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1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導學案【學習目標】1、認識五四愛國運動的背景以及歷史意義,了解五四愛國運動的過程。2、認識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條件以及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學習重難點】1.重點:掌握五四運動的意義、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意義。2.難點:理解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中國共產黨產生的條件等。【核心素養】唯物史觀: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必然性等。時空觀念: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的時間軸。史料實證:閱讀材料,分析和解決問題;看地圖,培養學生“左圖右史”能力。歷史解釋:初步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含義、國民大革命的含義。家國情懷:五四精神、紅船精神、建黨精神等。【學法指導】史料實證、小組合作,問題探究,講練結合。【課前預習】1、民主主義革命: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兩個階段。舊民主主義革命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它的目標是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革命的任務,并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2、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舊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不 同點 領導力量 資產階級 無產階級指導思想 資產階級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觀念 馬克思主義革命前途 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完成民主革命任務后,還要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革命深度 群眾發動不充分,土地綱領不徹底 廣泛發動群眾,土地綱領徹底革命范疇 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 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相同點 社會性質 都發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任務 都是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革命性質 都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范疇3、共產國際:又名共產國際,1919年列寧領導創建,總部位于莫斯科,是一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組織的國際性組織,1922年,中國二大決定加入共產國際,成為其下級支部,并接受共產國際的領導。【問題探究一】●探究一:根據材料,分析五四運動的背景。(老師引導學生閱讀材料,思考并提煉相關觀點)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五四運動是中國對西方入侵的反應的一串發展之顯露出來的一個高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強忙著進行軍事行動并且從事軍備生產,于是對中國的輸出不得不相應地減少。這一段時間,中國的紡織業和面粉業曾一度乘機抬頭。可是,好景不常,歐戰結束,西方經濟勢力卷土重來……中國的地盤有限,肥美的地盤尤其有限。所以,軍豪們不能不借故彼此討伐……巴黎和會對山東問題的處理所激起的愛國情緒之鼓舞;是受到西學精神以及要從科學與民主的眼光對傳統從新評價以建立一個新中國的這種要求之鼓舞。——殷海光著《中國文化的展望》材料二:······是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在當時,陳獨秀就說,十月革命以后,“中國人也受了兩個教訓:一是無論南北,凡軍閥都不應當存在;一是人民有直接行動的希望。五四運動遂應運而生”。——《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編寫組【問題探究二】●探究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時間、中心、概況、意義),學生閱讀教材,迅速找出答案,并用簡介的語言表述。【問題探究三】●探究三:根據材料,分析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條件(老師引導學生閱讀材料,思考并提煉相關觀點);思考:為什么二大后,中共的綱領不再懸在半空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條件、概況、意義、一大和二大的比較)材料:五四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被愛國熱情激起的各階層人士思想空前活躍,新思潮洶涌澎湃,改造社會呼聲日益迫切。五四運動后的一年多時間里,進步期刊猛增400 余種,為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平臺,創造了條件。……中國工人運動的興起,尤其是工人階級在五四期間由自在階級轉變為自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投入革命斗爭為創建共產黨提供必備條件。……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并建立起地區性的早期黨組織,在中國共產黨籌建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初步結合,標志著建立共產黨組織的條件基本成熟。在共產國際代表的幫助和促進下,陳獨秀、李大釗率先在上海、北京建立起黨組織,長沙、武漢、濟南、廣州以及旅歐、旅日的留學生中也先后建立起地區性的早期組織。——邵維正《五四運動為中共創建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合作學習】●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新”在何處?(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形成結論,選派代表回答)【問題探究四】●探究四: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合作背景、合作標志、合作表現、合作結果、經驗教訓)學生閱讀教材,迅速找出答案,并用簡介的語言表述。【課堂檢測】1.下面是發生在中國近代的某一運動。這一運動A.顯示了廣大農民階級的力量 B.將近代中國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C.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D.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2.巴黎和會上列強對于日本侵略中國的要求予以滿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國家意識的知識群體終于忍無可忍,最終以“火山爆發”的方式表現出來。材料反映的事件是A.新文化運動 B.國民革命運動 C.一二 九運動 D.五四運動3.1919年的一天,蔡元培在北京大學的一次集會上,對學生代表說,中國外交已經失敗了,在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大家要奮起救國。蔡元培所說的“外交失敗”是指A.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B.中國割讓臺灣及附屬島嶼給日本C.日本侵占中國山東的權益 D.列強決定瓜分中國4.有學者評論道:“國民革命是一場更富有現代意義的社會革命性質的大革命。它反映的歷史主流,是在中國建立起對外自主獨立的、對內具備有效權力和權威體系的統一的現代民族國家。”由此可見,該學者認為國民革命A.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B.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熟C.傳播了民主共和觀念 D.推動了中國的政治現代化【總結反思】一次運動,風云激蕩,凸顯無產階級偉力。(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階級基礎)一次傳播,久旱甘霖,體現先進理論活力。(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理論基礎)一個政黨,開天辟地,革命面貌煥然一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領導基礎)一次合作,國民革命,得失成敗大浪淘沙。(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提供經驗教訓)本課內容多,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簡化思路,構建知識體系,擬請每個子目之間的邏輯關系,用簡潔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體現大道至簡的教學理念。【課后練習】1.國民革命軍北伐過程中,中國人民收回了兩個英租界,這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反帝外交斗爭史上的一次重大勝利。這兩個英租界位于如圖中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1925年2月,山東膠濟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取得了承認工會組織等條件;2月,上海22家紗廠4萬多工人舉行總同盟罷工并取得勝利;4月,青島6家絲廠1.8萬工人為反抗中外資本家武力禁止工人組織工會舉行罷工。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A.國人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 B.中國革命面貌從此煥然一新C.中共成立助推工人運動發展 D.北伐戰爭加速國民革命進程3.下面是1927年1月國民黨黨員職業成分構成情況示意圖。此示意圖可用于研究A.新三民主義的影響 B.國民革命興起原因C.國共統一戰線鞏固 D.國民革命失敗原因4.至1925年5月,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影響下的工會已達160多個,其影響的工人群眾大約有54萬人;在廣東省內的20余縣成立了農民協會,會員達到20多萬人,并成立了廣東省農民協會。這一形勢形成的歷史背景是A.國共合作的實現 B.中國共產黨的成立C.五四運動的開展 D.北伐戰爭勝利進軍5.下列關于五四運動的總體評價,代表中國共產黨觀點的是:A.它是中國的“文藝復興” B.它是中國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轉折點C.它破壞了中國傳統文化 D.它是中國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6.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講到:“當凡爾賽的調停人沒有將這個丟失的省份歸還中國時,在北京的學生和知識分子中間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議很快波及其他城市……事實證明,這場運動是中國歷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強烈、最普遍的表露。”上述材料說明該運動中( )A.中國的民族民主意識開始覺醒 B.工入階級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C.馬克思主義思想行得到廣泛傳播 D.愛國青年學生發揮了先鋒作用7.“北京軍閥政權統治較弱地區,農會大量出現。在南方政府和軍隊的認可下,農會開展了減租減息、廢除苛捐雜稅等體現農民階級最基本經濟要求的運動。"這表明A.農民的抗租斗爭得到太平軍支持 B.國民政府支持開展農民運動C.抗日戰爭時期擴大抗日統一戰線 D.中共領導農民進行土地革命8.參加過五四運動的羅家倫說:“自從受了‘五四’這個大刺激以后……無論是誰,都覺得從前的老法子不適用,不能不別開生面,去找新的,這種潮流布滿于青年界。”由此,可以看出,五四運動最直接的影響是A.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B.促進了中國教育的改進C.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D.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9.口號是一個歷史時期的縮影。某同學翻閱史料發現如下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該口號最有可能出現于A.甲午戰爭時期 B.五四運動時期 C.國民革命時期 D.抗日戰爭時期10.1920年,在《新青年》雜志中對利和“民主”有關理論正面評價的關鍵詞使用有404次,負面評價使用達764次。而與“革命"相關的關鍵詞幾乎都是正面評價。這反映了A.西方資本主義道路被拋棄 B.新文化運動前期作用有限C.時局變遷推動思想的演變 D.中國革命已走上正確道路11.1925年11月,毛澤東在其執筆的《反奉戰爭宣傳提綱》中指出,廣東革命根據地已經鞏固,國民政府應積極準備實力。1926年2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特別會議,會議指出“現時政局,是中國革命發展中非常緊急時期”,“是國民革命的生死關頭”。為此,中共A.努力倡導實現國共合作 B.積極推動開展北伐戰爭C.廣泛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 D.警惕北洋軍閥與國民黨右派勾結答案:DCAAD DBCBC 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