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綱要(下)》同步學案(第7課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學生版+教師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綱要(下)》同步學案(第7課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學生版+教師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同 步 學 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第7課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 (兩課時)
(一)學 生 版
【時空坐標】
【思維導圖】
【知識梳理】
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1、人口遷移(1)原因: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相互往來。(2)表現:①非洲向美洲移民:歐洲人把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販賣到美洲。②歐洲向美洲移民:歐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迅速減少。(3)特點:①由歐洲國家主導。②從舊大陸向新大陸遷移。③從宗主國向殖民地和附屬地遷移。④從較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及新開發區遷移。(4)影響:①積極:改變了許多地區的人種和民族結構,推進了世界的物質和人文交流,促進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②消極:歐洲人加快殖民掠奪,給非洲黑人帶來了沉重災難。2、物種交換(1)原因:人口遷移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2)表現:歐亞物種傳入美洲;美洲馬鈴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等傳遍世界各地。(3)影響:增加了糧食產量,豐富食物結構,改變了飲食習慣,促進了人口增長。3、疾病傳播(1)表現:歐洲人將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2)后果:是歐洲人能夠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統治的原因之一。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1、原因:全球海路的開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傳統的印度洋貿易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形成齊頭并進的態勢。2、表現:(1)印度洋貿易: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很快出現在印度洋的貿易中,并且在與阿拉伯商人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2)大西洋貿易①歐美貿易:歐洲人通過開辟出的多條航線和沿海港口,將歐洲生產的手工制品運到美洲銷售,換回南美洲的貴金屬、蔗糖和煙草。②三角貿易:由于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勞動力嚴重缺乏,于是歐洲商人把歐洲的紡織品、槍支和手工制品等運到非洲,從當地酋長手里換取黑人,或抓捕黑人,然后把他們運到美洲賣為奴隸(3)太平洋貿易①葡萄牙:形成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把中國的貨物經澳門運往印度果阿,再轉運到歐洲進行貿易;以澳門為據點,參與獲利巨大的中日之間的絲銀貿易,絕大部分白銀流入中國內地。②西班牙:經營橫跨太平洋的貿易,“馬尼拉大帆船”運載大量中國生產的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產品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將這些白銀運回馬尼拉,這些白銀也大量流入中國。③影響: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也逐漸形成。三、早期殖民擴張1、表現 (1)葡萄牙:將巴西變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等地建立殖民據點和商站。(2)西班牙:殖民侵略以美洲為主,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廣大地區,以及亞洲的菲律賓逐漸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6世紀,西葡成為海上貿易強國。(3)其他國家:17世紀,荷蘭、法國、英國也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個殖民地。①荷蘭的崛起:17世紀上半葉是荷蘭海上貿易的黃金時代,它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頭號貿易強國,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特點是組建大型商業公司。如17世紀初成立的東印度公司,壟斷了東方的香料貿易。②英國的崛起:18世紀下半葉,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成為最大的殖民帝國。其擴張方式有:A.政府鼓勵海盜式掠奪,英國被稱為“海盜國家”。B.進行商業戰爭: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17世紀中期,頒布《航海條例》,通過三次英荷戰爭,打敗荷蘭。到18世紀初,通過英法七年戰爭,打敗法國,最終確立起世界霸權。C.建立商業公司:如17世紀初成立的東印度公司,兼有政治、軍事雙重職能。D.進行黑奴貿易。3、影響 (1)美洲和非洲:文明遭到毀滅,帶來了巨大災難。(2)亞洲:沖擊古老帝國;經濟文化交流,初期促進中國社會發展。(3)歐洲:出現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加速資本原始積累,促進資本主義發展。(4)世界:逐漸形成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整體。
【重難突破】
一.歐洲早期殖民擴張與掠奪的影響
(1)對世界市場而言: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得到進一步拓展。
(2)對歐洲殖民國家而言:從殖民地掠奪的大量財富轉化為資本,推動了歐洲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3)對殖民地而言:使美洲、非洲和亞洲國家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4)對國際關系而言:列強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導致了殖民爭霸戰爭的頻繁發生。
新航路開辟后全球性流動以及人類認識世界視野和能力的改變。
典例1[浙江杭州2023模擬]葡萄牙將軍阿爾布魁克在1506年攻占了阿拉伯半島亞丁灣口外的索科特拉島,并封鎖了紅海。1507年,他又占領伊朗和阿拉伯半島之間的霍爾木茲島并掠奪了城市。這些占領行動( )
A.為達·伽馬遠航奠定基礎 B.改變了印度洋貿易格局
C.阻斷了中西方的貿易要道 D.推動了三角貿易的形成
【答案】B
【詳解】結合所學,阿爾布魁克發動戰爭的地方都位于印度洋沿海,這是在新航路開辟后的擴張,有助于葡萄牙人與阿拉伯人在印度洋貿易的競爭中取得優勢,B項正確;達·伽馬遠航已經結束,排除A項;印度洋貿易格局的變化不會阻斷中西方貿易,反而會擴大中西方貿易,排除C項;三角貿易是在歐洲、非洲與美洲之間進行的,排除D項。
二.從不同史觀理解全球航路開辟的影響
1、從全球史觀的角度看:新航路開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間相對孤立的狀態,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2、從文明史觀的角度看: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與交融,也是西方文明對東方文明征服的過程。
3、從近代化史觀的角度看: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成長和資產階級的壯大,客觀上促進了世界落后地區的政治、經濟、思想的發展,成為人類逐步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4、社會史觀:世界各地物品交流、交換,增加了人類的食品種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
5、革命史觀:殖民擴張與掠奪給亞非拉地區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反殖民斗爭具有正義性。
典例2[新疆烏魯木齊2023一模]在中世紀的歐洲,砂糖是貴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價格極其昂貴。16世紀,隨著美洲生產的蔗糖大量運往歐洲,其價格在1645-1680年間下降了70%之多,而消費量在1600-1700年之間增長了4倍。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 )
A.美洲地區的發展 B.商業革命的驅動
C.價格革命的影響 D.世界市場的確立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及所學知識,中世紀的歐洲,砂糖是貴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16世紀,由于這一時期新航路的開辟,美洲生產的蔗糖大量運往歐洲,得益于商業革命的驅動,蔗糖價格下降,消費量增長,B項正確;,美洲地區的發展與歐洲砂糖消費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價格革命體現在歐洲的物價方面,材料沒有體現,排除C項;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確立,排除D項。
【模擬測試】
一、單選題
1.[福建莆田2023二模]荔枝原產于中國。1583年,在印度的葡萄牙人對荔枝已有記載。1637年,英國旅行家蒙迪在澳門品嘗過荔枝。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這說明了( )
A.洲際間飲食習慣同化 B.生物多樣性被嚴重破壞
C.宗主國經濟結構改變 D.殖民擴張影響物種交流
2.如圖為世界物種交流過程中兩種作物的傳播路線示意圖,兩種作物是
A.小麥、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麥、甘蔗 D.水稻、甘蔗
3.[湖南2023模擬]《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指出,哥倫布航海引起物種大交換,使億萬年來相互分離的生態系統開始相遇融合,拉開了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飛速同質化的大幕,形成“同質世”時代。這說明新航路開辟后( )
A.人類物質生活水平提升 B.物種交流推動各地同一化
C.生物多樣性被嚴重破壞 D.歐洲殖民者開始主導世界
4.[湖南2023模擬]在十六世紀末,西班牙大洋有葡萄牙值320瑞斯(貨幣單位),在印度則值480瑞斯;1500年前后的德國、一磅番紅花價值一匹馬、一磅糖等于三頭乳豬;十七世紀末,一瓦拉府綢在勒芒值3里亞爾(貨幣單位)、在西班牙值6里亞爾,在美洲值12里亞爾。這種現象
A.造成世界貿易中心轉移 B.助推長途貿易發展
C.導致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D.加速全球物種交流
5.[山東臨沂2023期末]16世紀以來,西班牙禁止拉丁美洲殖民地種植本國所出產的橄欖、葡萄和桑樹等,強迫種植西班牙和歐洲市場上特別需要的棉花、可可、藍靛、煙草等產品。其目的是
A.為本國工業品開辟市場 B.壓制殖民地的獨立思潮
C.變殖民地為其經濟附庸 D.維護全球商業中心地位
6.[吉林吉林市2023二模]喝茶直接導致了對糖需求量的增加。新航路開辟后不久,西班牙、葡萄牙等國開始在加勒比海地區種植甘蔗。甘蔗種植園像雨后春筍般在這些島嶼上迅速增加。在英屬巴巴多斯島上,這個僅有430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竟有900多個甘蔗種植園。通過西、葡殖民者在美洲的這種經濟行為,可以推知( )
A.西、葡資本主義不斷發展 B.歐洲各地物價的急速上漲
C.蔗糖的價格下降日益普遍 D.北美洲涌入大量黑人奴隸
7.[遼寧2023模擬]15世紀前歐洲人僅把棉織品用作裝飾品、桌布等,從16世紀開始,印度實用、舒適、色彩斑斕的棉紡織品源源不斷運到歐洲。到17世紀中期,印度莫臥兒帝國生產了占世界1/4的棉紡織出口品,年獲利甚至達到數百萬兩白銀。這可以用來佐證( )
A.海路貿易得到蓬勃發展 B.印度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
C.人文主義鼓勵冒險精神 D.歐洲產生價格革命的根源
8.[河北2023模擬]1545年南美波托西銀礦被發現,荒無人煙的波托西山區立刻成為礦城,人口迅速增至15萬,幾百年間源源不斷的白銀從這里被開采出來,鼎盛時白銀產量占世界的一半。關于這個銀礦說法正確的是( )
A.給葡萄牙王室帶來了大量的財富 B.引發了西歐各地長時間通貨膨脹
C.增加了當地南美土著人的就業機會 D.促進了西班牙國內的資本主義發展
9.[湖南2023模擬]1664年出版的《貿易論》主張以人工財富和貨幣財富取代以土地為主的自然財富,強調以對外貿易取代國內自然財富的積累方式。這些觀念很快流行,英國掀起了海外探險、殖民和貿易的熱潮。據此可知,該理論( )
A.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 B.推動了特許貿易制度的形成
C.為資本原始積累進行了辯護 D.迎合了工業資產階級的需要
10.[重慶2023一模]如圖是16世紀至19世紀初的某貿易航線圖。據此判斷甲乙航線船只運送的主要物品( )
A.甲:手工制品 乙:貴金屬 B.甲:絲綢、瓷器 乙:白銀
C.甲:貴金屬 乙:手工制品 D.甲:白銀 乙:絲綢、瓷器
11.16世紀起,英國國王將大量特許狀授予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團體,成立特許公司。與此同時,歐洲許多國家掀起創辦海外貿易特許公司的熱潮。至18世紀末,特許公司數量已達數百個。這反映出該時期
A.資本輸出成為海外擴張的主要形式 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
C.劃分勢力范圍成為列強爭霸的焦點 D.殖民擴張呈現競爭格局
12.[廣西柳州2023模擬]有學者指出,15世紀末16世紀初,西歐諸國對海岸線與大陸輪廓的測量日益精準,并在地圖上用邊界線和色塊區分不同國家或政治體,且以物產和民族志圖像作為裝飾。據此推知,歐洲近代地圖學的發展
A.激化了列強之間的矛盾 B.服務于帝國主義的擴張
C.折射出殖民主義的色彩 D.體現了科技革命的作用
13.有研究認為,美國獨立后不到半個世紀,拉丁美洲經過獨立戰爭,推翻了殖民統治,但拉美國家并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后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而是發展停滯,究其原因,殖民統治難辭其咎。“難辭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奪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統治最早
C.進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國生產方式
14.[山東2023模擬]下圖反映了1650—1750年早期經濟全球化。該圖示最適宜用于研究
A.絲綢貿易的盛行 B.世界白銀的流通
C.三角航程的興衰 D.美洲物種的傳播
15.[山西大同2023調研]玉米原產美洲,具有耐寒、耐旱、產量高的特點。1494年2月,哥倫布船隊的一個船員從美洲帶回了一包老玉米,此后玉米被好奇的西班牙人試種。1618年,威尼斯共和國政府允許農民用玉米作為賦稅上交,后來玉米種植向歐洲各地擴展。據此可知
A.歐洲貿易中心發生重大變化 B.世界市場形成推動生產關系變革
C.物種交流源于新航路的開辟 D.經濟發展是多種因素推動的結果
16.新航路開辟后的100年間,隨著歐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減少90%以上。與此同時,歐洲人大批來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販賣到美洲。這意味著
A.橫跨太平洋的貿易網絡形成 B.美洲地區社會發展進程停滯
C.美洲族群混合程度世界最高 D.多元文明格局的平衡被打破
17.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可劃分為中心區、邊緣區和半邊緣區(如圖)。這反映了
A.價格革命導致西北歐貿易中心地位的確立
B.新航路的開辟導致美洲淪為貿易邊緣區
C.英國、荷蘭、法國逐漸成為貿易半邊緣區
D.不同貿易區域劃分是國際分工差異的體現
18.[河南鄭州2023一模]蔗糖起源于亞洲,1430年,葡萄牙與意大利商人將蔗糖種植引入到馬德拉群島(非洲西海岸),隨后擴展到其他大西洋島嶼。16世紀初蔗糖被引入到巴西,從而使其在整個近代早期成為一種重要的國際商品。這反映出( )
A.新航路開辟促進早期全球化發展 B.物種的跨洲際傳播具有單向性
C.物種交流改變了殖民地經濟結構 D.歐洲殖民者開始主導世界市場
二、材料解析題
19.[廣東2023開學摸底][奴隸貿易與西方近代化]
材料一 15世紀40年代初,葡萄牙探險隊將10名非洲黑人劫掠到歐洲,由此揭開了近代史上非洲奴隸貿易的序幕。繼而西班牙人、英國人、法國人、荷蘭人、英屬北美大陸人、北歐人以及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的人都參加了奴隸貿易活動。為了進一步推動跨大西洋奴隸貿易,一些歐洲國家政府通過立法,向公民發放奴隸探險特許狀并對奴隸貿易征稅,跨越國際和國內邊界的奴隸貿易都被合法化了。從1514年到1866年總計36106次航行中,大約有2133萬名非洲奴隸從非洲上船,大約有1066.5萬人活著抵達美洲,將近1000萬名奴隸在運輸過程中死亡。跨大西洋奴隸貿易不僅給被強迫劫掠到其他地區的黑人帶來了無窮無盡的苦難,而且也造成了近代以來歐美國家種族主義思想長期流行。
材料二 19世紀,有著400多年歷史的跨大西洋奴隸貿易在國際社會通過雙邊和多邊條約被廢除。英國議會于1807年3月25日通過的《廢除黑奴貿易法》被公認為國際社會廢除奴隸貿易事業的開端。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廢除有著多方面的原園,既有經濟和政治因素,也有人道主義或道德因素(由宗教團體發起和推動的大眾廢奴運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還有黑人奴隸反抗和起義的因素。廢除奴隸貿易是國際社會第一個重大的人道成就。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龔刃韌《論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廢除及其原因》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特點及影響。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跨大西洋奴隸貿易被廢除的原因。
三、論述題
20.[山東臨沂2023一模]閱讀材料 , 回答問題。
動植物的起源及傳播
“ 哥倫布大交換”( 部分)
從亞歐大陸傳入美洲 從美洲傳入亞歐大陸
動物 貓、駱駝、雞、牛、山羊、鵝、蜜蜂、馬、家 兔、豬、原鴿、羊、蠶、水牛 … … 羊駝、荷蘭豬、美洲駝、火雞 … …
植物 甘蔗、杏仁、蘋果、洋薊、蘆筍、小麥、燕 麥、香蕉、梨、西瓜、甜菜、黃瓜、茄子、 大蒜、大豆、亞麻 … … 玉米、甘薯、馬鈴薯、四 季豆、向 日葵、花 生、煙草、辣椒、草莓、番茄、橡膠、木瓜、 莧菜、油梨、黑莓、甜椒、可可 … …
—根據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 1492 年以后的生物影響和文化沖擊》
根據材料 ,就動植物的起源及其傳播進行闡釋 。
【模擬測試】答案與解析
一、單選題
1.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荔枝原產于中國,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洲際之間的聯系加強,促進了食物物種的交流,說明殖民擴張影響物種交流,D項正確;洲際間飲食習慣不可能同化,A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荔枝在洲際間傳播不會影響各洲的生物多樣性,排除B項;僅憑材料無法判斷宗主國的經濟結構是否已經發生改變,排除C項。
2.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白色箭頭所代表的的農作物以西亞北非為中心,向其他大洲傳播,結合所學可知,小麥是人類最早種植的糧食作物,小麥原產于北非或者西亞;黑色箭頭所代表的的農作物以東南亞和印度地區為中心,向其他地區傳播,結合所學可知,甘蔗原產地可能是新幾內亞或印度,后來傳播到南洋群島。C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玉米的原產于中美洲和南美洲。進而向其他地區傳播,與圖示傳播起源地不符,排除AB項;水稻起源于中國和印度,與與圖示傳播起源地不符,排除D項。3.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哥倫布航海引起物種大交換,推動了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飛速同質化,這說明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推動各地同一化,B項正確;材料主要講物種交流推動生態系統融合和世界各地同質化,從中看不出“人類生活水平提升”、“生物多樣性破壞”和“歐洲殖民者開始主導世界”,排除A項、C項、D項。
4.
【答案】B
【詳解】材料體現的是遠距離甚至是不同大洲之間的貿易利潤豐厚,這種現象有利于長途貿易的進一步發展,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世界貿易中心或者世界殖民霸主轉移或易位的信息,A、C兩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C項;材料沒有體現物種交流,排除D項。
5.
【答案】C
【詳解】西班牙強迫拉丁美洲殖民地種植西班牙和歐洲市場上特別需要的棉花、可可、藍靛、煙草等產品,明顯是把拉丁美洲變成西班牙的原料產地,成為其經濟附庸,故選C;西班牙要把拉丁美洲變成原料產地,不是商品市場,排除A;B項與題意無關,排除;西班牙沒有成為全球商業中心,D項與題意主旨不符,排除。
6.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甘蔗種植園在加勒比海地區廣泛發展會促使蔗糖產量增加,導致蔗糖價格下降,C項正確;材料敘述加勒比海地區甘蔗種植園的發展,沒有體現西、葡資本主義不斷發展,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歐洲各地物價急速上漲,排除B項;加勒比海地區屬于中美洲,材料沒有體現北美洲涌入大量黑人奴隸,排除D項。
7.
【答案】A
【詳解】據題意可知,歐洲在1500年前后,棉布的用途以及進口數量都出現巨大變化,而印度的棉紡織品銷售數量一度大增,這體現了新航路開辟推動了商品的世界性流通,在流通過程中海路貿易的重要性更為凸顯,A項正確;B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對人文主義解放追求有所體現,但是不能體現冒險精神,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商業革命,而非價格革命,排除D項。
8.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1545年南美波托西銀礦被發現,荒無人煙的波托西山區立刻成為礦城,人口迅速增至15萬,幾百年間源源不斷的白銀從這里被開采出來,鼎盛時白銀產量占世界的一半。”可知,白銀大量被開采并流入歐洲,引發了西歐各地長時間通貨膨脹,B項正確;南美波托西銀礦是西班牙殖民者開采,排除A項;南美波托西銀礦大量開采導致南美土著人大量死亡,排除C項;西班牙掠奪來的財富主要用購買奢侈品,排除D項。
9.
【答案】C
【詳解】據材料可知,《貿易論》宣傳財富觀念和財富積累方式的轉變,適應了當時商業資產階級海外殖民擴張和貿易的需要,并為其進行辯護,C項正確;資本主義萌芽興起于14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特許貿易制度在17世紀初東印度公司建立時即已形成,排除B項;這一時期工業資產階級尚未形成,排除D項。
10.
【答案】B
【詳解】據圖可知,這是新航路開辟后的東太平洋航線,此航線主要被西班牙控制,涉及的地區主要是亞洲的菲律賓和美洲墨西哥,亞洲賣到美洲的主要是來自中國的瓷器、絲綢,回到亞洲的是來自美洲的白銀,B項正確;A項甲應該是絲綢、瓷器,排除A項;馬尼拉航線的主要商品是瓷器、絲綢和白銀,排除C項;D項甲乙顛倒了,排除D項。
11.
【答案】D
【詳解】16至18世紀,是西方國家對外殖民擴張的時期,成立帶有殖民性質的特許公司就是殖民擴張手段之一。與英國同時,歐洲許多國家在海外創辦特許公司,最終在18世紀末形成眾多特許公司,這說明當時歐洲殖民擴張呈現出競爭格局,D正確;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輸出成為主要的海外擴張形式,排除A;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后標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時間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B;劃分勢力范圍成為爭霸焦點是在壟斷組織出現之后,時間同樣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C。
12.
【答案】C
【詳解】據題意可知,西歐諸國對不同的國家或政治體以當地物產和民族志圖像為裝飾,明顯是為了向這些地區進行擴張做準備,由此可知折射出殖民主義色彩,C項正確;僅僅是地圖標注并不一定會激化列強之間的矛盾,排除A項;15、16世紀西歐諸國還沒有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沒有出現科技革命,排除BD項。
13.
【答案】D
【詳解】西班牙和葡萄牙雖然引領開辟新航路,但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其落后的生產方式傳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發展滯后的歷史包袱,而北美地區被英國殖民統治,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入到這一地區,推動了北美的快速發展,因此出現這種差別主要是因為拉美移植了宗主國舊的生產方式,故選D;A、C項是拉美和美國的共性,排除; 建立的殖民統治最早并不是主要原因所在,B項排除。
14.
【答案】B
【詳解】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開辟的過程,而新航路開辟的動因之一是為了尋找貴金屬,因此該圖可以用來研究白銀在世界范圍的流通,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到中國,排除A項;興衰是動態變化,材料中并未體現出動態發展情況,排除C項;美洲作物傳播是客觀影響,與題干中“最適宜”限定不符,排除D項。
15.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推動了物種之間的傳播,經濟發展是多種因素推動的結果,D項正確;商業革命使歐洲貿易中心發生重大變化,排除A項;生產力發展推動生產關系變革,排除B項;新航路的開辟推動物種交流,但不等于新航路開辟以前沒有物種交流,排除C項。
16.
【答案】D
【詳解】新航路開辟后,印第安人減少,非洲人被強迫帶到美洲,這說明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多元文明的平衡被打破,歐洲逐漸占據了主導,D正確;題干主旨與A無關,排除;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發展較快,排除B;題干中沒有對不同地區的族群混合程度進行比較,排除C。
17.
【答案】D
【詳解】不同貿易區域劃分是國際分工差異的體現,D項正確;商業革命導致西北歐貿易中心地位的確立,排除A項;殖民擴張導致美洲淪為貿易邊緣地區,排除B項;英國、荷蘭、法國屬于西北歐,是中心區,排除C項。
18.
【答案】A
【詳解】蔗糖經歐洲人之手,從亞洲傳播到美洲,成為國際商品,體現了新航路開辟之后,物種之間的跨大洲交流,是早期全球化的表現,A項正確;蔗糖成為國際商品,顯然不是單向性的,而且B項描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殖民地的經濟結構變化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C項;這一時期世界市場尚未形成,而且無法看出歐洲殖民者的主導地位,排除D項。
二、材料解析題
19.
【答案】(1)特點:公開劫掠的罪惡性;私人力量與政府共同參與;以合法的外衣進行;規模大,持續時間長。
影響:加速了西歐資本的原始積累,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造成了非洲勞動力的急劇減少,給非洲以及劫掠到其他地區的黑人帶來了災難;改變了世界人種分布格局:補充了美洲勞動力,促進了美洲種植園經濟的發展和美洲的開發;導致了近代以來歐美國家種族主義思想的長期流行。
(2)原因:奴隸生產積極性低下,生產效率低;工業革命使機器生產逐漸推廣;歐洲民主政治的發展;國際法的不斷完善;奴隸爭取自身解放的反抗斗爭的推動;啟蒙思想與西方人權思潮的影響;大眾廢奴運動的推動。
【詳解】(1)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特點:根據材料一“給被強迫劫掠到其他地區的黑人帶來了無窮無盡的苦難”可概括出公開劫掠的罪惡性;根據“一些歐洲國家政府通過立法,向公民發放奴隸探險特許狀”可概括出私人力量與政府共同參與;根據“跨越國際和國內邊界的奴隸貿易都被合法化”可概括出以合法的外衣進行;根據“1000萬名奴隸在運輸過程中死亡”、“1514年到1866年”可概括出規模大、持續時間長;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影響: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暴力的奴隸貿易加速了西歐的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根據材料“將近1000萬名奴隸在運輸過程中死亡”可推出非洲勞動力急劇減少,給非洲以及劫掠到其他地區的黑人帶來了災難;非洲人數的下降改變了世界人種分布格局;三角貿易之下,黑奴被賣進美洲,充了美洲勞動力,促進了美洲種植園經濟的發展和美洲的開發;根據材料“也造成了近代以來歐美國家種族主義思想長期流行”可推出導致了近代以來歐美國家種族主義思想的長期流行。
(2)跨大西洋奴隸貿易被廢除的原因:根據材料二“既有經濟和政治因素,也有人道主義或道德因素(由宗教團體發起和推動的大眾廢奴運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還有黑人奴隸反抗和起義的因素。”經濟因素是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機器生產逐漸推廣,生產力進步,而奴隸生產積極性低下,生產效率低;政治因素是歐洲民主政治的發展;根據材料“英國議會于1807年3月25日通過的《廢除黑奴貿易法》被公認為國際社會廢除奴隸貿易事業的開端”國際法的不斷完善也推動了奴隸貿易的廢除;以及奴隸爭取自身解放的反抗斗爭的推動;從思想因素分析,啟蒙思想與西方人權思潮推動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影響;以及大眾興起的要求徹底廢除黑人奴隸制的群眾運動的推動,廢奴運動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群眾性的民主運動,打擊了奴隸制。
三、論述題
20.
【答案】【 示例】
人類農牧業主要出現在大江大河流域 ,如兩河流域、長江黃河流域等 ,獨立起源于中 東、東亞、南亞、北非、美洲等地 ,呈現多元特征 ,各地區各民族為人類文明的發展都做出了 貢獻。
15 世紀后 , 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 ,新航路開辟、人口遷徙、商貿活動、擴張戰爭成為農 牧業交流和聯系的途徑 ,動植物開始大規模跨大洲傳播 ,牛、馬、小麥、燕麥等動植物從亞歐 大陸傳入美洲 ,羊駝、玉米、甘薯等從美洲傳入亞歐大陸 。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步形 成 ,動植物物種逐步在全球范圍內傳播和交流。
動植物的起源及其傳播過程 ,體現了人類文明的演進 。農牧業從原產地走向世界 ,豐 富了人類的物質生活 ,促進了世界人口的增加 ,加速了世界經濟流通與文化交融 ,改變了世 界面貌和人類文明進程 。但也產生了諸如“物種入侵”、物種滅絕等生態環境問題 。人類在發展過程中 ,要注意保護自然 ,做到人與自然的有機統一。
【詳解】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在認真閱讀材料的基礎上找出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合理闡述即可。根據圖片農耕畜牧的生產傳播示意圖可知,人類早期的文明屬于農業文明,農業文明的起源歷史悠久,而且地域上呈現多元化,基本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材料“哥倫布大交換”主要介紹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方向上有兩個:一從亞歐大陸傳入美洲;二,從美洲傳入亞歐大陸。本題可以以時間為線索召開闡述,從人類文明起源提及農耕文明,15世紀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加快。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教 師 版
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同 步 學 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第7課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 (兩課時)
【時空坐標】
【思維導圖】
【知識梳理】
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1、人口遷移(1)原因: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相互往來。(2)表現:①非洲向美洲移民:歐洲人把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販賣到美洲。②歐洲向美洲移民:歐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迅速減少。(3)特點:①由歐洲國家主導。②從舊大陸向新大陸遷移。③從宗主國向殖民地和附屬地遷移。④從較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及新開發區遷移。(4)影響:①積極:改變了許多地區的人種和民族結構,推進了世界的物質和人文交流,促進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②消極:歐洲人加快殖民掠奪,給非洲黑人帶來了沉重災難。2、物種交換(1)原因:人口遷移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2)表現:歐亞物種傳入美洲;美洲馬鈴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等傳遍世界各地。(3)影響:增加了糧食產量,豐富食物結構,改變了飲食習慣,促進了人口增長。3、疾病傳播(1)表現:歐洲人將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2)后果:是歐洲人能夠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統治的原因之一。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1、原因:全球海路的開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傳統的印度洋貿易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形成齊頭并進的態勢。2、表現:(1)印度洋貿易: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很快出現在印度洋的貿易中,并且在與阿拉伯商人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2)大西洋貿易①歐美貿易:歐洲人通過開辟出的多條航線和沿海港口,將歐洲生產的手工制品運到美洲銷售,換回南美洲的貴金屬、蔗糖和煙草。②三角貿易:由于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勞動力嚴重缺乏,于是歐洲商人把歐洲的紡織品、槍支和手工制品等運到非洲,從當地酋長手里換取黑人,或抓捕黑人,然后把他們運到美洲賣為奴隸(3)太平洋貿易①葡萄牙:形成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把中國的貨物經澳門運往印度果阿,再轉運到歐洲進行貿易;以澳門為據點,參與獲利巨大的中日之間的絲銀貿易,絕大部分白銀流入中國內地。②西班牙:經營橫跨太平洋的貿易,“馬尼拉大帆船”運載大量中國生產的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產品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將這些白銀運回馬尼拉,這些白銀也大量流入中國。③影響: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也逐漸形成。三、早期殖民擴張1、表現 (1)葡萄牙:將巴西變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等地建立殖民據點和商站。(2)西班牙:殖民侵略以美洲為主,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廣大地區,以及亞洲的菲律賓逐漸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6世紀,西葡成為海上貿易強國。(3)其他國家:17世紀,荷蘭、法國、英國也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個殖民地。①荷蘭的崛起:17世紀上半葉是荷蘭海上貿易的黃金時代,它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頭號貿易強國,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特點是組建大型商業公司。如17世紀初成立的東印度公司,壟斷了東方的香料貿易。②英國的崛起:18世紀下半葉,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成為最大的殖民帝國。其擴張方式有:A.政府鼓勵海盜式掠奪,英國被稱為“海盜國家”。B.進行商業戰爭: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17世紀中期,頒布《航海條例》,通過三次英荷戰爭,打敗荷蘭。到18世紀初,通過英法七年戰爭,打敗法國,最終確立起世界霸權。C.建立商業公司:如17世紀初成立的東印度公司,兼有政治、軍事雙重職能。D.進行黑奴貿易。3、影響 (1)美洲和非洲:文明遭到毀滅,帶來了巨大災難。(2)亞洲:沖擊古老帝國;經濟文化交流,初期促進中國社會發展。(3)歐洲:出現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加速資本原始積累,促進資本主義發展。(4)世界:逐漸形成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整體。
【重難突破】
一.歐洲早期殖民擴張與掠奪的影響
(1)對世界市場而言: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得到進一步拓展。
(2)對歐洲殖民國家而言:從殖民地掠奪的大量財富轉化為資本,推動了歐洲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3)對殖民地而言:使美洲、非洲和亞洲國家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4)對國際關系而言:列強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導致了殖民爭霸戰爭的頻繁發生。
新航路開辟后全球性流動以及人類認識世界視野和能力的改變。
典例1[浙江杭州2023模擬]葡萄牙將軍阿爾布魁克在1506年攻占了阿拉伯半島亞丁灣口外的索科特拉島,并封鎖了紅海。1507年,他又占領伊朗和阿拉伯半島之間的霍爾木茲島并掠奪了城市。這些占領行動( )
A.為達·伽馬遠航奠定基礎 B.改變了印度洋貿易格局
C.阻斷了中西方的貿易要道 D.推動了三角貿易的形成
【答案】B
【詳解】結合所學,阿爾布魁克發動戰爭的地方都位于印度洋沿海,這是在新航路開辟后的擴張,有助于葡萄牙人與阿拉伯人在印度洋貿易的競爭中取得優勢,B項正確;達·伽馬遠航已經結束,排除A項;印度洋貿易格局的變化不會阻斷中西方貿易,反而會擴大中西方貿易,排除C項;三角貿易是在歐洲、非洲與美洲之間進行的,排除D項。
二.從不同史觀理解全球航路開辟的影響
1、從全球史觀的角度看:新航路開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間相對孤立的狀態,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2、從文明史觀的角度看: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與交融,也是西方文明對東方文明征服的過程。
3、從近代化史觀的角度看: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成長和資產階級的壯大,客觀上促進了世界落后地區的政治、經濟、思想的發展,成為人類逐步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4、社會史觀:世界各地物品交流、交換,增加了人類的食品種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
5、革命史觀:殖民擴張與掠奪給亞非拉地區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反殖民斗爭具有正義性。
典例2[新疆烏魯木齊2023一模]在中世紀的歐洲,砂糖是貴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價格極其昂貴。16世紀,隨著美洲生產的蔗糖大量運往歐洲,其價格在1645-1680年間下降了70%之多,而消費量在1600-1700年之間增長了4倍。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 )
A.美洲地區的發展 B.商業革命的驅動
C.價格革命的影響 D.世界市場的確立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及所學知識,中世紀的歐洲,砂糖是貴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16世紀,由于這一時期新航路的開辟,美洲生產的蔗糖大量運往歐洲,得益于商業革命的驅動,蔗糖價格下降,消費量增長,B項正確;,美洲地區的發展與歐洲砂糖消費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價格革命體現在歐洲的物價方面,材料沒有體現,排除C項;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確立,排除D項。
【模擬測試】
一、單選題
1.[福建莆田2023二模]荔枝原產于中國。1583年,在印度的葡萄牙人對荔枝已有記載。1637年,英國旅行家蒙迪在澳門品嘗過荔枝。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這說明了( )
A.洲際間飲食習慣同化 B.生物多樣性被嚴重破壞
C.宗主國經濟結構改變 D.殖民擴張影響物種交流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荔枝原產于中國,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洲際之間的聯系加強,促進了食物物種的交流,說明殖民擴張影響物種交流,D項正確;洲際間飲食習慣不可能同化,A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荔枝在洲際間傳播不會影響各洲的生物多樣性,排除B項;僅憑材料無法判斷宗主國的經濟結構是否已經發生改變,排除C項。
2.如圖為世界物種交流過程中兩種作物的傳播路線示意圖,兩種作物是
A.小麥、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麥、甘蔗 D.水稻、甘蔗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白色箭頭所代表的的農作物以西亞北非為中心,向其他大洲傳播,結合所學可知,小麥是人類最早種植的糧食作物,小麥原產于北非或者西亞;黑色箭頭所代表的的農作物以東南亞和印度地區為中心,向其他地區傳播,結合所學可知,甘蔗原產地可能是新幾內亞或印度,后來傳播到南洋群島。C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玉米的原產于中美洲和南美洲。進而向其他地區傳播,與圖示傳播起源地不符,排除AB項;水稻起源于中國和印度,與與圖示傳播起源地不符,排除D項。3.[湖南2023模擬]《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指出,哥倫布航海引起物種大交換,使億萬年來相互分離的生態系統開始相遇融合,拉開了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飛速同質化的大幕,形成“同質世”時代。這說明新航路開辟后( )
A.人類物質生活水平提升 B.物種交流推動各地同一化
C.生物多樣性被嚴重破壞 D.歐洲殖民者開始主導世界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哥倫布航海引起物種大交換,推動了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飛速同質化,這說明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推動各地同一化,B項正確;材料主要講物種交流推動生態系統融合和世界各地同質化,從中看不出“人類生活水平提升”、“生物多樣性破壞”和“歐洲殖民者開始主導世界”,排除A項、C項、D項。
4.[湖南2023模擬]在十六世紀末,西班牙大洋有葡萄牙值320瑞斯(貨幣單位),在印度則值480瑞斯;1500年前后的德國、一磅番紅花價值一匹馬、一磅糖等于三頭乳豬;十七世紀末,一瓦拉府綢在勒芒值3里亞爾(貨幣單位)、在西班牙值6里亞爾,在美洲值12里亞爾。這種現象
A.造成世界貿易中心轉移 B.助推長途貿易發展
C.導致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D.加速全球物種交流
【答案】B
【詳解】材料體現的是遠距離甚至是不同大洲之間的貿易利潤豐厚,這種現象有利于長途貿易的進一步發展,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世界貿易中心或者世界殖民霸主轉移或易位的信息,A、C兩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C項;材料沒有體現物種交流,排除D項。
5.[山東臨沂2023期末]16世紀以來,西班牙禁止拉丁美洲殖民地種植本國所出產的橄欖、葡萄和桑樹等,強迫種植西班牙和歐洲市場上特別需要的棉花、可可、藍靛、煙草等產品。其目的是
A.為本國工業品開辟市場 B.壓制殖民地的獨立思潮
C.變殖民地為其經濟附庸 D.維護全球商業中心地位
【答案】C
【詳解】西班牙強迫拉丁美洲殖民地種植西班牙和歐洲市場上特別需要的棉花、可可、藍靛、煙草等產品,明顯是把拉丁美洲變成西班牙的原料產地,成為其經濟附庸,故選C;西班牙要把拉丁美洲變成原料產地,不是商品市場,排除A;B項與題意無關,排除;西班牙沒有成為全球商業中心,D項與題意主旨不符,排除。
6.[吉林吉林市2023二模]喝茶直接導致了對糖需求量的增加。新航路開辟后不久,西班牙、葡萄牙等國開始在加勒比海地區種植甘蔗。甘蔗種植園像雨后春筍般在這些島嶼上迅速增加。在英屬巴巴多斯島上,這個僅有430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竟有900多個甘蔗種植園。通過西、葡殖民者在美洲的這種經濟行為,可以推知( )
A.西、葡資本主義不斷發展 B.歐洲各地物價的急速上漲
C.蔗糖的價格下降日益普遍 D.北美洲涌入大量黑人奴隸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甘蔗種植園在加勒比海地區廣泛發展會促使蔗糖產量增加,導致蔗糖價格下降,C項正確;材料敘述加勒比海地區甘蔗種植園的發展,沒有體現西、葡資本主義不斷發展,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歐洲各地物價急速上漲,排除B項;加勒比海地區屬于中美洲,材料沒有體現北美洲涌入大量黑人奴隸,排除D項。
7.[遼寧2023模擬]15世紀前歐洲人僅把棉織品用作裝飾品、桌布等,從16世紀開始,印度實用、舒適、色彩斑斕的棉紡織品源源不斷運到歐洲。到17世紀中期,印度莫臥兒帝國生產了占世界1/4的棉紡織出口品,年獲利甚至達到數百萬兩白銀。這可以用來佐證( )
A.海路貿易得到蓬勃發展 B.印度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
C.人文主義鼓勵冒險精神 D.歐洲產生價格革命的根源
【答案】A
【詳解】據題意可知,歐洲在1500年前后,棉布的用途以及進口數量都出現巨大變化,而印度的棉紡織品銷售數量一度大增,這體現了新航路開辟推動了商品的世界性流通,在流通過程中海路貿易的重要性更為凸顯,A項正確;B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對人文主義解放追求有所體現,但是不能體現冒險精神,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商業革命,而非價格革命,排除D項。
8.[河北2023模擬]1545年南美波托西銀礦被發現,荒無人煙的波托西山區立刻成為礦城,人口迅速增至15萬,幾百年間源源不斷的白銀從這里被開采出來,鼎盛時白銀產量占世界的一半。關于這個銀礦說法正確的是( )
A.給葡萄牙王室帶來了大量的財富 B.引發了西歐各地長時間通貨膨脹
C.增加了當地南美土著人的就業機會 D.促進了西班牙國內的資本主義發展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1545年南美波托西銀礦被發現,荒無人煙的波托西山區立刻成為礦城,人口迅速增至15萬,幾百年間源源不斷的白銀從這里被開采出來,鼎盛時白銀產量占世界的一半。”可知,白銀大量被開采并流入歐洲,引發了西歐各地長時間通貨膨脹,B項正確;南美波托西銀礦是西班牙殖民者開采,排除A項;南美波托西銀礦大量開采導致南美土著人大量死亡,排除C項;西班牙掠奪來的財富主要用購買奢侈品,排除D項。
9.[湖南2023模擬]1664年出版的《貿易論》主張以人工財富和貨幣財富取代以土地為主的自然財富,強調以對外貿易取代國內自然財富的積累方式。這些觀念很快流行,英國掀起了海外探險、殖民和貿易的熱潮。據此可知,該理論( )
A.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 B.推動了特許貿易制度的形成
C.為資本原始積累進行了辯護 D.迎合了工業資產階級的需要
【答案】C
【詳解】據材料可知,《貿易論》宣傳財富觀念和財富積累方式的轉變,適應了當時商業資產階級海外殖民擴張和貿易的需要,并為其進行辯護,C項正確;資本主義萌芽興起于14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特許貿易制度在17世紀初東印度公司建立時即已形成,排除B項;這一時期工業資產階級尚未形成,排除D項。
10.[重慶2023一模]如圖是16世紀至19世紀初的某貿易航線圖。據此判斷甲乙航線船只運送的主要物品( )
A.甲:手工制品 乙:貴金屬 B.甲:絲綢、瓷器 乙:白銀
C.甲:貴金屬 乙:手工制品 D.甲:白銀 乙:絲綢、瓷器
【答案】B
【詳解】據圖可知,這是新航路開辟后的東太平洋航線,此航線主要被西班牙控制,涉及的地區主要是亞洲的菲律賓和美洲墨西哥,亞洲賣到美洲的主要是來自中國的瓷器、絲綢,回到亞洲的是來自美洲的白銀,B項正確;A項甲應該是絲綢、瓷器,排除A項;馬尼拉航線的主要商品是瓷器、絲綢和白銀,排除C項;D項甲乙顛倒了,排除D項。
11.16世紀起,英國國王將大量特許狀授予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團體,成立特許公司。與此同時,歐洲許多國家掀起創辦海外貿易特許公司的熱潮。至18世紀末,特許公司數量已達數百個。這反映出該時期
A.資本輸出成為海外擴張的主要形式 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
C.劃分勢力范圍成為列強爭霸的焦點 D.殖民擴張呈現競爭格局
【答案】D
【詳解】16至18世紀,是西方國家對外殖民擴張的時期,成立帶有殖民性質的特許公司就是殖民擴張手段之一。與英國同時,歐洲許多國家在海外創辦特許公司,最終在18世紀末形成眾多特許公司,這說明當時歐洲殖民擴張呈現出競爭格局,D正確;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輸出成為主要的海外擴張形式,排除A;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后標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時間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B;劃分勢力范圍成為爭霸焦點是在壟斷組織出現之后,時間同樣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C。
12.[廣西柳州2023模擬]有學者指出,15世紀末16世紀初,西歐諸國對海岸線與大陸輪廓的測量日益精準,并在地圖上用邊界線和色塊區分不同國家或政治體,且以物產和民族志圖像作為裝飾。據此推知,歐洲近代地圖學的發展
A.激化了列強之間的矛盾 B.服務于帝國主義的擴張
C.折射出殖民主義的色彩 D.體現了科技革命的作用
【答案】C
【詳解】據題意可知,西歐諸國對不同的國家或政治體以當地物產和民族志圖像為裝飾,明顯是為了向這些地區進行擴張做準備,由此可知折射出殖民主義色彩,C項正確;僅僅是地圖標注并不一定會激化列強之間的矛盾,排除A項;15、16世紀西歐諸國還沒有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沒有出現科技革命,排除BD項。
13.有研究認為,美國獨立后不到半個世紀,拉丁美洲經過獨立戰爭,推翻了殖民統治,但拉美國家并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后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而是發展停滯,究其原因,殖民統治難辭其咎。“難辭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奪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統治最早
C.進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國生產方式
【答案】D
【詳解】西班牙和葡萄牙雖然引領開辟新航路,但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其落后的生產方式傳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發展滯后的歷史包袱,而北美地區被英國殖民統治,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入到這一地區,推動了北美的快速發展,因此出現這種差別主要是因為拉美移植了宗主國舊的生產方式,故選D;A、C項是拉美和美國的共性,排除; 建立的殖民統治最早并不是主要原因所在,B項排除。
14.[山東2023模擬]下圖反映了1650—1750年早期經濟全球化。該圖示最適宜用于研究
A.絲綢貿易的盛行 B.世界白銀的流通
C.三角航程的興衰 D.美洲物種的傳播
【答案】B
【詳解】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開辟的過程,而新航路開辟的動因之一是為了尋找貴金屬,因此該圖可以用來研究白銀在世界范圍的流通,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到中國,排除A項;興衰是動態變化,材料中并未體現出動態發展情況,排除C項;美洲作物傳播是客觀影響,與題干中“最適宜”限定不符,排除D項。
15.[山西大同2023調研]玉米原產美洲,具有耐寒、耐旱、產量高的特點。1494年2月,哥倫布船隊的一個船員從美洲帶回了一包老玉米,此后玉米被好奇的西班牙人試種。1618年,威尼斯共和國政府允許農民用玉米作為賦稅上交,后來玉米種植向歐洲各地擴展。據此可知
A.歐洲貿易中心發生重大變化 B.世界市場形成推動生產關系變革
C.物種交流源于新航路的開辟 D.經濟發展是多種因素推動的結果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推動了物種之間的傳播,經濟發展是多種因素推動的結果,D項正確;商業革命使歐洲貿易中心發生重大變化,排除A項;生產力發展推動生產關系變革,排除B項;新航路的開辟推動物種交流,但不等于新航路開辟以前沒有物種交流,排除C項。
16.新航路開辟后的100年間,隨著歐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減少90%以上。與此同時,歐洲人大批來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販賣到美洲。這意味著
A.橫跨太平洋的貿易網絡形成 B.美洲地區社會發展進程停滯
C.美洲族群混合程度世界最高 D.多元文明格局的平衡被打破
【答案】D
【詳解】新航路開辟后,印第安人減少,非洲人被強迫帶到美洲,這說明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多元文明的平衡被打破,歐洲逐漸占據了主導,D正確;題干主旨與A無關,排除;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發展較快,排除B;題干中沒有對不同地區的族群混合程度進行比較,排除C。
17.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可劃分為中心區、邊緣區和半邊緣區(如圖)。這反映了
A.價格革命導致西北歐貿易中心地位的確立
B.新航路的開辟導致美洲淪為貿易邊緣區
C.英國、荷蘭、法國逐漸成為貿易半邊緣區
D.不同貿易區域劃分是國際分工差異的體現
【答案】D
【詳解】不同貿易區域劃分是國際分工差異的體現,D項正確;商業革命導致西北歐貿易中心地位的確立,排除A項;殖民擴張導致美洲淪為貿易邊緣地區,排除B項;英國、荷蘭、法國屬于西北歐,是中心區,排除C項。
18.[河南鄭州2023一模]蔗糖起源于亞洲,1430年,葡萄牙與意大利商人將蔗糖種植引入到馬德拉群島(非洲西海岸),隨后擴展到其他大西洋島嶼。16世紀初蔗糖被引入到巴西,從而使其在整個近代早期成為一種重要的國際商品。這反映出( )
A.新航路開辟促進早期全球化發展 B.物種的跨洲際傳播具有單向性
C.物種交流改變了殖民地經濟結構 D.歐洲殖民者開始主導世界市場
【答案】A
【詳解】蔗糖經歐洲人之手,從亞洲傳播到美洲,成為國際商品,體現了新航路開辟之后,物種之間的跨大洲交流,是早期全球化的表現,A項正確;蔗糖成為國際商品,顯然不是單向性的,而且B項描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殖民地的經濟結構變化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C項;這一時期世界市場尚未形成,而且無法看出歐洲殖民者的主導地位,排除D項。
二、材料解析題
19.[廣東2023開學摸底][奴隸貿易與西方近代化]
材料一 15世紀40年代初,葡萄牙探險隊將10名非洲黑人劫掠到歐洲,由此揭開了近代史上非洲奴隸貿易的序幕。繼而西班牙人、英國人、法國人、荷蘭人、英屬北美大陸人、北歐人以及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的人都參加了奴隸貿易活動。為了進一步推動跨大西洋奴隸貿易,一些歐洲國家政府通過立法,向公民發放奴隸探險特許狀并對奴隸貿易征稅,跨越國際和國內邊界的奴隸貿易都被合法化了。從1514年到1866年總計36106次航行中,大約有2133萬名非洲奴隸從非洲上船,大約有1066.5萬人活著抵達美洲,將近1000萬名奴隸在運輸過程中死亡。跨大西洋奴隸貿易不僅給被強迫劫掠到其他地區的黑人帶來了無窮無盡的苦難,而且也造成了近代以來歐美國家種族主義思想長期流行。
材料二 19世紀,有著400多年歷史的跨大西洋奴隸貿易在國際社會通過雙邊和多邊條約被廢除。英國議會于1807年3月25日通過的《廢除黑奴貿易法》被公認為國際社會廢除奴隸貿易事業的開端。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廢除有著多方面的原園,既有經濟和政治因素,也有人道主義或道德因素(由宗教團體發起和推動的大眾廢奴運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還有黑人奴隸反抗和起義的因素。廢除奴隸貿易是國際社會第一個重大的人道成就。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龔刃韌《論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廢除及其原因》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特點及影響。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跨大西洋奴隸貿易被廢除的原因。
【答案】(1)特點:公開劫掠的罪惡性;私人力量與政府共同參與;以合法的外衣進行;規模大,持續時間長。
影響:加速了西歐資本的原始積累,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造成了非洲勞動力的急劇減少,給非洲以及劫掠到其他地區的黑人帶來了災難;改變了世界人種分布格局:補充了美洲勞動力,促進了美洲種植園經濟的發展和美洲的開發;導致了近代以來歐美國家種族主義思想的長期流行。
(2)原因:奴隸生產積極性低下,生產效率低;工業革命使機器生產逐漸推廣;歐洲民主政治的發展;國際法的不斷完善;奴隸爭取自身解放的反抗斗爭的推動;啟蒙思想與西方人權思潮的影響;大眾廢奴運動的推動。
【詳解】(1)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特點:根據材料一“給被強迫劫掠到其他地區的黑人帶來了無窮無盡的苦難”可概括出公開劫掠的罪惡性;根據“一些歐洲國家政府通過立法,向公民發放奴隸探險特許狀”可概括出私人力量與政府共同參與;根據“跨越國際和國內邊界的奴隸貿易都被合法化”可概括出以合法的外衣進行;根據“1000萬名奴隸在運輸過程中死亡”、“1514年到1866年”可概括出規模大、持續時間長;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影響: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暴力的奴隸貿易加速了西歐的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根據材料“將近1000萬名奴隸在運輸過程中死亡”可推出非洲勞動力急劇減少,給非洲以及劫掠到其他地區的黑人帶來了災難;非洲人數的下降改變了世界人種分布格局;三角貿易之下,黑奴被賣進美洲,充了美洲勞動力,促進了美洲種植園經濟的發展和美洲的開發;根據材料“也造成了近代以來歐美國家種族主義思想長期流行”可推出導致了近代以來歐美國家種族主義思想的長期流行。
(2)跨大西洋奴隸貿易被廢除的原因:根據材料二“既有經濟和政治因素,也有人道主義或道德因素(由宗教團體發起和推動的大眾廢奴運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還有黑人奴隸反抗和起義的因素。”經濟因素是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機器生產逐漸推廣,生產力進步,而奴隸生產積極性低下,生產效率低;政治因素是歐洲民主政治的發展;根據材料“英國議會于1807年3月25日通過的《廢除黑奴貿易法》被公認為國際社會廢除奴隸貿易事業的開端”國際法的不斷完善也推動了奴隸貿易的廢除;以及奴隸爭取自身解放的反抗斗爭的推動;從思想因素分析,啟蒙思想與西方人權思潮推動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影響;以及大眾興起的要求徹底廢除黑人奴隸制的群眾運動的推動,廢奴運動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群眾性的民主運動,打擊了奴隸制。
三、論述題
20.[山東臨沂2023一模]閱讀材料 , 回答問題。
動植物的起源及傳播
“ 哥倫布大交換”( 部分)
從亞歐大陸傳入美洲 從美洲傳入亞歐大陸
動物 貓、駱駝、雞、牛、山羊、鵝、蜜蜂、馬、家 兔、豬、原鴿、羊、蠶、水牛 … … 羊駝、荷蘭豬、美洲駝、火雞 … …
植物 甘蔗、杏仁、蘋果、洋薊、蘆筍、小麥、燕 麥、香蕉、梨、西瓜、甜菜、黃瓜、茄子、 大蒜、大豆、亞麻 … … 玉米、甘薯、馬鈴薯、四 季豆、向 日葵、花 生、煙草、辣椒、草莓、番茄、橡膠、木瓜、 莧菜、油梨、黑莓、甜椒、可可 … …
—根據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 1492 年以后的生物影響和文化沖擊》
根據材料 ,就動植物的起源及其傳播進行闡釋 。
【答案】【 示例】
人類農牧業主要出現在大江大河流域 ,如兩河流域、長江黃河流域等 ,獨立起源于中 東、東亞、南亞、北非、美洲等地 ,呈現多元特征 ,各地區各民族為人類文明的發展都做出了 貢獻。
15 世紀后 , 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 ,新航路開辟、人口遷徙、商貿活動、擴張戰爭成為農 牧業交流和聯系的途徑 ,動植物開始大規模跨大洲傳播 ,牛、馬、小麥、燕麥等動植物從亞歐 大陸傳入美洲 ,羊駝、玉米、甘薯等從美洲傳入亞歐大陸 。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步形 成 ,動植物物種逐步在全球范圍內傳播和交流。
動植物的起源及其傳播過程 ,體現了人類文明的演進 。農牧業從原產地走向世界 ,豐 富了人類的物質生活 ,促進了世界人口的增加 ,加速了世界經濟流通與文化交融 ,改變了世 界面貌和人類文明進程 。但也產生了諸如“物種入侵”、物種滅絕等生態環境問題 。人類在發展過程中 ,要注意保護自然 ,做到人與自然的有機統一。
【詳解】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在認真閱讀材料的基礎上找出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合理闡述即可。根據圖片農耕畜牧的生產傳播示意圖可知,人類早期的文明屬于農業文明,農業文明的起源歷史悠久,而且地域上呈現多元化,基本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材料“哥倫布大交換”主要介紹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方向上有兩個:一從亞歐大陸傳入美洲;二,從美洲傳入亞歐大陸。本題可以以時間為線索召開闡述,從人類文明起源提及農耕文明,15世紀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加快。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城县| 儋州市| 洪洞县| 合山市| 衡水市| 绥宁县| 邵阳市| 库伦旗| 栾城县| 南陵县| 蛟河市| 莱芜市| 铁力市| 嵩明县| 玉山县| 教育| 深圳市| 瓮安县| 柳河县| 邵阳县| 谢通门县| 衡水市| 本溪市| 万全县| 涞源县| 青海省| 海宁市| 荆州市| 五指山市| 郑州市| 南宫市| 广河县| 祁东县| 逊克县| 长武县| 库伦旗| 靖江市| 太白县| 子洲县| 丰县| 兰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