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二輪復習大題答題方法梳理 類型10啟示、認識類題型說明啟示、認識類主觀題的設問一般有以下詞語:認識、啟示、說明、看法、見解、感想、觀點、借鑒、經驗教訓、態度、對策、建議、主張等。關于“認識”,實際上就是你對材料現象的“評價”和“看法”,要回答“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關于“啟示”,是指從歷史事件中總結出來的可供后人借鑒的認識,要求學生對歷史問題總結規律、提出對策、得出結論、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觀題的最后一問,與前面的題目有一定的聯系,可以用來檢測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歷史感悟能力。題型舉例(2022·景德鎮高三三模)當今世界,糧食安全問題十分突出。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二戰后,日本糧食短缺問題嚴重。美國占領當局以政府信貸的方式設立占領區政府救濟基金、占領區經濟復興基金等,推動日本大規模進口美國糧食。20世紀50年代后,美國大力推動剩余糧食(做面包的小麥、做飼料的玉米等)的對日傾銷。美國設立了“飲食改善協會”,“贈予”日本學校面粉和牛奶,并培訓面包師。日本人的食材逐漸從以米、魚、蔬菜為主變為以小麥、肉類、乳類為主。畜牧業的發展刺激了糧食進口,1973-1974年,日本谷物和豆類進口的67%來自美國。——摘編自徐振偉《二戰后美國對日本的糧食戰略及其影響》材料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度關注糧食安全問題,糧食生產加快發展。國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堅持不以犧牲耕地搞開發,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國家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場需求,把糧食的生產、轉化、加工、流通、消費作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進行系列開發和整體建設。國家農業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斷提高,加快建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種子工程”“畜禽水產良種工程”等重大工程順利實施。健全完善中央儲備糧與地方儲備糧之間的補充機制,統一協調省、市、縣三級儲備的吞吐,確保各地國儲庫和中央儲備糧規模的穩定。2007年,中國糧食產量再次登上10 000億斤階段性水平。2008年,糧食產量突破歷史最高水平。——摘編自尹成杰《糧安天下——全球糧食危機與中國糧食安全》(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二戰后美國占領當局解決日本人吃飯問題的措施及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為保障糧食安全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意義。(3)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糧食安全問題的認識。題型解答思路1.審清設問求答項:“對糧食安全問題的認識”。限定語:“談談個人的認識”。信息來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2.精讀材料本題是一個開放性試題。可結合兩則材料的時間信息及材料內涵信息進行提煉主題。如:(1)材料一指出了糧食問題不能自給的弊端。(2)材料二指出了我國對農業的政策以及農業發展取得的成就;個人的認識還要增加上如何去做。3.規范用語答案用語規范,建立在對主干知識的精準掌握上緊扣主干知識一.影響糧食安全的因素1.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的大機器生產推動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2.20世紀中葉,歐美各國完成了農業機械化,建立起規模龐大、高度集約的現代農業。3.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一大批優良品種育成推廣,優質高效化肥廣泛應用;以高科技為基礎的設施農業有了突破性進展,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及畜禽的生產量大幅度增長,保證了農牧產品的供應;大型農場、養殖場成為現代農業的主要生產經營方式。4.由于各國國情不同,農業機械的規模也不相同。美國農業機械以大型為主,法國以中型為主,日本以小型為主。中國的個體農戶主要使用小型農業機械,大型農場則普遍采用大型農業機械。5.人工智能在農業機器中的應用,使農業機器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6.20世紀以來,玉米、小麥、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的雜交育種技術有了新的突破。1930年,美國利用雜交技術培育出玉米新品種,平均畝產由過去的100千克增加到350千克。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麥新品種,推廣之后使小麥畝產量從50千克提高到250千克。1960年,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成立。該所培育出的雜交水稻在東南亞推廣,一季稻的畝產可達600—650千克。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的雜交水稻制種技術也不斷取得突破。2013年,“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百畝示范田實現平均畝產988.1千克,創世界紀錄。雜交育種新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了突出貢獻。7.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推動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宗旨是提高人類的營養水平和生活標準,改進農產品的生產和分配,改善農村和農民的經濟狀況,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并保證人類免于饑餓。答案 (1)措施:進口美國糧食;設立飲食改善協會,改變飲食結構。影響:緩解了戰后日本的饑荒;維護了社會秩序;促進了社會經濟恢復;改變了日本飲食結構;有利于美國糧食傾銷;強化了美國對日本的控制;便利美國的經濟擴張。(2)措施:制定法律、法規和政策,建立耕地保護機制;保護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支持糧食生產區;構建農業產業體系;推廣農業技術;健全糧食儲備體系。意義:保障人民生活;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3)認識:糧食安全是國家經濟社會穩定的前提;是維護國家主權的基礎;要加強糧食自給,恰當地使用貿易手段,維護國內糧食安全;要重視農業,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答題方法總結(1)對于認識類的問題,一般從事件本身思考,“就事論事”,側重于是什么(判斷表態)、為什么(闡述原因)、怎么樣(明確做法)的角度回答,涉及面較廣。(2)對于啟示類的問題,確定材料主題所揭示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問題,著力談“該怎么做”,切忌空談。一般從經驗、教訓兩個方面思考,要為社會現實服務,具有借鑒意義。(3)在解題中要牢牢抓住以下幾個方面:①歷史的原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的反作用(文學藝術和社會現實之間的關系)。②歷史的規律:任何事物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等等(常見改革題)。③歷史的本質:本質上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比如羅馬法)。④歷史的評價:歷史發展辯證看待(對于結果要辯證看待)。⑤歷史的啟示:宏觀立意考慮;微觀材料考慮。高考真題2020年全國統一高考歷史試卷(新課標Ⅰ)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紀5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的關系良好,貿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頻繁。與此同時,中國與聯邦德國之間處于對立狀態。1955年,聯邦德國與蘇聯建交后,中國逐步推動與聯邦德國的民間往來。60年代,隨著中蘇關系日益緊張,中國與民主德國關系降到了冰點。70年代初,聯邦德國調整“新東方政策”,決定改善與中國的關系。1972年10月,兩國外長在北京簽署建立外交關系的公報,決定互派大使。此后,兩國的交流活動迅速升溫。——摘編自劉德斌主編《國際關系史》等材料二 1993年,德國實施“新亞洲政策”,十分重視發展與中國的關系。德國企業認為在中國“差不多所有行業都有前景”,紛紛進軍中國市場。1998年,德國總理施羅德將實現外交政策“正常化”作為重要目標,對外不依附于任何國家,謀求世界政治大國地位,并與中國共同“推動世界經濟出現多元認同”。中國認為加強中德在多極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國際地位,擴大各自在國際上的活動余地,并促進世界和平、安全和穩定。2004年,中德在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框架內建立“具有全球責任的中德戰略伙伴”關系,中德關系發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編自吳友法《德國現當代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20世紀50~7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聯邦德國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德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歷史條件。(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德關系發展的歷史啟示。答案13.(1)變化:中國與民主德國從交往密切到降溫、冷淡,與聯邦德國從對立到實現關系正常化。原因:50年代,在冷戰格局下,中國和民主德國同屬社會主義陣營,聯邦德國外交依附美國;中蘇關系惡化,民主德國緊跟蘇聯;中國與美國關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聯邦德國調整對中國的政策。(2)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迅速,市場潛力巨大,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德國統一,經濟發達,對中國市場有巨大需求,尋求政治大國地位;兩國都積極推動世界多極化。(3)堅持發展經濟,增強國家實力;堅持獨立自主,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求同存異,摒棄冷戰思維;奉行多邊外交,推動全球化。【詳解】(1)變化:根據“中國與民主德國的關系良好,貿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頻繁。與此同時,中國與聯邦德國之間處于對立狀態”、“中國與民主德國關系降到了冰點”、“兩國外長在北京簽署建立外交關系的公報,決定互派大使。此后,兩國的交流活動迅速升溫”可知中國與民主德國的關系從密切到降溫甚至冷淡,和聯邦德國的關系則從對立到關系實現正常化。原因:根據“中蘇關系日益緊張”、“聯邦德國調整‘新東方政策’,決定改善與中國的關系”等信息可知,中國與民主德國、聯邦德國關系的變化主要和冷戰格局的影響有關,中國和民主德國同屬社會主義陣營,聯邦德國屬于資本主義陣營,因此開始與民主德國關系密切,與聯邦德國關系對立。但隨著中國與蘇聯關系惡化,而民主德國緊隨蘇聯導致中國與民主德國的關系一并惡化;而中國在70年代與美國關系改善,加之聯邦德國調整對外政策,因此與聯邦德國關系改善。(2)根據“德國企業認為在中國‘差不多所有行業都有前景’,紛紛進軍中國市場”可知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迅速,市場潛力巨大,因此吸引德國大力開拓中國市場。而且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也推動德國謀求與中國關系的進一步深化;根據所學內容可知,隨著兩德統一,德國的經濟也得到發展,因此對中國的市場也有巨大需求。同時德國也在謀求改善國際形象,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兩國也因此在推動世界多極化上存在共同利益。(3)綜合材料內容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中德關系的改善都是基于兩國國家利益的考量,同時也和兩國經濟實力增長、市場擴大、國家影響力提升密切相關。因此必須堅持發展經濟,增強國家實力;堅持獨立自主,求同存異,摒棄冷戰思維;堅持多邊外交和推動經濟全球化與政治多極化。調動主干知識一。新中國初期的外交1.政策:毛澤東提出“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外交政策。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背景:在同鄰近國家和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發展友好關系的過程中逐步形成。(2)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3)意義二、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外交關系1.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1)原因(2)標志:1971年,第26屆聯大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2.中美關系的改善(1)原因(2)過程3.中日關系的改善(1)原因:美國改善對華關系的推動。(2)過程:1972年9月,田中角榮訪華,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實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揭開了中日兩國關系新的一頁。三、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1.國際交流與合作(1)原則:平等互利、形式多樣、講求實效、共同發展。(2)表現2..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1)立場(2)表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