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 年級 歷史 導學案 培養好人、造就能人、雕塑名人 課題 : 七下第一單元: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課型: 復習課 執筆: 時間 : 班級: 姓名: 審核: 歷史組一、學習目標 目標一:運用所學知識完成思維導圖 目標二:結合本課知識點和相關材料,鞏固類型題答題方法二、前提測評 前提測評:完成思維導圖,限時3M,同桌互判。錯的定日清三、題組訓練(一) 必做題:(限時5分鐘) 1.下列關于隋唐時期的歷史基本特征的概括最準確的是( )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產生與發展 C.繁榮與開放 D.民族政權并立與社會發展 2.“非凡的國家考試制度,中國推行了近兩千年。他們通過考試品評人才的優劣,為政府機構配備文官。”斯塔夫里阿諾斯贊揚的考試制度是( ) A.三省六部制 B.科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行省制 3.隋朝建立后,統一南北,結束了長時間政權分立的局面,下列歷史事件不屬于隋朝時期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是( ) A.開通大運河 B.科舉取士 C.趙州橋 D.安史之亂 4.“隋朝是中國古代一個比較短命的王朝,從公元581年隋文帝代周稱帝,到公元618年隋煬帝亡國,凡37年。”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 ) A.隋煬帝的暴政 B.自然災害頻發 C.對外戰爭的失利 D.大運河的開通 5.唐太宗見太子在樹下休息,乃曰:此木雖曲,得繩則正,為人君者,受諫則圣。這一材料反映的情況是:( ) A.吸取隋朝滅亡教訓 B.重視人才任用 C.大力發展科舉制 D.虛心納諫做明君 6.隋唐時期是我國古代繁榮與開放的時期,出現了一系列歷史上稱為治世的時期,如開皇之治,貞觀之治、貞觀遺風、開元盛世;其中“開元盛世”是評價哪一皇帝時期的統治(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 7.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唐詩題材豐富,風格多樣,詩壇名家輩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是“詩圣”對“詩仙”的評價。“詩仙”“詩圣”是( ) A.韓愈、李白 B.李白、杜甫 C.韓愈、杜甫 D.李白、白居易 8.唐詩《隴西行》有“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寫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后的影響,這一影響是指( ) A.突厥與漢族的聯系日益密切 B.回紇與漢族的民族交融 C.吐蕃與漢族的友好交往 D.匈奴受漢族的影響很大 9.玄奘西行天竺取經,歷經千難萬險,10年后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由他口述,其弟子記錄的著作是( ) A.《情定女兒國》 B.《西游記》 C.《悟空傳》 D.《大唐西域記》 10.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以下示意圖中,①指的是哪一歷史時期( ) A.三國 B.南北朝 C.五代十國 D.元朝 選做題: 11.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強盛時期,在當時的世界上聲名顯赫,下列關于唐朝的史實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唐玄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 B.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 C.在唐朝進口的物產中,日本物產居于首位 D.五代十國是唐朝統治局面的延續 12.唐朝時期,政策開明,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聲名遠播四海,是中國歷史上令人振奮的一段時期。下面有關唐朝史實,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被當時北方和西北的各族首領尊奉為“天可汗” B.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C.唐玄宗的統治后期朝政日趨腐敗,出現“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 D.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頻繁,高僧玄奘東渡日本,傳播了唐朝文化四、題組訓練(二) 必做題:(6分鐘) 閱讀下列材料,完成各題。 材料一: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風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及第謠》 材料一中的唐詩體現了我國古代史上哪一種選官制度 其正式確立的標志是什么?哪個皇帝在位時確立?請說出該皇帝的另一歷史功績。 材料二: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吏的選拔權由上層權貴壟斷,選官看重門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過門第即可進入仕途。文帝即位后,廢除了前朝的選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學識,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 ——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 根據材料二回答,新的選拔人才的制度與魏晉南北朝的選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 材料三:唐太宗見到新科進士們從金殿大門魚貫而出,興奮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回答,這種制度在當時起到了什么作用? 選做題 :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這個人奔波了一生,去過匈奴,去過西域,他沒有率領過千軍萬馬,卻用自己的一雙腳改變世界。東方的蠶絲、絲織品、鐵器、漆器及鑄鐵、鑿井技術等西傳,西方的良馬、玻璃、寶石以及石榴、苜蓿等物品也傳入東方;分別興起于亞歐大陸東西兩端的兩個帝國之間有了間接的經貿交流。 ——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第二卷》等 材料二 隋唐時期的中外交流,更為積極的表現是文化的相互影響……從商貿活動到文化交流,形成了由內向外——隋唐向周邊、由外向內——周邊向隋唐的互動、輻射,帶來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 ——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第三卷》 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兩個帝國”的名稱,說明“用自己的一雙腳改變世界”的含義。 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由內向外”方面,列舉兩件隋唐時期文化交流的史實。 (3)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歸納漢唐時期中外交流的特點。五、達標檢測 全程導航:(限時6分鐘) 必做題:P40全國中考真題1、4、5、8、10、12、13 選做題:P40內蒙古五年中考真題1、2、3、4題(1)六、必背大段知識點 1、大運河的開通(隋煬帝) 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開通的作用(意義和影響):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消極作用:但也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2、科舉制 (1)科舉制的發展歷程:①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煬帝創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③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④武則天創立殿試制度。⑤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⑥宋朝擴大取士規模。⑦明朝實行八股取士。 (2)科舉制的影響: 積極影響:①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②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1300多年。 消極影響:束縛了人們思想,忽視實用性學問,也阻礙了我國科技的發展。 3、唐朝中外交流頻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國來華的原因): A、唐朝政權強大,國家統一,社會安定;B、唐代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C、玄奘、鑒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D、唐朝海陸交通發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