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目標1. 使學生能夠正確地數出10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知道這些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2. 使學生知道個位和十位的意義,能夠正確、熟練地讀、寫100以內的數。3. 結合數的認識,使學生會計算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4. 結合具體事物,使學生感受100以內數的意義,會用100以內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進行簡單的估計和交流,逐步培養學生的數感。教學建議在教學中應盡量做到以下幾點。抓住基本概念,切實掌握數的意義。本單元教學中所體現的基本概念是十進制、位值制,通用的計數法是“印度-阿拉伯十進位值制計數法”,簡稱“十進制計數法”。“十進計數法”是當今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它有3個特點:(1)采用0 9這10個數字(簡稱阿拉伯數字)符號;(2)十進制;(3)位值原則,即每個數字所在的位置(數位:橫向看,從右向左,從小到大的順序依次是個位、十位、百位……)不同,其所表示的計數單位就不同,即一個數字所表示的大小取決于該數字所在的位置,當某一位置沒有數字時用“0”占位。也就是說,每一個數字除了本身的值外,還有一個位置值。100以內數的認識,盡管還處在認數的初級階段(第二階段),但它的基本原理始終是“十進位值制計數法”,貫穿整個數概念的始終(注意:分數的符號表示比較特殊,它既不是十進制的,也不是位值制的)。十進位值制計數法的核心就是“滿十進一”的進位制和位值制,這是引領本單元內容的兩個概念。其他的概念如計數單位“一”“十”“百”及數的組成、數的讀寫、比較大小等都是由這兩個概念來確定它們的含義的。因此,在教學中應突出“滿十進一”的進位制和數位意義的教學,使學生理解計數單位“一”“十”“百”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掌握數位的基本內涵,并能根據位值的意義正確讀數和寫數。2.抓住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數數是本單元的重要活動。數數時,可以一個一個地數,也可以幾個幾個地數。一個一個地數是最基本的數數方法,是計數的實質,在數的過程中既可以體會“滿十進一”的十進制思想,也可以感受數的順序與大小。教材在這方面進行了加強,如:一個一個地數,99的下一個數是100;十個十個地數,10個十是100——從這兩個角度揭示了100的組成,使學生更好地認識新的計數單位“百”。讀數、寫數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其中,讀數更能體現出“十進制”思想, 例如“98”讀作“九十八”,寫數更能體現出“位值制”的思想,例如“98”“89”,雖然都寫了兩個數字“8”“9”,但由于所在位置不同,這兩個數字所表示的意義也不同,不同的“位置”體現出了不同的“計數單位”,這是學生理解的重點和難點。本單元教學的難點有3個方面:一是數數過程中,當數到接近整十數時,下一個整十數應是多少(就是教師們常說的“拐彎數”);二是數位的意義;三是探索例7的百數圖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切實結合相應的內容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增加教學的實效性。3.用好直觀化、結構化的學具。認識數離不開直觀的學具。好的學具有兩個基本特點:齊性、結構性。學具的齊性是指表示同一數學概念含義的每一種材料的物理特征都是相同的,表示的意義也相同。如用小棒表示個、十、百,每一根小棒都是木質的或塑料的。學具的結構性是指學具材料經過結構設計,能體現數學知識的某一含義。教材為本單元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學具。首先是直觀的、齊性的學具。例如,例1中呈現的一堆“小棒”“第納斯木塊”等,直接用眼睛看不出有多少,但可以把這些學具“結構化”:10根一捆、10個一列,強調“十進制”,這樣的直觀“結構化”的學具就能使學生一眼看出小棒(木塊或其他)的數量,感受“十進制”。其次是齊性、邏輯結構化的學具,即教材在例3中使用的計數器。在計數器中,“珠子”相同,但珠子所在的位置不同,每個珠子所表示的意義也不同。計數器的使用利于學生逐步地掌握數的內部結構。從散亂的學具到齊性、直觀、結構化的學具再到齊性、邏輯結構化的學具,這些學具的作用各不相同,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效地運用它們,從而使學生深入地認識數概念。4.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培養學生的數感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本單元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結合現實素材,認識100以內各數,能用多種方法表示數并能估計物品的個數;把握100以內數的相對大小;喜歡“數”,并愿意在日常生活中用“數”表達和交流。長期研究培養學生數感的英國學者茱莉婭 安吉萊瑞指出:“數感是高度個性化的產物,它不僅和孩子們已有的數概念相聯系,也和怎樣形成這些概念相聯系。”因此,在認識100以內數的教學中就要關注學生的認數過程,幫助學生在認數過程中構建數本身以及數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逐漸培養學生的數感。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數感。首先是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培養學生的數感。數是抽象的,對于學生來說將數的符號與視覺材料相聯系,建立心理表象最重要。茱莉婭 安吉萊瑞指出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視覺圖形”在抽象數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為形成心理表象奠定了直觀的基礎。本冊教材為了讓學生建立數感,提供了較豐富的教學資源。例如第33頁的百羊圖,就可以使學生對100有整體的感知;第36頁的紐扣圖、第38頁的夾子圖和糖果圖等,都可以使學生直觀感受相應數的多少。教師要用好這部分素材,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感。其次是充分利用認數工具培養學生的數感。為了幫助學生深入地認識數,除了用好“計數器”等可以展示數的內部結構的教具外,還可以運用半形象半抽象的“數尺”“百數表”“數軸”等來構建數與數之間的外部結構。這樣就可以換一個角度,以另一種方式來認識“數”,幫助學生建立數之間的邏輯關系、體驗自然數個數的無限性。例如,可以讓學生在數軸上給數“找家”,將“數”和“形”緊密結合起來,從“形”的角度來進一步感知數,逐步培養學生的數感。5.切實組織好實踐活動。為了讓一年級的學生掌握本單元中的諸多抽象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學生經歷每一個概念的形成過程,經歷將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這個過程的重要學習方式就是讓學生參與觀察、操作、歸納等活動。為此,作為教學的組織者,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如下服務。首先,應選取、提供每次活動的素材。如數數活動中的曲別針(或其他類似的替代品)、小棒和小木塊,讀數和寫數活動中的計數器等。其次,應設計有價值的實踐活動。有思維含量的數學活動才有價值,因此教師必須在活動前對活動的目的了然于胸,明確活動的目的,避免學生盲目地“動”和低效地“動”,做到“一動一得”或“一動多得”。最后,應及時引導學生將具體的活動抽象為相應的數學方法。例如,教學“比大小”時應讓學生經歷“用實物比一用計數器比一用抽象的數比”這樣的比較兩個數的大小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應引導學生總結、概括出比較數的大小的基本方法,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6.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的健康發展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育的總體目標之一。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教師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盡量做到溝通生活,選好數據,激發情感。從而在關注學生100以內數的認識中相關概念的獲得的同時,關注到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參與活動的情緒、獨立思考、求真務實的態度等方面。此外,可以結合本單元的具體情況對學生進行愛護學習資源的教育。例如,應教育學生適時地整理和收撿活動時使用的各種素材(物品、圖片等):如果是一次性使用的學具,可以讓學生課后統一放入垃圾箱內;如果是多次操作的學具,應讓學生整理、收撿好;如果是階段性、有使用價值的學具,可將這些學具收藏好,留給下一輪的學生使用。從而切實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7.建議用9課時教學。在教學中應盡量做到以下幾點。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