余,這給德國近代化發展留下巨大隱患,C項正確;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確立了德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法律并不完全取決于皇帝個人意志,排除A項;1864——1871年,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了德意志,德國已經實現國家統一,排除B項;威廉二世并不重視議會的決議,這只是對材料的片面解讀,沒有反映德國軍國主義和封建主義色彩濃厚的實質,排除D項。故選C項。19.A【詳解】題干所給材料“聯邦議會由各邦成員代表組成,德意志皇帝以帝國名義宣戰,必須取得聯邦議會的同意”體現出聯邦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這說明近代德國有一定的民主性,A項正確;題干所給材料信息體現的是近代德國有一定的民主性,“專制色彩比較濃厚”、“具有軍國主義傳統”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D項;帝國議會在題干所給材料信息中沒有涉及,排除C項。故選A項。20.A【詳解】根據材料“‘遵守并忠誠的擁護總統在叛亂期間發布的所有有關奴隸的宣言’,便予以特赦,并恢復除奴隸及第三者權利以外的財產”等內容可知,該宣言有利于解放黑人奴隸,同時有利于爭取南方普通叛亂分子維護國家統一,所以該宣言助推了美國民主化進程,A項正確;《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了黑人奴隸的解放,排除B項;該宣言沒有體現聯邦政府權力的擴大,排除C項;南北分裂的根源是兩種經濟制度的差異,排除D項。故選A項。21.(1)作用:將早已存在的立憲傳統以成文法的形式確立;鞏固了英國的傳統權利和自由確定議會和王權的權力界限,避免了權力沖突穩定了政治環境,促進英國經濟發展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推動了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答對任意三點)(2)原因:共和制具有民意基礎;法國工業資產階級力量逐漸壯大;封建勢力(保皇黨)十分強大法國各派政治力量的妥協。(答對任意三點)(3)因素:德意志資本主義的發展;德意志人民的推動;俾斯麥的鐵血政策;德意志軍事實力強大。(答對任意兩點)影響:促進德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使德國很快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詳解】(1)作用:據材料“鑒于政治傳統屢遭破壞的歷史,為防患于未然,議會于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將作為慣例的種種傳統權利和自由寫入法律文件,使之得到鞏固、強化”并結合所學可知,鑒于政治傳統屢遭破壞的歷史,因此將早已存在的立憲傳統以成文法的形式確立;據材料“從某種角度看,《權利法案》的意義并不在于使議會獲得多少新的權力,而在于明確劃分了議會和王權的權力界限,使雙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權限模糊而發生嚴重的權力沖突……”可知,鞏固了英國的傳統權利和自由確定議會和王權的權力界限,避免了權力沖突穩定了政治環境;據材料“……英國也因此獲得了一個長期穩定的政治環境,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先決條件”并結合所學可知,《權利法案》的頒布,英國獲得了一個長期穩定的政治環境,促進英國經濟發展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推動了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答對任意三點)(2)原因:據材料“法國的基本人民大眾是擁護共和國的。擁護保皇黨的只有一些殘存的舊政黨的職業政客,而沒有任何階級支持,……甚至連真正從事于工商業的資產階級也是具有共和主義情緒的。”并結合所學可知,共和制具有民意基礎;法國工業資產階級力量逐漸壯大;據材料“在經過了長期的爭論以后,國民議會終于在1875年1月30日以一票的多數通過了共和制的憲法。那一票之差是不是出于歷史的偶然呢”并結合所學可知,“一票”共和,表明了封建勢力(保皇黨)十分強大法國各派政治力量的妥協。(答對任意三點)(3)因素:據材料“進入19世紀以后,德意志各地的資本主義逐步發展”可知,德意志資本主義的發展;據材料“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實現國家統一的斗爭不斷高漲。”可知,德意志人民的推動;據材料“俾斯麥出任普魯士首相后,認為‘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議論和多數人投票能夠解決的,有時候不可避免要通過一場斗爭來解決,一場鐵與血的斗爭’”可知,俾斯麥的鐵血政策;據材料“普魯士) 以統一為名,于1864年擊敗丹麥,1866年擊敗奧地利,成立北德意志聯邦。1870-1871年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兼并南德諸邦”可知,德意志軍事實力強大。(答對任意兩點)影響:據所學可從促進德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使德國很快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等角度回答。22.(1)原因:吸取漢唐地方割據嚴重威脅中央的教訓;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 要。(答對任意一點即可)特征:繼承發展前代制度;諸司各司其職,相互獨立;諸司 相互牽制。(答對任意兩點)(2)說明:聯邦權力高于各州權力;各州有一定自治權,可以在不違背憲法的前提下 制定地方法律。影響:有利于發揮地方的積極性,避免了過度集權的弊端(較好的協 調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答對任意一點即可)(3)表現:建立了憲政理論,是當時國家的根本大法;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性文獻; 確立民主共和政體,否定了封建專制;確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確立人民主權的理念。 (答對任意三點)【詳解】(1)原因:根據材料“鑒于漢唐兩代‘節鎮太重,君弱臣強’的慘痛教訓”可分析得出吸取漢唐地方割據嚴重威脅中央的教訓;結合所學可分析得出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答對任意一點即可)特征:結合所學可分析得出繼承發展前代制度;根據材料“每路分設四司,分別隸屬于不同的中央部門,形成‘婚田、稅賦則隸之轉運,獄訟、經總則隸之提刑,常平、茶鹽則隸之提舉,兵將、盜賊則隸之安撫’的分工格局”可分析得出諸司各司其職,相互獨立;根據材料“諸司若有違法不公行為,要相互舉報”可分析得出諸司 相互牽制。(答對任意兩點)(2)說明:結合所學可分析得出聯邦權力高于各州權力;根據材料“憲法至上原則”可分析得出各州有一定自治權,可以在不違背憲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影響:結合所學可分析得出有利于發揮地方的積極性,避免了過度集權的弊端(較好的協調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根據材料“自由和絕對統治之間最成功的調和”可分析得出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答對任意一點即可)(3)表現:根據材料“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民主派構建了‘三民主義’的憲政理論”可分析得出建立了憲政理論,是當時國家的根本大法;根據材料“《臨時約法》是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制定的”可分析得出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性文獻; 結合所學可分析得出確立民主共和政體,否定了封建專制;結合《臨時約法》內容可分析得出確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根據材料“《中華民國 臨時約法》從根本大法的角度,對‘人民、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等作了制度性規定”可分析得出確立人民主權的理念。 (答對任意三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