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學科 歷史 年級 九年級學習目標:1、通過完成填空題,回顧第二單元基礎知識,夯實基礎2、通過對重難點的答疑解惑,提高學生能力學習過程:達成目標1:通過完成填空題,回顧第二單元基礎知識,夯實基礎第4課 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一、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1953-1957)1.背景:新中國建立以后,( )2.目的:( )。3.基本任務:(1)集中主要力量發展( ),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2)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3)相應地培養( )。4.主要成就:(1)工業: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 )、沈陽( )和( )等建成投產。(2)交通運輸業:新建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1957年,( )建成。5.意義:( )。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6.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時間地點:1954年9月在北京召開。(2)內容:①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②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決定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7.性質:這是我國第一部( )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8.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形成: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2)意義、影響:( )。第5課 三大改造(1953-1957)一、農業、手工業合作化1.農業合作化(1)原因:土地改革以后,農業分散經營,影響生產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農業合作化的優越性,促使農民踴躍參加合作社。(2)形式:( )。(3)目的:走( )的社會主義道路。2.手工業合作化方式:( )。二、公私合營3.目的:為使私有制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4.方式:公私合營5.創舉:實行( ),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三、三大改造的評價6.實質:( )。7.意義:( )(倒過來考)8.不足:后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第6課 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1956-1966)一、中共八大1.時間地點:1956年,在北京召開。2.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 )變為先進的( )。二、探索中的失誤3.總路線:1958年,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4.失誤一:“( )”和( )(1)原因: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 )。(2)后果:1959—1961年,我國的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5.調整國民經濟(1)時間:1961—1965年。(2)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3)結果:工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呈現出物價穩定、市場繁榮的新面貌。三、失誤二:“( ) ”(1966-1976)6.原因:防止資本主義復辟。7.最大的冤案:國家主席( )遭迫害致死,成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8.兩個集團:(1)1971年9.13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2)1976年10月,華國鋒、葉劍英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9.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建設成就(1)成就:①鋼鐵: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②石油: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原油和石油自給。③新興工業:電子、原子能、航天從無到有。④交通方面:蘭新、蘭青、包蘭等鐵路。⑤科技: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2)模范人物:“鐵人”( )、黨的好干部( )、解放軍好戰士( )。10.“文化大革命”時期(1)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顆( )。(2)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3)1973年,首次培育成功( )。達成目標2:課后鞏固1.(2020·甘肅天水·7)從“一五計劃”到“十三五規劃”,70年來,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堅持不懈,與時俱進的編制實施計劃規劃。“一五計劃” 實施的重點是( )A.發展輕工業、商業 B.發展農業 C.培養建設人才 D.發展重工業2.(2020·山東德州·11)新中國高度重視工業體系建設,從一五計劃開始就把有限的資源重點投向工業部門,為此后的工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經過70年的發展,中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下列成就屬于一五計劃期間的有( )版權所有①鞍山大型軋鋼廠 ②第一批噴氣式殲擊機 ③第一批解放牌汽車 ④大慶油田投產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3.(2020·四川涼山·5)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的事件是A.經濟特區的建立B.人民公社化運動興C.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D.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4.(2020·貴州黔南·12)1954年9月,李某作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他親歷的活動應是( )A.確定《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 B.編制第一個五年計劃C.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D.決定人民公社化運動5.(2020·江蘇連云港·32)“1954年,同仁堂的經理樂松生以大局為重,順應歷史潮流,帶頭進行公私合營,受到毛澤東的高度贊揚。”與樂松生這一行為直接相關的是( )版權所有A.新中國成立 B.三大改造 C.中共八大 D.八字方針6.(2020·福建省·16)學習歷史應學會區分歷史事實和歷史結論。下列表述中,屬于歷史結論的是A.1954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B.一五計劃期間建造武漢長江大橋C.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車在長春下線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7.(2020·四川廣安·6)198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 )A.西藏和平解放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B.《中國土地法大綱》的頒布和土地改革總路線的制定C.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執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D.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8.(2020·貴州銅仁·29)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人民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1953年《人民日報》元旦社論寫到:“工業化——這是我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這是我國人民不再受帝國主義欺侮不再過窮困生活的基本保證,因此這是全國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國人民必須同心同德,為這個最高利益而積極奮斗。”1956年底,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國人民多年以來的追求。 ——部編人教版八年級歷史材料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會場材料三 2013年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深刻闡述了中國夢的宏偉藍圖,強調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必須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部編人教版八年級歷史(1)材料一中為了實現工業化,新中國成立初,我國政府編制了什么規劃?(1分)請寫出該規劃完成的時間?(1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的標志是什么?(2分)(2)材料二圖中的會議作出了什么歷史性決策?(2分)這次會議前后,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科技領域取得了很多重大成就,請列舉兩例。(2分)(3)材料三中的“中國道路”是指什么道路?(2分)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你能為中國夢的實現作出哪些努力?(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