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0張PPT)Learning target學習目標1描述消化系統的組成。2設計并實施實驗,分析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3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內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4認同消化系統的功能,逐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情境導入小明吃西瓜時,不小心將一粒西瓜籽咽了下去。這粒西瓜籽在小明的消化道內,經歷了一天的歷險。它先遇到像軋鋼機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點兒將它壓的粉身碎骨;剛躲過一劫,又順著一條細長的通道滑進了一個大的房間,這個房間在不停的搖晃,還下了一陣“酸雨”;后來它鉆進了一條又長又窄的迷宮,它在這里走了很久,身邊的許多物質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宮,它又差點兒鉆進死胡同,幸虧及時改變方向;后來不知怎地,它與一些很臭的東西混在了一起;最后,它們在小明上廁所時,一起離開了小明。消化系統的組成食物在消化道內分解成可以被細胞吸收的物質的過程。細胞膜消化系統的組成壹1、消化糖 類脂 肪蛋白質水無機鹽維生素大分子有機物小分子無機物小分子有機物觀察29頁圖4-22,參考課本26、29頁文字,找出消化系統的組成,并總結以下表格。消化系統的組成壹2、消化系統的組成消化腺 消化液 所含消化酶 流入的部位TIPS消化道外面的大消化腺肝臟胰腺唾液腺消化道壁內的小消化腺胃腺腸腺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唾液腺肝臟胃腺胰腺腸腺①③②④⑤⑥⑧⑨⑩ ⑦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2、消化系統的組成消化腺 消化液 所含消化酶 流入的部位唾液腺胃腺腸腺胰腺肝臟口腔胃小腸小腸小腸唾液胃液膽汁腸液胰液唾液淀粉酶消化糖類、蛋白質、脂肪的酶不含消化酶胃蛋白酶消化糖類、蛋白質、脂肪的酶消化系統的組成壹2、消化系統的組成概念:活細胞產生的促進物質發生變化的有機物。(課本28頁小資料)作用:將復雜的大分子物質分解為簡單的小分子物質。特性:專一性、多樣性消化酶作用示意圖自制教具消化系統的組成壹3、酶食物在消化道內分解成可以被細胞吸收的物質的過程。1、消化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消化腺:唾液腺、肝臟、胰腺、胃腺、腸腺。2、消化系統的組成3、酶消化液中的消化酶將復雜的大分子物質分解為簡單的小分子物質。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貳淀粉(沒有甜味)麥芽糖(有甜味)取一塊饅頭慢慢咀嚼會有甜味現象饅頭的主要成分為淀粉,淀粉沒有甜味解釋分解碘變藍碘不變藍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貳1、提出問題饅頭變甜是否與牙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唾液都有關系呢?2、作出假設饅頭變甜與牙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唾液都有關系。無咀嚼、舌攪拌、唾液牙齒咀嚼、無攪拌、唾液牙齒咀嚼、舌攪拌、無唾液3、制定計劃牙齒咀嚼、舌攪拌、唾液對照組:實驗組:1)實驗中用__________來模擬牙齒咀嚼;用 __________模擬舌的攪拌。2)實驗中收集唾液的方法是:切碎饅頭塊玻璃棒攪拌模擬人體口腔溫度,保證酶的活性。用涼開水漱口,再在口內含一塊消毒棉絮,想自己最想吃的食物,約1分鐘后,用干凈的鑷子取出棉絮,將棉絮中的唾液擠壓到小燒杯中。3、制定計劃3)實驗中將試管放在37℃溫水中的原因: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貳4、實施計劃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貳步驟 操作 對照組 實驗組唾液組 舌頭組 牙齒組第一步 加入:饅頭塊或饅頭屑第二步 加入:唾液或清水第三步 處理:攪拌或不攪拌第四步 保溫5-10分鐘 保溫第五步 加碘液(2滴) 滴碘液第六步 實驗結果預測第七步 真實結果記錄饅頭屑唾液攪拌不變藍清水不攪拌饅頭塊饅頭屑攪拌變藍饅頭屑唾液唾液攪拌變藍變藍5、分析結果,得出結論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貳饅頭屑唾液攪拌饅頭屑清水攪拌饅頭屑唾液不攪拌饅頭塊唾液攪拌對照組實驗組實驗組實驗組結論:饅頭變甜與牙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唾液都有關系。6、表達交流通過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饅頭中的淀粉才能與唾液充分混合,只改變了饅頭塊的大小和形狀。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使淀粉分解為麥芽糖,改變了淀粉的成分。教材中為何只用了3支試管?牙齒、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作用和區別?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貳饅頭屑唾液攪拌對照組饅頭屑清水攪拌實驗組饅頭塊唾液不攪拌實驗組6、表達交流為什么有的同學的實驗中,對照組也變藍?淀粉未被全部分解為麥芽糖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貳麥芽糖(有甜味)碘變藍?饅頭塊太大唾液太少碘液太多…1、淀粉遇碘變藍,麥芽糖遇碘不變藍。在口腔中,通過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和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作用,饅頭中的淀粉被分解成麥芽糖。2、淀粉在口腔中的變化食物的消化配合牙齒咀嚼攪拌,將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將食物切斷、磨碎牙齒舌頭唾液流入口腔唾液腺導管的開口物理性消化(大小、形狀改變)化學性消化(成分改變)淀 粉唾液淀粉酶口腔麥芽糖第一站 :口腔食物的消化叁口腔中的食物通過吞咽,進入食道,通過食道的蠕動,將食物推入胃中。食物的消化叁第二站:咽、食道咽和食道無消化功能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暫時貯存食物。胃壁中有消化腺——胃腺,胃腺分泌消化液——胃液,胃液中有鹽酸和蛋白酶,初步分解蛋白質。食物的消化叁第三站:胃胃蛋白酶胃多肽蛋白質腸腺分泌腸液流入小腸,含有消化糖類、蛋白質、脂肪的酶。腸腺食物的消化叁第四站:小腸胰腺分泌胰液,其中含有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的酶。肝臟分泌膽汁,儲存在膽囊中,不含消化酶。食物的消化叁第四站:小腸肝 臟胰 腺膽 囊十二指腸小 腸膽汁對脂肪的消化有沒有影響?膽汁對脂肪的消化有影響。2支試管加入等量清水和花生油,1號試管加入膽汁,2號試管加入等量清水,搖勻后觀察實驗現象。食物的消化叁第四站:小腸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并實施計劃膽汁中沒有消化酶,但它能使脂肪變成微小的顆粒,從而增加脂肪酶與脂肪的接觸面積,起到促進脂肪分解的作用。(課本30頁小資料)食物的消化叁第四站:小腸乳化作用食物的消化叁第四站:小腸淀 粉唾液淀粉酶口腔麥芽糖胰液、腸液中的酶小腸葡萄糖蛋白質胃蛋白酶胃多肽胰液、腸液中的酶小腸氨基酸脂肪膽汁小腸脂肪微粒胰液、腸液中的酶小腸甘油+脂肪酸人體消化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小腸大腸通過蠕動,將食物殘渣推向肛門,糞便通過肛門排出。小腸通過蠕動,促進消化,吸收營養物質,將剩余物推入大腸。食物的消化叁第五站:大腸、肛門大腸和肛門無消化功能知識點總結1、食物的消化過程2、營養物質消化的主要場所是小腸營養物質 開始消化部位 主要消化部位 所需消化液 最終產物淀粉 口腔 小腸 唾液、腸液、胰液 葡萄糖蛋白質 胃 小腸 胃液、腸液、胰液 氨基酸脂肪 小腸 小腸 膽汁、腸液、胰液 甘油、脂肪酸X —— 淀粉;Y ——脂肪。右圖中的曲線分別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質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1、圖中哪一條曲線表示脂肪的消化過程?XY蛋白質BACDE(口腔)(大腸)未被消化營養物質的百分比%50100右圖中的曲線分別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質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2、淀粉、脂肪和蛋白質各在消化道的哪個部位開始被消化?淀粉初始消化部位:口腔脂肪初始消化部位:小腸蛋白質初始消化部位:胃XY蛋白質BACDE(口腔)(大腸)未被消化營養物質的百分比%501003、D中含有哪些消化酶?D為小腸,含有消化糖類、脂肪、蛋白質的酶右圖中的曲線分別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質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XY蛋白質BACDE(口腔)(大腸)未被消化營養物質的百分比%50100營養物質的吸收營養物質的吸收肆食物在消化道內經過消化,最終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能夠被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那么,這些營養物質是在小腸中還是大腸中被吸收的呢?1.小腸很長,5-6米;2.有皺襞、絨毛(內表面積大);3.小腸絨毛壁、毛細血管壁、毛細淋巴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營養物質的吸收肆1.大腸長1.5米;2.只有皺襞,沒有絨毛。營養物質的吸收肆胃吸收少量水、無機鹽和酒精大腸吸收少量水、無機鹽和維生素吸收水、無機鹽、維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小腸被小腸絨毛壁上皮細胞吸收的營養物質進入毛細血管,由血液運往全身各處。葡萄糖在細胞的線粒體中分解釋放(提供)能量。肝臟可以將暫時不用的葡萄糖合成為糖原貯存起來。在消化道中哪些部位具有吸收作用 食物殘渣通過肛門排出體外。糞便中往往含有病菌、蟲卵和其他一些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如果排出后不加以處理就可能會污染土壤、水源,甚至傳播疾病。營養物質的吸收肆糞便無害化處理方法高溫堆肥沼氣發酵消化道中具有吸收作用的器官有哪些?消化道中具有消化作用的器官有哪些?消化道中既具有消化作用又具有吸收作用的器官有哪些?糖類、脂肪、蛋白質在體內的供能順序:__________________;糖類、脂肪、蛋白質在體內的消化順序:__________________。小腸小腸適于消化物質的結構特點:小腸很長;有皺襞和小腸絨毛;多種消化液和消化酶。小腸適于吸收營養物質的結構特點:小腸很長;有皺襞和小腸絨毛;小腸絨毛壁和毛細血管壁薄。口腔、胃、小腸胃、小腸、大腸胃、小腸糖類>脂肪>蛋白質糖類>蛋白質>脂肪消化系統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消化和吸收食物的消化營養物質的吸收消化道消化腺淀粉遇碘變藍淀粉→麥芽糖→葡萄糖蛋白質→多肽→氨基酸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小腸是營養物質吸收的主要場所情境再現小明吃西瓜時,不小心將一粒西瓜籽咽了下去。這粒西瓜籽在小明的消化道內,經歷了一天的歷險。它先遇到像軋鋼機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點兒將它壓的粉身碎骨;剛躲過一劫,又順著一條細長的通道滑進了一個大的房間,這個房間在不停的搖晃,還下了一陣“酸雨”;后來它鉆進了一條又長又窄的迷宮,它在這里走了很久,身邊的許多物質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宮,它又差點兒鉆進死胡同,幸虧及時改變方向;后來不知怎地,它與一些很臭的東西混在了一起;最后,它們在小明上廁所時,一起離開了小明。請看右圖中一家三口的對話。母親說的話有道理嗎?為什么?有道理。細嚼慢咽能充分咀嚼食物,并使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從而充分發揮口腔的消化作用,減輕腸胃的負擔。鏈接生活這孩子!吃飯應該細嚼慢咽。這么快就吃完了?太好吃了!沒怎么嚼就下去了。1. 下列有關人的消化系統敘述中,正確的是?( )A. 消化系統由口腔、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D. 肝臟分泌的膽汁中有多種酶B. 胃只有貯存食物和磨碎食物的功能C. 小腸是食物消化的主要部位①②③④2. 如圖為人體消化系統的部分結構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①是肝臟,它分泌的膽汁中不含消化酶,但能促進脂肪的消化D. ④是胰腺,它分泌的消化液只能消化蛋白質B. ②是大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C. ③是胃,能將蛋白質初步分解成葡萄糖3. 如圖為人體消化、吸收的過程示意圖,①~⑤分別表示不同的消化液,縱向箭頭表示消化液對相應營養物質的消化作用,a、b、c分別表示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最終消化產物。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 ④和⑤發揮作用的主要場所都是小腸D. X是大腸,是吸收a、b、c的主要場所B. ①為唾液,能將淀粉分解為葡萄糖C. ③內含有脂肪酶,可以分解脂肪淀粉蛋白質脂肪abcX①⑤②③④4. 如圖為某同學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實驗設計。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淀粉在口腔中被分解成葡萄糖D.兩支試管放在37℃溫水中的目的是模擬人體口腔的溫度B. ②號試管中的淀粉會被唾液中的蛋白酶消化分解C.滴加碘液后,①號試管不變藍,②號試管變藍如圖是人體消化系統模式圖,請據圖回答:5. 人體消化系統包括_______和消化腺兩部分。6. 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質、脂肪需經消化才能被吸收,其中_______在②胃中開始被初步消化,在[ ]_____中被最終消化成簡單小分子物質;人體最大的消化腺是[ ]_____,它分泌的_____暫時儲存在_____中,不含有消化酶,但能促進_____的乳化。消化道蛋白質③小腸①肝臟膽汁膽囊脂肪①③②如圖是人體消化系統模式圖,請據圖回答:7. 小腸內有膽汁、胰液和腸液多種消化液,且內表面積大,這說明小腸是_____和_____的主要場所。消化吸收①③②2.2 《消化和吸收》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第四單元第二章第二節內容。本節內容是第二節“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內容的延續,也為第三節“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奠定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更是本章內容的重點。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有:消化系統的組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過程、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探究實驗,內容較多,分為2個課時。第1課時主要學習消化系統的組成和探究實驗,第2課時主要學習食物的消化過程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二、學情分析學生學習了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并初步了解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經過消化吸收才能被細胞利用,但對這一過程具體是如何發生、在哪發生并不了解。七年級的學生對人體的生理功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渴望探究人體的奧秘。有初步的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實驗探究能力,但思維的全面性、邏輯性不強。通過自主閱讀、觀看視頻、教師演示,能主動思考、表達與交流,進而更好認識人體的消化系統。三、教學目標1.描述消化系統的組成。2.設計并實施實驗,分析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3.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內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4.認同消化系統的功能,逐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四、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1.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2.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3.食物的消化過程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教學難點1.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2.食物的消化過程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五、教學資源實驗材料及器具(饅頭塊、清水、碘液、水浴加熱裝置或溫水代替、試管、試管架、玻璃棒、花生油、清水、豬膽汁、滴管)、自制教具、課件、視頻資源。六、教學過程知識內容 教學行為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引入新課 故事導入:《西瓜子歷險記》這粒西瓜子現在回想起它在人體內的旅行還心有余悸,你知道他遇到的軋鋼機似的怪物、房間、酸雨、迷宮、臭的東西分別指的是什么嗎?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一起來進入今天的學習。展示學習目標。 閱讀故事,思考問題。 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授新知一、消化系統的組成 復習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維生素6類營養物質,這些物質是怎樣進入細胞被人體利用的呢? 展示gif動畫。小分子物質可以直接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大分子卻被擋在外面,這些大分子物質怎樣才能進入細胞呢?像這樣,食物在消化道內分解成可以被細胞吸收的物質的過程成為消化。自學任務:觀察29頁圖4-22,并參考課本26、29頁文字,找出消化系統的組成,總結以下表格。教師巡視、引導、點撥,板書。觀察圖上5個消化腺和消化道的位置關系,你能否發現哪些消化腺屬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哪些屬于消化道內的小的消化腺。最大的消化腺是哪一個呢?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大多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什么是酶?組織學生閱讀28頁小資料。展示大分子物質結構模型,用剪刀破壞中間的連接鍵,模擬酶的作用。 回憶6類營養物質的分子大小。觀察動態圖片,積極思考直接進入細胞的物質特點。自主閱讀課本,找出消化系統的組成,完成表格。分享自學任務答案。在教師的引導下,觀察圖片,分析消化腺和消化道的位置關系。閱讀教材補充資料。觀看教師演示,理解酶的作用相當于剪刀。 通過復習、觀察物質進入細胞特點,理解大分子物質需要分解成小分子物質才能進入細胞。培養學生獲取信息、歸納總結、識圖、表達交流的能力。通過演示,形象直觀地展示大分子物質在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質。二、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生活中,我們吃饅頭時會發現:剛入口時,饅頭并不甜,咀嚼一段時間后就變甜了,這是為什么呢?怎么驗證我們的猜測呢?淀粉和麥芽糖出了有無甜味還有什么區別?在口腔中有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和唾液,饅頭變甜是否和這些因素都有關系呢?按照探究實驗的步驟來展開實驗探究。此實驗中有三個變量:牙的咀嚼、舌的攪拌、唾液,我們如何設置對照組和實驗組的條件呢?對照組:未對變量進行處理,最接近自然條件的一組。實驗組:人為改變實驗變量的一組。如何模擬牙齒的咀嚼與舌的攪拌?唾液如何收集?為何試管要放在37攝氏度的溫水中?按照實驗計劃展開實驗探究,教師巡視,給予實驗指導。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對照組及實驗組顏色變化分別是怎樣的?對實驗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討論。 積極思考,通過閱讀課本上的實驗提示得知,淀粉無甜味,麥芽糖有甜味。猜測,可能是在口腔中淀粉變成了麥芽糖。淀粉遇碘變藍,而麥芽糖遇碘不變藍,可以用碘液來驗證。回顧探究實驗的步驟并展開實驗探究:一、提出問題饅頭變甜是否與牙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唾液都有關系呢?二、作出假設饅頭變甜與牙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唾液都有關系。三、制定計劃對照組:牙齒咀嚼、舌攪拌、唾液實驗組:①無咀嚼、舌攪拌、唾液②牙齒咀嚼、無攪拌、唾液③牙齒咀嚼、舌攪拌、無唾液思考并討論問題,完善實驗計劃。四、實施計劃五、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對照組:不變藍,淀粉被分解為麥芽糖,遇碘不變藍。實驗組:變藍,淀粉未被(完全)分解,淀粉遇碘變藍。六、表達與交流 引導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并嘗試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展開探究實驗,提高學生設計實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小組合作能力。三、食物的消化過程 提出問題:①淀粉、蛋白質、脂肪在消化道的什么部位被消化?②消化過程有哪些結構或消化液的參與?③它們最終分別被消化成了什么?播放視頻:食物的消化過程。引導學生在閱讀教材和觀看視頻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描述食物的消化過程。第一站——口腔牙齒、舌的咀嚼和攪拌改變了食物的大小和形狀,屬于物理性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參與下,淀粉被初步分解為麥芽糖,食物的成分改變,有了新物質產生,屬于化學性消化。在口腔中只有一小部分淀粉被分解,大部分淀粉和蛋白質,脂肪都沒有發生變化。這些物質通過吞咽,經過咽進入食道,食物在食道有沒有被消化分解呢?食物下行到第三站——胃,在胃里發生了什么變化?胃的收縮和蠕動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屬于物理性消化還是化學性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蛋白質被初步分解為多肽屬于哪種消化類型?接著,隨著胃的蠕動,食糜繼續下行到小腸,食物在小腸中發生了什么變化?除了腸液外,小腸中還有沒有其他消化液?組織學生觀察肝膽胰和十二指腸位置圖。膽汁不含消化酶,對食物消化有沒有影響呢?我們生活中常聽說脂肪肝,是不是肝臟功能不好,會影響脂肪的消化呢?結合學過的探究實驗,展開實驗探究。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教師進行演示實驗,展示實驗結果。膽汁中沒有消化酶,但它能使脂肪變成微小的顆粒,從而增加脂肪酶與脂肪的接觸面積,起到促進脂肪分解的作用。引導學生總結淀粉、脂肪、蛋白質在小腸中各種消化液和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徹底分解過程。食物消化的主要場所是在哪里?為什么?小腸通過蠕動,將剩余物推入大腸,大腸通過蠕動,將食物殘渣推向肛門,糞便通過肛門排出。 觀看視頻,初步認識食物在人體的變化。組織語言,表達。牙齒將食物切斷、磨碎,舌配合牙齒咀嚼、攪拌,將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唾液經導管流入口腔。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將淀粉初步分解為麥芽糖。思考得出:咽和食道沒有消化功能。胃壁中有消化腺——胃腺,胃腺分泌消化液——胃液,胃液中有鹽酸和蛋白酶,初步分解蛋白質。思考問題,并回答:物理性消化;化學性消化。腸腺分泌腸液流入小腸,含有消化糖類、蛋白質、脂肪的酶,將淀粉、蛋白質、脂肪徹底分解。 觀察圖片,總結胰腺分泌胰液,其中含有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的酶。肝臟分泌膽汁,儲存在膽囊中,不含消化酶。胰液和膽汁經導管流入十二指腸。回顧探究實驗的設計,參與實驗方案的制定,觀察實驗結果。淀粉和麥芽糖最終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質和多肽最終分解成氨基酸。脂肪在膽汁的作用下乳化成脂肪微粒,在腸液和胰液中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小腸,含有多種消化液和消化酶。大腸和肛門無消化功能。 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語言表達的能力。通過歸納總結、設計實驗方案,培養科學思維。內化“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思想。四、營養物質的吸收 食物在消化道內經過消化,最終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能夠被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那么,這些營養物質是在小腸中還是大腸中被吸收的呢?教師補充講解消化道中具有吸收作用的器官。胃:吸收少量水、無機鹽和酒精。小腸:吸收水、無機鹽、維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大腸:吸收少量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營養物質被小腸吸收后到哪了呢?最終到哪里發揮作用?補充介紹小資料:肝臟可以將暫時不用的葡萄糖合成為糖原貯存起來。食物殘渣通過肛門排出體外。糞便中往往含有病菌、蟲卵和其他一些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如果排出后不加以處理就可能會污染土壤、水源,甚至傳播疾病。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對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呢 結合課本上的“資料分析”,分析小腸和大腸的結構特點。小腸比大腸長,內部有皺襞和小腸絨毛,內表面積比大腸大,小腸絨毛壁和毛細血管壁薄,所以小腸是營養物質吸收的主要部位。被小腸絨毛壁上皮細胞吸收的營養物質進入毛細血管,由血液運往全身各處。葡萄糖在細胞的線粒體中分解釋放(提供)能量。高溫堆糞、沼氣發酵 通過解讀“資料分析”,提高獲取信息的能力。課堂小結 結合板書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梳理。情景再現:《西瓜子歷險記》學完本節課的內容,你現在知道這里西瓜子在人體中遇到的結構或物質是什么了嗎? 學生分享收獲,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回答問題。 系統總結,盤點收獲。達標檢測 引導學生完成教材31頁“技能訓練”。學以致用:生活中媽媽常說:“吃飯應該細嚼慢咽”有道理嗎?為什么?出示習題,檢測學習效果。 自主完成“技能訓練”,小組討論,分享解題思路。利用所學知識解決、解釋生活中的問題。完成習題檢測,鞏固所學知識。 提高識圖能力、知識的遷移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生物學核心素養。檢測學習效果,鞏固所學知識。理論聯系實際,鞏固所學。七、作業布置1.完成課后練習及教輔同步練習。2.結合課本30頁“資料分析” 中的圖文資料,利用A4紙制作小腸結構模型。八、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2 消化和吸收-教案.doc 2.2 消化和吸收-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