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古代非洲與美洲學習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了解非洲與美洲地區文明的發展狀況。了解中古時期非洲、美洲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的變化‘認識這一時期各區域文明(非洲和美洲)的多元面貌。知識匯總:一、古代非洲文明非洲是古代農業一個重要的發生地。種植業:西非的班圖人培育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農作物。畜牧業:馴養了牛,引進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手工業:掌握了冶鐵技術。公元前后,阿克蘇姆王國興起,并在4世紀時,成為地區強國。伴隨著農業進步、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的傳入,東非沿海地區出現了一系列的國家,比較著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摩加迪沙等。在西非,8-15世紀,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桑海等國家先后興起。馬里征服加納后,逐步把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納入版圖,成為西非最強大的國家。____________成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桑海原為馬里屬國,后攻滅馬里,成為西非霸主,16世紀達于極盛。它實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世紀末,_____________建立了津巴布韋國家。14-15世紀,進入鼎盛時期。古代美洲文明古代美洲的______________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獨立培育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花生等作物。印第安人在中美洲、南美洲創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印加文明。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________________曾非常繁榮。瑪雅人發展了以種植________為主的農業,建立了眾多城市國家。建起了多座用于祭祀的_________________。到15世紀中期,瑪雅文明衰落。14世紀,阿茲特克人興起于________________。16世紀初,阿茲特克人國家進入鼎盛時期。其經濟基礎是______________,他們發明了______________,擴大了耕地面積。12世紀,印加人以_______________為都城建立國家,13世紀,逐漸崛起。15世紀末16世紀初,印加國家發展到鼎盛時期。其最高統治者是國王。________和___________,征服編訂了詳細的人口調查表。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課后練習:一、單選題1.與瘟疫帶來的地中海荒涼世界不同,撒哈拉沙漠使這一地區免于瘟疫影響。由于富產黃金而缺乏鹽和對穿越沙漠商路的控制,這里的沙漠商隊主要從事買金賣鹽。1324年該國國王去麥加朝圣逗留開羅時,將大量的金塊和金幣贈送給當地官員和清真寺,造成當地金價下跌了25%。由此判斷,這一地區的國家是( )A.東非的摩加迪沙 B.西非的馬里 C.南非的津巴布韋 D.北非的埃及2.非洲南部的大津巴布韋遺址曾出土了一些青花瓷,它們原產于15世紀左右的中國。從史料實證的角度進行分析,它們的出現表明( )A.鄭和下西洋到訪了非洲 B.麥哲倫船隊曾抵達此地C.中非間存在著貿易往來 D.非洲制瓷業受中國影響3.“(摩加迪沙)是一座極大的城池……當地出產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無上珍品,遠銷埃及等地。”14世紀伊本·白圖泰描述的上述現象出現于( )A.非洲西部 B.非洲東部 C.非洲南部 D.非洲北部4.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黑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與外界交往的主要途徑不包括( )A.尼羅河通道 B.撒哈拉沙漠商路 C.印度洋航路 D.阿拉伯帝國征服5.津巴布韋國家在其鼎盛時期便向外擴張,石建文化迅速向外傳播,類似于大津巴布韋的石建出現于高原的東部、西南部、中部和北部。從中可以看出( )A.戰爭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B.巨石文化并非津巴布韋獨有C.津巴布韋已經發展到較高文明階段 D.巨石文明是由地理環境決定的6.15世紀的一位埃及人寫道,“穆薩國王(馬里帝國14世紀上半葉的知名國君)到達埃及境內。前來朝拜安拉的古老寺廟并拜訪世人敬仰的先知之嘉……人們說他所轄領土的長度相當于一個人步行3年的里程,而且還有14個屬地(藩屬國)。”據此可知,14世紀上平葉的馬里帝國( )A.勢力范圍較為廣國 B.尚未實現中央集權C.重視睦鄰友好關系 D.以基督教為國教7.下圖是非洲阿爾及利亞地區壁畫(約5000~6000年前)中人民放牧的情景。該情景可用一說明當時非洲( )A.原始畜牧業的出現 B.成為人類文明發源地C.原始藝術的抽象 D.進入階級社會的標志8.據如表可知,班圖人大遷徙( )路線 班圖人遷徙概況西線 西遷后建立的加納、馬里和桑海等國家先后興起。南線 抵達南非,建立了津巴布韋國家。東線 抵達東非沿海地區,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A.促使西非文明呈現混合型特點 B.促進非洲文明朝多樣性演進C.確立了桑海在東非的霸主地位 D.導致了南非地區的四分五裂9.西非人在9世紀左右掌握了鐵器和青銅的冶煉技術,能夠鑄造青銅人像和工具。東非出現一系列城市國家,與阿拉伯地區和中國都有貿易往來。中部和南部非洲較多保留了黑人傳統文化,大津巴布韋遺址由石塊壘砌而成。下列選項對材料所述解讀最準確的是( )A.中國和非洲交往源遠流長 B.古代非洲城市發展水平較高C.非洲文化地域性特征明顯 D.古代非洲對外貿易比較發達10.大津巴布韋是南部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它得名于( )A.金字塔建筑 B.地處非洲東部C.笈多帝國文明的一部分 D.石頭城建筑11.印加帝國每兩省建立相互援助的對應關系。如某一省因干旱、冰雹、寒凍導致農作物減產,那么掛鉤的省應馬上拿出剩余產品,救濟對方。當然,受災省本身也有一些剩余產品,儲藏在各省國庫,受災時,這些產品無疑要取出來應急。上述舉措( )A.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 B.形成了完善的社會保障C.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 D.體現了救濟手段多樣化12.印第安人中的阿茲特克人來到墨西哥的特斯科科湖畔,并在湖中的小島安家落戶。他們從特斯科科湖中撈起淤泥,堆積在固定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動園地”,促進了人口的增長。由此推斷,“浮動園地”的用途是( )A.居住用地 B.城市道路 C.農業種植 D.橋梁設施13.“浮動園地”(如下圖所示)是一種創造性擴大耕地面積的方法,耕種者每年可以從園地中獲得 7 次收成,直到今天某些地區仍然使用這種耕作方式。發明這一做法的是( )A.瑪雅人 B.阿茲特克人 C.印加人 D.班圖人14.2018年,考古學家在危地馬拉北部發現復雜的高架道路網,連接這一區域所有的瑪雅城市,就算是雨季也能方便通行,而且路幅夠寬。專家還發現“驚人的防御設施”,包括圍墻、防御墻和堡壘。這說明當時瑪雅( )A.商品經濟非常發達 B.車輛人員往來不絕C.城市之間戰爭頻繁 D.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5.印加王利用中央級言員和巡視員監察地方官員。監察內容包括:是否忠實執行上級命令,是否玩忽職守等。地方官員在登記村社社員財產時“一雙草鞋也不能遺漏”,在分配土地時不能不平均,在組織灌溉時不能忘記通知有關社員;否則,一切后果(例如社員因饑餓而盜竊)由該地方官員負責,即受到相應處罰。這一做法( )A.提升了官員素養 B.增強了國家治理能力C.實現了吏治清明 D.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威16.阿茲特克人建造的太陽金字塔,與古埃及金字塔有異曲同工之妙。特諾奇蒂特蘭城,這座阿茲特克人的水城威尼斯(意大利的一座城市),更是設計精美、工程浩大。 對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A.古代文明具有共同的源頭 B.印第安人的聰明才智令人贊嘆C.美洲文明發展程度高于歐洲 D.阿茲特克人國家的地域廣闊17.下列文字系統中,來自于美洲的是( )A.楔形文 B.象形文 C.瑪雅文 D.甲骨文18.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寫道:阿茲特克人粗野好戰,他們發明了“浮動園地”。“浮動園地”是一些在湖底從生的雜草上鋪墊湖土、由生長的雜草固定在湖底的浮島。“浮動園地”的大量修建( )A.推動了國家擴張 B.加強了軍事防御C.形成了農耕文化 D.有助于人口增長19.位于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羽蛇神金字塔,由瑪雅人于10世紀左右建成。每年春分及秋分兩日的日出和日落時分,在太陽的映照下,在金字塔一側的階梯上會形成了三角形的陰影,酷似一條大蛇的影子。據此推知,古代瑪雅人( )A.自然崇拜占據主流地位 B.借鑒了古埃及人的技術C.具備一定的天文學知識 D.編制出世界最早的歷法20.在農業和貿易發展的基礎上,印第安人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其中位于南美洲的印第安文明是( )A.瑪雅文明 B.印加文明 C.阿茲特克文明 D.阿克蘇姆文明二、材料分析題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津巴布韋古城位于哈拉雷東南,是撒哈拉以南最大的,最重要的古代文明紀念館。它主體建筑位于山下的平地,被稱為橢圓形大圍墻,圍墻里面建有圈錐形石頭高塔、石碑、地客、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廢基,像是古代宮廷的遺跡。圍墻附近還有許多小的房屋,這些低矮的頹垣殘壁可能是一般官員或者黎民百姓的住宅區。后來,人們在它的周圍發掘出大量的文物。其中有奇怪的生產工具、鋒利的作戰武器和精美的裝飾品等,還有一些是來自遙遠的中國的陶瓷碎片、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教念珠等。——摘編自姜銳明《馬紹納人的津巴布書》材料二 瑪雅文明的所謂城市實際上首先是宗教活動的中心,是祭司們進行農業、歷法、文字等科學研究的地方,是發展建筑、雕刻、繪畫等藝術的活動場所,它們對瑪雅社會的發展,對瑪雅文明水平的提高是起了積極推動作用的。但是后來它們逐漸演變成了主要是祭司統治階級至高無上權威的象征和被壓迫被剝削的奴隸與平民階級苦難的根源。各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是促進文化發展與更新的重要條件。瑪雅文明長期缺乏對外交流、固步自封、停滑不前,最終導致其衰亡。——摘編自胡春洞《談瑪雅文明的起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非洲大津巴布韋文明的社會經濟特征。(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瑪雅文明取得的成就。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認識。22.瑪雅文明曾是地球上最燦爛、也是最神秘的文明之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 現今人們對瑪雅的認識建立在100多年來對墨西哥東部、危地馬拉、洪都拉斯、薩爾瓦多和伯利茲等地瑪雅遺址考古發掘和記錄的基礎上。20世紀初,一些博物館和調查機構對瑪雅文明進行了當代意義上的學術研究。瑪雅的建筑、藝術史、考古研究、古文字破譯等都是熱門研究領域。目前為止,借助古文字破譯的成果,我們已基本能理解瑪雅歷史文獻中80%的內容,并能用瑪雅語進行朗讀。瑪雅古文字學者的研究目標已經不僅僅是釋讀文字,更多的是關注瑪雅文字所包含的文化意義,如象征和隱喻等。——摘編自孫妙凝《瑪雅文明為何“神秘”消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圖中建筑和文字體現的瑪雅文明的特點,并指出瑪雅人創造的文化成就。(2)根據材料二,指出瑪雅文明研究借助的主要載體,說明當代對瑪雅文明研究呈現出的新趨向。參考答案:1.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曼薩·穆薩是馬里最為知名的國王,1324年他去麥加朝圣逗留開羅時,將大量的金塊和金幣贈送給當地官員和清真寺,造成當地金價下跌了25%,B項正確;東非的摩加迪沙以種植瓜果蔬菜的園藝業為主,排除A項;津巴布韋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排除C項;北非埃及農業生產相對發達,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C【詳解】根據“非洲南部的大津巴布韋遺址曾出土了一些青花瓷,它們原產于15世紀左右的中國。”可得出非洲出現了中國的商品,這能夠說明中非間存在著貿易往來,C項正確;材料并不能證明就一定和鄭和有關,排除A項;麥哲倫船隊是否抵達此地,與有中國商品沒有關系,排除B項;材料中的文物是中國的瓷器,并不是非洲的瓷器,不能證明受到中國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3.B【詳解】根據材料“摩加迪沙是一座極大的城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摩加迪沙位于索馬里地區,屬于非洲東部,是位于東部非洲偏北的印度洋岸海港城市,B項正確,非洲西部、非洲南部、非洲北部都不正確,排除A項、C項和D項。故選B項。4.D【詳解】本題考查的主要知識點為:黑非洲的對外交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帝國征服了北非,沒有征服到撒哈拉沙漠以南,D項符合題意,選擇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黑非洲通過尼羅河通道與外界交往,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黑非洲通過 撒哈拉沙漠商路與外界交往,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黑非洲通過印度洋航路與外界交往,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5.A【詳解】根據材料“津巴布韋國家在其鼎盛時期便向外擴張,石建文化迅速向外傳播”可以看出津巴布韋對外擴張推動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其它地區的石建文化,無法得出巨石文化并非津巴布韋獨有,排除B項;石建文化屬于低級文明階段,排除C項;巨石文明是由地理環境決定的說法過于絕對,夸大地理環境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A項。6.A【詳解】依據材料“人們說他所轄領土的長度相當于一個人步行3年的里程,而且還有14個屬地(藩屬國)”,可以看出當時的馬里帝國勢力范圍非常之廣,A項正確;材料體現所轄領土以及藩屬國,可以看出已經實現中央集權,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對睦鄰的重視,排除C項;材料不能看出國教為何,排除D項。故選A項。7.A【詳解】根據材料“非洲阿爾及利亞地區壁畫(約5000~6000年前)中人民放牧的情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從側面上體現了非洲地區原始畜牧業的出現,A項正確;材料內容沒有涉及人類文明發源地的信息,無法得出非洲是否成為人類文明發源地,排除B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非洲原始放牧的場景,無法體現非洲地區原始藝術的抽象,排除C項;材料內容沒有涉及非洲階級社會,并且也無法判斷非洲是否進入階級社會,排除D項。故選A項。8.B【詳解】班圖人項東西南三個方向遷徙,形成不同的國家,這促進了非洲文明的多樣化,B項正確;材料列舉的還是班圖人遷移引發的結果,并非混合,排除A項;材料只提出了桑海國家建立的原因是班圖人的西遷,并不能得出當時桑海是東非的霸主,排除C項;殖民者入侵導致了南非地區四分五裂,排除D項。故選B項。9.C【詳解】本題考查古代非洲文化。材料描述了西非、東非、南非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反映了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文化地域性的特點,C項正確;材料中出現的交往并不一定是中非交往,排除A項;公園9世紀才西非才出現鐵器;東北出現城市國家;中南部非洲還在使用石塊都說明城市發展水平不高,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對外貿易的發達,排除D項。故選C項。10.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津巴布韋文化是南部黑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得名于一組古代巨石建筑群遺址,D項正確;金字塔建筑屬于埃及的文明成就,排除A項;大津巴布韋地處于非洲東南部內陸,排除B項;笈多帝國是印度人創建的一個大帝國,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1.C【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每兩省即建立相互援助的對應關系,平時均儲藏剩余產品,災荒時用于自救和援助,有利于穩定印加帝國的社會秩序,C項正確;相互援助的兩省,儲藏的剩余產品用以自救和救濟,不能直接促進商品經濟發展,排除A項;儲藏剩余產品用以自救和救濟,不能說明古代印加扶貧制度完善,排除B項;相互援助的兩省要自助和援助,不能說明印加帝國救濟手段多樣化,排除D項。故選C項。12.C【詳解】根據材料“來到墨西哥的特斯科科湖畔,并在湖中的小島安家落戶”、“形成‘浮動園地’,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可以看出,隨著人口的增長,島嶼變得非常擁擠,于是因地制宜,建造“浮動園地”來擴大耕地面積,發展農業,促進了人口的增長,C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建造“浮動園地”是為了擴大耕地面積,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城市道路的建設,排除B項;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3.B【詳解】通過觀察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最先采用“浮動園地”耕作的是阿茲特克人,B項正確;瑪雅人并未發明“浮動園地”,排除A項;印加人并非“浮動園地”的發明者,排除C項;班圖人與發明“浮動園地”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4.C【詳解】材料表明瑪雅城市有復雜的高架道路網,且路幅夠寬,可以連接這一區域所有的瑪雅城市,同時存在防御設施,說明出于防范戰爭的需要,瑪雅城市修建了便利的交通網絡,C項正確;交通便利不代表當時商品經濟非常發達,排除A項;根據題干材料不能得出車輛人員往來不絕的結論,排除B項;題干材料也未強調所有的瑪雅城市是否有統一的中央領導,因此不能得出形成了中央集權國家,排除D項。故選C項。15.B【詳解】印加王利用中央級言員和巡視員監察地方官員,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管控力度,有利于增強國家的治理能力,B項正確;對地方官員的監察不能提升官員素養,排除A項;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吏治清明,但無法得出“實現了吏治清明”這一結論,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地方治理,與君主權威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16.B【詳解】依據材料“阿茲特克人建造的太陽金字塔,與古埃及金字塔有異曲同工之妙”結合所學可知阿茲特克人是印第安人,表明他們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水平,印第安人的聰明才智令人贊嘆,B項正確;“共同的源頭”表述錯誤,排除A項;材料不能得出美洲與歐洲文明程度的高低,排除C項;材料只是說明他們的建筑水平高,不能得出阿茲特克人國家的地域廣闊,排除D項。故選B項。17.C【詳解】瑪雅文來自美洲瑪雅文明,C項正確;楔形文字來自兩河流域,排除A項;象形文字來自埃及,排除B項;甲骨文來自中國,排除D項。故選C項。18.D【詳解】“浮動園地”的建造,擴大了耕地面積,有利于人口和財富的增長,D項正確;“浮動園地”與軍事擴張和戰略防御無直接關系,排除A、B兩項;阿茲特克人原來就是農耕文化,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19.C【詳解】根據材料“每年春分及秋分兩日的日出和日落時分”、“形成了三角形的陰影,酷似一條大蛇的影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瑪雅人在修建金字塔時有一定的天文學知識,C項正確;材料不涉及自然崇拜,排除A項;材料沒有反映瑪雅人借鑒了埃及人的技術,排除B項;古代埃及人編制出世界最早的歷法,排除D項。故選C項。20.B【詳解】依據材料“在農業和貿易發展的基礎上,印第安人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印加文明是位于南美洲的印第安文明,B項正確;瑪雅文明位于中美洲,排除A項;阿茲特克文明也位于中美洲,排除C項;阿克蘇姆文明是非洲文明的代表,排除D項。故選B項。21.(1)特征:城市建筑水平較高;社會出現了貧富分化;農業有了一定發展;商品經濟發展;對外貿易發達。(2)成就:瑪雅人培植了玉米、西紅柿、南瓜等許多農作物;使用復雜的歷法紀年,并采用20進位制,也知道了“零”的概念;發明了獨特的瑪雅文字;城市建筑精美繁多,修建了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廟宇,制造了大量精美的陶器。認識:世界歷史發展具有多樣性,呈現出多元的文明格局;不同文明都對人類歷史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文明在交流中發展,在閉塞中衰亡。(任答兩點即可)【解析】(1)特征:根據“它主體建筑位于山下的平地,被稱為橢圓形大圍墻,圍墻里面建有圈錐形石頭高塔、石碑、地客、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廢基,像是古代宮廷的遺跡。”得出城市建筑水平較高;根據“圍墻附近還有許多小的房屋,這些低矮的頹垣殘壁可能是一般官員或者黎民百姓的住宅區”得出社會出現了貧富分化;根據“其中有奇怪的生產工具、鋒利的作戰武器和精美的裝飾品等”得出農業有了一定發展;根據“還有一些是來自遙遠的中國的陶瓷碎片、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教念珠等。”得出商品經濟發展;對外貿易發達。(2)成就:根據所學可得出主要有瑪雅人培植了玉米、西紅柿、南瓜等許多農作物;使用復雜的歷法紀年,并采用20進位制,也知道了“零”的概念;發明了獨特的瑪雅文字;城市建筑精美繁多,修建了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廟宇,制造了大量精美的陶器。認識:結合所學可得出世界歷史發展具有多樣性,呈現出多元的文明格局;不同文明都對人類歷史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文明在交流中發展,在閉塞中衰亡。22.(1)建筑:梯形結構;同時作為神廟、天文臺和墳墓使用。文字:方塊圖形。文化成就:金字塔廟宇、精美的陶器、獨特的文字、復雜的歷法紀年、20進制等。(2)載體:瑪雅遺址的考古發掘和文字記錄。趨向:研究領域的擴大化;文字研究的深入化。【解析】(1)建筑:根據材料一中的信息及瑪雅文明建筑可知,建筑特點是梯形結構;同時作為神廟、天文臺和墳墓使用。文字:根據圖片可知,文字特點是方塊圖形。文化成就:根據圖片并結合所學可知,金字塔廟宇、精美的陶器、獨特的文字、復雜的歷法紀年、20進制等。(2)載體:根據材料二中的“現今人們對古瑪雅的認識建立在100多年來對墨西哥東部、危地馬拉……古瑪雅遺址考古發掘和記錄的基礎上”可分析得出瑪雅遺址的考古發掘和文字記錄。趨向: 根據材料“瑪雅的建筑、藝術史、考古研究、古文字破譯等都是熱門研究領域”可分析得出研究領域的擴大化;根據材料“瑪雅古文字研究者的興趣已經不僅局限于釋讀文字,而更多關注其包含的文化意義”結合所學可分析得出文字研究的深入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