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5 遺傳的分子基礎、變異與進化微專題1 遺傳的分子基礎1.準確識記遺傳物質探究歷程的“兩標記”、“三結論”和“誤差”(1)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的兩次標記的目的不同(2)遺傳物質發現的三個實驗結論(3)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誤差分析病毒侵染宿主細胞有特異性①用32P標記DNA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②用35S標記蛋白質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 ①轉化的實質是基因重組。只有少量R型菌發生轉化。②加熱殺死S型菌的過程中,其蛋白質變性失活,但是其內部的DNA在加熱結束后隨溫度的降低又逐漸恢復活性。2.遺傳信息的傳遞和表達(以真核細胞為例)(1)DNA分子復制:DNA→DNA(2)轉錄:DNA→RNA (3)翻譯:mRNA→蛋白質(4)快速確認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中的基因表達①原核細胞:轉錄、翻譯同時進行②真核細胞:先轉錄后翻譯 ①遺傳信息位于DNA上,密碼子位于mRNA,反密碼子位于tRNA上。②mRNA、tRNA和rRNA都是轉錄的產物,也都參與翻譯過程。③起點問題:在一個細胞周期中,DNA復制一次,每個復制起點只起始一次;而在一個細胞周期中,基因可多次轉錄,因此轉錄起點可多次起始。④翻譯過程中mRNA并不移動,而是核糖體沿著mRNA移動,進而依次讀取密碼子,最終因為模板mRNA相同,合成的多個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一般是相同的。經典考題重現1.DNA作為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其雙螺旋結構和堿基互補配對原則保證了結構的穩定性。下列關于遺傳物質的探索歷程和DNA的結構與復制的敘述不正確的有①②③④。①DNA每條鏈的5′端是羥基末端。(2021·遼寧卷,4C)②胚胎干細胞為未分化細胞,不進行基因選擇性表達(2022·江蘇卷,2A)③赫爾希和蔡斯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中可用15N代替32P標記DNA。(2019·江蘇卷,3A)④T2噬菌體可感染肺炎鏈球菌導致其裂解。(2018·全國卷Ⅱ,5B)2.基因的表達包括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兩個過程。下列關于基因表達的敘述正確的有②④。①tRNA分子由兩條鏈組成,mRNA分子由單鏈組成。(2020·全國卷Ⅲ,3C)②一個mRNA分子可以結合多個核糖體。(2019·海南卷,1C)③多個核糖體可結合在一個mRNA分子上共同合成一條多肽鏈。(2019·浙江卷,22C)④攜帶肽鏈的tRNA會先后占據核糖體的2個tRNA結合位點。(2019·海南卷,20B)高考重點訓練考向1 圍繞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考查科學探究的能力1.(2021·全國乙卷,5改編)在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中,無毒性的R型活細菌與被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體內,從小鼠體內分離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細菌。某同學根據上述實驗,結合現有生物學知識所做的下列推測中,不合理的是( )A.與R型菌相比,S型菌的毒性可能與莢膜多糖有關B.S型菌的DNA能夠進入R型菌細胞指導蛋白質的合成C.加熱殺死S型菌使其蛋白質功能喪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響D.將S型菌的DNA經DNA酶處理后與R型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菌答案 D解析 S型菌與R型菌最主要的區別是前者具有多糖類的莢膜,后者不具有多糖類的莢膜,S型細菌有毒,故推測S型菌的毒性可能與莢膜多糖有關,A正確;加熱殺死的S型菌其蛋白質已經被破壞,而分離出的S型菌有毒性,即具備活性蛋白,可推出S型菌的DNA能夠進入R型菌細胞中指導蛋白質的合成,B正確;加熱可使蛋白質變性,由實驗結果R型活細菌轉化為有毒性的S型活細菌可知,S型菌的遺傳物質未受影響,即加熱殺死S型菌使其蛋白質功能喪失而其DNA功能可能不受影響,C正確;S型菌的DNA經DNA酶處理后,被降解,失去活性,故與R型菌混合后,無法得到S型菌,D錯誤。2.(2022·江蘇南京金陵中學3月調研)在探索遺傳物質的過程中,赫爾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其中一組實驗如下圖所示(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普通大腸桿菌培養物),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若不經過步驟②操作,對該組實驗結果無顯著影響B.若繼續分離出子代噬菌體,其中大部分會含有32P放射性C.若沉淀中含有較強放射性、懸浮液中幾乎不含放射性,即證明遺傳物質是DNAD.若①中培養液里含有32P,則子代噬菌體的DNA、RNA分子中均會帶有放射性答案 A解析 根據圖示步驟,用32P標記噬菌體→噬菌體與大腸桿菌混合培養→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細菌→在攪拌器中攪拌→離心→檢測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質,在本實驗中,放射性主要在沉淀中,因此如果攪拌不充分會導致部分噬菌體外殼附著在大腸桿菌表面,但對沉淀中放射性沒有影響,A正確;合成子代噬菌體原料來自大腸桿菌,子代噬菌體中只有少部分含有32P放射性,B錯誤;分別用被32P、35S標記的兩組噬菌體分別侵染未標記的大腸桿菌,二者相互對照才能證明DNA是遺傳物質,C錯誤;子代噬菌體合成DNA、RNA的原料來自大腸桿菌,大腸桿菌不含有放射性,因此子代噬菌體的少量DNA具有放射性,RNA不具有放射性,D錯誤。考向2 圍繞遺傳信息的傳遞和表達,考查科學思維能力3.(2021·河北卷,8)關于基因表達的敘述,正確的是( )A.所有生物基因表達過程中用到的RNA和蛋白質均由DNA編碼B.DNA雙鏈解開,RNA聚合酶起始轉錄、移動到終止密碼子時停止轉錄C.翻譯過程中,核酸之間的相互識別保證了遺傳信息傳遞的準確性D.多肽鏈的合成過程中,tRNA讀取mRNA上全部堿基序列信息答案 C解析 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其RNA和蛋白質均由DNA編碼,也有某些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部分RNA病毒可直接以RNA作為模板合成RNA和蛋白質,A錯誤;RNA聚合酶催化轉錄過程,從啟動子開始啟動轉錄,到終止子結束,終止密碼子存在于mRNA上,B錯誤;翻譯過程中,mRNA與tRNA的堿基互補配對,從而保證遺傳信息傳遞的準確性,C正確;多肽鏈的合成過程中,核糖體讀取mRNA上從起始密碼子到終止密碼子的堿基序列,而不是mRNA上全部堿基序列,D錯誤。4.(2022·江蘇鹽城阜寧中學第三次檢測)研究人員將1個含14N-DNA的大腸桿菌轉移到以15NH4Cl為唯一氮源的培養液中,培養24h后提取子代大腸桿菌的DNA。將DNA解開雙螺旋,變成單鏈;然后進行密度梯度離心,試管中出現兩種條帶(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由結果可推知該大腸桿菌的細胞周期大約為6 hB.根據條帶的數目和位置可以確定DNA的復制方式C.解開DNA雙螺旋的實質是破壞核苷酸之間的磷酸二酯鍵D.若直接將子代DNA進行密度梯度離心也能得到兩條條帶答案 D解析 由DNA半保留復制的特點可知:條帶1為2條只含14N的鏈,條帶2為14條只含15N的鏈,所以大腸桿菌共分裂3次,細胞周期約為24/3=8(h/次),A錯誤;只由本實驗結果無法得出DNA半保留復制的結論,也有可能為全保留復制,即兩條只含14N的鏈可能在同一DNA分子中,B錯誤;DNA雙鏈間靠氫鍵連接,解螺旋實質是破壞雙鏈間的氫鍵,C錯誤;8個子代DNA分子中,2個為即含14N又含15N的DNA,離心后處于中帶,6個為只含15N的DNA,離心后處于重帶,即直接離心DNA分子,也能得到兩條帶,但比例分別為和,D正確。5.(多選)(2022·江蘇常州八校聯考)DNA 甲基化是 DNA 分子內部堿基胞嘧啶發生甲基化(胞嘧啶連接甲基基團),甲基化的胞嘧啶仍能與鳥嘌呤互補配對(如下圖所示),但會抑制基因的表達。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被甲基化的 DNA 遺傳信息保持不變,但生物的表型可能改變B.堿基序列不同的雙鏈 DNA 分子,(A+C)/(G+T)比值不一定相同C.DNA 甲基化會干擾 RNA 聚合酶對 DNA 部分區域的識別和結合D.DNA 甲基化后堿基互補配對原則不變,但不可通過半保留復制遺傳給后代答案 AC解析 被甲基化的DNA遺傳信息保持不變,但基因的表達會受到抑制,從而會影響生物的表型,A正確;堿基序列不同的雙鏈DNA分子,雙鏈之間的堿基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即A與T配對,G與C配對,因此A與T的含量相等,G與C的含量相等,(A+C)/(G+T)比值一定相同,都為1,B錯誤;DNA甲基化會抑制基因的表達,基因表達包括轉錄和翻譯兩個階段,轉錄需要RNA聚合酶的參與,因此DNA甲基化可能干擾了RNA聚合酶等對DNA部分區域的識別和結合,C正確;DNA甲基化后堿基互補配對原則不變,即A與T配對,G與C配對,仍可通過半保留復制遺傳給后代,D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