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綱要(下)》同步學案(第10課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學生版+教師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綱要(下)》同步學案(第10課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學生版+教師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同步學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第10課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兩課時)
(一)學 生 版
【時空坐標】
【思維導圖】
【知識梳理】
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一、第一次工業革命1、時間: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2、背景:(1)政治前提: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為工業革命提供政治保障(政局穩定,政策鼓勵)。(2)經濟基礎①內部:圈地運動的進行,使英國農業資本主義發展迅速,提供了充裕的農產品、自由勞動力和國內市場。②外部:海外殖民和掠奪,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獲得了大量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3)科技基礎:發達的工場手工業時期的技術積累。(4)必要性:工場手工業已不能滿足不斷擴大的國內外市場的需要(直接原因)。3、進程:(1)開始: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標志工業革命開始。(2)工廠出現:1771年,阿克萊特開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成為近代工廠的開端。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逐漸取代了手工工場,提高了效益、加強了管理。(3)工業動力: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使工廠擺脫了自然條件的限制,促進了工廠的集中。(4)交通運輸業:19世紀初,汽船、火車問世。(5)完成標志:19世紀中期,英國機器制造業實現機械化。(6)擴展: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逐漸從英國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從大西洋兩岸逐漸深入內陸。4、影響:(1)生產力: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人類進入“蒸汽時代”。(2)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制度,科學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視。 (3)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二、第二次工業革命
1、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20世紀初。2、背景:(1)政治前提:19世紀70年代,歐美主要國家資產階級革命基本完成,政局相對穩定。(2)資本積累:借助第一次工業革命,歐美主要國家都實現了初步的工業化,積累了進一步發展的資本。(3)科技理論:科學理論的突破(電磁感應等)和技術發明、創新,準備了科技條件。3、成就:(1)電力:電的廣泛應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2)交通: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和飛機。(3)化工:用化學方法加工原料,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石油化工業獲得發展。4、影響:(1)生產力:極大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2)生產組織形式:產生壟斷組織,進入大企業時代,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 (3)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三、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1、過程:(1)開始形成:新航路的開辟及早期殖民擴張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2)初步形成:工業革命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9世紀中后期)。(3)最終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2、途徑:殖民擴張與掠奪(主要途徑)、國際貿易的發展、人口和資本的流通等。3、作用:(1)對資本主義國家來說:進一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加大了經濟危機的破壞性。(2)對亞非拉國家來說:給當地人民帶來災難,但也在客觀上沖擊了舊體制,傳播了新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有利于當地發展和進步。(3)對世界來說:進一步加強了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的聯系。
【重難突破】
理解:工業革命不僅是一次技術革命,也是一場社會革命。
1、為什么說是一次技術革命?
(1)生產手段: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
(2)生產組織形式:手工工場發展到工廠
(3)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中心發展到以工業為中心(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
2、為什么說是一場社會革命?
(1)改變了階級結構:社會日益簡化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2)改變了東西方的國際格局:東方從屬于西方。
(3)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由農村向城市集中。
典例1(2023·全國·模擬預測)據統計,英國工業品出口額從19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增加了約5倍,但棉紡織品等纖維制品所占比例從72%減少到44%。英國纖維制品的主要出口地,歐洲地區由占5成以上降到不足10%,取而代之的是在拉美和亞洲的比例增加,僅亞洲的份額就達50%以上。上述變化說明( )
A.英國工業向生產資料的生產轉移 B.交通革命推動世界市場形成
C.英國海外投資以拉美和亞洲為重點 D.世界經濟主導權開始發生轉移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從19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英國工業品出口迅速增加,但棉紡織品等纖維制品所占比例不斷縮小,且更多地向亞洲和拉美地區出口。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中后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在1870年以后進入以重工業為主導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這促進了英國出口工業品的結構變化:從以棉紡織品為代表的輕工業品向生產資料的生產(重工業)產品轉變,進而說明英國工業向生產資料的生產轉移,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交通革命的作用,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英國工業品的出口,未涉及英國海外投資情況,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世界經濟主導權開始發生轉移”,排除D項。
對比:兩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發生國家 英國 多國并舉
科技作用 科學與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發明主要依靠工匠的經驗積累 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發明多來自科學家的實驗室
經濟結構 輕工業發展較快 重工業成為主導部門
社會結構 社會日益分裂為工業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 壟斷資產階級逐漸控制了國家政權
生產組織形式 以工廠制為組織形式, 取代手工工場 進入大企業時代,以壟斷為組織形式
工業動力 蒸汽動力 電力、內燃機
能源 煤 電、石油
對外侵略方式 以商品輸出為主 以資本輸出為主
交通工具 火車、汽船 汽車、飛機
通訊工具 有線電報 電話、無線電報
國際共運 馬克思主義誕生;巴黎公社 國際共運新特點;列寧主義誕生
國際格局 英國確立世界霸權;西歐成為世界政治舞臺的中心,形成“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格局 美、德等工業國沖擊了英國的霸權;歐洲仍為世界格局的中心,東方完全從屬于西方
殖民擴張 武力擴張;商品輸出;殖民體系初步形成 資本輸出;瓜分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世界市場 初步形成 最終形成
典例2(2023·福建寧德一模)如表所示為1851年和1904年的兩次世界博覽會的部分展品。據表可知,這一時期( )
1851年英國倫敦世博會 巨型煤塊、鐵礦石原料、鐵礦產品、蒸汽錘、液壓傳動裝置、打谷篩草機、棉制品、金屬制品等
1904年美國圣路易斯世博會 城際無線通信設備、汽車、發動機、工作機、采礦采油場景還原、排版機、印刷機、醫療儀器、珠寶、藝術品、冰激凌、熱狗等
A.歐美民眾娛樂生活漸趨豐富 B.產業革命中心向美國轉移
C.前沿科技成果得到初步認可 D.電氣動力取代了蒸汽動力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851年世博會代表蒸汽時代的成就,1904年世博會代表電氣時代的成就,電氣動力取代了蒸汽動力。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娛樂生活,排除A項;材料未能證明產業革命中心的轉移,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科技成果得到認可,排除C項。
【模擬測試】
一、單選題
1.(2023·江蘇南通一模)英國農民感受到時間的新單位是來自于進入村莊中的流動農業機械,谷物脫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時收費。很快,擁有機械的農業勞動者幫助鄰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時計費。年青人都關心的脫粒機和收割機的效益,他們拿著小本子認真地記下這些機械的工作小時和消耗的燃料量。這說明( )
A.工業文明影響農民的勞動觀念 B.工業革命加速農業生產衰落
C.農民受到工廠制度的嚴格限制 D.農業生產勞動的自主性增強
2.(2023·福建漳州三模)19世紀后半期,受鐵路建設的影響,運費下降使得美國西部生活和生產成本顯著下降、投資環境大為改善,吸引了東部資本、勞動力和大量物資源源不斷地流人西部,帶動西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發展。這表明( )
A.美國東西經濟格局發生逆轉 B.交通是城市發展的先決條件
C.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D.城市發展不受自然條件影響
3.(2023·山東煙臺一模)有學者就18世紀后期英國在南太平洋航海探險活動指出,征服從不是英國的主要目的,占有金銀等硬通貨也并非英國人制訂計劃的主要動機……直接的征服和統治都是多余的,對當地的自由貿易和英國自身的經濟利益只能起到拖后腿的作用。該論述( )
A.強調自由貿易的重要性 B.夸大了英國的世界影響
C.揭示了英國擴張的動力 D.美化了英國的殖民侵略
4.(2023·江蘇南通一模)在 1762 年,利物浦每 12 艘船就有 1 艘奴隸船,到 1807 年這一比例變成 24:1。1790 至1800 年,英國船舶公司投放在奴隸貿易的資本平均值不到全國出口貿易總額的 5%,1807年則降為 1.25%。這種變化可以用于說明( )
A.技術更新改變貿易結構 B.英國國際貿易地位衰落
C.美洲的勞動力趨于飽和 D.非洲民族獨立運動興起
5.(2023·新疆烏魯木齊一模)“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閑、八小時睡眠”,曾經是西方工人階級追求的目標。1866年第一國際日內瓦會議將爭取八小時工作制寫進決議,由此開始多種形式的斗爭;直到20世紀20年代,歐美主要國家普遍完成八小時工作制的立法,并獲得了西方企業主的支持。西方企業主態度轉變的主要原因是( )
A.國家立法保障工人階級的合法權益 B.世界市場的拓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
C.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企業技術革新 D.兩大對立階級的尖銳矛盾逐漸消弭
6.(2023·四川瀘州二模)工業革命時期倫敦的人口大約有250萬人左右,巨大的人口給倫敦創造了數不盡的財富,但繁華的城市內部有許多貧民窟存在。在1844年有兩個男孩子被帶到警察局的法庭上,他們的罪狀是他們餓的受不住,偷了一家店里的半生不熟的小牛蹄。這表明( )
A.工業化阻礙了人文主義精神的發展 B.工業革命的發展刻意忽視貧富差距
C.工業革命時期的自由主義深受追捧 D.文明進步應關注社會整體均衡發展
7.(2023·四川模擬預測)18世紀中期以前,歐洲女性的口袋是藏進寬大蓬裙里的系帶腰包,可以裝很多東西,常沉重地擺動著。18世紀中后期,女性襯裙下放置口袋的空間消失,掛在手臂上的口袋逐漸流行起來。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浪漫主義思潮盛行 B.近代交通工具出現
C.工業城市大量涌現 D.社會分工發生變動
8.(2023·廣東深圳一模)《家,甜蜜的家》是19世紀初的一首歌曲,它令當時和后來的許多英美資產階級動情陶醉。對他們而言,家不僅意味著豪華住宅和高雅、時尚的擺設,還是“槍林彈雨里的一片和平凈土”。這反映了當時( )
A.資產階級革命擴展 B.消費水平的大幅提升
C.貧富差距逐漸擴大 D.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
9.(2023·山東菏澤一模)根據下圖,我們可以推斷,1830—1920年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是由于( )
A.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擴張 B.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矛盾的激化
C.世界經濟貿易中心的重大轉移 D.世界社會主義力量的國際聯合
10.(2023·湖南株洲一模)1848年,英國通過頒行《公共衛生法》,成立衛生總署;1858年創建樞密醫務部;1871年成立地方政府事務部,從而最終構建出一套以地方政府為核心,輔以中央政府監督引導的公共衛生管理制度。這( )
A.折射出轉型時期的英國公共衛生狀況嚴重惡化 B.表明英國率先構建社會保障體系
C.從側面表明英國地方政府的行政權力有所擴張 D.改善了英國城鄉的公共衛生狀況
11.(2023·貴州一模)19世紀中期,遠東地區茶葉的國際運輸幾乎都被美國壟斷,“蓋茶葉以新鮮為貴……英商寧愿以七角五分美元的運費請美商代運茶葉到倫敦,也不愿意以二角五分美元的運費給本國商船”。這反映出,當時( )
A.美國掌控遠東貿易的主導權 B.技術革新影響國際貿易
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D.英國奉行自由放任政策
12.(2023·廣東惠州三模)18世紀晚期,英國在使用水力紡紗機的紡紗工廠中工作的只有女人和小孩子,在用驅機的紡紗工廠里只有一個成年男紡工(在使用自動紡機時,他就是多余的了)和幾個接斷頭的助手,后者多半是女人或小孩子。這一現象反映了( )
A.工廠性別歧視嚴重 B.童工廉價易于管理
C.成年男工素質較差 D.機器的發明和應用
13.(2023·福建一模)19世紀中葉以來,閩江上游的茶葉生產使福州成為“世界茶都”,廈門則是當時最大的契約勞工出洋中心。這體現了當時( )
A.中國傳統商業經營形式的變化 B.列強加緊對華的商品輸出
C.國人積極加入全球勞動力市場 D.世界市場國際分工的需要
14.(2023·四川·統考模擬預測)近代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正統”是英國的自由放任,“看不見的手”是最有力的手,而19世紀70年代的德國認為國家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德國工業快速發展。這反映了( )
A.殖民擴張推動德國跨越式發展 B.國家力量推動經濟發展的趨勢
C.德國容克貴族集團封建性濃厚 D.自由主義政策退出了歷史舞臺
15.(2023·湖南岳陽·統考模擬預測)亞當·斯密《國富論》:“高關稅是令走私泛濫的根源。高關稅既無法達到阻止外國商品進入本國市場的目的,也達不到為政府增加財政的目的,只會引發走私泛濫,消弱法治,因而是有害無益的。”這一觀點( )
A.主張拋棄自由貿易政策 B.強調國家對經濟的積極干預
C.反映了工業革命的需求 D.實質上是提倡貿易保護主義
16.(2023·河北模擬預測)1870年,英國推行國民教育改革,規定實行非宗教的強制初等教育,5—12歲的兒童必須入學。1876年規定父兄有送子弟入學的義務,1880年規定初等教育為強迫教育,1891年實行初等教育免費制度,1893年規定11歲以前兒童必須受學校教育等。上述做法( )
A.是英國民眾強烈要求政府重視發展教育的結果
B.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必然結果
C.導致英國生產中出現大量雇傭童工現象
D.推動英國教育比世界其他國家發展快
17.(2023·湖南長沙聯考模擬)19世紀以前,英國地方治理基本上沿用中世紀的管理體制,各郡、各教區的管理權仍然掌握在當地的貴族鄉紳手中。1835年,英國通過了《城市自治機關法》,強調各地區要設立地方議會、定期選舉地方的行政官員和議員。這一變化( )
A.表明中世紀管理體制最終瓦解 B.促使英國走上代議制民主的道路
C.保障了地方行政治理的穩定性 D.源于工業革命后的社會結構變化
18.(2023·江蘇南通二模)從前習慣于做農活的人們很快明白季節、日出日落和氣候波動不再決定勞動日程了,相反,鐘表、車間和機器創造了新的勞動節奏。工人一般每天工作13至14小時,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機器單調的運轉,打個盹或是和同伴說句話都不行。這一變化( )
A.有利于優化手工工場的管理 B.反映人類勞作方式的重大變革
C.表明傳統的農業已不復存在 D.導致人們逐漸擺脫了體力勞動
19.(2023·湖北聯考模擬)工業革命后,自由主義思想大行其道。而到了20世紀初的英國,則“對勞動中的衛生和安全條件、工時限制等作出規定…它使契約自由比過去更為深刻。”企業成為“領主”,國家是“最高領主”。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 B.殖民擴張的進一步加劇
C.國際工人運動不斷發展 D.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到來
20.(2023·河南鄭州一模)蒸汽機發明后,日益成為歐美國家雇傭大農場機器動力的重要來源,需要多人協同操作。20世紀初,農業機器的使用變得個人化、小型化,家庭農場在勞動生產率方面縮小了與雇傭大農場的差距,后者日趨衰落。這一系列變化表明( )
A.內燃機的應用改變農業生產組織形式 B.農業技術發展導致失業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機成為農業生產的機器動力來源 D.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依賴于生產規模
21.(2023·湖南模擬預測)如圖是美國時評漫畫家烏多·開普勒于1901年創作的漫畫《下一個!》(圖中有“美孚石油”字樣)。該畫作旨在揭示美國
A.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B.能源需求不斷擴大
C.壟斷資本支配力強大 D.權力制衡機制遭到破壞
22.(2023·河北模擬預測)1840年,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承擔起向社會提供時間的服務,到1847年,幾乎所有的英國鐵路公司都采用了格林威治時間。由于美國的鐵路是在英國資本支持下建立的,1883年,在美國國務院推動下,明確采用格林威治經線作為世界通用的本初子午線。這一標準時間的確立
A.是英美確立殖民霸權的體現 B.形成了聯結世界經濟的紐帶
C.增強了壟斷組織社會控制力 D.契合了全球商業貿易的要求
二、材料分析題
23.(2023·遼寧模擬預測)交通發展與整體世界。
材料一 19世紀上半期,在英國帶動下,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1830-1870年法國鐵路建設的成就引人注目,一些私人公司都競相促使政府給它們頒發建造鐵路的特許證。在德國,鐵路私人資金占全國總投資的1/3,1860年德國在較短時間已形成了歐洲大陸上“最令人驚嘆不已”的鐵路網。美國的公路、運河和鐵路基本上都由私人公司集資建設,西部的開發導致美國鐵路建設的迅猛發展,19世紀四十年代達2800英里,大大超過英國及歐洲的總長度。
——摘編自克里斯蒂安《鋼鐵之路技術、資本、戰略的200年鐵路史》
材料二 1914年英國11家鐵路公司締結經營協定,完成了全英國鐵路的壟斷化。20世紀之初,小汽車和公共汽車運量的激增迫使政府擴大自己在運輸領域的職能范圍,1936年英國頒布“千線公路法案”,規定30條干線由運輸部長直接負責。1947年8月以后,英國政府在鐵路運輸、航空、電訊、航運等企業部門推行國有化。1956年美國《公路法》規定,聯邦政府將為建造州際公路承擔90%的費用。在13年中建設了41000英里州際超級公路網,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公共工程,公路建設推動了旅游業和郊區的發展。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19世紀歐美交通發展的歷史條件。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指出20世紀以來歐美交通發展主體的變化并分析其影響。
上最大的公共工程,公路建設推動了旅游業和郊區的發展。”得出推動了第三產業及城鄉均衡發展。
三、論述題
24.(2023·河北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世安在《英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的歷史考察》中指出:1751—1780年,英國離開土地的農民每10年為2.5萬人;1781—1790年,上升到每10年7.8萬人;而到了1811—1820年間,又上升到每10年21.4萬人;在1821—1830年,更達到每10年26.7萬人。這種轉移的速度使農村就業人口迅速減少。齊世榮在《精粹世界史——推動歷史進程的工業革命》中指出:在1801—1851年的半個世紀中,英國5000人以上的城鎮由106個增至265個,城鎮人口比例由26%增至45%。到1900年,城鎮人口比例激增到75%,英國成為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國家。
從材料中提煉一個關于英國城市化的論題,并結合所學世界近代史知識加以闡釋。(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表述清晰)
【模擬測試】答案與解析
一、單選題
1.
【答案】A
【詳解】據題意可知,由于農業機械都要按時間收費,所以勞動者認真的記錄這些機械的工作小時和消耗的燃料量以計算性價比,說明工業文明的出現影響到了農民的勞動觀念,A項正確;工業革命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信息是農民在計算使用農業機械的性價比,和工廠制度無關,排除C項;“自主性增強”的說法無從體現,排除D項。
2.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受鐵路建設的影響”“帶動西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鐵路是工業革命的產物,交通改善為美國西部帶來資本、勞動力等,從而推動城市化進程,C項正確;材料主旨是美國西部城市化,沒有涉及美國東西經濟格局轉變,排除A項;美國西部城市化進程受益于交通改善,但交通只是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因素之一,非先決條件,排除B項;工業革命使得城市發展減少自然條件的限制對其的影響,但是影響還在,排除D項。
3.
【答案】C
【詳解】材料“……直接的征服和統治都是多余的,對當地的自由貿易和英國自身的經濟利益只能起到拖后腿的作用”強調的是英國工業革命完成后,要求自由貿易是推動其擴張的主要動力,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英國擴張的動力,非強調自由貿易的重要性,排除A項;材料與夸大英國的世界影響無關,排除B項;材料并未美化英國的殖民侵略,排除D項。
4.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1790 至1800 年,英國船舶公司投放在奴隸貿易的資本平均值不到全國出口貿易總額的 5%,1807年則降為 1.25%”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奴隸貿易在英國對外貿易中的比例越來越少,反映出工業革命后,技術更新改變了貿易結構,奴隸貿易逐漸被商品貿易取代,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英國占國際貿易的份額,無法體現出其貿易地位衰落,排除B項;C項材料無從體現,排除C項;D項出現在20世紀,排除D項。
5.
【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因此這一時期歐美主要國家紛紛進行立法改革,改善工人的待遇狀況,C項正確;國家立法是材料的表象,排除A項;世界市場的拓展與早期殖民擴張有關,排除B項;階級矛盾消弭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6.
【答案】D
【詳解】據題意可知,工業革命時期倫敦的巨大人口創造了無盡的財富,但在這無盡的財富之下卻還存在著許多赤貧的人民,說明在文明進步的過程中應該關注社會整體均衡發展,避免出現嚴重的貧富差距,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工業革命下出現的嚴重的貧富差距,并不是工業化阻礙人文主義精神的發展,排除A項;“刻意忽視”的說法無從體現,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貧富差距擴大,并不是追捧自由主義,排除C項。
7.
【答案】D
【詳解】本題從題型看是原因題。從材料看,是對比18世紀中期前后歐洲女性衣服口袋的變化,從之前的的大而重變成小而輕,這里的主要因素是18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歐洲女性從家庭婦女角色為主變為工廠勞動婦女角色為主,也就是工業革命以來社會分工發生變動,D項正確;浪漫主義思潮盛行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并且其特征主要是情感、本能為主,是對理性主義的反思與補充,排除A項;火車、汽船等近代交通工具出現于19世紀初,排除B項;工業城市大量涌現是工業革命工業化的成果之一,排除C項。
8.
【答案】D
【詳解】根據本題設問,這是本質題型,要選最深刻的根源或實質。時間19世紀初,大致應是1800-1820年左右,此時和后來許多英美資產階級陶醉的是既有豪宅和時尚擺設(其實這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果實),也有“槍林彈雨里的一片和平凈土”(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改革成果以及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的曲折發展及成就),且D項從經濟根源上還是A項深入進行的一個經濟條件,D項正確;資產階級革命擴展,既片面又不夠深刻,排除A項;工業革命創立巨額財富,但工人階級相對貧困,貧富差距逐漸擴大,消費水平的大幅提升也主要是針對資產階級,但都與題干無關,排除BC項。
9.
【答案】A
【詳解】根據圖示可知,1830—1890年英國在經濟角色中處于中心區地位,而1890年—1920年,英國經濟角色呈現下降趨勢,法國、德國經濟角色逐漸上升,由此可見,隨著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不斷擴展,A項正確;根據圖示可知,1830—1890年英國在經濟角色中處于中心區地位,這一時期社會主義運動下降,說明社會矛盾相對緩和,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世界經濟貿易中心的轉移,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世界社會主義力量的國際聯合,排除D項。
10.
【答案】A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及材料,工業革命使得英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有了很大發展,加之缺乏相應的治理經驗,以及自由放任思想的影響,公共衛生狀況隨之不斷惡化,使得英國社會問題不斷突出,為此,英國被迫政府采取了材料中所述的種種措施加以應對,A項正確;公共衛生管理制度不等于社會保障體系,內涵不同,且材料無法體現“率先”排除B項;C項并非材料主旨,且材料無法充分體現推理,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改善了英國城鄉的公共衛生狀況,排除D項。
11.
【答案】B
【詳解】據材料可推知,因美國船只航行速度更快,故為保持茶葉的新鮮,英國商人寧愿以更高價格使用美國商船進行送輸,這與美國工業革命中率先進行水上交通動力革命有關,B項正確;材料僅反映茶葉貿易情況,僅憑此不足以得出美國掌控遠東貿易的主導權,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遠東貿易,僅憑此不能得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排除C項;材料不能反映英國貿易政策,不能得出英國奉行自由放任政策,排除D項。
12.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18世紀晚期屬于工業革命時期,“工作的只有女人和小孩子,在用驅機的紡紗工廠里只有一個成年男紡工(在使用自動紡機時,他就是多余的了)和幾個接斷頭的助手,后者多半是女人或小孩子”反映了在工業革命時期對勞動力的要求發生了改變,機器生產改變了對體力的要求,D項正確;材料現象未體現性別歧視,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機器的發明和應用,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成年男工素質情況,排除C項。
13.
【答案】D
【詳解】據題意可知,福州成為“世界茶都”,而廈門則成為當時最大的契約勞工出洋中心,這體現了分工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則迎合了世界市場國際分工的需要,D項正確;這種分工無法體現中國傳統商業經營形式的變化,無法體現列強對華商品輸出,排除AB項;“積極加入”的說法無從體現,排除C項。
14.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近代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正統’是英國的自由放任,......而19世紀70年代的德國認為國家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德國工業快速發展。”可知,德國是后起資本主義國家,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且國際競爭加劇,通過國家干預方式加快經濟發展和進行國際競爭,體現了國家力量推動經濟發展的趨勢,B項正確;材料反映經濟發展的方式,沒有體現A、C所反映的內容,排除A項和C項;自由主義政策退出了歷史舞臺,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15.
【答案】C
【詳解】亞當·斯密《國富論》認為高關稅不利于國家經濟發展,這種觀點反映了工業革命背景下,要求實行自由貿易的需求,C項正確;亞當·斯密《國富論》贊成自由貿易,排除A項;亞當·斯密《國富論》反對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排除B項;亞當·斯密《國富論》的主張實質上是提倡自由貿易,排除D項。
16.
【答案】B
【詳解】材料主旨為英國鼓勵和重視兒童教育,發展教育能夠為經濟發展培養所需人才,B項正確;政府重視發展教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結果,并非民眾,排除A項;兒童入學接受教育會減少童工的雇傭,排除C項;上述做法會推動英國教育的發展,但不能說明比其他國家速度快,排除D項。
17.
【答案】D
【詳解】材料的變化是19世紀以前地方治理主要是當地的貴族鄉紳主導,而19世紀以后則由選舉產生的官員和議員主導,這是工業革命以后社會結構變化,貴族鄉紳沒落而工業資產階級崛起所推動的,D項正確:材料僅涉及地方行政管理,不能證明中世紀管理體制在英國瓦解,排除A項;英國在1689年確立君主立憲制,走上了代議制民主的道路,排除B項;改革后的官員與議員由定期選舉產生,因而是有任期的,這樣不利于行政治理的穩定性,排除C項。
18.
【答案】B
【詳解】依據材料“從前習慣于做農活的人們很快明白季節、日出日落和氣候波動不再決定勞動日程了……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機器單調的運轉,打個盹或是和同伴說句話都不行。”,可以看出人類從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勞作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勞作方式的變化,未涉及對手工工場的管理,排除A項;“傳統農業不復存在”表述絕對,排除C項;勞作方式的變化,并沒有使得人們擺脫體力勞動,排除D項。
19.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材料強調的是國家干預經濟,發揮政府的職能,結合所學可知,這是由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生產力發展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調整,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壟斷時代強調高關稅和貿易保護,這些都離不開政府的干預,D項正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是在19世紀中期,排除A項;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到來推動了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世界狂潮和殖民擴張的加劇,排除B項;C項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
20.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可得出,20世紀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內燃機的使用,使農業的機械化的逐步實施,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及組織形式發生變化,A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人口增長,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內燃機的影響,排除C項;農業生產效率依賴于科技,排除D項。
【點睛】本題情境聚焦第二次工業革命,試題的落腳點并未落在常見的交通運輸業和石油化工業領域,而是另辟蹊徑,突出內燃機對農業生產的推動作用(蒸汽機過于笨重,不便于個人使用,內燃機輕巧),考查學生對兩次工業革命特點的深度理解,學生如果僅靠生搬硬套教材內容和作答套路,則無法進行正確推理。
21.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1901年”“美孚石油”及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壟斷資本支配力逐漸強大,C項正確;材料內容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能源需求不斷擴大”無關,排除AB項;材料反應的是壟斷資本支配力強大,未涉及權力制衡機制,排除D項。
22.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工業革命后的時代特征。倫敦時間和格林威治天文臺先是統一了國內時間,然后在資本的推動下,確立起全球標準時間,這一過程體現了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的擴張和全球貿易的拓展,故D項正確;此時英國早已經確立世界霸權,而美國還是新興工業國家,不能確立世界霸權,A項錯誤;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形成了聯結世界經濟的紐帶,排除B項;英國鐵路資本的社會控制力是標準時間確立的推動因素,但并不是影響,排除C項。
二、材料分析題
23.
【答案】(1)工業革命的推動;政府的支持;國內外市場的拓展。
(2)變化:由私人資本到私人壟斷資本再到國家壟斷資本。
影響:示例如下
促進了交通運輸業進步;加強了國內外市場的聯系;提升了政府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管理水平;推動了第三產業及城鄉均衡發展。
【詳解】(1)根據“19世紀上半期,在英國帶動下,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可得出工業革命的推動;政府的支持;結合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內容可得出是國內外市場的拓展。
(2)變化:根據“美國的公路、運河和鐵路基本上都由私人公司集資建設”“1914年英國11家鐵路公司締結經營協定,完成了全英國鐵路的壟斷化”得出由私人資本到私人壟斷資本再到國家壟斷資本。影響:根據“1947年8月以后,英國政府在鐵路運輸、航空、電訊、航運等企業部門推行國有化。”可得出促進了交通運輸業進步;加強了國內外市場的聯系;提升了政府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管理水平等;根據“在13年中建設了41000英里州際超級公路網,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公共工程,公路建設推動了旅游業和郊區的發展。”得出推動了第三產業及城鄉均衡發展。
三、論述題
24.
【答案】【示例】
論題:英國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
闡釋:18世紀六十年代下半期,英國開啟了工業革命的歷程;工業革命的深入開展,大批農村人口進入城市,農業人口減少,城市人口急劇上升,城市化進程加快;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大批工業城鎮興起并得到蓬勃發展;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英國城鄉結構發生巨大變化。
總之,英國工業革命加速了英國向縱深發展,英國成為世界上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確立起來。
【詳解】論題:題目要求提煉一個關于英國城市化的論題,并結合所學世界近代史知識加以闡釋。根據所學知識,世界近代史的起止時間是1640年——1917年。根據材料信息中的時間,可以提煉的論題是英國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
闡釋:根據所學知識,18世紀六十年代下半期,英國開啟了工業革命的歷程;根據材料,英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速度加快,“使農村就業人口迅速減少”,可知工業革命的深入開展,大批農村人口進入城市,農業人口減少,城市人口急劇上升,城市化進程加快;根據材料“在1801—1851年的半個世紀中英國5000人以上的城鎮由106個增至265個,城鎮人口比例由26%增至45%。到1900年,城鎮人口比例激增到75%”可得出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大批工業城鎮興起并得到蓬勃發展;“農村就業人口迅速減少”“城鎮人口比例激增”可知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英國城鄉結構發生巨大變化。
最后進行總結,根據材料“英國成為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英國工業革命加速了英國向縱深發展,英國成為世界上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確立起來。
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同步學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第10課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兩課時)
(二)教師版
【時空坐標】
【思維導圖】
【知識梳理】
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一、第一次工業革命1、時間: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2、背景:(1)政治前提: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為工業革命提供政治保障(政局穩定,政策鼓勵)。(2)經濟基礎①內部:圈地運動的進行,使英國農業資本主義發展迅速,提供了充裕的農產品、自由勞動力和國內市場。②外部:海外殖民和掠奪,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獲得了大量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3)科技基礎:發達的工場手工業時期的技術積累。(4)必要性:工場手工業已不能滿足不斷擴大的國內外市場的需要(直接原因)。3、進程:(1)開始: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標志工業革命開始。(2)工廠出現:1771年,阿克萊特開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成為近代工廠的開端。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逐漸取代了手工工場,提高了效益、加強了管理。(3)工業動力: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使工廠擺脫了自然條件的限制,促進了工廠的集中。(4)交通運輸業:19世紀初,汽船、火車問世。(5)完成標志:19世紀中期,英國機器制造業實現機械化。(6)擴展: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逐漸從英國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從大西洋兩岸逐漸深入內陸。4、影響:(1)生產力: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人類進入“蒸汽時代”。(2)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制度,科學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視。 (3)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二、第二次工業革命
1、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20世紀初。2、背景:(1)政治前提:19世紀70年代,歐美主要國家資產階級革命基本完成,政局相對穩定。(2)資本積累:借助第一次工業革命,歐美主要國家都實現了初步的工業化,積累了進一步發展的資本。(3)科技理論:科學理論的突破(電磁感應等)和技術發明、創新,準備了科技條件。3、成就:(1)電力:電的廣泛應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2)交通: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和飛機。(3)化工:用化學方法加工原料,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石油化工業獲得發展。4、影響:(1)生產力:極大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2)生產組織形式:產生壟斷組織,進入大企業時代,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 (3)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三、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1、過程:(1)開始形成:新航路的開辟及早期殖民擴張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2)初步形成:工業革命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9世紀中后期)。(3)最終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2、途徑:殖民擴張與掠奪(主要途徑)、國際貿易的發展、人口和資本的流通等。3、作用:(1)對資本主義國家來說:進一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加大了經濟危機的破壞性。(2)對亞非拉國家來說:給當地人民帶來災難,但也在客觀上沖擊了舊體制,傳播了新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有利于當地發展和進步。(3)對世界來說:進一步加強了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的聯系。
【重難突破】
一、理解:工業革命不僅是一次技術革命,也是一場社會革命。
1、為什么說是一次技術革命?
(1)生產手段: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
(2)生產組織形式:手工工場發展到工廠
(3)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中心發展到以工業為中心(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
2、為什么說是一場社會革命?
(1)改變了階級結構:社會日益簡化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2)改變了東西方的國際格局:東方從屬于西方。
(3)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由農村向城市集中。
典例1(2023·全國·模擬預測)據統計,英國工業品出口額從19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增加了約5倍,但棉紡織品等纖維制品所占比例從72%減少到44%。英國纖維制品的主要出口地,歐洲地區由占5成以上降到不足10%,取而代之的是在拉美和亞洲的比例增加,僅亞洲的份額就達50%以上。上述變化說明( )
A.英國工業向生產資料的生產轉移 B.交通革命推動世界市場形成
C.英國海外投資以拉美和亞洲為重點 D.世界經濟主導權開始發生轉移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從19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英國工業品出口迅速增加,但棉紡織品等纖維制品所占比例不斷縮小,且更多地向亞洲和拉美地區出口。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中后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在1870年以后進入以重工業為主導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這促進了英國出口工業品的結構變化:從以棉紡織品為代表的輕工業品向生產資料的生產(重工業)產品轉變,進而說明英國工業向生產資料的生產轉移,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交通革命的作用,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英國工業品的出口,未涉及英國海外投資情況,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世界經濟主導權開始發生轉移”,排除D項。
二、對比:兩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發生國家 英國 多國并舉
科技作用 科學與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發明主要依靠工匠的經驗積累 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發明多來自科學家的實驗室
經濟結構 輕工業發展較快 重工業成為主導部門
社會結構 社會日益分裂為工業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 壟斷資產階級逐漸控制了國家政權
生產組織形式 以工廠制為組織形式, 取代手工工場 進入大企業時代,以壟斷為組織形式
工業動力 蒸汽動力 電力、內燃機
能源 煤 電、石油
對外侵略方式 以商品輸出為主 以資本輸出為主
交通工具 火車、汽船 汽車、飛機
通訊工具 有線電報 電話、無線電報
國際共運 馬克思主義誕生;巴黎公社 國際共運新特點;列寧主義誕生
國際格局 英國確立世界霸權;西歐成為世界政治舞臺的中心,形成“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格局 美、德等工業國沖擊了英國的霸權;歐洲仍為世界格局的中心,東方完全從屬于西方
殖民擴張 武力擴張;商品輸出;殖民體系初步形成 資本輸出;瓜分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世界市場 初步形成 最終形成
典例2(2023·福建寧德一模)如表所示為1851年和1904年的兩次世界博覽會的部分展品。據表可知,這一時期( )
1851年英國倫敦世博會 巨型煤塊、鐵礦石原料、鐵礦產品、蒸汽錘、液壓傳動裝置、打谷篩草機、棉制品、金屬制品等
1904年美國圣路易斯世博會 城際無線通信設備、汽車、發動機、工作機、采礦采油場景還原、排版機、印刷機、醫療儀器、珠寶、藝術品、冰激凌、熱狗等
A.歐美民眾娛樂生活漸趨豐富 B.產業革命中心向美國轉移
C.前沿科技成果得到初步認可 D.電氣動力取代了蒸汽動力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851年世博會代表蒸汽時代的成就,1904年世博會代表電氣時代的成就,電氣動力取代了蒸汽動力。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娛樂生活,排除A項;材料未能證明產業革命中心的轉移,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科技成果得到認可,排除C項。
【模擬測試】
一、單選題
1.(2023·江蘇南通一模)英國農民感受到時間的新單位是來自于進入村莊中的流動農業機械,谷物脫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時收費。很快,擁有機械的農業勞動者幫助鄰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時計費。年青人都關心的脫粒機和收割機的效益,他們拿著小本子認真地記下這些機械的工作小時和消耗的燃料量。這說明( )
A.工業文明影響農民的勞動觀念 B.工業革命加速農業生產衰落
C.農民受到工廠制度的嚴格限制 D.農業生產勞動的自主性增強
【答案】A
【詳解】據題意可知,由于農業機械都要按時間收費,所以勞動者認真的記錄這些機械的工作小時和消耗的燃料量以計算性價比,說明工業文明的出現影響到了農民的勞動觀念,A項正確;工業革命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信息是農民在計算使用農業機械的性價比,和工廠制度無關,排除C項;“自主性增強”的說法無從體現,排除D項。
2.(2023·福建漳州三模)19世紀后半期,受鐵路建設的影響,運費下降使得美國西部生活和生產成本顯著下降、投資環境大為改善,吸引了東部資本、勞動力和大量物資源源不斷地流人西部,帶動西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發展。這表明( )
A.美國東西經濟格局發生逆轉 B.交通是城市發展的先決條件
C.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D.城市發展不受自然條件影響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受鐵路建設的影響”“帶動西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鐵路是工業革命的產物,交通改善為美國西部帶來資本、勞動力等,從而推動城市化進程,C項正確;材料主旨是美國西部城市化,沒有涉及美國東西經濟格局轉變,排除A項;美國西部城市化進程受益于交通改善,但交通只是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因素之一,非先決條件,排除B項;工業革命使得城市發展減少自然條件的限制對其的影響,但是影響還在,排除D項。
3.(2023·山東煙臺一模)有學者就18世紀后期英國在南太平洋航海探險活動指出,征服從不是英國的主要目的,占有金銀等硬通貨也并非英國人制訂計劃的主要動機……直接的征服和統治都是多余的,對當地的自由貿易和英國自身的經濟利益只能起到拖后腿的作用。該論述( )
A.強調自由貿易的重要性 B.夸大了英國的世界影響
C.揭示了英國擴張的動力 D.美化了英國的殖民侵略
【答案】C
【詳解】材料“……直接的征服和統治都是多余的,對當地的自由貿易和英國自身的經濟利益只能起到拖后腿的作用”強調的是英國工業革命完成后,要求自由貿易是推動其擴張的主要動力,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英國擴張的動力,非強調自由貿易的重要性,排除A項;材料與夸大英國的世界影響無關,排除B項;材料并未美化英國的殖民侵略,排除D項。
4.(2023·江蘇南通一模)在 1762 年,利物浦每 12 艘船就有 1 艘奴隸船,到 1807 年這一比例變成 24:1。1790 至1800 年,英國船舶公司投放在奴隸貿易的資本平均值不到全國出口貿易總額的 5%,1807年則降為 1.25%。這種變化可以用于說明( )
A.技術更新改變貿易結構 B.英國國際貿易地位衰落
C.美洲的勞動力趨于飽和 D.非洲民族獨立運動興起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1790 至1800 年,英國船舶公司投放在奴隸貿易的資本平均值不到全國出口貿易總額的 5%,1807年則降為 1.25%”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奴隸貿易在英國對外貿易中的比例越來越少,反映出工業革命后,技術更新改變了貿易結構,奴隸貿易逐漸被商品貿易取代,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英國占國際貿易的份額,無法體現出其貿易地位衰落,排除B項;C項材料無從體現,排除C項;D項出現在20世紀,排除D項。
5.(2023·新疆烏魯木齊一模)“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閑、八小時睡眠”,曾經是西方工人階級追求的目標。1866年第一國際日內瓦會議將爭取八小時工作制寫進決議,由此開始多種形式的斗爭;直到20世紀20年代,歐美主要國家普遍完成八小時工作制的立法,并獲得了西方企業主的支持。西方企業主態度轉變的主要原因是( )
A.國家立法保障工人階級的合法權益 B.世界市場的拓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
C.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企業技術革新 D.兩大對立階級的尖銳矛盾逐漸消弭
【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因此這一時期歐美主要國家紛紛進行立法改革,改善工人的待遇狀況,C項正確;國家立法是材料的表象,排除A項;世界市場的拓展與早期殖民擴張有關,排除B項;階級矛盾消弭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6.(2023·四川瀘州二模)工業革命時期倫敦的人口大約有250萬人左右,巨大的人口給倫敦創造了數不盡的財富,但繁華的城市內部有許多貧民窟存在。在1844年有兩個男孩子被帶到警察局的法庭上,他們的罪狀是他們餓的受不住,偷了一家店里的半生不熟的小牛蹄。這表明( )
A.工業化阻礙了人文主義精神的發展 B.工業革命的發展刻意忽視貧富差距
C.工業革命時期的自由主義深受追捧 D.文明進步應關注社會整體均衡發展
【答案】D
【詳解】據題意可知,工業革命時期倫敦的巨大人口創造了無盡的財富,但在這無盡的財富之下卻還存在著許多赤貧的人民,說明在文明進步的過程中應該關注社會整體均衡發展,避免出現嚴重的貧富差距,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工業革命下出現的嚴重的貧富差距,并不是工業化阻礙人文主義精神的發展,排除A項;“刻意忽視”的說法無從體現,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貧富差距擴大,并不是追捧自由主義,排除C項。
7.(2023·四川模擬預測)18世紀中期以前,歐洲女性的口袋是藏進寬大蓬裙里的系帶腰包,可以裝很多東西,常沉重地擺動著。18世紀中后期,女性襯裙下放置口袋的空間消失,掛在手臂上的口袋逐漸流行起來。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浪漫主義思潮盛行 B.近代交通工具出現
C.工業城市大量涌現 D.社會分工發生變動
【答案】D
【詳解】本題從題型看是原因題。從材料看,是對比18世紀中期前后歐洲女性衣服口袋的變化,從之前的的大而重變成小而輕,這里的主要因素是18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歐洲女性從家庭婦女角色為主變為工廠勞動婦女角色為主,也就是工業革命以來社會分工發生變動,D項正確;浪漫主義思潮盛行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并且其特征主要是情感、本能為主,是對理性主義的反思與補充,排除A項;火車、汽船等近代交通工具出現于19世紀初,排除B項;工業城市大量涌現是工業革命工業化的成果之一,排除C項。
8.(2023·廣東深圳一模)《家,甜蜜的家》是19世紀初的一首歌曲,它令當時和后來的許多英美資產階級動情陶醉。對他們而言,家不僅意味著豪華住宅和高雅、時尚的擺設,還是“槍林彈雨里的一片和平凈土”。這反映了當時( )
A.資產階級革命擴展 B.消費水平的大幅提升
C.貧富差距逐漸擴大 D.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
【答案】D
【詳解】根據本題設問,這是本質題型,要選最深刻的根源或實質。時間19世紀初,大致應是1800-1820年左右,此時和后來許多英美資產階級陶醉的是既有豪宅和時尚擺設(其實這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果實),也有“槍林彈雨里的一片和平凈土”(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改革成果以及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的曲折發展及成就),且D項從經濟根源上還是A項深入進行的一個經濟條件,D項正確;資產階級革命擴展,既片面又不夠深刻,排除A項;工業革命創立巨額財富,但工人階級相對貧困,貧富差距逐漸擴大,消費水平的大幅提升也主要是針對資產階級,但都與題干無關,排除BC項。
9.(2023·山東菏澤一模)根據下圖,我們可以推斷,1830—1920年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是由于( )
A.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擴張 B.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矛盾的激化
C.世界經濟貿易中心的重大轉移 D.世界社會主義力量的國際聯合
【答案】A
【詳解】根據圖示可知,1830—1890年英國在經濟角色中處于中心區地位,而1890年—1920年,英國經濟角色呈現下降趨勢,法國、德國經濟角色逐漸上升,由此可見,隨著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不斷擴展,A項正確;根據圖示可知,1830—1890年英國在經濟角色中處于中心區地位,這一時期社會主義運動下降,說明社會矛盾相對緩和,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世界經濟貿易中心的轉移,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世界社會主義力量的國際聯合,排除D項。
10.(2023·湖南株洲一模)1848年,英國通過頒行《公共衛生法》,成立衛生總署;1858年創建樞密醫務部;1871年成立地方政府事務部,從而最終構建出一套以地方政府為核心,輔以中央政府監督引導的公共衛生管理制度。這( )
A.折射出轉型時期的英國公共衛生狀況嚴重惡化 B.表明英國率先構建社會保障體系
C.從側面表明英國地方政府的行政權力有所擴張 D.改善了英國城鄉的公共衛生狀況
【答案】A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及材料,工業革命使得英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有了很大發展,加之缺乏相應的治理經驗,以及自由放任思想的影響,公共衛生狀況隨之不斷惡化,使得英國社會問題不斷突出,為此,英國被迫政府采取了材料中所述的種種措施加以應對,A項正確;公共衛生管理制度不等于社會保障體系,內涵不同,且材料無法體現“率先”排除B項;C項并非材料主旨,且材料無法充分體現推理,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改善了英國城鄉的公共衛生狀況,排除D項。
11.(2023·貴州一模)19世紀中期,遠東地區茶葉的國際運輸幾乎都被美國壟斷,“蓋茶葉以新鮮為貴……英商寧愿以七角五分美元的運費請美商代運茶葉到倫敦,也不愿意以二角五分美元的運費給本國商船”。這反映出,當時( )
A.美國掌控遠東貿易的主導權 B.技術革新影響國際貿易
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D.英國奉行自由放任政策
【答案】B
【詳解】據材料可推知,因美國船只航行速度更快,故為保持茶葉的新鮮,英國商人寧愿以更高價格使用美國商船進行送輸,這與美國工業革命中率先進行水上交通動力革命有關,B項正確;材料僅反映茶葉貿易情況,僅憑此不足以得出美國掌控遠東貿易的主導權,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遠東貿易,僅憑此不能得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排除C項;材料不能反映英國貿易政策,不能得出英國奉行自由放任政策,排除D項。
12.(2023·廣東惠州三模)18世紀晚期,英國在使用水力紡紗機的紡紗工廠中工作的只有女人和小孩子,在用驅機的紡紗工廠里只有一個成年男紡工(在使用自動紡機時,他就是多余的了)和幾個接斷頭的助手,后者多半是女人或小孩子。這一現象反映了( )
A.工廠性別歧視嚴重 B.童工廉價易于管理
C.成年男工素質較差 D.機器的發明和應用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18世紀晚期屬于工業革命時期,“工作的只有女人和小孩子,在用驅機的紡紗工廠里只有一個成年男紡工(在使用自動紡機時,他就是多余的了)和幾個接斷頭的助手,后者多半是女人或小孩子”反映了在工業革命時期對勞動力的要求發生了改變,機器生產改變了對體力的要求,D項正確;材料現象未體現性別歧視,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機器的發明和應用,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成年男工素質情況,排除C項。
13.(2023·福建一模)19世紀中葉以來,閩江上游的茶葉生產使福州成為“世界茶都”,廈門則是當時最大的契約勞工出洋中心。這體現了當時( )
A.中國傳統商業經營形式的變化 B.列強加緊對華的商品輸出
C.國人積極加入全球勞動力市場 D.世界市場國際分工的需要
【答案】D
【詳解】據題意可知,福州成為“世界茶都”,而廈門則成為當時最大的契約勞工出洋中心,這體現了分工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則迎合了世界市場國際分工的需要,D項正確;這種分工無法體現中國傳統商業經營形式的變化,無法體現列強對華商品輸出,排除AB項;“積極加入”的說法無從體現,排除C項。
14.(2023·四川·統考模擬預測)近代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正統”是英國的自由放任,“看不見的手”是最有力的手,而19世紀70年代的德國認為國家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德國工業快速發展。這反映了( )
A.殖民擴張推動德國跨越式發展 B.國家力量推動經濟發展的趨勢
C.德國容克貴族集團封建性濃厚 D.自由主義政策退出了歷史舞臺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近代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正統’是英國的自由放任,......而19世紀70年代的德國認為國家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德國工業快速發展。”可知,德國是后起資本主義國家,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且國際競爭加劇,通過國家干預方式加快經濟發展和進行國際競爭,體現了國家力量推動經濟發展的趨勢,B項正確;材料反映經濟發展的方式,沒有體現A、C所反映的內容,排除A項和C項;自由主義政策退出了歷史舞臺,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15.(2023·湖南岳陽·統考模擬預測)亞當·斯密《國富論》:“高關稅是令走私泛濫的根源。高關稅既無法達到阻止外國商品進入本國市場的目的,也達不到為政府增加財政的目的,只會引發走私泛濫,消弱法治,因而是有害無益的。”這一觀點( )
A.主張拋棄自由貿易政策 B.強調國家對經濟的積極干預
C.反映了工業革命的需求 D.實質上是提倡貿易保護主義
【答案】C
【詳解】亞當·斯密《國富論》認為高關稅不利于國家經濟發展,這種觀點反映了工業革命背景下,要求實行自由貿易的需求,C項正確;亞當·斯密《國富論》贊成自由貿易,排除A項;亞當·斯密《國富論》反對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排除B項;亞當·斯密《國富論》的主張實質上是提倡自由貿易,排除D項。
16.(2023·河北模擬預測)1870年,英國推行國民教育改革,規定實行非宗教的強制初等教育,5—12歲的兒童必須入學。1876年規定父兄有送子弟入學的義務,1880年規定初等教育為強迫教育,1891年實行初等教育免費制度,1893年規定11歲以前兒童必須受學校教育等。上述做法( )
A.是英國民眾強烈要求政府重視發展教育的結果
B.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必然結果
C.導致英國生產中出現大量雇傭童工現象
D.推動英國教育比世界其他國家發展快
【答案】B
【詳解】材料主旨為英國鼓勵和重視兒童教育,發展教育能夠為經濟發展培養所需人才,B項正確;政府重視發展教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結果,并非民眾,排除A項;兒童入學接受教育會減少童工的雇傭,排除C項;上述做法會推動英國教育的發展,但不能說明比其他國家速度快,排除D項。
17.(2023·湖南長沙聯考模擬)19世紀以前,英國地方治理基本上沿用中世紀的管理體制,各郡、各教區的管理權仍然掌握在當地的貴族鄉紳手中。1835年,英國通過了《城市自治機關法》,強調各地區要設立地方議會、定期選舉地方的行政官員和議員。這一變化( )
A.表明中世紀管理體制最終瓦解 B.促使英國走上代議制民主的道路
C.保障了地方行政治理的穩定性 D.源于工業革命后的社會結構變化
【答案】D
【詳解】材料的變化是19世紀以前地方治理主要是當地的貴族鄉紳主導,而19世紀以后則由選舉產生的官員和議員主導,這是工業革命以后社會結構變化,貴族鄉紳沒落而工業資產階級崛起所推動的,D項正確:材料僅涉及地方行政管理,不能證明中世紀管理體制在英國瓦解,排除A項;英國在1689年確立君主立憲制,走上了代議制民主的道路,排除B項;改革后的官員與議員由定期選舉產生,因而是有任期的,這樣不利于行政治理的穩定性,排除C項。
18.(2023·江蘇南通二模)從前習慣于做農活的人們很快明白季節、日出日落和氣候波動不再決定勞動日程了,相反,鐘表、車間和機器創造了新的勞動節奏。工人一般每天工作13至14小時,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機器單調的運轉,打個盹或是和同伴說句話都不行。這一變化( )
A.有利于優化手工工場的管理 B.反映人類勞作方式的重大變革
C.表明傳統的農業已不復存在 D.導致人們逐漸擺脫了體力勞動
【答案】B
【詳解】依據材料“從前習慣于做農活的人們很快明白季節、日出日落和氣候波動不再決定勞動日程了……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機器單調的運轉,打個盹或是和同伴說句話都不行。”,可以看出人類從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勞作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勞作方式的變化,未涉及對手工工場的管理,排除A項;“傳統農業不復存在”表述絕對,排除C項;勞作方式的變化,并沒有使得人們擺脫體力勞動,排除D項。
19.(2023·湖北聯考模擬)工業革命后,自由主義思想大行其道。而到了20世紀初的英國,則“對勞動中的衛生和安全條件、工時限制等作出規定…它使契約自由比過去更為深刻。”企業成為“領主”,國家是“最高領主”。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 B.殖民擴張的進一步加劇
C.國際工人運動不斷發展 D.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到來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材料強調的是國家干預經濟,發揮政府的職能,結合所學可知,這是由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生產力發展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調整,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壟斷時代強調高關稅和貿易保護,這些都離不開政府的干預,D項正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是在19世紀中期,排除A項;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到來推動了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世界狂潮和殖民擴張的加劇,排除B項;C項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
20.(2023·河南鄭州一模)蒸汽機發明后,日益成為歐美國家雇傭大農場機器動力的重要來源,需要多人協同操作。20世紀初,農業機器的使用變得個人化、小型化,家庭農場在勞動生產率方面縮小了與雇傭大農場的差距,后者日趨衰落。這一系列變化表明( )
A.內燃機的應用改變農業生產組織形式 B.農業技術發展導致失業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機成為農業生產的機器動力來源 D.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依賴于生產規模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可得出,20世紀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內燃機的使用,使農業的機械化的逐步實施,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及組織形式發生變化,A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人口增長,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內燃機的影響,排除C項;農業生產效率依賴于科技,排除D項。
【點睛】本題情境聚焦第二次工業革命,試題的落腳點并未落在常見的交通運輸業和石油化工業領域,而是另辟蹊徑,突出內燃機對農業生產的推動作用(蒸汽機過于笨重,不便于個人使用,內燃機輕巧),考查學生對兩次工業革命特點的深度理解,學生如果僅靠生搬硬套教材內容和作答套路,則無法進行正確推理。
21.(2023·湖南模擬預測)如圖是美國時評漫畫家烏多·開普勒于1901年創作的漫畫《下一個!》(圖中有“美孚石油”字樣)。該畫作旨在揭示美國
A.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B.能源需求不斷擴大
C.壟斷資本支配力強大 D.權力制衡機制遭到破壞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1901年”“美孚石油”及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壟斷資本支配力逐漸強大,C項正確;材料內容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能源需求不斷擴大”無關,排除AB項;材料反應的是壟斷資本支配力強大,未涉及權力制衡機制,排除D項。
22.(2023·河北模擬預測)1840年,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承擔起向社會提供時間的服務,到1847年,幾乎所有的英國鐵路公司都采用了格林威治時間。由于美國的鐵路是在英國資本支持下建立的,1883年,在美國國務院推動下,明確采用格林威治經線作為世界通用的本初子午線。這一標準時間的確立
A.是英美確立殖民霸權的體現 B.形成了聯結世界經濟的紐帶
C.增強了壟斷組織社會控制力 D.契合了全球商業貿易的要求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工業革命后的時代特征。倫敦時間和格林威治天文臺先是統一了國內時間,然后在資本的推動下,確立起全球標準時間,這一過程體現了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的擴張和全球貿易的拓展,故D項正確;此時英國早已經確立世界霸權,而美國還是新興工業國家,不能確立世界霸權,A項錯誤;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形成了聯結世界經濟的紐帶,排除B項;英國鐵路資本的社會控制力是標準時間確立的推動因素,但并不是影響,排除C項。
二、材料分析題
23.(2023·遼寧模擬預測)交通發展與整體世界。
材料一 19世紀上半期,在英國帶動下,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1830-1870年法國鐵路建設的成就引人注目,一些私人公司都競相促使政府給它們頒發建造鐵路的特許證。在德國,鐵路私人資金占全國總投資的1/3,1860年德國在較短時間已形成了歐洲大陸上“最令人驚嘆不已”的鐵路網。美國的公路、運河和鐵路基本上都由私人公司集資建設,西部的開發導致美國鐵路建設的迅猛發展,19世紀四十年代達2800英里,大大超過英國及歐洲的總長度。
——摘編自克里斯蒂安《鋼鐵之路技術、資本、戰略的200年鐵路史》
材料二 1914年英國11家鐵路公司締結經營協定,完成了全英國鐵路的壟斷化。20世紀之初,小汽車和公共汽車運量的激增迫使政府擴大自己在運輸領域的職能范圍,1936年英國頒布“千線公路法案”,規定30條干線由運輸部長直接負責。1947年8月以后,英國政府在鐵路運輸、航空、電訊、航運等企業部門推行國有化。1956年美國《公路法》規定,聯邦政府將為建造州際公路承擔90%的費用。在13年中建設了41000英里州際超級公路網,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公共工程,公路建設推動了旅游業和郊區的發展。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19世紀歐美交通發展的歷史條件。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指出20世紀以來歐美交通發展主體的變化并分析其影響。
【答案】(1)工業革命的推動;政府的支持;國內外市場的拓展。
(2)變化:由私人資本到私人壟斷資本再到國家壟斷資本。
影響:示例如下
促進了交通運輸業進步;加強了國內外市場的聯系;提升了政府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管理水平;推動了第三產業及城鄉均衡發展。
【詳解】(1)根據“19世紀上半期,在英國帶動下,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可得出工業革命的推動;政府的支持;結合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內容可得出是國內外市場的拓展。
(2)變化:根據“美國的公路、運河和鐵路基本上都由私人公司集資建設”“1914年英國11家鐵路公司締結經營協定,完成了全英國鐵路的壟斷化”得出由私人資本到私人壟斷資本再到國家壟斷資本。影響:根據“1947年8月以后,英國政府在鐵路運輸、航空、電訊、航運等企業部門推行國有化。”可得出促進了交通運輸業進步;加強了國內外市場的聯系;提升了政府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管理水平等;根據“在13年中建設了41000英里州際超級公路網,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公共工程,公路建設推動了旅游業和郊區的發展。”得出推動了第三產業及城鄉均衡發展。
三、論述題
24.(2023·河北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世安在《英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的歷史考察》中指出:1751—1780年,英國離開土地的農民每10年為2.5萬人;1781—1790年,上升到每10年7.8萬人;而到了1811—1820年間,又上升到每10年21.4萬人;在1821—1830年,更達到每10年26.7萬人。這種轉移的速度使農村就業人口迅速減少。齊世榮在《精粹世界史——推動歷史進程的工業革命》中指出:在1801—1851年的半個世紀中,英國5000人以上的城鎮由106個增至265個,城鎮人口比例由26%增至45%。到1900年,城鎮人口比例激增到75%,英國成為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國家。
從材料中提煉一個關于英國城市化的論題,并結合所學世界近代史知識加以闡釋。(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論題:英國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
闡釋:18世紀六十年代下半期,英國開啟了工業革命的歷程;工業革命的深入開展,大批農村人口進入城市,農業人口減少,城市人口急劇上升,城市化進程加快;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大批工業城鎮興起并得到蓬勃發展;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英國城鄉結構發生巨大變化。
總之,英國工業革命加速了英國向縱深發展,英國成為世界上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確立起來。
【詳解】論題:題目要求提煉一個關于英國城市化的論題,并結合所學世界近代史知識加以闡釋。根據所學知識,世界近代史的起止時間是1640年——1917年。根據材料信息中的時間,可以提煉的論題是英國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
闡釋:根據所學知識,18世紀六十年代下半期,英國開啟了工業革命的歷程;根據材料,英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速度加快,“使農村就業人口迅速減少”,可知工業革命的深入開展,大批農村人口進入城市,農業人口減少,城市人口急劇上升,城市化進程加快;根據材料“在1801—1851年的半個世紀中英國5000人以上的城鎮由106個增至265個,城鎮人口比例由26%增至45%。到1900年,城鎮人口比例激增到75%”可得出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大批工業城鎮興起并得到蓬勃發展;“農村就業人口迅速減少”“城鎮人口比例激增”可知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英國城鄉結構發生巨大變化。
最后進行總結,根據材料“英國成為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英國工業革命加速了英國向縱深發展,英國成為世界上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確立起來。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龙县| 河北区| 米易县| 武宣县| 临清市| 大埔区| 南投市| 改则县| 乌海市| 华蓥市| 随州市| 嘉义县| 铜梁县| 台中市| 长兴县| 丰原市| 瓦房店市| 桂林市| 共和县| 舒兰市| 突泉县| 长治市| 余姚市| 丰都县| 汕头市| 刚察县| 安顺市| 莱芜市| 遵义市| 五原县| 崇左市| 门源| 景宁| 湖州市| 水城县| 榆社县| 彭州市| 那曲县| 蒙城县| 洪湖市| 望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