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備考2024】生物高考一輪復習第34講 人與環境[課標要求] 1.探討人口增長對環境造成的壓力2.關注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荒漠化和環境污染等全球性環境問題對生物圈的穩態造成威脅,同時也對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3.概述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以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并嘗試提出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合理化建議4.舉例說明根據生態學原理、采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和技術,達到資源多層次和循環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區域中的人和自然環境均收益5.形成“環境保護需要從我做起”的意識[核心素養](教師用書獨具) 1.通過分析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和保護,建立生物環境相統一的觀點。(生命觀念)2.通過分析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原因,培養運用邏輯思維分析問題的能力;分析溫室效應、水體富營養化等成因,提出保護環境的解決方法與措施。(科學思維)3.通過分析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及外來物種入侵的危害,關注人口、資源與環境的關系,形成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意識。(社會責任)考點1 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1.生態足跡2.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1.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快、人口增長慢,人均生態足跡不一定小。 (√)2.最為常見的環境污染分別是大氣污染、水體污染。 (×)提示:最為常見的環境污染是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和土壤污染。3.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原因是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使用。 (×)提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原因是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產以及土地利用的變化等。4.包括南極洲在內,各洲均存在土地荒漠化現象。 (×)提示:除了南極洲,其他各洲均存在土地荒漠化現象。5.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類等,都可以縮小生態足跡。 (√)6.目前,物種滅絕的速率比自然滅絕的速率要快得多。 (√)1.為什么食用牛肉會比食用蔬菜的生態足跡要大?(選擇性必修2 P83“文字信息”)提示:牛所處的營養級比蔬菜高,牛生存所需的資源占有一定的草地面積,吸收牛生命活動產生的CO2也占有一定的森林、草地或農田面積,所以食用牛肉會比食用蔬菜的生態足跡要大。2.在治理土地荒漠化時,常栽種耐風沙與干旱的灌木,而不是草本。這類灌木根系的干重占整株干重的比例大于草本。請解釋其適應性較強的原因。(選擇性必修2 P96“拓展應用”)提示:根系發達,從土壤中吸取水分的能力較強。1.稻谷收獲后,有些情況會對稻草進行焚燒,大面積的焚燒稻田會導致環境污染,但適當的“地面火”能燒掉枯草殘根,對稻田生態系統有利,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加速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2.“稻魚共生系統”是一種可持續的生態農業。從減少環境污染的角度分析,稻田養魚的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稻花魚捕食農業害蟲,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1.生態盈余或生態赤字常見狀況 對環境的影響生態盈余 生態承載力總量>生態足跡總量 生態系統能夠維持正常的結構與功能,可持續發展生態赤字 生態承載力總量<生態足跡總量 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引發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2.可持續發展(1)減少生態足跡總量。如節約用水用電、低碳出行、提倡素食、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等。(2)提高生態承載力總量。如加大農、林、牧、漁等產業的科技投入,提高生產力,提高產量。3.全球生態環境的防治措施(1)全球氣候變化:植樹種草,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使用清潔能源等。(2)水資源短缺:節約用水,治理污染,南水北調等。(3)臭氧層破壞:減少使用和排放氟氯烴、哈龍等物質。(4)土地荒漠化:保護草地,植樹造林。(5)生物多樣性喪失:就地保護和易地保護等。(6)環境污染:減少污染物排放,對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等。4.水體富營養化分析(1)富營養化發生在海洋和湖泊中的具體表現不同,發生在海洋中稱為赤潮,發生在湖泊等淡水流域中稱為水華。(2)解決水污染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減少排放。對不可避免產生的污水,要集中到處理廠進行凈化。常用的方法有物理沉降過濾、化學反應分解等,最符合生態學原理的是利用生物分解的辦法降解。1.據“1961年以來,全球生態足跡總量和生態承載力總量變化曲線圖”分析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的關系。提示:當生態足跡大于生態承載力時,出現生態赤字;當生態足跡小于生態承載力時,則出現生態盈余。2.除了重金屬外,大氣污染物也會對人體身心健康造成危害。請從兩個不同角度為城市生態系統大氣污染的治理提供合理的方案。提示:一方面要加強對大氣污染物排放的管理(或減少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多種植能夠吸收大氣污染物的樹種。人口增長與生態足跡1.(不定項)蚯蚓分解處理技術可實現固體廢物的減量化和資源化。下圖為某村農業生態系統的示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生活垃圾發酵處理可縮小本村的生態足跡B.充分利用畜禽糞便中的能量體現了生態工程的自生原理C.蚯蚓呼吸作用釋放的CO2被水稻重新利用實現了碳在生物群落內的循環D.蚯蚓分解處理技術可降低生態承載力緩解人口增長帶來的環境壓力BCD [蚯蚓分解處理技術可實現固體廢物的減量化和資源化,減少人工處理,因此生活垃圾發酵處理可縮小本村的生態足跡,A正確;充分利用畜禽糞便中的能量體現了循環原理,B錯誤;蚯蚓呼吸作用釋放的CO2被水稻重新利用實現了碳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循環,C錯誤;蚯蚓分解處理技術可實現固體廢物的減量化和資源化,可提高生態承載力緩解人口增長帶來的環境壓力,D錯誤。]2.(不定項)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巨大的城鎮人口規模和日益增長的城鄉居民收入將對資源和環境產生巨大的壓力。2015 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將在 2029 年達到峰值,為人均 2.9全球公頃(具體組分變化如下圖所示)。如果選擇綠色發展道路,則中國可以在 2026年達到人均生態足跡的峰值,為人均 2.7 全球公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碳足跡在生態足跡中所占比例最大B.碳足跡主要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 CO2等所需的海洋和森林面積之和C.草地足跡增加是由于城鎮化發展對木材、薪柴的需求增加D.植樹造林、綠色出行可以降低人均生態足跡AD [據圖分析可知:碳足跡在生態足跡中所占比例最大,A正確;碳足跡是指企業機構、活動、產品或個人通過交通運輸、食品生產和消費以及各類生產過程等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的集合,B錯誤;草地足跡增加是由于城鎮化發展,人類對牛、羊肉的需求增加;城鎮化發展對木材需求增加會導致林地足跡增加,C錯誤;植樹造林、綠色出行,降低對碳的需求,降低人均生態足跡,D正確。]全球生態環境問題3.下列關于人類與環境的敘述,正確的是( )A.給汽車安裝尾氣凈化裝置是防治水體污染的重要措施B.對人類沒有利用價值的物種滅絕不會影響人類的發展C.臭氧層能吸收多種射線,對人類和其他生物起保護作用D.引進外來物種是保護并增加生物多樣性的最佳手段C [給汽車安裝尾氣凈化裝置是防治空氣污染的重要措施,A錯誤;目前對人類沒有利用價值的物種可能存在潛在價值,滅絕也可能影響人類的發展,B錯誤;臭氧層能吸收多種射線,對人類和其他生物起保護作用,如果臭氧層被破壞,到達地球表面的紫外線將增加,給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帶來危害,C正確;外來物種入侵可能會破壞當地物種,降低物種多樣性,降低生態系統的穩定性,D錯誤。]4.(2021·寧波選考適應性測試)下列關于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敘述,錯誤的是( )A.水體中放射性物質屬于水體污染物B.全球氣候變暖會使我國北方干燥地區進一步變干C.人類活動可能會破壞大氣圈上層臭氧的自然平衡D.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氣層中會直接導致酸雨形成D [造成水體水質、水中生物群落以及水體底泥質量惡化的各種有害物質(或能量)都可叫作水體污染物,故水體中放射性物質屬于水體污染物,A正確;全球變暖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北半球亞熱帶地區因副熱帶高壓增強,可能降水減少,干旱加重,因此全球氣候變暖會使我國北方干燥地區進一步變干,B正確;人類活動正在干擾和破壞大氣圈上層臭氧的自然平衡,C正確;臭氧層的作用是吸收對人體和生物有致癌和殺傷作用的紫外線、X射線和γ射線,保護人類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輻射的傷害,氟利昂會使大氣圈上層的臭氧量減少,使臭氧層遭到破壞;酸雨的形成與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氮、硫氧化物有關,D錯誤。]考點2 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1.生物多樣性的內容2.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及保護措施1.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2.修建高速公路、鐵路可能會造成某些野生種棲息地的碎片化。 (√)3.建立瀕危動植物繁育中心屬于易地保護措施。 (√)4.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具有重要作用,體現了其間接價值。 (√)5.棲息地總量減少和棲息地多樣性降低是生物多樣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6.盲魚作為進化研究的材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 (×)提示:盲魚作為進化研究的材料是科學研究,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1.因人口壓力、經濟發展等原因,紅樹林在過去幾十年遭到嚴重破壞,世界各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對紅樹林進行恢復。在恢復紅樹林物種多樣性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回答兩點)(選擇性必修2 P91“思考·討論”)提示:引入合適的紅樹品種尤其是本地物種;引入紅樹品種不能太單一;引入物種期間注意避免引入外來入侵物種;要有相應的害蟲監控機制等。2.已經建立了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為什么還要建設保護大熊貓的自然保護區?(選擇性必修2 P95“文字信息”)提示:利用建立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這種方式保護的大熊貓,其物種延續和復壯需要借助一定生物技術手段,且生存能力比較差,不適應原生環境,要完成大熊貓種群延續及復壯還應使其適應原生環境。1.從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角度分析,“退耕還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明顯大于它的直接價值,如農田主要提供一些糧食,而草地可以抗洪防旱、調節氣候、為多種動植物提供生存環境等,因此提倡“退耕還草”2.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1.生物多樣性的原因分析(1)從分子水平分析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多樣性,根本原因是基因的多樣性。(2)從進化角度分析生物多樣性的原因是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不定向的變異與自然選擇的共同作用。2.生物入侵及危害1.為了進一步提升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有人提出:可大量圍捕生長在長江流域的大型本土兇猛肉食性鳡魚。你認為該方案可行嗎?請你對該方案作出判斷,并用“收割理論”的主要觀點說明判斷理由。提示:不可行,依據“收割理論”,鳡魚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魚類,這樣就會避免一種或少數幾種魚類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魚類的形成騰出空間,其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2.空心蓮子草是惡性入侵雜草,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科研人員提出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治理空心蓮子草的入侵,請你寫出一條可行性方案。提示:尋找空心蓮子草的競爭者,如該植物能釋放化學物質抑制空心蓮子草生長繁殖;引入空心蓮子草的天敵;尋找空心蓮子草的寄生植物;尋找對空心蓮子草具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考查生物多樣性及其價值1.(2021·南昌高三模擬)生物多樣性指數是群落結構和功能復雜性的度量指標,地上生物量是指單位面積內植物地上部分的有機物的總量。如圖為河西走廊某沙柳人工樣地中沙柳種群地上生物量與多樣性指數的關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沙柳群落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B.隨著種植面積的增大,該樣地的多樣性指數先增大后減小C.隨著地上生物量逐漸增加,該樣地的自我調節能力先增加后減小D.先后種植的沙柳高低錯落,構成了群落的垂直結構C [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沙柳群落內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只屬于物種多樣性,A錯誤;種植面積增大,但單位面積內植物地上生物量不一定增加,多樣性指數不一定先增大后減小,B錯誤;由圖可知,隨著地上生物量逐漸增多,生物多樣性先增加后減小。一個生態系統的物種組成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故該樣地的自我調節能力先增加后減小,C正確;垂直結構是群落在空間中的分布呈現了分層現象(不同物種間的分布),而沙柳的高低不是垂直結構,D錯誤。]2.(2021·河北選擇性考試)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豐富,鳥類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者對某濕地生態系統不同退化階段的生物多樣性進行了調查,結果見下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典型濕地 季節性濕地 中度退化濕地 嚴重退化濕地濕地特征 常年積水 季節性積水 無積水 完全干涸,鼠害嚴重生物多樣性指數 2.7 2.4 2.1 1.5鳥類豐富度 25 17 12 9注:生物多樣性指數反映生物多樣性水平。A.嚴重退化濕地中的鼠類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網結構最為復雜B.因濕地退化食物不足,鳥類死亡率增加導致豐富度降低C.濕地生態系統穩定性是其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D.濕地退化對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影響最大D [嚴重退化濕地中鼠害嚴重,鳥類豐富度降低,食物網結構簡單,A錯誤;濕地退化使生物多樣性降低,導致鳥類食物和棲息地減少,豐富度降低,B錯誤;濕地自我調節能力是濕地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基礎,C錯誤;由題表可知,濕地退化會使濕地積水減少,直至完全干涸,因此濕地退化在防旱、調節氣候等方面的作用下降,即濕地退化對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影響最大,D正確。]考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3.(2021·紅橋區高三模擬)2020年新年前后,澳大利亞森林大火燒毀了藍山地區大片森林,給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動物帶來滅頂之災,專家估計有超過2萬只考拉喪生,考拉因大火成“瀕危物種”。對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確的是( )A.考拉鼻子特別發達,形狀各種各樣,體長也有區別,這體現了物種多樣性B.藍山地區山火期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基本不變C.對藍山地區的考拉進行就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它的最有效措施D.刺鼻的煙味和火光給考拉傳遞了化學和物理信息,使一部分考拉逃生D [考拉鼻子特別發達,形狀各種各樣,體長也有區別,這體現了基因多樣性,A錯誤;澳大利亞森林大火燒毀了藍山地區大片森林,使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減少,故藍山地區山火期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減少,B錯誤;澳大利亞森林大火使考拉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需對藍山地區的考拉進行易地保護,C錯誤;刺鼻的煙味屬于化學信息,火光屬于物理信息,通過信息傳遞,使一部分考拉逃生,D正確。]4.(不定項)(2021·湖南選擇性考試)有研究報道,某地區近40年內森林脊椎動物種群數量減少了80.9%。該時段內,農業和城鎮建設用地不斷增加,擠占和蠶食自然生態空間,致使森林生態系統破碎化程度增加。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森林群落植物多樣性高時,可為動物提供多樣的棲息地和食物B.森林生態系統破碎化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形成C.保護生物多樣性,必須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動物捕獲的活動D.農業和城鎮建設需遵循自然、經濟、社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理念AD [森林群落植物多樣性高時,植食動物的食物來源更廣泛,可為動物提供食物條件,同時還可以為動物提供多樣的棲息空間,A敘述正確;由題干信息可知,森林生態系統破碎化的原因是人類活動破壞了自然環境,不利于生物多樣性的形成,B敘述錯誤;保護生物多樣性并不是要禁止一切形式的獵殺、買賣和開發利用,而是合理地開發和利用,C敘述錯誤;可持續發展理念是指自然、經濟、社會的協調統一發展,這種發展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的長遠利益,D敘述正確。]考點3 生態工程1.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1)關注生態工程建設(2)生態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2.生態工程的實例分析實例 問題 原理 對策 案例農村綜合發展型生態工程 實現物質的多級循環利用,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能較多地產出,以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 循環、整體 建立農村綜合發展型生態工程 以沼氣工程為中心的物質多級循環利用工程濕地生態恢復工程 濕地縮小和破壞 自生、協調、整體 控制污染、退田還湖 廈門筼筜湖的生態恢復工程礦區廢棄地的生態恢復工程 礦區生態環境問題 協調、整體 修復土地、植被恢復 赤峰市元寶山礦區生態恢復工程1.生態工程僅以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為基礎。 (×)提示:生態工程以生態系統的自組織、自我調節功能為基礎。2.利用太陽能水生態修復系統改善湖水水質體現了生態工程的自生原理。 (√)3.我國古代先民依靠“無廢棄物農業”實現了物質、能量循環再生。 (×)提示:能量只能單向流動,不能循環利用。4.桑基魚塘應用了生態工程的自生、協調原理。 (×)提示:?;~塘應用了生態工程的協調、循環、整體原理。5.在濕地的周圍,建立緩沖帶,使濕地依靠次生演替等機制恢復其生態功能。 (×)提示:在濕地的周圍,建立緩沖帶,盡量減少人類的干擾,使濕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機制恢復其生態功能。6.美麗中國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個重要目標。 (√)1.人類修建高速公路、鐵路等活動會導致某些野生物種的棲息地碎片化,從而威脅到這些物種生存,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這是為什么?(選擇性必修2 P93“文字信息”)提示:棲息地碎片化導致這些物種的生活空間和資源大大減少,也導致不同種群間不能進行基因間的交流,從而導致遺傳多樣性的喪失,甚至威脅到物種的生存。2.“西部大開發”是國家為振興西部而提出的宏觀決策,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生態工程建設。從協調原理出發,想一想,在我國西北地區進行防護林建設時,應選擇哪些樹種?若在該地區發展畜牧業養殖業,你認為應該注意什么問題?(選擇性必修2 P101“旁欄信息”)提示:應選擇本地樹種,如沙棘、山杏、刺槐、合歡等。注意牲畜數量不能超過草地的承載量;減少過度放牧現象;在有條件的地方,人工種植牧草等。1.整體原理的意義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統一協調當前與長遠、局部與整體、開發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保障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2.某生態系統在生態治理和恢復過程中,栽種的楊、柳、檸條、沙棘、檉柳等植物都是當地的原有物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避免外來物種入侵對某生態系統生物生存造成威脅,從而保證本地生態系統的安全性,其次由于溫度、濕度、光照等原因,外地物種不一定適合在某生態系統內種植生態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歸納原理 理論基礎 意義 實例自生原理 自組織、自我優化、自我調節、自我更新和維持 實現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協調,形成有序的整體 濕地生態系統的修復循環原理 物質的遷移和轉化(物質循環) 實現不斷循環,使前一環節產生的廢物盡可能地被后一環節利用,減少整個生產環節“廢物”的產生 “無廢棄物農業”協調原理 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的協調與適應 生物數量不超過環境承載力,可避免系統的失衡和破壞 西北地區不適于種植喬木類的楊樹整體原理 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 統一協調各種關系,保障系統的平衡與穩定 在林業工程建設中,自然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的關系問題1.“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中應考慮哪些問題?(至少答出兩點)提示:考慮樹種生態適應性問題,種植適宜品種;考慮樹種多樣性,保證防護林體系的穩定性;不同地區應根據當地情況采取不同策略。2.由于居民大量向魚塘中排放生活污水,使得水體富營養化,科研人員使用了浮床生態工藝法來凈化污水,分析該做法的優點。提示:浮床上栽培的植物可以吸收利用水中的N、P元素,降低水體的富營養化;浮床可以遮擋光照,使得水體中的藻類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抑制其繁殖從而避免水華的發生。考查生態工程的原理及其應用1.(不定項)(2021·遼陽高三模擬)2019年5月底,北京市強制執行垃圾分類回收政策,對于垃圾中的有機廢棄物將按照“無廢化生態社區”模式進行處理。下圖為“無廢化生態社區”中對有機廢棄物進行處理的相關方案。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無廢化生態社區”主要遵循的生態學原理是協調原理B.從資源化、無害化角度分析,途徑②、③優于④C.有機肥料能為農作物提供物質和能量D.“無廢化生態社區”模式提高了物質循環速率和能量傳遞效率ACD [“無廢棄物農業”生產模式,遵循物質循環再生原理、整體原理等基本原理,A錯誤;從資源化、無害化角度分析,通過多層分級利用有機廢棄物中的物質,既充分利用有機物中的能量,又減少了環境污染,因此途徑②、③優于④,B正確;施用有機肥通過微生物的分解,能為作物提供更多的營養物質,C錯誤;“無廢化生態社區”模式提高了物質循環速率,但不能提高能量傳遞效率,D錯誤。]2.(不定項)如圖表示一種“甘薯+奶牛+沼氣+花木+龍蝦+食用菌”的生態農業模式,下列有關描述錯誤的是( )A.圖中可以組成的食物鏈是甘薯→奶牛→牛糞B.該生態系統的設計遵循了循環原理、自生原理等生態學原理C.圖中只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種成分D.青貯的目的是通過微生物有氧呼吸,分解甘薯藤中的有機物有利于奶牛的消化吸收ACD [食物鏈是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組成的,即甘薯→奶牛,A錯誤;該生態系統實現了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遵循了循環的生態學原理,B正確;圖中具有生態系統的四種成分,甘薯、花木等屬于生產者,沼氣池中的微生物、食用菌、底泥中的腐生微生物等都屬于分解者,奶牛屬于消費者,沼渣等屬于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C錯誤;甘薯藤青貯的目的是通過微生物厭氧發酵,初步分解甘薯藤中的有機物,有利于奶牛的消化吸收,D錯誤。]考查生態工程的實例分析3.為保護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的自然資源,降低工程建設帶來的生態擾動,采用的是生態修復工程,對表土進行剝離、收集、重新覆蓋,坡度采用能夠自然降解的蜂巢格室加固表土,再放入土壤與植物種子按比例混拌的生態袋,播種原有的植被品種等,已修復的區域植被長勢良好。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重新覆蓋原有的表土,有助于加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B.采用的“蜂巢格室”和“生態袋”,有可能造成環境污染C.選擇播種原有的植被品種,遵循了協調等生態工程原理D.人工修復之余,還需依賴于大自然固有的生態恢復力量維持B [生態修復過程中重建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很關鍵,而原有表土中含有豐富的有機物和有助于加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A正確;由題意可知,所采用的“蜂巢格室”能夠自然降解,“生態袋”也不會造成環境污染,B錯誤;選擇播種原有的植被品種,是因為原有植被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已與原來的環境相適應,生態效益更高,所以遵循了協調與平衡等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C正確;人工修復之余,還需依賴于大自然固有的生態恢復力才能長期維持該生態系統的穩定,D正確。]4.微生物作為人工濕地除污的主體和核心,在物質的轉化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為凈化某地被污染的水體,科研人員通過構建人工濕地、設計濕地景觀、優化植物種植等,建成下圖濕地生態系統。河水由A處引入該系統,經甲、乙區域處理后由B處流出(箭頭為污水流動方向)。一段時間后,之前受到污染的水體環境改善明顯。請回答:(1)通過圖像可以看出,甲、乙兩個區域選擇種植的植物類型不相同,這樣設計可以在凈化水體的同時又能美化環境體現生態工程建設的________原理。根據題干信息和圖像推測,該生態系統植物的選擇原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兩點即可)。(2)在該濕地生態系統中,甲、乙兩區域分布的植物分別為美人蕉和菖蒲,這可以體現群落的________結構。甲區域中在種植美人蕉的同時,會向其中加入一定比例分解污水的細菌菌液,美人蕉可為細菌提供________,使細菌將污水中有機物徹底分解為無機物的能力增強。為抑制藻類的生長,可通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乙區域植物的密度來抑制藻類大量繁殖,增加乙區域植物密度能抑制藻類繁殖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與A處相比,B處水中生物與非生物的變化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兩點即可)。[解析] (1)如圖設計的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可凈化水體,同時又能美化環境凈化污水,體現了生態工程建設的整體原理。甲、乙兩處植物均無固定的土壤可以扎根,故需要根系發達才能與固體填充物緊密結合,通過該生態系統有污水處理的作用可知,植物需要凈水能力強、具有較強的抗逆性(植物能適應污水環境),同時因為在城市中,所以需要植物易管理、美觀。(2)根據污水中成分含量的變化,從進水口到出水口的甲、乙區域,分別種植不同的濕地植物,這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生產者可為分解者提供氧氣或有機物(植物遺體),但該過程中水中有機物較多,故菖蒲更多的是為細菌提供氧氣,使細菌將污水中有機物徹底分解為無機物的能力增強。乙區域植物通過和藻類競爭陽光等生態資源來抑制藻類繁殖。(3)因為該濕地生態系統對引進的河水有凈化作用,故與進水口水樣相比,出水口水樣中總氮磷含量下降、浮游生物數量較少、有毒物質減少、溶解氧上升。[答案] (1)整體性 根系發達、凈水能力強、具有較強的抗逆性(植物能適應污水環境)、易管理、美觀 (2)水平 氧氣 乙區域植物與藻類為競爭關系,通過競爭陽光、無機鹽等生態資源來抑制藻類繁殖 (3)總氮磷含量下降、有毒物質減少、溶解氧上升、浮游生物數量較少1.核心概念(1)(選擇性必修2 P82)生態足跡:又叫生態占用,是指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維持某一人口單位(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源和吸納廢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積。(2)(選擇性必修2 P90)生物多樣性的內容是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3)(選擇性必修2 P99)自生是指由生物組分而產生的自組織、自我優化、自我調節、自我更新和維持。2.結論語句(1)(選擇性必修2 P83)生態足跡的值越大,代表人類所需要的資源越多,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就越大。(2)(選擇性必修2 P83)生活方式不同,生態足跡的大小可能不同。 (3)(選擇性必修2 P86)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包括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環境污染等。(4)(選擇性必修2 P91)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有潛在價值、間接價值和直接價值三個方面。1.(2021·廣東選擇性考試)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卓有成效,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環境也持續改善。研究人員對該地區的水鳥進行研究,記錄到146種水鳥,隸屬9目21科,其中有國家級保護鳥類14種,近海與海岸帶濕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鳥的主要棲息地。該調查結果直接體現了生物多樣性中的( )A.基因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B.種群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C.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D.基因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C [依據題干信息可知,該地區的水鳥有146種,體現了物種多樣性;近海、海岸帶濕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鳥的主要棲息地,體現了生態系統多樣性。故選C。]2.(2020·山東等級考)為加大對瀕危物種綠孔雀的保護,我國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將割裂的棲息地連接起來,促進了綠孔雀種群數量的增加。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將割裂的棲息地連接,促進了綠孔雀間的基因交流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綠孔雀種群數量的重要途徑C.綠孔雀成年雄鳥在繁殖期為驅趕其他雄鳥發出的鳴叫聲,屬于物理信息D.建立自然保護區屬于易地保護,是保護綠孔雀的有效措施D [將割裂的棲息地連接,有利于綠孔雀的繁殖和生存,促進了綠孔雀間的基因交流,A正確;提高出生率能有效增加綠孔雀的種群數量,B正確;鳴叫聲屬于物理信息,C正確;建立自然保護區屬于就地保護,D錯誤。]3.(2019·北京高考)為減少某自然水體中N、P含量過高給水生生態系統帶來的不良影響,環保工作者擬利用當地原有水生植物凈化水體。選擇其中3種植物分別置于試驗池中,90天后測定它們吸收N、P的量,結果見下表。植物種類 單位水體面積N吸收量(g/m2) 單位水體面積P吸收量(g/m2)浮水植物a 22.30 1.70浮水植物b 8.51 0.72沉水植物c 14.61 2.22結合表中數據,為達到降低該自然水體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斷應投放的兩種植物及對該水體的生態影響是( )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結構將保持不變B.植物a和b,導致該水體中的食物鏈縮短C.植物a和c,這兩種植物種群密度會增加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動方向將改變C [從三種浮游植物中,a對N的吸收量最大,c對P的吸收量最大,故為達到降低自然水體中的N、P的最佳效果,應該投放植物a和c,投放后會增加生物的種類和食物鏈的數目,這兩種植物吸收N、P,其種群密度會增大,但不會改變群落中能量流動的方向。]4.(2019·江蘇高考)我國生物多樣性較低的西部沙漠地區生長著一種葉退化的藥用植物鎖陽,該植物依附在另一種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長,從其根部獲取營養物質。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鎖陽與小果白刺的種間關系為捕食B.該地區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強,恢復力穩定性較高C.種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D.鎖陽因長期干旱定向產生了適應環境的突變,并被保留下來C [根據題意,鎖陽的葉已經退化,說明其光合作用較弱或不進行光合作用,且其需要依附在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長,并從其根部獲取營養物質,可推知鎖陽與小果白刺的種間關系為寄生,A錯誤。該地區為沙漠地區,物種多樣性較低,生物種類少,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簡單,所以該地區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弱,恢復力穩定性較低,B錯誤。種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體現了小果白刺對生態系統的重要調節功能,即生態功能,這屬于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C正確。突變是不定向的,鎖陽在繁殖過程中出現了耐旱突變,干旱的沙漠環境起到了定向選擇的作用,D錯誤。]15/2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