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貨幣與賦稅制度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課標要求】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了解關稅、個人所得稅制度產生及其在中國的實行。【重點難點】學習重點: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關稅和個人所得稅的演變史實。學習難點:探究古代賦稅制度演變的原因;近代爭取關稅自主權的影響。【教學目標】【學習目標】1、通過對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的演變歷程的學習,認識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素養目標:唯物史觀)2、通過學習,認識到賦稅制度的變化與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息息相關,從而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素養目標:時空觀念)3、通過史料解讀,歸納賦稅制度演變趨勢,提高學生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素養目標:史料實證)4、通過對每個朝代賦稅制度背、內容、影響的學習,提高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歷史事件闡釋的能力。(素養目標:歷史解釋)5、通過學關稅發展歷程,認識到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喪去關稅自主權。增強奮發圖強,振興中華的歷史重任。(素養目標:家國情懷)【時空定位】【名詞解釋】(1)賦役:賦稅和徭役的合稱。賦稅指歷代統治階級用強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實物、銀錢等;徭役即歷代統治者強迫人民從事的無償勞役,包括軍役、力役、雜役等。田賦是中國舊時歷代政府對擁有土地的人所課征的土地稅,是賦稅的一種形式。算賦是秦漢時政府向成年人征收的人頭稅。丁稅是歷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人口稅的總稱,一般對男丁征收。(2)人頭稅:是一種向每一個人課征相同、定額的稅種(有別于所得之百分比)。(3)募役法:又稱免役法,于熙寧四年(1071年)頒布實施。原本百姓按戶等輪流到州縣當差役的方法,改為由州、縣官府出錢雇人應役。募役費用由當地主戶按戶等分擔,稱“免役錢”,原本免役的官戶、僧道戶等,也繳納同樣的錢,稱“助役錢”。(4)“一條鞭法”:是明代嘉靖時期確立的賦稅及徭役制度,張居正改革時推廣到全國。新法規定: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并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這樣大大簡化了稅制,方便征收稅款。同時使地方官員難于作弊,進而增加財政收入。(5)關稅自主:是一個國家獨立自主制定本國關稅,管理本國的海關和處理海關收支的權力。關稅自主也是一個國家主權獨立的標志。【問題引領】閱讀教材第一目,回答相關內容(1)歸納概括一下主要朝代的賦稅制度。朝代 賦稅制度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秦漢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的賦稅制度有何變化?(3)從秦漢時期發展到明清時期賦稅制度演變的內在規律??(4)閱讀教材,回答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頒行的意義。(二)閱讀教材第二目,回答相關問題(1)請簡述中國近代關稅自主權的變化及近代中國人民對于收回關稅自主權所做的努力。(2)請列舉新中國關稅制度關鍵時間與法律文件名稱。(3)列舉中國個人所得稅的起步、中斷、正式確立是在什么時期?【深入探究】探究1: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趨勢材料 春秋到清朝賦役制度的演變表朝代 賦役制度春秋 初稅畝秦漢 田賦(土地稅)、人頭稅(算賦和口賦)、徭役、兵役隋唐 租庸調制唐中后期 兩稅法宋朝 募役法明后期 一條鞭法清雍正 攤丁入畝思考: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古代的主要稅種和賦稅演變的趨勢。探究2:探究攤丁入畝的影響攤丁入畝完成了我國歷史上賦與役的合并,即人頭稅歸并于財產稅的過程;封禁人身依附關系進一步減弱,是生產力得到某種程度的解放。雇傭關系有所發展,這是生產關系的一個重大變革,有利于資本主義萌芽和發展;攤丁入畝后,賦役負擔比以前均平合理;地丁合一后,簡化了征收手續,有利于財政收入的穩定;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有利于人口的增長,百姓安居,生產發展。“永不加賦”并未實現,攤丁入地時不少地區丁銀的實攤額超過了原額。比如直隸原額為420800余兩,按戶部奏準的每田賦銀一兩攤丁銀二錢七厘多計算,實際攤421233兩,多出四百多兩。各省都如此,全國的溢額總數相當大。征收銀兩時還有增征的耗羨等負擔,此外,當外國鴉片輸入后,白銀大量外流,銀價上漲,以銀納稅,人民無形中增加了負擔。 ——《中國賦稅史》探究:根據材料客觀分析攤丁入畝的影響探究3:探究中國關稅材料一 晚清時期的關稅中英《南京條約》第十條規定:英國商人在中國通商口岸經商“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從此以后,直到1931年國民黨政府乞求帝國主義國家取得形式上的關稅自主權為止,中國的海關稅則,非經帝國主義國家一致同意,不得更改。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同意“海關聘用英、法、美三國人員幫辦稅務”,中國海關成為列強侵華的工具。19世紀70年代后,收回關稅自主權的呼聲漸起。如鄭觀應提出“收我利權,富我商民,酌盈劑虛”;張塞不僅著書立說,還應起成立“主張國際稅法平等會”,敦促巴黎和會承認中國關稅自主。——夏保國《中國近代關稅自主權的喪失與收復》材料二民國時期的關稅1928年7月,國民政府與美駐華公使簽訂了《中美關稅條約》,規定:“萬年中美兩國所訂國立有效之條約內,所載關于在中國進出口之稅率,存票、子口稅等項之條款,應撤銷作廢而適應國家關稅完全自主之原則。”接著,英、法、荷等國相繼與南京國民政府簽訂了《關稅條約》,承認中國有完全的關稅自主權。中國政府遂于1928年12月須布“海關進口稅則”,將各國于1926年同意的七級附加稅率再分別加上5%的進口正稅,共有八級稅率公布為第一個國定稅則,并決定于1929年2月1日起開始實施。——邱松慶《簡評南京國民政府的關稅自去政策》(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晚清時期關稅征收的主要變化及其反映的時代特征。(2)評述1929年的南京國民政府關稅自主政策。【我的困惑】第五單元 貨幣與賦稅制度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課標要求】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了解關稅、個人所得稅制度產生及其在中國的實行。【重點難點】學習重點: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關稅和個人所得稅的演變史實。學習難點:探究古代賦稅制度演變的原因;近代爭取關稅自主權的影響。【教學目標】【學習目標】1、通過對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的演變歷程的學習,認識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素養目標:唯物史觀)2、通過學習,認識到賦稅制度的變化與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息息相關,從而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素養目標:時空觀念)3、通過史料解讀,歸納賦稅制度演變趨勢,提高學生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素養目標:史料實證)4、通過對每個朝代賦稅制度背、內容、影響的學習,提高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歷史事件闡釋的能力。(素養目標:歷史解釋)5、通過學關稅發展歷程,認識到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喪去關稅自主權。增強奮發圖強,振興中華的歷史重任。(素養目標:家國情懷)【時空定位】【名詞解釋】(1)賦役:賦稅和徭役的合稱。賦稅指歷代統治階級用強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實物、銀錢等;徭役即歷代統治者強迫人民從事的無償勞役,包括軍役、力役、雜役等。田賦是中國舊時歷代政府對擁有土地的人所課征的土地稅,是賦稅的一種形式。算賦是秦漢時政府向成年人征收的人頭稅。丁稅是歷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人口稅的總稱,一般對男丁征收。(2)人頭稅:是一種向每一個人課征相同、定額的稅種(有別于所得之百分比)。(3)募役法:又稱免役法,于熙寧四年(1071年)頒布實施。原本百姓按戶等輪流到州縣當差役的方法,改為由州、縣官府出錢雇人應役。募役費用由當地主戶按戶等分擔,稱“免役錢”,原本免役的官戶、僧道戶等,也繳納同樣的錢,稱“助役錢”。(4)“一條鞭法”:是明代嘉靖時期確立的賦稅及徭役制度,張居正改革時推廣到全國。新法規定: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并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這樣大大簡化了稅制,方便征收稅款。同時使地方官員難于作弊,進而增加財政收入。(5)關稅自主:是一個國家獨立自主制定本國關稅,管理本國的海關和處理海關收支的權力。關稅自主也是一個國家主權獨立的標志。【問題引領】閱讀教材第一目,回答相關內容(1)歸納概括一下主要朝代的賦稅制度。朝代 賦稅制度秦漢 田賦、人頭稅、徭役隋 租調制唐 租庸調制宋 募役法元 丁稅、地稅;夏稅、秋糧;科差明 金銀花、一條鞭法清 攤丁入畝秦漢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的賦稅制度有何變化?(一)秦漢時期:秦漢時代的賦稅,大致包括了三部分:田賦、人頭稅(口賦、算賦)和徭役。1、秦朝田賦稅率極高,史稱“取泰半之賦”。漢初統治者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田賦稅率大大降低。漢高祖實行十五稅一的稅率,到漢景帝的時候改為三十稅一。2、秦朝向人民征索極重的口賦。漢朝人頭稅分口賦、算賦,商人和奴婢的算賦錢還要加倍。漢朝還征收財產稅,甚至農民飼養六畜都要繳稅。賦錢很重,農民創造的財富最終還是流入統治階級的手中。3、秦漢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3種。秦朝男子17歲起役,后來漢昭帝改為23歲起役。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務期限是1個月,服役地點是在本郡或本縣,承擔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宮室、陵寢,以及運輸糧食等繁重勞動。正卒是指到郡國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2年。戍卒是指到邊塞屯戍,役期一般是1年。(二)隋唐時期:1、隋朝廢除了前代許多苛捐雜稅,主要向民眾征收“租調役”。這一制度為唐朝所繼承,變成“租庸調”制,針對21 — 59歲之間的成年男子征收。繳納一定的絹布來替代徭役,稱為“庸”。租庸調制的基礎,是國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2、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導致均田制破壞。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廢除租庸調,改行兩稅法,以國家財政支出確定賦稅總額,然后將總額分解到各地,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三)宋元時期:1、宋承唐制,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往往超過正稅數倍。宋朝除了征收類似唐朝的庸一樣的代役金外,還經常再派發各種徭役,可謂役上加役、役外加役。2、因為徭役擾民嚴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提倡募役法,百姓繳納免役錢、助役錢,官府募人代役。3、元朝基本上沿襲唐朝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叫“丁稅”“地稅”,在南方叫“夏稅”“秋糧”。但是,元朝在稅糧外又有前朝沒有過的科差。(四)明清時期:1、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金花銀”。2、隨著明朝后期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白銀流通量的增加,萬歷初年,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即不但賦稅折銀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擔,折成銀兩,統一征收。一條鞭法上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3、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規定以前一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稱“盛世滋丁,永不加賦”。雍正帝即位后,將這筆丁銀分攤到田賦中,稱“攤丁入畝”。從此,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3)從秦漢時期發展到明清時期賦稅制度演變的內在規律?在稅收對象上,對于“兩稅法”確立的“資產為宗”的計稅原則,以后各代基本沒有改變,整個趨勢是財產稅的比重越來越大,人頭稅的比重越來越小。及至清朝前期推行“攤丁入畝”制度后,財產稅一統天下,人頭稅被徹底拋棄。在稅收形態上,其間實物稅雖然一直存在著,但較之貨幣稅已經變為次要角色。自“兩稅法”后,貨幣稅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明朝后期施行“一條鞭法”之后,將絕大多數的實物稅都改成了貨幣稅,更加凸顯了貨幣稅的主體地位。在稅收結構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抑商觀念在人們的心目中越來越淡。從宋朝開始,農商兼重的呼聲越來越高,最終成為主流意識。由此帶來的是,工商業得以長足發展,工商稅收得以快速增長,甚至數度趕上和超越農業稅。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這一階段人們對工商業及其稅收的態度,當以“正視”為妥。(4)閱讀教材,回答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頒行的意義。1、一條鞭法: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2、攤丁入畝:中國歷史上存在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二)閱讀教材第二目,回答相關問題(1)請簡述中國近代關稅自主權的變化及近代中國人民對于收回關稅自主權所做的努力。(1)鴉片戰爭后,簽署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掌管中國國境關稅的海關大權也長期把持在外國人手中;(2) ①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宣告關稅自主,并公布國定《進口稅暫行條例》;②1928年,國民政府發表“改訂新約”的對外宣言,與美國首先簽訂了《中美關稅條約》,又陸續同意大利、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國締結了“友好通商條約或新的關稅條約;③1930年,日本同意了《中日關稅協議》;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才真正收回關稅自主權。(2)請列舉新中國關稅制度關鍵時間與法律文件名稱。①新中國成立不久,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②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③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3)列舉中國個人所得稅的起步、中斷、正式確立是在什么時期?①起步: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稅條例;1936年,國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稅暫行條例。②中斷:新中國成立后,計劃經濟體制性,沒有征收。③正式確立: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頒布。【深入探究】探究1: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趨勢材料 春秋到清朝賦役制度的演變表朝代 賦役制度春秋 初稅畝秦漢 田賦(土地稅)、人頭稅(算賦和口賦)、徭役、兵役隋唐 租庸調制唐中后期 兩稅法宋朝 募役法明后期 一條鞭法清雍正 攤丁入畝思考: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古代的主要稅種和賦稅演變的趨勢。稅種:土地稅、人丁(頭)稅、財產稅、雜稅。演變趨勢:逐漸取消人頭稅;從實物納稅到貨幣納稅。拓展: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主要內容及演變特點(1)主要內容:①以人丁為依據的人頭稅即丁稅。②以戶為依據的財產稅即調。③以田畝為依據的土地稅,即田租。④以成年男子為依據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雜稅。(2)特點:①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漸向以田畝為主過渡,人頭稅在賦稅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少,以唐朝兩稅法為標志。②由實物地租逐漸向貨幣地租發展,以明朝一條鞭法為標志。③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成為基本定時,以唐朝兩稅法為標志。④農民由必須服一定的徭役和兵役發展為可以代設,漢朝征收的更卒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代役稅。⑤稅種由繁多到逐漸減少,以明朝一條鞭法為標志。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對商品征收重稅。探究2:探究攤丁入畝的影響攤丁入畝完成了我國歷史上賦與役的合并,即人頭稅歸并于財產稅的過程;封禁人身依附關系進一步減弱,是生產力得到某種程度的解放。雇傭關系有所發展,這是生產關系的一個重大變革,有利于資本主義萌芽和發展;攤丁入畝后,賦役負擔比以前均平合理;地丁合一后,簡化了征收手續,有利于財政收入的穩定;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有利于人口的增長,百姓安居,生產發展。“永不加賦”并未實現,攤丁入地時不少地區丁銀的實攤額超過了原額。比如直隸原額為420800余兩,按戶部奏準的每田賦銀一兩攤丁銀二錢七厘多計算,實際攤421233兩,多出四百多兩。各省都如此,全國的溢額總數相當大。征收銀兩時還有增征的耗羨等負擔,此外,當外國鴉片輸入后,白銀大量外流,銀價上漲,以銀納稅,人民無形中增加了負擔。 ——《中國賦稅史》探究:根據材料客觀分析攤丁入畝的影響(1)積極影響:完成了我國歷史上賦與役的合并;封禁人身依附關系進一步減弱,雇傭關系有所發展;有利于資本主義萌芽和發展;賦役負擔比以前均平合理,有利于人口的增長,百姓安居,生產發;簡化了征收手續,有利于財政收入的穩定。(2)局限性:“永不加賦”并未實現,攤丁入地時不少地區丁銀的實攤額超過了原額;當外國鴉片輸入后,白銀大量外流,銀價上漲,以銀納稅,人民無形中增加了負擔。探究3:探究中國關稅材料一 晚清時期的關稅中英《南京條約》第十條規定:英國商人在中國通商口岸經商“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從此以后,直到1931年國民黨政府乞求帝國主義國家取得形式上的關稅自主權為止,中國的海關稅則,非經帝國主義國家一致同意,不得更改。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同意“海關聘用英、法、美三國人員幫辦稅務”,中國海關成為列強侵華的工具。19世紀70年代后,收回關稅自主權的呼聲漸起。如鄭觀應提出“收我利權,富我商民,酌盈劑虛”;張塞不僅著書立說,還應起成立“主張國際稅法平等會”,敦促巴黎和會承認中國關稅自主。——夏保國《中國近代關稅自主權的喪失與收復》材料二民國時期的關稅1928年7月,國民政府與美駐華公使簽訂了《中美關稅條約》,規定:“萬年中美兩國所訂國立有效之條約內,所載關于在中國進出口之稅率,存票、子口稅等項之條款,應撤銷作廢而適應國家關稅完全自主之原則。”接著,英、法、荷等國相繼與南京國民政府簽訂了《關稅條約》,承認中國有完全的關稅自主權。中國政府遂于1928年12月須布“海關進口稅則”,將各國于1926年同意的七級附加稅率再分別加上5%的進口正稅,共有八級稅率公布為第一個國定稅則,并決定于1929年2月1日起開始實施。——邱松慶《簡評南京國民政府的關稅自去政策》(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晚清時期關稅征收的主要變化及其反映的時代特征。(1) 變化:協定關稅(或喪失了關稅主權等);列強控制中國海關;重視關稅征收(或謀求關稅自主)。特征:列強入侵導致民族危機加劇;具有半殖民地化特征;中國近代工商業發展;實業救國思潮興起;國際環境變化。(2)評述1929年的南京國民政府關稅自主政策。(2)一定程度上爭取了關稅自主權,體現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有利于抵制外國商品的傾銷,保護中國民族工業和國內市場。但中國海關稅率依然受外國的制約,未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狀況。【我的困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導學案)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教師版).docx (導學案)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