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福建省廈門第六中學 2022 級高一歷史單元導讀學案《綱要》(上)班級 ______ 姓名 ______ 座號 ______ 自我評價 ______ 小組評價 ______ 教師評價 ______單元八: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課時 24: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學習評價請使用優秀、良好、一般三個等級)課標解讀 了解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罪行;通過了解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理解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一、第一目 正面戰場的抗戰(《綱要》上冊)學習聚焦: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展開了抵抗日軍進攻的作戰。抗日戰爭是全民族戰爭,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誓死不屈反抗外來侵略的精神。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增強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和決心。1.依據教材和拓展材料,了解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抗擊日軍進攻的主要史實,理解重要戰役的歷史意義。認識毛澤東《論持久戰》對全民族抗戰的重要影響。概括抗戰時期中國沿海工業遷移、高校內遷等史實,理解中國人民在極端困難情況下堅持抗戰的重要意義。拓展閱讀:當時軍事委員會指揮的部隊約為 180 個師,參加上海抗戰的達 73 個師。……中國軍隊表現出頑強的戰斗意志,以劣勢裝備和血肉之軀同優勢裝備的敵軍拼搏,使日軍陷入嚴重苦斗。中國軍隊傷亡達 25 萬多人,斃傷日軍 4 萬多人。——摘編自金沖及著:《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上冊“余自漢出發時,留有遺囑與諸子女等。此次抗戰乃民族國家生存之最后關頭。抱定犧牲決心,不能成功即成仁,為爭最后勝利,使中華民族永存世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犧牲。我即犧牲后,只要國家存在,諸子女教育當然不成問題……”。——太原會戰國軍犧牲將領郝夢齡將軍給妻兒的絕筆遺書如天利氮氣廠、天原電化廠、大鑫鋼鐵廠、大中華橡膠廠、華生電器廠、亞浦耳電燈泡廠、豫豐紗廠、章華毛紡廠、三北造船廠、上海機器廠、新民機器廠等。它們內遷后,不僅生產原有產品,滿足當地居民和大批因戰事由沿海地區遷入居民的需要,而且努力生產武器彈藥和其他軍需用品,支持抗戰事業。——摘編自金沖及著:《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上冊西南聯大師生也不負眾望。他們中走出了鄧稼先、朱光亞、趙九章等八位“兩彈一星”元勛,黃昆、劉東升等四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以及近百七十位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摘編自江城著:《歷史深處的民國》主要史實和歷史意義:① 淞滬會戰中國軍隊付出重大傷亡,斃傷大量日軍,粉碎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② 八路軍取得平型關大捷,忻口戰役為抗日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③ 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地區圍殲日軍一萬余人。④武漢會戰給予日軍重大傷亡,武漢、廣州相繼陷落,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⑤ 抗戰相持階段中,中國軍隊取得長沙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重要影響:延安發表《論持久戰》的演講,總結抗戰開始以來的戰爭形勢,針對國內存在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科學論證了中國必須通過持久作戰贏得對日作戰最后勝利的戰略指導理論,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史實和意義:① 東部沿海工業內遷,有力地支持了抗戰事業,也一定程度改變中國近代工業分布不合理的格局。② 高校內遷,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養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整體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和精神基礎。【例題】1 視角:國民經濟的戰時調整(2018·海南高考·9) 【答案】A11938 年初,國民黨中央通過的決議規定:經濟建設以軍事為中心,實行“計劃經濟”,“樹立重工業基礎”,采取擴大國防生產能力、獎勵海內外人民投資、鼓勵輕工業的發展等措施。這個決議意在( )A.使國民經濟向戰時經濟轉軌 B.強化官僚資本壟斷地位C.使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合理化 D.積極發展民族資本主義【例題】2 視角:抗戰時期高校內遷(2012·海南高考·18) 【答案】A侯外廬在回憶錄中說:“抗戰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著中國那個年代大多數的學者和文化人。重慶、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縣城和鄉村,集中各種科學家和各類學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難再現。”這反映了抗戰時期( )A.文化教育重心的轉移 B.文化統制政策的確立C.文化教育的無序狀態 D.文化教育的均衡發展二、第二目 敵后戰場的抗戰(《綱要》上冊)學習聚焦:八路軍、新四軍建立鞏固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持久廣泛的以游擊戰為主的戰爭,戰略上配合了正面戰場。2.依據教材和拓展材料,概括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抗日根據地、淪陷區領導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認識敵后戰場開辟的重大意義。分析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的戰略影響。概括“皖南事變”后,中國共產黨為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作出的主要努力,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課標要求)拓展閱讀:在重點村莊修筑了能打、能守、能藏、能攻的戰斗地道,并在骨干地道里安裝了電話、電臺設備,以此成為八路軍與日偽軍進行斗爭的重要依托。聶榮臻曾盛贊:“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是華北人民保家衛國,開展游擊戰爭,在平原地帶戰勝頑敵的偉大創舉。地道戰又一次顯示出人民戰爭的無窮威力。”——摘編自梅興無:《麻雀戰、地雷戰、地道戰的由來》主要史實:① 中共在淪陷區建立多個鞏固的敵后抗日根據地,采取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等戰法打擊日軍。② 在淪陷區組織工人怠工、罷工等斗爭,利用日偽矛盾發動群眾斗爭,打擊日本殖民統治秩序。重大意義:敵后戰場的開辟,顯示了人民戰爭的無窮威力,戰略上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牽制了一半以上的侵華日軍兵力。戰略影響:打破日軍的“囚籠”,敵后戰場逐漸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主要努力:① 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政治上打退國民黨的反共高潮,重建新四軍。② 開展游擊戰爭,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主根據地,如采取減租減息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以“三三制”原則實行民主選舉。【例題】3 視角:敵后戰場的全民族抗戰(2021·湖北高考·8) 【答案】D沁源圍困戰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戰場領導的一場戰役。太岳《新華日報》社論曾評價:“沁源不是靠飛機大炮打下來的,它是靠八萬老百姓和正規軍、游擊隊、民兵的一致團結,經過長期圍困與最后的圍攻斗爭,而將敵人趕走的。”這表明( )A.“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形成 B.抗日根據地徹底擺脫了國民黨的影響C.敵后戰場牽制了日軍主力 D.人民群眾是影響戰爭結果的重要因素【例題】4 視角:抗日民族統一戰線(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0) 【答案】D1937 年冬至 1938 年春,周立波以記者身份訪問晉察冀邊區。他在通訊報告中寫道:“現在,這里的每座城鎮,每個村莊都有自衛隊。”“扶著長戈,他們是英武莊嚴的衛國的戰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耙的時候,他們依舊是樸素的農民。”“壯丁不夠的鄉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由此可見( )A.國共合作推動全民族抗戰 B.群眾是敵后抗戰的中堅C.中共堅持“工農武裝割據” D.邊區實行全面抗戰路線三、第三目 東方主戰場(《綱要》上冊)學習聚焦: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3.依據教材和拓展材料,了解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社會各階層團結抗戰的史實。梳理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邏輯關聯,分析為什么說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理解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后中國國際地位有所提高的相關表現。2拓展閱讀:(右圖為戴安瀾將軍手書,泣讀其殺身成仁的壯闊情懷)《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經過戰爭的洗禮,終于形成。中國人民在此之前,堅持抗戰 4 年半,為國際反法西斯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理所當然地得到了應有的國際承認。《宣言》由美、英、蘇、中四國領銜首簽,其余 22 個國家則按國名的英文字母順序依次排列,就是最好的歷史證明。——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各階層抗戰史實:① 求同存異,共同抗敵;② 華僑捐款捐物,支援抗戰,華僑青年回國參戰。關聯:① 中國抗日戰爭與太平洋戰場對日作戰密切地聯系起來。② 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對日作戰,戴安瀾將軍壯烈殉國。東方主戰場的原因:① 中國正面和敵后戰場牽制了大量日軍,協助和配合了盟軍作戰,給予盟軍以戰略上和資源、情報上的重大支持。② 中國積極倡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實際參與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謀劃和指揮。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表現:① 《聯合國家宣言》簽署時作為四大國領銜首簽。② 《開羅宣言》中強調了日本戰后歸還所有侵占中國的領土,維護中國國家主權尊嚴和領土的完整。③ 中國與美、英等國簽訂新約,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特權。【例題】5 視角:東方主戰場(自創題)這是包含部分二戰大事進程的時間軸線。如果要利用其中的材料來論證中國的全民族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你認為要增加什么重要的內容?要求:(依據中國近代史,增加 2 條或 2 條以上重要信息,并說明理由。邏輯清晰,史論結合,言之成理。)示例:增加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和中國遠征軍赴緬參戰。理由:中國抗戰與世界法西斯戰爭密切關聯,牽制了大量日軍有生力量。中國抗戰開始最早,結束最晚,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付出了重大民族犧牲。四、第四目 抗日戰爭的勝利(《綱要》上冊)4.依據教材與拓展材料,認識中共七大召開的重大意義。梳理日本帝國主義走向敗亡的時間軸,分析中國抗戰取得最后勝利的主要原因。理解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拓展閱讀:為什么一個弱國能夠最后打敗強國 喚醒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巨大民族覺醒、空前民族團結和英勇民族抗爭為主要的偉大民族精神,是取得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因素;而建立、鞏固、和發展由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實行全民族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是弱國戰勝強國的成功戰略指導;開辟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互相配合,構成陷敵于兩面夾擊的態勢,是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獨特戰略舉措;與不同政治制度的國家合作或聯盟,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是抗戰勝利的重要外部條件。——摘編自劉庭華:《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統計》重大意義:① 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并成為指導思想寫入黨章。② 選舉新的中央領導機構,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③ 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組織和思想基礎。時間軸:1945 年 5 月,德國無條件投降→1945 年 8 月上旬,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殲滅日本關東軍;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解放區戰場展開全面反攻→1945 年 8 月 15日,日本天皇發布無條件投降詔書→1945年 9 月 9 日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儀式→1945 年 10 月 25 日,臺灣光復。主要原因:① 民族覺醒、空前團結下英勇民族抗戰的民族精神是決定性因素;② 中共團結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根本保證;③ 實行全民族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的成功戰略指導;④ 正面和敵后戰場的緊密配合;⑤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和人民的大力襄助,是抗戰勝利的重要外部條件。(所謂“蔣干、毛遂、屈原、蘇武”,實為共工)歷史意義:中共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始終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① 14 年抗戰,人民革命力量有了重大發展,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奠定了基礎。② 抗戰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③ 這一偉大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鞏固題練1.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進行掃盲,提高了群眾的政治覺悟,不少積極分子加入了共產黨。1941 年,農民出身的黨員占邊區黨員總數的 96.17%,各級黨組織廣泛建立,鄉村士紳不再是社會權威。這一狀況( )3A.有利于進一步鞏固工農蘇維埃政權 B.有利于中國共產黨政策的貫徹落實C.改變了陜甘寧邊區舊有的生產關系 D.不利于統一戰線的繼續鞏固和發展2.1937 年,陜甘寧邊區組織民主普選,參選率達 70%,其中延安等 4 個縣當選縣參議員中各階層所占比例如表 1 所示: 表 1 延安等 4 縣縣參議員各階層所占比例 單位:%工人 貧農 中農 富農 商人 知識分子 地主4 65 25 1 1 2 2表 1 反映出當時邊區( )A.新民主主義理論在實踐中推廣 B.抗日民主政權的性質根本改變C.各階層參加的聯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到了落實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材料(提高題組,教師指導,可另行附紙)1961 年,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其中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筑物共 33 處,包括古田會議會址(圖 4)和中共七大會址(圖 5,屬于延安革命遺址的一部分)。有學者闡述古田會議會址的入選理由:古田會議總結了紅四軍成立以來軍隊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確立了新型人民軍隊建設的原則,重申了黨對紅軍的絕對領導,強調了黨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的重要性,從而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古田會議在我黨我軍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共七大會址的入選理由,并簡述革命遺址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意義。(8 分)廈門六中《中外歷史綱要》(上)中國史復習提綱單元七 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24 課標:通過了解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理解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1)正面戰場①英勇抗戰 淞滬會戰,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太原會戰,八路軍取得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中的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武漢會戰 1938 年 10 月武漢、廣州陷落,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第三次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②高校企業內遷 東部沿海工業大規模向西南大后方遷移;華北、華東各著名高校師生帶著大量書籍和實驗設備遷到西南、西北大后方。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為抗戰勝利打下了物質和精神基礎。(2)敵后戰場的抗戰①抗戰初期 八路軍、新四軍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戰略上配合了正面戰場的抗戰。②相持階段a\發動百團大戰 為粉碎日軍的“囚籠政策”,1940 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以破襲日軍華北交通線為主要目標的進攻作戰,取得重大勝利,敵后戰場逐漸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b\堅持團結抗戰 面對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的“皖南事變”,共產黨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堅決打退國民黨的反共高潮。c\加強根據地建設 經濟上: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政策,成效顯著,開展大生產運動;政治上:精兵簡政,抗日根據地民主政權中采取“三三制”為原則,實行民主選舉。1、東方主戰場中國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抗擊的日軍兵力,超過了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的總兵力。中國戰場協助和配合了盟軍作戰。中國積極倡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實際參與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謀劃和指揮,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2、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1)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的反對外敵侵略斗爭的完全勝利(2)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3)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中華民族的大團結,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4)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5)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小結:國共兩黨為基礎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分別開辟正面和敵后戰場,牽制大量日軍。中國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密切相關,相互配合,為世界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共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鞏固發展了革命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力量,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奠定堅實基礎。抗戰勝利是近代中華抵抗外敵的首次完全勝利,重新確立中國國際大國地位,也開辟了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4例題答案解析:(下面對應例題題號)1.【答案】A【解析】據材料“以軍事為中心”“重工業基礎”“國防生產能力”,可得出這個決議意在使國民經濟向戰時經濟轉軌,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故 A 項正確;材料這個決議意在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沒有體現出強化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壟斷地位,故 B 項錯誤;材料這個決議意在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沒有體現對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影響,故 C 項錯誤;材料這個決議意在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沒有體現出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故 D 項錯誤。2.【答案】A【解析】題干主要反映的是抗戰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著中國那個年代大多數的學者和文化人的現象,說明戰爭的特殊時期文化教育得以的南移,A 項正確;BC 項題干無從反映;D 項說法與題干相背。3.【答案】D【解析】據材料“它是靠八萬老百姓和正規軍、游擊隊、民兵的一致團結……而將敵人趕走的”可知,沁源圍困戰依靠群眾的力量取得勝利,證明了共產黨依靠群眾政策的正確,故選 D 項;“工農武裝割據”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關于建立紅色區域政權的思想,與“抗戰時期”不符,排除 A 項;“徹底”說法錯誤,且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 B 項;材料強調沁源圍困戰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取得勝利,而不是敵后戰場牽制了日軍主力,排除 C 項。4.【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晉察冀邊區充分發動群眾——農民、兒童參與抗戰,說明邊區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抗戰,即實行全面抗戰路線,故選 D 項;晉察冀邊區是中共領導的敵后戰場,不能體現國共合作,排除 A 項;群眾在敵后抗戰當中確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中堅”說法錯誤,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敵后抗戰的中堅,排除 B 項;“工農武裝割據”實行于土地革命時期,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的三者密切結合,而材料是全面抗戰時期,排除 C 項。5.【答案】增加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和中國遠征軍赴緬參戰。理由:中國抗戰與世界法西斯戰爭密切關聯,牽制了大量日軍有生力量。中國抗戰開始最早,結束最晚,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付出了重大民族犧牲。鞏固題練解析:(下面對應題號)1.【答案】B【解析】陜甘寧邊區的掃盲運動使得農民政治覺悟提高,且成為邊區黨員的主力軍,而各級黨組織廣泛建立,使得農民黨員就成為了陜甘寧邊區中國共產黨政策的宣傳者和落實者,有利于貫徹落實黨的政策,故選 B 項;由“陜甘寧邊區”和“1941 年”可以推知,當時是國共第二次合作之后,工農蘇維埃政權存在于 1937 年國共第二次合作之前,二者時間上不符,排除 A 項;題干體現的是陜甘寧邊區的黨員構成情況變化,而不是舊有的生產關系變化,排除 C 項;農民黨員的增多有利于團結農民進行抗日,所以有利于統一戰線的繼續鞏固和發展,排除 D 項。2.【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1937 年陜甘寧邊區組織民主普選,參選率達 70%”,涉及工人、農民、商人、知識分子、地主等多個階層,結合時間信息可知民族矛盾加深,國共兩黨合作抗日,民主政權落實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故選 D 項;新民主主義理論提出于 1940 年,排除 A 項;抗日民主政權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團結一切贊成抗日的民主人士,對漢奸和反動派實行專政,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人民民主專政,“根本改變”不符合史實,排除 B 項;1945 年 4 月毛澤東發表《論聯合政府》,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并未建立聯合政府,排除 C 項。3.【答案】(8分)(1)理由:中共七大系統總結了中國革命的基本經驗,提出了黨的政治路線,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和思想基礎。(2)意義:成為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為后人研究革命歷史提供了實物證據;是黨史話語體系建構的5重要組成部分。【解析】根據材料中古田會議的示例,可知入選理由首先說明中共七大的內容,再說明中共七大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中共七大系統總結了中國革命的基本經驗,提出了黨的政治路線,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和思想基礎。結合所學知識,革命遺址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對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后人研究革命歷史、建構黨史話語體系有重大意義。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