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部編版中考歷史考點匯總(中國古代史)1.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的內容及影響:政治上:(1)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打擊了舊貴族勢力,促進了新興地主階級勢力增強);(3)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擴大了賦稅、兵役來源,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4)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上:(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3)統一度量衡(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軍事上: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提高了軍隊戰斗力)。影響: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2.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儒、墨、道、法四大學派的思想主張: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孔子核心思想“仁”。政治方面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方面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創辦私學,使得學在官府變成學在民間。(代表朝代:西漢漢武帝時期)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用”。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事物都有其對立面,且可以相互轉化”。(代表朝代:西漢初年文景時期)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商鞅。主張“以法治國、嚴刑峻法;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代表朝代:秦朝)3.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和鞏固統一的措施: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皇帝制:權力至高無上,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世襲產生;三公九卿制: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郡縣制:地方郡和縣長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鞏固統一的措施:統一文字為小篆:促進文化交流與發展;統一貨幣為圓形方孔半兩錢:促進經濟交流與發展;統一度量衡:度(長度)、量(容積)、衡(重量);發展交通:同一車軌、修靈渠、修馳道;鞏固邊疆:派蒙恬北擊匈奴,修長城。4.秦朝建立與統一的意義:(西晉、隋朝、元朝,同理如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順應了歷史統一的潮流;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5.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西漢鼎盛)政治上:接受主父偃建議,頒行“推恩令”,削弱地方諸侯勢力;建立“刺史制度”,監視地方豪強貴族;經濟上:收歸鑄幣權,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制度;平抑全國物價;文化上: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在長安興辦太學,培養儒學人才;民族上: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與西域各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鞏固邊防。6.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原因:北方戰亂,人口南遷,帶來了大量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江南地區戰亂少,社會安定,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南方地區自然環境優越;南方地區統治者重視農業;人民勤勞耕作。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內容:遷都洛陽、學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與漢人通婚;影響:增強了北魏實力,加速了鮮卑族封建化;同時也促進了民族交融;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8.科舉制創立過程與影響:過程: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創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正式確立。影響: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沖破了士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加強了皇帝在用人和選官方面的權力;擴大了選官范圍,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使有才能的人能夠由此參政;推動了教育的發展,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繁榮。9.唐太宗鞏固統治的措施: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嚴格考核各級官吏的政績;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善用人才。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文化上: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主要的科目。民族上: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10.唐朝盛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政治上:國家統一,社會安定;進行改革和社會制度創新;統治者吸收隋亡教訓,勵精圖治。經濟上:注重施行仁政,關注民生,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民族關系: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各民族和諧發展。對外關系: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11.唐朝盛世的表現:經濟繁榮:農業上墾田面積擴大,改進技術和工具,例如曲轅犁和筒車;興修水利。 手工業方面行業眾多,例如絲織業、制瓷業、造船業和冶礦業等,其中蜀錦、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是代表。 商業方面十分繁榮,水陸交通發達,長安是著名的國際大都市。社會開放:社會充滿活力、昂揚進取、積極向上;一些婦女受過文學音樂教育; 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受西北少數民族影響,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唐詩盛行:代表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12.唐朝民族關系及中外交流的表現:民族關系: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有利于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有利于邊疆地區的開發和少數民族的封建化。中外交流:玄奘西行:對外學習,前往天竺學習佛教,兼收并蓄,其弟子根據他的言行寫成《大唐西域記》一書; 鑒真東渡:對外傳播文化,促進中日文化交流。13.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影響:政治上(強化君權):在中央分化事權、削弱相權,設立多重機構;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取代藩鎮勢力;為防止知州權力過大,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經濟上(集中財權):取消節度使的收稅權,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文化上(重文輕武):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提升文官地位;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科舉制。軍事上(控制軍權):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杯酒釋兵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將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兵不識將,將不專兵。影響:積極方面: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社會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的發生,有利于政權穩固和社會安定;在全國范圍內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促進了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消極方面:嚴重束縛了統軍的指揮權,導致北宋對外戰爭屢次失敗。14.宋遼《澶淵之盟》的評價:對北宋而言是一個屈辱的和約,不僅向遼稱臣,還要給遼歲幣,造成北宋財政負擔;對遼而言,不僅使遼安然退兵,還使遼得到大量歲幣,促進遼的發展;對中華民族的進程而言,宋遼保持長期和平友好局面,雙方開展互市貿易,促進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15.宋代經濟發展的表現:農業方面:作物種類豐富,引進越南占城稻,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長江下游成為天下糧倉(蘇湖熟,天下足);經濟作物廣泛種植,例如棉花、茶葉、桑樹等。手工業方面:北宋時南方絲織業超過北方,南宋時棉紡織業興起;南宋時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中心,江西景德鎮被稱為“瓷都”,有“汝、定、哥、官、鈞”五大名窯;造船業發達,且配備指南針。商業方面:開封和杭州是最大的商業城市;市坊制度被打破,出現早市、夜市和草市;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最早的紙幣——交子。海外貿易: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貿易范圍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鼓勵海外貿易的發展。16.宋朝海外貿易興盛的原因:宋朝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奠定了雄厚的基礎;發達的造船業和航海技術;政府對海外貿易實行鼓勵政策。17.經濟重心南移過程: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少數民族南下入侵,北方戰亂,人口南遷,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唐朝安史之亂及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戰亂,人口進一步南遷,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南宋時,北方地區民族政權割據,經濟重心完全南移。18.忽必烈鞏固統治的措施及作用:措施:接受漢族儒臣提出的“行漢法、施仁政、不嗜殺”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設立各種機構,建立年號。作用:一方面取得了漢族地主階級對元朝政權的支持與認可,有利于蒙古政權的封建化與民族交融;另一方面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經濟恢復與發展;增強元朝軍隊實力,為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基礎。19.元朝的統一:中央:參照中原歷代王朝的統治方式,逐步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設中書省掌管全國行政事務,下設六部;設樞密院負責全國軍事事務;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地方:建立行省制度,設置路、府、州、縣。邊疆:設置澎湖巡檢司(歷史首次),管理臺灣及澎湖地區;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管理西域地區;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歷史首次),管理西藏地區,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管轄。20.宋元時期科技文化成就:活字印刷術:北宋平民畢昇發明,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指南針:北宋末年開始運用于航海,促進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鄭和下西洋和地理大發現提供了重要條件;火藥:唐朝末年開始運用于軍事領域,改變人類作戰方式,推動歐洲社會的變革,加速歷史進程。21.明朝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中央:廢除丞相和中書省,提升六部職權;設立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隸屬于兵部。地方: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將原來行中書省權力一分為三; 分封諸子為王,代表中央監視地方。文化:實行“八股取士”,不利于選賢與能,禁錮人們思想,扼殺人才,阻礙了中國思想文化和科技的進步發展。其它: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合稱“廠衛制度”,鎮壓官民。22.明朝科技著作:《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豐富了我國醫藥學寶庫;《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是一本農業科技巨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農政全書》:作者徐光啟,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學著作。23.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雍正時設立軍機處,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標志著我國古代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文化上實行專制政策,大興“文字獄”。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讀經,組織人力大規模進行整理文獻和編纂書籍的活動;另一方面,對全國書籍進行全面檢查,把認為是對清朝統治不利的書籍列為禁書,收繳并銷毀,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與進步。24.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方面: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大片土地得到開墾許多荒山曠野改造成農田,邊遠地區也得到開發;興修水利,對黃河、淮河及大運河等進行治理;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糧食產量提高;廣泛種植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等經濟作物。手工業方面:絲織、棉織、印染、制瓷等手工業,品種繁多,產品精良,且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廠。商業方面:清朝前期商業很發達,陸路和水路的商旅往來頻繁,各地商品貿易十分興盛,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一些農村地區發展為工商業市鎮,有的地方居民超過萬戶,比縣城的規模還大。除此之外,全國各地還形成了許多擁有雄厚資本的商幫,在全國進行商業活動,例如山西商人組成的晉商、江南徽州府商人組成的徽商等。25.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及影響:原因:由于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具有穩定性(根本原因);清朝統治者盲目自大,認為天朝物產豐富,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西方殖民者正向東方擴展勢力,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收到侵犯。影響:積極影響:面對西方殖民者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消極影響: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發展進程;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