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內容安排及其特點1.教學內容和作用本單元包括3方面內容:辨認從不同位置(前面或正面、側面和后面)觀察一個簡單物體時看到的圖形;辨認從不同位置(正面、左側面、上面,類似于三視圖的位置)觀察一個簡單的幾何體時看到的圖形;在已有的觀察物體經驗的基礎上用推理解決問題。教材內容安排如下表。“三視圖”是觀測者從三個不同位置觀察同一個空間幾何體而畫出的平面圖形。將人的視線規定為平行投影線,然后正對著物體看過去,將所見物體的輪廓用正投影法繪制出來,該圖形稱為視圖。三視圖就是主視圖(正視圖)、俯視圖、左視圖(側視圖)的總稱。幾何中的“三視圖”是工程制圖、機械制圖的基礎。在這里還不是教學三視圖,只是讓學生初步了解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或同一幾何體,所看到的圖形是不同的,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并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立體幾何知識打下基礎。從具體編排來說,例1展示了4名學生分別從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觀察一個熊貓玩偶的情境圖,并在情境圖下面給出了從這4個方向觀察到的圖形,讓學生判斷分別是誰看到的。從熊貓前面、后面看到的圖形會有較大差別,學生很容易辨認;但從左、右兩個側面看到的圖形卻基本相同,只是臉、胳膊等的朝向不同,學生辨認起來有一定難度(學生在一年級認識左、右時,只要求以“自我”的方向為參照點辨認左、右,對與自己方向相反的人或物為參照點辨認左、右不作要求)。因此,教材在熊貓的一只耳朵上戴上了一個蝴蝶結作為“標示性標志”,利用這一形象特征降低難度,幫助學生區分左、右兩個側面的學生看到的形狀。通過例1的學習,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圖形可能是不同的,進而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局部和整體的關系。例2呈現了學生從左側面、正面、上面觀察一個長方體的情境圖,長方體各個面的顏色相同,且沒有圖案標記,學生只能根據圖形加以辨認,實現從立體圖形到平面圖形之間的轉化。與例1相比,例2從觀察實物轉為觀察立體圖形,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時,三名學生分別從長方體的前(正)面、左側面和上面進行觀察,體現了對三視圖知識的初步滲透。需要說明的是,例2中從上面觀察的學生是站在長方體的右面俯視的,這里只是讓學生能辨認從這個位置所觀察到的圖形的形狀。真正的三視圖中的俯視圖,應是站在物體的正前方俯視的視圖。教師今后在正式教學三視圖時要注意這一點。例3是解決問題的內容,教材給出了從一個位置所觀察到的一個立體圖形的一個面,讓學生推測所觀察的是什么立體圖形。教材的編排繼續體現了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重在讓學生通過觀察、想象和推理,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而且問題的答案不唯一,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這樣的例題也可以幫助學生實現從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轉化,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并為后續學習作好鋪墊。通過以上3個例題的學習,教材初步落實了《標準(2011)》關于幾何教學中三個核心的思想和目標:空間觀念、幾何直觀和推理能力。2.教材編排特點(1)注重學生觀察經驗的積累和運用。皮亞杰認為“空間觀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間觀念,必須有動手做的過程”。學生要能正確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圖形,則需要根據人物與觀察對象間的相對位置,進行空間想象、推理和判斷等思維活動。因此,學生必須具有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的經驗,并通過想象,喚醒自己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表象,作出正確的判斷。這既包括直接的觀察經驗,也包括以往的間接觀察經驗。因此,教材中都是選擇學生熟悉和喜歡的物體作為觀察對象,如熊貓玩偶、茶葉桶、數學書等都是學生可以直接觀察的對象,對于大象這樣不能直接觀察的物體,學生也可以根據已有的經驗,通過想象和思考作出正確的判斷。從這一點來說,體現了對學生觀察經驗的積累與運用。(2)對觀察者與觀察物體間的位置關系不作具體要求。這里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觀察物體的內容,對于位置關系的“相對性”問題還不是很熟悉,特別是左、右的相對性更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為了避免上述問題成為學生觀察物體的障礙,教材在編排中暫不介紹“前面、后面、左側面、右側面”等概念,只要學生能用連線、標序號等方式將觀察者與所看到的圖形對應起來即可。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發地運用了上述概念也是允許的。(3)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遵循兒童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教材在3個例題的編排中,所觀察的物體由具體形象的熊貓玩偶到較為抽象的立體圖形,再到通過推理解決有關圖形的問題,遵循了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從身邊熟悉的、比較小的物體到平時不太注意的、較高大的建筑物,體現了對學生觀察意識和觀察能力的培養在逐步提高要求,并使學生逐步養成用數學的眼光多方位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例題和練習題的設計,從直觀觀察經驗的運用到間接觀察經驗的提取,逐步提高對學生空間想象力的要求,遵循了兒童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