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目標1. 借助小棒、計數器等直觀學具的操作,使學生理解100以內加法和減法口算的算理,能口算100以內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和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式題。2. 認識小括號,能口算含有小括號的兩步加、減混合運算。3. 學會用已有的知識解決數目比較大的同數連加、連減同數的實際問題。4. 通過數學學習,感受到10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加、減法有著密切的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教學建議1.重視從“單一性概念結構”到“多單位概念結構”的過渡。美國學者富森指出,就學生關于加、減法的概念結構而言,我們首先應當作出關于“單一性概念結構”和“多單位概念結構”的區分:這兩者大致地與“單位數的加、減法(或者說,20以內的加、減法)”與“多位數的加、減法”分別相對應,前者主要通過計數來完成運算,后者則表現為豎式計算,同時用到了多個不同的單位。富森同時指出掌握多位數加、減法運算的3個必要條件:第一,認識到只有同一數位的數才能直接進行加、減;第二,同一數位上的數的加、減與個位數的加、減完全相同;第三,“進位”與“退位”。①學生在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口算中,盡管還不接觸豎式計算,但也不再是通過計數來完成運算,雖然只用到兩個計數單位“個”“十”,但確實也顯現出“多單位概念結構”的特征。富森指出的3個必要條件,都需要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加以體會,并作為今后學習多位數加、減法的重要基礎。因此,教師必須首先意識到,這是學生從“單一性概念結構”到“多單位概念結構”的過渡,需要教師運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實現過渡。2.運用“齊性”“有結構”的直觀學具,幫助學生建立“單位”的概念,理解算理。由于學生在10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中,需要用到兩個不同的計數單位,為了避免“機械”“程式化”地計算,需要借助“齊性”“有結構”的直觀學具,幫助學生建立“單位”“位值”等概念,理解算理,進行有意義的運算,實現從“單一性概念結構”到“多單位概念結構”的過渡。所謂“齊性”材料,即每一種材料的物理特征都是相同的,表示的意義也相同②;關于材料的“結構化”,可區分為邏輯的和直觀的兩種觀點,數系是用位值邏輯地構造而成的;算盤能模仿出這種位值結構,是一個直觀的結構化材料。教材中提供的小棒、計數器,還有第納斯設計的單位立方體(如右圖)等,都是“齊性”“有結構”的直觀學具。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直觀材料,使學生對計數單位“個”“+”以及它們之間的十進關系有清晰的認識,理解相同計數單位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的道理,并熟練地進行“進位”與“退位”。3.組織好練習,進一步培養計算能力。學生應做到能正確進行本單元的口算,絕大多數學生到學期末應達到每分鐘做3 4題。要達到這個目標,除了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外,還需要組織好練習,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練習中,需要注意以下3個方面的問題。第一,要講究練習的形式。練習要以課內為主。注意選擇好的練習形式,使每個學生在課內都有較多的練習機會。例如“開火車”“接力”“送信”“對口令”“找朋友”等,都是好的練習形式。同時,教師還應根據實際情況,積極創設并運用新穎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提高計算能力。第二,要突出難點,講究實效。練習不是越多越好。要注意練習的針對性,講究實效。對較難掌握、容易出錯的內容要多練。例如,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中進位和退位的口算比較難,要突出練習這方面的內容。對比較容易的整十數加、減整十數,不進位加和不退位減,就可以適當減少練習的次數。注意結合學生實際,減少盲目性,提高練習效果第三,多進行口頭練習。口頭練習可增大練習容量,減輕學生書寫的負擔,同時口頭練習形式應多樣,且能引起學生的興趣。4.經歷“創造”小括號的過程,理解小括號的意義。讓一年級學生理解小括號的意義,離不開情境的支撐。因此,教師應結合含有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的教學,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結合情境明確解題思路,通過使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感受引入新的符號的必要性。這時,可讓學生自己設計符號,經歷“創造”小括號的過程。學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符號,表明先算加法的要求,并通過交流、比較,理解小括號的意義,感受數學符號的簡潔性、統一性,培養學生初步的符號意識。5.注重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是培養人才的需要。教學本單元解決問題的內容時,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為學生創設發現數學問題的情境,經歷將這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過程,并組織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方法與策略解決問題。從而不斷讓學生經歷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的過程,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促進學生應用意識的形成并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6.建議用17課時教學。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