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課程標準】通過了解世界各主要區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認識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對人類文化發展所做出的的貢獻。【學習目標】1.通過填補時間軸、在地圖上找到古印度、古朝鮮、古日本、瑪雅文化區、阿茲特克文化區、印加文化區范圍,了解本課時空定位方面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回答有關問題,培育時空觀念核心素養。2.通過閱讀教材填表梳理基礎知識,鍛煉信息獲取和加工的能力,培育歷史解釋核心素養。3.通過閱讀材料,聯系所學,重點回答古印度文化的特點和形成的原因,鍛煉信息獲取與加工能力,邏輯推理與論證能力,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培育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核心素養。4.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人類早期文化發展具有多源性和文化多樣性特點,各個文明沒有高低貴賤,都能發展出自身的優秀文明成果,培育家國情懷核心素養。【重點難點】重點: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鮮與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成就。難點:認識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鮮文化與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通過了解這些古代文化,理解古代文化的多樣性。【時空定位】【知識鏈接】1.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是印度的社會等級制度。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形成征服者的“雅利安”和被征服的土著的“達薩”兩大種姓。后雅利安種姓中又分化出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三個等級;達薩轉化為首陀羅,從而形成四大種姓。古印度的宗教戒律和國家立法,規定了種姓間的嚴格界限,任何人的種姓與生俱來,永不變更。種姓制度延續了數千年,至今仍有影響。2.武士道:武士道也稱士道,是日本武士的行為規范、道德修養和精神情操。它是儒、道(神道)、釋(主要是禪宗)三位一體的復合型意識形態,比較突出地體現了日本文化的明顯特征。內容有忠節、武勇、孝行、廉恥、無欲等。鐮倉時期,以法規形式確定下來。江戶時期,形成一套思想理論體系,正式定名為“武士道”。明治維新后,武士等級在法律上被廢除,但武士道卻因軍國主義者廣泛提倡而繼續流行。在現代又與法西斯主義相結合,形成反動的法西斯武士道精神。3.印度教亦稱新婆羅門教,是在婆羅門教的基礎上,融合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思想,又吸收印度其他的民間信仰,最終演化而成包羅各種神明、多種哲學思想的混合宗教。印度教恪守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4.三大主神:創始之神梵天;保護之神毗濕奴;毀滅之神濕婆。5.《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兩書定型于2-4世紀,由民間口頭創作,后經加工而成。兩書集中反映了古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以詩代史)。6.日本神道:根據日本古神道的理論。宇宙由三個世界組成。“上天”即天國,是諸神居住的地方,是一片光明的世界。“地下”即陰間,是惡鬼們所處的黑暗世界。處于兩者之間的“地上”即人間,是光與暗、夜與晝、吉與兇、善與惡相互交錯存在的世界。【基礎知識梳理】(一)古代印度文化1.地域:今天南亞次大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廣大地區。2.歷史進程(1)哈拉帕文化時期:年代約為BC2350-前1750年,是南亞次大陸的青銅時代文化。哈拉帕文化因其主要城市遺址哈拉帕而得名,分布中心在印度河流域。(2)吠陀時代:年代為前1500-前600年,指__________入侵印度并將這一時段的史料保留在《吠陀》中,故稱作“吠陀時代”。這一時期,__________教和_____制度形成。(3)列國時代:年代為前600-前400年,是古印度國家普遍發展的時期,也是列國分立、并由分立逐漸走向統一的時代,史稱"列國時代"。這一時期產生了__________。(4)孔雀帝國:約前324年-約前188年,是古印度第一個基本統一印度的政權。在__________統治期間,印度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統治達到頂峰,佛教興盛并開始向外傳播。(5)笈多帝國:公元320-500年,笈多帝國幾乎統一了被印度,這時期的印度經歷了百余年的政治統一和社會安定。《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也是在這一時期編成。3.文化成就(1)宗教宗教 建立時間 原因 主要教義婆羅門教 BC1500年左右 __________進入南亞次大陸,逐漸建立起一系列國家,在這些國家形成過程中,形成__________教 _____制度佛教 BC6世紀 印度社會矛盾尖銳,人們對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不滿 __________ 忍耐順從印度教 4世紀 隨著印度_____社會形成,種姓制度發生新變化而出現的 崇拜三相神(三大主神)、直接宣揚世襲等級制度、堅定相信輪回轉世;種姓制度(2)其他文化成就領域 成就 概況文字 __________ 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梵文 _____是古代印度最有代表性的文字文學 《摩訶婆羅多》 描寫了居樓族和般度族兩個家族為了爭奪王位而進行戰爭,雙方激戰18天后后者獲勝的故事。全詩共18篇,約10萬頌。《羅摩衍那》 印度古代兩大_______________之一,敘述王子羅摩因受老王妃嫉妒被放逐,妻子悉多被擄,后得群猴幫助,夫妻團聚,恢復王位的故事。全書約有兩萬四千頌,共分七篇。以羅摩和悉多的悲歡離合為故事主線,描寫印度古代宮廷內部和列國之間的戰爭。藝術 古代印度的藝術很多都與宗教有關,_____、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藝術的代表,如桑奇大塔數學 發明了包括“0”在內的十個數字符號;__________4.特點:宗教性、多樣性、包容性、輻射性5.傳播(1)東南亞①_____前后,古印度文化開始傳播到__________。②5世紀,印度的_____(_____文)、文字、藝術、思想、_____(_____文化)以及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已經在東南亞產生了廣泛影響。(2)東亞:佛教傳入中國,又由中國傳入東亞其他國家,對東亞各國的宗教信仰、哲學、文藝等產生深刻影響。(3)歐洲:發明0在內的數字,后經__________傳入歐洲。(二)古代朝鮮和日本文化1.朝鮮(1)政治發展進程①箕子朝鮮:前122—前194。②衛滿朝鮮:前194—前107年。③三國時代:前57—688年,高句麗、新羅、百濟。④高麗王朝:918年—1392年。⑤朝鮮王朝:1392年—1910年。(2)文化成就類別 時間 成就 概況技術 BC5C 朝鮮出現了青銅器,稍后有了鐵器天文學 7世紀 瞻星臺(建于634年) _________________的天文臺歷史學 12世紀 《__________》 朝鮮_______________15世紀 《高麗史》 __________史書的編寫體例文字 15世紀 諺文 朝鮮世宗創制朝鮮文字“諺文”音樂舞蹈 源遠流長,特色鮮明(3)中華文化與朝鮮文化相互影響①_______________從中國傳入朝鮮,朝鮮的__________、文字、學術文化和風俗習慣都受到中國的影響。②漢字長期在朝鮮半島使用,在學習_____的基礎上,創制了本民族文字。③朝鮮半島的古代文化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南北朝時期的中國宮廷中就有已經有了朝鮮半島的樂舞。2.日本(1)文化成就領域 成就 概況信仰 _____教[footnoteRef:1] [1: ] 萬物有靈論使得神道逐漸發展起來;7世紀,天皇制形成,天皇為鞏固權力,自稱是太陽神的后裔武士道 12世紀后,隨著__________的崛起,神道融合了_____等外來文化,逐漸形成了__________文學 《__________》: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 《__________》:享譽世界的日本古典文學名著建筑 __________ 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繪畫 __________ 浮世繪,即日本傳統的風俗繪畫(版畫),是日本江戶時代興起的一種獨特的民族藝術,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藝術。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表現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百態和流行時尚,被稱為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__________ 大和繪是日本10世紀前后產生的民族繪畫。它以貴族的日常生活為題材,表現其思想感情及日本的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適應日本人的審美要求,在技法和樣式上不斷追求日本風味。為了追求及時行樂的唯美主義情趣,避免零亂的線條和過于嚴峻的筆法,因此多采用濃艷的色彩,具有華麗的特征。(2)中華文化對日本的影響:①借用漢字的楷體筆畫和草體,分別創制了字母__________和__________。②中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深刻影響了日本文化的發展。(三)美洲印第安文化1.特點:獨立發展,與其他大陸幾乎處于相互隔絕狀態。2.代表文化區域 文明 時間 國家形態中 美 瑪雅文明 前2500年至16世紀 城邦阿茲特克文明 14世紀至16世紀 結構松散的王國南美 印加文明 13世紀至16世紀 統一的大帝國3.成就瑪雅文化 瑪雅人創造了獨特的文字(象形文字);發明了“__________”;創造出__________,知道“零”的概念 宗教:多神崇拜,都建造了金字塔印加文化 建造驛道和太陽廟;會使用__________,能進行人體解剖;制定了__________和太陰歷阿茲特克文化 使用圖畫文字,制作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銀首飾4.印第安文化毀滅殆盡的原因: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②疾病、瘟疫等災害;③孤立發展、內部之間缺乏交往。【深化拓展】一、印度文化在宗教、文學、藝術和哲學等方面對周邊國家的影響(1)對中國:佛教興起在印度,發展在中國,佛教中國化后外傳朝鮮、日本等。對中國的思想、語言、文藝、建筑、習俗等產生深刻影響,(2)對東南亞:印度文化對東南亞的語言、思想、文藝、習俗等產生深刻影響;佛教文化更是滲入東南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巴利文對東南亞文字產生重要影響;如柬埔寨吳哥窟中的很多浮雕題材以《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中的神話故事為藍本。(3)對世界:發明的數字,被阿拉伯人傳出,稱為阿拉伯數字;二、古代中國文化對東方國家的影響(1)秦漢以來:中國文化先后傳入越南、朝鮮、日本等東亞國家(形成以中國文化為軸心的東亞文化圈,因儒學影響深遠,也稱“儒家文化圈”)。儒家思想約公元前3世紀傳入越南,于約1世紀傳入朝鮮。(2)隋唐時期:儒學輻射東亞,東亞文化圈形成(東亞諸國形成的以中國本土為地理中心、以中國文化為軸心的文化圈)。①儒家思想于6世紀初,經朝鮮傳入日本。儒學成為越南、朝鮮、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滲入人們的社會觀念、倫理規范和日常生活,并逐漸成為越南、朝鮮、日本占主導地位的官方哲學。②新羅統一朝鮮后,常與唐朝互遣使節,并不斷派遣留學生赴中國學習,唐朝文化的精髓如律令、科技、佛教、儒學、學校教育、科舉制度等皆為新羅所廣泛吸收。③日本將與唐朝的交往視為國家大事,曾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來中國交流學習,隨行的還有眾多的留學生和留學僧,人數多時一次達五六百,留學生歸國時,帶回多方面的文化知識和大量文獻典籍。④日本不僅在政治、經濟、法律等制度層面仿效唐朝,而且對宗教、文學、藝術、天文、歷法,包括衣食住行、風俗習慣以及各類生產技術,皆予以吸收融合。⑤中國文化輻射于整個東亞地區,其中漢字、儒學律令、天文、歷算、醫學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國化的佛教,影響尤為深遠。(3)宋元時期:13世紀,畢昇的活字印刷術東傳朝鮮、日本,又西傳到中亞、波斯和歐洲,對中外文化交流和傳播產生了巨大影響。【課堂反饋訓練】1.(2022·浙江溫州·一模)有學者認為,印度歷史上有四次最巨大的變動。這些變動按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哈拉帕文明的消失和雅利安人入主印度 ②穆斯林進入和統治印度③英國征服印度 ④印度獨立和印巴分治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④① D.①②④③2.(2019·廣東廣州·二模)考古學家在今韓國慶州地區7—9世紀的墓葬中陸續發現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來自地中海地區的東羅馬人、波斯人,還有中亞地區的回鶻人,粟特人。這表明當時A.東亞風俗深受西方文化影響 B.中西交流主要依賴于海上交通C.絲綢之路已延伸到朝鮮半島 D.朝鮮與東羅馬建立了外交關系3.(2022·海南省直轄縣級單位·三模)與歐亞大陸隔絕的美洲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印加人都像歐亞大陸的文明一樣,曾經建立起 國家,都有自己的行政系統。這種現象說明A.印第安文明深受歐亞大陸各文明的影響 B.印第安文明之間有著密切的相互交流C.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客觀規律 D.人類文明的起源和發展都是獨立進行的4.(2022·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學模擬預測)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長恨歌》幾乎貫穿于整個《源氏物語》中,成為源氏三代人愛情發展的基調。書中僅引用的白居易的詩歌就多達90多處。這說明A.僅白居易的詩對日本有影響 B.白居易是最有才華的詩人C.中國文化對日本影響頗深 D.白居易與紫式部交流較多第5課 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1.【答案】A【詳解】依據題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5千年前(公元前3300年)在印度河附近就誕生了文明,它的鼎盛時期為公元前2600到公元前1900間,被稱為哈拉帕文明;穆斯林征服印度次大陸主要發生于12到16世紀;1757年以后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①②③④A項正確;其余選項順序均與史實不符,排除BCD項。故選A項。2.【答案】C【詳解】韓國的墓葬中出土了許多具有東羅馬人、波斯人、回鶻人和粟特人特征的胡俑,而這些人的東來主要是依賴絲綢之路,由此可知絲綢之路已經影響到了朝鮮半島,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東亞風俗的變化,排除A項;7—9世紀中西交流主要依賴于陸上交通,排除B項;出現具有東羅馬人特征的胡俑不代表朝鮮與東羅馬建立了外交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3.【答案】C【詳解】根據“與歐亞大陸隔絕的美洲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印加人都像歐亞大陸的文明一樣,曾經建立起 國家,都有自己的行政系統。”可得出不論是歐洲還是美洲,人類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都經歷著一些相同的發展過程,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歐洲對美洲的影響,排除A項;印第安文明之間并沒有密切的相互交流,排除B項;D項太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4.【答案】C【詳解】材料反映了白居易《長恨歌》對日本《源氏物語》影響深刻,結合所學可知,白居易代表的是中國文化,《源氏物語》代表日本文化,由此可見,中國文化對日本影響頗深,故C項正確;A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說過對于絕對,排除;白居易和紫式部不是同時代人,故D項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