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7張PPT)3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一單元 政治制度【課程標準】了解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理解中國政治道路發展的獨特性。學習活動一:了解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從晚清到民國1901-1911年清末新政、預備立憲鐵路國有社會面貌的更新精英階層的覺醒激進分子的活動皇族內閣重臣凋謝列強威脅革命的醞釀王朝的覆滅注定失敗,引爆社會立憲派與革命派合流軍制改革新式教育鼓勵工商法制改革預備立憲1901-1911年清末新政、預備立憲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從晚清到民國1901-1911年清末新政、預備立憲辛亥革命后,袁世凱成為清廷舉足輕重的人物1911年末,清廷與南方革命政府進行“南北議和”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從晚清到民國1901-1911年清末新政、預備立憲1911年末,清廷與南方革命政府進行“南北議和”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袁世凱同意民主共和,作為條件,袁世凱就任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13日,孫中山辭職,15日,袁世凱當選臨時大總統。談判破裂,孫中山提議北伐,獲得同意◎五色旗從晚清到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你那3月11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13日,孫中山辭職,15日,袁世凱當選臨時大總統。第一條 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第二條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第四條 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第五條 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第四十五條 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主權在民、平等自由三權分立責任內閣制參議院總 統總理內閣法 院參議院多數黨經參議院同意任免選舉 彈劾對參議院立法有一次否決權經參議院同意任命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任務一:結合所學,畫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權力結構圖。“《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的政治體制”示意圖參議院總 統總理內閣法 院參議院多數黨經參議院同意任免選舉 彈劾對參議院立法有一次否決權經參議院同意任命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思考1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對《臨時約法》進行簡要評價。在總統之外復設總理,是為總統制改為責任內閣制的標志。但規定的責任內閣制并不完備,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確定總統府與國務院孰為最高行政中樞。由于總統府和國務院都被賦予了相當的行政權,而《臨時約法》又“并未說明內閣是對總統或是對議會承擔責任”,于是導致了一國之內同時具有兩個行政中樞的二元化政體格局?!瓘拿癯跽蔚膶嵺`上看,斯時真可謂政爭不斷。——楊天宏《論<臨時約法>對民國政體的設計規劃》積極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局限性: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凱權力;職權不明,導致政爭不斷、政局動蕩。思考1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對《臨時約法》進行簡要評價。1912你那3月11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1912年,同盟會聯合四個小黨改組為國民黨。(1919年正式稱為中國國民黨)民國初期的政黨、社團有300多個,如統一黨、共和黨、統一共和黨、共和建設討論會、中國社會黨等。這些黨派大體為原有的革命派、立憲派、舊官僚三派勢力的分合。其中,同盟會、共和黨、統一共和黨為三大黨,共和黨擁戴袁世凱,統一共和黨接近同盟會。——《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黨派名稱 發起人 在議會中所占席位 政治派別國民黨 宋教仁 392 革命派共和黨 黎元洪 176 舊官僚統一黨 程德全 24 舊官僚民主黨 湯化龍 24 立憲派1912年12月至1913年初國會議席分配表早期民國政府時期1912你那3月11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1912年,同盟會聯合四個小黨改組為國民黨。(1919年正式稱為中國國民黨)1913年3月,宋教仁準備北上組閣,在上海火車站遭暴徒槍擊,傷重逝世。袁世凱聽之“愕然”,布置暗殺活動的人“窮究”為國務總理趙秉鈞?!八伟浮闭嫦喙?,全國嘩然。1913年7月-9月,孫中山發動“去袁”的“二次革命”,失敗。1913年10月,袁任正式大總統。早期民國政府時期1913年10月,袁任正式大總統。1913年11月4日,解散國民黨。1914年1月10日,解散國會1914年5月1日,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公布《中華民國約法》超長任期10年無限連任提名下任總統++=變相世襲早期民國政府時期1913年10月,袁任正式大總統。1913年11月4日,解散國民黨。1914年1月10日,解散國會1914年5月1日,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公布《中華民國約法》1915年8月,美國人古德諾發表《共和與君主論》。袁世凱同時組織“籌安會”,鼓吹君主制1915年12月11日,參議院開會,全部擁護“君主制”“(辛亥革命)由專制一變而為共和,此誠太驟之舉動,難望有良好的結果……中國如用君主制,較共和制為宜”“(中國人)大多數之人民智識不甚高尚”“(中國人)無研究政治之能力”古德諾《共和與君主論》(袁世凱親信梁士詒)收買各方,組織各種請愿團,如京師請愿團、教育會請愿團、婦女請愿團、乞丐代表請愿團、人力車夫代表請愿團……和籌安會的各省請愿團一起,同時向參政院投遞請愿書,掀起了請愿實行君主制的風潮。——李侃 等《中國近代史》早期民國政府時期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接受帝位1915年9月,梁啟超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1915年12月13日,接受百官朝賀1915年12月,李烈鈞策動反袁1915年12月25日,云南獨立,蔡鍔組織討袁的“護國軍”1915年12月31日,下令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1916年1月1日,正式登上帝位1916年1月27日,貴州獨立1916年1月15日,日本停止支持袁世凱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唾罵中死去,中國進入長達12年的軍閥割據混戰中袁世凱的復辟之路思考2民國初期的政治有什么特點?一方面,政黨政治在民國初年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國民黨在當時是最具有革命性和影響力的大黨。另一方面,當時中國的實權掌握在袁世凱等舊勢力手中,他解散國民黨和國會,使得政黨政治名存實亡。◎五色旗北洋政府(1912-1928):是指中華民國前期以袁世凱為首的晚清北洋軍閥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導地位的中國中央政府。袁世凱統治時期(1912-1916)皖系軍閥統治時期(1916-1920)直系軍閥統治時期(1920-1924)奉系軍閥統治時期(1924-1928)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分別為段祺瑞、黎元洪、馮國璋、張作霖、徐世昌北洋政府統治時期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唾罵中死去,中國進入長達12年的軍閥割據混戰中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唾罵中死去,中國進入長達12年的軍閥割據混戰中廣州國民政府成立1925年國共合作,開始北伐1926年4-7月國民黨反革命政變1927年張作霖坐鎮北京,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北京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武漢1926年12月5日,汪精衛在武漢成立武漢國民政府。南京1927年9月,寧漢雙方達成諒解,并進行合并重組9月“寧漢合流”北洋政府統治時期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唾罵中死去,中國進入長達12年的軍閥割據混戰中廣州國民政府成立1925年國共合作,開始北伐1926年4-7月國民黨反革命政變1927年9月“寧漢合流”張作霖坐鎮北京,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北京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南京南京國民政府繼續北伐1928年張作霖決定退回東北,途中慘遭日本炸死。同年底,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1927年9月,寧漢雙方達成諒解,并進行合并重組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繼續北伐,討伐張作霖12月29日“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8年,規定“訓政”時間為六年,結束為1935年。革命程序論:孫中山三民主義政治學說的內容之一,即主張中國民主政治的建設,要經過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孫中山認為,只要經過這樣的步驟,才能最后做到“主權在民”。1928年,國民黨軍隊占領北京后,即宣布開始“訓政”,但國民黨的“訓政”,違背了孫中山“主權在民”的初衷。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8年,規定“訓政”時間為六年,結束為1935年。訓政時期,由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領導國民行使政權,大會閉會期間,把政權托付給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項治權,托付給國民政府總攬執行;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負責指導監督國民政府的重大國務。——《訓政綱領》,摘自《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1935年后,國民黨中央尋找各種借口一直拖延結束“憲政”時間。1948年,在解放戰爭快接近尾聲,國民黨提出“行憲”,召開“國民大會”,選舉總統和副總統,建立總統府,取代國民政府。任務二:結合史實說明國民黨“訓政”時期的政治特點是什么。學習活動二:了解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中國共產黨走上武裝反抗國民黨的道路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1927年10月,毛澤東建立井岡山根據地1928年4月底,朱德、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上圖分別為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上井岡山、井岡山會師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制定了憲法大綱,通過了土地法、勞動法等法令。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大會推選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1928年井岡山土地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舊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制定了憲法大綱,通過了土地法、勞動法等法令。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大會推選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舊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1928年井岡山土地法① 宣布蘇維埃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大眾。② 實行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① 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② 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③ 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分土地④ 在原耕地的基礎上,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廣大農民以革命的手段獲得土地的權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7年9月,國共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大反攻前夕的19個抗日根據地1940年3月,中共中央發出《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實現三三制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7年9月,國共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1940年3月,中共中央發出《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實現三三制中間分子共產黨員非黨員的左派進步分子無產階級貧農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抗日戰爭時期本黨愿與各黨各派及一切群眾團體進行選舉聯盟,并在候選名單中確定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黨各派及無黨無派人士均能參加邊區民意機關之活動與邊區行政之管理。在共產黨員被選為某一行政機關之主管人員時,應保證該機關之職員有三分之二為黨外人士充任,共產黨員應與這些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第3條) 凡居住在邊區境內的人民, 年滿十八歲, 不分階級、黨派、職業、男女、宗教、民族、財產及文化程度的差別, 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陜甘寧邊區各級參議會選舉條例》①鞏固了抗日根據地,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主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②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還為此后政協制度的形成積累了豐富經驗。任務二:如何評價“三三制”原則?1945年8月,抗日戰爭結束1946年6月,解放戰爭爆發,中國共產黨在政權建設上采取在解放區設置行政區的辦法,鞏固新興的人民政權……行政區設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作為最高一級的地方政府機關,各自管轄若干省級及以下行政單位,建立大行政區制度。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人民的國家是保護人民的。有了人民的國家,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國范圍內和全體規模上,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使自己脫離內外反動派的影響(這個影響現在還是很大的,并將在長時期內存在著,不能很快地消滅),改造自己從舊社會得來的壞習慣和壞思想,不使自己走入反動派指引的錯誤路上去,并繼續前進,向著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前進。”————《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的發表,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了理論基礎。學習活動三: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新中國時期1949195419571966-19761982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定了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其正式建立的標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革”結束后逐漸恢復進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任務一:梳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脈絡。1949195619781982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中共中央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八字方針,進一步確立了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國多黨合作的基本格局進一步明確這一制度是我國政治制度的一個特點和優點,并提出了一整套與之相關的理論與政策中共中央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十六字方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改革開放后中國十二大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被寫入憲法任務二:梳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發展脈絡。比較項 人民代表大會 人民政協不同點 性質職能產生 方式相同點 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在我國國家機構體系中處于首要地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我國在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有權決定國家和地方的重大事物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人大代表由民主選舉產生政協委員通過民主協商推薦產生①都從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②都有利于監督國家機關開展工作,提高了國家機關的工作效率思考3比較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協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指依照憲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選舉的成員組成居民(村民)委員會,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制度。20132019決定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突出強調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能夠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優勢。評價: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又借鑒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設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國國情,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課堂小結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早期民國政府時期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制度探索抗日戰爭時期的制度探索解放戰爭時期的制度探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課標要求 ☆課堂備注(1)了解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2)理解中國政治道路發展的獨特性。☆基礎落實(一)學習活動一: 了解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1.任務一: 結合所學,畫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權力結構圖。2.任務二:結合史實說明國民黨“訓政”時期的政治特點是什么。(二)學習活動二:了解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1.任務一:梳理建國前不同時期共產黨的政治制度或政策時期 制度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2.任務二:根據教材內容及所學,評價“三三制”。 ☆課堂備注(三)學習活動三: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1.任務一:梳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歷程。(可以采用表格,或者時間軸的方式)2.任務二:梳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發展脈絡。(可以采用表格,或者時間軸的方式)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課件).pptx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學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