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微專題1 先秦時期國家治理體系的構建【主干梳理】原始社會 禪讓制:堯舜禹時期,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夏、商、西周時期 (1)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夏啟開創第一個國家政權;(2)內外服制度:商朝時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商王對外服(附屬國)控制力有限;(3)分封制與宗法制:出現于商朝,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4)禮樂制度:維護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5)世卿世祿制:先秦時期的選官制度,強調出身和門第高低;(6)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神權與王權相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春秋戰國時期 (1)列國紛爭:先后形成“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西周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 (2)華夏認同:春秋時期,戎狄蠻夷等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戰國時期,戎狄蠻夷已經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真題示范】考向1 西周的分封制(知識)(2022·6月浙江選考)談及個人的政治抱負和所心儀的時代,孔子說:“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毕铝许椫?,與孔子“從周”相關的是( )A.“封建親戚,以蕃屏周”B.“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D.“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考向2 西周政治制度的建構及特點(能力)(2022·1月浙江選考)論及周王朝的統治模式,有學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長子一脈的首領,代表整個家族祭祀上天;諸侯國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們與周王嫡長子一脈的親疏關系。下列項中,對這一“統治模式”解讀正確的是( )①神權與王權結合②中央對地方實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④標志著中國開始邁入早期國家起源的歷史階段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考向3 西周政治制度的發展(素養)(2021·湖北高考)“爵”通常被認為是飲酒器(如圖),也是飲酒禮上尊卑關系的象征,進而被用來代表品位序列。大約從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漸趨成熟。這反映了( )爵A.冶煉技術的提高B.鑄造工藝的完善C.等級制度的發展D.宗法體系的崩潰考向4 商周的制度創新(價值)(2021·1月浙江選考)周王將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貴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溝封之”,封國成為王朝的屏障。對此制度解讀正確的是( )A.周王實現了權力的高度集中B.諸侯在封國享有世襲統治權C.血緣關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據D.維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統治考點考向 (1)在2022年高考中,“中華文明的起源”是新增加內容,高考多以新的史學材料(文明遺址、墓葬文物、史料記載等),抓住早期文明的“多元一體”特點為情境設計考查。考點考向 (2)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是考試的重點,原始的民主遺存、制度認同也是最新關注點。注重考查形式的情境化設計,注重多個角度的結合。命題感悟 早期文化遺存以及商周政治制度與維護國家統一之間關系是高考的重點命題區域,核心素養多關注唯物史觀中的基本原理,家國情懷也是命題的重要方向。【深化提升】1.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特征多元性 (1)從文化遺址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2)從文化特點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農作物種植為北粟南稻。 (3)從區域分布看,涉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等一體性 (1)從社會生活看,各地有共同點,如制作陶器、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定居生活等。 (2)從遺址分布看,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2.分封制在古代中國社會治理中的五大作用(1)控制地方:通過分封制,周天子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周朝通過分封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并逐步構織出遍布全國的交通網絡,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2)“天下共主”:通過分封,周朝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周天子確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3)文化傳播:通過分封制,周朝的文化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推動了各地區文化交流與文化認同。(4)經濟發展:分封制加速了周朝經濟的發展。(5)威脅中央:受封諸侯在自己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西周后期,王權衰落,諸侯國勢力日益壯大,對周王室造成威脅。【模擬演練】角度1 學術研究——“二重證據法”王國維是最早提出二重證據法的學者,即紙上之材料(傳世文獻)與地下之新材料(考古發掘)相互印證,使某部分證明為信史。二重證據法被公認為是研究歷史的基本方法,為歷史研究者提供了如何運用史料的成功示范,豐富了古史研究的可信資料,擴大了史學工作者的視野,成為20世紀中國史學科學化進程的重要界標。下表是史籍中關于商初大臣伊尹的記載,據此能被認定的史實是( )史料 記錄內容《竹書紀年》(戰國晚期) 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史記·殷本紀》(西漢)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A.伊尹對商初政局影響很大B.太甲應是武力奪回王位C.伊尹是不得已攝政的賢臣D.太甲因失德喪失過王位角度2 歷史概念——宗法制、分封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分封制對于鞏固和擴大西周王朝的統治和影響起到了積極作用,它是我國從方國林立走向專制帝國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宗法制度由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是王族貴族按血緣關系分配國家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周武王滅商以后將神農氏、黃帝、帝堯、帝舜、大禹等古老氏族的后裔進行“褒封”,甚至連商紂王的兒子也被封為“三監”之一,“以續殷祀”,而分封制度的真正實施則始于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后。這反映出西周初期的制度構建( )A.旨在重構國家治理體系B.摒棄了武裝殖民的方式C.推動了南北文化的交流D.確立了周王的專制權力角度3 知識拓展——國人問政,原始民主遺存原始民主傳統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君主要征求“國人”的意見,國人也可以通過輿論來影響朝政。西周至春秋時期,史籍中常有“國人皆咎公”“國人謗之”“國人圍之”“以說(悅)于國人”“國人不欲,故出(驅逐)其君”“國人逐之”“禮于國人”“盟國人于亳社”“國人助之”等記載。這表明( )A.西周至春秋宗法分封制逐漸崩潰B.當時民本思想成為社會主流C.“國人”是當時重要的政治勢力D.西周已出現了民主思想萌芽參考答案真題示范考向1 A [“從周”是指孔子推崇周代的禮制,維護有序的等級秩序,“封建親戚,以蕃屏周”是指周代的分封制,維護了等級秩序,A項正確;“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是郡縣制,排除B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董仲舒的儒學獨尊主張,排除C項;“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涉及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項。]考向2 B [根據材料“周王是家族中嫡長子一脈的首領,代表整個家族祭祀上天;諸侯國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們與周王嫡長子一脈的親疏關系”及所學知識可得,這體現西周將分封制與宗法制相結合,神權與王權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①③符合題意,B項正確;秦朝的郡縣制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②不符合題意,中國早期國家不是從西周開始的,④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考向3 C [“爵”從飲酒器具到象征尊卑關系再到代表品位序列,且“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漸趨成熟,反映了等級制度的發展,故選C項;冶煉技術的提高與尊卑關系、品位序列無關,排除A項;“完善”說法過于絕對,且材料未涉及鑄造工藝,排除B項;“五等爵”制反映了等級制度的發展,與宗法體系的崩潰無關,排除D項。]考向4 B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分封制下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人口權、土地權,對周天子定期朝貢與述職并提供軍賦和力役,故選B項;西周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項;分封制的對象主要分為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排除C項;周朝存在時間是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統治791年,排除D項。]模擬演練角度1 A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伊尹放太甲于桐宮,成為商朝的實際主政者,后來太甲返回之后重新執政,這說明伊尹對商朝初年的政局影響很大,A項正確;B、C、D三項都是對材料的片面解讀,不能被認定為史實,排除。]角度2 A [材料反映了周武王滅商之后初次分封的概況,對古老氏族后裔和商紂王兒子進行分封,這一舉措旨在安撫先王后代并對其進行監督,這對于重構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重要意義,A項正確;周公平定三監之亂的過程實際上仍是武裝殖民的方式,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推動南北文化交流,排除C項;周代并未實現君主專制,排除D項。]角度3 C [根據材料可知,國人可以議論政治甚至可以驅逐國王,可見“國人”是當時重要的政治勢力,C項正確;材料與分封制無關,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民本思想,排除B項;民主思想是近代中國出現的,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