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八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第24課 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時空觀念:時間: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中國VS日本)空間: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并存,國內戰場和國外戰場并存一、正面戰場的抗戰*時間 *地點 *戰役 *意義1937.8.13-11 上海 淞滬會戰 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1937.9 太原 太原會戰 (平型關大捷) 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首次體現國共合作抗日1937.10-11 太原 太原會戰 (忻口會戰) 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1938.1-5 徐州 徐州會戰 (臺兒莊大捷) 抗戰以來中國軍隊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1938.6-10 武漢 武漢會戰 是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1941.12-1942.1 長沙 第三次長沙會戰 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1.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中旬)(1)概況: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國民政府奮起自衛,組織了淞滬會戰。(2)結果:中國軍隊斃傷日軍四萬余人,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最后日軍占領上海。2.太原會戰(1937年9月—11月初)(1)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日軍逼近太原,八路軍在平型關伏擊日寇,取得平型關大捷。這是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2)忻口會戰: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11月初,太原失守。3.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臺兒莊大捷: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地區圍殲日軍一萬余人,取得臺兒莊大捷,這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4.武漢會戰(1938年6月中旬—10月下旬)這是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斃傷日軍近四萬人。武漢失守,抗日戰爭逐漸進入戰略相持階段。5.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1942年1月)中國軍隊在此次會戰中殲滅大批日軍,最終取得會戰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6. 理論支持:《論持久戰》(1)背景:武漢會戰前(1938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發表。(2)內容:總結抗戰開始以來的戰爭形勢,針對國內存在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科學論證了中國必須通過持久作戰贏得對日作戰最后勝利的戰略。(3)意義:《論持久戰》總結抗戰開始以來的戰爭形勢,針對國內存在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科學論證了中國必須通過持久作戰贏得對日作戰最后勝利的戰略指導理論,促進了民族團結,增強了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和決心。7.戰時內遷(1)概況:東部沿海工業大規模向西南大后方遷移;華北、華東各名校師生遷到大后方,北大、清華、南開成立長沙臨時大學。長沙被轟炸后,學校西遷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這一些列行為被稱為“東方敦刻爾克大撤退”。*(2)意義①促進了內地工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工業的布局;②滿足了前線的軍需和后方的民用,為抗戰勝利打下物質基礎;③為抗戰培養、儲備大批的人才,他們在戰后為中國經濟文化建設做出重大貢獻。二、敵后戰場的抗戰1.敵后戰場的開辟(1)背景: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軍、新四軍建立多個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2)戰法:根據不同地形特點,采取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等游擊戰法。*(3)意義:戰略上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牽制了在華日軍一半以上的兵力。2.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鞏固*(1)經濟上: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政策,建設成效顯著;開展大生產運動。*(2)政治上:精兵簡政,以“三三制”為原則,開始實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選舉制度。(3)軍事上:堅持敵后抗日游擊戰爭,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主根據地。3.敵后戰場的抗戰:百團大戰(1940.8-12)(1)背景: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日本改變侵華方針,對國民黨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 集中兵力進攻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日軍圖謀以“囚籠政策”消滅敵后抗日根據地。(2)作戰方式:以破襲日軍華北交通線為主要目標的進攻作戰。(3)戰況:八路軍參戰部隊達到105個團,約20與萬人。進行大小戰斗1800多次,日軍傷亡2萬多人,破壞鐵路474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摧毀大量敵人據點,繳獲大批槍炮、物資,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政策。*(4)意義①百團大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團結一心的戰斗精神;②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給了侵華日軍以強有力的打擊;③用事實駁斥了國民黨頑固派對共產黨、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誣蔑,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4.皖南事變補充了解: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及一個支隊9000余人由云嶺出發北移,6日,在皖南涇縣茂林地區遭到國民黨軍隊8萬余人伏擊。新四軍血戰七晝夜,除2000余人突圍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壯烈犧牲和被俘。軍長葉挺談判被扣,副軍長項英遇難。事變發生后,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堅決回擊,在蘇北重建新四軍軍部,同時公布大量事實,揭露國民黨當局破壞抗戰的圖謀。1月18日,重慶《新華日報》發表了周恩來“為江南死國難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親筆題詞。*思考1: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聯系與區別思考2:如何看待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意義正面戰場①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是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②正面戰場的頑強抗戰,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和“速戰速決”的狂妄企圖。極大地消耗了日本軍事、經濟實力,對抗戰相持階段的到來起了決定性作用。③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支援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根據地的開辟和發展,為敵后戰場創造了有利條件。④掩護了西南抗戰基地的營建,為領導機構和沿海、沿江工廠、學校、科研機構的內遷爭取了時間,為中國長期抗戰創造了有利條件。⑤正面戰場中愛國抗戰官兵的英雄事跡,振奮了中華民族精神,大大地增長中華民族的志氣,促進了全國人民的團結和進步,堅定了抗戰必勝的信念。敵后戰場①在戰略上有力配合正面戰場的作戰,對維持中國持久抗戰的局面創造有利條件。②實行正確的政策,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組織各種群眾抗日團體,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抗戰的積極性、創造性。敵后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增強了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③為中國革命保存和擴大了力量,為抗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給后來的新中國建設積累了政治、經濟經驗。三、東方主戰場1.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1)形成過程*(2)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2.中國的貢獻和影響(1)貢獻: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救援在日軍追擊下倉皇撤退的英軍,戰績名揚海外。 (2)影響:與英美達成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特權,訂立新的條約;又與10余個西方國家廢除舊約。四、抗日戰爭的勝利1.中共七大*(1)時間:1945.4-6*(2)地點:延安*(3)目的:為了系統地總結中國革命的基本經驗,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做準備。(4)內容:①政治路線:毛澤東作《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提出了黨的政治路線;②思想路線: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③組織路線:選舉產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5)意義:①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②為中共領導人民爭取抗戰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基礎。2.抗日戰爭的勝利(1)進程*(2)原因①國共兩黨的合作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②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相互配合;③中國共產黨及人民軍隊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④愛國華僑和國際進步力量的支持;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⑥中國人民的抗戰是正義的事業,正義的事業必然取得最終的勝利。*(3)意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①近代首勝:這一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②大國重立:這一偉大勝利,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③民族復興:這一偉大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④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各國奪取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產生了巨大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