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物質的分離與除雜1.物質的除雜(1)除雜原則①主不減:被提純的物質不能和加入的試劑反應。②雜不增:不能引入新的雜質。③易分離:使被提純的物質和雜質轉化為不同狀態(固、液、氣),易于分離。(2)氣體除雜根據物質的性質差異選用固體或液體除雜試劑。如:除去CO中的CO2(3)固體除雜①當被提純物質與雜質中只有一種可溶于水或雜質能與水反應時,可選擇用水溶解、過濾的方法除雜,也可以根據情況選擇其他試劑。如:除去氯化鈉固體中的碳酸鈣②當兩種物質都難溶于水時,可根據物質的性質差異選用氣體或液體除雜試劑。如:除去Cu粉中的Fe粉二、物質的檢驗常見氣體的檢驗例1、甲、乙、丙、丁四種溶液中,分別含有Ba2+、Mg2+、Na+、H+、Cl﹣、OH﹣、CO32﹣、SO42﹣中的一種陽離子和一種陰離子。為確定四種溶液中分別含有哪種陽離子或陰離子,進行了如下實驗:①將甲溶液分別與其他三種溶液混合,都觀察到白色沉淀生成②將乙、丁溶液混合,有氣泡產生③向丙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可明顯觀察到白色沉淀,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消失分析實驗得到的以下結論中錯誤的是( )A.甲溶液中一定含有Ba2+B.乙溶液中可能含有SO42﹣C.丙溶液中一定含有Cl﹣D.丁溶液中一定含有Na+例2、甲、乙、丙、丁為初中化學常見物質,其轉化關系為初中化學常見反應。根據圖示(反應條件已省略),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若甲為單質、乙為化合物,該反應一定是置換反應B.若丙、丁分別是鹽和水,則甲和乙分別是酸和堿C.若甲為BaCl2溶液,該過程為復分解反應,則丙、丁中一定有一種物質是BaCO3或BaSO4D.若甲、乙、丙、丁均為化合物,該反應前后各元素的化合價不一定改變例3、有一包固體粉末可能含有KOH、K2CO3、K2SO4、KCl中的一種或幾種,為了確定其成分,進行如下實驗:a.取少量固體粉末于燒杯中,加水溶解,得到無色溶液Ab.取少量溶液A于試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變紅c.取少量溶液A于試管中,滴加過量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過濾,得濾液Bd.取c中產生白色沉淀于燒杯中,滴加過量鹽酸溶液,產生氣泡,固體完全溶解e.取少量濾液B于試管中,滴加酚酞溶液,無明顯現象。(1)分析上述實驗過程,關于該粉末的成分可以得到的結論是 。(2)實驗a~e中,不必要進行的一項是 (填標號)。(3)上述實驗中,現象“產生氣泡”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4)能區別K2CO3溶液和KCl溶液的試劑是 (填標號)。A.NaOH溶液B.鹽酸C.酚酞溶液D.NaNO3溶液(5)設計實驗方案進一步確定該粉末的成分 。1.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2CO3、Na2SO4、K2SO4、Ba(OH)2中的一種或幾種,為了探究其成分,實驗過程如圖所示:關于該實驗的說法正確的是( )A.步驟Ⅱ中沉淀不溶解,則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SO4,一定沒有Na2CO3B.步驟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則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K2SO4、Na2CO3C.步驟Ⅲ中沉淀部分溶解,則原白色粉末中有Ba(OH)2、Na2SO4、K2SO4、Na2CO3D.步驟Ⅲ中沉淀全部溶解,則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一定沒有Na2SO4、K2SO42.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2CO3、Na2SO4、K2SO4、Ba(OH)2中的一種或幾種,為了探究其成分,實驗過程如圖所示:關于該實驗的說法正確的是( )A.步驟Ⅱ中沉淀不溶解,則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SO4,一定沒有Na2CO3B.步驟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則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K2SO4、Na2CO3C.步驟Ⅲ中沉淀部分溶解,則原白色粉末中有Ba(OH)2、Na2SO4、K2SO4、Na2CO3D.步驟Ⅲ中沉淀全部溶解,則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一定沒有Na2SO4、K2SO43.甲、乙、丙三種物質存在如下轉化關系(均為一步反應,部分反應物、生成物或反應條件均已略去),則下列對于甲物質的判斷,錯誤的是( )A.若乙是最常用的溶劑,丙是單質,則甲可能是H2O2B.若甲是一種常見的黑色固體,乙和丙是組成元素相同的兩種氣體,則甲應該是CC.若乙是常見的一種溫室氣體,丙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則甲只能是K2CO3D.若甲是黑色固體,乙是紫紅色金屬,丙的溶液顯藍色,則甲一定是CuO1.A~F是初中常見的六種物質。且都含有一種相同元素,它們相互關系如圖所示。已知A、B、C、D、E是不同類別的物質,C可用于玻璃、造紙、紡織、洗滌劑的生產,F是人體含量最多的物質(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及反應條件均已略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F中,只有F屬于氧化物B.D一定是H2SO4C.C與E反應會生成一種白色沉淀D.圖中物質相互間發生的反應沒有涉及分解反應2.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BaCl2(中性)、Na2CO3、CaCO3、NaOH中的兩種。鑒定過程如下:步驟Ⅰ:取一定量該粉末樣品加入到盛有足量水的燒杯中,攪拌,靜置,觀察到燒杯中有白色不溶物。步驟Ⅱ:將燒杯中的物質過濾得到濾渣A和濾液B,對濾液B進一步設計如下方案進行實驗。請回答:(1)只根據步驟Ⅰ可以判斷出燒杯中的白色不溶物可能是 。(2)若原白色粉末中只含有CaCO3、Na2CO3兩種物質,則上述③出現的現象是 。3.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CuSO4、Na2SO4、CaCO3、BaCl2中的一種或幾種。為確定其成分,某科學小組做了如圖所示實驗。(1)白色粉末的成分是 。(2)無色溶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 。(3)若要收集氣體B,則可選用如圖裝置中的 。參考答案例1、解:甲、乙、丙、丁四種溶液中,分別含有Ba2+、Mg2+、Na+、H+、Cl﹣、CO32﹣、SO42﹣、OH﹣中的一種陽離子和一種陰離子,可以組成的物質有BaCl2、Ba(OH)2、MgCl2、MgSO4、HCl、H2SO4、NaCl、NaOH、Na2CO3、Na2SO4;①將甲溶液分別與其他三種溶液混合,都觀察到白色沉淀生成,能形成沉淀的離子組合是CO32﹣和Ba2+、Ba2+和SO42﹣、Mg2+和OH﹣;故甲可以是氫氧化鋇;②將乙、丁溶液混合,有氣泡產生,則乙、丁溶液中分別含有H+和CO32﹣中的一種;乙、丁可以分別是硫酸和碳酸鈉中的一種,無法具體判斷分別是誰;③向丙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可明顯觀察到白色,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消失,則丙溶液中含有Cl﹣,丙可以是氯化鎂;代入題干,推斷合理;A、甲溶液中一定含有Ba2+,說法正確;B、乙溶液可能是硫酸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鈉溶液,因此可能含有SO42﹣,說法正確;C、丙溶液是氯化鎂溶液,一定含有Cl﹣,說法正確;D、丁溶液可能是硫酸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鈉溶液,因此可能含有Na+,說法錯誤;故選:D。例2、解:A、若甲為單質,乙為化合物,該應不一定是置換反應,如甲為氧氣,乙為甲烷,甲烷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均是化合物,不屬于置換反應,不符合題意;B、如丙、丁分別是鹽和水,則甲和乙不一定是酸和堿,如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不符合題意;C、若甲為BaCl2溶液,該過程為復分解反應,丙、丁中不一定有一種物質是碳酸鋇或硫酸鋇,如氯化鋇和硝酸銀反應生成氧化銀和硝酸鋇,不符合題意;D、若甲、乙、丙、丁均為化合物,該應前后,各元素的化合價可能不變,如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也可能改變,如二氧化氮和水反應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氮元素的合價發生了改變,符合題意;故選:D。例3、解:碳酸鉀、氫氧化鈉在水溶液中都顯堿性,都能使酚酞變紅色,碳酸鉀和氯化鋇反應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硫酸鉀和氯化鋇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取樣品溶于水配成溶液,其中的一份滴加酚酞,溶液變紅色,說明樣品中可能含有碳酸鉀、氫氧化鉀中的一種或兩種;加入足量的氯化鋇,生成的白色沉淀中加入過量的稀鹽酸,固體全部溶解,產生氣泡,所以樣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鉀,一定不含硫酸鉀,無色濾液中滴加酚酞,無明顯現象,所以樣品中一定不含氫氧化鉀,所以(1)分析上述實驗過程,關于該粉末的成分可以得到的結論是一定含有碳酸鉀,一定不含硫酸鉀和氫氧化鉀,可能含有氯化鉀;(2)實驗a~e中,由于C證明含有碳酸鉀,碳酸鉀溶液中顯堿性,不必要進行的一項是b;(3)上述實驗中,“產生氣泡”的反應是碳酸鋇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水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BaCO3+2HCl=BaCl2+H2O+CO2↑;(4)A、氫氧化鈉不會與碳酸鉀、氯化鉀反應,不能鑒別,故A錯誤;B、鹽酸會與碳酸鉀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不會與氯化鉀反應,現象不同,可以鑒別,故B正確;C、酚酞遇碳酸鉀溶液變紅色,遇氯化鉀溶液不變色,現象不同,可以鑒別,故C正確;D、硝酸鈉不會與碳酸鉀、氯化鉀反應,不能鑒別,故D錯誤。(5)為了確定是否含有氯化鉀,需要去除碳酸鉀,去除碳酸鉀利用硝酸,驗證氯化鉀需要利用硝酸銀,所以將無色溶液A中依次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和硝酸銀,若有沉淀生成,則固體粉末中含有氯化鉀,若沒有沉淀,則固體粉末中不含有氯化鉀(合理即可)。故答案為:(1)一定含有碳酸鉀,一定不含硫酸鉀和氫氧化鉀,可能含有氯化鉀;(2)b;(3)BaCO3+2HCl=BaCl2+H2O+CO2↑;(4)BC;(5)將無色溶液A中依次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和硝酸銀,若有沉淀生成,則固體粉末中含有氯化鉀,若沒有沉淀,則固體粉末中不含有氯化鉀(合理即可)。1.解:A、步驟Ⅱ中沉淀不溶解,則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一定沒有Na2CO3,不一定含有Na2SO4,也可能是含有K2SO4,故選項說法錯誤。B、驟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則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不一定含有K2SO4,也可能是含有Na2SO4,故選項說法錯誤。C、步驟Ⅲ中沉淀部分溶解,則原白色粉末中有Ba(OH)2、Na2CO3,不一定同時含有Na2SO4、K2SO4,也可能是只含有Na2SO4、K2SO4中的一種,故選項說法錯誤。D、步驟Ⅲ中沉淀全部溶解,則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一定沒有Na2SO4、K2SO4,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D。2.解:A、步驟Ⅱ中沉淀不溶解,則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一定沒有Na2CO3,不一定含有Na2SO4,也可能是含有K2SO4,故選項說法錯誤。B、驟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則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不一定含有K2SO4,也可能是含有Na2SO4,故選項說法錯誤。C、步驟Ⅲ中沉淀部分溶解,則原白色粉末中有Ba(OH)2、Na2CO3,不一定同時含有Na2SO4、K2SO4,也可能是只含有Na2SO4、K2SO4中的一種,故選項說法錯誤。D、步驟Ⅲ中沉淀全部溶解,則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一定沒有Na2SO4、K2SO4,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D。3.解:A、乙是最常用的溶劑,乙是水,丙是單質,則甲可以是過氧化氫,過氧化氫分解生成水和氧氣,故選項說法正確;B、若甲是一種常見的黑色固體,黑色固體碳能生成兩種組成元素相同的氣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丙→乙可以是二氧化碳和碳高溫反應生成一氧化碳,故選項說法正確;C、乙是一種常見的溫室氣體,則乙是二氧化碳,丙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丙是碳酸鈣,碳酸鈉或碳酸鉀可以和稀鹽酸可以反立生成二氧化碳,可以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碳酸鈣可以和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甲可以是K2CO3也可以是碳酸鈉,故選項說法錯誤;D、乙是紫紅色金屬,乙是銅,丙是藍色溶液,可以是硝酸銅,甲能反應生成乙和丙,且是黑色固體,則甲是氧化銅,氧化銅和一氧化碳反應生成銅,氧化銅和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銅,銅和硝酸銀溶液反應生成硝酸銅,鐵和硝酸銅能反應生成銅,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C。1.解:A~F是初中常見的六種物質,且都含有一種相同元素,A、B、C、D、E是不同類別的物質,C可用于玻璃、造紙、紡織、洗滌劑的生產,所以C是碳酸鈉,F是人體含量最多的物質,所以F是水,水會與B反應,B和碳酸鈉可以相互轉化,所以B是二氧化碳,A會轉化成二氧化碳,會與水相互轉化,所以A是氧氣,水轉化成的E會與碳酸鈉反應,所以E是氫氧化鈣,D會與氫氧化鈣、碳酸鈉反應,所以D是酸,可以是鹽酸,經過驗證,推導正確,A、A~F中,B、F屬于氧化物,故A錯誤;B、D可以是鹽酸、硫酸等,故B錯誤;C、C與E反應是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會生成一種白色沉淀,故C正確;D、水通電生成氧氣的反應屬于分解反應,故D錯誤。故選:C。2.解:(1)步驟Ⅰ:取一定量該粉末樣品加入到盛有足量水的燒杯中,攪拌,靜置,觀察到燒杯中有白色不溶物,白色不溶物可能是碳酸鈣,因為碳酸鈣不溶于水,也可能是碳酸鋇,因為氯化鋇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2)若原白色粉末中只含有CaCO3、Na2CO3兩種物質,則濾液B中含碳酸鈉,①濾液B中加少量的硝酸鋇,硝酸鋇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硝酸鈉,②混合物C中加入酚酞,由于碳酸鈉過量,碳酸鈉呈堿性,酚酞試液變紅,③混合物D中加入稀硝酸,硝酸與碳酸鋇反應生成硝酸鋇、水和二氧化碳,硝酸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硝酸鈉、水和二氧化碳,由于硝酸過量,反應后溶液呈酸性,酚酞試液為無色,故③觀察到的現象為產生氣泡,白色沉淀溶解,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故答案為:(1)CaCO3、BaCO3;(2)為產生氣泡,白色沉淀溶解,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3.解:根據白色固體溶于水,得到白色沉淀和無色溶液A,白色沉淀與鹽酸反應會生成無色氣體B、固體部分被溶解。根據提供的物質碳酸鈣難溶于水,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氣體B為二氧化碳;氯化鋇與硫酸鈉溶液反應分別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硫酸鋇沉淀不溶于稀鹽酸,說明白色沉淀為碳酸鈣和硫酸鋇的混合物,白色不溶物為硫酸鋇,則白色固體中一定含有氯化鋇、碳酸鈉和含硫酸鈉;含銅離子的溶液為藍色,溶液A為無色,說明一定不存在硫酸銅;所以:(1)白色不溶物的成分是氯化鋇、硫酸鈉和碳酸鈣;故答案為:氯化鋇、硫酸鈉和碳酸鈣;(2)氯化鋇與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鈉,無色溶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氯化鈉;故答案為:氯化鈉;(3)氣體B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大,若因此要收集氣體B,則可選用如圖裝置中的②;故答案為:②。【備考2023】浙教版科學中考第三輪沖刺講義(十三)物質的檢驗、鑒別、除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