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講 土壤的成分一、知識速覽:1.了解構成土壤的物質。2.通過實驗驗證土壤的非生物成分。3.了解從巖石到土壤的形成過程。知識點1、土壊中的生命一土壤生物活動:觀察土壤中的生物(1)方法①在有花卉和農林作物生長的土壊中,用土壤取樣器選取2~3個土壤樣本。將土樣選取地點及該地當時的氣溫、濕度等天氣狀況和土壊溫度等環境特點記錄在表中。②用小鏟子慢慢地挖取樣本中的土壤,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鏡觀察土壤樣本中有沒有其他生物。將生物名稱及其數雖填寫到下表中。www-2-1-cnjy-com③觀察結束后,將土壤樣本恢復原樣。④對觀察結果進行簡要分析,并填寫到下表中。觀察時間觀察地點環境特點土壤生物簡要分析:根據“環境特點”,主要分析一下土壤中動物的生活與土壤的溫度、疏松程度、濕度、光照和植物生長狀況之間的相互關系。 觀察人2. 土壤生物我們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各類生物統稱為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1)植物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搖籃。絕大多數植物的根需要固定在土壊中,通過吸收土壊中的各種養分來滿足自身生長的需要。一方面,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不斷地從土壤中吸取大雖的水和無機鹽;另一方面,植物是土壤有機物積累的重要來源。2-1-c-n-j-y(2)動物土壤中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動物。土壤動物影響著土壤的結構和性狀,如蚯蚓對改良土壤結構、通氣狀況起很大的作用。土壤中的動物主要是無脊椎動物,包括環節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等。【出處:21教育名師】(3)微生物在土壤中還存在著大最的微生物,如細菌、真菌、放線菌等。它們具有種類多、數雖大、繁殖快和活動性強等特點,在土壊的物質轉化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們能分解有機物,促進物質循環。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土壤微生物能分解動植物遺體、遺物,形成腐殖質,改善土壤肥力。但有些土壊微生物也是有危害的,如某些病原藺會使作物和家畜患病。土壤生物可參與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對高等植物的營養供應有重要作用。在“觀察土壤生物”的活動中,不應該作為土壤生物記錄在表格中的是( )A.某種螞蟻 B.某種蚯蚓 C.某種植物 D.某種生物遺體【思路點撥】科學探究是指為了能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通俗地說,就是讓我們自己去發現問題.主動去尋找答案,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科學探究重在探索的過程,而不是只注重答案本身。【嘗試解答】:生物遺體不屬于生物,土壤中某種生物遺體不應該作為土壤生物記錄在表格中。故選:D。【答案】D知識點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1.土壤中含有空氣(1)活動:證明土壤中有空氣①在校園中選擇一塊干燥的土地,取長、寬、厚分別是5厘米的一塊土壤,另取一塊相同規格的鐵塊,分別放入兩只相同的大燒杯中。②分別沿燒杯壁緩慢地向兩只燒杯內注水,開始時用量筒雖取一定體積的水注入,當快要浸沒土壤或鐵塊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和鐵塊剛好浸沒為止,如圖所示。③記錄向兩只燒杯注入的水址:盛有土壤的燒杯注入的水有V1毫升;盛有鐵塊的燒杯注入的水有V2毫升。④當向盛有土壤的燒杯內加水時,會看到土壊塊表面頊眛產生了許多氣泡,這是因為土壊里含有空氣。同樣體積、同樣形狀的鐵塊和土壊,浸沒時加入的水弛不同的原因是鐵塊內部沒有空氣,而土壤里含有空氣。在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壊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為15%∽35%。(2)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的計算方法: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V1-V2)/V×100%,其中V1為采用土壊樣本時的注水量,V2為采用鐵塊樣本時的注水量,V為土壤樣本的體積(5×5×5=125毫升)。(2)土壤空氣土壤空氣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當土壤板結時,土壤中空氣含量少,會抑制土壤生物的呼吸作用,進而影響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動。2.土壤中含有水分(1)活動:證明土壤中有水①取少許土壤,放入試管中。②用試管夾夾住試管,在酒精燈上加熱,如圖所示。③觀察試管壁上有沒有水珠。可以看到此時有一層水珠均勻地附著在試管內壁上,實驗說明土壤中有水。加熱時,應使試管底部均勻受熱,以免試管破裂,并且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2) 土壤水分土壊水分主要來自降雨、降雪和滯溉等。此外,若地下水位較髙,地下水也可上升補充土壤水分;地表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也會凝結,直接轉變為土壤水分。土壤水分有利于營養物質的溶解和運輸,改善植物營養狀況,調節土壤溫度,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各種土壤生物都離不開水。21·cn·jy·com3.土壤中含有有機物(1)測定土壤中含有有機物的原理:有機物能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無機物。(2)活動:檢驗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機物①取經充分干燥的土壊50 ∽100克,先用天平稱得其質量為m克,然后把它們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如圖所示,可觀察到土壤在加熱的過程中顏色發生明顯變化。②待土壤冷卻后,再用天平稱量,可發現土壤的質雖明顯減少。土壤質量發生變化的原因是土壤中含有有機物,有機物在加熱的過程中燃燒掉了。(1)選取的土壤樣本應含有較豐富的有機物,如森林里的表層土壤。(2)“充分干燥”時可選擇恒溫箱烘烤或者長時間日曬的辦法,不宜采用在火上直接燒烤的辦法,否則可能會使部分有機物“提前”分解。(3)細密鐵絲網的孔徑要小,以免土壤顆粒漏下去。(3)土壤有機物①來源:主要來自生物的排泄物狷死亡生物的遺體。②主要作用: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質,貯存在土壤中,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4. 土壤中含有無機鹽(1)活動:檢驗土壤中有無機鹽①取新鮮的土壤樣品50∽100克,放入大燒杯中。②向大燒杯中倒入足雖的蒸俐水。③先用玻璃棒充分攪拌一會兒,再靜置一段時間讓土壤固體顆粒沉淀下來。得到的上部溶液就是土壊浸出液。④取土壤浸岀液約10毫升,過濾,收集濾液,如圖甲所示。然后將濾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使水分蒸發,如圖乙所示。當水分蒸發完后,蒸發皿中有很細的結晶物。這說明土壤中有無機鹽。21教育網實驗中,土壊要足量,這樣可使較多的無機鹽溶解于蒸餾水中,有利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過濾時,要將浸出液沿玻璃棒緩緩倒入漏斗,不要使浸出液沿濾紙外流。蒸發濾液時,要不斷用玻璃棒攪拌,使濾液均勻受熱,以防止局部溫度過高而使濾液飛濺。(2)土壤無機鹽土壤中的無機鹽有可溶于水和不可溶于水兩種,可溶于水的無機鹽和植物的生長發育關系密切。5.構成土壤的物質構成土壊的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1)土壤中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其中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95%左右。(2)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土壤中的空氣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為了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小明利用校園花壇中的一些土壤做了如下四個實驗,下列有關實驗的分析正確的是( )21*cnjy*comA.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當快要浸沒土壤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剛好浸沒為止。讀出注入水的體積可以通過計算大致確定該土壤樣品中空氣的體積分數B.觀察到試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說明土壤中含有水C.蒸發皿中出現的殘余物是能溶于水且能燃燒的無機鹽D.為檢驗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機物,可以取一定質量潮濕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可以觀察到土壤顏色發生變化并發現土壤質量減少【思路點撥】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和表達交流。【嘗試解答】:A、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不能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如果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會有少量的水留在燒杯壁上,會使讀出的數據不準。A錯誤。B、對試管內的土壤進行加熱,觀察到試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說明土壤中含有水。B正確。C、無機鹽是不能燃燒的。C錯誤。D、土壤顏色發生變化并發現土壤質量減少也有可能是水分蒸發引起的。D錯誤。故選:B。【答案】B知識點3、從巖石到土壌地球外層的地殼最初主要是由巖石組成的,沒有土壊。現在,地球表面廣泛分布著各種土壤。巖石變成土壤,首先要經過風化作用形成石塊、石礫和砂粒等細碎的礦物質顆粒。1.引起巖石風化的因素(1)風:在風的作用下,砂粒與巖石碰撞,使巖石破裂成小碎塊。(2)流水:流水能使大塊巖石裂成小塊(在水流的作用下,巖石與巖石之間發生摩擦)。(3)溫度的劇烈變化物體都有熱脹冷縮的特性,巖石常因驟熱后突然冷卻發生爆裂。炎熱的太陽常使巖石發燙,此時若氣溫驟降,巖石就會爆裂成小碎塊。21·世紀*教育網(4)結冰促進土壊的形成雨水積聚在巖石的縫隙里,如果氣溫降低到零攝氏度以下,水就會結冰,體積增大,從而促使巖石的縫隙加寬,最終使巖石裂成小碎塊。(5)其他因素:除了風、流水及溫度等物理因素外,促進巖石風化的因素還有一些化學物質的溶蝕作用,各種生物的作用也能促進巖石的風化。2. 土壤的形成(1) 土壤的形成離不開生物的作用巖石風化后形成的礦物質顆粒,還要經歷漫長的演變才能形成各種各樣的土壤。其中離不開多種生物的共同作用。各種生物的活動加速了有機物在地表的積累,最終促使土壊的形成。(2) 土壤的形成過程巖石在長期的風吹雨打、冷熱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漸風化變成了石礫和砂粒等礦物質顆粒,最后經各種生物及氣候的長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壊。(3)土壤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土壤的形成過程是十分緩慢的,直到今天,這個過程仍在不斷地繼續著。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一般情況下大約需要100 -400年,在極其寒冷的環境中,大約需要1000年。因此,我們要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土壤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下列關于土壤成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巖石的風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條件B.生物活動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C.巖石風化的產物逐步發展成土壤D.巖石經熱脹冷縮等物理變化變成了土壤【思路點撥】地衣能加速巖石風化,促進地球土壤層的形成,是生物地衣對環境的影響。【嘗試解答】:土壤形成過程:裸露的巖石不斷被風化,在進一步的風化中,開始出現低等的生物,接著慢慢出現地衣苔蘚植物,地衣能夠加速巖石的風化,促進地球土壤層的形成,最后出現森林草原。因此巖石變成土壤,需要有: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生物作用等,D錯誤。故選:D。【答案】D易錯點1、誤認為巖石形成土壤只是風的作用下列關于土壤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土壤中只有微生物B.土壤的形成是巖石風化產物及多種自然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C.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和液體兩大類D.我國幅員遼闊,有大量的土壤資源【解答】:A、土壤里的物質可包括固體部分、液體部分和氣體部分,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如植物動物腐爛的尸體和微生物通過光照抑菌滅菌后得到的養料等,A錯誤的;B、土壤的形成是巖石風化產物及多種自然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B正確;C、土壤里的物質包括固體部分、液體部分和氣體部分三大類,C錯誤;D、我國幅員遼闊,但由于人口眾多,土地資源人均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耕地少,而荒漠、石山、永久積雪冰川等通常情況下難以利用的土地較多,后備耕地不足,D錯誤。故選:B。【答案】B易錯點2、研究土壤成分時分析錯誤為了研究土壤的成分,小科做了圖示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圖甲實驗,加熱新鮮土壤后,根據現象能夠說明土壤中有水分B.圖甲實驗,加熱新鮮土壤后,根據現象能夠說明土壤中有空氣C.圖乙實驗,加熱干燥土壤后質量減小,說明土壤中有無機鹽D.圖乙實驗,加熱干燥土壤后質量減小,說明土壤中有空氣【解答】:圖甲裝置用于驗證新鮮的土壤中是否含有水分,因為試管口會有水珠產生;圖乙裝置用于驗證干燥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機物,因為有機物加熱能夠燃燒,加熱干燥土壤后質量減小。所以,BCD三項都錯誤。故選:A。【答案】A1、月球上的“土壤”主要由月球巖石碎屑、粉末等物質組成。巖石碎屑、粉末這些成分相當于地球土壤中的A.空氣 B.水 C.礦物質 D.腐殖質【答案】C【解析】月球表面都覆蓋著一層由巖石碎屑、粉末、角礫、撞擊熔融玻璃等成分極為復雜的物質組成的結構松散的混合物即月壤,月壤相當于地球土壤中的礦物質,故選C。2、月球表面有月壤,月壤主要由月球巖石碎屑、粉末、角礫、撞擊熔融玻璃物質組成,其中絕大部分顆粒在30微米到1毫米之間,摸上去和面粉一樣細膩,但不適合植物生長.科學家設想:人類移民月球的時候,把月壤改造成類似地球上的土壤來栽培植物。改造過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A.空氣 B.水 C.腐殖質 D.礦物質【答案】D【解析】A.月球表面都覆蓋著一層由巖石碎屑、粉末、角礫、撞擊熔融玻璃等成分極為復雜的物質組成的結構松散的混合物即月壤。月壤中絕大部分物質是就地及鄰近地區物質提供的。由于月球幾乎沒有大氣層,月球表面長期受到微隕石的沖擊及太陽風粒子的注入,太陽風粒子的注入使月壤富含稀有氣體組分,A不符合題意;B.月球上沒有大氣,沒有水分這基本是公認的結果,B不符合題意;C.腐殖質有利于植物的根系固定,將月壤吸附起來,成為土壤,C不符合題意;D.不需要礦物質,題目中可知礦物質本來就有,D符合題意。3、某同學與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覽時對青山綠樹底下的“紅土”很好奇,他想“紅土”與嘉興的“黑土”相比,除顏色不一樣外,其他性狀還有什么不一樣呢?于是他將采集的樣品帶回家,并做了如下實驗。從圖中的對照實驗可以看出,他在探究兩種土壤中的( )A.有機物含量 B.空氣體積分數C.土壤生物數量 D.無機鹽含量【答案】B【解析】有機物和無機鹽的測試需要土壤浸出液,這個沒有;測生物數量的時候,需要昆蟲收集器,乘土的容器下面要有一個收集昆蟲的容器,這個也沒有。所以用排除法選B。4、土壤中除了各種無機物和有機物,還有許多的土壤生物,下列不屬于土壤生物的是( )A.蘿卜 B.蚯蚓 C.蝸牛 D.燕子【答案】D【解析】土壤生物指的是生活在土壤中的所有生物之總和,蘿卜、蚯蚓、蝸牛都屬于土壤生物,而燕子不屬于土壤生物,D符合題意。www.21-cn-jy.com5、下列實驗能證明土壤中存在空氣的是( )A.B.C.D.【答案】A【解析】A、該實驗通過加入盛有土壤的燒杯和盛有鐵塊的燒杯加水量的差異求出土壤空氣的體積分數,因此可以證明土壤中含有空氣,A符合題意。B、該實驗通過是試管壁是否會水珠,來證明土壤中含有水,B不符合題意。C、有機物能燃燒,燃燒之后土壤的質量會減小,該實驗用于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C不符合題意。D、該實驗用于證明土壤中含有無機鹽,D不符合題意。6、關于土壤的成分,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A.土壤中的動物有利于促進根的呼吸,所以土壤動物都是有益的B.在驗證土壤中是否有水的實驗時,為了把水都趕出來,加熱溫度越高越好C.腐殖質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是因為植物可以直接吸收腐殖質D.校外觀察某土壤樣本中的生物結束后,應將土壤樣本恢復原樣【答案】D【解析】有些土壤中的動物以植物的根為食,對植物不利;在驗證土壤中是否有水時,加熱溫度不能太高,否則將使其中的有機物分解;腐殖質屬于有機物一類,不能被植物吸收,但可作為土壤動物的食物,腐殖質多的土壤中無機鹽也多,腐殖質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標志。7、為提高成活率,幼苗移栽時還要考慮土壤結構。某同學在移栽地取了一塊形狀大小與鐵塊相同的土壤樣品,放入兩個相同的燒杯中,分別加水沒過土壤樣品和鐵塊,且左右燒杯液面相平。如圖所示,土壤樣品和鐵塊體積均為V,兩個燒杯中所加水的體積分別是V1和V2(1)求土壤樣品中空氣的體積分數___________;(2)“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生活中人們也發現,將燃燒枯枝落葉得到的灰燼覆蓋在土壤上會有利于移栽后植物的生長,這說明植物生長除了要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外,還需要吸收___________。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答案】 ×100% (或 ) 無機鹽【解析】(1)土壤樣品中空氣的體積為V1減去V2,空氣占土壤樣品中的體積分數為:。(2)將燃燒枯枝落葉得到的灰燼覆蓋在土壤上會有利于移栽后植物的生長,枯枝落葉燃燒后的灰燼是無機鹽,這說明植物生長除了要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外,還需要吸收無機鹽。8、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 和死亡的 ,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 ,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 。土壤中溶于水的 是植物生長所需的重要物質。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土壤中的 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答案】排泄物;生物體;食物;養分;無機鹽;空氣【解析】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土壤中溶于水的無機鹽是植物生長所需的重要物質。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土壤中的空氣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9、土壤是陸地 生存的場所,絕大部分植物固著在土壤中,土壤是植物生長發育的基質,植物扎根在土壤中,從土壤中不斷吸收 、養料和空氣。【答案】植物;水分。【解答】解:植物的根系很發達,能固著植物體,使莖能夠直立,植物生長需要的水分和無機鹽都是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收的,有的根還具有貯藏、繁殖的功能。植物的根系對土壤起著黏附和固著作用。植被覆蓋在土壤表面,對土壤起著保護作用。所以土壤是陸地植物生存的場所,絕大部分植物固著在土壤中,土壤是植物生長發育的基質,植物扎根在土壤中,從土壤中不斷吸收水分、養料和空氣。故答案為:植物;水分。10、當土壤中含 過多,超過土壤的 能力時,就會引起土壤的 、 和功能方式變化,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害物質或其分解產物在土壤中逐漸 ,間接被人體 ,達到危害人體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答案】有害物質;自凈;組成;結構;積累;吸收【解答】解:當土壤中含有害過多,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時,就會引起土壤的組成、結果和功能方式變化,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害物質或其分解產物在土壤中逐漸積累,間接被人體吸收,達到危害人體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故答案為:有害物質;自凈;組成;結構;積累;吸收11、根據表中土壤顆粒的分類情況,回答問題:名稱 直徑(毫米)砂粒 2.0~0.02粉砂粒 0.02~0002黏粒 <0.002(1)從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黏粒含量多,保水性 (選填“好”或“差”)。(2)如圖“桃蛋”是一種多肉植物,它喜歡溫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環境:它耐旱性強,適應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生長。則種植“桃蛋”的土壤中應含有較多的 (選填“砂粒”、“粉砂粒”或“黏粒”)。(3)土壤根據礦物質顆粒、空氣、水和有機質等的組成比例不同,可以分為砂土類、黏土類、壤土類三種土壤類型。其中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類型是 。【解答】解:(1)從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主要由非常小的(<2 m)硅酸鋁鹽顆粒組成,是含沙粒很少、黏粒含量多,具有可塑性和黏性的土壤。保水性較好。(2)“桃蛋”是一種多肉植物,它喜歡溫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環境:它耐旱性強,適應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生長。據表中數據可見:“桃蛋”適于生活在砂粒較多的土壤中,這種土壤透氣性能好。(3)土壤的結構不同,它們的保水、通氣等能力也是不同的,這與構成物質的顆粒大小有關,壤土的構成顆粒較小,沙土的構成顆粒較大,所以沙土漏水明顯,黏土類土壤黏性很強,表示土壤空隙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氣性能較差。不利于植物生長。所以為了保水和保肥能力都比較強應選用的是壤土類土壤。故答案為:(1)好;(2)砂粒;(3)壤土類21*cnjy*com12、經測量,某地土壤中砂粒的含量約20%、粉砂粒的含量約20%,黏粒的含量約60%。(1)據圖判斷,該土壤的類型為 類土壤。(2)多肉植物往往耐旱性強,適應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種植多肉的土壤應含有較多的 (選填“砂粒”、“粉砂粒”或“黏粒”)。【答案】(1)黏土。(2)砂粒。【解答】解:(1)砂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多,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氣性能好。黏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少,顆粒細膩,滲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氣性能差。壤土的性質:含沙量一般,顆粒一般,滲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風性能一般。從題干提供的信息可知,該土壤樣品的類型為黏質土的性質。(2)多肉植物喜歡溫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環境:它耐旱性強,適應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生長。據表中數據可見:多肉植物適于生活在砂粒較多的土壤中,這種土壤透氣性能好。故答案為:(1)黏土。(2)砂粒。13、.小杰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做了一個小實驗,請你與他一同完成實驗。長、寬、高分別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鐵塊和土壤,放入大燒杯中注水至浸沒為止,往鐵塊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乙中的水。請回答:(1)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 ,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水的量為 。(2)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3)在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中,空氣占土壤的體積分數大約在15%~35%之間。土壤空氣對于植物的作用是給根 。【答案】(1)650毫升;750毫升(2)土壤有空隙(3)提供足夠的氧氣進行呼吸作用【解析】(1)因為量筒的量程為200ml,故3個滿量筒的水的量為600ml;根據題意;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600ml+50ml=650ml;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水的量為600ml+150ml=750ml;(2)因為土壤顆粒之間有空隙;故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土壤塊中加入的水的量大;(3)土壤中的空氣的作用主要是為植物體根的呼吸作用提供足夠的氧氣;14、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探究土壤中有水的實驗過程中,記錄結果如下表(在加熱過程中假定有機物沒有分解,土壤都取自同一地點,干濕度相同):實驗序號 土壤顆粒大小 加熱前土壤質量m1(克) 加熱時間(分鐘) 加熱后土壤質量m2(克)1 較細 50 5 332 較粗 50 5 353 粗 50 5 384 較細 50 7 325 較粗 50 7 336 粗 50 7 35(1)分析上表,求土壤中水分的體積分數的方法是 (寫出計算公式)。(2)從實驗 可得出結論:影響測定土壤中水分的體積分數準確性的因素是加熱時間的長短,即水分蒸發的程度。21cnjy.com(3)你認為影響精確測定土壤中水分的體積分數的因素除加熱時間外,還有① ;② 。【來源:21·世紀·教育·網】【答案】 1、4(或2、5;3、6) 土壤顆粒的大小 測量工具的精確度【解析】(1)當土壤被加熱后,水會以水蒸氣的形式散出去,則前后的質量之差m水=m1-m2,所以v水=m水÷ρ水,水的體積百分數為(v水÷v土)×,由此綜合可得(2)從題中可知,加熱時間長短為變量,那么其他的變量保持一致就可以了,所以從表格上看有三組實驗都可以用,1、4或者2、5或者3、6。【來源:21cnj*y.co*m】(3)對于影響精確測定土壤中水分的體積分數,只要能影響其含水量,都可以成為研究的變量,比如土壤顆粒的大小 測量工具的精確度等。【版權所有:21教育】15、大氣中SO2含量增加是導致酸雨增多、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土壤中各種可溶性鋁鹽能抑制植物生長,減弱植物抵御外來侵害的能力。為了解土壤的情況,某中學“酸雨”課題研究小組對生物園的土壤作了調查.他們把土壤表面至100mm深的土塊分為4層,分點取樣測定土壤pH和可溶性鋁的含量,數據記錄如表1所示。并查閱了有關資料,了解到土壤的pH和植物吸收營養元素的關系。請利用上述所提供的信息和材料,分析說明被測定的土壤樣本是否適合植物正常生長。表1:0mm~100mm土壤樣本的數據土層深度/mm 0-20 20-40 40-60 60-100土樣pH 4.5 4.2 4.18 4.15可溶性鋁質量分數(10-5) 0.4 1.3 1.7 2.0圖2:土壤的pH和植物吸收營養元素的關系。【解答】解:由表格數據可知,被測定的土壤明顯呈酸性,隨土壤深度的增加,其pH逐漸變小;再由土壤的pH和植物吸收營養元素的關系可知,土壤酸性較強時,氮、磷、鉀元素的吸收率低,而植物的生長需要各種無機鹽,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因此被測定的土壤樣本不適合植物正常生長。故答案為:測定的土壤樣本不適合植物正常生長,因為土壤酸性較強時,氮、磷、鉀元素的吸收率低。2·1·c·n·j·y【答案】測定的土壤樣本不適合植物正常生長,因為土壤酸性較強時,氮、磷、鉀元素的吸收率低。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講 土壤的成分一、知識速覽:1.了解構成土壤的物質。2.通過實驗驗證土壤的非生物成分。3.了解從巖石到土壤的形成過程。知識點1、土壊中的生命一土壤生物活動:觀察土壤中的生物(1)方法①在有花卉和農林作物生長的土壊中,用土壤取樣器選取2~3個土壤樣本。將土樣選取地點及該地當時的氣溫、濕度等天氣狀況和土壊溫度等環境特點記錄在表中。②用小鏟子慢慢地挖取樣本中的土壤,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鏡觀察土壤樣本中有沒有其他生物。將生物名稱及其數雖填寫到下表中。www-2-1-cnjy-com③觀察結束后,將土壤樣本恢復原樣。④對觀察結果進行簡要分析,并填寫到下表中。觀察時間觀察地點環境特點土壤生物簡要分析:根據“環境特點”,主要分析一下土壤中動物的生活與土壤的溫度、疏松程度、濕度、光照和植物生長狀況之間的相互關系。 觀察人2. 土壤生物我們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各類生物統稱為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1)植物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搖籃。絕大多數植物的根需要固定在土壊中,通過吸收土壊中的各種養分來滿足自身生長的需要。一方面,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不斷地從土壤中吸取大雖的水和無機鹽;另一方面,植物是土壤有機物積累的重要來源。2-1-c-n-j-y(2)動物土壤中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動物。土壤動物影響著土壤的結構和性狀,如蚯蚓對改良土壤結構、通氣狀況起很大的作用。土壤中的動物主要是無脊椎動物,包括環節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等。【出處:21教育名師】(3)微生物在土壤中還存在著大最的微生物,如細菌、真菌、放線菌等。它們具有種類多、數雖大、繁殖快和活動性強等特點,在土壊的物質轉化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們能分解有機物,促進物質循環。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土壤微生物能分解動植物遺體、遺物,形成腐殖質,改善土壤肥力。但有些土壊微生物也是有危害的,如某些病原藺會使作物和家畜患病。土壤生物可參與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對高等植物的營養供應有重要作用。在“觀察土壤生物”的活動中,不應該作為土壤生物記錄在表格中的是( )A.某種螞蟻 B.某種蚯蚓 C.某種植物 D.某種生物遺體知識點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1.土壤中含有空氣(1)活動:證明土壤中有空氣①在校園中選擇一塊干燥的土地,取長、寬、厚分別是5厘米的一塊土壤,另取一塊相同規格的鐵塊,分別放入兩只相同的大燒杯中。②分別沿燒杯壁緩慢地向兩只燒杯內注水,開始時用量筒雖取一定體積的水注入,當快要浸沒土壤或鐵塊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和鐵塊剛好浸沒為止,如圖所示。③記錄向兩只燒杯注入的水址:盛有土壤的燒杯注入的水有V1毫升;盛有鐵塊的燒杯注入的水有V2毫升。④當向盛有土壤的燒杯內加水時,會看到土壊塊表面頊眛產生了許多氣泡,這是因為土壊里含有空氣。同樣體積、同樣形狀的鐵塊和土壊,浸沒時加入的水弛不同的原因是鐵塊內部沒有空氣,而土壤里含有空氣。在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壊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為15%∽35%。(2)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的計算方法: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V1-V2)/V×100%,其中V1為采用土壊樣本時的注水量,V2為采用鐵塊樣本時的注水量,V為土壤樣本的體積(5×5×5=125毫升)。(2)土壤空氣土壤空氣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當土壤板結時,土壤中空氣含量少,會抑制土壤生物的呼吸作用,進而影響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動。2.土壤中含有水分(1)活動:證明土壤中有水①取少許土壤,放入試管中。②用試管夾夾住試管,在酒精燈上加熱,如圖所示。③觀察試管壁上有沒有水珠。可以看到此時有一層水珠均勻地附著在試管內壁上,實驗說明土壤中有水。加熱時,應使試管底部均勻受熱,以免試管破裂,并且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2) 土壤水分土壊水分主要來自降雨、降雪和滯溉等。此外,若地下水位較髙,地下水也可上升補充土壤水分;地表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也會凝結,直接轉變為土壤水分。土壤水分有利于營養物質的溶解和運輸,改善植物營養狀況,調節土壤溫度,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各種土壤生物都離不開水。21·cn·jy·com3.土壤中含有有機物(1)測定土壤中含有有機物的原理:有機物能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無機物。(2)活動:檢驗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機物①取經充分干燥的土壊50 ∽100克,先用天平稱得其質量為m克,然后把它們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如圖所示,可觀察到土壤在加熱的過程中顏色發生明顯變化。②待土壤冷卻后,再用天平稱量,可發現土壤的質雖明顯減少。土壤質量發生變化的原因是土壤中含有有機物,有機物在加熱的過程中燃燒掉了。(1)選取的土壤樣本應含有較豐富的有機物,如森林里的表層土壤。(2)“充分干燥”時可選擇恒溫箱烘烤或者長時間日曬的辦法,不宜采用在火上直接燒烤的辦法,否則可能會使部分有機物“提前”分解。(3)細密鐵絲網的孔徑要小,以免土壤顆粒漏下去。(3)土壤有機物①來源:主要來自生物的排泄物狷死亡生物的遺體。②主要作用: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質,貯存在土壤中,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4. 土壤中含有無機鹽(1)活動:檢驗土壤中有無機鹽①取新鮮的土壤樣品50∽100克,放入大燒杯中。②向大燒杯中倒入足雖的蒸俐水。③先用玻璃棒充分攪拌一會兒,再靜置一段時間讓土壤固體顆粒沉淀下來。得到的上部溶液就是土壊浸出液。④取土壤浸岀液約10毫升,過濾,收集濾液,如圖甲所示。然后將濾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使水分蒸發,如圖乙所示。當水分蒸發完后,蒸發皿中有很細的結晶物。這說明土壤中有無機鹽。21教育網實驗中,土壊要足量,這樣可使較多的無機鹽溶解于蒸餾水中,有利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過濾時,要將浸出液沿玻璃棒緩緩倒入漏斗,不要使浸出液沿濾紙外流。蒸發濾液時,要不斷用玻璃棒攪拌,使濾液均勻受熱,以防止局部溫度過高而使濾液飛濺。(2)土壤無機鹽土壤中的無機鹽有可溶于水和不可溶于水兩種,可溶于水的無機鹽和植物的生長發育關系密切。5.構成土壤的物質構成土壊的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1)土壤中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其中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95%左右。(2)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土壤中的空氣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為了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小明利用校園花壇中的一些土壤做了如下四個實驗,下列有關實驗的分析正確的是( )21*cnjy*comA.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當快要浸沒土壤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剛好浸沒為止。讀出注入水的體積可以通過計算大致確定該土壤樣品中空氣的體積分數B.觀察到試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說明土壤中含有水C.蒸發皿中出現的殘余物是能溶于水且能燃燒的無機鹽D.為檢驗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機物,可以取一定質量潮濕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可以觀察到土壤顏色發生變化并發現土壤質量減少知識點3、從巖石到土壌地球外層的地殼最初主要是由巖石組成的,沒有土壊。現在,地球表面廣泛分布著各種土壤。巖石變成土壤,首先要經過風化作用形成石塊、石礫和砂粒等細碎的礦物質顆粒。1.引起巖石風化的因素(1)風:在風的作用下,砂粒與巖石碰撞,使巖石破裂成小碎塊。(2)流水:流水能使大塊巖石裂成小塊(在水流的作用下,巖石與巖石之間發生摩擦)。(3)溫度的劇烈變化物體都有熱脹冷縮的特性,巖石常因驟熱后突然冷卻發生爆裂。炎熱的太陽常使巖石發燙,此時若氣溫驟降,巖石就會爆裂成小碎塊。21·世紀*教育網(4)結冰促進土壊的形成雨水積聚在巖石的縫隙里,如果氣溫降低到零攝氏度以下,水就會結冰,體積增大,從而促使巖石的縫隙加寬,最終使巖石裂成小碎塊。(5)其他因素:除了風、流水及溫度等物理因素外,促進巖石風化的因素還有一些化學物質的溶蝕作用,各種生物的作用也能促進巖石的風化。2. 土壤的形成(1) 土壤的形成離不開生物的作用巖石風化后形成的礦物質顆粒,還要經歷漫長的演變才能形成各種各樣的土壤。其中離不開多種生物的共同作用。各種生物的活動加速了有機物在地表的積累,最終促使土壊的形成。(2) 土壤的形成過程巖石在長期的風吹雨打、冷熱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漸風化變成了石礫和砂粒等礦物質顆粒,最后經各種生物及氣候的長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壊。(3)土壤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土壤的形成過程是十分緩慢的,直到今天,這個過程仍在不斷地繼續著。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一般情況下大約需要100 -400年,在極其寒冷的環境中,大約需要1000年。因此,我們要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土壤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下列關于土壤成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巖石的風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條件B.生物活動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C.巖石風化的產物逐步發展成土壤D.巖石經熱脹冷縮等物理變化變成了土壤易錯點1、誤認為巖石形成土壤只是風的作用下列關于土壤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土壤中只有微生物B.土壤的形成是巖石風化產物及多種自然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C.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和液體兩大類D.我國幅員遼闊,有大量的土壤資源易錯點2、研究土壤成分時分析錯誤為了研究土壤的成分,小科做了圖示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圖甲實驗,加熱新鮮土壤后,根據現象能夠說明土壤中有水分B.圖甲實驗,加熱新鮮土壤后,根據現象能夠說明土壤中有空氣C.圖乙實驗,加熱干燥土壤后質量減小,說明土壤中有無機鹽D.圖乙實驗,加熱干燥土壤后質量減小,說明土壤中有空氣1、月球上的“土壤”主要由月球巖石碎屑、粉末等物質組成。巖石碎屑、粉末這些成分相當于地球土壤中的A.空氣 B.水 C.礦物質 D.腐殖質2、月球表面有月壤,月壤主要由月球巖石碎屑、粉末、角礫、撞擊熔融玻璃物質組成,其中絕大部分顆粒在30微米到1毫米之間,摸上去和面粉一樣細膩,但不適合植物生長.科學家設想:人類移民月球的時候,把月壤改造成類似地球上的土壤來栽培植物。改造過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A.空氣 B.水 C.腐殖質 D.礦物質3、某同學與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覽時對青山綠樹底下的“紅土”很好奇,他想“紅土”與嘉興的“黑土”相比,除顏色不一樣外,其他性狀還有什么不一樣呢?于是他將采集的樣品帶回家,并做了如下實驗。從圖中的對照實驗可以看出,他在探究兩種土壤中的( )A.有機物含量 B.空氣體積分數C.土壤生物數量 D.無機鹽含量4、土壤中除了各種無機物和有機物,還有許多的土壤生物,下列不屬于土壤生物的是( )A.蘿卜 B.蚯蚓 C.蝸牛 D.燕子5、下列實驗能證明土壤中存在空氣的是( )A.B.C.D.6、關于土壤的成分,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A.土壤中的動物有利于促進根的呼吸,所以土壤動物都是有益的B.在驗證土壤中是否有水的實驗時,為了把水都趕出來,加熱溫度越高越好C.腐殖質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是因為植物可以直接吸收腐殖質D.校外觀察某土壤樣本中的生物結束后,應將土壤樣本恢復原樣7、為提高成活率,幼苗移栽時還要考慮土壤結構。某同學在移栽地取了一塊形狀大小與鐵塊相同的土壤樣品,放入兩個相同的燒杯中,分別加水沒過土壤樣品和鐵塊,且左右燒杯液面相平。如圖所示,土壤樣品和鐵塊體積均為V,兩個燒杯中所加水的體積分別是V1和V2(1)求土壤樣品中空氣的體積分數___________;(2)“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生活中人們也發現,將燃燒枯枝落葉得到的灰燼覆蓋在土壤上會有利于移栽后植物的生長,這說明植物生長除了要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外,還需要吸收___________。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8、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 和死亡的 ,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 ,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 。土壤中溶于水的 是植物生長所需的重要物質。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土壤中的 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9、土壤是陸地 ____ 生存的場所,絕大部分植物固著在土壤中,土壤是植物生長發育的基質,植物扎根在土壤中,從土壤中不斷吸收 、養料和空氣。10、當土壤中含 過多,超過土壤的 能力時,就會引起土壤的 、 和功能方式變化,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害物質或其分解產物在土壤中逐漸 ,間接被人體 ,達到危害人體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11、根據表中土壤顆粒的分類情況,回答問題:名稱 直徑(毫米)砂粒 2.0~0.02粉砂粒 0.02~0002黏粒 <0.002(1)從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黏粒含量多,保水性 (選填“好”或“差”)。(2)如圖“桃蛋”是一種多肉植物,它喜歡溫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環境:它耐旱性強,適應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生長。則種植“桃蛋”的土壤中應含有較多的 (選填“砂粒”、“粉砂粒”或“黏粒”)。(3)土壤根據礦物質顆粒、空氣、水和有機質等的組成比例不同,可以分為砂土類、黏土類、壤土類三種土壤類型。其中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類型是 。12、經測量,某地土壤中砂粒的含量約20%、粉砂粒的含量約20%,黏粒的含量約60%。(1)據圖判斷,該土壤的類型為 類土壤。(2)多肉植物往往耐旱性強,適應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種植多肉的土壤應含有較多的 (選填“砂粒”、“粉砂粒”或“黏粒”)。13、.小杰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做了一個小實驗,請你與他一同完成實驗。長、寬、高分別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鐵塊和土壤,放入大燒杯中注水至浸沒為止,往鐵塊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乙中的水。請回答:(1)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 ,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水的量為 。(2)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3)在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中,空氣占土壤的體積分數大約在15%~35%之間。土壤空氣對于植物的作用是給根 。14、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探究土壤中有水的實驗過程中,記錄結果如下表(在加熱過程中假定有機物沒有分解,土壤都取自同一地點,干濕度相同):實驗序號 土壤顆粒大小 加熱前土壤質量m1(克) 加熱時間(分鐘) 加熱后土壤質量m2(克)1 較細 50 5 332 較粗 50 5 353 粗 50 5 384 較細 50 7 325 較粗 50 7 336 粗 50 7 35(1)分析上表,求土壤中水分的體積分數的方法是 (寫出計算公式)。(2)從實驗 可得出結論:影響測定土壤中水分的體積分數準確性的因素是加熱時間的長短,即水分蒸發的程度。21cnjy.com(3)你認為影響精確測定土壤中水分的體積分數的因素除加熱時間外,還有① ;② 。【來源:21·世紀·教育·網】15、大氣中SO2含量增加是導致酸雨增多、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土壤中各種可溶性鋁鹽能抑制植物生長,減弱植物抵御外來侵害的能力。為了解土壤的情況,某中學“酸雨”課題研究小組對生物園的土壤作了調查.他們把土壤表面至100mm深的土塊分為4層,分點取樣測定土壤pH和可溶性鋁的含量,數據記錄如表1所示。并查閱了有關資料,了解到土壤的pH和植物吸收營養元素的關系。請利用上述所提供的信息和材料,分析說明被測定的土壤樣本是否適合植物正常生長。表1:0mm~100mm土壤樣本的數據土層深度/mm 0-20 20-40 40-60 60-100土樣pH 4.5 4.2 4.18 4.15可溶性鋁質量分數(10-5) 0.4 1.3 1.7 2.0圖2:土壤的pH和植物吸收營養元素的關系。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講 土壤的成分(原卷版).doc 第1講 土壤的成分(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