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同步學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第12課 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兩課時)(一)學 生 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 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1.概況(1)西班牙:1496年西班牙在海地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到16世紀中葉,西班牙把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個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2)葡萄牙:侵入拉丁美洲,建立了巴西殖民地。(3)荷蘭、英國、法國:占據拉美除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以外的地區。2.完成:到18世紀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處于歐洲列強的殖民統治之下。3.統治(1)實行專制統治,推行農奴制,發展種植園經濟,瘋狂開采金銀礦,掠奪了巨額財富。(2)殖民者奴役和屠殺印第安人,造成后者大量死亡。引發黑奴貿易(3)宗主國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國家進行貿易,限制殖民地經濟的發展。二、亞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1.15、16世紀的殖民擴張葡萄牙殖民活動建立商站,以控制商路殖民范圍到16世紀中葉,葡萄牙已經在亞洲建立了包括中國澳門在內的幾十個商站西班牙入侵菲律賓,將其變成了殖民地2.17世紀及其之后的殖民擴張(1)主要國家:英國、荷蘭、法國。(2)表現南亞17世紀初,英國人來到印度。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采取直接搶掠、侵占土地、強征巨額土地稅、種植并走私鴉片等手段,掠奪了大量財富和巨額利潤到19世紀中后期,英國幾乎控制了印度全境東南亞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侵入印度尼西亞,建立了巴達維亞殖民地。后來,占領了整個印度尼西亞到19世紀末,英國將緬甸和馬來半島的大部分變成殖民地法國侵占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撾,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得菲律賓西亞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法、俄等國紛紛在奧斯曼帝國擴大勢力范圍,分割領土。奧斯曼帝國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斷加深伊朗也遭到了類似的對待,俄國和英國不但控制了伊朗的經濟和內政,而且分別在伊朗北部和南部劃分勢力范圍東亞鴉片戰爭后,列強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鮮半島三、西方列強瓜分非洲1.15世紀—19世紀中葉的殖民侵略:歐洲殖民者在西非、中非和南非占領重要的港口和城鎮,進行了持續幾個世紀的奴隸貿易。2.工業革命后的殖民侵略 (1)英法在北非的殖民侵略①英法爭奪埃及:英法重點爭奪埃及,兩國控制蘇伊士運河與埃及的經濟政治大權。1882年,英國發動侵埃戰爭,占領了整個埃及,以埃及為基地對蘇丹實行武力擴張。②法國的殖民侵略:從19世紀30年代入侵阿爾及利亞,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擴張。(2)“柏林會議”背景在搶奪殖民地過程中,列強沖突加劇。為解決矛盾和進一步瓜分非洲,英、法、德召開會議召開1884年,英、法、德等國在柏林召開會議。列強經過激烈討價還價,達成協議。其中規定:任何國家在非洲占領新的土地,必須通知其他國家,占領方為有效,這就是臭名昭著的“有效占領”原則。會議還決定,各國可以先在地圖上劃定彼此的勢力范圍,然后再去占領。因此,這次會議也是一次“地圖上作業”的會議影響柏林會議之后,列強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紀末20世紀初,它們侵占了幾乎整個非洲四、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1.形成(1)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2)表現:亞非拉國家絕大多數地區已經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2.原因:在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中,資本主義各國要求獨占更大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3.影響(1)資本主義階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2)國際關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孕育著新的更大的沖突。 (3)世界聯系: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當中,世界越來越緊密地連為一體。(4)世界格局: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由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極不合理的狀態。(5)斗爭高漲:殖民統治和掠奪給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不斷高漲。(6)傳播先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客觀上促進了殖民地的發展與進步(客觀進步性)。【重難突破】一、全面認識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1)積極影響:①歐洲各殖民國家的擴張與掠奪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②從殖民地掠奪的金銀財富以及大量的黑人奴隸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資本和廉價勞動力,這是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③殖民活動對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開拓和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改變了世界形勢和歷史發展進程;④殖民主義帶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促進了殖民地的發展和進步。(2)消極影響:歐洲各殖民國家以武力作后盾,通過殖民擴張與掠奪,迫使亞、非、拉美國家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給各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并造成了其長時期的落后局面。典例1下表為16至17世紀西班牙從馬尼拉轉運的美洲白銀數量統計(單位:千克)時間 國家數量(千克) 私人數量(千克) 總計(千克)1601—1610 30030 89886 1199161611—1620 64967 129035 1940021621—1630 92525 138638 2311831631—1640 93882 89716 1835981641—1650 56408 44908 1013381651—1660 38556 51523 90079據此可知,表中現象的出現( )A.促進了世界貿易網絡的構建 B.保障了西葡兩國社會的轉型C.徹底改變了全球財富的流向 D.導致了歐亞貨幣形態的變化【答案】A【詳解】據材料“下表為16至17世紀葡萄牙從馬尼拉轉運的美洲白銀數量統計”并結合所學可知,16至17世紀西班牙從馬尼拉轉運的美洲白銀數量巨大,這是因為西班牙商人從馬尼拉運載大量絲、瓷、茶等中國產品到美洲交換為白銀,再將白銀運回歐洲或亞洲,最后這些白銀至少有一半流入中國,從而促進了世界貿易網絡的構建,A項正確;據所學可知,西葡兩國把大量白銀用于購買英、法、荷的奢侈品,并未用于本國經濟發展的資本,B項說法錯誤,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財富主要流入歐洲,為歐洲積累了大量原始資本,而未改變全球財富的流向,排除C項;D項說法違背史實,排除D項。二、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原因和主要特征1.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原因(1)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的開放性和擴張性。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①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向世界各地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必然導致世界各地聯系的加強。②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列強不僅要求擴大各自控制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還要求向海外輸出剩余資本,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2)直接原因是西方列強的對外殖民擴張。從新航路開辟開始,西方列強就通過各種方式對外殖民,特別是武力擴張,最終把世界瓜分完畢,世界殖民體系形成。(3)重要原因還有新航路的開辟、兩次工業革命等重要事件。2、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主要特征1、殖民范圍的廣泛性。工業革命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資本主義殖民體系遍布全球。18世紀中期,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其殖民體系的廣泛性由此可見。2、殖民地的民眾普遍貧困。殖民地是西方列強的產品傾銷市場和原材料產地,西方列強跟殖民地之間的不平等貿易,造成了殖民地和西方列強之間經濟發展的嚴重失衡。相對于西方列強的富足,殖民地民眾的貧窮落后十分鮮明。3、殖民地經濟的單一性。為了長期控制殖民地,殖民主義者會有意識地培養殖民地經濟的單一性,以確保殖民地無法獨立生存。4、殖民地工業的落后性。為了確保對殖民地的經濟、軍事優勢,殖民主義者有意識地控制殖民地國家的工業發展,以確保其無法威脅到本國的強勢地位。5、殖民地文化的基督化。為了加強對殖民地人民的統治,殖民主義者不遺余力地推動基督教在他國的傳播,以達到從精神層面控制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人民的目的。6、殖民地政治的復雜性。殖民主義者在殖民地培植不同的政治勢力派別,以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典例2如圖為1500—1975年殖民擴張和收縮周期圖。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①階段,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殖民體系開始形成B.②階段,源于傳統殖民帝國的衰落和美洲獨立C.③階段,亞洲革命風暴沒有取得實質性的作用D.④階段,新興民族國家獨立徹底瓦解殖民體系【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1500—1975年殖民擴張和收縮周期圖”可知,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崛起,成為日不落帝國,而老牌的殖民帝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家走向衰落,工業革命期間,美國獨立,B項正確;世界殖民體系開始形成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A項;亞洲革命風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中國的辛亥革命,排除C項;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逐步瓦解,徹底瓦解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模擬測試】一、單選題1.(2023春·山西聯考)17-18世紀的印度,封建王公之間混戰不斷,一些印度人自愿加入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組建雇傭兵部隊,這些人被稱為“土兵”。到19世紀中葉,印度“土兵”人數突破了20萬人,遠超駐印英軍的數量。這說明當時( )A.列強對印度的爭奪較為激烈 B.英屬印度資本原始積累加快C.西方生產方式被移植到印度 D.印度人的民族意識亟待覺醒2.(2023春·安徽聯考)1871年6月,美國駐華公使鏤斐迪率軍與朝方交涉的時候,朝鮮王廷致中國禮部咨文,聲明:朝鮮“凡在人臣,義無外交”,并懇請中國“特降明旨,開諭美國使臣,以為破惑釋慮,各安無事”。這說明( )A.清朝對外關系開始緩慢轉型 B.朝鮮希冀用中朝宗藩關系抵御西方侵擾C.朝鮮的內政外交受制于中國 D.美國試圖以朝鮮為跳板進一步侵略中國3.(2023春·湖北統考)下圖是名為《貪吃的男孩》漫畫,漫畫右邊人物的盤中已經放有一塊名為“納米比亞”的蛋糕,該人物仍在分割另一塊名為“新幾內亞島”(該島東南部屬英國殖民地)的蛋糕。該漫畫右邊人物代表的國家是( )A.美國 B.德國 C.日本 D.俄國4.(2023·江蘇南通統考一模)15、16 世紀,葡萄牙與法國商人探險家粗略地把非洲西海岸劃分為四部分——黃金海岸、象牙海岸、胡椒海岸和奴隸海岸。1956 年,有人建議黃金海岸一獨立就應改名加納,意思是“勇士之王”,以紀念中世紀加納帝國的國君們。該提議的實質是( )A.重建加納帝國 B.脫離法國統治C.擺脫殖民色彩 D.維持經濟獨立5.(2023春·浙江杭州聯考)16世紀中期后,中國福建商人大量聚集于某港口,西班牙殖民官吏、商人,利用他們自墨西哥運來的銀幣在該港口購買福建商人運去的生絲和其他貨物,中國貨物經由這個港口源源不斷地輸入美洲,再由美洲輸入歐洲。結合所學判斷,這個港口是( )A.澳門 B.馬尼拉 C.果阿 D.馬六甲6.(2023春·湖北武漢統考)下圖是1901年4月刊登于美國時政周刊《PUCK》的漫畫。現實中的美國剛剛在美西戰爭中獲勝,畫中的“美國”正在嘗試扮演新角色,對鏡試戴一頂輪船樣式的帽子,輪船炮筒上分別寫著“陸軍”和“海軍”,噴出的黑煙寫著“擴張”。材料直接反映出美國( )美國新角色A.推行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 B.要求重新瓜分海外殖民地C.成為超越英國的工業強國 D.維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7.(2023·云南大理·統考模擬)克萊夫。龐廷在其書中記載:“香蕉是1516年由西班牙人從卡納里島帶人美洲,之后廣泛種植。19世紀末,美國聯合果品公司控制香蕉產業,一些新的香蕉種植園在中美洲共和國的太平洋沿岸建立起來,這些國家的經濟變得完全依賴于香蕉出口,而得到美國政府支持的聯合果品公司開始控制其中許多國家的政治。”這一記載表明,19世紀末( )A.發展單一經濟是中美洲主流 B.中美洲香蕉種植園達到極盛C.殖民主義帶去先進生產方式 D.中美洲國家發展仍舉步維艱8.歐洲歷史上某國曾經圍繞著進口印度的“棉織物”問題展開如下爭論。據此該國最有可能是( )觀點 1:大量輸入印度棉織物會導致大量金銀流入印度,會致使人們對本國毛織品需求量銳減;觀點 2:進口印度價格低廉的產品,本國產品價格也會降低,會使本國產品銷售市場擴大進而壯大本國制造業A.16 世紀中期的葡萄牙 B.17 世紀初期的荷蘭C.17 世紀末期的英國 D.18 世紀末期的法國9.(2023·福建泉州統考二模)1971年,烏拉圭愛德華多·加萊亞諾的著作《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闡述了“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困”“發展是遇難者多于航行者的航行”。它揭示了當時拉丁美洲( )A.民族民主革命任重而道遠 B.自殖民統治以來長期的貧困落后C.成為歐洲國家的原料產地 D.政局動蕩與經濟發展停滯的現狀10.(2023秋·河北唐山統考)17、18世紀,西班牙禁止外商參與西屬美洲貿易,嚴禁將非西班牙產品直接運進西屬美洲。西班牙和西屬美洲殖民地之間貿易則實行“雙船隊制”,即每年由指定的兩支商船隊負責對美洲的貿易,船隊按規定時間和路線往返美洲。這表明西班牙( )A.壟斷了美洲對外貿易 B.推行了重商主義政策C.阻斷了拉美殖民競爭 D.控制了全球貿易網絡11.(2023·全國 模擬漫畫名為《正義!》,1857年發表于英軍攻打印度德里期間。畫面中,“正義”女神神色嚴厲,她左手拿著刻有象征公平、正義的天平的盾牌,右手揮舞利劍,正要砍向腳下的印度士兵, 她身后是幾名正在痛苦哭泣的印度婦女。該漫畫旨在( )A.為英國侵略行為作辯護 B.號召繼續打開印度市場C.抨擊英國殖民侵略行為 D.宣揚自由主義經濟思想12.(2023秋·山東濱州統考)下表為載有明代青花瓷的部分沉船統計。這說明( )年代 沉船地點 船名 國籍1576年 美國南加州海岸 “圣菲利普號” 西班牙1588年 愛爾蘭水域 “特里尼達·巴倫西亞號” 西班牙1609年 西非幾內亞灣洛佩斯角 “毛里求斯號” 荷蘭1625年 馬來西亞東海岸 “萬歷號” 葡萄牙A.中國元素參與全球時空巨變 B.西歐重商主義盛行C.中國國際貿易中心地位穩定 D.中西貿易日益頻繁13.(2023·全國模擬)讀如圖:1895年發生古巴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戰爭,美國積極支持古巴人民。如圖漫畫作者揭示出美國的動機是( )A.對外強勢輸出美國式民主 B.將古巴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C.與歐洲列強爭奪世界霸權 D.幫助拉丁美洲實現民族獨立14.(2023·全國模擬)如圖漫畫描繪的是一次臭名昭著的國際會議,幾人在切分一個寫著AFRIQUE(法語非洲之意)的蛋糕,下列對這次國際會議說法正確的是( )A.是一次“地圖上的作業” B.確立“委任統治原則”C.助推了罪惡奴隸貿易 D.催生蘇伊士運河開通15.美國聯合果品公司成立于19世紀末,是一個龐大的壟斷集團,在拉丁美洲地區擁有廣泛權勢。1944年,該公司以拉美歌舞演員卡門·米蘭達為原型,設計了會唱歌的香蕉人形象(如圖)。這體現了當時的美國( )A.實施文化侵略 B.籠絡拉美國家 C.操縱拉美政治 D.盛行種族歧視16.截至16世紀末,糖不再是限制供應的一種“藥物”,而已成為一種“食物”。從1570年起的一個世紀以來,巴西顯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糖生產者和出口者。經過一個世紀的增長和繁榮后,在17世紀80年代,因荷蘭市場競爭而導致的巴西食糖業危機在葡萄牙甚至引發了一場經濟危機。據此可知,巴西 ( )A.單一經濟模式存在隱患 B.國家獨立推動經濟發展C.嚴重依賴于殖民地市場 D.對葡萄牙經濟形成制約二、材料分析題17.史料一 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工業革命后掀起第二次殖民高潮,殖民列強通過擴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場等方式向西亞、東亞、南美等地區縱深擴張,使亞、非、拉美許多國家和地區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變為經濟附庸。到19世紀中后期,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張紅菊《殖民主義與全球化——殖民主義與全球化進程及其消極影響》史料二 柏林會議的召開和有效占領原則的制定“標志著歐洲在非洲的擴張從此有了國際法”。的確,在此后歐洲列強爭奪非洲的過程中,都基本上遵循了一個前提,那就是它國的承認。在此基礎之上,各個彼此分割的殖民地最終成為了一個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體系,并且也促使了以中心與外緣這一構架為基本內容的世界體系最終形成。——高岱《論殖民主義體系的形成與構成》(1)根據史料一指出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的表現,結合所學歸納推動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的因素?(2)根據史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有效占領”原則的影響。三、論述題18.(2023春·安徽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一朵潔白的棉花,串聯起橫跨數百年的世界近現代史。棉花產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歷程,其中,世界棉花種植者、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空間關系不斷變化。公元11世紀之前,世界上只有南亞、東非及美洲中部生產棉花,此時棉花產業發展非常緩慢。1500年前后,隨著新航路開辟及殖民擴張的推進,一個由歐洲人主導的,將亞洲、非洲、美洲緊密聯系起來的貿易體系逐漸形成了。18世紀蒸汽機的出現,帶來棉紡織技術革命,到了1860年,整個歐洲,特別是英國,已經成為世界棉花網絡的中心。19世紀末,隨著壟斷資本主義形成,“棉花資本主義”的擴張,幫助殖民主義掠奪了全球南方的資源和勞動力,但它也激發了全球南方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并開啟了新興國家積極地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特別是印度、中國等國,當地的資本家更是將棉花視為民族主義振興的象征。當棉花在亞洲再度興起之時,歐洲的棉花產業開始走向衰落。——摘編自斯文·貝克特《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圍繞材料,就材料整體或某一方面自擬一個論題,運用世界近現代史相關知識予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模擬測試】答案與解析一、單選題1.【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一些印度人自愿充當“土兵”,成為英國征服和統治印度的工具,說明印度人的民族意識亟待覺醒,D項正確;列強對印度的爭奪并不激烈,到了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19世紀中后期,英國幾乎控制印度全境,排除A項;當時印度遭受英國剝奪,經濟發展受到嚴重阻礙,所以印度資本原始積累相當困難,排除B項;材料敘述有關“土兵”的情況,反映英國征服和統治印度的手段,“土兵”并沒有把西方生產方式(生產力、生產關系)移植到印度,排除C項。2.【答案】B【詳解】據材料“朝鮮‘凡在人臣,義無外交’,并懇請中國‘特降明旨,開諭美國使臣,以為破惑釋慮,各安無事’”可知,朝鮮寄希望于利用中朝的宗藩關系抵御西方的殖民侵擾,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清朝對外關系緩慢轉型是否開始于1871年,排除A項;宗藩關系一般不干涉內政,只是藩屬國接受冊封等等,排除C項;材料無法看出美國有進一步侵略中國的打算,排除D項。3.【答案】B【詳解】依據材料“納米比亞”、“新幾內亞島”可知,涉及的地點是非洲和大洋洲。依據圖片信息可知,圖中右邊人物試圖與英國爭奪殖民地。依據圖片中的時間“1885年”和所學可知,19世紀晚期,在非洲和大洋洲與英國展開海外殖民地爭奪的國家主要是德國,B項正確;19世紀晚期,在非洲和大洋洲與英國展開海外殖民地爭奪的國家主要是德國,而非美國、日本以及俄國,排除ACD三項。4.【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歐洲探險家為非洲命名了帶有殖民色彩的名稱,而1956 年,有人建議黃金海岸一獨立就應改名加納,意思是“勇士之王”,以紀念中世紀加納帝國的國君們,因為加納是非洲自己的帝國,可知非洲借此想擺脫殖民色彩,C項正確;材料是說以紀念中世紀加納帝國的國君們而不是重建加納帝國,排除A項;材料說的是葡萄牙與法國商人探險家,不單純是法國,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政治上擺脫殖民色彩,而不是維持經濟獨立,排除D項。5.【答案】B【詳解】抓住本題的關鍵信息“西班牙”“墨西哥”,在當時墨西哥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正是利用“馬尼拉大帆船”在美洲和中國之間進行穿梭,從中獲取巨額利益,B項正確;澳門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排除A項;果阿是印度的一個邦,主要還是與葡萄牙的貿易關系,排除C項;馬六甲是海峽,而且美洲和中國之間的貿易并沒有經過馬六甲海峽,排除D項。6.【答案】B【詳解】從材料中美國的形象來看,美西戰爭后,美國對外擴張欲望強烈,這主要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有關,B項正確;金元外交是美國用經濟擴張手段來控制拉美等地區的經濟,使各國日益依附于美國,材料未涉及金元外交,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同英國的對比,排除C項;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是在一戰后,排除D項。7.【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19世紀末,美國聯合果品公司控制香蕉產業,一些新的香蕉種植園在中美洲共和國的太平洋沿岸建立起來,這些國家的經濟變得完全依賴于香蕉出口,而得到美國政府支持的聯合果品公司開始控制其中許多國家的政治”可知,這些國家難以擺脫對宗主國的依附,沒有適合自己的完整發展之路,國家發展舉步維艱,D項正確;“主流”的表述錯誤,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19世紀末中美洲國家發展仍舉步維艱,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殖民者的先進生產方式,排除C項。8.【答案】C【詳解】從材料“某國曾經圍繞著進口印度的‘棉織物’問題展開爭論。”一種觀點反對從印度進口棉織物,另一種觀點認為進口棉織物可以壯大本國制造業,說明這一時期該國工場手工業特別是紡織業有所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在17世紀末英國棉紡織業最為發達,所以該國應該是英國,C項正確;16 世紀中期的葡萄牙對外殖民掠奪是以金銀貨幣為主,排除A項;17世紀初期的荷蘭主要從事國際商業貿易,排除B項;印度在18世紀末已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所以法國不能從印度進口棉織物,排除D項。9.【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國家開始向拉美侵略擴張,他們建立殖民地,發展種植園經濟,開采金銀礦,掠奪資源,并屠殺印第安人,給拉美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造成拉美地區長期的貧困落后,B項正確;材料意在說明殖民擴張對被殖民地區的危害,A項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A項;C項說法不全面,排除C項;D項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D項。10.【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西班牙禁止外商參與西屬美洲貿易”、“實行‘雙船隊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班牙對西屬美洲實行貿易壟斷,通過海外貿易爭奪財富,這正是重商主義政策的表現,B項正確;材料反映西班牙對西屬美洲實行貿易壟斷,不能進而說明壟斷了美洲對外貿易,排除A項;西方列強紛紛在美洲包括拉美地區進行殖民擴張和爭奪,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西班牙控制了全球貿易網絡,排除D項。11.【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1857年發表于英軍攻打印度德里期間”“左手拿著刻有象征公平、正義的天平的盾牌,右手揮舞利劍,正要砍向腳下的印度士兵, 她身后是幾名正在痛苦哭泣的印度婦女”可知,“正義”女神干著非正義的事即侵略印度,給印度人民帶來災難和痛苦,因此該漫畫旨在抨擊英國殖民侵略行為,C項正確;材料漫畫用“正義”女神給印度帶來災難,是在諷刺英國的侵略行徑,而非為其辯護,排除A項;B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宣揚自由主義經濟思想”,排除D項。12.【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中在美國、英國、西非和東南亞都有發現載有青花瓷的沉船,且這些沉船都是16或17世紀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的沉船,可見新航路開辟后的早期殖民擴張中中國元素參與其中,A項正確;題干中不能體現西歐的重商主義,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后中國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受到沖擊,并未穩定,排除C項;題干中僅列舉了四艘沉船,不能說明中西貿易的頻繁,排除D項。13.【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895年古巴獨立戰爭,美國支持古巴獨立。材料漫畫標題反映出美國控制古巴,納入其勢力范圍,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美國向古巴輸出“美國式民主”,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爭奪世界霸權,排除C項;美國在拉美地區建立霸權,排除D項。14.【答案】A【詳解】根據圖片信息,“幾人在切分一個寫著AFRIQUE(法語非洲之意)的蛋糕”,可以初步判斷列強在瓜分非洲;題干中又提到“漫畫描繪的是一次臭名昭著的國際會議”,聯系所學可知,1884年11月15日,西方列強召開柏林會議,商討各列強在非洲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劃分,強行劃分非洲,這被比喻成“地圖上的作業”,A項正確;確立“委任統治原則”是在一戰后,排除B項;罪惡奴隸貿易是在新航路開辟后,排除C項;蘇伊士運河開通于1869年,發生在這次國際會議召開之前,排除D項。15.【答案】B【詳解】20世紀初,美國聯合果品公司主要經營業務是將第三世界國家種植園中生產出的蔬菜、水果(主要是香蕉和菠蘿)銷往美國和歐洲。該公司不斷擴張發展成為一個包括從生產、加工、運輸到銷售各部門的壟斷組織。依據材料,公司設計的“會唱歌的香蕉人”廣告,以當時拉美歌舞演員卡門·米蘭達為原型,明顯是為了迎合拉美人民喜好的營銷行為,B項正確;廣告形象不是以宣傳美國文化為主題,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美國聯合果品公司的商業行為,與操縱拉美政治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美國跨國公司在拉美地區的經濟擴張,沒有涉及美國種族歧視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16.【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巴西顯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糖生產者和出口者……在17世紀80年代,因荷蘭市場競爭而導致的巴西食糖業危機在葡萄牙甚至引發了一場經濟危機”可知,巴西食糖生產和出口在其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巴西食糖危機甚至引發了其宗主國葡萄牙的一場經濟危機,這說明巴西單一經濟模式存在隱患,A項正確;1822年,巴西擺脫葡萄牙殖民統治獨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信息無法巴西嚴重依賴殖民地市場,且巴西當時是葡萄牙殖民地,排除C項;巴西食糖業在葡萄牙引發了一場經濟危機不能說明巴西對葡萄牙經濟形成制約,排除D項。二、材料分析題17.【答案】(1)表現:亞、非、拉美許多國家和地區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因素:工業革命后,為了擴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場,西方列強掀起了第二次殖民高潮。(2)根據“有效占領”原則,列強最終完成了對世界的瓜分,形成了一個連為一體的世界體系,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詳解】(1)表現:根據材料“亞、非、拉美許多國家和地區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變為經濟附庸”,得出亞、非、拉美許多國家和地區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因素:根據材料“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工業革命后掀起第二次殖民高潮,殖民列強通過擴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場等方式向西亞、東亞、南美等地區縱深擴張”,得出工業革命后,為了擴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場,西方列強掀起了第二次殖民高潮。(2)根據材料“有效占領原則的制定‘標志著歐洲在非洲的擴張從此有了國際法’”,得出根據“有效占領”原則,列強最終完成了對世界的瓜分;根據材料“各個彼此分割的殖民地最終成為了一個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體系,并且也促使了以中心與外緣這一構架為基本內容的世界體系最終形成”,得出形成了一個連為一體的世界體系,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三、論述題18.【答案】示例論題:棉花的發展史既是一部資本主義經濟史,也是一部民族獨立運動史。論述: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歐國家率先踏上對外殖民擴張之路,18世紀拉丁美洲已經完全處于歐洲列強的殖民統治之下;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西方加快對外經濟侵略的步伐;19世紀后期,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亞非拉的廣大地區和人口變成它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隨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以歐美工業國為主導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由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奴役和控制世界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極不合理的狀態,打斷了亞非拉的發展進程,使亞非拉國家成為歐美工業化的經濟附庸,給當地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同時也迫使亞洲各國重視發展民族工業,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的發展,亞洲各國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如伊朗的立憲革命、中國的辛亥革命、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是典型代表。亞非拉的民族獨立運動沖擊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削弱了本國封建勢力,推動了民族獨立和世界歷史發展。綜上所述,棉花的發展史反映了歐洲各國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它既是人類的曙光又是人類的災難。因此,它既是一部資本主義經濟史,也是一部民族獨立運動史。(示例只供評分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考生擬定其他論題,闡述合理即可)參考論題①論題: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不斷形成②論題:近代西方的崛起是建立在對亞非拉殖民掠奪基礎上③論題:西方殖民擴張引發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④論題:棉花的發展史體現東西方“中心—邊緣”結構的逐漸瓦解【詳解】首先解讀材料信息,根據材料“公元11世紀之前,世界上只有南亞、東非及美洲中部生產棉花......1500年前后,隨著新航路開辟及殖民擴張的推進,一個由歐洲人主導的,將亞洲、非洲、美洲緊密聯系起來的貿易體系逐漸形成了。18世紀蒸汽機的出現,帶來棉紡織技術革命,到了1860年,整個歐洲,特別是英國,已經成為世界棉花網絡的中心”可得知材料觀點一為近代棉花的發展史反映了資本主義殖民擴張史,或是近代棉花的發展史反映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根據材料“‘棉花資本主義’的擴張,幫助殖民主義掠奪了全球南方的資源和勞動力,但它也激發了全球南方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并開啟了新興國家積極地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可得到觀點二為近代棉花的發展史也反映了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史,可分別闡述,或統一闡述,結合所學世界近現代史知識,可得到示例論題:棉花的發展史既是一部資本主義經濟史,也是一部民族獨立運動史。論述: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歐國家率先踏上對外殖民擴張之路,18世紀拉丁美洲已經完全處于歐洲列強的殖民統治之下;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西方加快對外經濟侵略的步伐;19世紀后期,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亞非拉的廣大地區和人口變成它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隨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以歐美工業國為主導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由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奴役和控制世界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極不合理的狀態,打斷了亞非拉的發展進程,使亞非拉國家成為歐美工業化的經濟附庸,給當地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同時也迫使亞洲各國重視發展民族工業,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的發展,亞洲各國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如伊朗的立憲革命、中國的辛亥革命、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是典型代表。亞非拉的民族獨立運動沖擊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削弱了本國封建勢力,推動了民族獨立和世界歷史發展。綜上所述,棉花的發展史反映了歐洲各國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它既是人類的曙光又是人類的災難。因此,它既是一部資本主義經濟史,也是一部民族獨立運動史。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同步學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第12課 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兩課時)(一)教師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 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1.概況(1)西班牙:1496年西班牙在海地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到16世紀中葉,西班牙把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個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2)葡萄牙:侵入拉丁美洲,建立了巴西殖民地。(3)荷蘭、英國、法國:占據拉美除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以外的地區。2.完成:到18世紀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處于歐洲列強的殖民統治之下。3.統治(1)實行專制統治,推行農奴制,發展種植園經濟,瘋狂開采金銀礦,掠奪了巨額財富。(2)殖民者奴役和屠殺印第安人,造成后者大量死亡。引發黑奴貿易(3)宗主國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國家進行貿易,限制殖民地經濟的發展。二、亞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1.15、16世紀的殖民擴張葡萄牙殖民活動建立商站,以控制商路殖民范圍到16世紀中葉,葡萄牙已經在亞洲建立了包括中國澳門在內的幾十個商站西班牙入侵菲律賓,將其變成了殖民地2.17世紀及其之后的殖民擴張(1)主要國家:英國、荷蘭、法國。(2)表現南亞17世紀初,英國人來到印度。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采取直接搶掠、侵占土地、強征巨額土地稅、種植并走私鴉片等手段,掠奪了大量財富和巨額利潤到19世紀中后期,英國幾乎控制了印度全境東南亞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侵入印度尼西亞,建立了巴達維亞殖民地。后來,占領了整個印度尼西亞到19世紀末,英國將緬甸和馬來半島的大部分變成殖民地法國侵占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撾,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得菲律賓西亞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法、俄等國紛紛在奧斯曼帝國擴大勢力范圍,分割領土。奧斯曼帝國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斷加深伊朗也遭到了類似的對待,俄國和英國不但控制了伊朗的經濟和內政,而且分別在伊朗北部和南部劃分勢力范圍東亞鴉片戰爭后,列強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鮮半島三、西方列強瓜分非洲1.15世紀—19世紀中葉的殖民侵略:歐洲殖民者在西非、中非和南非占領重要的港口和城鎮,進行了持續幾個世紀的奴隸貿易。2.工業革命后的殖民侵略 (1)英法在北非的殖民侵略①英法爭奪埃及:英法重點爭奪埃及,兩國控制蘇伊士運河與埃及的經濟政治大權。1882年,英國發動侵埃戰爭,占領了整個埃及,以埃及為基地對蘇丹實行武力擴張。②法國的殖民侵略:從19世紀30年代入侵阿爾及利亞,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擴張。(2)“柏林會議”背景在搶奪殖民地過程中,列強沖突加劇。為解決矛盾和進一步瓜分非洲,英、法、德召開會議召開1884年,英、法、德等國在柏林召開會議。列強經過激烈討價還價,達成協議。其中規定:任何國家在非洲占領新的土地,必須通知其他國家,占領方為有效,這就是臭名昭著的“有效占領”原則。會議還決定,各國可以先在地圖上劃定彼此的勢力范圍,然后再去占領。因此,這次會議也是一次“地圖上作業”的會議影響柏林會議之后,列強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紀末20世紀初,它們侵占了幾乎整個非洲四、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1.形成(1)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2)表現:亞非拉國家絕大多數地區已經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2.原因:在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中,資本主義各國要求獨占更大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3.影響(1)資本主義階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2)國際關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孕育著新的更大的沖突。 (3)世界聯系: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當中,世界越來越緊密地連為一體。(4)世界格局: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由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極不合理的狀態。(5)斗爭高漲:殖民統治和掠奪給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不斷高漲。(6)傳播先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客觀上促進了殖民地的發展與進步(客觀進步性)。【重難突破】一、全面認識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1)積極影響:①歐洲各殖民國家的擴張與掠奪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②從殖民地掠奪的金銀財富以及大量的黑人奴隸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資本和廉價勞動力,這是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③殖民活動對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開拓和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改變了世界形勢和歷史發展進程;④殖民主義帶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促進了殖民地的發展和進步。(2)消極影響:歐洲各殖民國家以武力作后盾,通過殖民擴張與掠奪,迫使亞、非、拉美國家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給各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并造成了其長時期的落后局面。典例1下表為16至17世紀西班牙從馬尼拉轉運的美洲白銀數量統計(單位:千克)時間 國家數量(千克) 私人數量(千克) 總計(千克)1601—1610 30030 89886 1199161611—1620 64967 129035 1940021621—1630 92525 138638 2311831631—1640 93882 89716 1835981641—1650 56408 44908 1013381651—1660 38556 51523 90079據此可知,表中現象的出現( )A.促進了世界貿易網絡的構建 B.保障了西葡兩國社會的轉型C.徹底改變了全球財富的流向 D.導致了歐亞貨幣形態的變化【答案】A【詳解】據材料“下表為16至17世紀葡萄牙從馬尼拉轉運的美洲白銀數量統計”并結合所學可知,16至17世紀西班牙從馬尼拉轉運的美洲白銀數量巨大,這是因為西班牙商人從馬尼拉運載大量絲、瓷、茶等中國產品到美洲交換為白銀,再將白銀運回歐洲或亞洲,最后這些白銀至少有一半流入中國,從而促進了世界貿易網絡的構建,A項正確;據所學可知,西葡兩國把大量白銀用于購買英、法、荷的奢侈品,并未用于本國經濟發展的資本,B項說法錯誤,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財富主要流入歐洲,為歐洲積累了大量原始資本,而未改變全球財富的流向,排除C項;D項說法違背史實,排除D項。二、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原因和主要特征1.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原因(1)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的開放性和擴張性。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①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向世界各地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必然導致世界各地聯系的加強。②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列強不僅要求擴大各自控制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還要求向海外輸出剩余資本,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2)直接原因是西方列強的對外殖民擴張。從新航路開辟開始,西方列強就通過各種方式對外殖民,特別是武力擴張,最終把世界瓜分完畢,世界殖民體系形成。(3)重要原因還有新航路的開辟、兩次工業革命等重要事件。2、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主要特征1、殖民范圍的廣泛性。工業革命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資本主義殖民體系遍布全球。18世紀中期,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其殖民體系的廣泛性由此可見。2、殖民地的民眾普遍貧困。殖民地是西方列強的產品傾銷市場和原材料產地,西方列強跟殖民地之間的不平等貿易,造成了殖民地和西方列強之間經濟發展的嚴重失衡。相對于西方列強的富足,殖民地民眾的貧窮落后十分鮮明。3、殖民地經濟的單一性。為了長期控制殖民地,殖民主義者會有意識地培養殖民地經濟的單一性,以確保殖民地無法獨立生存。4、殖民地工業的落后性。為了確保對殖民地的經濟、軍事優勢,殖民主義者有意識地控制殖民地國家的工業發展,以確保其無法威脅到本國的強勢地位。5、殖民地文化的基督化。為了加強對殖民地人民的統治,殖民主義者不遺余力地推動基督教在他國的傳播,以達到從精神層面控制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人民的目的。6、殖民地政治的復雜性。殖民主義者在殖民地培植不同的政治勢力派別,以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典例2如圖為1500—1975年殖民擴張和收縮周期圖。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①階段,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殖民體系開始形成B.②階段,源于傳統殖民帝國的衰落和美洲獨立C.③階段,亞洲革命風暴沒有取得實質性的作用D.④階段,新興民族國家獨立徹底瓦解殖民體系【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1500—1975年殖民擴張和收縮周期圖”可知,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崛起,成為日不落帝國,而老牌的殖民帝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家走向衰落,工業革命期間,美國獨立,B項正確;世界殖民體系開始形成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A項;亞洲革命風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中國的辛亥革命,排除C項;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逐步瓦解,徹底瓦解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模擬測試】一、單選題1.(2023春·山西聯考)17-18世紀的印度,封建王公之間混戰不斷,一些印度人自愿加入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組建雇傭兵部隊,這些人被稱為“土兵”。到19世紀中葉,印度“土兵”人數突破了20萬人,遠超駐印英軍的數量。這說明當時( )A.列強對印度的爭奪較為激烈 B.英屬印度資本原始積累加快C.西方生產方式被移植到印度 D.印度人的民族意識亟待覺醒【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一些印度人自愿充當“土兵”,成為英國征服和統治印度的工具,說明印度人的民族意識亟待覺醒,D項正確;列強對印度的爭奪并不激烈,到了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19世紀中后期,英國幾乎控制印度全境,排除A項;當時印度遭受英國剝奪,經濟發展受到嚴重阻礙,所以印度資本原始積累相當困難,排除B項;材料敘述有關“土兵”的情況,反映英國征服和統治印度的手段,“土兵”并沒有把西方生產方式(生產力、生產關系)移植到印度,排除C項。2.(2023春·安徽聯考)1871年6月,美國駐華公使鏤斐迪率軍與朝方交涉的時候,朝鮮王廷致中國禮部咨文,聲明:朝鮮“凡在人臣,義無外交”,并懇請中國“特降明旨,開諭美國使臣,以為破惑釋慮,各安無事”。這說明( )A.清朝對外關系開始緩慢轉型 B.朝鮮希冀用中朝宗藩關系抵御西方侵擾C.朝鮮的內政外交受制于中國 D.美國試圖以朝鮮為跳板進一步侵略中國【答案】B【詳解】據材料“朝鮮‘凡在人臣,義無外交’,并懇請中國‘特降明旨,開諭美國使臣,以為破惑釋慮,各安無事’”可知,朝鮮寄希望于利用中朝的宗藩關系抵御西方的殖民侵擾,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清朝對外關系緩慢轉型是否開始于1871年,排除A項;宗藩關系一般不干涉內政,只是藩屬國接受冊封等等,排除C項;材料無法看出美國有進一步侵略中國的打算,排除D項。3.(2023春·湖北統考)下圖是名為《貪吃的男孩》漫畫,漫畫右邊人物的盤中已經放有一塊名為“納米比亞”的蛋糕,該人物仍在分割另一塊名為“新幾內亞島”(該島東南部屬英國殖民地)的蛋糕。該漫畫右邊人物代表的國家是( )A.美國 B.德國 C.日本 D.俄國【答案】B【詳解】依據材料“納米比亞”、“新幾內亞島”可知,涉及的地點是非洲和大洋洲。依據圖片信息可知,圖中右邊人物試圖與英國爭奪殖民地。依據圖片中的時間“1885年”和所學可知,19世紀晚期,在非洲和大洋洲與英國展開海外殖民地爭奪的國家主要是德國,B項正確;19世紀晚期,在非洲和大洋洲與英國展開海外殖民地爭奪的國家主要是德國,而非美國、日本以及俄國,排除ACD三項。4.(2023·江蘇南通統考一模)15、16 世紀,葡萄牙與法國商人探險家粗略地把非洲西海岸劃分為四部分——黃金海岸、象牙海岸、胡椒海岸和奴隸海岸。1956 年,有人建議黃金海岸一獨立就應改名加納,意思是“勇士之王”,以紀念中世紀加納帝國的國君們。該提議的實質是( )A.重建加納帝國 B.脫離法國統治C.擺脫殖民色彩 D.維持經濟獨立【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歐洲探險家為非洲命名了帶有殖民色彩的名稱,而1956 年,有人建議黃金海岸一獨立就應改名加納,意思是“勇士之王”,以紀念中世紀加納帝國的國君們,因為加納是非洲自己的帝國,可知非洲借此想擺脫殖民色彩,C項正確;材料是說以紀念中世紀加納帝國的國君們而不是重建加納帝國,排除A項;材料說的是葡萄牙與法國商人探險家,不單純是法國,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政治上擺脫殖民色彩,而不是維持經濟獨立,排除D項。5.(2023春·浙江杭州聯考)16世紀中期后,中國福建商人大量聚集于某港口,西班牙殖民官吏、商人,利用他們自墨西哥運來的銀幣在該港口購買福建商人運去的生絲和其他貨物,中國貨物經由這個港口源源不斷地輸入美洲,再由美洲輸入歐洲。結合所學判斷,這個港口是( )A.澳門 B.馬尼拉 C.果阿 D.馬六甲【答案】B【詳解】抓住本題的關鍵信息“西班牙”“墨西哥”,在當時墨西哥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正是利用“馬尼拉大帆船”在美洲和中國之間進行穿梭,從中獲取巨額利益,B項正確;澳門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排除A項;果阿是印度的一個邦,主要還是與葡萄牙的貿易關系,排除C項;馬六甲是海峽,而且美洲和中國之間的貿易并沒有經過馬六甲海峽,排除D項。6.(2023春·湖北武漢統考)下圖是1901年4月刊登于美國時政周刊《PUCK》的漫畫。現實中的美國剛剛在美西戰爭中獲勝,畫中的“美國”正在嘗試扮演新角色,對鏡試戴一頂輪船樣式的帽子,輪船炮筒上分別寫著“陸軍”和“海軍”,噴出的黑煙寫著“擴張”。材料直接反映出美國( )美國新角色A.推行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 B.要求重新瓜分海外殖民地C.成為超越英國的工業強國 D.維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答案】B【詳解】從材料中美國的形象來看,美西戰爭后,美國對外擴張欲望強烈,這主要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有關,B項正確;金元外交是美國用經濟擴張手段來控制拉美等地區的經濟,使各國日益依附于美國,材料未涉及金元外交,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同英國的對比,排除C項;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是在一戰后,排除D項。7.(2023·云南大理·統考模擬)克萊夫。龐廷在其書中記載:“香蕉是1516年由西班牙人從卡納里島帶人美洲,之后廣泛種植。19世紀末,美國聯合果品公司控制香蕉產業,一些新的香蕉種植園在中美洲共和國的太平洋沿岸建立起來,這些國家的經濟變得完全依賴于香蕉出口,而得到美國政府支持的聯合果品公司開始控制其中許多國家的政治。”這一記載表明,19世紀末( )A.發展單一經濟是中美洲主流 B.中美洲香蕉種植園達到極盛C.殖民主義帶去先進生產方式 D.中美洲國家發展仍舉步維艱【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19世紀末,美國聯合果品公司控制香蕉產業,一些新的香蕉種植園在中美洲共和國的太平洋沿岸建立起來,這些國家的經濟變得完全依賴于香蕉出口,而得到美國政府支持的聯合果品公司開始控制其中許多國家的政治”可知,這些國家難以擺脫對宗主國的依附,沒有適合自己的完整發展之路,國家發展舉步維艱,D項正確;“主流”的表述錯誤,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19世紀末中美洲國家發展仍舉步維艱,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殖民者的先進生產方式,排除C項。8.歐洲歷史上某國曾經圍繞著進口印度的“棉織物”問題展開如下爭論。據此該國最有可能是( )觀點 1:大量輸入印度棉織物會導致大量金銀流入印度,會致使人們對本國毛織品需求量銳減;觀點 2:進口印度價格低廉的產品,本國產品價格也會降低,會使本國產品銷售市場擴大進而壯大本國制造業A.16 世紀中期的葡萄牙 B.17 世紀初期的荷蘭C.17 世紀末期的英國 D.18 世紀末期的法國【答案】C【詳解】從材料“某國曾經圍繞著進口印度的‘棉織物’問題展開爭論。”一種觀點反對從印度進口棉織物,另一種觀點認為進口棉織物可以壯大本國制造業,說明這一時期該國工場手工業特別是紡織業有所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在17世紀末英國棉紡織業最為發達,所以該國應該是英國,C項正確;16 世紀中期的葡萄牙對外殖民掠奪是以金銀貨幣為主,排除A項;17世紀初期的荷蘭主要從事國際商業貿易,排除B項;印度在18世紀末已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所以法國不能從印度進口棉織物,排除D項。9.(2023·福建泉州統考二模)1971年,烏拉圭愛德華多·加萊亞諾的著作《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闡述了“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困”“發展是遇難者多于航行者的航行”。它揭示了當時拉丁美洲( )A.民族民主革命任重而道遠 B.自殖民統治以來長期的貧困落后C.成為歐洲國家的原料產地 D.政局動蕩與經濟發展停滯的現狀【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國家開始向拉美侵略擴張,他們建立殖民地,發展種植園經濟,開采金銀礦,掠奪資源,并屠殺印第安人,給拉美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造成拉美地區長期的貧困落后,B項正確;材料意在說明殖民擴張對被殖民地區的危害,A項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A項;C項說法不全面,排除C項;D項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D項。10.(2023秋·河北唐山統考)17、18世紀,西班牙禁止外商參與西屬美洲貿易,嚴禁將非西班牙產品直接運進西屬美洲。西班牙和西屬美洲殖民地之間貿易則實行“雙船隊制”,即每年由指定的兩支商船隊負責對美洲的貿易,船隊按規定時間和路線往返美洲。這表明西班牙( )A.壟斷了美洲對外貿易 B.推行了重商主義政策C.阻斷了拉美殖民競爭 D.控制了全球貿易網絡【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西班牙禁止外商參與西屬美洲貿易”、“實行‘雙船隊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班牙對西屬美洲實行貿易壟斷,通過海外貿易爭奪財富,這正是重商主義政策的表現,B項正確;材料反映西班牙對西屬美洲實行貿易壟斷,不能進而說明壟斷了美洲對外貿易,排除A項;西方列強紛紛在美洲包括拉美地區進行殖民擴張和爭奪,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西班牙控制了全球貿易網絡,排除D項。11.(2023·全國 模擬漫畫名為《正義!》,1857年發表于英軍攻打印度德里期間。畫面中,“正義”女神神色嚴厲,她左手拿著刻有象征公平、正義的天平的盾牌,右手揮舞利劍,正要砍向腳下的印度士兵, 她身后是幾名正在痛苦哭泣的印度婦女。該漫畫旨在( )A.為英國侵略行為作辯護 B.號召繼續打開印度市場C.抨擊英國殖民侵略行為 D.宣揚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1857年發表于英軍攻打印度德里期間”“左手拿著刻有象征公平、正義的天平的盾牌,右手揮舞利劍,正要砍向腳下的印度士兵, 她身后是幾名正在痛苦哭泣的印度婦女”可知,“正義”女神干著非正義的事即侵略印度,給印度人民帶來災難和痛苦,因此該漫畫旨在抨擊英國殖民侵略行為,C項正確;材料漫畫用“正義”女神給印度帶來災難,是在諷刺英國的侵略行徑,而非為其辯護,排除A項;B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宣揚自由主義經濟思想”,排除D項。12.(2023秋·山東濱州統考)下表為載有明代青花瓷的部分沉船統計。這說明( )年代 沉船地點 船名 國籍1576年 美國南加州海岸 “圣菲利普號” 西班牙1588年 愛爾蘭水域 “特里尼達·巴倫西亞號” 西班牙1609年 西非幾內亞灣洛佩斯角 “毛里求斯號” 荷蘭1625年 馬來西亞東海岸 “萬歷號” 葡萄牙A.中國元素參與全球時空巨變 B.西歐重商主義盛行C.中國國際貿易中心地位穩定 D.中西貿易日益頻繁【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中在美國、英國、西非和東南亞都有發現載有青花瓷的沉船,且這些沉船都是16或17世紀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的沉船,可見新航路開辟后的早期殖民擴張中中國元素參與其中,A項正確;題干中不能體現西歐的重商主義,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后中國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受到沖擊,并未穩定,排除C項;題干中僅列舉了四艘沉船,不能說明中西貿易的頻繁,排除D項。13.(2023·全國模擬)讀如圖:1895年發生古巴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戰爭,美國積極支持古巴人民。如圖漫畫作者揭示出美國的動機是( )A.對外強勢輸出美國式民主 B.將古巴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C.與歐洲列強爭奪世界霸權 D.幫助拉丁美洲實現民族獨立【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895年古巴獨立戰爭,美國支持古巴獨立。材料漫畫標題反映出美國控制古巴,納入其勢力范圍,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美國向古巴輸出“美國式民主”,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爭奪世界霸權,排除C項;美國在拉美地區建立霸權,排除D項。14.(2023·全國模擬)如圖漫畫描繪的是一次臭名昭著的國際會議,幾人在切分一個寫著AFRIQUE(法語非洲之意)的蛋糕,下列對這次國際會議說法正確的是( )A.是一次“地圖上的作業” B.確立“委任統治原則”C.助推了罪惡奴隸貿易 D.催生蘇伊士運河開通【答案】A【詳解】根據圖片信息,“幾人在切分一個寫著AFRIQUE(法語非洲之意)的蛋糕”,可以初步判斷列強在瓜分非洲;題干中又提到“漫畫描繪的是一次臭名昭著的國際會議”,聯系所學可知,1884年11月15日,西方列強召開柏林會議,商討各列強在非洲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劃分,強行劃分非洲,這被比喻成“地圖上的作業”,A項正確;確立“委任統治原則”是在一戰后,排除B項;罪惡奴隸貿易是在新航路開辟后,排除C項;蘇伊士運河開通于1869年,發生在這次國際會議召開之前,排除D項。15.美國聯合果品公司成立于19世紀末,是一個龐大的壟斷集團,在拉丁美洲地區擁有廣泛權勢。1944年,該公司以拉美歌舞演員卡門·米蘭達為原型,設計了會唱歌的香蕉人形象(如圖)。這體現了當時的美國( )A.實施文化侵略 B.籠絡拉美國家 C.操縱拉美政治 D.盛行種族歧視【答案】B【詳解】20世紀初,美國聯合果品公司主要經營業務是將第三世界國家種植園中生產出的蔬菜、水果(主要是香蕉和菠蘿)銷往美國和歐洲。該公司不斷擴張發展成為一個包括從生產、加工、運輸到銷售各部門的壟斷組織。依據材料,公司設計的“會唱歌的香蕉人”廣告,以當時拉美歌舞演員卡門·米蘭達為原型,明顯是為了迎合拉美人民喜好的營銷行為,B項正確;廣告形象不是以宣傳美國文化為主題,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美國聯合果品公司的商業行為,與操縱拉美政治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美國跨國公司在拉美地區的經濟擴張,沒有涉及美國種族歧視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16.截至16世紀末,糖不再是限制供應的一種“藥物”,而已成為一種“食物”。從1570年起的一個世紀以來,巴西顯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糖生產者和出口者。經過一個世紀的增長和繁榮后,在17世紀80年代,因荷蘭市場競爭而導致的巴西食糖業危機在葡萄牙甚至引發了一場經濟危機。據此可知,巴西 ( )A.單一經濟模式存在隱患 B.國家獨立推動經濟發展C.嚴重依賴于殖民地市場 D.對葡萄牙經濟形成制約【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巴西顯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糖生產者和出口者……在17世紀80年代,因荷蘭市場競爭而導致的巴西食糖業危機在葡萄牙甚至引發了一場經濟危機”可知,巴西食糖生產和出口在其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巴西食糖危機甚至引發了其宗主國葡萄牙的一場經濟危機,這說明巴西單一經濟模式存在隱患,A項正確;1822年,巴西擺脫葡萄牙殖民統治獨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信息無法巴西嚴重依賴殖民地市場,且巴西當時是葡萄牙殖民地,排除C項;巴西食糖業在葡萄牙引發了一場經濟危機不能說明巴西對葡萄牙經濟形成制約,排除D項。二、材料分析題17.史料一 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工業革命后掀起第二次殖民高潮,殖民列強通過擴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場等方式向西亞、東亞、南美等地區縱深擴張,使亞、非、拉美許多國家和地區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變為經濟附庸。到19世紀中后期,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張紅菊《殖民主義與全球化——殖民主義與全球化進程及其消極影響》史料二 柏林會議的召開和有效占領原則的制定“標志著歐洲在非洲的擴張從此有了國際法”。的確,在此后歐洲列強爭奪非洲的過程中,都基本上遵循了一個前提,那就是它國的承認。在此基礎之上,各個彼此分割的殖民地最終成為了一個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體系,并且也促使了以中心與外緣這一構架為基本內容的世界體系最終形成。——高岱《論殖民主義體系的形成與構成》(1)根據史料一指出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的表現,結合所學歸納推動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的因素?(2)根據史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有效占領”原則的影響。【答案】(1)表現:亞、非、拉美許多國家和地區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因素:工業革命后,為了擴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場,西方列強掀起了第二次殖民高潮。(2)根據“有效占領”原則,列強最終完成了對世界的瓜分,形成了一個連為一體的世界體系,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詳解】(1)表現:根據材料“亞、非、拉美許多國家和地區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變為經濟附庸”,得出亞、非、拉美許多國家和地區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因素:根據材料“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工業革命后掀起第二次殖民高潮,殖民列強通過擴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場等方式向西亞、東亞、南美等地區縱深擴張”,得出工業革命后,為了擴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場,西方列強掀起了第二次殖民高潮。(2)根據材料“有效占領原則的制定‘標志著歐洲在非洲的擴張從此有了國際法’”,得出根據“有效占領”原則,列強最終完成了對世界的瓜分;根據材料“各個彼此分割的殖民地最終成為了一個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體系,并且也促使了以中心與外緣這一構架為基本內容的世界體系最終形成”,得出形成了一個連為一體的世界體系,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三、論述題18.(2023春·安徽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一朵潔白的棉花,串聯起橫跨數百年的世界近現代史。棉花產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歷程,其中,世界棉花種植者、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空間關系不斷變化。公元11世紀之前,世界上只有南亞、東非及美洲中部生產棉花,此時棉花產業發展非常緩慢。1500年前后,隨著新航路開辟及殖民擴張的推進,一個由歐洲人主導的,將亞洲、非洲、美洲緊密聯系起來的貿易體系逐漸形成了。18世紀蒸汽機的出現,帶來棉紡織技術革命,到了1860年,整個歐洲,特別是英國,已經成為世界棉花網絡的中心。19世紀末,隨著壟斷資本主義形成,“棉花資本主義”的擴張,幫助殖民主義掠奪了全球南方的資源和勞動力,但它也激發了全球南方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并開啟了新興國家積極地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特別是印度、中國等國,當地的資本家更是將棉花視為民族主義振興的象征。當棉花在亞洲再度興起之時,歐洲的棉花產業開始走向衰落。——摘編自斯文·貝克特《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圍繞材料,就材料整體或某一方面自擬一個論題,運用世界近現代史相關知識予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論題:棉花的發展史既是一部資本主義經濟史,也是一部民族獨立運動史。論述: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歐國家率先踏上對外殖民擴張之路,18世紀拉丁美洲已經完全處于歐洲列強的殖民統治之下;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西方加快對外經濟侵略的步伐;19世紀后期,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亞非拉的廣大地區和人口變成它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隨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以歐美工業國為主導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由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奴役和控制世界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極不合理的狀態,打斷了亞非拉的發展進程,使亞非拉國家成為歐美工業化的經濟附庸,給當地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同時也迫使亞洲各國重視發展民族工業,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的發展,亞洲各國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如伊朗的立憲革命、中國的辛亥革命、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是典型代表。亞非拉的民族獨立運動沖擊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削弱了本國封建勢力,推動了民族獨立和世界歷史發展。綜上所述,棉花的發展史反映了歐洲各國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它既是人類的曙光又是人類的災難。因此,它既是一部資本主義經濟史,也是一部民族獨立運動史。(示例只供評分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考生擬定其他論題,闡述合理即可)參考論題①論題: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不斷形成②論題:近代西方的崛起是建立在對亞非拉殖民掠奪基礎上③論題:西方殖民擴張引發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④論題:棉花的發展史體現東西方“中心—邊緣”結構的逐漸瓦解【詳解】首先解讀材料信息,根據材料“公元11世紀之前,世界上只有南亞、東非及美洲中部生產棉花......1500年前后,隨著新航路開辟及殖民擴張的推進,一個由歐洲人主導的,將亞洲、非洲、美洲緊密聯系起來的貿易體系逐漸形成了。18世紀蒸汽機的出現,帶來棉紡織技術革命,到了1860年,整個歐洲,特別是英國,已經成為世界棉花網絡的中心”可得知材料觀點一為近代棉花的發展史反映了資本主義殖民擴張史,或是近代棉花的發展史反映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根據材料“‘棉花資本主義’的擴張,幫助殖民主義掠奪了全球南方的資源和勞動力,但它也激發了全球南方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并開啟了新興國家積極地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可得到觀點二為近代棉花的發展史也反映了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史,可分別闡述,或統一闡述,結合所學世界近現代史知識,可得到示例論題:棉花的發展史既是一部資本主義經濟史,也是一部民族獨立運動史。論述: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歐國家率先踏上對外殖民擴張之路,18世紀拉丁美洲已經完全處于歐洲列強的殖民統治之下;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西方加快對外經濟侵略的步伐;19世紀后期,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亞非拉的廣大地區和人口變成它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隨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以歐美工業國為主導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由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奴役和控制世界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極不合理的狀態,打斷了亞非拉的發展進程,使亞非拉國家成為歐美工業化的經濟附庸,給當地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同時也迫使亞洲各國重視發展民族工業,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的發展,亞洲各國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如伊朗的立憲革命、中國的辛亥革命、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是典型代表。亞非拉的民族獨立運動沖擊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削弱了本國封建勢力,推動了民族獨立和世界歷史發展。綜上所述,棉花的發展史反映了歐洲各國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它既是人類的曙光又是人類的災難。因此,它既是一部資本主義經濟史,也是一部民族獨立運動史。【模擬測試】答案與解析教 師 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