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生產方式與勞作方式第4課《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課標要求】了解勞動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了解歷史上勞動工具的變化和主要勞作方式;了解生產工具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重難點】了解生產工具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了解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生產工具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認識科技創新對【名詞解釋】生產力: 按照恩格斯的觀點,從本原看,生產力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和生產資料相結合而形成容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古猿通過勞動轉化為人產生勞動生產力,是生產力形成的標志和歷史上的開始。所以,生產力就是人實際進行生產活動的能力,也是勞動產出的能力,是具體勞動的生產力。生產力的表現是生產中的主體行為以及這些行為的結果的存在,即勞動產物。按主體性質的不同,生產力可分為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 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系。它是生產方式的一個方面,是物質生產的社會形式。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經濟關系。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方式:是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的謀得方式,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界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的體系。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物質內容)+生產關系(社會形式)。勞作方式:勞動者參加生產時所采取的勞動組織形式,包括勞動組織之間及內部的分工協作形式鐵犁牛耕:春秋戰國時期產生,是我國古代農業的最主要生產方式,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井田制的解體,推廣鐵器牛耕使得唐朝的農業迅速發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鐵犁牛耕進一步推廣。鐵器的應用——我國農業技術史上劃時代的重大變革;牛耕的應用——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小農經濟:小農經濟亦稱自耕農經濟,是我國古代長期存在的基本經濟模式,其性質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出現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確立而形成和確立的。它的基本結構特征是: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實現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即“男耕女織”。其生產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繳納賦稅。在封建社會形成和發展時期,由于其相對的穩定性和自足性基本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有利的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在封建社會后期,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日益繁榮,具有封閉性、脆弱性和落后性的小農經濟逐步阻礙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問題導向】閱讀教材,回答以下問題。(一)、請思考:耕作工具與灌溉工具的進步,是怎樣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推動農業發展過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二、閱讀教材第二子母以及所給材料,回答以下問題。(一)、請思考:結合材料與教材指出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有哪些特征?試舉例說明三、閱讀教材第三子母,回答以下問題(一)、農業家庭式勞作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四、課外延伸(一)、思考:男耕女織下小農經濟的發展原因?(二)、思考:生產工具、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三者之間的關系。【路徑導引】途徑一:小組6人組內分工并協作整合完成中國古代各個時期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的更新變化。途徑二:跨學科學習歷史知識——運用物理知識來解釋古代耕作方式和灌溉工具的變化是做出了那些動力的革新?從而認識科技創新的意義。【思維導圖】【課后小練】《無錫道中賦水車》詠頌:“翻翻聯聯銜尾鴉,犖犖確確蛻骨蛇……天公不念老農泣,喚取阿香推雷車。”這里“水車”的使用( ) 開啟農具自動化的先河 提高了農田抗旱的能力 標志著灌溉技術的成熟 使農業擺脫自然的束縛在古代史家的筆下,大江之南的鄉村社會,“家給人足,居則有室,佃則有田,薪則有山,藝則有圃……婚媾依時,閭閻安堵,婦人紡織,男子桑蓬,臧獲服勞,比鄰敦睦。”該材料反映的農業經濟狀況是( ) 土地過度集中 有田者無力可耕 小農戶個體經營 D.地權與勞動者契合 圖為漢代畫像磚中的農事圖。此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 A.個體農戶的生產勞作狀態 B.精耕細作農業的不斷發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體勞作 D.大地主田莊上的生產情形史載:明代江南昆山縣的農家,“麻縷機織之事,則男子素習焉,婦人或不如也”,但鄉村婦女“凡耕耘、刈獲、桔槔之事,與男子共其勞”。這則材料反映了當時( ) 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 資本主義的萌芽 男尊女卑的社會秩序 D.官營手工業的主導地位唐宋時期,江南經濟迅猛發展,南宋時全國經濟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動力之一是( )坊市制度瓦解 土地集中加劇 農業技術進步 D.海外貿易拓展 6. 漢代以后,我國農具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A.鐵農具的使用B.牛耕的出現C.曲轅犁的發明D.筒車的發明使用7. 淅川下寺曾發掘出一處春秋楚國貴族墓群,出土大量青銅利器,不少還帶有銘文,其鑄造使用了失蠟法溶模工藝。這一發現,把我國使用失蠟法鑄造青銅器的歷史提早了一個多世紀。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出( )A.青銅器鑄造在春秋時期開始進入鼎盛時期B.我國古代青銅鑄造中心集中在黃河流域C.青銅器的銘文有助于古代史料的真偽D.春秋時期各國主要使用青銅器進行農業生產8.中國被稱為“絲國”,最早可能始于( )A.漢代 B.隋唐 C.兩宋 D.元朝【答案】閱讀教材本第一子目,回答一下問題。1. 請思考:耕作工具與灌溉工具的進步,是怎樣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推動農業發展過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參考答案:(1)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進步對農業生產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人類歷史上的耕作工具種類繁多,從木、石、蚌、骨等質的耕作工具到青銅鑄造的耕作工具再到鐵制工具,經歷了由粗到精的演進歷程。同樣,灌溉工具的進步也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人類從汲水灌溉到使用杠桿原理進行灌溉再到借助水力汲水入筒進行灌溉,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使得更多的農田可以得到灌溉,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2)生產力的發展。二、閱讀教材第二子母以及所給材料,回答以下問題。1.請思考:結合材料與教材指出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有哪些特征?試舉例說明。答案參考:①官營手工業發達。例:冶金業成就領先世界;②民間手工業經營艱難。例:黃道婆在棉紡織業的貢獻;③享譽世界。例:“絲國”、“絲綢之路”、“瓷器大國”④手工業者往往是世代相傳,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三、閱讀教材第三子母,回答以下問題1. 農業家庭式勞作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參考答案:農業家庭式勞作促進社會向前發展。第一,家庭式勞作下的農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術,有利于促進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提高社會生產力。第二,農業家庭式勞作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促進了“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的形成,使社會生產關系發生變革,推動社會前進。第三,農業家庭式勞作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農業生產的,隨著一家一戶的家庭勞作的日漸普及,社會的戶數也隨之增多,國家的稅收也隨之增多。四.拓展延伸1.男耕女織下的小農經濟發展的原因?參考答案:①生產工具因素:鐵犁牛耕技術的出現和普及。②生產關系因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③農民自身因素:擁有一定的生產資料,生產積極性提高。④封建政府扶植:采取重農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2.思考:生產工具、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三者之間的關系。參考答案:生產工具標志生產力水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