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班級: 姓名 使用時間:學習目標: 1.識記:了解契丹和黨項興起、建立政權的過程;知道遼和北宋之間的戰爭和澶淵之盟,知道北宋與西夏的和戰。 2.理解:通過學習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遼和西夏之間的和戰,分析澶淵之盟的作用,理解政權并立的影響。 3.運用:通過地圖從空間上強化學生對民族政權統治區域的掌握;通過列表歸納的方法理清各民族政權建立的基本情況;討論澶淵之盟的作用。 重點:知道遼、西夏、北宋是三個并列的政權,遼宋之間的和戰,澶淵之盟 難點:掌握遼、西夏、北宋三個政權的和戰能夠正確評價澶淵之盟學 習 活 動 備注【檢查預習】 一、契丹族與黨項族 1.契丹族的興起 隋唐時期,游牧在北方的 族與漢族的經濟、文化聯系日益密切。10世紀初,首領 統一各部,建立政權,都城在 臨潢府。阿保機建國后,發展生產,創制 ,國力不斷増強。 2.黨項族的興起 族生活在我國西北地區,原屬羌族的一支。唐朝時與中原文化的接觸漸多,社會生產有所發展。11世紀前期黨項族首領 稱大夏皇帝,定都 府,史稱 。元昊仿效 制度,訂立官制、軍制和法律,并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還創制了西夏文字。 二、遼與北宋的和戰 1.背景: 遼太宗時,占領 ,從此,遼與中原王朝的沖突加劇。 2.遼宋之間的和戰: (1)宋太祖晚期:北宋與遼保持 關系,雙方互通使節。 (2)宋太宗時期:向遼發動數次 遭到失敗,只好采取 政策。 (3)宋真宗時期:遼軍大舉攻宋,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 城下,威脅都城開封,宰相 力勸皇帝親征,宋真宗勉強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之后,遼與宋議和,遼軍撤回,宋朝給遼 。這個盟約稱“ ”。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 三、西夏與北宋的關系 1.戰爭: 稱帝后,多次親率軍隊進攻 ,宋朝被動挨打,節節敗退,損失慘重。連年的戰爭也使西夏遭受很大損失,人民處于困苦之中。 2.議和:北宋與西夏進行和談,訂立了宋夏和約,元昊向宋 ,宋給西夏 。議和后,宋夏邊界貿易興旺。 【導入新課】 復習:北宋建立的時間、人物、都城。 觀察:“遼、北宋、西夏并立形勢圖” 導入:北宋的版圖遠不如漢唐時期,通過地圖可以看出當時和北宋并立的北方和西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分別是哪個?他們是哪些民族建立的?與北宋的關系如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活動一 契丹族和黨項族 1.瀏覽課文,根據預習完成下列民族政權并立的表格: 政權名稱建立民族建國時間建立者都城遼916年上京北宋漢族趙匡胤汴京黨項族1038年元昊2.“行營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乘車。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边@則材料描寫的是哪個民族?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這個民族是怎樣發展強大的? ▲拓展探究 根據課文歸納:契丹族和黨項族發展壯大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活動二:遼和北宋的和戰 1.閱讀課文,簡述遼與北宋和戰的概況。 2.在“遼、北宋、西夏并立形勢圖”中指出“幽云十六州”的大致范圍,并分析這一地區對北宋的重要性。 3.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后與遼圣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后的城鎮,又在澶州城下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 材料二:宋朝每年交給遼朝絹20萬匹、銀10萬兩;沿邊州郡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不得收容對方逃亡“盜賊”;雙方不得修筑城堡,改易河道。此外,宋遼互稱兄弟之國,遼圣宗耶律隆緒稱宋真宗趙恒為兄,雙方使者定期互訪;雙方在邊境處設立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根據材料一,概括澶淵之盟發生的歷史背景。 (2)根據材料二概括澶淵之盟的主要內容。 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如何正確評價澶淵之盟。 活動三:西夏與北宋的關系 1.元昊建立西夏后與北宋的關系如何? 2.西夏為什么與北宋議和?和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有何影響? ▲拓展探究 1.北宋與遼、西夏的關系有何共同之處?訂立和約,對社會經濟和民眾生活有什么影響? 2.漢唐王朝在與少數民族的爭戰中有明顯優勢,為什么北宋時期這種優勢不存在了呢? 【概括歸納、總結提升】當堂檢測:1. 契丹,一個剽悍的民族,在《魏書》中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公元916年建立起政權,雄踞中國北方,與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權是( )A.吐蕃 B.西夏 C.遼 D.金2.“統契丹,建政權,都上京,為太祖”這一三字經所描述的是契丹歷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 )A. 耶律阿保機 B.耶律大石 C.耶律楚材 D.耶律德光3.連環畫《西夏王朝》由寧夏畫家馬惟軍結合傳統手工繪制,應用現代電腦處理手法創作而成。西夏王朝的建立者是 ( )A.趙匡胤 B.耶律阿保機 C.完顏阿骨打 D.元昊3.被世人譽為“神奇的奇跡、東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這些西夏王是哪一少數民族的首領 ( )A.契丹 B.鮮卑 C.黨項 D.匈奴4.遼軍大舉攻宋,一直打到澶城之下,威脅開封,當時力主皇帝親征的北宋宰相是( )A.寇準 B.天祥 C.蘇軾 D.岳飛5楊家將抗遼保宋的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下列關于宋遼關系的表述有誤的是( )A.宋遼在澶州先戰后議和 B.寇準勸說無效,宋真宗拒絕前往澶州抗遼前線C.宋遼和議,史稱“澶淵之盟” D.和議使遼宋之間維持了長期的和平6.下列對澶淵之盟的分析和認識,正確的是 ( )①是宋遼關系史上由戰到和的轉折點 ②北宋政府犧牲人民利益換取茍且偷安局面的產物 ③客觀上維持了長久的和平 ④暴露了北宋統治的腐敗無能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7.請你用一句話概括一下北宋、遼、西夏之間的關系 ( )A.戰爭頻繁 B.在和平中共處 C.時戰時和 D.互不來往,閉關鎖國8. 下列示意圖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是( )9.北宋、西夏、遼處于多民族紛爭和融合的時代,其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顯示了各民族風俗的豐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一時期最顯著的政治特點是( )A.地方軍閥割據 B.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C.民族政權并立 D.民族和睦,友好交往10. 北宋與遼、西夏既發生對峙戰爭,又一直進行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在榷場,官府和商人交換各種商品,且數量很大。這種態勢( )A.源于遼夏奪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遼宋夏處于長期戰爭狀態C.加深彼此了解促進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進民族11.澶淵盟約締結后,宋、遼之間百余年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年三十萬歲貢再加上日后富弼允諾的二十萬,這些錢帛對于經濟拮據的契丹來講,無疑是天大的好事。契丹上下因此而與宋交好達百年之久,契丹鐵騎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對于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個平等的合約,微不足道的歲幣換得北宋幽燕地區的和平,可以將主要的精力實力放在內政建設和西北的戰事上(西夏)?!?br/>(1)依據材料對以下表述做出判斷:直接從材料中得出的,請在對應題號后填“A”;違背材料所表達的意思的,請在對應題號后填“B”;材料沒有涉及的,請在對應題號后填“C”。①宋遼和議促進了雙方邊境貿易的發展。 ( )②盟約促進了宋遼和平相處。 ( )③遼每年要給宋大量的歲幣來維持和平。 ( )④這個盟約對于遼來說不用通過戰爭,就可以獲得大量錢財。( )(2)據材料,為什么“對于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個平等的合約”?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遼)與朝廷和好年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斗。——蘇轍《欒城集》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薊以北(幽云十六州),拓跋(黨項族)自得靈夏以西。得中國(指中原)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所為,皆與中國等。 ——《續資治通鑒長編》(1)材料- 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權?“蕃”在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數民族?(2)哪一歷史事件直接導致“(遼)與朝廷和好年深”?簡述該事件的歷史影響。(3)結合所學知識思考,材料二中的“二敵”分別是指什么政權?請結合材料,分別從政治和民族關系的角度概括這一時期的歷史特征。【教后反思】第7課: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活動一:政權名稱 建立民族 建國時間 建立者 都城遼 契丹族 916年 耶律阿保機 上京北宋 漢族 960年 趙匡胤 汴京西夏 黨項族 1038年 元昊 興慶1.2.契丹族,游牧生活。9世紀后期,契丹有了農耕、冶鐵和紡織等生產事業,并開始建筑房屋、城邑。10世紀初,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發展生產,創制文字,國力不斷増強。▲拓展探究都學習了中原文化,創制了自己的文字,注意發展生產,所以實力不斷增強。活動二1.宋太祖晚期,北宋與遼保持友好關系,雙方互通使節。宋太宗時,向遼發動數次戰爭遭到失敗,只好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時,澶州之戰,后雙方議和。2.幽云十六州囊括了當時中國東北與北部地區最重要的險關要塞與天然屏障。這一地區的喪失,使長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作用,致使華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鐵蹄之下。3.(1)遼軍攻宋,在宰相寇準力勸下皇帝親征,宋真宗勉強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2)遼與宋議和;宋朝給遼歲幣;雙方在邊境處設立榷場,開展互市貿易。(3)盟約使遼宋之間維持了長久的和平局面,使雙方人民過上了安定的生活。對于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但是盟約也體現了北宋政府的貪圖茍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經濟負擔。活動三1.元昊稱帝后,多次率軍隊進攻北宋;后來雙方進行和談,訂立了宋夏和約。2.西夏由于立國時間短,人力和物力有限,連年的戰爭使人民處于困苦之中。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議和后,宋夏邊界貿易興旺。▲拓展探究1.共同之處:都是漢族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都是先戰后和的關系;北宋每年都要給兩國“歲幣” ;北宋簽約和議后,促進了各自經濟文化的發展。影響: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約,使北宋與遼、西夏之間保持著和平穩定的局面。對社會經濟而言, 避免了戰爭給社會生產力帶來的破壞,促進了我國偏遠地區的貿易與開發,有利于經濟的交流和發展。對民眾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眾的賦稅負擔;另一方面,使邊境民眾生活環境相對安定,加強了各民族間的友好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2.① 幽云十六州被遼割占,北宋失去屏障。② 宋朝重文輕武,采用“守內虛外”的策略。③ 少數民族漢化程度高。當堂檢測1.C 2.A 3.D 4.C 5.A 6.C 7.C 8.C 9.C 10.C11.(1)①C ②A ③B ④A(2)可以換得北宋的和平,將主要的精力實力放在內政建設和西北的戰事上(西夏)?!?br/>12.(1)北宋;契丹族。(2)澶淵之盟。一方面加重了中原人民的經濟負擔,但同時也促進了宋遼雙方的和平與交流。(3)遼、西夏。特征:政治上民族政權并立;民族關系上民族交融不斷加強(西、北少數民族封建化或漢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