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jié) 功【學(xué)習(xí)目標】1、知道力學(xué)中做功的含義,能說出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并能判斷出力是否對物體做功2、明確計算功的大小的表達式,以及表達式中每個物理量的物理意義和單位3、能應(yīng)用公式W=Fs進行簡單的計算【學(xué)習(xí)重點】的概念和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功的計算公式【學(xué)習(xí)難點】判斷力是否對物體做功【自主學(xué)習(xí)】知識點1.力學(xué)中的功1、如果 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 一段距離,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2、力學(xué)中的功包含兩個必要因素:一個是: 另一個是: 。3、不做功的三種情況:(1) ;(2) ;(3)知識點2.功的計算1、功等于 與 的乘積(1)功的計算公式W=(2)如果F表示 ,單位 ;S表示 ,單位 ;W表示 , 單位 ,簡稱 ;(3)1焦耳的物理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課本例題,【注意】1、要明確哪個力做功。2、要注意解題格式及單位的統(tǒng)一。【典型例題】1、判斷力是否做功:(填“有做功”或“無做功”)(1)a圖中小朋友用力推車,可是車卻一動不動.小朋友推車的力有沒有做功? (2)b圖中,推物體3秒后放手,物體在光滑水平面勻速直線運動過程中,推力有沒有做功? ,重力有沒有做功? (3)C圖中小鳥將蟲子叼起來,小鳥對蟲的力有沒有做功? (4)d圖中人提著桶在水平地面上勻速前進,手對水桶的力有沒有做功? (5)在一樓搬石頭從樓梯走到三樓,手搬石頭的力有沒有做功? ?。?br/>2、一支步槍槍膛長80cm,火藥爆炸時產(chǎn)生的高壓氣體對子彈的平均推力是2000N,子彈離開槍口在空中飛行40m后落在地上,則高壓氣體對子彈做的功是( )A.1.6×103J B.1.6×105JC.1.6×104J D.8×104J3、作用力F1與F2分別對兩個物體做功,兩個物體通過的距離之比為s1:s2=1:2,功的大小之比為W1:W2=4:3,則這兩個力的大小之比F1:F2是( ?。?br/>A.2:3 B.3:8C.8:3 D.3:24、麗水白云森林公園位于市區(qū)北面,空氣新鮮,風(fēng)景優(yōu)美.小科同學(xué)經(jīng)常沿公園內(nèi)的盤山公路快步行走,鍛煉身體.小科同學(xué)重力為500牛,從白云山下步行到離出發(fā)點100米高度處,需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反饋檢測】選擇題1、如圖所示,為運動員投擲鉛球的過程示意圖,下列有關(guān)說法錯誤的是( )A. 在a到b的過程中,運動員對鉛球做了功B. 在b到c的過程中,運動員對鉛球沒有做功C. 在c到d的過程中,沒有力對鉛球做功D. 在a到d的過程中,鉛球的運動狀態(tài)在不斷的變化2、如圖所示,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的質(zhì)量為985g火炬手持火炬沿水平路面勻速前進20m,火炬手對火炬做的功為 __________J。若使火炬勻速升高lm,火炬手對火炬做的功為__________J。 (不計空氣阻力及燃料質(zhì)量的變化,g取10N/kg)3、如圖所示,mA>mB>mC,三個物體在同樣大小的力F的作用下,都沿著力F的方向移動距離s,比較F對三個物體所做的功,結(jié)論是: 。A.三次做功一樣多 B.對A做的功多C. 對B做的功多 D.對C做的功多選擇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輛桑塔納汽車在一段平直的長吉高速公路上以30m/s的速度勻速行駛,汽車的牽引力為2×103N,求:(1)汽車受到的平均阻力;(2)汽車5 s內(nèi)行駛的路程;(3)汽車5 s內(nèi)做的功;參考答案【典型例題】1、沒做功;沒做功;沒做功;做功;沒做功;做功;2、A3、C4、解:需克服自身重力做的功:W=Gh=500N×100m=5×104J。 答:需克服自身重力做5×104J功。 【反饋檢測】C重力與物體移動方向垂直,則做功為0 W=Fs=Gs=9.85×1J=9.85JA;根據(jù)功的計算公式W=Fs可知,F(xiàn),s相同,W也相等,F(xiàn)對三個物體所做的功一樣多;4、2×103N 150m 3×105J解析:(1)由二力平衡條件可得,物體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則牽引力等于摩擦力,所以f=2×103N由得,s=vt=30×5m=150mW=Fs=2×103N×150=3×105J【學(xué)習(xí)小結(jié)】通過這堂課,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疑問?請將你的收獲和反思記下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