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醫療與公共衛生第14課《古代的疫病與醫學成就》【課標要求】知道古代疫病的流行與影響;了解中醫藥的主要成就和西醫在中國的傳播、發展過程。【重難點】了解古代疫病的防治措施,知道中醫藥的主要成就,理解疫病產生的影響【名詞解釋】1.明末鼠疫:又是指明朝崇禎帝在位期間中國北方出現的大鼠疫。明代中期以后中國進入了一個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明末大鼠疫開始于崇禎六年(1633年),地點是山西。崇禎十四年傳到河北,并隨著李自成和清朝的軍隊傳到更多的地區。崇禎十四年(1641年),鼠疫傳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間,保守估計死亡人數高達全城的五分之一2.黑死病:爆發于14世紀中后期的黑死病,使歐洲大傷元氣,對中世紀歐洲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造成了劇烈的沖擊,西方學者認為它標志了中世紀的結束。經歷了黑死病后,歐洲文明走上了另外一條不同的發展道路,不僅推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也促使天主教會的專制地位被打破,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乃至啟蒙運動產生重要影響,從而改變了歐洲文明發展的方向。3.中醫:中醫學以陰陽五行為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以藏象生理學、經絡腧穴學作為基礎學科。4.西醫:以化學、生物學、物理學等實驗科學為依托,借助精密儀器及數據分析,在解剖學、診斷學、藥學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把西方近代醫學帶到中國,但影響有限,鴉片戰爭后,教會醫生與軍醫追隨殖民者而來。5.教會醫院:基督教利用醫藥作為在中國推行文化的方式。傳教士在中國舉辦醫療事業在客觀上曾把西方的醫術和西藥以及近代醫院制度、醫學教育(包括護理教育)傳入了中國。黃寬于1857年從美國留學回到廣州在博濟醫院行醫,成為中國第一代西醫。進入二十世紀后,在華主要教會大學都先后設置醫學院,多數教會醫院都附設護士學校,中國大部分西醫人才都出自教會醫學院校。【問題引領】閱讀教材第一子目:古代的疫病,回答以下問題。1.舉例說明古代主要疫病的流行概況及影響。2、古人有哪些防止疫病的措施值得借鑒?二、閱讀教材第二子目,簡述中醫藥的主要成就。三、閱讀教材第三子目,回答以下問題。1.簡述西醫在中國的傳播概況。2.西醫的傳入有何意義?【課后小練】1.《漢書五行志》載:“秦連相坐之法,棄灰于道者黔”。《唐律疏議》載:“其穿垣出穢污者,杖六十。”上述材料體現了A.古代統治者推崇“外儒內法”使得刑法嚴苛 B.嚴刑峻法是秦朝滅亡的原因之一C.古代統治者重視以法律手段防范疫病流行 D.法律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2.清代醫學家王清任(1768—1831)曾親至刑場,觀察人體臟器,發現古書所繪與實際不符之處,繪成《親見改正臟腑圖》二十五種。他還在醫學實踐基礎上提出“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的新說。這反映出當時A.傳統醫學的經驗性特征 B.西學東漸影響醫學發展C.中醫醫學的近代化趨向 D.經世致用成為時代精神3.表1元初六年(119年)“遣光祿大夫將太醫循行疾病” 卷5元嘉元年(151年)“使光祿大夫將醫藥案行” 卷7建寧四年(171年)“使中謁者巡行,致醫藥”,熹平二年(173年)“使使者巡行,致醫藥”;光和二年(179年)“使常侍,中謁者巡行,致醫藥” 卷8表1是摘自《后漢書》的資料。這反映了東漢時( )A.人們的健康狀況比較差 B.朝廷重視醫藥學的發展C.中央加強對地方的監察 D.政府積極應對疾疫發生4.下表為中國古代醫學的部分成就。這可用來說明,中國古代成就 簡介《診籍》 我國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的醫案,為漢代著名醫學家淳于意所著。淳于意曾做過齊國太倉長,人稱“太倉公”《諸病源候論》 我國最早一部關于病源癥候學專著,為隋代醫學家巢元方等編著,巢元方曾任太醫博士《脈經》 西晉時期的王叔和著,王叔和曾任太醫令A.官僚體制推動了醫學發展 B.部分官僚對醫學理論的重視C.醫者十分注重醫術的傳承 D.基層醫療保障體系逐漸完備5.它誕生于戰亂和疾病流行的背景下,它既是對公元2世紀以前中國醫藥學理論與經驗的總結,也是對中醫學術理論和臨床技能的創新。“它”指( )A.《黃帝內經》 B.《傷寒雜病論》C.《本草綱目》 D.《天下郡國利病書》6.在古代中國,疾疫往往被認為是鬼神的作為或陰陽失序(疫氣說)所致。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人自辦刊物中,微蟲(細菌)致疫的解釋日益增長,疫氣說則呈遞減趨勢,鬼神致疫說則基本絕跡了。這些變化表明A.國人普遍接受西方醫學知識 B.鬼神致疫說已被醫學界遺棄C.西方文明不斷沖擊傳統認知 D.晚清政府重視公共衛生教育7.如表為秦漢時期治療疫病的相關記載。這表明當時國家為救治疫病措施 出處被處以刑罰的人,如果得了麻風病,該如何論處?應送往麻風病人收容所。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平帝元始二年,郡國大旱、蝗,青州尤甚,民疾疫者,騰空房舍,為置醫藥。 《漢書·平帝紀》皇甫規討隴右,軍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規親入庵廬,巡視將士,三軍成悅。 《后漢書·皇甫規傳》A.發揮地方主導作用 B.建立了最早的救治機構C.建立完備法律體系 D.重視采取隔離救治措施8.王延慶在《瘟疫與西羅馬帝國的衰亡》一文中指出,羅馬歷史上有三次記錄詳細的瘟疫:公元65年的瘟疫、皇帝馬可·奧勒留統治期間的“安東尼瘟疫”(又稱“蓋倫醫生疫病”)和公元250年的西普里安瘟疫。當然,除了這三次瘟疫外,羅馬還發生過多次瘟疫。瘟疫對羅馬的影響有①導致羅馬帝國人口大量減少和人們體質下降②導致了羅馬經濟的衰退③嚴重削弱了羅馬的軍事實力④造成羅馬帝國政局的動蕩和混亂⑤改變了以后西方的醫學史⑥導致西羅馬帝國走向滅亡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①②③④9.人類與瘟疫的抗爭從未停止,一些世界名畫記錄了“戰疫史”。意大利畫家皮耶特·布魯格爾在1562年繪制的板面油畫《死亡的凱旋》,記錄了這場讓人類歷史陷入絕望的黑死病瘟疫。這場疫情對歐洲歷史的影響不正確的是A.許多人開始信奉科學勝過信奉上帝 B.歐洲社會從中世紀走向了文藝復興C.改變了歐洲乃至全世界文明的方向 D.使人們更加信仰天主教的說教10.英國醫學博士梅藤更26歲來杭州,創辦了廣濟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1881至1926年任院長。圖為梅醫師查房,一位小患者彬彬有禮向梅醫師鞠躬,深諳中國禮數的梅醫師也深深鞠躬回禮。對相關材料解讀正確的是A.此照片最有可能拍攝于20世紀20年代B.反映出中國資本輸出的時代潮流C.這一經典醫患關系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愛、和諧D.上述材料反映出在近代中外文明的交融中西方文化被中國完全同化二、材料分析題11.閱讀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問題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發生頻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在1580年、1639年出現兩次延續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現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區派出醫官對患者進行診治,并散發相關的藥劑,向災民派發小額救濟錢物,同時設壇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災。有官員曾上疏說:“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極反應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思想影響,認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現,這種觀念使人喪失了與疫病積極斗爭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責任也趁機被推卸。瘟疫導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禎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個月時間,就造成了20萬人死亡,蔓延勢烈,形勢慘重。——據程楊《中國明清時期疫病時空分布規律的定量研究》等材料二 倫敦于1499—1665年發生多次嚴重鼠疫疫情。隨著王權的加強和民族國家的形成,都鐸王朝擺脫了中世紀消極無為的宗教防疫觀念束縛,而以積極的姿態來處理防疫事務。為防控疫情,1518年倫敦市政當局號召患病家庭主動進行隔離,后來隔離措施在全國逐漸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嚴禁疫區人員流動,以防止疫情擴散。政府積極加強疫區公共衛生建設,以消除疫病滋生條件。為確保法令有效實施,市政當局還專門任命幾個臨時委員會具體負責。在這些法令基礎上,英國政府初步構建了國家公共衛生防疫體系,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礎。1572年伊麗莎白女王簽署法案,決定向全國征收“普通稅”以建立濟貧基金,來救助那些因為瘟疫、災荒等突發災難四處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濟,許多家庭愿意接受隔離,這使得英國的防疫工作有了堅實的群眾基礎。17世紀末期鼠疫逐漸從英國消退。——據陳凱鵬《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國消退原因探析》等(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朝和英國政府防疫措施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種防疫觀產生的社會背景并簡析其影響。參考答案閱讀教材第一子目:古代的疫病,回答以下問題。1.舉例說明古代主要疫病的流行概況及影響。(1)天花:古埃及時期,天花流行。18世紀時,歐洲天花肆虐。中國康熙皇帝也得過天花。(2)鼠疫:中國明朝末年鼠疫;14世紀時,歐洲鼠疫流行(黑死病)。 后果:使歐洲人口減半,導致勞動力短缺,生產停滯,多地發生嚴重饑荒。3、影響:給人們的健康帶來巨大威脅;許多重要人物喪命,導致政治、經濟的變動;積累了大量疫病防治經驗;逐漸重視公共衛生。2、古人有哪些防止疫病的措施值得借鑒?(1)改善公共衛生條件:古羅馬修建飲水道、下水道;中國古代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等。東晉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提到了防治狂犬病的方法。中國古代為防治天花,發明了人痘接種,明中期廣泛使用,后來傳到歐洲。(2)建立救治機構:西漢晚期的隔離;南齊時設立“六疾館”;隋唐時期設立“病坊”;古羅馬的醫院。二、閱讀教材第二子目,簡述中醫藥的主要成就。1、四診法:戰國,扁鵲四診法。2、《黃帝內經》:漢代,中醫學理論的奠基之作。3、《傷寒雜病論》: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基礎。4、針灸學:北宋針灸銅人,建立在經絡學說基礎上,留下了大量的針灸典籍。5、《唐本草》:唐《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6、《本草綱目》: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東方藥學巨典”。三、閱讀教材第三子目,回答以下問題。1.簡述西醫在中國的傳播概況。(1)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把西方醫學帶到中國,但影響有限。(2)鴉片戰爭后,西方教會醫生與軍醫在中國內地建立教會醫院,通商口岸最為集中。(3)牛痘接種法、麻醉術、放射技術等西醫成就相繼被引入中國。2.西醫的傳入有何意義?(1)西醫院校隨教會醫院在中國落成,培養了大批西醫人才。(2)西方公共衛生措施逐漸被引進中國,對人們的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3)中國大城市的公共衛生事業興起、成為政府的公共職能。1.C材料中對亂扔垃圾的人處以“黥”“杖六十”,而亂扔垃圾容易導致疫病流行,因此 材料體現了古代統治者注重以法律手段維護環境衛生,防范疫病流行,C正確;秦朝并不是實行的“外儒內法”,排除A;B與題無關,排除;D脫離材料主旨,排除。2.C科學近代化,不僅指科學發現和科學成果,更是指科學研究方法。近代科學是實驗科學、理論科學,王清任的醫學探索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一特點,C項正確;材料體現實驗和觀察,A項排除;材料未能體現受到西方影響,B項排除;經世致用是為學求務實、以濟世安民為己任,D項排除。3.D根據材料可知,東漢時期政府派遣光祿大夫、中謁者、常侍等重要官員到全國各地“巡行”,送醫送藥,這反映了東漢時期政府積極應對疾疫的發生,故選D項;政府送醫送藥并不能說明民眾健康狀況比較差,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醫藥的學術研究,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對地方的監察,排除C項。4.B由材料“淳于意曾做過齊國太倉長”、“巢元方曾任太醫博士”、“王叔和曾任太醫令”可知,古代醫學理論的發展得益于部分官僚的努力,故選B;A項以偏概全,淳于意、巢元方、王叔和不代表整個官僚體系,排除;材料沒有提及淳于意、巢元方、王叔和三人的師承關系,無法得出C項結論,排除;材料沒有提及古代基層醫療保障體系的發展狀況,無法得出D項結論,排除。5.B根據材料“它既是對公元2世紀以前中國醫藥學理論與經驗的總結,也是對中醫學術理論和臨床技能的創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里描述的是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B正確;《黃帝內經》成書于西漢,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本草綱目》成書于明朝,而且其主要內容主要是本草藥學而非臨床技能,排除C;D與中醫學無關排除。6.C根據“國人自辦刊物中,微蟲(細菌)致疫的解釋日益增長,疫氣說則呈遞減趨勢,鬼神致疫說則基本絕跡了”可得出,新的思想認識主要是受到西方科學的影響,因此體現了西方文明不斷沖擊傳統認知,C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國人的態度,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醫學界的態度,排除B;材料與政府的措施無關,排除D。7.D根據“應送往麻風病人收容所。”“騰空房舍,為置醫藥”“規親入庵廬,巡視將士,三軍成悅。”可得出這些措施都是隔離救治措施,故D項正確;ABC項在材料中都沒有體現,排除。8.D ⑤是對西方醫學史的影響,不符合題干設問“對羅馬的影響”,排除;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是多方面原因導致的,排除⑥;①②③④都是瘟疫對羅馬的影響,故D正確,排除ABC項。9.D中世紀歐洲黑死病的蔓延,大量人口死亡,人們陷入絕望,對天主教的說教產生了懷疑,D項錯誤,符合題意;ABC項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10.C辛亥革命后臨時政府進行了社會習俗的改革廢除了鞠躬等禮儀,所以不可能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所以A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應為外國向中國的資本輸出,所以B項錯誤;D項說法過于絕對,所以不正確。所以選C。11.(1)特點:明朝:政府應對消極;防疫重點主要集中在災后賑濟救助方面;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特征;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英國: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周密部署,構建國家公共衛生防疫體系;防疫工作制度化;防疫措施科學、進步。(2)背景:明朝:明朝正處于由盛轉衰的時期,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小農經濟占主導;思想觀念落后、愚昧。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中央集權的加強;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興起;人文主義的發展。影響:明朝:導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會動蕩,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英國:為鼠疫從英國消退奠定了基礎;有利于都鐸王朝統治的持久穩固;有利于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與社會轉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