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歷史上跨洲、跨國家、跨地區不同規模的人口遷徙,以及移民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認識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學習目標】1、能夠運用歷史地圖、教材基礎知識概述近代美洲和大洋洲人口結構的變化歷程,說明人口遷徙導致新的族群、新的國家和新的文化的產生。(素養目標:時空觀念、唯物史觀)2、能夠概括近代美洲和大洋洲人口結構變化的特點,并能夠從經濟、地理環境、政治、思想文化等多角度分析近代殖民活動的原因及近代殖民活動對世界主要地區的影響。(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3、能夠運用有關史料,分析近代殖民活動和華工出國對美洲和大洋洲帶來的文化沖突、文化自治、文化交融和文化認同等文化新現象。(素養目標:史料實證、歷史解釋)4、通過對近代殖民活動與美洲、大洋洲人口結構的變化的學習,增進對美洲和大洋洲文化形成的歷史傳統的了解,認識到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人民共同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素養目標:家國情懷)【重點難點】重點:理解殖民擴張、華工出國對美洲、大洋洲人口結構的影響。難點:理解近代殖民擴張背景下,國際人口遷移與文化交融、文化認同之間的關系。【時空坐標】【知識鏈接】▲族群:指地理上靠近、語言上相近、血統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體,也稱族團。一定穩定的共同體:①民族——適用范圍是各國之間(政治性);②族群:——適用范圍是一定區域內(文化性)。比如中華民族可分為華夏族群(漢族族群)、維吾爾族群、藏族族群、蒙古族群、回族族群等。▲華工:也被稱為 “豬仔”,泛指于晚晴時,前赴海外工作的華人勞工以至苦力,如東南亞、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甚至是遠至古巴和秘魯等國家,進行艱苦的勞動工作。▲南洋:是明清時期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慨念。包括馬來群島、非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也包括中南半島、馬來半島等地。▲唐人街:也被稱為華埠或中國城(Chinatown),是華人在其他國家城市地區聚居的地區。唐人街的形成,是因為華人移居海外,成為當地的少數族群,在面對新環境需要同舟共濟,便群居在一個地帶,故此多數唐人街是華僑歷史的一種見證。▲頭皮政策:美國建國后延續了英國殖民統治的頭皮政策,也就是白人斬殺了印弟安人后,可以拿著頭皮去政府領賞,一名印弟安人的獎金在50-100美元之間。美國西部大開發后,不少白人成為西部牛仔,大批的賞金獵人應運而生,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獵殺西部印弟安人,保證白人移民的安全。▲野牛政策:美國西部有大群的野牛,它們是印第安人主要的食物來源和生活必需品的來源。為了不讓印第安人跑來跑去、不好管理,美國政府下令大規模獵殺野牛,目的是讓不愿受約束的印第安人徹底失去生活來源,不得不居住到“保留地”,靠美國政府的施舍為生。▲保留地(印第安人保留地):是美國人對印第安人驅逐的最后地區。保留地是美國政府從印第安人部落原來擁有的土地中劃出來供部落全體成員繼續居住的那一部分土地,其邊界確定,范圍有限,印第安人不得隨意離開,非印第安人也不允許擅自進入。保留地制度不僅使印第安人失去了原來的家園和故土,而且剝奪了他們的自由、獨立和權利。▲人口結構:又稱人口構成,是指將人口以不同的標準劃分而得到的一種結果。其反映一定地區、一定時點人口總體內部各種不同質的規定性的數量比例關系,主要有性別結構和年齡結構。構成這些標準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齡、性別、人種、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職業、收入、家庭人數等。▲印第安人:主要是指除愛斯基摩人之外所有的美洲土著,是一種統稱,而并非單指某一個民族或種族。早期印第安人曾廣泛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然而隨著西方殖民者的到來,印第安人曾遭受大量屠殺,現在美國的印第安人僅占全國總人口的1.2%左右。【基礎知識梳理】一、殖民擴張與美洲族群的變化1、美洲族群的變化(1)印第安人數量銳減①原因:1492年,哥倫布到達 ,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開始在美洲進行瘋狂的殖民擴張和掠奪。在此期間, 、奴役以及從歐洲傳來的天花等傳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②概況:在歐洲人“發現新大陸”后的100年間,印第安人數量減少了90%-95%。(2)非洲黑人數量激增①原因:為了彌補 的不足。②概況:大約從16世紀開始,殖民者從非洲 黑人, 到美洲作奴隸。③影響: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間,非洲失去了大約1億人口,這深刻改變了非洲的人口結構,嚴重影響了非洲的社會發展。上千萬黑人奴隸為殖民者在美洲的和礦山提供了勞動力。(3)歐洲白人數量激增①原因:A、逃避政治迫害和爭取更多的經濟發展機會;B、工業的增長刺激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和移民的發展;C、交通工具的革新,使世界聯系更加緊密。②概況:很多歐洲人因為各種原因遠涉重洋,來到美洲,使美洲 數量大大增加。(4)混合人種逐漸成為美洲大陸的主要居民原因:不同種族雜居通婚,出現新的族群2、影響(1)迅速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出現了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 ,逐漸成為美洲大陸的主要居民。(2)來自不同地方的各個族群有著各具特色的文化,他們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 ,發展了 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3)由于歷史條件的不同,美洲國家的人口結構不盡相同。地區 人口結構美洲和加拿大 占據人口大多數,美國在19世紀中葉建立海地等西印度群島 黑人人口占多數拉丁美洲 成為最大族群秘魯等少數國家 印第安人相對較多,但也很少超過人口的半數二、英國的殖民活動與大洋洲人口結構的改變1.英國的殖民活動國家 時間 殖民活動澳大 利亞 18C中后期 的場所19C初 開展,對原材料需求的增加,掠奪原住民的土地,建立19C中期(1851年) 發現金礦, 發展2.大洋洲的人口結構變化①隨著 的加劇,澳大利亞等地 遭到驅趕和屠殺,人口數量銳減。②19世紀中葉, 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 成為當地文化的主流。三、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1.近代華工出國的原因①19世紀初,英美等國開始陸續頒 的法令,黑奴貿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尋找新的 。②19世紀中葉后 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③國內推力:人口耕地壓力;自然災害影響;社會動蕩;社會矛盾激化;被誘騙、綁架。2.華工的貢獻地域 概況 影響開發美洲 在美國,華工主要集中在 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工地等繁重勞動場所。 ②加勒比群島、 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萬的華工。 ①保留和傳播著中華文化,促進了美洲和大洋洲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推動了拉美新族群的形成。開發大洋洲 ①澳大利亞:19世紀中葉,大量華工來到澳大利亞開采金礦。 ②大洋洲島嶼:在大洋洲的一些島嶼上,華工在種植園和礦山辛勤勞動,促進了這些地方的開發。到1858年,華工人數已超過4萬【深化拓展】一、近代華工大批出國的原因及影響(1)原因①清朝政府的黑暗統治a.清政府在經濟上對中國人民進行殘酷剝削、壓迫,使人民無以為生,被迫出國逃生。b.鴉片戰爭后,幾次革命斗爭失敗,使一批人為逃避政治迫害而到海外移居。②外國資本主義對我國的侵略掠奪a.鴉片戰爭后,隨著列強侵華的加劇,中國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大量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為了生計而出國。b.列強通過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使華工出國合法化。c.西方殖民主義者為開發殖民地和國內資源,急需大批勞動力,尤其是黑奴貿易被禁止后。(2)影響①近代數百萬的華工被掠奪出國,他們大多在海外諸國過著暗無天日的奴隸生活,健康和生命受到極大的摧殘。②華工用辛勤的勞動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建設和發展。③華工以其智慧和特長傳播了農業、工業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技術和知識,對近代社會的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④其后代華僑為近代中國革命事業、家鄉事業作出了努力,促進了祖國經濟文化的發展。二、對世界近代史上跨地區人口轉移的認識(1)原因①西方國家為了進行資本原始積累,把大批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殖民地。②為了開拓海外殖民地,西方列強掠賣人口。如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條約》規定:準許華工出國。這實際上是準許列強掠賣中國人口,用于開發海外殖民地。③工業化引起人口過剩,導致人口遷移。如第一次工業革命后歐洲移民涌入大洋洲。(2)形式①自發移民,如英國大批清教徒逃亡北美。②西方國家進行殖民活動,如進行黑奴貿易。(3)地域①由歐洲遷往北美。②由非洲遷往美洲。③由亞洲遷往美洲。(4)影響①增強民族認同感。如遷往北美的移民最終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美利堅民族。②加快了西方列強對殖民地的開發進程。③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如19世紀的歐亞移民,大大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④人口遷移導致新的民族國家誕生。如美國的建立。【課堂反饋訓練】1.(2019·全國·高考真題)有研究認為,美國獨立后不到半個世紀,拉丁美洲經過獨立戰爭,推翻了殖民統治,但拉美國家并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后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而是發展停滯,究其原因,殖民統治難辭其咎。“難辭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奪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統治最早C.進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國生產方式2.(2018·海南·高考真題)現存17~19世紀東南亞部分國家華人宗教碑銘數量表時間國家 17世紀 18世紀 19世紀印尼 8 51 251泰國 1 4 85馬來西亞 1 7 216合計 10 62 552上表呈現的史實表明,17~19世紀的中國( )A.遷往海外的人口不斷增加 B.自然經濟加速解體C.社會經濟呈持續繁榮局面 D.海外貿易長期發達3.(2022·福建·廈門市湖濱中學一模)16世紀,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極力推廣天主教,排斥當地宗教信仰,遭到當地人的強烈反對。17世紀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達盧佩圣母像卻逐漸流行開來,成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據此推知,西班牙的殖民( )A.改變了區域人口結構 B.摧毀了美洲本土文化C.影響了歐洲宗教改革 D.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4.(2022·重慶八中模擬預測)下表是1941~1946年間重慶市戶口一覽表,據表可以推知,該時期( )年度 戶數 人口 男性 女性 性別比1941 134183 702387 436636 265751 164:1001942 144545 781772 488742 293030 167:1001943 150994 890000 529465 360535 147:1001944 157443 920500 570188 350312 163:1001945 185505 1049470 634628 414842 153:1001946 201832 1245645 746701 498944 149:100①重慶人口大量增長受國內外政治局勢的影響②人口增長使重慶全面上升為國家發展的中心③人口增長推動了重慶城市化的持續健康發展④人口增長有助于重慶市政、公共事業的發展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5.(2022·吉林·模擬預測)學者生鍵紅在《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建設中的華工》一書中指出,19世紀60年代,華工承擔了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建設4/5的工程,工種除了體力工程外,還有重要的技術工作,如爆破、鐵匠、駕車、中醫等,華工的死亡人數至少有1200人。這可以用來說明A.資本主義制度的殘酷無情 B.美國種族制度誕生和影響C.北美最早鐵路與華工血淚 D.海外華裔族群的發展歷程參考答案1.【答案】D【詳解】西班牙和葡萄牙雖然引領開辟新航路,但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其落后的生產方式傳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發展滯后的歷史包袱,而北美地區被英國殖民統治,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入到這一地區,推動了北美的快速發展,因此出現這種差別主要是因為拉美移植了宗主國舊的生產方式,故選D;A、C項是拉美和美國的共性,排除; 建立的殖民統治最早并不是主要原因所在,B項排除。2.【答案】A【詳解】表格顯示從19世紀和17、18世紀相比,東南亞部分國家華人宗教碑銘數量逐漸增加,說明中國遷往海外的人口總數的不斷增加,A項正確;自然經濟加速解體表現為,小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的分離及日益商品化的過程,與材料中國遷往海外的人口的不斷增加無關,B項錯誤;材料只反映出遷往海外的人口不斷增加,沒有體現出社會經濟的持續繁榮局面,C項錯誤;17~19世紀的中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海外貿易日益萎縮,D項錯誤。3.【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17世紀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達盧佩圣母像卻逐漸流行開來,成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可知,材料以墨西哥的象征之一—瓜達盧佩圣母像敘述了西班牙殖民者極力推廣天主教與墨西哥本土宗教信仰,從沖突到兼容的史實。殖民勢力的持續侵略改造著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改變了墨西哥人口結構,A項正確;瓜達盧佩圣母像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排除B項;材料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關系,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征服墨西哥,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4.【答案】D【詳解】1941~1946年重慶人口大量增長受抗戰形勢的影響,①正確;陪都的建立,使重慶由內陸工商業城市變為國家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故②錯誤;從表中明顯看出此階段重慶人口男女比例失衡,不利于持續健康發展,故③錯誤;人口增長推進了重慶城市化進程,故④正確。結合上述分析可知D項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5.【答案】D【詳解】美國華工是海外華裔族群的重要組成部分,19世紀60年代,美國華工參與了中央太平洋鐵路建設,D項正確;材料與資本主義相距甚遠,排除A項;美國種族制度誕生在19世紀60年代之前,排除B項;中央太平洋鐵路不是北美的最早鐵路,排除C項。故選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