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課標要求】掌握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了解中國歷代重要的變法和改革。【重點難點】學習重點:掌握中國歷代重要變法和改革的背景、基本內容、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及其歷史意義。學習難點:總結中國歷代變法改革的趨勢;通過不同階段改革的時代背景了解改革的意義,體會中華民族"求變""求新"的歷史傳統和精神。【時空定位】【名詞解釋】北魏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土地制度。太和九年(485年),馮太后接受李安世的建議,頒布均田令。主要內容:男子十五歲以上,授露田四十畝、桑田二十畝;婦女授露田二十畝。年滿七十歲,還田于官。桑露田均不得買賣,“但盈者得賣其盈,不足者得買所不足”。奴婢授田數量、辦法與農民相同,地方官吏在職的給予公田。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征收賦稅和調發徭役,并為三長制和戶調制奠定了基礎。三長制:北魏孝文帝接受漢族地主李沖的建議,于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廢除宗主督護制,創立三長制,以抑制豪強隱匿戶口和逃避租調徭役,并直接控制基層政權組織。三長制即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其職責是檢查戶口,監督耕作,征收租調,征發徭役和兵役。三長享有一定的優待,得免除一人到三人的官役。此制度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同時也打擊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一條鞭法:明萬歷年間張居正改革實行的賦稅制度,目的在于扭轉財政危機,主要內容:天賦折銀征收,徭役折銀上納,賦役銀并征收,并直接上交地方官府,該法使農民對國家人身依附關系進一步松弛,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四洲志》:《四洲志》是由林則徐主持編譯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成書于清朝末年,書中簡要敘述了世界四大洲(亞洲、歐洲、非洲、美洲)30多個國家的地理、歷史和政治狀況,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相對完整、比較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書。強學會:中國清代末期維新派政治團體。由康有為、文廷式等人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8月發起組織。主要業務是為強學會譯印圖書,兼售同文館和上海江南制造局所譯的書籍。以康有為在同年8月17日創辦的《萬國公報》為機關報。該報由梁啟超、麥孟華為編輯,同年12月16日改名為《中外紀聞》, 以摘選國內外報刊電訊的新聞報道和清廷奏章為主要內容, 借以宣傳變法維新思想。后被清政府封禁。“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問題引領】1、閱讀教材第一目,總結中國古代幾次重要的變法改革的目的。2、閱讀教材第一目,思考教材中四次中國古代變法改革分別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有什么作用。3、閱讀教材第二目,結合綱要上所學知識,思考中國近代主要改革分別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產生的?4、閱讀教材第三目,思考改革開放在新中國發展建設中有怎樣的意義?【深入探究】探究一:材料:大學士剛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責維新變法。皇上言改革,舉朝言改革,民間言改革,而彼獨悍然曰:“吾誓不改革。”大學士徐桐甚至無恥宣稱:“寧可亡國,不可變法。” --據朱賢枚《慈禧扼殺戊戌變法的前后》問題:根據材料,指出頑固勢力對維新變法的態度。簡要說明他們持這種態度的原因。指出維新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探究二:思考:司馬光為什么說:“祖宗之法不可變”?“守舊”真的毫無道理嗎?【知識框架】【直通高考】一、單選題1.促使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開展變法運動的最深刻的根源是 (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張的影響 B.新興地主階級的推動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 D.各國君主為鞏固統治支持變法2.公元997年,宋廷歲收2 200多萬緡,收支相抵還余大半;到王安石變法前兩年,收入已高達11 000多萬緡,收支卻虧1 500 多萬緡,“民貧乏食”而反。造成這種統治危機的主要原因是 ( )。 A.經濟衰退 B.起義頻繁C.兵力不足 D.“三冗”問題3.王安石上諫宋神宗:“今之貧者舉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由此實行了 ( )。A.青苗法 B.募役法C.市易法 D.方田均稅法4.司馬光曾說:“中戶以下大抵乏食……而州縣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錢不敢少緩,鞭笞縲紲惟恐不迨。”對上述觀點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 )。A.司馬光對王安石變法持否定態度B.有些地方官借變法之機強行斂財C.司馬光公正地反映了小農的心聲D.王安石變法觸犯了百姓的利益5.王安石變法以失敗告終,導致這種結局出現的主要因素有 ( )。①觸動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②用人不當 ③新法有危害百姓的現象 ④變法者態度動搖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6.下列關于張居正改革背景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蒙古族不斷南下劫掠 ②政府財政危機 ③社會階級矛盾尖銳 ④葡萄牙侵占澳門A.①②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7.下列各項屬于張居正改革內容的是 ( )①實施邊防新政 ②清丈田地,推行一條鞭法 ③整頓吏治 ④整頓軍隊與科舉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8.戊戌變法損害了頑固派利益,遭到他們的極力阻撓。下列措施直接觸犯頑固勢力利益的是( )①裁撤冗員 ②取消旗人特權 ③廢除八股 ④裁汰舊軍 ⑤設立京師大學堂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9.(2010年5月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調研文綜17題)歷史學家陳旭麓認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戰爭引發的”。這次“反思”使先進人士認識到必須( )A.喚醒民眾進行反侵略斗爭 B.徹底批判儒家傳統思想C.學習西方的政治文明 D.進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10.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 )A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B鞏固和完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力發展鄉鎮企業C逐步擴大企業自主權,加強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D以公有 為主體多種所有 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二、材料閱讀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張居正改革的重點是整頓賦役制度,以扭轉財政危機。他認為造成財政危機的主要原因是豪民隱占土地,逃避賦稅。要想搞清這個問題,必須清丈土地。1578年(萬歷六年),明政府下令清丈全國土地,凡莊田、民田、職田、蕩地、牧地都要丈量,限三年完成。1581年,清丈基本完成。全國田畝總計7 013 976頃。雖比洪武二十六年最高數額少,但比弘治十五年以來增多了。這說明清丈工作是比較徹底的,對于改變“小民稅存而產去,大戶有田而無糧”的現象,起了一定的作用。——《中國通史教程·古代卷》材料二 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于官。一歲之役,官為僉募。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費,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繳納之費,加以增耗。凡額辦(正稅)、派辦(附加)京庫歲需與存留(留置地方)、供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并為一條,皆計畝征銀,折辦于官,故謂之一條鞭。立法頗為簡便。嘉靖間,數行數止,至萬歷九年乃盡行之。——《明史·食貨志二·賦役》材料一中所述張居正改革的重點是什么?為此他在經濟上首先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張居正為賦役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什么政策?(3)結合材料一、材料二,判斷材料二中提到的“至萬歷九年”是什么時間。這一制度的實施有何影響?參考答案【問題引領】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適應社會變動,實現的富國強兵。北魏孝文帝改革:鞏固政權,推動民族融合,緩和民族矛盾,縮小南北差距。北宋王安石變法與明張居正改革:鞏固封建統治,富國強兵。商鞅變法: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為秦國建立大一統帝國奠定基礎。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動民族融合,緩和民族矛盾,縮小南北差距。北宋王安石變法與明代張居正改革:鞏固封建國家的統治。戊戌變法:清政府腐敗無能,近代戰爭掀起列強瓜分中國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度半封建社會。清末新政:民族資產階級興起;內外交困,人民思想逐漸解放,呼吁資產階級民主憲政的熱情高漲;清政府統治被動搖。民國改革:推翻了封建王朝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政府,需要革除封建社會陋習,推動社會轉型。4、改革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深入探究】參考答案:探究一:(1)持反對態度。變法觸及守舊勢力的利益。因此,他們反對變法。(2)資產階級維新派勢力過于弱小;封建勢力十分強大探究二:歷代不乏遵循“祖宗之法”而明治天下的例子,說明繼承行之有效的祖宗之法是有其合理性的。而政治陷入困局,并不是“祖宗之法”壞了,而是執行法的人出了問題。那么只改法,卻不改人,不僅不能根治問題,還會丟掉前人經驗總結出的精華。加之改革與變法動搖統治基礎,偌大的國家沒有穩固統一的集權,國家分裂,社會動蕩,未必就是好事。宋朝司馬光主張“祖宗之法不可變”,是因為宋中期以后,統治階級的所作所為與“民本的”“仁政的”“祖宗之法”形成了鮮明對比,特別是王安石變法的刻民聚斂更與“祖宗之法”針鋒相對。因此,不能想當然的貶低一個觀點,多去考慮其背后的原因,會對歷史人物及其思想,甚至時代背景,有更深刻的認識。【直通高考】一、1、答案 C解析 根源即根本原因,應從經濟角度分析。答案 D解析 這種統治危機主要是財政危機,根據收入增加可以排除經濟衰退,根據北宋的國情可知是冗官、冗兵、冗費造成的積貧。3、答案 A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的能力。提取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官薄其息”,聯系所學,王安石大力推行青苗法,由政府拿出一定的錢或糧食作本,在夏秋兩收之前以低息貸給農民,幫助他們渡過難關。4、答案 C解析 從材料可以看出在新法實施過程中,地方官為追求政績,強制貸款,這反映了在變法過程中出現了用人不當的問題,但也有夸大成分,并非“公正”。5、答案 B解析 王安石變法失敗主要原因是損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并且在新法的推行過程中由于用人不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王安石在變法方面并未出現過動搖。6、答案:D解析:明朝中期面臨內外交困的危機,①④是外部危機,②③是內部危機。答案:C解析:④整頓軍隊與科舉屬于王安石變法內容。答案:A 解析:①②③④使頑固勢力丟官、失去權利,直接觸犯了他們的利益,而⑤主要是針對學生而沒有直接危及官僚的當前利益。9、答案:C 解析:甲午戰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挽救民族危機,維新派、革命派先后登上歷史舞臺,分別提出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的主張。B項是在新文化運動,D項是指新民主主義革命。A項在甲午戰爭之前。10、答案:A解析: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二、1、【考點】明代張居正改革【答案】(1)重點:整頓賦稅制度。措施:丈量土地。效果:比較徹底,為賦稅制度的變革奠定了基礎。(2)政策:一條鞭法。(3)時間:1581年。 影響:新法使政府從掌握大量田地的地主手中增加稅收,又使無地、少地的貧民和工商業者減輕了負擔;限制了豪強地主舞弊瞞漏和胥吏里甲的層層盤剝,減輕了農民額外的負擔;有利于穩定農業生產,并使得大量農產品流入市場,從而刺激了商品生產和貨幣流通,促進了城鎮手工業雇傭勞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發展。【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明朝中后期的賦役制度,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組織答案。第(1)問主要結合材料一回答。第(2)問閱讀材料可得。第(3)問根據材料一中“1578年(萬歷六年)”可判斷“萬歷九年”指1581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