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九課 理解質量互變 (學案設計)【學習目標】本課課程標準:1.結合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和飛躍性,體會事物發展過程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2.理解質量互變規律。3.理解質量互變規律,把握適度原則。【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理解“質”“量”的含義,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理解“質變”“量變”的含義,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理解質量互變規律的含義。領會遵循質量互變規律的要求,理解“度”的含義,理解適度的含義,理解適度原則的含義。2.教學難點: 理解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和飛躍性、連續性和間斷性,堅持辯證思維,在質量互變中認識事物,認識事物的本質,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領會遵循適度原則的要求,理解遵循質量互變規律的意義。【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比較法、講解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自主梳理】議題一:理解質量互變規律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問世以來,中國高鐵正式告別跟跑者歷史,開啟中國標準動車組時代。新車速度更快、壽命更長、空間更大、能耗更低、安全性更強,車廂內實現WiFi網絡全覆蓋,舒適度更高。從“解放”型到“建設”型蒸汽機車,從“東風”型內燃機車到“韶山”型電力機車,從混血的“和諧號”動車組再到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復興號”動車組……中國鐵路技術裝備的新時代正大步流星走來。從“博采眾長”到“自力更生”,從追趕到引領,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標準,中國高鐵走過了高效而輝煌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之路,成為代表中國制造新高度的名片。未來,中國高鐵要走向世界,在國際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擁有更多的國際話語權,還需繼續艱苦奮斗、不斷創新。小組合作探究一:結合材料,運用質量互變規律理論,分析中國開啟標準動車組時代的歷程。議題二:把握適度的原則《墨子》一書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例如,遇到盜賊不得已時,可以采取靈活的應變策略,斷指保命,舍財保命,取小害而免大禍。折中主義是企圖把對立的思想、觀點和理論無原則地調和拼湊在一起的做法。其特征是不分主次,混淆是非,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原則,模棱兩可,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小組合作探究二:結合上述材料,談談如何正確把握適度的原則。【自主訓練】1.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指出,養成勤正衣冠的習慣,能有效避免“積羽沉舟,群輕折軸”。下列選項與材料哲理一致的是( )①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②奢靡之始,危亡之漸③刮骨療毒,壯士斷腕 ④樂極生悲,否極泰來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2.“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拔苗助長”“急于求成”等名言和成語給我們共同的哲學啟示是( )A.抓住時機,促成質變 B.循環往復,不斷前進C.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D.腳踏實地,注重積累3.中外研究人員在牲畜的身上發現了一種能對抗強效抗生素的“超級細菌”基因MCR-1,攜帶這種基因的耐藥菌目前只在中國發現,耐藥菌的出現與養殖行業濫用多粘菌素這種抗生素脫不了干系。上述材料反映的哲學道理有( )①工業化農業產生的生態問題呼喚正確價值觀的回歸②事物的量變到達一定程度會引起事物的質變③認識了事物之間的復雜聯系,就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質④把握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可以忽略相關的條件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4.“天舟一號”成功發射,既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空間實驗室階段的收官之作,又為“第三步”——空間站階段奠定了堅實基礎,推動航天事業需要更進一步。這表明( )A.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 B.質變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C.自在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 D.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5.有的人做事情往往急于求成,總是企圖“立竿見影”。這樣的做法違背了( )A.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B.量變達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會引起質變C.量變比質變更重要D.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6.“涓滴之水終可以磨損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強大,而是由于晝夜不舍的滴墜。”這是音樂大師貝多芬的名言。這句話蘊含了( )A.事物的發展最終是通過質變實現的,質變比量變更重要B.在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必須要抓住時機才能促成質變C.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D.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就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限度內7.“只要堅持,夢想總是可以實現的。”這句話體現了( )①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②夢想的實現是量變到質變的結果 ③自在事物的聯系具有“人化”的特點 ④事物的量變必然引起事物的質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中國在探索適合國情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道路上,確立了“三步走”發展戰略: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號系統,向中國提供服務;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建成北斗全球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從唯物辯證法角度看,這主要說明( )①事物的量變必然引起質變 ②事物的發展最終通過質變實現,質變比量變更重要 ③事物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 ④事物的發展是由量變到質變再到新的量變的前進過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下列對“度”的含義表述正確的有( )①度是事物的質和量的統一 ②度是保持事物質的數量限度 ③度是引起事物變化的關節點 ④度是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規定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0.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復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為克服超限效應,我們應該( )A.加強意識的目的性和計劃性B.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正確解決矛盾C.充分發揮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的調控作用D.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保持事物性質穩定11.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表示,一個人不論干什么事,失掉恰當的時節、有利的時機就會前功盡棄。這啟示我們 ( )①善于抓住時機,促成事物的飛躍 ②堅持適度原則,防止事物向壞的方向轉化 ③矛盾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④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經濟現象“狄德羅效應”又稱為“配套效應”,即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物品后,會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這給消費者的啟示是( )①堅持量入為出,適度消費的原則 ②通過創新產品來創造新的消費需求 ③堅持理性消費,避免情緒化消費 ④摒棄攀比心理,踐行勤儉節約理念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3.在溪水和巖石的斗爭中,勝利的總是溪水,不是因為力量,而是因為堅持。這說明( )A.堅強的意志可以戰勝一切艱難險阻B.新事物總是在迂回曲折中向前發展C.在認識和解決矛盾時要堅持適度原則D.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14.白果,又稱銀杏果,營養豐富,具有良好的醫用效果和食療作用。但過量食用會引起腹痛、發燒、嘔吐、抽搐等癥狀,易造成中毒。這告訴我們( )①堅持適度的原則,控制好量變的程度 ②量變會引起質變,抓住機遇促成質變 ③矛盾雙方具有相互貫通的趨勢和屬性 ④矛盾的同一性寓于矛盾的斗爭性之中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15.今人可以從前人的智慧和情懷中吸取營養,涵養心靈,頓悟真諦。下列句子與其所對應的哲理一致的是( )①“治大國若烹小鮮”——堅持適度原則 ②“上下同欲者勝”——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③“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矛盾具有普遍性 ④“亂云飛渡仍從容”——發揮正確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決定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摘自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材料二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摘自《荀子·勸學》綜合探究:結合上述材料,分析為什么“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這對我們有何啟示?參考答案議題一:①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體現并保存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②中國高鐵從無到有、從模仿到自主創新,告別了跟跑者歷史,開啟了中國標準動車組時代,體現了這一點。議題二:①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②從思維方式上說,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求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適當就是幅度“得當”,而不是“失當”。適度原則要求我們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尺寸”,不犯極端化錯誤。自主練習:1-15ADABACADBDABDAB16.①兩則材料體現了質量互變規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體現并保存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②思維遵循適度原則,并不只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要改變我們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質,就應當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事物量的變化。【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