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同 步 學 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第6課 全球航路的開辟 (兩課時)(一)學 生 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 一、背景1、原因(必要性):①經濟根源:15世紀前后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根本原因)。②社會根源:歐洲出現“尋金熱”,《馬可·波羅游記》的流傳使歐洲人渴望到東方實現黃金夢。③直接原因: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阻斷傳統商路,引發歐洲“商業危機”。④宗教因素:歐洲人熱衷于傳播天主教。⑤思想方面:人文主義思想,提倡冒險進取精神。2、條件(可能性):①主觀條件:西班牙和葡萄牙封建王室的支持。②客觀條件: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提高以及地理知識的進步。二、主要航路航向支持國家時間航海家成就所經大洋向東葡萄牙1487年迪亞士第一次繞過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1497-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所開辟的繞道非洲達到印度和東方的新航路,逐漸成為歐亞貿易的主干道之一大西洋、印度洋向西西班牙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等第一次環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開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大西洋三、其他航路航向支持時間航海家概況及成就向北英國1497卡伯特發現紐芬蘭島法國16世紀卡蒂埃到達拉布拉多半島荷蘭巴倫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留下航行記錄和航海圖17世紀初哈德遜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亞洲的航路俄羅斯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向南英國1578德雷克到達美洲南端的合恩角荷蘭1642—43塔斯曼環航澳大利亞,到達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四、影響1、對歐洲:出現重大社會變革。(1)貿易中心由原來的地中海地區轉移到大西洋沿岸。(2)導致“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2、對亞非美洲:給美洲非洲帶來巨大災難;大量金銀流入中國,初期刺激了亞洲經濟的發展。3、對世界:整體世界開始形成。(1)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各地文明交流會合,日益連成一體。(2)地區性的貿易向世界性的貿易擴展,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重難突破】一、對比:舊航路與新航路。角度 舊航路(傳統商路) 新航路(基本線路)含義 ⑴陸路:由地中海沿里海到達中亞;⑵由中國或印度出發,經過中亞和西亞,由海路(入波斯灣或紅海),然后由陸路轉往歐洲的貿易路線 ⑴從歐洲出發,不經過地中海這一古老商路,而從西歐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繞過好望角,到達東方的海上航路;⑵從西歐穿過大西洋到達美洲的航路核心 以亞洲為核心 以西歐為中心主導國 中國 葡萄牙和西班牙貿易范圍 傳統商路是亞歐非三大洲之間的商貿往來 新航路開辟后,商貿往來擴展至全球,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意義 不具有全球化意義 開啟了經濟全球化進程典例115世紀末,一位航海家寫道:“諸位貴族王公……決意派遣我前往印度,謁見諸君王,訪問各地城市及其風土人情,旨在使他們皈依我們神圣的信仰,命我不像慣常那樣,采取陸道東行,而要西行,直到今日,我們還不能確知以前是否有人這樣做過。”這次航行( )A.到達美洲南端的岬角即合恩角 B.發現繞過非洲到達東方的航線C.經過風浪險惡海峽進入太平洋 D.開辟了從歐洲到美洲的新航路【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世紀末,相信地圓學說,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計劃西行到達印度并宣傳天主教的航海家是哥倫布,其航行發現了美洲,開辟了歐洲通往美洲的新航路,D項正確;到達美洲南端合恩角的是1587年德雷克的航行,排除A項;哥倫布向西航行并未繞過非洲,也未到達東方,排除B項;經過風浪險惡的海峽進入太平洋的是16世紀初完成環球航行的麥哲倫船隊,排除C項。二、對比: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鄭和下西洋 全球航路開辟背景 封建君主專制的強化 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目的 宣揚國威、加強聯系 開拓市場,殖民擴張,牟取暴利性質 封建性政治行為的貢賜貿易 資本主義經濟行為的海外殖民結果 “鄭和之后,再無鄭和”“閉關鎖國” 增加了資本原始積累影響 促進中國與亞非國家友好往來,但貢賜貿易無益于國計民生 促進資本主義發展,加強世界聯系,開始殖民時代,世界市場雛形出現相同點 ①都在國力強盛、最高統治者支持下進行②造船技術、航海知識、指南針運用等為遠航提供了條件③都經過太平洋和印度洋;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典例2下列表格將鄭和下西洋和歐洲大航海的相關資料進行了對比。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對此解讀更為全面的是( )船隊性質 經費來源 航海目的 船隊成員 扮演角色中國 皇朝特遣船隊 國庫支付 宣揚國威 官吏、士兵、水手、工匠 外交使者歐洲 私人航海探險隊 股份公司和私人集資為主,王室贊助 探險、尋找新土地、黃金 冒險家、投機商水手、工匠 殖民者、通商者、海盜A.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模遠大于同時期歐洲B.歐洲的地理知識比當時的中國要更為豐富C.鄭和下西洋體現了中國奉行和平外交原則D.追求經濟利益使歐洲航海活動更具持久性【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鄭和下西洋和歐洲大航海的相關資料對比”可知,鄭和下西洋以朝貢貿易為主,而歐洲大航海以殖民擴張,建立殖民地,獲得黃金,滿足本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為主,追求經濟利益使歐洲航海活動更具持久性,D項正確;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模遠大于同時期歐洲,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歐洲的地理知識比當時的中國要更為豐富,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鄭和下西洋體現了中國奉行和平外交原則,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模擬測試】一、單選題1.[陜西榆林2023一模]15世紀前,歐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已大量使用香料,他們為了從東方大量輸入香料,必須交付巨額黃金,而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國的金銀礦藏極其貧乏,沒有足夠的金銀來從事香料貿易,這使兩國經濟狀況惡化加劇。由此可見,新航路開辟的重要原因是( )A.東西方商路阻斷 B.市場需求的擴大C.商業革命的開展 D.貨幣制度的變革2.[青海西寧2023開學考]1492年10月12日凌晨,哥倫布到達了“新大陸”。但使哥倫布失望的是,這里并沒有他所想象的那么多黃金和香料。盡管如此,土地對他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哥倫布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滿足自己的財富需求。由此可知,哥倫布遠航A.促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B.具有深刻的經濟動因C.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 D.深受價格革命的影響3.[廣東佛山2023一模]《托勒密世界地圖》范圍包括西起西班牙、東至中國的歐亞非大陸和海洋。其中地中海世界被刻畫的比較準確,而世界的其余部分則充滿著想象的成分。對如圖解讀正確的是( )A.古代歐洲對世界的科學認知 B.因充滿錯誤而不能作為史料C.社會發展程度影響人類視野 D.受新航路開辟的啟發而制定4.[湖南長沙2023聯考]下面是一幅T—O形世界地圖。該圖顯示:歐洲、非洲被地中海隔開,歐洲、亞洲被黑海隔開,非洲、亞洲幾乎被紅海隔開。陸地(人居)世界的周圍是海洋,海洋溝通地中海、紅海和黑海。由此可知,該地圖A.繪制于地理大發現之后 B.有助于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C.是地圓學說盛行的體現 D.比較全面地描述了世界的面貌5.[云南昭通2023月考]在《古地圖密碼》一書中,有兩幅地圖值得人們深思:一幅是繪于1459年,藏于威尼斯馬爾西亞那國家圖書館的“毛羅地圖”,能清晰地看到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另一幅是繪于1507年的“瓦德西穆勒地圖”,繪出了美洲大陸和太平洋海域,且太平洋海域大于大西洋海域。如表是相關史實簡表。據此可知當時時間 事件1459年 毛羅繪制地圖1488年 迪亞士抵達好望角1492年 哥倫布到達美洲1498年 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1507年 瓦德西穆勒繪制地圖1519年—1522年 麥哲倫環球航行A.地圓學說已經得到了普及 B.西方地圖測繪技術取得了關鍵突破C.地理科學的地位有所提高 D.地理認知革新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6.15世紀后半葉由奴諾·貢薩爾維斯繪制的葡萄牙教堂祭壇版畫《圣維森特的崇拜》中有60位人物(如下圖)、分別代表當時葡萄牙社會從教士到漁夫各個階層,他們雖然神態各異,但都透露出對圣維森特(基督教殉道者)的崇拜和海外遠方事物的期盼。他們的“期盼”來自( )A.傳播天主教的精神動力 B.對國家集權的政治期許C.歐洲成為世界核心力量 D.世俗權力擴充的緊張度7.公元8-9世紀,阿拉伯人大規模地將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獻翻譯成阿拉伯語。到了14世紀,其中的一些文獻已陸續傳到歐洲。這為A.新航路開辟創造了條件 B.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礎C.啟蒙運動提供了依據 D.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8.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寫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從(西班牙)帕羅斯出發,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島,然后從那里出發前往印度。這次航海的任務是作為國王陛下的使節,完成國王陛下吩咐給我的任務,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們的問候。”該航海家A.深信“地圓說” B.途徑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C.在東方實現了“黃金夢” D.找到了通往東方的新航線9.[浙江杭州2023沖刺]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寫道:“彼等(美洲人)非常順從,不知邪惡,不殺人、捕人,不追武器。彼等膽子甚小……鑒于此,仰折二位陛下盡早圣斷,將彼等變成基督徒。”該航海家A.得到葡萄牙王室支持 B.開辟從歐洲到美洲的新航路C.經過海峽進入太平洋 D.成功到達東方實現了發財夢10.下圖所示是《哥倫布與大航海時代》第四章的主要內容。這些內容( )哥倫布在新世界的首次登陸;在巴哈馬群島巡航;發現古巴并繞島環行;進一步沿古巴海岸繞行;尋找猜想中的巴布丘島;“平塔號”脫逃;發現伊斯帕尼奧拉島;沿著伊斯帕尼奧拉島海岸航行;海難;與當地人的交易活動;修建納維達德要塞;納維達德要塞的管理規定:哥倫布起航返回西班牙。A.表明早期殖民活動伴隨著暴力與沖突 B.反映了哥倫布遠洋航行的全過程C.再現了哥倫布開辟新航路與殖民史實 D.說明哥倫布已實現了其航海目標11.[河北2023模擬]1596年,在阿姆斯特丹商人們的資助下,巴倫支帶領3艘船開始了第三次探險。在這次航行中,他們不僅發現了斯匹茲卑爾根群島,而且到達了北緯79°39'的地方,創造了人類北進的新紀錄。巴倫支的航行不僅有詳細的文字記載,而且他沿途還繪制了極為準確的海圖。可見,巴倫支的航行( )A.為哥倫布到達美洲奠定基礎 B.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C.拓展了歐洲人對世界的認知 D.促進了歐洲與大洋洲的直接聯系12.[福建龍巖2023期末聯考]11至15世紀,在地中海、大西洋、北海至波羅的海的海岸地區,出現了為數眾多的貿易城市,人們有意識地對海商規則進行收集、整理和匯編,形成了《康梭拉多海法》《奧列隆案卷》《維斯比海法》等海商法典。這些法典的出現( )A.加快了人類邁向遠洋的步伐 B.保障了西歐海上貿易順利進行C.推動了城市自治運動的興起 D.奠定了新航路開辟的法律基礎13.[廣東汕頭2023一模]16世紀早期,意大利的熱那亞人開始從葡萄牙人那兒購買胡椒,甚至威尼斯人在1515年為了完成老客戶的訂單也被迫在葡萄牙的里斯本購買胡椒。這一事實表明,當時( )A.葡萄牙已壟斷了東西方貿易 B.歐洲貿易格局發生變化C.地中海沿岸對香料需求增長 D.成功開辟跨大西洋航路14.[福建七地市2023一模]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得意地向西班牙國王通報達·伽馬歸來的消息時,夸口的不是占領了多少土地,制服了多少人,而是找到了大量丁香、肉桂和金礦,以及謀劃用武力從穆斯林手中奪取香料貿易控制權的計劃。這反映出當時葡萄牙( )A.意欲壟斷太平洋地區貿易 B.積極推行重商主義C.擁有掌控世界市場的實力 D.軍事實力歐洲領先15.[湖南郴州2023期末聯考]1531年,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在安特衛普開業;1602年,荷蘭建立起新型股份制貿易公司;1694年,經英國國王特許,英格蘭銀行創立;17世紀后,倫敦證券交易所成為國際證券交易中心。這反映了( )A.歐洲貿易中心的轉移 B.工業革命的不斷推進C.商業經營方式的創新 D.世界市場的開始形成16.[]17世紀初,效力于荷蘭的英國人哈得遜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亞洲的航路。俄羅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亞地區進行了多次海上和陸上探險,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西歐人還不斷探尋南半球的新世界。西歐人探尋南半球新世界從根本上是為了( )A.開辟到達南半球的新航線 B.擴大資本原始積累C.推動世界聯系加強 D.提升本國國際地位二、材料分析題17.[浙江杭州2023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世紀阿拉伯著名的歷史學家伊本·赫勒頓在他的《歷史緒論》中說:“阿拉伯人天性近于文化,能從所交往的民族中吸取益處。” 阿拉伯帝國時期,各種不同民族的文明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融合。 阿拉伯地區是地中海各國與遠東交通的樞紐,它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東西貿易的變化。——摘編自張志忠《“百年翻譯運動”及其貢獻》等材料二 新大陸的廉價白銀主要通過兩條海上航線被輸送到歐洲,一條是通過古巴的哈瓦那港,橫穿大西洋運往歐洲的海上航線,安特衛普等新興港口城市逐漸繁榮起來;另外一條是通過墨西哥在太平洋一側的港口阿卡普爾科運往亞洲的海上航線,大量廉價的白銀從中國購買了大量物產。新大陸的白銀將三個世界連接到了一起。……歐洲的貿易量大幅增加,貿易網絡在大西洋上不斷擴展,經濟中心從中歐和南歐逐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編自[日]宮崎正勝《航海圖的世界史》(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的具體史實,概括阿拉伯文化將不同文明“深入交流與融合”的表現。并用一句話概括阿拉伯商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2)根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請用一個關鍵詞歸納16世紀傳統航線與新興航線在世界海路貿易競爭中的態勢。依據明清時期中國商業狀況,分析“白銀從中國購買了大量物產”這一歷史現象給中國商業發展帶來的影響。三、論述題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英國作家笛福創作的小說《魯賓遜漂流記》出版于1719年,其中許多情節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歷史現象,小說梗概如下:魯濱遜出生于英國一個生活優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險。他在巴西開辦了種植園,看到當地缺少勞動力,轉而去非洲販賣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魯濱遜遇險漂流到一座荒島上。他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種植谷物,馴養動物,經過十多年,生活居然“過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撐魯濱遜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沒有別人的幫助和教導下,通過自己閱讀《圣經》無師自通的”。后來,魯濱遜救出一個瀕臨被殺的“野人”,島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個小島是他的個人財產。魯濱遜獲救回國后,還去“視察”過他的領地。結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學知識,從上述梗概中提取一個情節,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歷史現象,并概述和評價該歷史現象。(要求:簡要寫出所提取的小說情節及歷史現象,對歷史現象的概述和評價準確全面。)【模擬測試】答案與解析一、單選題1.【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新航路開辟前夕,歐洲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缺乏足夠的金銀來從事香料貿易,對于黃金和香料等商品的需求成為新航路開辟的重要原因,B項正確;材料未提及東西方商路阻斷,排除A項;商業革命是新航路開辟的結果而非原因,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前夕歐洲沒有發生貨幣制度方面的重大變革,排除D項。2.【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哥倫布到達美洲后,并沒有找到他所想象的那么多黃金和香料,于是他選擇通過其他方式滿足自己的財富需求,這說明哥倫布遠航是為了獲得經濟利益,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哥倫布遠航后世界各地聯系的密切,無法說明哥倫布遠航促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哥倫布在美洲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排除C項;新航路的開辟引發了歐洲的價格平的,并不是價格革命引發新航路的開辟,排除D項。3.【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在古代很長時間里,人們往往對世界的其他角落知之甚少,比如古代地中海文明圈的人們所認知的世界僅限于歐、亞、非三大洲的部分地區,而對中國、印度、非洲中部和南部等地了解非常有限,古羅馬時期的《托勒密世界地圖》就體現了當時地中海文明圈的“世界觀”,說明社會發展程度影響人類視野,C項正確;《托勒密世界地圖》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世界觀,并非科學認知,排除A項;雖然目前能看到的《托勒密世界地圖》只是文藝復興時期仿制的,但仍忠實展現了古代西方的世界觀,B項說法錯誤,排除B項;該地圖制作于新航路開辟之前,排除D項。4.【答案】B【詳解】由地圖中信息可知,歐洲可以通過地中海、海洋等途徑到達亞洲,地中海是歐亞傳統商路,故該地圖有助于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B項正確;地圖中沒有美洲大陸,說明該地圖應繪制于地理大發現之前,排除A;據材料不能得出地圓說盛行,排除C項;地圖中沒有美洲、大洋洲等,D項錯誤。5.【答案】D【詳解】根據“能清晰地看到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繪出了美洲大陸和太平洋海域,且太平洋海域大于大西洋海域。”可得出,隨著人們對世界地理認識的加深,成為人們探求新世界的原因之一,反映出地理認知革新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D項正確;普及說錯誤,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到測繪技術的突破,而只是認知的變化,排除B項;沒有比較,不能得出提高,排除C項。6.【答案】A【詳解】考查新航路開辟。根據材料信息可知,15世紀后半葉,葡萄牙社會各階層都有堅定的信仰和探求海外遠方事物的追求,而向外傳播天主教是新航路開辟的精神動力,A項正確;15世紀初葡萄牙建立起中央集權,排除B項;歐洲成為世界核心力量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世俗權力擴張開始于16世紀,排除D項。7.【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世紀,阿拉伯人保存的典籍傳到歐洲,其中包括指南針技術、人文主義(冒險精神)的典籍、古希臘地理學家的地圓學說,這些為15世紀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條件,A項正確;宗教改革開始于16世紀,排除B項;啟蒙運動發生在17、18世紀,也距離14世紀較遠,排除C項;14世紀與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時間18世紀末相距較遠,排除D項。8.【答案】A【詳解】由材料信息“1492年8月3日早晨,我從(西班牙)帕羅斯出發,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島,然后從那里出發前往印度’”可知,該航海家是哥倫布。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哥倫布深信“地圓說”決定向西航行到印度,結果到達了美洲,故A正確;哥倫布航行不會途徑非洲最南端的海角,故B錯誤;哥倫布沒有到達真正的東方,故C錯誤;達伽馬找到了通往東方的新航線,故D錯誤。9.【答案】B【詳解】依據材料“彼等(美洲人)非常順從”可知,與發現美洲有關,結合所學可知,1492年,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開辟從歐洲到美洲的新航路,B項正確;哥倫布的航海活動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而非葡萄牙,排除A項;哥倫布發現美洲沒有經過太平洋,排除C項;D項是麥哲倫及其船隊的環球航行,排除。10.【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這些章節簡要描繪了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發現一些美洲地區的過程。并且修建要塞進行殖民的史實,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暴力沖突,排除A項;材料這些章節簡要地反映了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的過程,而不是所有航行過程,排除B項;哥倫布大航海目標是到達印度,從材料中可知他到達的是美洲,沒有實現他大航海目標,排除D項。11【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信息,1596年,巴倫支帶領3艘船,發現了斯匹茲卑爾根群島,而且到達了北緯79°39'的地方,創造了人類北進的新紀錄,同時其航行不僅有詳細的文字記載,而且他沿途還繪制了極為準確的海圖,其航行探索到了人類未知的地域,拓展了歐洲人對世界的認知,C項正確;哥倫布到達美洲是1492年,排除A項;17世紀初,俄羅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亞地區進行了多次海上和陸上探險, 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排除B項;巴倫支的航行沒有促進歐洲與大洋洲的直接聯系,排除D項。12.【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中世紀后期歐洲貿易城市出現了多部海洋法,加快了人類邁向遠洋的步伐,A項正確;大點并不能保障海上貿易的進行,排除B項;城市自治運動主要在城市,而材料強調海洋意識,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主要在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材料強調在地中海、大西洋、北海至波羅的海的海岸地區,排除D項。13.【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中的時間“16世紀”并結合所學可知,此時葡萄牙已經開辟了歐洲直通亞洲的新航線,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能夠直接大量從亞洲購買胡椒,促使威尼斯不得不從里斯本購買胡椒,B項正確;葡萄牙壟斷東西方貿易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后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地中海沿岸對香料需求增長,排除C項;1492年哥倫布航行到中美洲,成功開辟跨大西洋航路,排除D項。14.【答案】B【詳解】依據材料“而是找到了大量丁香、肉桂和金礦,以及謀劃用武力從穆斯林手中奪取香料貿易控制權的計劃”可知,葡萄牙支持達·伽馬開辟新航路的目的是為了東方的財富和香料貿易控制權。結合所學可知,這是重商主義政策的體現,B項正確;達·伽馬開辟的新航路并沒有到達太平洋地區,排除A項;當時世界市場還沒有形成,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葡萄牙的軍事實力,而且也沒有比較信息,無法得出其軍事實力歐洲領先,排除D項。15.【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商品交易所”“新型股份制貿易公司”證券交易所“證券交易所”等都是新航路開辟后商業革命的表現之一: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C項正確;與貿易中心轉移、工業革命無關,排除AB項;世界市場的形成是兩次工業革命,排除D項。16.【答案】B【詳解】據材料“17世紀初,效力于荷蘭的英國人哈得遜曾多次向西北航行,……俄羅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亞地區進行了多次海上和陸上探險,……西歐人還不斷探尋南半球的新世界”并結合所學可知,歐洲人在17世紀探尋南北半球的新世界,其動力是殖民掠奪,擴大資本原始積累,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反映哈得遜曾多次向西北航行,其目的是開辟通往亞洲的新航路,排除A項;C項是客觀影響,而非主觀目的,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西歐人,而非哪一國,故與提升國際地位不符,排除D項。二、材料分析題17.【答案】(1)表現: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繼承和融合了東西方的文化遺產。如:《一千零一夜》或《天方夜譚》: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印度的數字等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科技與軍事的發展;瓷器、絲綢、茶葉、香料等傳入歐洲,豐富了歐洲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地位: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2)態勢:齊頭并進。影響: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加速了白銀貨幣化的進程;促進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詳解】(1)表現:根據材料“阿拉伯人天性近于文化,能從所交往的民族中吸取益處。”“ 阿拉伯地區是地中海各國與遠東交通的樞紐,它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東西貿易的變化。”可分析出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繼承和融合了東西方的文化遺產。例如:《一千零一夜》或《天方夜譚》: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印度的數字等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科技與軍事的發展;瓷器、絲綢、茶葉、香料等傳入歐洲,豐富了歐洲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地位:根據材料“ 阿拉伯地區是地中海各國與遠東交通的樞紐,它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東西貿易的變化。”可分析出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2)態勢:根據材料“新大陸的廉價白銀主要通過兩條海上航線被輸送到歐洲,一條是通過古巴的哈瓦那港,橫穿大西洋運往歐洲的海上航線,安特衛普等新興港口城市逐漸繁榮起來;另外一條是通過墨西哥在太平洋一側的港口阿卡普爾科運往亞洲的海上航線,”可分析出齊頭并進。影響:結合所學知識,白銀大量流入使得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加速了白銀貨幣化的進程;促進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三、論述題18.【答案】情節:魯濱遜遇險漂流到海島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領地。歷史現象:這一情節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歐殖民擴張。概述和評價:近代西方殖民擴張始于新航路開辟,在亞非拉地區依靠武力等方式強占殖民地,掠奪財富,進行移民,開展貿易。殖民擴張掠奪的大量財富流入西歐,為資本主義提供了資本原始積累,給遭受侵略的地區和人民造成極大災難,客觀上帶動了世界市場的發展。【詳解】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是全國卷的亮點,也是廣大師生最頭疼的一道試題。今年的試題一如既往的出乎所有師生的意料,本題以小說《魯賓遜漂流記》的相關情節為素材,通過開放式設問,引導考生發現問題,運用已有知識分析小說中蘊含的歷史現象,為考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優勢創造空間,貫徹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從能力上說,在考查基本思維能力和基本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增強情境的探究性和設問的啟示性、開放性,考查考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本題解題思維過程是,首先閱讀材料提取一個情節,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歷史現象,如“他在巴西開辦了種植園,看到當地缺少勞動力,轉而去非洲販賣黑奴”反映了黑奴貿易;“在一次航海途中,魯濱遜遇險漂流到座荒島上……整個小島都是他的個人財產”反映了早期殖民擴張;“在沒有別人的幫助和教導下,通過自己閱讀《圣經》無師自通的”反映了宗教改革等。其次,結合世界近代史對該歷史現象進行概述和評價即可。點睛:本題以小說《魯賓遜漂流記》的相關情節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唯物主義、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以及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一改觀點論述類題目的限定,讓人耳目一新,體現出高考求新求變的思想。本題整體難度不太大,讓學生感覺比較平和。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抓住關鍵語句,然后結合所學知識找出反映的歷史現象。教 師 版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同 步 學 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第6課 全球航路的開辟 (兩課時)(一)學 生 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 一、背景1、原因(必要性):①經濟根源:15世紀前后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根本原因)。②社會根源:歐洲出現“尋金熱”,《馬可·波羅游記》的流傳使歐洲人渴望到東方實現黃金夢。③直接原因: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阻斷傳統商路,引發歐洲“商業危機”。④宗教因素:歐洲人熱衷于傳播天主教。⑤思想方面:人文主義思想,提倡冒險進取精神。2、條件(可能性):①主觀條件:西班牙和葡萄牙封建王室的支持。②客觀條件: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提高以及地理知識的進步。二、主要航路航向支持國家時間航海家成就所經大洋向東葡萄牙1487年迪亞士第一次繞過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1497-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所開辟的繞道非洲達到印度和東方的新航路,逐漸成為歐亞貿易的主干道之一大西洋、印度洋向西西班牙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等第一次環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開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大西洋三、其他航路航向支持時間航海家概況及成就向北英國1497卡伯特發現紐芬蘭島法國16世紀卡蒂埃到達拉布拉多半島荷蘭巴倫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留下航行記錄和航海圖17世紀初哈德遜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亞洲的航路俄羅斯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向南英國1578德雷克到達美洲南端的合恩角荷蘭1642—43塔斯曼環航澳大利亞,到達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四、影響1、對歐洲:出現重大社會變革。(1)貿易中心由原來的地中海地區轉移到大西洋沿岸。(2)導致“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2、對亞非美洲:給美洲非洲帶來巨大災難;大量金銀流入中國,初期刺激了亞洲經濟的發展。3、對世界:整體世界開始形成。(1)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各地文明交流會合,日益連成一體。(2)地區性的貿易向世界性的貿易擴展,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重難突破】一、對比:舊航路與新航路。角度 舊航路(傳統商路) 新航路(基本線路)含義 ⑴陸路:由地中海沿里海到達中亞;⑵由中國或印度出發,經過中亞和西亞,由海路(入波斯灣或紅海),然后由陸路轉往歐洲的貿易路線 ⑴從歐洲出發,不經過地中海這一古老商路,而從西歐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繞過好望角,到達東方的海上航路;⑵從西歐穿過大西洋到達美洲的航路核心 以亞洲為核心 以西歐為中心主導國 中國 葡萄牙和西班牙貿易范圍 傳統商路是亞歐非三大洲之間的商貿往來 新航路開辟后,商貿往來擴展至全球,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意義 不具有全球化意義 開啟了經濟全球化進程典例115世紀末,一位航海家寫道:“諸位貴族王公……決意派遣我前往印度,謁見諸君王,訪問各地城市及其風土人情,旨在使他們皈依我們神圣的信仰,命我不像慣常那樣,采取陸道東行,而要西行,直到今日,我們還不能確知以前是否有人這樣做過。”這次航行( )A.到達美洲南端的岬角即合恩角 B.發現繞過非洲到達東方的航線C.經過風浪險惡海峽進入太平洋 D.開辟了從歐洲到美洲的新航路【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世紀末,相信地圓學說,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計劃西行到達印度并宣傳天主教的航海家是哥倫布,其航行發現了美洲,開辟了歐洲通往美洲的新航路,D項正確;到達美洲南端合恩角的是1587年德雷克的航行,排除A項;哥倫布向西航行并未繞過非洲,也未到達東方,排除B項;經過風浪險惡的海峽進入太平洋的是16世紀初完成環球航行的麥哲倫船隊,排除C項。二、對比: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鄭和下西洋 全球航路開辟背景 封建君主專制的強化 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目的 宣揚國威、加強聯系 開拓市場,殖民擴張,牟取暴利性質 封建性政治行為的貢賜貿易 資本主義經濟行為的海外殖民結果 “鄭和之后,再無鄭和”“閉關鎖國” 增加了資本原始積累影響 促進中國與亞非國家友好往來,但貢賜貿易無益于國計民生 促進資本主義發展,加強世界聯系,開始殖民時代,世界市場雛形出現相同點 ①都在國力強盛、最高統治者支持下進行②造船技術、航海知識、指南針運用等為遠航提供了條件③都經過太平洋和印度洋;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典例2下列表格將鄭和下西洋和歐洲大航海的相關資料進行了對比。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對此解讀更為全面的是( )船隊性質 經費來源 航海目的 船隊成員 扮演角色中國 皇朝特遣船隊 國庫支付 宣揚國威 官吏、士兵、水手、工匠 外交使者歐洲 私人航海探險隊 股份公司和私人集資為主,王室贊助 探險、尋找新土地、黃金 冒險家、投機商水手、工匠 殖民者、通商者、海盜A.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模遠大于同時期歐洲B.歐洲的地理知識比當時的中國要更為豐富C.鄭和下西洋體現了中國奉行和平外交原則D.追求經濟利益使歐洲航海活動更具持久性【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鄭和下西洋和歐洲大航海的相關資料對比”可知,鄭和下西洋以朝貢貿易為主,而歐洲大航海以殖民擴張,建立殖民地,獲得黃金,滿足本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為主,追求經濟利益使歐洲航海活動更具持久性,D項正確;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模遠大于同時期歐洲,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歐洲的地理知識比當時的中國要更為豐富,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鄭和下西洋體現了中國奉行和平外交原則,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模擬測試】一、單選題1.[陜西榆林2023一模]15世紀前,歐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已大量使用香料,他們為了從東方大量輸入香料,必須交付巨額黃金,而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國的金銀礦藏極其貧乏,沒有足夠的金銀來從事香料貿易,這使兩國經濟狀況惡化加劇。由此可見,新航路開辟的重要原因是( )A.東西方商路阻斷 B.市場需求的擴大C.商業革命的開展 D.貨幣制度的變革【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新航路開辟前夕,歐洲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缺乏足夠的金銀來從事香料貿易,對于黃金和香料等商品的需求成為新航路開辟的重要原因,B項正確;材料未提及東西方商路阻斷,排除A項;商業革命是新航路開辟的結果而非原因,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前夕歐洲沒有發生貨幣制度方面的重大變革,排除D項。2.[青海西寧2023開學考]1492年10月12日凌晨,哥倫布到達了“新大陸”。但使哥倫布失望的是,這里并沒有他所想象的那么多黃金和香料。盡管如此,土地對他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哥倫布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滿足自己的財富需求。由此可知,哥倫布遠航A.促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B.具有深刻的經濟動因C.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 D.深受價格革命的影響【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哥倫布到達美洲后,并沒有找到他所想象的那么多黃金和香料,于是他選擇通過其他方式滿足自己的財富需求,這說明哥倫布遠航是為了獲得經濟利益,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哥倫布遠航后世界各地聯系的密切,無法說明哥倫布遠航促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哥倫布在美洲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排除C項;新航路的開辟引發了歐洲的價格平的,并不是價格革命引發新航路的開辟,排除D項。3.[廣東佛山2023一模]《托勒密世界地圖》范圍包括西起西班牙、東至中國的歐亞非大陸和海洋。其中地中海世界被刻畫的比較準確,而世界的其余部分則充滿著想象的成分。對如圖解讀正確的是( )A.古代歐洲對世界的科學認知 B.因充滿錯誤而不能作為史料C.社會發展程度影響人類視野 D.受新航路開辟的啟發而制定【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在古代很長時間里,人們往往對世界的其他角落知之甚少,比如古代地中海文明圈的人們所認知的世界僅限于歐、亞、非三大洲的部分地區,而對中國、印度、非洲中部和南部等地了解非常有限,古羅馬時期的《托勒密世界地圖》就體現了當時地中海文明圈的“世界觀”,說明社會發展程度影響人類視野,C項正確;《托勒密世界地圖》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世界觀,并非科學認知,排除A項;雖然目前能看到的《托勒密世界地圖》只是文藝復興時期仿制的,但仍忠實展現了古代西方的世界觀,B項說法錯誤,排除B項;該地圖制作于新航路開辟之前,排除D項。4.[湖南長沙2023聯考]下面是一幅T—O形世界地圖。該圖顯示:歐洲、非洲被地中海隔開,歐洲、亞洲被黑海隔開,非洲、亞洲幾乎被紅海隔開。陸地(人居)世界的周圍是海洋,海洋溝通地中海、紅海和黑海。由此可知,該地圖A.繪制于地理大發現之后 B.有助于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C.是地圓學說盛行的體現 D.比較全面地描述了世界的面貌【答案】B【詳解】由地圖中信息可知,歐洲可以通過地中海、海洋等途徑到達亞洲,地中海是歐亞傳統商路,故該地圖有助于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B項正確;地圖中沒有美洲大陸,說明該地圖應繪制于地理大發現之前,排除A;據材料不能得出地圓說盛行,排除C項;地圖中沒有美洲、大洋洲等,D項錯誤。5.[云南昭通2023月考]在《古地圖密碼》一書中,有兩幅地圖值得人們深思:一幅是繪于1459年,藏于威尼斯馬爾西亞那國家圖書館的“毛羅地圖”,能清晰地看到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另一幅是繪于1507年的“瓦德西穆勒地圖”,繪出了美洲大陸和太平洋海域,且太平洋海域大于大西洋海域。如表是相關史實簡表。據此可知當時時間 事件1459年 毛羅繪制地圖1488年 迪亞士抵達好望角1492年 哥倫布到達美洲1498年 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1507年 瓦德西穆勒繪制地圖1519年—1522年 麥哲倫環球航行A.地圓學說已經得到了普及 B.西方地圖測繪技術取得了關鍵突破C.地理科學的地位有所提高 D.地理認知革新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答案】D【詳解】根據“能清晰地看到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繪出了美洲大陸和太平洋海域,且太平洋海域大于大西洋海域。”可得出,隨著人們對世界地理認識的加深,成為人們探求新世界的原因之一,反映出地理認知革新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D項正確;普及說錯誤,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到測繪技術的突破,而只是認知的變化,排除B項;沒有比較,不能得出提高,排除C項。6.15世紀后半葉由奴諾·貢薩爾維斯繪制的葡萄牙教堂祭壇版畫《圣維森特的崇拜》中有60位人物(如下圖)、分別代表當時葡萄牙社會從教士到漁夫各個階層,他們雖然神態各異,但都透露出對圣維森特(基督教殉道者)的崇拜和海外遠方事物的期盼。他們的“期盼”來自( )A.傳播天主教的精神動力 B.對國家集權的政治期許C.歐洲成為世界核心力量 D.世俗權力擴充的緊張度【答案】A【詳解】考查新航路開辟。根據材料信息可知,15世紀后半葉,葡萄牙社會各階層都有堅定的信仰和探求海外遠方事物的追求,而向外傳播天主教是新航路開辟的精神動力,A項正確;15世紀初葡萄牙建立起中央集權,排除B項;歐洲成為世界核心力量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世俗權力擴張開始于16世紀,排除D項。7.公元8-9世紀,阿拉伯人大規模地將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獻翻譯成阿拉伯語。到了14世紀,其中的一些文獻已陸續傳到歐洲。這為A.新航路開辟創造了條件 B.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礎C.啟蒙運動提供了依據 D.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世紀,阿拉伯人保存的典籍傳到歐洲,其中包括指南針技術、人文主義(冒險精神)的典籍、古希臘地理學家的地圓學說,這些為15世紀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條件,A項正確;宗教改革開始于16世紀,排除B項;啟蒙運動發生在17、18世紀,也距離14世紀較遠,排除C項;14世紀與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時間18世紀末相距較遠,排除D項。8.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寫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從(西班牙)帕羅斯出發,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島,然后從那里出發前往印度。這次航海的任務是作為國王陛下的使節,完成國王陛下吩咐給我的任務,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們的問候。”該航海家A.深信“地圓說” B.途徑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C.在東方實現了“黃金夢” D.找到了通往東方的新航線【答案】A【詳解】由材料信息“1492年8月3日早晨,我從(西班牙)帕羅斯出發,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島,然后從那里出發前往印度’”可知,該航海家是哥倫布。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哥倫布深信“地圓說”決定向西航行到印度,結果到達了美洲,故A正確;哥倫布航行不會途徑非洲最南端的海角,故B錯誤;哥倫布沒有到達真正的東方,故C錯誤;達伽馬找到了通往東方的新航線,故D錯誤。9.[浙江杭州2023沖刺]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寫道:“彼等(美洲人)非常順從,不知邪惡,不殺人、捕人,不追武器。彼等膽子甚小……鑒于此,仰折二位陛下盡早圣斷,將彼等變成基督徒。”該航海家A.得到葡萄牙王室支持 B.開辟從歐洲到美洲的新航路C.經過海峽進入太平洋 D.成功到達東方實現了發財夢【答案】B【詳解】依據材料“彼等(美洲人)非常順從”可知,與發現美洲有關,結合所學可知,1492年,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開辟從歐洲到美洲的新航路,B項正確;哥倫布的航海活動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而非葡萄牙,排除A項;哥倫布發現美洲沒有經過太平洋,排除C項;D項是麥哲倫及其船隊的環球航行,排除。10.下圖所示是《哥倫布與大航海時代》第四章的主要內容。這些內容( )哥倫布在新世界的首次登陸;在巴哈馬群島巡航;發現古巴并繞島環行;進一步沿古巴海岸繞行;尋找猜想中的巴布丘島;“平塔號”脫逃;發現伊斯帕尼奧拉島;沿著伊斯帕尼奧拉島海岸航行;海難;與當地人的交易活動;修建納維達德要塞;納維達德要塞的管理規定:哥倫布起航返回西班牙。A.表明早期殖民活動伴隨著暴力與沖突 B.反映了哥倫布遠洋航行的全過程C.再現了哥倫布開辟新航路與殖民史實 D.說明哥倫布已實現了其航海目標【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這些章節簡要描繪了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發現一些美洲地區的過程。并且修建要塞進行殖民的史實,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暴力沖突,排除A項;材料這些章節簡要地反映了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的過程,而不是所有航行過程,排除B項;哥倫布大航海目標是到達印度,從材料中可知他到達的是美洲,沒有實現他大航海目標,排除D項。11.[河北2023模擬]1596年,在阿姆斯特丹商人們的資助下,巴倫支帶領3艘船開始了第三次探險。在這次航行中,他們不僅發現了斯匹茲卑爾根群島,而且到達了北緯79°39'的地方,創造了人類北進的新紀錄。巴倫支的航行不僅有詳細的文字記載,而且他沿途還繪制了極為準確的海圖。可見,巴倫支的航行( )A.為哥倫布到達美洲奠定基礎 B.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C.拓展了歐洲人對世界的認知 D.促進了歐洲與大洋洲的直接聯系【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信息,1596年,巴倫支帶領3艘船,發現了斯匹茲卑爾根群島,而且到達了北緯79°39'的地方,創造了人類北進的新紀錄,同時其航行不僅有詳細的文字記載,而且他沿途還繪制了極為準確的海圖,其航行探索到了人類未知的地域,拓展了歐洲人對世界的認知,C項正確;哥倫布到達美洲是1492年,排除A項;17世紀初,俄羅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亞地區進行了多次海上和陸上探險, 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排除B項;巴倫支的航行沒有促進歐洲與大洋洲的直接聯系,排除D項。12.[福建龍巖2023期末聯考]11至15世紀,在地中海、大西洋、北海至波羅的海的海岸地區,出現了為數眾多的貿易城市,人們有意識地對海商規則進行收集、整理和匯編,形成了《康梭拉多海法》《奧列隆案卷》《維斯比海法》等海商法典。這些法典的出現( )A.加快了人類邁向遠洋的步伐 B.保障了西歐海上貿易順利進行C.推動了城市自治運動的興起 D.奠定了新航路開辟的法律基礎【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中世紀后期歐洲貿易城市出現了多部海洋法,加快了人類邁向遠洋的步伐,A項正確;大點并不能保障海上貿易的進行,排除B項;城市自治運動主要在城市,而材料強調海洋意識,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主要在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材料強調在地中海、大西洋、北海至波羅的海的海岸地區,排除D項。13.[廣東汕頭2023一模]16世紀早期,意大利的熱那亞人開始從葡萄牙人那兒購買胡椒,甚至威尼斯人在1515年為了完成老客戶的訂單也被迫在葡萄牙的里斯本購買胡椒。這一事實表明,當時( )A.葡萄牙已壟斷了東西方貿易 B.歐洲貿易格局發生變化C.地中海沿岸對香料需求增長 D.成功開辟跨大西洋航路【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中的時間“16世紀”并結合所學可知,此時葡萄牙已經開辟了歐洲直通亞洲的新航線,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能夠直接大量從亞洲購買胡椒,促使威尼斯不得不從里斯本購買胡椒,B項正確;葡萄牙壟斷東西方貿易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后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地中海沿岸對香料需求增長,排除C項;1492年哥倫布航行到中美洲,成功開辟跨大西洋航路,排除D項。14.[福建七地市2023一模]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得意地向西班牙國王通報達·伽馬歸來的消息時,夸口的不是占領了多少土地,制服了多少人,而是找到了大量丁香、肉桂和金礦,以及謀劃用武力從穆斯林手中奪取香料貿易控制權的計劃。這反映出當時葡萄牙( )A.意欲壟斷太平洋地區貿易 B.積極推行重商主義C.擁有掌控世界市場的實力 D.軍事實力歐洲領先【答案】B【詳解】依據材料“而是找到了大量丁香、肉桂和金礦,以及謀劃用武力從穆斯林手中奪取香料貿易控制權的計劃”可知,葡萄牙支持達·伽馬開辟新航路的目的是為了東方的財富和香料貿易控制權。結合所學可知,這是重商主義政策的體現,B項正確;達·伽馬開辟的新航路并沒有到達太平洋地區,排除A項;當時世界市場還沒有形成,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葡萄牙的軍事實力,而且也沒有比較信息,無法得出其軍事實力歐洲領先,排除D項。15.[湖南郴州2023期末聯考]1531年,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在安特衛普開業;1602年,荷蘭建立起新型股份制貿易公司;1694年,經英國國王特許,英格蘭銀行創立;17世紀后,倫敦證券交易所成為國際證券交易中心。這反映了( )A.歐洲貿易中心的轉移 B.工業革命的不斷推進C.商業經營方式的創新 D.世界市場的開始形成【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商品交易所”“新型股份制貿易公司”證券交易所“證券交易所”等都是新航路開辟后商業革命的表現之一: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C項正確;與貿易中心轉移、工業革命無關,排除AB項;世界市場的形成是兩次工業革命,排除D項。16.[]17世紀初,效力于荷蘭的英國人哈得遜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亞洲的航路。俄羅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亞地區進行了多次海上和陸上探險,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西歐人還不斷探尋南半球的新世界。西歐人探尋南半球新世界從根本上是為了( )A.開辟到達南半球的新航線 B.擴大資本原始積累C.推動世界聯系加強 D.提升本國國際地位【答案】B【詳解】據材料“17世紀初,效力于荷蘭的英國人哈得遜曾多次向西北航行,……俄羅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亞地區進行了多次海上和陸上探險,……西歐人還不斷探尋南半球的新世界”并結合所學可知,歐洲人在17世紀探尋南北半球的新世界,其動力是殖民掠奪,擴大資本原始積累,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反映哈得遜曾多次向西北航行,其目的是開辟通往亞洲的新航路,排除A項;C項是客觀影響,而非主觀目的,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西歐人,而非哪一國,故與提升國際地位不符,排除D項。二、材料分析題17.[浙江杭州2023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世紀阿拉伯著名的歷史學家伊本·赫勒頓在他的《歷史緒論》中說:“阿拉伯人天性近于文化,能從所交往的民族中吸取益處。” 阿拉伯帝國時期,各種不同民族的文明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融合。 阿拉伯地區是地中海各國與遠東交通的樞紐,它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東西貿易的變化。——摘編自張志忠《“百年翻譯運動”及其貢獻》等材料二 新大陸的廉價白銀主要通過兩條海上航線被輸送到歐洲,一條是通過古巴的哈瓦那港,橫穿大西洋運往歐洲的海上航線,安特衛普等新興港口城市逐漸繁榮起來;另外一條是通過墨西哥在太平洋一側的港口阿卡普爾科運往亞洲的海上航線,大量廉價的白銀從中國購買了大量物產。新大陸的白銀將三個世界連接到了一起。……歐洲的貿易量大幅增加,貿易網絡在大西洋上不斷擴展,經濟中心從中歐和南歐逐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編自[日]宮崎正勝《航海圖的世界史》(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的具體史實,概括阿拉伯文化將不同文明“深入交流與融合”的表現。并用一句話概括阿拉伯商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2)根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請用一個關鍵詞歸納16世紀傳統航線與新興航線在世界海路貿易競爭中的態勢。依據明清時期中國商業狀況,分析“白銀從中國購買了大量物產”這一歷史現象給中國商業發展帶來的影響。【答案】(1)表現: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繼承和融合了東西方的文化遺產。如:《一千零一夜》或《天方夜譚》: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印度的數字等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科技與軍事的發展;瓷器、絲綢、茶葉、香料等傳入歐洲,豐富了歐洲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地位: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2)態勢:齊頭并進。影響: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加速了白銀貨幣化的進程;促進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詳解】(1)表現:根據材料“阿拉伯人天性近于文化,能從所交往的民族中吸取益處。”“ 阿拉伯地區是地中海各國與遠東交通的樞紐,它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東西貿易的變化。”可分析出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繼承和融合了東西方的文化遺產。例如:《一千零一夜》或《天方夜譚》: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印度的數字等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科技與軍事的發展;瓷器、絲綢、茶葉、香料等傳入歐洲,豐富了歐洲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地位:根據材料“ 阿拉伯地區是地中海各國與遠東交通的樞紐,它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東西貿易的變化。”可分析出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2)態勢:根據材料“新大陸的廉價白銀主要通過兩條海上航線被輸送到歐洲,一條是通過古巴的哈瓦那港,橫穿大西洋運往歐洲的海上航線,安特衛普等新興港口城市逐漸繁榮起來;另外一條是通過墨西哥在太平洋一側的港口阿卡普爾科運往亞洲的海上航線,”可分析出齊頭并進。影響:結合所學知識,白銀大量流入使得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加速了白銀貨幣化的進程;促進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三、論述題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英國作家笛福創作的小說《魯賓遜漂流記》出版于1719年,其中許多情節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歷史現象,小說梗概如下:魯濱遜出生于英國一個生活優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險。他在巴西開辦了種植園,看到當地缺少勞動力,轉而去非洲販賣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魯濱遜遇險漂流到一座荒島上。他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種植谷物,馴養動物,經過十多年,生活居然“過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撐魯濱遜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沒有別人的幫助和教導下,通過自己閱讀《圣經》無師自通的”。后來,魯濱遜救出一個瀕臨被殺的“野人”,島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個小島是他的個人財產。魯濱遜獲救回國后,還去“視察”過他的領地。結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學知識,從上述梗概中提取一個情節,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歷史現象,并概述和評價該歷史現象。(要求:簡要寫出所提取的小說情節及歷史現象,對歷史現象的概述和評價準確全面。)【答案】情節:魯濱遜遇險漂流到海島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領地。歷史現象:這一情節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歐殖民擴張。概述和評價:近代西方殖民擴張始于新航路開辟,在亞非拉地區依靠武力等方式強占殖民地,掠奪財富,進行移民,開展貿易。殖民擴張掠奪的大量財富流入西歐,為資本主義提供了資本原始積累,給遭受侵略的地區和人民造成極大災難,客觀上帶動了世界市場的發展。【詳解】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是全國卷的亮點,也是廣大師生最頭疼的一道試題。今年的試題一如既往的出乎所有師生的意料,本題以小說《魯賓遜漂流記》的相關情節為素材,通過開放式設問,引導考生發現問題,運用已有知識分析小說中蘊含的歷史現象,為考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優勢創造空間,貫徹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從能力上說,在考查基本思維能力和基本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增強情境的探究性和設問的啟示性、開放性,考查考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本題解題思維過程是,首先閱讀材料提取一個情節,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歷史現象,如“他在巴西開辦了種植園,看到當地缺少勞動力,轉而去非洲販賣黑奴”反映了黑奴貿易;“在一次航海途中,魯濱遜遇險漂流到座荒島上……整個小島都是他的個人財產”反映了早期殖民擴張;“在沒有別人的幫助和教導下,通過自己閱讀《圣經》無師自通的”反映了宗教改革等。其次,結合世界近代史對該歷史現象進行概述和評價即可。點睛:本題以小說《魯賓遜漂流記》的相關情節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唯物主義、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以及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一改觀點論述類題目的限定,讓人耳目一新,體現出高考求新求變的思想。本題整體難度不太大,讓學生感覺比較平和。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抓住關鍵語句,然后結合所學知識找出反映的歷史現象。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