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7 生物與環境微專題2 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1.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兩個方面(1)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①生產者一定為自養生物,自養生物一定為生產者。②分解者一定為腐生型,腐生型一定為分解者。③生產者未必都是植物,植物未必都是生產者。④消費者未必都是動物,動物未必都是消費者。⑤分解者未必都是微生物,微生物未必都是分解者。(2)食物鏈2.掌握能量在各營養級間流動過程的分析方法(1)能量流動的模型(2)“拼圖法”分析能量流動的過程①最高營養級消費者的能量沒有流向下一營養級這條途徑。②計算能量傳遞效率時,以“營養級”為單位,而不是兩個個體或種群間的傳遞效率,并且是“同化量”之間,而非“攝入量”或“儲存量”。③散失的熱能不能被生產者固定再次進入生態系統,故能量單向流動不循環。④有些分解者可為消費者提供能量,如蘑菇可為人提供能量,蚯蚓可為雞提供能量等,但分解者不可為生產者提供能量。3.歸納總結碳循環的過程4.牢記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的種類和作用經典考題重現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體現了生命的系統觀、結構與功能觀、物質與能量觀、穩態與平衡觀。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有①③④。①越冬灰鶴糞便中的能量不屬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2021·遼寧卷,19D)②利用茶樹廢枝栽培靈芝,可提高能量的傳遞效率。(2021·福建卷,6C)③綠孔雀成年雄鳥在繁殖期為驅趕其他雄鳥發出的鳴叫聲,屬于物理信息。(2020·山東卷,10C)④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之間的循環主要以CO2的形式進行。(2020·全國卷Ⅲ,6D)⑤農業生態系統中的蚯蚓和各種微生物均屬于分解者。(2020·江蘇卷,24A)高考重點訓練考向1 結合生態系統的結構,考查社會責任1.(2021·廣東卷,2)“葛(葛藤)之覃兮,施與中谷(山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節選自《詩經·葛覃》)。詩句中描寫的美麗景象構成了一個( )A.黃鳥種群 B.生物群落C.自然生態系統 D.農業生態系統答案 C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詩句中描述了一個山谷中的葛藤、黃鳥、灌木等生物,由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叫作生態系統,故詩句描寫的美麗景象構成了一個自然生態系統。C符合題意。2.(2022·重慶市質檢)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的敘述,正確的是( )A.食物鏈和食物網屬于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而營養級則是處于食物鏈同一環節上同種生物的總和B.諺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體現的食物鏈中,蟬處于第一營養級C.在生態系統中,細菌既可以作為生產者,也可以作為消費者或分解者D.動物在生態系統中只能作為消費者,可以加快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答案 C解析 食物鏈和食物網屬于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營養級是指處于食物鏈同一環節上所有生物的總和,包括同種和不同種生物,A錯誤;“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體現的食物鏈為樹→蟬→螳螂→黃雀,蟬屬于第二營養級,B錯誤;硝化細菌能進行化能合成作用,是生產者,根瘤菌以豆科植物提供的有機養料為碳源,是消費者,營腐生生活的細菌是分解者,C正確;動物中的蚯蚓一般以枯枝落葉為食,屬于分解者,D錯誤。考向2 結合生態系統的功能,考查綜合分析問題能力3.(2022·江蘇南京調研)某生態系統部分營養成分之間的關系,以及部分營養級的部分能量值(單位:J·m-2·a-1)如圖。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草→草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①→肉食性動物②是含有四個營養級的食物鏈B.在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中X分別代表熱能和CO2C.肉食性動物①屬于初級消費者,由草食性動物到①的能量傳遞效率是3%D.①同化的能量中只有約3.11%用于①的生長、發育和繁殖答案 D解析 草食性動物與肉食性動物都不止一種,因此此食物鏈不一定含有四個營養級,A錯誤;在能量流動中,能量主要以熱能形式散失,物質循環包括碳循環、氮循環等,在碳循環中,X表示CO2,B錯誤;肉食性動物①屬于次級消費者,C錯誤;生長發育繁殖量=同化量-呼吸量=7×105,占同化量的約3.11%,D正確。4.(2022·江蘇蘇州張家港期初)下圖為碳循環示意圖,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圖中①代表光合作用、③代表呼吸作用B.①~④過程伴隨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C.碳在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的循環形式主要是CO2D.CO2在大氣圈和水圈之間的交換有利于調節大氣中的碳含量答案 A解析 分析題圖,圖中①的箭頭是由大氣圈和水圈的CO2指向生產者,因此它代表生產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③代表細胞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A錯誤;①~④過程表示能量的流動過程,伴隨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B正確;碳進入生物群落是以CO2的形式,返回無機環境也是以CO2的形式,即在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的循環形式主要是CO2,C正確;CO2在大氣圈與水圈的界面上通過擴散作用相互交換,從而完成碳循環的自我調節,D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