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學習目標:通過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淵源,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實現。教學重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時代背景、內容教學難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科學興起、啟蒙運動的歷史影響知識匯總:一、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14世紀到17世紀初發生在歐洲的宣揚新思想的新文化運動。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文藝復興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文藝復興的基礎。意大利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從東方汲取了大量文化養料,還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學者文人。文藝復興的實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內核是_____________。人文主義的內涵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人才輩出。14世紀,產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稱為“文學三杰”。作品內容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世紀,出現了“美術三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們的作品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15世紀后期,文藝復興擴展到歐洲各地。英國的__________是文藝復興后期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課堂討論:文藝復興的影響?二、宗教改革1.背景:(1)天主教會阻礙了_______________發展。(2)新興資產階級的發展壯大。(3)文藝復興使天主教會的權威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人們對羅馬教廷的長期盤剝日益不滿。(4)天主教會對于德意志的剝削和壓迫最多。2.1517年,德意志教授___________發表了______________。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路德認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宗教改革中形成的新教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課堂討論:宗教改革的影響?近代科學的興起伴隨著文藝復興的宗教改革的發展,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___________,近代科學興起,被稱為“科學革命”。波蘭天文學家________提出“日心說”。英國科學家牛頓發現______________,確立了較為完整的力學體系,為近代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科學革命形成了重視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維方式,確立了通過_________________等基本途徑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課堂討論:科學革命的影響?啟蒙運動背景:資本主義的發展。伴隨著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學的發展,人們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思想束縛。啟蒙運動的實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世紀,__________出現早期啟蒙思想。18世紀,_________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18世紀后期,啟蒙運動達到高潮,并擴展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啟蒙運動的精神內核,強調______________精神。啟蒙思想家認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是___________。他們在未來社會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啟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張也存在差異。雖然他們都反對君主專制,但孟德斯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伏爾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盧梭主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歐洲其他國家也涌現出一批啟蒙思想家。英國的____________和亞當斯密__________具有重要精神。________________“現代經濟學之父”,他認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課堂討論:啟蒙運動的影響?課后訓練:一、單選題1.1403年至1404年,有學者撰文寫道:“在佛羅倫薩有那么多的建筑,那么卓越的建筑!這些建筑實實在在地反映出它們的建造者是偉大的天才,居住在其中的人們該有多么幸福啊。”“在佛羅倫薩的建筑城墻之內,有著和外部同樣輝煌的裝飾。”對作者的意圖,最具時代特征的解讀是( )A.稱頌佛羅倫薩城市的壯觀和美麗 B.費美居民住宅裝飾的完美和輝煌C.謳歌人的才智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D.宣揚佛羅倫薩招引學者條件的優厚2.中世紀的歐洲,“對宇宙本體的探討被對上帝存在的論證所取代,有關人性、人的道德、人存在的價值也被納入人對上帝的關系中加以解釋。……人類失去了真實的自我和真實的生活”。這種局面的改變開始于( )A.雅典 B.意大利 C.德國 D.英國3.14世紀,歐洲國家發生戰爭,士兵往往高喊“為了國王”。15世紀,法國女英雄貞德高呼:“為了法蘭西,我無所畏懼”。這一變化說明( )A.封建割據逐漸消失 B.國王擺脫教會控制C.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D.民族認同意識增強4.有學者總結,歐洲人對于黑死病的泛濫有兩種前所未有的體驗:一是人們對宗教信仰的懷疑與對社會制度不平等的痛恨聯系在一起,二是劫后余生的人們對現世幸福的追求和對生存本身的珍惜。由此可知,黑死病在歐洲的流行( )A.客觀上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 B.促進了民主思想的廣泛傳播C.引發了人們對價值觀的反思 D.導致教士階層喪失社會威信5.下圖1沙特爾大教堂是13-15世紀流行于歐洲的哥特式建筑,高聳的尖塔把人的目光引向虛無飄渺的天空,使人忘卻今生。圖2是16世紀米開朗琪羅參與設計的圣彼得大教堂,運用了古典的柱式和穹頂,設計中推崇基本的幾何體,如球體、圓柱體等。導致歐洲建筑風格變遷的主要原因是( )A.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 B.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C.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 D.近代科學體系的形成6.在德意志,馬丁·路德的改革得到了廣泛的響應,下層人民主要基于稅收方面的考慮,以求減輕自己的負擔,世俗統治者要求在自己的范圍內擁有宗教以及其他事務的絕對統治權,他們“不僅由于僧侶 貴族 城市這些競爭都削弱了而得到相對的利益,還由于靠犧牲其他等級拿到主要戰利品而得到絕對的利益。”這說明馬丁·路德的改革( )A.使德意志民族國家意識增強 B.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意識的覺醒C.加速了德意志的軍國主義化 D.推動了德意志國內統一市場形成7.1534年,英國議會頒布的《至尊法》《叛逆法》,規定:國王及其繼承者“應取得、接受、被稱為英吉利教會在塵世中唯一的至尊領袖”;蓄意侵犯國王尊嚴和稱號的人,將被處以極刑。 這些法案頒布對英國歷史的影響有( )①議會通過法律限制國王的權力 ②普通法開始適用于全國③宗教改革中擺脫羅馬教廷控制 ④國王加強君主專制統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宗教改革后,新教地區許多天主教儀式被廢除,規定日子吃齋的習俗被取消,七大圣禮中只保留了洗禮和圣餐禮。婚禮雖仍在教堂里舉行,但不再被認為是圣禮,成為一種俗人的慶典。這表明宗教改革( )A.簡化宗教儀式提倡信仰得救 B.主張建立獨立的民族教會C.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需要 D.促成“教隨國定”的確立9.16世紀前期,路德的三本“革命性的印刷書”——《 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貴族書》《教會的巴比倫之囚》《論基督徒的自由》賣出了幾千本。加爾文出版的《基督教要義》以多種版本形式在全歐洲流傳。據此可推知( )A.宗教改革推動民族國家形成 B.印刷術利于促進歐洲思想變革C.印刷術保存了歐洲古典文化 D.東正教影響力得到進一步增強10.在加爾文看來,《圣經》的權威是至高無上的,他認為在上帝的眼中沒有任何工作是庸俗、卑污的,所有的工作都是偉大的、有價值的。加爾文的這一思想( )A.極大地解放了當時人們的思想 B.順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潮流C.為民主制度建立作了理論準備 D.是新教理論初步形成的標志11.哥白尼認為:如果真有一種科學能夠使人心靈高貴,脫離世間的污穢,這種科學一定是天文學。因為人類果真見到宇宙所有的莊嚴秩序時,必然會感到有種動力促使人趨向于規范的生活,去實行各種道德。這反映了( )A.哥白尼對科學的熱愛 B.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C.天主教會的腐朽無知 D.早期科學研究的動因12.17世紀以來,有些歐洲人認為,自然按照它本身的規律發展,會產生一個完美的世界,因此人類的政治干預和宗教干預應該越少越好,人類只是大自然中的簡單元素,就像新發現的遙遠國度里那種神話人物“善良的野人”一樣,魯濱遜和星期五就符合這種理想。這種思想( )A.贊成積極的殖民活動 B.追求小國寡民的政治C.制約了近代科技發展 D.體現了理性主義傾向13.對天文的探索使人類一步步走出蒙昧,產生理性,誕生了近代科學。如圖中見證了這一過程的有(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4.在中世紀,學者們關注“一個針尖上可以站多少個天使”之類的煩瑣爭論,對自然界進行認真研究卻不被允許。但在人文主義者看來,既然自然界是上帝的作品,那研究自然的奧秘同樣可以達到贊美上帝的目的。這一轉向( )A.決定了文藝復興的發生 B.助推了科學革命的興起C.有利于宗教改革的發展 D.高揚了獨立思考的價值15.18世紀初,化學界普遍相信“燃燒”的過程就是物質釋放燃素的過程。拉瓦錫經過反復實驗和分析,確認了燃燒是空氣中的一種氣體加入進來發生放熱發光的劇烈反應,否認了所謂燃素分解,從而揭開了燃燒的神秘面紗。這表明( )A.科學的研究方法至關重要 B.近代科學實現了關鍵性突破C.拉瓦錫挑戰經典力學體系 D.科學取得對神學的最終勝利16.孟德斯鳩批評中國的專制政體,“一個單獨的個人依據他的意志和反復無常的愛好在那里治國”,而伏爾泰卻認為,“人類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國政治還要優良的政治組織”。對中國評價的差異反映了二者( )A.代表不同階級的利益 B.主張政體形式的不同C.了解中國途徑的差異 D.宣揚理性主義的取舍17.1637年,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提出四條基本原則,首條是“凡是我沒有明確地認識到的東西,我決不把它當成真的接受。”其后,法國修道院院長加伊因為講授笛卡爾思想而被逐出卡昂大學,巴黎一位修道院院長還因為向笛卡爾借用論據而碰到麻煩。這反映了( )A.理性主義對宗教信條的沖擊 B.科學革命促進了思想解放C.人文主義對封建秩序的沖擊 D.宗教改革推動了民族覺醒18.盧梭在其教育學專著《愛彌兒》一書中論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人生而平等,而文明社會的出現使人喪失了自己的本性,因此要遵循自然的原則,順乎人的自然天性,使教育和人的身心的自然各階段相一致。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育自由、獨立的道德理想國新人。”盧梭的教育思想本質上體現了( )A.天賦人權 B.社會契約 C.個性解放 D.浪漫主義19.學者馬克垚認為歐洲在17世紀出現了雙元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牛頓力學體系為代表的科學革命。此雙元革命的綜合效果主要是( )A.奠定英國全球殖民霸主地位 B.推動歐洲啟蒙運動的發展C.確立了西方代議制民主基礎 D.直接催生工業革命的爆發20.法國啟蒙運動的杰出代表人物孔多塞是法國大革命期間吉倫特憲法的起草者,對概率情有獨鐘,曾發表數學專著《積分論》,用概率論研究選舉投票等社會問題,提出著名的孔多塞陪審團定理。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普通法系得到豐富完善 B.世界性法律體系走向了成熟C.理性思維影響法學發展 D.正式確立了西方陪審團制度二、材料分析題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教權與王權的斗爭中,天主教會確立了其在精神和信仰方面的權威地位,而隨著民族意識的強化,各地區都強烈要求教會民族化、世俗化。1517年馬丁·路德寫出《關于贖罪券的95條論綱》,在論綱中提出“信仰得救”理論,個人可以通過閱讀《圣經》和上帝直接對話,個人理解是支配自身行為的唯一指南。《論綱》得到了普通民眾的支持。他堅持主張由國家掌握宗教領導權,得到部分諸侯和世俗統治者的認同。——摘編自武寅主編《簡明世界歷史讀本》材料二 康德認為只要給民眾以自由,啟蒙便水到渠成。啟蒙要求人們有勇氣公開地運用自己的理性,這便要求個人不再盲從于權威,要求個人敢于以學者的身份對一切聽眾或讀者說話。在啟蒙思想家看來,西方傳統社會過分束縛了人的自由。如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寫道“人生而自由,卻處處受縛于鎖鏈。”——摘編自盧風著《啟蒙之后》(1)根據材料一,分析馬丁·路德思想的進步之處。(2)根據材料二,歸納啟蒙思想家的觀點。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啟蒙運動時期自由思想發展所起到的作用。22.16、17世紀是人類思想、科學、社會發展的重要階段。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世紀歐洲人用新的研究方法對舊觀念做了新的詮釋,有學識的居民都認為自己處于一個充滿變化與新奇的時代——【美】美勞倫斯·普林西比《科學革命》材料二圖1和圖2均為17世紀荷蘭海港小城代爾夫特優秀的風俗畫家維米爾的作品。圖1中一位地理學家正埋首繪制地圖;圖2中女子手持天平,面對珠寶錢幣,思考財富的意義。類似題材,在同一時期其他荷蘭西家筆下均有至現。圖3以《坤與萬國全圖》為背景。地圖前的人物分別為利瑪竇和徐光啟。其中徐光啟手持《幾何原本》。圖4是中國明朝著名畫家優美以蘇州府的繁華市井為主題的風俗畫,畫作取名效仿北宋張擇瑞的名作。(1)結合所學知識,概況指出該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言“有學識的居民都認為自己處于一個充滿變化與新奇的時代”(2)材料二中的兩組圖片分別描述了16—17世紀荷蘭和中國不同群體的活動和生活日常。透過這些圖片,能折射出哪些深層歷史信息?請在兩組圖中任選一組,予簡要說明。參考答案:1.C【詳解】根據材料“1403-1404年”“‘佛羅倫薩……這些建筑實實在在地反映出它們的建造者是偉大的天才,居住在其中的人們該有多么幸福啊’”及所學可知,15世紀是文藝復興時期,建筑風格突出人文主義特征,謳歌人的才智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C項正確;AB項都是建筑的表面反映,沒有反映建筑的時代特征,排除A項;D項只涉及佛羅倫薩對人才的重視,沒有反映出時代特征,排除D項。故選C項。2.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中的“上帝”是宗教神學的概念,宗教神學掩蓋了人的自我意識,把人從宗教神學的束縛下解放出來是文藝復興,開始于意大利,B項正確;文藝復興開始于意大利,AC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ACD項。故選B項。3.D【詳解】根據材料“士兵往往高喊‘為了國王’”“為了法蘭西,我無所畏懼”等信息可知,14世紀,士兵高喊“為了國王”,而15世紀,法國人高喊“為了法蘭西,我無所畏懼”,說明至15世紀,法國人對自己國家和民族具有高度認同感,從而高喊“為了法蘭西”的口號,即體現了這時期民族認同意識增強,D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14世紀至15世紀,法國人民民族認同意識增強的現象,沒有強調封建割據勢力的發展情況,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5世紀,歐洲國王沒有擺脫教會控制,排除B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14世紀至15世紀歐洲人民民族和國家認同感逐漸增強,沒有體現這時期歐洲國家的對外關系和機制,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4.C【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黑死病的流行使得當時的歐洲社會對宗教信仰以及社會不平等現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同時更加關注現世的幸福,即黑死病的流行引發了歐洲人對價值觀的反思,C項正確;材料并未強調黑死病流行了經濟發展之間的關聯,排除A項;這一時期的歐洲并未出現廣泛的民主思想,排除B項;D項表述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5.A【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哥特式建筑的教堂風格反映了重視來世,否定現世生活。而米開朗基羅是文藝復興運動中的人文主義者,參與設計的教堂風格復興了古典的建筑風格,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對現世生活的追求。A項正確;宗教改革是抨擊羅馬天主教的腐朽統治,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是資產階級革命期間,排除C項;17世紀后期,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標志著近代科學體系的形成,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6.A【詳解】根據材料“他們‘不僅由于僧侶 貴族 城市這些競爭都削弱了而得到相對的利益,還由于靠犧牲其他等級拿到主要戰利品而得到絕對的利益’”和所學知識可知,馬丁·路德領到的宗教改革挑戰了教皇的權威,使人獲得靈魂得救的自主權,同時獲得“相對的利益”,促進了德意志民族國家意識增強,A項正確;民主與專制相對,材料沒有體現資產階級民主意識的覺醒,排除B項;德意志帝國成立后,保留了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排除C項;德意志帝國成立后,推動了德意志國內統一市場形成,排除D項。故選A項。7.D【詳解】《至尊法》《叛逆法》都充分強調了英國國王的地位,尤其是宗教方面的地位,這些法案有助于英國宗教改革中擺脫羅馬教廷控制,同時加強君主專制統治,③④正確,D項正確;材料內容并未涉及到議會的權力以及對國王的限制,而且也無法看出普遍發的適用范圍,排除①②,排除A、B、C項。故選D項。8.C【詳解】根據材料“婚禮雖仍在教堂里舉行,但不再被認為是圣禮,成為一種俗人的慶典”可知,宗教改革后的宗教場所增加了為世俗社會服務的功能,體現宗教改革為新興資產階級服務的狀況,C項正確;簡化宗教儀式提倡信仰得救是宗教改革的內容,而材料主旨強調的是宗教改革的目的,排除A項;材料信息反映宗教改革增加世俗化的服務,沒有涉及建立獨立的民族教會,排除B項;“教隨國定”是宗教改革的內容,不是宗教改革的目的,排除D項。故選C項。9.B【詳解】根據“《 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貴族書》《教會的巴比倫之囚》《論基督徒的自由》賣出了幾千本。加爾文出版的《基督教要義》以多種版本形式在全歐洲流傳。”可得出印刷術傳到歐洲,促進了書籍的傳播,從而推動思想解放,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民族國家,排除A項;CD項不是材料主旨內容,排除CD項。故選B項。10.B【詳解】根據材料中加爾文反對實際中的權威以及提出所有工作都是有價值的,聯系所學可知,宗教改革反對教會權威并為資本主義經濟活動而辯護,這順應了當時資本主義發展的潮流,B項正確;題干內容看不出加爾文宗教改革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排除A項;啟蒙思想家們為民主制度作了理論準備,如天賦人權、平等、法治等,排除C項;新教理論初步形成的標志是"九十五條論綱"的發表,排除D項。故選B項。11.D【詳解】根據材料“因為人類果真見到宇宙所有的莊嚴秩序時,必然會感到有種動力促使人趨向于規范的生活,去實行各種道德”可知,哥白尼科學研究的目的是讓人們擺脫封建神學的束縛,促進思想上的解放,因此其反映出早期科學研究的動因,D項正確; 材料沒有強調“熱愛”,排除A項; 材料沒有涉及到人文主義思潮,排除B項; 材料強調科學對道德的重要性,沒有體現教會的腐敗,排除C項。 故選D項。12.D【詳解】根據材料“自然按照它本身的規律發展,會產生一個完美的世界,因此人類的政治干預和宗教干預應該越少越好”并結合所學可知,自然科學的發展改變了人們認識自然的方式,推動了人們的思想變革,反對政治干預和宗教干預,人們的思想體現出理性主義傾向,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這種思想贊成積極的殖民活動,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這種思想追求小國寡民的政治,排除B項;這種思想是自然科學發展的產物,排除C項。故選D項。13.C【詳解】根據材料“對天文的探索使人類一步步走出蒙昧,產生理性,誕生了近代科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瞻星臺是朝鮮半島上的古代天文臺,借助底層的水鏡與窗口映入的光線來觀測日食及星辰移動等天文現象,促進了天文歷法的發展,符合題意,①正確;羽蛇神金字塔約建于9世紀,被譽為瑪雅文化最后和最偉大的廟宇,②正確;《天體運行論》是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所著的一本講述他自己的天文學說的著作,提出了日心說,促進了人類逐步走出蒙昧狀態,③正確;玉兔二號月球車完成與嫦娥四號著陸器的分離,駛抵月球背面,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著陸,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里程碑,符合題意,④錯誤;綜上所述,①②③正確,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14.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隨著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研究自然奧秘逐漸被人們所關注。因此,這一轉向助推了科學革命的興起,B項正確;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是文藝復興發生的根本原因,排除A項;材料中的轉變助推了科學革命的興起,C項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C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B項。15.A【詳解】根據題干拉瓦錫揭開燃燒原理是通過反復的實驗和分析進而確認了結果,由此可知科學的研究方法至關重要,A項正確;近代科學實現關鍵突破是在17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尤其以牛頓經典力學為代表,排除B項;拉瓦錫的研究內容不涉及經典力學體系,排除C項;科學取得對神學的最終勝利是在啟蒙運動,18世紀初啟蒙運動還未達到高潮,排除D項。故選A項。16.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伏爾泰和孟德斯鳩關于中國的評價只不過是“為我所用”,是為了宣傳其啟蒙思想,為其理性主義的思想服務,D項正確;他們都代表資產階級,排除A項;都主張君主立憲政體,排除B項;C項不是主要因素,排除C項。故選D項。17.A【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7世紀哲學家笛卡爾的思想反對盲從、權威,崇尚理性主義,沖擊了教會地位和思想的權威,遭到反對。因此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科學革命,排除B項;14-16世紀是文藝復興時期,不符合材料的時間,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宗教改革,排除D項。故選A項。18.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題干信息,歐洲的浪漫主義思潮,是在人們對啟蒙運動“理性王國”的失望、對資產階級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的幻滅和對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的不滿中產生的。浪漫主義認為理性是人精神的枷鎖,推崇人性的自由舒展,自我情感的盡情抒發,個體生命價值的充分實現。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倡自然教育,體現了浪漫主義,D項正確;天賦人權、社會契約屬于盧梭的政治主張,排除A項、B項;根據材料,盧梭主張教育要順乎人的自然天性,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個性解放,但這不屬于盧梭教育思想的核心特點和本質特征,排除C項。故選D項。19.B【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1689年議會頒布《權利法案》,限制王權,確立了議會主權,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有利于歐洲大陸國家開展反封建斗爭。英國牛頓力學體系為代表的科學革命,促進了歐洲思想解放,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王權和教會的思想束縛,啟蒙運動應運而生。因此17世紀雙元革命綜合推動了歐洲啟蒙運動的發展,B項正確;18世紀中期英國打敗法國,奠定了世界殖民霸權地位,排除A項;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了西方代議制民主基礎,不包括科學革命,排除C項;18世紀60年代以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為開端,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排除D項。故選B項。20.C【詳解】根據材料信息“法國啟蒙運動的杰出代表人物孔多塞是法國大革命期間吉倫特憲法的起草者,對概率情有獨鐘,曾發表數學專著《積分論》,用概率論研究選舉投票等社會問題,提出著名的孔多塞陪審團定理。”并結合所學可知,歐洲文藝復興之后,由于對理性的崇拜和對科學的標榜,數學的思維方式對當時的法學影響深刻,材料中的信息即反映了這種情況,C項正確;“普通法系”又稱“英美法系”,與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體系(亦稱“大陸法系”)存在重大差異,排除A項;當時世界法律體系并未走向成熟,排除B項;早在11世紀,英國就確立了陪審團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21.(1)進步之處:“信仰得救”理論否定了天主教會的權威;主張由國家掌握宗教領導權帶有民族自由意識。(2)觀點:自由是啟蒙的前提;自由受到了專制(權威)的束縛。作用:它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沖擊著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推動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極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答對任意兩點即可)【詳解】(1)進步之處:根據材料一“在論綱中提出‘信仰得救’理論,個人可以通過閱讀《圣經》和上帝直接對話,個人理解是支配自身行為的唯一指南”可得出,“信仰得救”理論否定了天主教會的權威;根據材料一“他堅持主張由國家掌握宗教領導權,得到部分諸侯和世俗統治者的認同”可得出,主張由國家掌握宗教領導權帶有民族自由意識(2)觀點:根據材料二“康德認為只要給民眾以自由,啟蒙便水到渠成”可得出,自由是啟蒙的前提;根據材料二“在啟蒙思想家看來,西方傳統社會過分束縛了人的自由”可得出,自由受到了專制(權威)的束縛。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從自由思想的發展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沖擊著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推動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極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等方面概括啟蒙運動時期自由思想發展所起到的作用。22.(1)理解:16世紀,文藝復興進一步發展,文藝從質相發展到高雅階段,范圍從意大利拓展到英法等國;印刷術在歐洲發展創新,推動了大學的發展;新航路開辟后,地圓學說得到了證實,天主教會的權威受到沖擊;歐洲各國紛紛進行宗教改革,民族語言和文化教育事業得到發展;天文學領域開始的自然科學革命取得了重大進展。(2)示例:第一組圖1:隨著全球航路的開辟,人們的地理知識和認知世界的視野更加廣闊;西歐的海外移民,商業的世界性流動,資本原始積累等都離不開地球知識的有效支撐,埋頭繪制地圖的地理學家,折射出那個時代地理知識對全球聯系的重要意義,全球貿易的開展促進了人們地理知識的豐富;17世紀開始,隨著世界市場的逐漸形成,作為荷蘭對外貿易的海港小城代爾夫特商品經濟得到了發展,圖2:女子面對珠寶、錢幣,思考財富的意義,反映了貨幣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折射出人們對于財富向往的思想觀念。第二組:隨著新航路開辟,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逐漸擴大,圖3反映出明中后期以來,中國形成一股西學東漸的潮流,利瑪竇等歐洲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借助傳播科學知識,來達到傳教的目的;與徐光啟等開明中國士大夫合作,翻譯《幾何原本》等科學著作,運用歐洲測繪技術幫助朝廷繪制較為精確的地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國思想開放和科學文化進步;新航路開辟、東西方貿易的發展,促進了圍繞白銀輸入的中國貿易網的形成,大量白銀輸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圖4中蘇州府的繁華市井體現了明朝江南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的景象;但較之荷蘭等早期資本主義國家,明清時期中國的主體仍然停留在保守的封建文明時代。【詳解】 (1)理解:根據材料一中“歐洲人用新的研究方法對舊觀念做了新的詮釋,有學識的居民都認為自己處于一個充滿變化與新奇的時代”,結合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從思想、文化、教育、科學等方面,分析16世紀歐洲社會變化,說明當時有學識的居民都認為自己處于一個充滿變化與新奇的時代的主要依據有,16世紀,資本主義發展,文藝復興從意大利拓展到英法等國,文藝創作從質樸發展到高雅階段,印刷術在歐洲的創新和發展,推動了大學教育的進步,新航路開辟和環球航行的實現,使地圓學說得到了證實,沖擊了天主教的權威,歐洲各國紛紛進行宗教改革,推動了各國民族語言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天文學領域開始的自然科學革命取得了重大進展等,使歐洲知識分子的人文精神和思想解放不斷進步。(2)信息和說明:首先,按照題目要求,從兩組中任選一組,如選擇第一組圖,就要結合所學知識,聯系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國際關系等方面,分析圖1、圖2出現的原因,及其折射的深層歷史信息,即圖1折射出地理知識對全球聯系的重要意義,全球貿易的開展促進了人們地理知識的豐富等,圖2折射出貨幣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人們對于財富向往的思想觀念;解題過程注意,邏輯清楚,分析充分,表達科學,認識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