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第10課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一.學習目標1.結合教材及史料,解釋工業革命。2.抓住特定時空聯系,用史料重現工業革命的過程及成就。3.運用唯物史觀解釋工業革命對生產、生活及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的深遠影響。【重點】工業革命。【難點】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二.課型及課時安排新授課,一課時三.自學自導1、結合課本完成歷史同步練習冊空格部分內容的填寫和課本的標劃。(思維導圖) 2、自主繪制本課學習內容的思維導圖,梳理本課內容的知識框架體系。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閱讀課本內容,回答下列問題,試一試,你能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創新3條 + 4、重工業占主導)工業革命的影響(知識拓展)壟斷組織的特點(知識拓展)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英國相對衰落,原因是什么?(知識拓展)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迅速發展的原因?(二)反饋落實(3分鐘):通過本節課的預習,你還有哪些疑惑的地方,可以小組討論?(三)梳理教材中的重點知識(10分鐘):(四)例題導引(5分鐘):閱讀課本內容并結合所學,對比兩次工業革命(五)遷移訓練(20分鐘):1、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條件:(1)政治:君主立憲制提供的政治保障;(2)技術:手工工場時期的生產技術的進步;(3)市場:國內外市場的擴大;(4)資本:海外貿易和殖民掠奪提供資本原始積累;(5)勞動力:圈地運動提供的自由勞動力;(6)原料:殖民地提供大量原料;(7)政策:英國政府保護保護專利和私人產權,鼓勵發明創造;(六.當堂檢測)(5分鐘)(請大家用2分鐘的時間獨立完成,2分鐘的時間與同桌討論你的疑惑,1分鐘的時間我們進行整體解答與總結)1.(2022·山東日照三模·12)在18世紀的英國手工工場里,每一件成品的生產過程都被分解成許多細小、單一操作的工序。如每織1尺布,平均需要14道工序;生產1枚小小的胸針,則需要18道工序。這表明( )A.實現機器大生產已為時不遠 B.工業生產操作日趨復雜化C.提高生產效率變得非常緊迫 D.手工工場專業化程度提高2.(2022·北京市北大附中三模·14)18世紀以前的英國社會在安于現狀中停滯不前,人們普遍認為個人命運幾乎是父輩的翻版,與自己的奮斗并無多少必然聯系;18世紀時這種狀態被打破,社會各階層都加入到追求財富的行列中,他們認為憑借努力可以過和自己父輩完全不同的生活,甚至可以成為高不可攀的貴族。這一變化反映出( )A.工業革命促進社會結構的變動 B.自由主義經濟思想成為共識C.經濟發展影響了文化價值追求 D.民主政治沖擊傳統社會秩序3.(2022·天津河東區二模·13)英國工業革命之初,許多工廠主會雇傭貧困兒童在紡織業、煤礦業等行業中做工,他們的工作非常簡單。但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棉紡織業等行業技術革新非常快,機器變得越來越復雜,童工很難操作機器。據此可知( )A.科技發展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更高 B.英國社會對人權問題愈加關注C.工業革命導致勞動力短缺問題加劇 D.職業教育未滿足企業發展需要1.【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把生產過程分解為一系列細小、單一操作的環節,使運用機器來代替手工勞動成為可能。同時,精細的分工,使工人長期從事某一工序的工作,因而具有了某種特長,培養了一批熟練工人和機械師,他們已經具備發明機器和使用機器的能力,故選A項;“細小、單一操作的工序”說明工業生產操作日趨簡單化,排除B項;分工的復雜不代表生產效率不高,排除C項;沒有比較,不能得出“手工工場專業化程度提高”的結論,排除D項。2.【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18世紀前后人們對命運的觀念發生了轉變,由消極認命到積極奮斗創造命運,因為18世紀工業革命開始后生產力水平得到提升,整個社會的經濟得到發展,工人階級可以通過奮斗創造新的價值,因此是經濟發展影響了社會的文化價值追求,故選C項;材料反映的是人們觀念的轉變,和社會結構的變動無關,排除A項;自由主義經濟強調的是市場的自我調節,和觀念意識無關,排除B項;18世紀英國已經是民主政治,且意識的轉變和社會秩序無關,排除D項。3.【答案】A【解析】題干“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棉紡織業等行業技術革新非常快,機器變得越來越復雜,童工很難操作機器”,可知童工因缺乏相應的知識與技術,而難以操作機器,說明操作機器需要一定的知識與技術,故選A項;人權包括生命和自由的權利,不受奴役和酷刑的權利,意見和言論自由的權利,獲得工作和教育的權利以及其他更多權利,工業革命使用童工與今天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相悖,排除B項;題干未提及勞動力供不應求的信息,排除C項;職業教育包括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職業學校教育是學歷性的教育,職業培訓是非學歷性的教育,包括業前培訓、學徒培訓、在職培訓、再就業培訓、創業培訓及其他職業性培訓,題干未提及對工人進行職業教育的信息,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